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不应成为王阳明学的心学_第1页
王守仁心学不应成为王阳明学的心学_第2页
王守仁心学不应成为王阳明学的心学_第3页
王守仁心学不应成为王阳明学的心学_第4页
王守仁心学不应成为王阳明学的心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守仁心学不应成为王阳明学的心学

王守仁(1472-1528)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他的名字叫伯安、阳明和阳明。是明代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自“阳明学派””开创以来,思想界对于王守仁的“心学”一直处于论争之中。因为这个学说带来了新鲜空气,震荡着当时凝固的思想界。王守仁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一生劳苦,却是“功高遭忌”,多次遭到迫害和打击,对于他的学术思想更是毁誉交至,终于不得志以死。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较长时间处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对“阳明学”未能作出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几十年来,王阳明的著作不曾出版,有关王学的研究性文章也极少;在这极少的文章中,在观点上又多是单一的对王学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一个近五百年来在国外均有影响的思想家的功过是非,是应该进行一番认真的探索,作出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的。鉴于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对王阳明“心学”也有必要进行一次反思。一、“阳明”应为“兴学”,树立了“和以事功显,故为人之学”王阳明自创立“心学”以来,诋訾咒骂他的确实不在少数;再加以王阳明死后,王氏后学的分化,对“王学”解释的分歧,更造成了后人对“王学”的歪曲和指责。正如他的学生邹守益等所说:“先生势位隆盛,是以忌嫉谤;先生学日明,为宋儒争异同,则以学术谤;天下从游者众,与其进不与其退,又以身谤。”当权阶层的反对者有大学士桂萼、杨廷和、费宏、张居正等。桂萼曾说:“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号召门徒,互相倡和。传习转讹,背谬弥甚。”宜“禁邪说以正人心。”在文人学士中的反对者有:王阳明的同乡好友胡铎在给王阳明的信中曾说:“足下薄宋儒以闻见之知,汩德性之知,知一而已。”万历时的户部主事唐伯元说:“危哉心乎,而敢言心学乎?心学者,以心为学也……心学者为其求心也。心果待求,必非与我同类;心果可学,则以礼制心,以仁存心之言,毋乃为心障欤。”王夫之攻王学亦非常卖力,他说:“侮圣人之言,小人之大恶也。至姚江之学出,更横拈圣言之近似者,摘一句一字以为要妙,窜入其禅宗,尤为无忌惮之至。”“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以充其‘无善无恶圆融事理’之狂妄。”王世贞谓王阳明“偶有所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出其上。”罗钦顺说:“王阳明颠倒早晚以弥缝陆学,而不顾矫诬朱子,诳误后学。”同邑朱舜水对王阳明也深为不满,认为“王文成为仆里人,然灯相照,鸣鸡相闻。其擒宸濠,平洞蛮,功烈诚有可嘉。后厄于张璁、桂萼、方献夫,牢骚不平之气,故托之于讲学。若不立异,不足以表见于世。故专主良知,不得不与朱子相水火,孰知其后以伪学为累耶?愚故曰:‘文成多此讲学一事耳’。”“如王守仁、王龙溪者,淫老佛,不免三脚猫。若王阳明先事之谋,使国家危而复安,至其先时击刘瑾,堪为直臣。惜其后多坐讲学一节,使天下多无限饶舌。”顾炎武更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根本不合圣典,他曾说:“近世喜言心学,舍全章(指《尚书·大禹谟》章)本旨,而独论人心道心,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其去尧舜禹授受天下之本旨远矣。”他还认为,明后期学风的败坏,是王阳明所造成的。他说:“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有百余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衍)之清谈,王介甫(安石)之新说;其在于今,则王伯安(守仁)之良知是也。”王阳明所创立的“阳明学说”,是有深远影响的。上述攻击王学及阳明人格的话,都未免有点过火。黄宗羲说得好:“今天下万国皆有学,亦复有先师如阳明先生者乎?阳明非吾姚所得私也,天下皆学阳明之学,志阳明之志。”王阳明之学说在中国近五百年的思想学术史上,提出了许多当时人所不能解答的问题,确有相当的价值和地位,不能一笔抹杀。近人钱穆先生说得好:王阳明“他良知学说的根抵是有生命的,是有活力的,是那样地执着,那样地跳脱,从多方面的兴趣,复杂的经验中流变出来的。他有热烈的追求,有强固的抵抗。他从恳切的慕恋里,转换到冷静的洗伐;又从冷静的洗伐里,转换到恳切的慕恋。他狂放地奔逐,他澈悟地舍弃。他既沉溺,他又洒脱。他的良知决不是现在的东西,也不是简单的把戏,更不是空疏无着落的一句话。”蔡元培先生亦说:“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明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也说:“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切实有用。”