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灵宝县西坡遗址的发现_第1页
河南灵宝县西坡遗址的发现_第2页
河南灵宝县西坡遗址的发现_第3页
河南灵宝县西坡遗址的发现_第4页
河南灵宝县西坡遗址的发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灵宝县西坡遗址的发现

西班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市西班村,位于小定原中部,北距黄河约6公里,南距南北约2.5公里。遗址坐落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的黄土塬上,海拔460米~472米。汇入黄河一级小支流沙河的夫夫河和灵湖河分别自遗址的东西两侧北流而去,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古文化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遗址跨西坡、许家、南涧、北涧等四个自然村,四周多为断崖。虽然现代村庄与道路等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现存面积仍达40万平方米,为铸鼎原及其周围古遗址中规模较大者之一(图一)2001年3月~5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等单位组成的铸鼎原联合考古队在1999年调查1与2000年10月~12月对该遗址第一次发掘之后2,对西坡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本次发掘区主要在我们划分的灵宝至阳平的城乡公路以北的遗址北区,对公路以南的南区仅做小面积发掘,发掘面积达550平方米,同时将第一次发掘尚未结束的部分探方清理至底。现以北区此次发掘部分为重点对该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即仰韶文化遗存报告如下。一、地层及文化层这次的发掘部位处于遗址北区的北部偏西。发掘表明,在耕土和明清文化层之下即为西周与仰韶文化堆积,其中以后者最为丰富。现以2001HLXT7(简称T7,下同;除注明者外,皆属北区)和T8南壁为例,介绍其地层堆积情况。(图二)第1层:黄褐色,土质松软,可分为1a和1b层。1a层为耕土,厚0.15米~0.2米;1b层系平整深翻土地所致的垫土,厚0.1米~0.25米。内有腐朽的植物根须,包含有近现代砖瓦块、瓷片及少量仰韶文化陶片。第2层:明清文化层。黄白色,土质松软,厚0.05米~0.3米。包含有瓷片、瓦片和仰韶文化陶片等。第3层:西周文化层。深灰褐色,土质坚硬致密,厚0.4米~0.55米。包含有少量西周时期鬲足、罐等陶器残片和仰韶文化陶片等。开口于此层下的遗迹有西周时期的灰坑H106。第4层:仰韶文化层。深灰色,土质较软,内有零星灰屑和烧土颗粒,厚0.1米~0.15米。包含少量仰韶文化陶片。该层范围较小,纵观遗址北区本次发掘区域,仅在仰韶文化房基F102、F104等之上有分布,应是房屋建筑废弃后的堆积。第4层之下为房基或生土,生出即马兰黄土。二、永杰文化遗产(一)遗物有房基、灰坑和灰沟三类。1.柱洞、墙基、网其中北区2座,南区1座。前者保存较好,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式,仅存地穴部分,建筑结构复杂,普遍采用夯筑技术,居住面及墙壁加工考究,表面光滑规整,有门道、火膛、柱洞等设施。F102位于北发掘区的东北部,分布于T2、T3、T4、T7、T8、T9、T10、T11、T12九个探方内。北部与中南部分别叠压于第3、第4层下,东北部和中部偏南被西周灰坑H106、西周墓M101打破,南部被仰韶灰坑H116打破,向下打破生土。口部距地表深0.95米~1.15米。平面呈弧角长方形,前壁约略外弧,余为直壁,坐西北朝东南,依门道方向为127度。门道居前壁正中,呈长方形直壁斜坡状,长4.8米,宽0.68米,坡度为14度。房基坑长9.2米(残)~10米,宽8.7米~9.35米,连门道基础坑,房基占地面积约98平方米。室内(指地穴部分)长8.2米~8.46米(残),宽6.9米~7.56米,面积68平方米以上。