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艺术的新特质
我喜欢读中国诗歌、书籍和绘画理论,并在各种艺术中玩耍。我总是被一种困惑所吸引。例如,几千年来,中国山水画一直是枫桥夜渡、鱼歌晚、雁掉进泽、梅兰竹菊……从表面上看,它没有太大变化。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并不明显,但在全世界引起了公众认可的艺术魅力。渐渐我发现,中国艺术的永恒魅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生命常新的特质,它的昂然不朽的创造精神。它似同而实异,似是而实非,差异主要不是外在形式的变化,而是内在生命力的不同。生命之新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根本目标。因此,中国艺术的创造精神是一种生命的独创,中国艺术的新颖特质是一种生命的新颖。真实自我的真实主体从时间上看,新是相对故而言的,是在时间流动中呈现的差异。中国古代会通适变、一代有一代之艺术的理论就属于此方面。在这个意义上,新就是要避熟。从空间上看,新是相对于时尚风习而言的,中国古代艺术论反复道及的超群拔世、孤迥独立的理论就是“空间之新”。在这个意义上,新又是要避俗。避熟避俗是成法,但要真正做到戛戛独造、别故致新,必须要遵循一种活法,就是从自己的心灵出发,一任自己的性灵自由地流淌,充分渲畅自己的内在创造力。不必追摹古人,不必仰息时尚,我手写我口,我艺吐我心,发我之肺腑,吐我之肝魂。人心不同,其异如面,从自己的生命出发,就会时时新、日日新,无往而非新鲜通灵。邵梅臣说:“诗中须有我,画中亦须有我,师事古人则可,为古人奴隶则断乎不可。”石涛更沉着痛快地说:“此道见地透脱,只须放笔直扫,千岩万壑,纵目一览,望之若惊电奔云,屯屯自起,荆关耶,董巨耶,倪黄耶,沈赵耶,谁与安名?余尝见诸名家,动辄仿某家、法某派,书与画天生,自有一人执掌一人之事,从何处说起?”“一人执掌一人”是艺术独创性的根本,但艺术家每每不能“执掌”自己,内在创造力掩而不彰。艺术家也是平常人,他与世逶迤,蹈乎俗见,传统的观念挤压着自己,社会文化如一团厚厚的烟瘴笼罩着自己,如果他只凭这种心灵与染指艺道,就绝不会创造新颖的艺术,只能饾饤古人、取媚习尚,因为按照我国的传统观念,被势利俗见缠绕的人是不真实的人,庄子把这叫做“丧我”,佛家把人平时的心灵称为“依他心”(他即缘,依他即依众缘而起)。中国哲学强调,欲望化、社会化的人只是偶然的人,真实自我才是必然的人。中国艺术论认为,要创造新颖的艺术,必须除却来自物我双方的多重束缚,如同艾略特所说的要经过一个“非个人化”的过程,归复自己的本我,焕发自己的艺术独创精神。老子把本我称为“婴儿之心”,佛家称之为“平常心”,李贽说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王国维从审美的角度称之为“纯粹观照之主体”。道佛认为这种归复本我的过程,只能诉诸心灵的证入,熟参默念,静静地体悟。而艺术创作并非如道家意在玄远,如佛家四大皆空,而在于积极的创造,它强调将内在的静思和外在的观照结合起来,要求艺本家从具体的感性生命出发,把观物作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起点。中国艺术虽然强调发抒性灵的功能,但又反对直接的情感渲泄,自然万象给艺术家提供了净化和深化情感的极好天地。王国维说:“非物无以见我。”没有外在感性生命的作用,就无法发现自己的真实自我。同时,古代审美心理学强调,人在进入观照之前,处于一种迷朦的状态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生机,叶燮说:“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能解,划然示我以默会想象之表。”在森罗万象的撞击下,才能心为之动,意为之开,从心灵的幻影中走出。王羲之诗云:“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兰亭诗》)这联诗道出了中国艺术创造精神的根源。到大自然中寻求创意,大自然在主体的观照中焕发了新的生命,而主体也在自然的撞击中回到自己的生命之所,通过对物的真实生命的发现而发现自己的真实自我,打开创造力的闸门。许多艺术家谈到真实自我发现,创造力迸发的瞬:间的感受。董逋在评李成画时说:“咸熙盖稷下诸生,其于山林泉石,岩栖而谷隐,层峦迭翠,盖生而好也。积好在心,久则化之,凝念不释,神与物忘,则磊落奇磻于胸中,不得遁而藏也。谢榛曾谈及与友人游西山的经历,“夜投碧云寺,并憩石桥,望目延赏,时薄霭蒙蒙,然涧泉奔响,松月流辉,顿觉尘襟爽涤,而兴不可遏,漫成一律。(《四溟诗话》)恽南田说:“凿鸿濛,破荒忽,游于无何有之多,(《南田画跋》)这些不同的描述有一些共同点:一、陌生感。我非昔日之我,似乎是一个陌生的对象;物也非昔日之物,如谢榛所说的“较之昨夕,仙凡不同”。物我均在审美知觉中呈现,我完成了从一般主体到审美主体的超越,物也从实用对象而变成审美对象,物我双方结成了一种审美关系,物通过我而存在,我也通过物而存在,物我双方同跳着一个脉搏,同击着一个节奏,最终凝结成一“灿烂的感性”。