梁启超先生也曾说:“王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象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在这里,我最赞成梁启超先生的话,因为阳明学说正好象给一个已失去思维能力的人注射了一针健脑滋补剂,使凝固的思想来一番消融,使之活跃起来。我之所以这样说,是针对王学开创时期,将王阳明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思潮进行了一番比较之后才认识到的。我认为“阳明学说”是对当时的正统思想——程朱理学的反动。这个反动,正是当时时代的需要,它冲击了程朱理学的网罗,萌发了晚明的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五百年来思想变革的先驱。二、从宋明到清:“吾心”是人类社会“实质”的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人对人的文化,它就是正统的儒家学说。自孔孟创立儒学,经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如果说在隋唐之前儒家学说还处于进步阶段的话,那么到了宋代,经程颢程颐兄弟对儒学的解释之后,儒学化作为理学,已经走上了衰颓没落的阶段。尤其四传至朱熹,完整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成了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毒害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朱熹认为,人心符合天理,称作道心,才是至善的。人心里凡是违背天理的叫人欲,就是恶。“不是天理,即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正因为人心与天理是对立的,所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要求“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排斥人们的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人人只能心悦诚服地和无条件地服从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由于二程、朱熹提出以封建依附关系为内容的天理,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极大欣赏;自南宋至明代,自朱熹至王阳明的三百多年时期中,历朝唯知有朱文公,唯知程朱理学为真理。经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成为全国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程朱理学成了御用哲学,整个统治阶层借用程朱理学作为控制人们思想意识的主要工具,享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如若有人出来反对这一教条,即以行政强制手段进行压制。以致“非朱子之传义弗敢道”,“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的严厉地步。这一情况,至明代更为突出。明末的陈鼎曾指出:“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初,首立太学,命许存仁为祭酒,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成祖文皇帝益光而大之,令儒臣辑《五经》《四书》及《性理大全》,颁布天下。饶州儒士朱季友,诣阙上书,专诋周程张朱之说,上览而怒曰:‘此德之贼也’,命有司声罪杖遣,悉焚其所著书,曰:‘无误后人。’”对这一权威的理学,在王阳明之前,没有谁能够给予批判和否定,全天下的人心皆被禁锢在天理的密室里,不能见到一丝阳光。以致人们虽勤于劳作,却总是觉得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掌握,对意志缺乏信心,而是情愿相信命运。正如近人钱穆先生所说:“王阳明之前的学者,全不管天地民物,不理会智慧思想。”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思想家们都在艰难地跋涉着。他们或则受制于朝廷的威势而为统治者服务;或则受制于社会习俗,迎合社会的心理;其中唯有独立于时代的束缚,按照历史的进程提出新思想的人是最可尊敬的。就在宋明思想严厉封闭的状况下,王阳明通过对二程朱熹与陆九渊哲学的比较研究,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程朱理学对人的思想压抑太多,约束过甚,使人们的自发动力大大受挫,丧失了自立的精神。因此而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对二程朱熹展开了攻势。我们认为,无论中国哲学史还是欧洲哲学史,必然贯穿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并以此来控制平民的思想,一种是代表被统治阶级利益,并以此来对抗统治的思想。而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在当时正是被统治阶级反抗官方思想体系的体现,是代表平民利益的思想。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王阳明的这一独立于时代束缚的举动是可敬的。黄宗羲曾说:“阳明当建安格物之学大坏,无以救章句训诂之支离,故以良知之说,倡率一时。”程朱理学曾抑制了几百年的思想自由,对此,王阳明首先否定了“理”的外在性,主张把理置于每个人的心中,从而建立起尊重各人主体作用的“心学”。