地穴部分墙壁保存高0.7米~0.77米。火膛位于室内前部,正对门道,平面近圆形,口大底稍小,斜壁,平底,口径1.05米~1.12米,底径0.85米~0.98米,深0.76米。火膛前壁中下部有一斜伸向门道的通道,长0.74米,壁面有火燎痕,与烧烤较甚的火膛周壁有较大差别,故推测其应为进风道而非烟道。进风道上口处塌陷。火膛周壁及底部、进风道口部表层为0.02米~0.03米厚的细泥层,并被烧烤成红褐色或青灰色硬面。火膛内下部偏西有一残泥质红陶盆。位于火膛以北0.8米处,有一略呈长方形的灰白色石块嵌入并略高于居住面。石块中部略下凹,表面光滑,面上残留有红色物质,疑为颜料。紧邻石块周围也有零星的类似物质,当系研磨时撒落而致。室内有4个较大的圆形直壁柱洞,大致呈对称分布,前两者相距3.5米,后两者相距3.55米,前、后两排之间距离为3.05米、3.12米。柱洞口、壁甚规整,口径0.24米~0.3米,深(口距柱础石,下同)0.25米~0.44米。口部周围与居住面相连的糊泥自外向内鼓起,当为烧烤房屋墙壁、居住面之前为阻止木柱燃烧而特意糊抹的。柱洞下置础石,表面光平,涂成红色。四周墙基发现柱洞47个,据复原其总数当为52个左右。柱洞皆为圆形,有的口部也有自外向内鼓起的泥痕,口径0.12米~0.2米,深(口距柱洞下硬底,下同)1.5米~1.72米,分布较均匀,间距多为0.65米。据解剖可知,柱洞下部柱础坑口径0.35米~0.5米,深0.7米~0.9米,柱洞底部为十分坚硬的夯土。墙壁大部分为直壁,少部分略斜壁下张,与墙壁上面呈弧角相连。墙壁表面为厚约0.02米经火烧烤过的灰褐色细泥层,规整光滑,局部保存有刷抹的一层厚1毫米左右的白色涂料,疑为白土泥浆。经解剖可知,墙壁上部外侧上窄下宽,宽0.3米~0.45米,黄褐色土,土质致密,似经轻夯处理。墙壁面与居住面浑然一体,均为经过火烧的光面。其外部斜面也略有烧烤痕。墙壁上部与房基坑之间填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无明显夯打的痕迹,宽0.2米~0.4米。墙基槽斜壁下收平底,内侧上部被修筑房基下部夯垫土及居住面时挖去,宽0.7米~1米,深0.15米~0.55米,内填甚坚硬的黄灰色夯土。室内居住面为厚约0.02米并经火烧烤的青灰色细泥土硬面,局部脱落暴露出下部的垫层。居住面下有三层垫层和四层夯土。垫层为二层料礓石层和一层细黄土,厚均约0.02米。夯土层自上而下,第一层为黄花土,厚0.08米~0.1米;第二层为灰褐色花土,厚约0.12米;第三层为灰褐色花土,厚0.1米~0.12米;第四层为浅黄色土,厚0.06米~0.08米。其中第二、三层夯土密度相对较小,而第一、四层均土质甚紧密。房基与墙基槽内的夯层厚约0.06米~0.08米,夯窝直径0.04米~0.07米,深0.02米~0.04米。室内堆积可分三层:第一层为黄灰色土,土质致密纯净,厚0.02米~0.42米,出土有灰陶甑、彩陶盆、灰陶盆等可复原器物;第二层为灰褐色土,含大量的烧土颗粒、小烧土块并杂有灰黑色灰烬土,土质较松散,出土甚少小陶片和动物骨骼;第三层为黑灰色土,土质松软,厚0.04米~0.2米,出土破碎陶器2件,均为陶盆,分别位于室内中部与西南部。据初步判断,第二、三层属房屋的倒塌堆积,第一层则在房屋废弃之后填充而成。(图三;封二,1)F104位于北发掘区南部,北距F102约8米,主要分布于T19、T20、T21、T22、T23、T24等探方内。叠压于第4层下,被近代墓、西周灰坑H117和西周墓M110、M116、M118等打破。其下叠压一座更大的房基尚待发掘。口部距地表深1米~1.2米。平面呈弧角长方形,前壁略外弧,余为直壁,坐东北朝西南,依门道方向为210度。门道位于前壁正中,呈长方形直壁斜坡状,底略经烧烤,长4.8米,宽0.75米,房基坑长10.1米~10.8米,宽9.4米~10.2米,房基占地面积约106平方米。室内长9.3米~9.65米,宽8.5米~9米,面积约83平方米。地穴部分墙壁保存高0.6米~0.68米。火膛位于室内前部,正对门道,圆形,前部壁稍斜,向下内收,后部斜壁,向下外张,平底,口径1.4米,深0.96米。进风道朝向门道,长0.8米。火膛壁、底及进风道周壁均涂抹一层厚0.02米的细泥,火膛壁、底经火烧成青灰色硬面,进风道则略有烤燎痕。火膛内风道口有一红色石块,火道内后部近底部有数块较大的尖底瓶腹片。