空白票据的法律规制_第1页
空白票据的法律规制_第2页
空白票据的法律规制_第3页
空白票据的法律规制_第4页
空白票据的法律规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空白票据的法律规制

为了实现民事交易中效率和安全价值的平衡,立法必须实现。这是《多国票据法》的重要目标。传统票据法因严格的要式性和文义性设计,虽然保证了交易安全,但却囿于严格复杂的票据行为和票据款式的规定,使票据失却了其在商贸流通中的效率性。空白票据制度起源于商事交易习惯,它突破了传统票据法要式性和文义性的限制,不仅能够促进商品流通、加速资金周转,而且还兼顾了保护善意且无重大过失的空白票据持票人的权利,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经各国判例及立法予以承认并创设,昭示和体现了现代票据法为之一新的观念和价值选择。在我国,票据法作为商法规则中首当其冲地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法律制度,是一个不容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未取得票据的票据空白票据又称为空白授权票据。日本法中称之为“白地手形”,英美法中被称之为未完成票据(incom-pleteinstrument)。它是指票据行为人仅在票据上签名,而将其他应记载事项的全部或一部分授权他人完成的票据。(p99)依据传统的票据法及其理论,空白票据因违反票据的要式性和文义性规定,是不被承认的,但在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二战之后,由于世界经济渐次繁荣,加速商品流转的要求日渐高涨,票据的利用机会也大大增加,源于商业交易习惯的空白票据随之逐渐在商务交易中被广泛运用。基于商务交易的内在需要和经济效率的强烈要求,各国相继在立法上允许和承认空白票据,并将其作为票据要式性的例外。(一)两名国家空白账户立法的例子1.关于空白票据1930年6月7日订于日内瓦,1934年1月1日起生效的《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第10条规定:“汇票于发票时欠缺应记载事项,应补充记载完成,而其补充不符合原定协议时,付款人不得以此对抗执票人。但执票人以恶意或有重大过失取得汇票者,不在此限。”1931年3月19日订于日内瓦,1934年1月1日起生效的《日内瓦统一支票法》第13条规定:“支票于发票时欠缺应记载事项,经补充记载完成,而其补充不符合原订协议时,付款人不得以其未遵守协议之事由对抗执票人,但执票人以恶意或有重大过失取得支票者,不在此限。”德国《票据法》第10条及《支票法》第13条;日本《票据法》第10条和《支票法》第13条也作了类似的规定,承认空白票据。(P99)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是否承认空白票据,学界有不同的意见。旧的台湾票据法第11条规定:“欠缺本法所规定票据上应记载事项之一者,其票据无效,但本法别有规定者,不在此限。”但1973年台湾修正《票据法》第11条增订了第二项规定:“执票人善意取得已具备本法规定应记载事项之票据者,得依票据文义行使权利;票据债务人不得以票据原系欠缺应记载事项为理由,对于执票人主张票据无效。”由于此条并无任何文字明白记载有关空白授权票据之意义,这使台湾学者论者纷纭。(p50)但通说认为,台湾地区现行《票据法》是承认空白票据之存在的。(p47)2.未记载完全的票据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三章“商业证券”第3—115条规定“证券的内容显示,在签发时就有意使其成为票据时,如其任何必要部分未记载完全时即已签名,在记载完全前不得行使票据权利,但在依照所赋予的授权记载完全后,则与记载完全的票据有同一效力。(p295)英国《汇票法》第20条也做了相应规定。(二)空白票据制度是相对应空白1.两大票据法体系国家票据立法既承认或允许发行空白汇票和空白本票,也承认或允许发行空白支票。票据的分类,依各国国内票据立法的情况不同,有多种分类。如现行的《美国统一商法典》将票据分为汇票、支票、存款单、本票四种;而《德国票据法》、《法国商法典》、《瑞士债务法》、《日本票据法》、《海牙统一票据规则》以及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等票据法则将票据分为汇票和本票,支票是与之并列的另一种有价证券,并单独立法。(P1)但无论如何分类,一般认为完整的票据制度应由汇票、本票制度和支票制度共同构成,与之相对应空白票据制度也应由空白汇票、空白本票和空白支票(三票两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制度。其中任何一种制度的缺漏,构成该整体制度的缺失和漏洞。两大票据法体系国家票据法均通过立法既承认或允许发行空白汇票和本票,也承认或允许发行空白支票。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票据法中空白票据制度是相对完善的。2.两大票据法体系国家均不同程度和有所侧重地通过立法规定了空白票据的构成要件、空白补充权、空白票据的效力及其对善意持票人的保护。根据两大票据法体系国家的票据立法规定来看,各国票据立法不同程度或重点地对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规定(p41):“(1)出票时可以不记载的事项;(2)出票人的授权行为;(3)有补充权的人;(4)补充的最后时间;(5)付款人付款前的抗辩权与付款后的责任;(6)出票人的责任,特别是在补充人未遵守出票人的授权(指示)时的责任;(7)对善意持票人的保护。”其中“英国票据法第20条特别就第(2)点、第(7)点作了规定。日内瓦统一支票法第11条(无权代理而以代理人名义签名于支票者,应自负支票当事人之责任。无权代理人履行付款责任时,取得与其所欲代理人同一之权利。