二、惊奇感。第一则中的“他日忽见”即此感受,一种纯然陌生的东西突然呈现,引起心灵的惊悸。第二则中的“仙凡不同”的感受,同样也是一种惊奇感,中国艺术家常以庄子的“臣不能喻之于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来描绘这种神妙莫测的感受,倏然而来,倏然而去,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三、光明感。岚光烟霞相与优游,这是自然的光明,也是心灵的光明。进入体验高峰的心灵,沐浴在一片光亮之中,真实的生命无所遮蔽。精神贯注处,天地生生之气,自然烟云秀色,都向这境界中奔涌。海德格尔所谈到的澄明之境有似于此。不过,海氏所关心的是存在如何显现出来,存在只有通过感性个体而得以显明。存在一出现,就去除了遮蔽的状态,而处于一片澄明之中,澄明的原义是“亮光朗照”,存在的澄明就是存在进入光亮之中,人站起来生存,世界在光亮中敞开,人的心灵也在这光亮中敞开。在佛家,光亮是体悟的最高心灵境界,大彻大悟就是一种心灵的光亮。人若臻于空寂之境,心灵便如光风霁月,朗照如如。法藏称此境为“智慧大海”、“心中镜灯”,澄观说:“富有万德,荡无纤尘,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真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只是光明朗照。庄子将心灵的遮蔽视为“无明”,悟道中的修炼视为“葆光”,达到体悟的境界称为“朝彻”。成玄英疏:“死生一观,物我兼忘,惠照豁然,如朝阳初启,故谓之朝彻也。”林希逸《庄子口义》:“朝彻者,胸中朗然,如在天平旦澄澈之气也。”中国审美体验中的光明感,正如这哲学中描绘的一样,是生命的展露,创造力的展露。这种光明感所凝结成的意象也带有“光明”的特点,鲜活通灵,玲珑透莹,精神四溢,生意滔滔。中国艺术家要“于混沌里放出光明”(石涛)、“透入性地时一洒落”(李日华)。光明感是值得中国美学研究者注意的重要课题。这陌生感、惊奇感、光明感,都因人们来到一个完全新颖的世界中,这里的一切都焕发了新颖的生命,桃花更明媚,溪涧更清澈,松月更明亮,竹子更娟秀……在这里,“处处通情,处处醒透,处处脱尘而生活”(石涛)。陌生是因新而感到陌生,惊奇是为新而新奇,光明更是在新颖生命映照下的特有感受。叶燮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只有在生命的体悟中才能获得。方东美曾描绘过这种境界:“透过神奇创意,而表现出一个光辉灿烂的雄奇新世界。这个世界绝不是一个干枯的的世界,而是一切万物含生,浩荡不竭,全体神光焕发,耀露不已,形成交光相网、流衍互润的大生机世界,所以尽可洗涤一切污浊,提升一切低俗,促使一切个体生命深契大化生物而浩然同流,共体至美。”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1.新与故。审美观照中创造的新颖意象,唤起人惊奇、陌生的感受;但在另一方面,这其实又是对自己真实自我的复归,体验只是发现本来属于自我的东西。对于新与故这对矛盾,王夫之的话对我们颇具启发。他说:“无恒器而有恒道也”,“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天不变则道也不变,天地中蕴涵着永恒的精神,中国艺术就是以瞬间体悟永恒为根本宗旨。清张商言说得好:“‘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余谓以禅喻诗,无出此八字之妙。”此八字为司空图语。眼前的流水潺湲、清辉泻落其实就是昨日乃至永久之前的水月,它是一片亘古的天地,时空没有给它筑起一道差异的墙,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因此从体道的角度看,艺术的新颖生命其实是对“故我”的发现。然而,以艺体道,道虽同,而生命呈现形式不必同,通过体悟虽然发现的是一“故我”,但它从来没在心灵中照面,只是在慧心独发中灵光一闪,是一种崭新的“故我”。故此,王国维将审美意象视为“须臾之物”。2.“己”与“受”。新颖的意象是人的生命和外物交融的结果。在“己”与“受”这对矛盾中,“己”是根本。桃花更鲜艳、溪涧更清澈这种对象的超越,是在主体生命浸染下完成的,一如王夫之所云:“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人把对象变成了生命实体。故中国艺术论强调艺术之新的根本是自己的生命之新。但古代艺术家又总是强调归于自然,彻底向客体彼岸靠近,主体通过一种“被动的感悟”而达到精神涅槃。不过这并不是削弱主体的作用,而是要在外在生命刺激下更好地调整心灵节奏,从而以花落鸟飞为自己的性灵,因此,新颖的艺术生命是内成和外生结合的产物,其中以内成为主。3.群与孤。美国当代美学家H·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中指出,科学的特征是关连,艺术的特性是孤立,艺术家挣脱一切束缚,以孤立的心灵去观照对象,从而将对象从诸多联系中孤立出来。