室内发现6个柱洞,均圆形直壁状,其中4个较大,呈对称分布,前两者间距4.65米,后两者间距4.46米,前、后两排之间分别为4.1米和4.16米,口径0.3米~0.35米,深0.12米~0.15米,下均置柱础石。在室内东南部被晚期墓葬打破的剖面上清晰地显现出柱础石是在房基夯、垫层形成之前设置的情形。另两个柱洞较小,位于室内东北部,甚深,硬底无础石,当系房屋在使用过程中为加固上部建筑所置,其中西侧者口径0.2米,深0.78米,东侧者口径0.18米,深0.82米。在室内柱洞周围自外向内鼓起的经火烧烤的糊泥痕异常清晰。墙壁四周发现柱洞44个,据复原总数当为48个,多圆形,口径0.12米~0.18米,深0.85米~1.48米,间距0.6米~1.1米。柱洞下部的柱础坑内土质甚坚硬,柱洞下部也为夯土。墙壁甚直,局部微斜壁下张,与墙壁上面呈弧角连接。墙壁上面均为厚约0.02米的经火烧烤的细泥层光面。在后墙壁中部上面平置一泥质灰陶盆,从而表明地穴以上部分木柱之间应非木骨泥墙。经解剖可知,墙壁上部外侧近直,宽0.35米~0.55米,土色黄褐,土质较硬,可能经轻夯处理,外面略有烧烤痕迹。墙壁上部与房基坑之间填灰黄色土,土质较疏松,未经夯打,宽0.15米~0.25米。墙基槽呈斜壁下收平底状,宽约0.75米~0.85米,深约0.45米~0.55米,内为坚硬的黄灰色夯土。室内居住面为烧烤过的青灰色硬面,保存普遍较好,平整光滑,厚约0.02米。下有料礓末和夯土各一层,分别厚约0.03米、0.06米~0.1米,均甚坚硬,室内西北部居住面上有一较碎的泥质灰陶盆。房内除四周少部分为较纯净的黄灰色土外,中部填满了红烧土,烧土块较大,大都为经火烧成红褐色的草拌泥,有的保留有清晰的圆形或方形木柱痕迹。(图四;封二,2;封三,1)F3位于南发掘区,在灵宝至阳平公路的南侧断崖上暴露着该房基断面,本次发掘依地势在其上部开一梯形探沟(为了便于回填保护,留有北隔梁)TG3,对之进行了清理。F3叠压于第2层下,在TG3内口部距地表深0.89米~0.9米。西南部、东部与东南部分别被仰韶灰坑H48、H47及西周灰坑H45打破,东北部被公路破坏,其下打破生土。据保存与清理部分推测,平面亦应为弧角长方形。又据北区F102、F104火膛正对门道等判断,该房基门道朝向东南,方向约105度。现存房基南北残长4.8米~7.7米,东西宽约8.35米,面积约52平方米;室内南北残长4.25米~6.85米,东西宽约7.2米,面积约40平方米。经复原,房基占地面积在75平方米以上,室内面积约57平方米。现存墙壁(地穴部分)高约0.5米。清理部分火膛呈四分之一圆形,直壁,平底,半径0.52米,深0.76米。公路断崖上清晰地显现出距火膛西北约1.5米处有一较大的黑色扁平石块嵌入居住面,石块平置,中部下凹,表面有红色物质。室内发现两个较大的柱洞,底置柱础石,西部者口径0.4米,深0.27米;东部者口径0.36米,深0.2米。在西墙和南墙上发现13个柱洞,圆形或椭圆形,无础石,口径0.12米~0.2米,深0.56米~1.11米,间距0.32米~0.74米。柱洞下部柱础坑口径约0.3米,深0.35米以上。墙壁较直,表面为厚约0.02米、与居住面连成一体的经过火烧呈青灰色的细泥层。由剖面可知,墙壁上部外侧较直,宽约0.37米,黄褐色土,较硬,经夯打处理。墙壁上部与房基坑之间填浅黄色土,土质疏松,宽0.12米~0.24米。墙基槽宽约0.5米,深约0.2米,内为夯土。室内居住面为厚约0.02米、经过火烧的深灰色细泥硬面,平整光滑。以下有多达6层的垫层和2层夯土。垫层也甚平整,由料礓粉或细泥土筑成,每层厚0.02米~0.25米。第一层夯土较薄,厚0.04米~0.05米,第二层夯土厚约0.7厘米,夯土甚坚硬,夯窝直径约0.05米,深0.03米。室内堆填红烧土,多为经烧烤的草拌泥,有的有圆形或方形木柱痕迹,显系房屋倒塌堆积。(图五;封三,2、3)综上所述,这三座房址有以下建筑程序:a.在拟建房之处挖一长方形斜壁平底坑作房基坑(含门道基础);b.在房基坑周边开挖墙基槽,填土并夯实后,在基槽内挖柱础坑,栽埋木柱并夯实;c.修整房基内部,设置室内柱础石,夯筑地基,铺筑垫层;d.依房基四周的木柱做地穴部分之墙;e.挖火膛,栽立室内木柱;f.涂抹细泥层作为居住面、墙壁面、墙上面及火膛壁、底面,在室内柱与墙壁柱周围糊防火泥;g.烧烤居住面、墙壁面与墙上面;h.把墙壁外与房基坑周壁间填实,以与房址外地面相平;i.修筑地上部分,搭建房顶。由此可见,房基建筑程序繁多,结构复杂。据形状与室内柱洞分布推断其为四面坡式建筑。2.