认为“吾心良知”,给当时窒息的思想界带来了生气,使之“群寐咸醒”,促使人们对理学造成的种种弊端开始进行反思。朱熹主张客观的天理来主宰世界,由天理来限制每个人的行为。王阳明主张由“吾心”来主宰世界,他说人之心“只是一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的主宰。这一主张的提出,解放了每个人的“心”,使人人的“心”由驯顺被动的地位,转向独立和自我用功的主宰地位。王阳明有四句高度概括的著名的“四句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这里,王阳明强调的是通过端正自己的行为来达到个人的修养工夫,即是“修身在正其心”,“何谓修身?为善而去恶之谓也。”用现代的话来说,即是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而“正其心”,即是“致良知”。他曾说:“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而这个“良知,只是一个真诚怛恻”。“良知人人皆有”,每个人只须“为善去恶”,“格物致知”,彻底清除掉内心潜伏的恶念,就可以达到个人的自我修养。这就是“致良知”。王阳明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他又说:“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夫学问思辩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这就是说,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过程,行动就是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体会已知的与未知的经验,这就是“致良知”。他更进一步认为,这一格物致良知的工夫,“虽卖柴人亦做得。”这又很有一点平民思想了。对于“致良知”,王阳明要求的是“诚意”和“谨独”,反对作伪,反对口头上说善,而在行动上作恶;反对在众人面前做善,在个人独处时却去作恶。他说:“诚意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唯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为了能够真诚地达到“致良知”,王阳明特别强调“立志”。他曾对学生们说:“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立志贵专一。”“立志如树之种,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无所底乎。”在这方面,王阳明说得非常亲切实在,丝毫没有一点虚伪之意。针对当时天下“非朱子之传义弗敢道”的封闭状况,王阳明极力提议“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这里的“未及孔子者”,指的正是程朱等人。他又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是非的标准问题。王阳明否定了以朱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成例,提出“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的是非原则,即以我的体验,以“吾心”对万物的感应作为是非的标准。他推倒了历代树立的偶像,推到了朱子的权威地位。他主张人人都来思考,不得以朱熹及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启发人们破除对圣人的迷信,大胆地进行思考。王阳明不仅提出不以朱熹之是非为是非,还进一步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在以孔子为至圣的当时,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行动。他实际上是否定了圣人和众人之间的差别,树立起众人的自信心和人格的独立意识,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朱熹曾说过:“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而王阳明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是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你看满街都是圣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每个人只要去掉后天和外物接触时所产生的昏蔽,每日真诚地进行道德的修养,通过格物致知的途径,就能够端正行为;用不着去依靠学家们的“天理”,就可以达到自我完善,可以回复到良知,可以达到圣人的“止于至善”的地步的。这就是阳明先生所创导的“致良知”的学说。对于“致良知”,黄宗羲曾给予一种新的解释。他说:“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对此,梁启超先生说;“象他这样解释致良知——说致良知即是行字,很有点象近世实验哲学的学风。”总之,王阳明的“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的观念,是对众人人格的尊重,是对圣人的否定。这对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君主专制社会来说,有着震聋发聩的作用。既然连孔圣人都可以否定掉,那么,即使是金口玉言的皇帝,也是可以否定的了。这就在理论上否定了封建的等级尊严,导致了众人的人格意识的觉醒。黄宗羲曾说:“自宋元明以来,经生学人只知习熟先儒的成见陋说,使天下汩灭于支离章句之中。及王阳明出,以心学教天下,学风才得大震。”