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社交app使用行为研究_第1页
大学生手机社交app使用行为研究_第2页
大学生手机社交app使用行为研究_第3页
大学生手机社交app使用行为研究_第4页
大学生手机社交app使用行为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手机社交app使用行为研究

手机上具有社交功能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多。学生们是最活跃的群体,正在使用这些手机社交应用。本文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接触、使用、信任、依赖等维度研究了目前大学生手机社交APP的使用行为。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社交APP处于理性状态,大多数大学生利用这些APP进行新闻信息获取、与同学和朋友即时聊天和交流等,他们没有对这些APP产生过多依赖,而是认为手机社交APP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朋友进行交流。手机社交app的定义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月,我国移动用户数已超过11.22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达到3.3亿。手机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除了进行传统的通话和短信等交流外,手机应用程序APP也成为日益流行的社交新阵地,“SoLoMo”的概念由此而产生。“SoLoMo”是三个关键词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的整合,它被一致认为是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智能手机快速发展加快了“SoLoMo”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步伐。手机社交APP近年来受到市场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作为SNS网站等网络社交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使用这些APP的主力军。目前,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研究大多分为三类:一是对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的整体情况进行的宏观调查。例如,沈野莹通过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现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接触频次及习惯的异同;二是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某项功能的调查;三是对大学生使用手机引起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比如黄时华、余丹考察了广州市大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的现状及其与自我接纳和社会支持间的相关关系。但是,针对近年兴起的手机社交APP的使用情况,还缺乏相关的调查研究。目前,社交类的手机APP越来越多,但基本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和界定。根据文献资料,本文将手机社交APP界定为“具有社交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具体体现为五类:一是即时通信类,如QQ、飞信等;二是SNS类,以人人、QQ空间为代表;三是微博类,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为代表;四是LBS类,如街旁和切客;五是兴趣类,以啪啪、唱吧等为代表。研究过程与变量人们对一项手机应用的关注,往往会有以下四个维度的活动过程:首先是接触,即发现并下载尝试某项应用程序,这是对应用程序的认识过程;其次是使用;再次是信任,也就是对一项手机应用,开始使用并且信任它,共享传播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则是依赖或者放弃。这四个方面的过程可能是平行的,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交叉。就本文而言,重点是要考察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对手机社交APP的使用是否会产生影响;二是大学生目前使用手机社交APP的时长、行为等;三是考察接触使用中的哪些因素与大学生对手机社交APP的信任和依赖相关。接触、使用、信任、依赖等维度的操作性定义包括:接触维度包括样本下载手机社交应用的来源、安装情况、使用频率情况等;使用维度包括样本每天手机社交应用的使用时间、使用目的、朋友的数量、转发的态度等;信任维度包括对手机社交应用上的信息的看法、转发的看法等;依赖维度包括对手机社交应用的安全性考虑、依赖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样本的性别、专业类别、手机系统等。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实行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按照上述的操作性定义,问卷也依据四个维度分为了四个部分,并在开始部分询问了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手机社交应用安装情况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99份,回收率99.7%,其中有效问卷297份,有效率99%。在调查对象中,男生140人,占47.1%,女生157人,占52.9%。在年级分布、专业情况、生活费情况和手机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针对手机基本情况的调查显示出如下结果: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的手机系统为智能手机系统,其中ios平台有16.8%的对象应用,Android系统使用人数最多,占到52.5%;在调查对象中,每月手机流量为0~50M的有44.8%,51~100M的占到29.3%,101~150M的占到13.8%;而每月的手机费用在50元以下和51~100元的分别占到了43.1%和45.5%。首先是接触。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手机系统安装的社交APP不同。接触与安装是大学生对手机社交APP的首要阶段。调查结果显示,即时通讯类应用如QQ、SNS,人人网和微博类应用,特别是新浪微博是目前大学生安装数量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社交APP。这些应用大多数是电脑上受众面较广,经常应用的软件和网站在移动设备上的移植,两者呈现一定的关联性。这些社交应用成功的原因,一是在PC端的网站有高用户黏度;二是因为它们在无线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而吸引用户在手机上也会使用相关的应用。利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别分析了性别、专业、手机系统与手机社交APP的安装关系。结果显示,在新浪微博(Sig.=0.001)、阿里旺旺(Sig.=0.002)、街旁(Sig.=0.006)、唱吧(Sig.=0.012)、啪啪(Sig.=0.000)的安装上,男女生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爱安装这5个社交应用,这与男女生之间平时在生活中的兴趣爱好有一定关系,阿里旺旺对应购物,街旁对应签到,唱吧对应唱歌,啪啪对应拍照,相对于男生,女生更喜欢这些娱乐活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新浪微博(Sig.