上分层胶结坑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另有长方形、弧角三角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多直壁状,习见台阶、壁龛和局部袋状结构,凡口部规整的灰坑往往深而较大,壁、底也较整齐。H110位于北发掘区西北部,跨T1、T2、T5、T6四个探方。叠压于第3层下,东部被H114打破,南部打破H104,其下打破生土。口部距地表深1.1米。坑口呈椭圆形,口径2.68米~3.16米,深2.5米~3.2米。壁近直,较规整。在北壁中部距坑口1.2米处有一小龛,长0.45米,宽0.24米,高0.4米。坑底南部有一生土台阶,边缘微弧,表面有踩踏而致的硬面,长2.7米,中部宽0.45米,高0.67米~0.8米。坑内堆积可分6层。第1层为黄褐色,土质较硬,厚0.2米~0.62米;第2层为深灰色,土质松软,厚0.38米~0.55米;第3层为灰褐色,土质松散,含有较多烧土颗粒,最厚处0.2米;第4层为浅灰色,土质松软,厚0.4米~0.5米;第5层为深灰色,土质松软,含有较多灰烬,厚0.4米~0.58米;第6层为黄灰色,土质较硬,厚0.45米~1.45米。除第6层外,上部五层均有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堆积的趋势。出土陶片、动物骨骼等遗物,其中大部分出自第4、5、6层之中。(图六)H107位于T6、T7内,向北延伸至北隔梁下,叠压于第3层下,西部与南部分别被近代墓和H114打破,其下打破H115及生土。坑口距地表深1.2米。清理部分为半圆形,直径约3.83米,深2.84米~3.43米。西部斜壁,东部上部近直,向外有一小龛,下部外张,底部有两层生土小台。坑内堆积可分10层。第1层为浅灰色,土质较硬,最厚处0.88米;第2层为料礓石层,光面,灰白色,质坚硬,厚0.01米~0.02米;第3层至第7层为深灰色土和浅灰色土交替堆积而成,土质松软,厚1.27米~2.69米;第8层为黄褐色,土质较硬,含有较多红烧土,最厚处0.38米;第9层为黄灰色,土质松散,最厚处0.46米;第10层为浅黄色,土质较硬,厚0.05米~0.38米。坑内堆积自西向东倾斜趋势十分明显。出土陶、石、骨器等,其中第10层基本无出土物,大部分出土于第3至第7层中。(图七)H114位于T2、T6内。叠压于第3层下,东北部被一近代墓打破,其下打破H107、H110、H115及生土。坑口距地表深1.15米。该坑上部因南部坑壁欲坍塌及口部略塌陷形成裂隙致使坑口不甚规整,长4.24米,宽2.82米。下部坑壁陡直,形状整齐清晰,约呈弧角等腰三角形,平底。底部西北边长2.52米,东北边长2.6米,东南边长3.22米。坑底中部偏西又有一圆形圜底状小坑,口径1.02米,深0.29米,灰坑总深2.8米。除小坑填浅黄色土外,灰坑内基本为灰色土,堆积自西南向东北约略倾斜,不易分层。出土陶片、动物骨骼较多,主要出自坑内下部。(图八)H104位于T1、T2内。叠压于第3层下,北部被H110打破,南部被西周墓M104打破,其下打破生土。口部距地表深1.2米。坑口约呈椭圆形,口径2.75米~3.6米。西部斜壁下收后成为一平台,东部为一较深的长方形坑,直壁,坑壁较规整,东南部略下张,北端有二层台阶,中部和东南部坑底下凹成两个小坑,且后者小坑周壁呈红褐色,当属长时间烧烤所致,灰坑总深2.35米。坑内填土较杂,有深灰、浅灰和红烧土等,其中红烧土堆积处于近口部,厚近1米。出土陶片等遗物较多,多出自东部偏下的长方形坑中。(图九)H116位于T3、T11、T12内。叠压于第3层下,被西周墓M105、M106、M108、M123打破,其下打破北部的F102和南部的F105等遗迹及生土。口部距地表深1米。坑口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向,长6.25米,宽约5米。口部斜壁下收,以下近直壁,西北部局部外张,东北角有供上下的三个脚窝,其下又一小台阶,脚窝与台阶上有坚硬的踩踏面。下部东、南部为生土平台,北部为一较规整的弧角长方形坑,长4.05米,宽2.7米,壁略斜,下部内收,平底,深约0.5米。灰坑总深3.1米。坑内堆积以灰土为主,质地松软,可分10层以上,自南向北倾斜。出土碎陶片、骨器等遗物十分丰富,主要出自坑内中、下部填土中。(图一★)3.叠压沟高聚物1条。