此项规定对于逾越代理权限之代理人,准用之。)特别就第(5)点、第(7)点作了规定(日本支票法第11条同)。美国《统一商法典》第3—115条特别就第(2)点、第(4)点作了规定。”(p42)这些规定当中,最为重要的是各国立法均极为重视“前述第(6)、(7)两点。”(p42)反映了各国虽出于现实经济的需要承认了空白票据是要式性、文义性的例外,发挥其效率性优势,但仍以维护票据的无因性尤其是保护善意或无重大过失的持票人的权利,借以实现票据法的安全价值追求。二、我国《票据法》第97条缺乏规范性的立法用语1995年5月10日通过,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现行《票据法》在第86条1、第87条第1款2、第18条3中规定了空白票据制度。但我国票据立法只承认空白支票且仅限于支票金额留白和收款人名称留白的两种空白支票。由于票据与支付结算有密切的关联,1997年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修订出台了新的《支付结算办法》,其第119条1对《票据法》第86条、第87条第1款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使前述两种空白支票,在未补记前不得背书转让和提示付款,从实质上否定了空白支票的存在。稍后于2000年11月14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5条2则只规定了空白支票的持票人在必要记载事项补充完备之前,不得行使票据权利,并未禁止空白支票的转让,同时该规定在第68条3对空白票据补充权行使后的法律效力作了规定,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善意持票人的保护原则。参考票据法理论和两大票据法体系国家的空白票据立法例,反观我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空白票据制度,可以发现我国空白票据立法存在着以下立法缺漏和问题,应进一步加以完善。主要有:1.我国票据立法只承认种类极其有限的空白支票,对空白汇票和空白本票未作只字规定。我国《票据法》对空白票据采取了严格的立法限制。立法中仅仅只规定和承认预留票据金额的空白支票和预留收款人名称的两种空白支票,不承认也不允许发行空白汇票和空白本票。众所周知,支票是以金融业者为付款人于见票时无条件付款之证券,故其仅为支付证券,这也就是国外大多数国家仅将支票视为有价证券的原因之一。但汇票及本票有所谓指定到期日,可为保证之用,因此汇票、本票之持票人于票据未到期前,信赖发票人之信用而接受,而为信用证券。汇票和本票异于支票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它们拓展了票据的功能,使其在单纯的支付功能上又增加了信用功能。但我国《票据法》却只规定种类极其有限的空白支票,致使票据的功能被牢牢限定在支付上,漠视空白汇票、空白本票的存在,使其具有的票据信用功能流于无形,这不仅反映出了在票据功能认识上的落后和偏狭,不利于交易效率原则的实现,而且由此而注定了我国空白票据立法的缺漏不可避免。2.我国《票据法》第86条非规范性的立法用语,为随后颁布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中相互矛盾或不同的规定及其抵触与混乱的产生,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了《票据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我国《票据法》第86条规定票据金额留白的空白支票“不得使用”,而“使用”一词属内涵较小,外延较大的非规范性的语词,不是法律用语。由于含混不清的非规范性的立法用语,使随后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其所进行的界定和解释发生了较大的歧义,进而影响到空白支票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和票据效力。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第119条对“不得使用”界定为“不得背书转让和提示付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的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5条对“不得使用”解释为“不得行使票据权利”;两相比较,这两种界定和解释有较大的差异。因为,依据票据法理论和我国《票据法》第4条第4款的规定,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所享有的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支付结算办法》对“不得使用”的界定,包含了既否定空白票据的背书转让权利,又否定了空白支票的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这无异于是釜底抽薪式的否定,几乎使设定空白支票制度的意义全部丧失殆尽。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则只否定了空白支票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即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并未禁止空白支票的背书转让。作为与《票据法》配套实施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从法的位阶体系来看,是《票据法》的下位法规,本应以《票据法》为依据,以实现《票据法》立法宗旨为原则。