艺术品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孤立的艺术,不会有任何重复。而中国艺术理论也强调孤立性,整个艺术体验过程被描绘成迥出天机,参乎造化的过程,但中国艺术论又最强调艺术的“群体功能”,“诗可以群”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宗旨,这是伦理文化在艺术中的反映。由此,“独”与“群”构成了一对矛盾。艺术家常说,要创造“人人胸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作品。“人人胸中所有”是说其共通性;“人人笔下所无”是说其独创性。如何实现共通和独创的统一呢?庄子的回答是“请循其本”。审美体验若能归复自己的真实生命,就能既通乎宇宙精神又合乎群体意识。《中庸》》说得好:“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性是共通的,人能归复于本性,即使是单个的感知也具有普遍性,如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具有普遍可传达性。芸芸众生,纷纷世态,均可以一己之心去沟通之,以己之心推及他人之心,以人之情推及天地之情,所谓“以一性一情周人情物理之变”。宋张耒阐述得更深刻:“夫诗之兴,出于人之情,喜怒哀乐之际,皆一人之私意,而至大之天地,至幽之鬼神。”荒寒之境,清奇、古淡、新救济中国艺术的创造精神是自创化中悟得,于境界中显出,不追求形式之新,而追求生命之新。这种精神在中国美学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西方美学范畴以抽象的理性范畴居多,意义比较固定;中国美学范畴则以表现格调韵致的范畴居多,意义恍惚而难以确指。表现韵致境界的范畴很多,或清或秀、或逸或妙、或远或淡、或生或奇、或高古、或荒寒……这些难以捉摸的范畴层累叠出,愈入愈玄。以前我们总习惯于将这种种境界的追求仅仅视为某种趣味,如所谓“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但却忽略了在这种表象背后隐藏的艺术家对独创性追求的一番苦心,忽略了其中贮积的中国艺术家独特的创造精神。让我们重点剖析几个范畴。寒寒者,清也,冷也。冰清玉洁是寒;超凡脱俗,直入天地,也是寒,苏东坡所谓“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也。寒受到中国艺术家的充分重视。通常我们说日本艺术崇尚凄冷美,其实中国艺术也是如此。在中国山水画中,习见的内容是深深的幽谷,黝黑的山林,微茫的天空,兀立的孤雁;而且墨分五色,以玄色代替天下无穷之色的表现方式,更加重了这种气氛。中国画家视荒寒为画之极境。李日华说:“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画意,赖传悲壮有能琴。’以悲壮求琴,殊未浣筝笛耳,而以荒寒索画,不可谓非善鉴也。”荒者,苍率古朴,苍苍莽莽。寒中见荒,更加重了凄冷的沉重色调,突出其超凡脱俗的特性。荒寒之境在诗歌中也受到了重视。明竟陵派认为,诗歌创作要超越于现实生活之外,不食人间一点烟火,在荒寒中求创新。他们所推崇的境界是:“譬如狼烟之上虚空,袅袅然一线耳,风撞之,时散时聚,时断时续。”谭元春说:“荒寒独处,稀闻渺见,孳孳慓慓中所得落落索索之物”才是诗人追求的对象。在荒寒的境界中,荒荒寂寂,萧散零落,一股寒气,直逼灵府,使人心惊神悸。而人游于此,则惊于此,进而神飞魄荡,感受凄冷中的光华,荒率中的细腻和冲突中的融洽。此时天籁鼓吹,生机尽发;一片清光,奕然照人,自然对象便在这光亮中焕发新的生命。清中国许多艺术家认为,乾坤以清气为正气,作家必以清远真挚之心去体之,从而创造出清的艺术境界。“清”常常是和“新”联系在一起的。如苏轼“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董其昌:“图书左右列,花竹日清新。”以“清”为核心,铸造了一系列的审美范畴,如清幽、清奇、清远、清真等。对“清”的推重,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家独特的创造精神。“清”是一种陌生、奇警的境界,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推重清幽古淡之美,认为作诗“但使体状风雅,理致清新,观者易心,听者竦耳”,他把“清”和超凡脱俗联系起来,如其评钱起:“体格新奇,理致清淡……将出意表,标致古今。”评张继云:“诗体清回,有道者风。”司空图《诗品》更列“清奇”一品:“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清对俗浊言,奇对平庸言。这清奇之境是群松明秀,下有清泉滑落;是雪霁寒江,中有渔舟独钓;这清奇如清晨的日光、初秋的清气。正如《皋兰课业本》所云:“幽绝胜绝,高绝奇绝,乃清奇之至也。”清奇的根本特点就是新。