G101,位于北发掘区西北部、F102西侧,跨T2、T6、T7、T14四个探方,并向外延伸。叠压于第3层下,被西周墓M102、M107打破,其下打破H113。口距地表深1.1米~1.25米。沟为窄条状,呈西南—东北向,浅弧底,已发掘部分长7.25米,宽0.4米~0.6米,深0.2米。沟内填灰黄色土,含有大量粗、细砂粒、料礓石颗粒和碎陶片等。因其紧邻F102,不排除曾作为该房址排水沟的可能。(二)遗物出土遗物甚丰富,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和动物遗骸等。1.b型:泥质红陶,圆唇,黑彩设计方案陶质分泥质和夹砂两类,泥质陶中有一定数量的细泥陶。陶色有红、灰、黑、褐和白陶五种。据H116统计结果,泥质红陶最多,占57.27%,其次为夹砂褐陶,占28.83%,另有8.8%的泥质灰陶,1.78%的泥质黑陶,8.8%的夹砂灰陶,1.53%的夹砂红陶,此外还发现两片白陶。素面与磨光陶占31.73%,纹饰以绳纹为主,其中细绳纹占32.51%,中绳纹占25.14%,粗绳纹占2.37%,余为旋纹和附加堆纹,分别占1.39%和0.63%。彩陶占一定比例,占6.27%,多施于红陶之上,少见于灰陶。大都在磨光的器表之上施彩。以黑彩为主,红彩较少,并有少量白衣黑彩或黑红并施的复合彩。彩陶以弧边三角、圆点、直线或弧线纹相结合构成的纹样为大宗,主要有窄带纹、垂弧纹、凸弧纹、网格纹等。常见器形有盆、碗、钵、罐、小口瓶,也有灶、甑、瓮、杯、缸、器盖、器座、环、圆陶片等。盆最常见器类,多泥质红陶。依口、腹部等不同分为四型。A型:浅弧腹,宽折沿。据口沿之高矮差异可分二式。Ⅰ式:沿上仰较高。标本F102∶3,泥质灰陶,圆唇,沿面微鼓,平底,外壁磨光,口径32厘米,底径14厘米,高11.2厘米。(图一一,1)Ⅱ式:折沿较矮。标本H107∶11,泥质红陶,圆唇,沿面较平,沿面饰相交的黑彩弧边三角和垂弧纹,口径36厘米,残高8.2厘米。(图一一,5)标本南区H36∶1,泥质黑陶,尖圆唇,凹圜底,外壁磨光,口径27.8厘米,底径8.4厘米,高7.6厘米。(图一一,3)标本南区H36∶15,泥质红陶,圆唇,沿甚宽平,凹圜底,口径31.2厘米,底径10.4厘米,高8.8厘米。(图一一,2)B型:曲腹,折沿较窄。该型大都为彩陶。依口、腹不同分二亚型。Ba型:腹较深。依沿高矮等差异分二式。Ⅰ式:折沿上仰较高,上腹微弧,下腹较斜直。标本F102∶5,泥质红陶,圆唇,平底,唇及沿内上部施黑彩窄带纹,口径29厘米,底径11.2厘米,高24.2厘米。(图一一,4)标本F102∶2,泥质红陶,圆唇,平底,唇施黑彩,窄带纹,沿饰垂弧纹,腹为黑彩圆点、勾叶与斜线纹,口径28.8厘米,底径11.7厘米,高24.4厘米。(图一二,1)Ⅱ式:折沿较矮,上腹弧鼓,下腹内凹。标本H120∶13,泥质红陶,尖圆唇,沿近平,平底。唇与沿内上部施黑彩窄带纹,腹饰黑彩勾叶、斜线与圆点纹,口径31厘米,底径13厘米,高22.2厘米。(图一二,2)标本H110∶8,泥质红陶。圆唇,外壁磨光,口径27.4厘米,残高20.2厘米。(图一三,1)Bb型:腹较浅。标本H104∶24,泥质红陶,圆唇,折沿上仰,上腹弧鼓,下腹斜直,平底,唇施黑彩窄带纹,沿面饰垂弧纹,腹饰弧边三角、圆点和宽窄弧线勾连纹,口径35.4厘米,底径12厘米,高14厘米。(图一三,3)标本F102∶4,泥质红陶,圆唇,折沿较矮,上腹微弧,下腹斜直微内凹,平底,沿面施两周黑彩平行线纹,腹饰弧边三角、圆点和斜平行线纹,口径32厘米,底径11.6厘米,高22.4厘米。(图一三,4)标本南区H36∶16,泥质红陶,圆唇,折沿低平,上腹弧鼓,下腹内凹,平底,唇及沿面上部施一道黑彩窄带纹,腹饰由弧边三角、圆点、弧线组成的纹样,线条流畅优美、图案简洁明快,口径34.4厘米,底径9.4厘米,高18.4厘米。(图一三,2)C型:敛口窄肩。依口沿不同分二亚型。Ca型:叠沿。据沿、腹部差异分二式。Ⅰ式:沿宽较薄,斜腹较深。标本F104∶2,泥质灰陶,圆唇,唇面有一周沟槽,沿面有竖向刻划痕,斜直腹,平底,素面,口径32厘米,底径17.6厘米,高17.8厘米。(图一四,1)标本F102∶6,泥质红陶,因烧制之故,局部呈灰色,口部不规整,尖圆唇,平底,素面,口径28厘米,底径14.8厘米,高18厘米。(图一四,2)标本南区H38∶1,泥质红陶,圆唇,腹微弧,磨光,口径25厘米,底径17.2厘米,高15厘米。(图一四,3)Ⅱ式:沿窄厚,弧腹较浅。