但实际上《支付结算办法》出于部门利益和部门工作之便利,以方便结算操作为目的,侧重于票据支付功能的发挥,重结算而轻票据;重突出银行在支付结算中的核心地位,却无视在票据关系中银行只不过是票据当事人之一的现实,致使银行部门既作运动员又作裁判员的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票据法》在具体实施时偏离了其立法趣旨,由此而导致的不利后果是《票据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的减损或丧失,票据于促进经济交易效率与安全的价值难以实现。3.我国《票据法》对空白补充权及其相关法律规定过于简略,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且对善意或无重大过失的持票人的保护力度不够。空白补充权是各个国家空白票据立法的必备的共同内容,是空白票据理论的核心问题。(p102)我国《票据法》虽然承认空白补充权,但却对空白补充权的行使规则、行使期限、空白补充权的撤回与撤销、空白补充权被滥用后的法律效力以及空白补充权行使后的法律效力均未作任何规定,因而使《票据法》在实践适用过程中操作性极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8条对滥用空白补充权只采用民事责任予以处理,而只字未涉及票据责任。保护善意或无重大过失的空白票据持票人的票据权利,是设定空白票据制度的重要目的之一,它是空白票据制度正义性的体现。(p291)纵观世界两大票据法体系国家的票据立法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规定了对善意或无重大过失的空白票据的持票人的保护,而我国仅在《票据法》第18条对此作为了极为简略的原则性规定,明显的表现出操作性弱,保护力度不够。4.我国《票据法》对持票人丧失空白票据后的法律救济方式未作任何规定。我国《票据法》第15条关于票据丧失后的救济方式,从字面上难以判断是否适用于空白票据。普通票据丧失后,失票人可以采取挂失止付、公示催告和诉讼等三种方式予以救济,但这些方式在具体的救济程序进行时,均要求失票人在申请书中载明票面金额、发票人、持票人、背书人等票据主要内容和申请的理由、事实,但对于空白票据失票人而言,因空白票据仅载明了发票人或部分事项,不具备上述要求,则无法通过以上三种救济方式保护其合法利益。三、完善和完善中国的会计系统立法的一些思考健全和完善空白票据制度,主要应通过转变传统票据观念,以新的立法理念指导实现空白票据制度创新。1.提高关于《票据法》在立法过程中的作用,改变了关于票据功能的观点,树立并树立正确的票据意识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偏狭的票据功能认识。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信用经济缺无,票据至多也只能发挥支付的功能,因而偏狭的票据功能认识的形成,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而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对经济效率和社会信用有着客观内在的要求,因此,打破偏狭的传统票据功能的认识,转变的立法理念,促进票据流通、维护交易安全,全面发挥票据功能,是《票据法》在立法过程中必须首先予以解决的问题。其次,树立并坚持《票据法》为调整票据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的观念。在我国,票据法与银行结算办法的冲突抵牾之处较多,严重地影响了《票据法》的实施和立法精神的实现,也不利于维护《票据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因此必须坚持法律体系的层次结构性原则。应通过高超的立法技术,弥合上下位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司法解释之间的冲突,使票据具体操作业务与票据法原则规定协调衔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整票据关系的有机整体,促进票据关系良性运行。再次,改变人为地限制票据使用或淡化票据使用的观念,在全社会大力推行的使用票据。我国《票据法》规定的票据种类本来就极为有限,而且由于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票据信用活动不够活跃,加之限于票据操作上有较多的技术性规范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也或多或少地在限制其使用频率和范围,因而导致了社会经济交易主体的票据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只有在全社会大力推行和使用票据,通过丰富人们的票据法知识,增强人们的票据法意识,才能促进票据信用活动发达起来。2.建立健全空白票据立法立法理念制约着立法行为,在转变立法理念的同时,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空白票据制度:首先,应建立健全完整的空白票据制度。我国现行的空白票据制度极不完整,存在着重大的立法漏洞。我国《票据法》只承认有限的两种空白支票,这与我国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所承诺的:“中国各级政府有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或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应符合中国在《WTO协定》与《中国入世议定书》中所承担的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