在清新雅洁的境界中,能感受到蓬勃旺盛的生命,清真为艺,绝去尘俗,从而值象能鲜,即洁成辉,这样既见自然之本旨,又体素朴之美感。故中国艺术家认为“清”中蕴有“真”意。李白诗云:“所愿得此道,终然保天真”;“而欲寄风雅,尝惟清心魂”。沈义父云:“凡写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而无一点市井气。”清真之境界意味着对自然的归复。污浊清颓,清气涌起,生命便在这清魂幽魄中奔涌。清之境是冷幽孤寂的,但又是热烈、光明、喧闹的,如同在夜空中闻听清越的钟声、雾霭中映出一轮朝日。故清王士祯提倡神韵说,认为“清远”最“得神韵之妙”,他特拈出司空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来描绘清远之境。此境不粘不滞,叆叇飘渺,似近若远,似实若空,蓬蓬勃勃的生命正是在这飘渺的境界中蒸腾。正所谓“混沌中放出光明”,这是清远之境的形象写照。秀秀本是一种华美的艺术形式,后作为一种艺术境界而受到重视,象征一种鲜活灵动、新颖独特的艺术境界。唐窦蒙《述书赋》有茂、丽两格:“字外情多曰茂”、“体外有余曰丽”,明项穆归纳为“鲜茂秀丽”。强调书法具有蓬勃的生命感,二王书法是这方面的典范。明胡应麟评唐诗云:“盛唐一味秀丽雄浑。”以秀丽和雄浑概括盛唐诗,为后代论诗者所首肯,所谓秀丽就是秀拔超迥、古雅高朗,极尽优美之态。而在绘画中,秀也是难以企及的境界,清恽格就以“秀”来概括元四家的妙处:“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飞花,捉摸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溢。”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隐秀”也突出体现了蓬勃生命感的特点。刘勰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隐以复意为工”,要求含蓄蕴藉,余味曲包,而秀则强调鲜活动人的感性生命之美。冯班释云:“秀者,篇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也。”秀确有“秀句”、“警策”之意,故刘勰说:“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者。”秀句何以为秀?并非雕凿所致,“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刘勰语),秀句之根本乃是会自然之妙,必须鲜活灵动,可感可触,光彩夺目,四照玲珑,它只有是一个“秀象”才能是个“秀句”,它以活泼泼的生命呈现,给人以新鲜独特的感受。可见“秀”要义有二:一是秀拔,从一般的生活中超出,又从篇章字句中崭然而出,给人以陌生、奇警之感。二是秀丽,即强调鲜茂蓬勃的艺术生命,它是“新”的根本所在。以上所举的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家独特的创造精神。首先,在这些范畴中,我们都可或明或暗地感受到艺术家对鲜活灵动的内在生命的追求,形式的工巧,一般内容的传达在这里都不占主要地位。在这些范畴中凝结着中国艺术家追求创新的殷殷苦心。它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要超凡脱俗,独标孤慷,一任慧心飞腾,飘向高远奇特的境界,这样便与世俗尘氛形成一定距离,从而显出新的特质来。这些范畴都强调在一陌生的境界中焕发生机。不论人身居何处,只要能以真实生命去体验,就能将自己提升到满目光华的境界,如前人诗所云:“半在小楼里,灵光满大千”,从而获得艺术的“光明感”。其次,由于对生命创新的追求,出现一种独特的现象即表现境界方面的范畴与日俱增,含义也越来越难以把握,而关于形式方面的理论范畴却非常少。复次,追求生命的创新,使得中国艺术散发出特有的意韵和魅力。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为求避俗避熟,过分追求高人逸品式的情趣和清远澄淡的艺术风格,这样一来,在抒情作品中,直面人生的东西少了,有的甚至拘泥于赏玩玄远之中而难以自拔。同时还出现了为求新而得奇的现象,如竟陵派为求创新,而把清冷孤峭的境界视为艺术的至上之境,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国艺术生活的特点中国艺术的创造精神有两个主要特点:1.中国艺术创造生命形式的创造精神《易·系辞上》云:“生生之谓易。”“生生”即生生相续,一个生命滋生出另一个生命。每个生命是一个实体,生命本身可以滋生新的生命,在新生命中又可滋生出“新新生命”,以至无穷。艺术中的“生生”观首先强调生命的原样呈现,这是“生生”的基础。中国艺术形式多是一种生命形式,它具有生命自身的丰富性和完满性。因此它要求艺术家去“发现”生命,这样才能突破前修,自臻独创。在中国山水画中,大多画的是群山逶迤,绿水环绕,但经过画家心灵的不同陶冶,铸成了各各不同的大千。中国艺术家认为,只要以自己的真实生命去发现,就会无往而非佳山秀水、幽情美趣,就会“无穷出清新”。