标本H107∶9,泥质红陶,尖唇,沿下有一周凹槽,平底,腹上部附对称的鸡冠状双,素面,腹表有较清晰的制作时留下的切刮痕,口径28厘米,残高10.4厘米。(图一四,4)Cb型:口外无叠沿。依肩部差异分二式。Ⅰ式:弧肩,无折棱。标本H104∶29,泥质红陶,圆唇,浅腹微弧,口部施黑彩垂弧纹,肩施一道窄带纹。上腹附鸡冠状。残高12.8厘米。(图一四,6)Ⅱ式:斜肩,外折棱突出。标本H114∶16,泥质红陶,圆唇,弧腹较深,唇施黑彩窄带纹,肩部饰垂弧间弧边三角和圆点纹,腹上部附鸡冠状,口径41.4厘米,残高12.2厘米。(图一四,5)D型:直口无沿。标本H104∶23,泥质灰陶,宽方唇,唇外侧高于内侧,中部低凹,形成一周沟槽,近直腹,外壁磨光,口径20.4厘米,残高10.4厘米。(图一四,7)碗为常见器类,多细泥质陶。据腹部等不同分三型。A型:弧腹。依腹深浅差异分三式。Ⅰ式:浅腹。标本南区F3∶3,夹砂红陶,局部呈灰褐色,敞口,圆唇,素面,腹部表皮脱落成为糙面,口径22厘米,残高8.4厘米。(图一五,1)标本H104∶21,细泥红陶,敞口,圆唇,平底,磨光,口径18.6厘米,底径7.2厘米,高5.4厘米。(图一五,5)标本南区H36∶3,细泥红陶,敞口,尖圆唇,凹圜底,口部施一周黑彩窄带纹,其下饰圆点纹,口径18厘米,底径5厘米,高6.2厘米。(图一五,6)Ⅱ式:腹较深。标本H116∶26,细泥红陶,口微敞,小方唇,平底,磨光,口径23.8厘米,底径8.4厘米,高11.8厘米。(图一五,2)标本H107∶16,细泥红陶,口微敛,圆唇,平底,口部饰黑彩垂弧间圆点纹,口径26厘米,底径12厘米,高10.8厘米。(图一五,3)标本南区H41∶4,细泥黑陶,敞口,圆唇,底稍内凹,外壁磨光,口径19厘米,底径8.4厘米,高7.4厘米。(图一五,7)标本H116∶42,细泥红陶,口近直,圆唇,凹圜底,口部饰一周黑彩窄带纹,口径16.2厘米,底径6.8厘米,高6.8厘米。(图一五,8)标本H116∶6,细泥红陶,微敞口,圆唇,凹圜底,唇施黑彩窄带纹,上腹饰等距离的圆点纹,口径16.6厘米,底径6.4厘米,高7.6厘米。(图一五,11)Ⅲ式:深腹。标本H114∶12,细泥红陶,口微敛,尖圆唇,凹圜底,外壁磨光,口径17.8厘米,底径9.6厘米,高6.8厘米。(图一五,10)B型:曲腹,上腹弧鼓,下腹斜直或内凹。标本南区H20∶62,细泥红陶,敛口,圆唇,下腹内凹,平底,上腹饰弧边三角、圆点纹,口径22.8厘米,底径8厘米,高8.8厘米。(图一五,4)标本H110∶18,细泥红陶,口微敞近直,内斜方唇,唇部施一周黑彩窄带纹,上腹饰垂弧纹间弧边三角、竖线和圆点纹,口径18厘米,残高5厘米。(图一五,12)标本H110∶1,细泥红陶,口微敛,圆唇,平底略内凹,上腹施黑彩垂弧纹,间侧弧与弧边三角及圆点纹,口径15.6厘米,底径5.6厘米,高7.6厘米。(图一五,14)标本南区H20∶61,细泥红陶,口微敛,小方唇,平底,上腹饰黑彩双层凸弧纹,口径13.4厘米,底径4.8厘米,高7厘米。(图一五,9)C型:大敞口。标本南区H20∶60,该器出土时完整,泥质红陶,小圆唇,上、下腹均内凹,其间略有折棱,平底,内外壁均磨光,口径22厘米,底径6.8厘米,高9.6厘米。(图一五,13)罐常见器类,多夹砂褐陶。依口沿不同分三型。A型:折沿。侈口,方唇。据沿与腹夹角差异分三式。Ⅰ式:沿与腹夹角大。标本H104∶30,沿上仰较高,微弧腹,腹饰斜向中绳纹,上腹加施五周旋纹,口径21.8厘米,残高21.2厘米。(图一六,1)Ⅱ式:沿与腹夹角较小。标本H107∶16,沿略上仰,沿内折棱凸出,弧腹,沿下饰斜向中绳纹,口径16.6厘米,残高23.4厘米。(图一六,2)标本H110∶2,宽方唇,唇面有一周沟痕,沿面下凹,内折棱凸出,上部弧腹,下腹斜直内收,平底,腹上部施五周旋纹,以下饰印痕甚浅的斜向篮纹,口径16.2厘米,底径9.6厘米,高20.2厘米。(图一六,3)标本H107∶14,宽方唇,沿内面下凹,弧鼓腹,腹饰斜向中绳纹,上部加饰横绳纹,口径22.6厘米,残高19.6厘米。(图一六,7)Ⅲ式:沿与腹夹角更小。标本H114∶18,沿微上仰,平方唇,鼓腹,腹饰斜向细绳纹加旋纹,口径28.2厘米,残高8.4厘米。(图一六,5)B型:翻沿。侈口,圆唇。据沿、腹夹角差异分二式。Ⅰ式:沿与腹夹角较大。标本H104∶28,沿上仰较高,弧腹,腹饰斜向中绳纹,上部加施三周旋纹,口径25.6厘米,残高6.3厘米。