虽说王阳明在主观意念上并没有产生出否定封建等级尊严的观点,然而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无疑是思想界的一股冲天巨浪,它冲击着帝位龙座的安全,震撼着封建专制的威严,是正统理学的异端之尤。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王学在当时及后期就时常遭到朝廷的禁止,连王氏后学的讲学也被严格限制。王阳明是一个有着卓越才气和远大理想的哲人,又是一个事事处处遭受压抑的人。王阳明经过贬龙场驿的忧患及征宸濠之乱的谗谤,这两次摧抑患难,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而使心理上的极度难受得以平复。他曾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今日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獭,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抗沉溺之患矣。”从王阳明的遭受倾谗遏抑的经历,理想牙才学的束缚,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提倡“致良知”的意向,探索到他对当时社会及思想界的深沉的看法。王阳明的思想,可以说是开放的思想。他不仅否定了等级的尊严,对传统的“农本商末”观点也有所修正。王阳明曾提出:“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商贾“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贤”。这在当时来说,乃是一个全新的观点,是对传统的崇本抑末观念的反动。怪不得在王阳明的弟子中有盐丁王艮、樵夫朱恕、窑匠韩贞等,他们是手工业者,是属于“末”的阶层的。至清康熙初年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不能说与王阳明的“四民平等”的思想毫无关系,应该说是对王阳明这一新观念的继承和发展。王阳明还提出“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大同思想。尤其在《答顾东桥书》中提出的“拔本塞源”之论,他要求从本源上消除产生暴君的因素,希望出现一个君主贤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王国,是他当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他要求人人“反求诸己”,提倡不要指责和埋怨别人。反对“凭其愤戾鄙下之气”,不能“屈于下人”。希望做到“愤怒嗜欲正到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这在封建专制主义越来越强化的时代来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针对朱熹提出的“论先后,知为先”的“知先行后”论,针对宋元明时期的读书人只知不行,静坐参禅式地去讲究理学空谈玄虚而不肯实践的通病,使东方文化越来越繁碎,越来越不适用的状况,王阳明认为,“知行如何分得开。”“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提倡“知行合一”说,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这对某些在口头上讲得条条是理,却不会去实行的伪人,无疑是一声警钟。怪不得阳明夫子要说:“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我们还应该记住王阳明的另一句话,它可以引发我们的深思:“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这不正是在目前也在提倡的“实践出真知”吗。针对当时“理学”一统天下的局势,王阳明创立了与程朱相对立的“心学”。“吾年来欲惩末俗之卑污,引接学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时弊”。促使人们从程朱理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它的进步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我们不能以现代唯物主义的眼光把王阳明的“心学”来个全盘否定,应该理解王阳明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所能有的开放性的心理情态,要看到王学给人们带来的启发作用,正确评定王学在当时的反理学的巨大影响与功绩。我们还应考虑到,王氏心学不仅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封建国家中是开放型的,就是放置到世界思想界中也属于先进的行列。没落思潮的禁锢,到一定的历史时期,自然要引发新思潮起来反抗。在中国产生王阳明心学反抗程朱理学的先后时期,在意大利发生了文艺复兴思潮,它以人文主义反对中古教会神学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发展人的个性,要求将人的思想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直到距今二百年的康德,还在提倡这样一句号:“有勇气用你自己的理性!个人的自主和解放就建立在自己的理性上。”在英国,十六世纪时人文主义流行,民族意识日益增长,开始反抗天主教势力,并产生了以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只不过,西方人文主义比王阳明的心学来得更为彻底,涉及面更广泛而已。王阳明的学说,在总体上来说是属于唯心的,但其中也曾流露出唯物的隙光。这同印度唯心主义的宗教哲学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