艺术家创造的生命形式在鉴赏中又会形成“生生相续”的特点,生命形式可以刺激鉴赏者不同的反应,从而不断丰富其生命内涵。越是“陌生”的形式越能勾起人的生命体验,也就越能体现其独创的特点。中国艺术家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即把艺术创造的触角直接指向未知的读者。“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艺术根深蒂固的观点,对“味外之味”、“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追求,被视为艺术创造的至高原则。中国艺术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一系列审美知觉和审美评价的总和,因此中国艺术家把艺术品当作一种不断产生新生命的形式,艺术的创造精神体现在生生相续、新新不停的无限创造过程中。像上节例举的寒、清、秀诸范畴均强调作者和鉴赏者的共同体验。惟其胎生于自我生命体验中,故能迥脱根尘,戛戛独造,惟此独造形式能给人陌生惊奇的感受,故能唤起人多元的生命体验,新的生命产生新的感受。中国艺术论常以有“韵”味来描绘这种知觉特点,“韵”能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袅袅不绝,氤氳于悠远的体验过程中。这是中国艺术创造精神的根本特点之一。2.传统文化观的转变中国美学发展观有两个重要的理论侧面:一方面,几乎所有进步的艺术家都强调艺术要变,“不有新变,岂能代雄”、“一代有一代之艺术”、“笔墨当随时代”。另一方面,中国艺术论中的复古理论充箱盈笥,这一点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匹比,变与不变成了中国艺术家胸中的长久纠葛。处理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于不变中求变,在复古中创新。艺术的兴衰根源在于是否丢掉传统,拯救艺术的灵丹妙药也几乎不约而同地指向古代。如在文学中,陈子昂的革新就自复古始,高呼“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欲以诗骚传统起而拯之。李白也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是珍”,表明了以传统之力来革新诗坛的愿望。而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正是以恢复秦汉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西质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民乐合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数字合成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福建省泉州聚龙外国语校中考化学试题仿真卷:化学试题试卷(4)含解析
-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系统解剖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海洋生物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中考英语试题命题比赛模拟试题含答案
-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兽医免疫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三下学期大联考卷Ⅱ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前儿童卫生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镇江市五校2024-2025学年全国卷Ⅱ英语试题中考模拟题含答案
- 简约复古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作品简介名著读后感PPT课件
- 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2017版)
- 中国银行履约保函(中英文)
- 不锈钢储罐施工方案(2024043554)
- 自考00911互联网数据库 精华小抄笔记
-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课程标准
- 中国联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
- 中药饮片储存与养护
- 【《项链》莫泊桑】《项链》课本剧剧本
-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