(图一六,4)Ⅱ式:沿与腹夹角小。标本H107∶15,沿低平,弧鼓腹,沿、腹相接处内部有制做时留下的接痕,腹饰斜向中绳纹,上部加施三周旋纹,并压附对称的四个小圆泥饼,口径21厘米,残高32.6厘米。(图一六,6)C型:小矮沿,口微侈。据沿、腹夹角大小分二式。Ⅰ式:沿与腹间夹角较大。标本H104∶27,翻沿小方唇,弧腹,腹饰斜向中绳纹,上部加施旋纹,口径18厘米,残高6.3厘米。(图一六,9)Ⅱ式:沿与腹间夹角较小。标本H107∶17,折沿,小圆唇,鼓腹,沿下及腹饰斜向细绳纹,口径21厘米,残高9.2厘米。(图一六,8)小口瓶为常见器类,多尖底瓶,少量为平底瓶。据口部不同分二型。A型:环形口。以唇部变化分二式。Ⅰ式:双唇分界明显,似两个圆环上下相叠。标本H104∶22,泥质红陶,上唇窄厚,下唇宽平,颈部以下饰斜向细绳纹加旋纹,颈部贴附小泥条,口径4.6厘米,残高9.2厘米。(图一六,10)Ⅱ式:双唇分界不明显,或近平成为单唇。标本H110∶5,泥质浅红陶,唇面近平,中部下凹,形成一周沟槽,深弧腹,略呈亚腰状,腹饰斜向细绳纹,口径3.7厘米,残高49.2厘米。(图一六,11)B型:葫芦口。标本南区H36∶17,泥质红陶,口微侈,腹部饰横向交错细绳纹,口径4.4厘米,残高26厘米。(图一六,12)缸多泥质陶。依口、腹特征不同分二型。A型:小侈口。标本H104∶26,泥质灰陶,小圆唇,小折沿,圆肩,略有折痕,斜直腹下收,体大厚重,外壁磨光,口径39.8厘米,残高9.6厘米。(图一七,1)B型:敞口无沿。标本H110∶3,泥质红陶,斜方唇,唇外鼓起一周,口微敞,斜深腹,上腹部附对称的鸡冠形双,外壁磨光,口径29厘米,残高26.5厘米。(图一七,2)小盆依陶质及口部特征不同分二型。A型:敞口。标本H110∶4,夹砂红陶,圆唇,斜直腹,平底,素面,口径12.8厘米,底径8.8厘米,高6.8厘米。(图一七,9)标本南区H41∶2,泥质红陶,尖唇,斜直腹略弧,平底,外壁磨光,口径9.6厘米,底径6.4厘米,高7.2厘米。(图一七,8)B型:直口。标本H116∶43,泥质红陶,圆唇,窄翻沿,上腹近直,下腹内凹,平底,上、下腹之间压施一周附加堆纹,口径15厘米,底径6.4厘米,高11.6厘米。(图一七,10)甑依器形不同分二型。A型:器形较大。标本F102∶1,泥质灰陶,敛口,尖唇,窄折肩,斜直腹,平底周围有均匀分布的四个长条形孔,中间有一圆孔,腹上部外侧贴附对称的鸡冠状双,口径27.4厘米,底径14厘米,高13.4厘米。(图一七,6)B型:器形较小。标本南区H37∶4,泥质红陶,敞口,尖圆唇,斜直腹,平底中部有一圆孔,腹近底部有4个圆孔,口径9.4厘米,底径5.8厘米,高7.6厘米。(图一七,7)平口瓮标本H110∶7,泥质灰陶,敛口,尖圆唇,圆肩,鼓腹下部内凹,外壁磨光,口径15.2厘米,底径12.8厘米,高24.8厘米。(图一七,3)灶标本H107∶1,夹砂褐陶,敞口,平方唇,斜壁内凹,平底,长方形火门,三支垫,三长方形足,外壁饰粗绳纹,火门周围施压印花边并贴小圆泥饼,口径25.8厘米,底径16.8厘米,高13.6厘米。(图一七,5)器座标本南区H37∶14,细泥红陶,薄胎,喇叭形,上下均为平方唇,上部唇外圆鼓,下部斜直外突。通体施白衣,上、下双唇又施黑彩窄带纹,器身由四组两周构成的红彩平行线分割成上、中、下三层,每组平行线之下均饰红彩垂弧纹,又有四组两道构成的黑彩竖向平行线将器座表面划分为四部分,在每层红彩图案之间左、右分饰黑彩弧边三角纹,左边三角纹之右端饰一黑彩圆点。主体图案纵向为三层,横向为四组。该器造型精美,色泽艳丽,实为不可多得的彩陶珍品。口径8.8厘米,底径17.6厘米,高17.6厘米。(图一七,4)杯数量众多,大都为夹砂陶,制作粗糙,均为手制。标本南区H41∶3,夹砂褐陶,微敞口,方唇,直筒腹,平底,腹部饰稀疏的横向细绳纹,底部捏印一周花边,口径6厘米,底径4.8厘米,高7.8厘米。(图一八,1)标本南区H40∶16,夹砂褐陶,敞口,方唇,斜直腹,平底,底部捏按一周花边,口径5厘米,底径3.6厘米,高5.8厘米。(图一八,3)标本南区H40∶1,夹砂褐陶,敞口,尖唇,直腹,凹圜底,腹部饰斜向粗绳纹,底部捏印一周花边,口径4.4厘米,底径2.8厘米,高5.8厘米。(图一八,4)标本南区H20∶46,泥质褐陶,敞口,尖唇,直腹,平底,底部饰一周捏按花边,口径5厘米,底径2.8厘米,高4.4厘米。(图一八,2)小碟标本南区H20∶45,泥质红陶,敞口,尖唇,弧腹,底略内凹,素面,口径6厘米,底径2.6厘米,高2.5厘米。