=0.000)、街旁(Sig.=0.000)、阿里旺旺(Sig.=0.026)、微信(Sig.=0.024)、唱吧(Sig.=0.000)和啪啪(Sig.=0.000)的安装上有显著差异,文科生在街旁、唱吧和啪啪的安装方面比例明显高于工科和理科学生,而工科学生则比文科生更倾向安装微信,工科和文科学生相比理科学生更爱安装阿里旺旺。在分析不同的手机系统对手机社交应用的安装使用时,可以将有显著差异的应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智能手机系统安装使用的明显比非智能手机多,这类应用有:人人(Sig.=0.000),微信(Sig.=0.000),飞信(Sig.=0.002)。第二类是在ios平台和Android平台上安装的多,这类应用有:新浪微博(Sig.=0.000),阿里旺旺(Sig.=0.000)。第三类应用是集中安装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如陌陌和唱吧。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应用的现象也与手机社交应用支持的平台有关,随着现在手机应用情况的改变,有些应用只会推出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的客户端应用,比如陌陌就是典型代表,这也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使用。性别、专业、手机系统及朋友数量因素影响显著。使用是手机社交应用的第二阶段。在每天使用手机社交APP的时间上,大多数大学生还是集中在3小时以下(81.8%)。根据卡方分析,大学生每天在手机社交APP上花费的时间与性别变量显著相关(Sig.=0.001),女生每天使用手机社交应用的时间较长。在应用上,朋友数量的多少也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社交应用的时间产生影响。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59,即朋友数量越多,大学生每天使用这些应用的时间也会相对越长。而在朋友邀请在手机社交应用的态度问题上,多数学生会采取根据内容看情况的态度(49.8%)。根据相关系数计算,该问题与在社交应用上朋友数量的多少没有显著相关性。第三是信任。从人际交往走向信息获取,手机本身是一个人际传播的途径,它在与大众传播结合后,会使信息传播过程变得复杂。手机社交APP正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的突出代表,如微博、微信等应用除了在个人之间进行交互沟通的基本功能之外,正逐步成为一种自媒体发布和传统媒体融入的综合平台。调查结果表明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激励人们行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动机。调查针对动机,研究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社交APP的目的(多选),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新闻信息获取(28.4%),了解朋友动态(26.6%)和即时进行聊天(24.7%)。可见,社交APP的媒体化成为了当今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在手机社交APP上除了传统的朋友沟通交流活动之外,通过分享功能和人际传播,新闻信息获取成为手机社交APP的新兴功能,并且这种功能越来越重要。而在传统认知中社交应用的人际沟通功能却显示出了不同的样式,虽然远距离沟通工具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使人际关系分为核心层(常交往的家人、同学、同事、朋友)、中间层(有时见面的和靠沟通工具交流的人)和外层(靠网络等工具认识交往的陌生人)。但大学生使用手机社交应用进行交往圈子拓展的只有(8.9%),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在手机社交应用上与线下的老朋友进行交流。手机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具有主动性和交互性,作为其他媒介普通受众的群体在手机传播中很容易就能转化为主动的传播者。这样的特点也就导致了很多手机社交应用在传播信息时的筛选性不强,同时因为手机的人际交互特点,使很多受众对其中传播的信息产生过度的信任。因此本次调查采用了五级量表来调查大学生对手机社交应用上传播信息的态度,设置了三个维度,即在手机社交APP上发布或者分享的信息的真实性、有用性和及时性。数据分析表明,文科生、女生更易认可这些信息的及时性,而真实性和有用性与人口统计学变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信息真实性与及时性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08,Sig.=0.000),信息真实性和有用性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1,Sig.=0.000),信息有用性和及时性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1,Sig.=0.000)。这说明对信息的认知有一致性,若认为这些信息真实,则会认为信息有用和及时,反之亦然。针对在手机社交APP上是否会转发信息,或者推荐应用程序给其他人的问题,39.8%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会在手机社交APP上转发信息,而有32.6%的大学生会推荐应用程序给其他人。因此,若手机社交APP的信息真实、及时或有用,用户则会转发这些信息或者推荐应用程序给其他人,对社交APP的认知和信任可以促成使用者的推荐和传播分享。第四是依赖。大学生对手机社交APP的使用处于理性状态。美国学者洛基奇与德福勒早在1976年指出,受众有工具性依赖和内容性依赖两种情况。为了探寻大学生对手机社交APP的依赖程度,本次调查设置了四个问题:应用手机社交APP后是否增加了与朋友的亲密程度,是否减少了现实中的朋友交流,是否增加了现实交往的焦虑和障碍,是否减少了其他媒介的使用。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社交APP增加了与朋友的亲密程度(69.4%),有24.9%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在现实交往中出现了焦虑和障碍现象,而有40.4%的调查对象因为手机社交APP而减少了其他媒介的使用,同时有46.8%的调查对象已将手机作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这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社交APP持正面意见,认为它能增进朋友之间的交流。同时,因为目前手机社交APP的媒体化趋向,以及手机的易接触度,使得大多数接触使用手机社交APP的大学生减少了对其他媒介的使用。根据分析,选项“因为手机社交应用而减少现实中朋友交流”与“增加现实交往障碍”之间,“减少其他媒介”与“增加现实交往障碍”之间均显著相关,说明有些大学生确实因为手机社交APP的应用增加了现实社会交往的焦虑和障碍,减少了其他媒介的使用。但是,大学生对手机社交APP没有明显的依赖倾向,手机社交APP的依赖者和非依赖者约各占一半,近半数的大学生已将手机社交APP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学生对手机社交app的认知水平普遍为大学生频繁使用的手机社交APP大多仍然是他们电脑上的程序移植,比如SNS类的人人网、新浪微博、即时通讯类的QQ、飞信等。大学生主要的使用动机是获取新闻信息,了解朋友动态和进行即时沟通,而且主要与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应用这些程序拓展社交圈子的大学生很少。文科生、女生更易认可这些平台上传播信息的及时性。大学生对手机社交APP传播信息的认知具有一致性:若认为这些信息真实,则会认为信息有用和及时,反则亦然。如果对手机社交APP的信息持肯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