(图一八,6)标本H107∶13,泥质灰陶,敞口,圆唇,斜直腹,平底,素面,口径10.2厘米,底径5.4厘米,高3.8厘米。(图一八,5)器盖大多为小器盖。依钮部不同分二型。A型:蘑菇形钮。标本南区H37∶2,泥质红陶,仅存钮部,顶部呈伞形,磨光,盖身当较大,残高6.9厘米。(图一八,7)B型:数量众多,“丫”字形钮。标本南区H36∶5,泥质红陶,矮弧顶,口径4.4厘米,高2.8厘米。(图一八,8)环数量甚多,有黑、灰、红、白等诸色,质地细腻,形制多样,其中一部分宽且大,制做精致。标本H104∶8,白陶,外壁隆起,内壁较平,断面呈半圆形。(图一九,3)标本H116∶18,白陶,内外壁均较平,断面约呈长方形,外壁施红彩直线纹。(图一九,4)标本南区H47∶13,灰陶,断面呈圆角等腰三角形。(图一九,1)标本F102∶5,红陶,断面约呈等边三角形。(图一九,2)纺轮标本H110∶63,泥质褐陶,断面呈长方形,中部有一对钻圆孔。(图一九,5)标本H116∶19,泥质红陶,由圆陶片制成,陶片上有一道黑彩窄带纹,中部有一单钻圆孔。(图一九,8)圆陶片标本南区H20∶53,泥质红陶,直径5.8厘米~6.6厘米。(图一九,6)标本南区H43∶4,泥质红陶,白衣上施黑彩弧边三角与直线纹,当为陶盆腹片制成,直径约5.4厘米。(图一九,7)陶球数量较多。标本南区H40∶2,泥质红陶,直径3.6厘米。(图一九,9)网坠标本F102∶7,泥质灰陶,圆柱形,中部有一系槽,该器制做精致,通体光滑,长3.7厘米。(图一九,10)陶塑猪头标本T8(4)∶1,泥质红陶,捏制,额部稍隆,两眼窝深而大,嘴斜向下伸,残长4.9厘米。(图一九,11)兽足形标本H104∶4,泥质红陶,宽扁形,足面稍隆起,足尖刻划出爪形,残长5.9厘米。(图一九,12)刀标本H110∶72,泥质红陶,长方形,一面刃,面部有交错细绳纹,中部一横向凹槽,槽中部有一对钻圆孔,由此可清楚地看到先将拟钻孔处磨出深沟,以利于钻孔,应系小口尖底瓶腹片制成,长10.6厘米,宽5.4厘米。(图一九,13)2.大刀本标本磨制或琢磨结合。器类有斧、刀、球、环、纺轮、陀螺形器和饰品等。斧磨制。标本H110∶52,梯形,扁平,横断面呈圆角长方形,高6.2厘米。(图二★,3)标本H104∶14,梯形,扁平,断面呈椭圆形,一面上部有脱落的石片疤,高8厘米。(图二★,2)标本F104∶1,仅存下部,横断面呈长方形,残高4.7厘米。(图二★,1)刀标本H116∶10,长方形,刃部所在两端凸出,一端尤显,两面刃,中部有一对钻圆孔,磨制,长9.4厘米,宽4.1厘米。(图二★,5)标本南区H20∶58,圆角长方形,两面刃,上部有一刻槽,槽中央有一对钻圆孔,琢磨结合制成,长9.1厘米,宽4.5厘米。(图二★,11)球数量众多,琢磨结合。标本南区H29∶5,径4.6厘米。(图二★,7)陀螺形器标本H104∶9,上部有一凹槽,残高6厘米。(图二★,6)纺轮磨制,圆饼状。标本南区H20∶57,断面呈长方形,中部有一对钻孔,直径7.4厘米,孔径1厘米。(图二★,10)标本南区H20∶56,断面呈一端宽一端窄的长方形,中部有一单面钻孔,直径6厘米,孔径1厘米。(图二★,9)环标本H116∶46,扁环形,琢磨结合,外径9.1厘米,内径4.2厘米。(图二★,4)石饰标本南区H20∶55,豆青色,似玉,梯形,扁平,上部有一小对钻圆孔,长4.2厘米。(图二★,8)3.型骨折图2均磨制而成,器类有笄、镞和牙饰等。笄标本H116∶9,横断面呈圆形,长12.1厘米。(图二一,3)标本H116∶17,横断面呈椭圆形,长15.1厘米。(图二一,2)标本H116∶24,系兽肋骨制成,梯形,残长13.4厘米。(图二一,1)镞标本H116∶14,锋横断面呈三角形,圆铤,长7.8厘米。(图二一,4)标本H116∶32,锋、铤横断面均呈圆形,长6.6厘米。(图二一,5)牙饰标本H116∶1,约为三角形,上宽下尖,上部有一穿孔,残长4.3厘米。(图二一,6)4.发现的动物遗址本次发掘获得大量动物遗骸,主要发现于灰坑中,凡出土陶片较多的堆积层内,伴出的动物骨骼也相对较多。据初步鉴定,发现的动物遗骸主要有家猪、狗、梅花鹿、獐、麝、熊、貉、硕弥猴、竹鼠、豪猪、仓鼠、鼢鼠、雕饰珠蚌、三角帆蚌、河篮蚬、中华圆田螺、蛙、雉、青鱼等20余个种属,其中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