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网络使用中的数字不平等现象研究
随着计算机价格的快速下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5.91亿,包括移动互联网用户4.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站数294万,国际出口宽带数为2098150Mbps,IPv4为3.31亿,域名数为1470万。电脑及互联网的兴起把当今社会带入一个数字时代。以90后为主的当前在校大学生正是成长于这样一种网络快速普及的环境中,是不折不扣的“网络原住民”一代,体现出一种“数字化生存的自觉”。“数字鸿沟”是伴随互联网兴起而来的理论主题,体现出使用者融入当前这种以科技和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关于数字鸿沟的讨论也从最初的“接入沟”延伸到“使用沟”和“知识沟”,并进一步扩展为对“数字不平等”的讨论。大学生群体作为数字生存的引领者,既处于愿意接受新兴事物的青年期,又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能迅速跟上信息时代的变化,同时,大学校园相对完善的硬件设施给他们提供了优越的互联网接入条件和环境,因此,在现有的数字不平等研究中,他们常被视为一个同质的群体,被整体视为互联网潮流的引领者,在数字生活中处于领先和优势的地位,其内部关于网络使用的差异常常被忽略。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生生活、就业及价值观调查”2013年的数据,以12所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着重关注大学生内部网络使用的差异,以此体现出互联网对社会影响的更为细致的一个机制,揭示互联网在普及之后的发展趋势。一、文献与问题(一)从数字环境的角度对于微信群的发展具有多重意义“数字鸿沟”是一个描述人们接入和使用信息技术不平等的概念,这种不平等呈现在年龄、性别、种族、地理区域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早期有关“数字鸿沟”研究关注于数字技术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人口学差异,区分“信息丰富”的发达国家与“信息贫瘠”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富人”(haves)和“穷人”(have-nots),简言之,是一个“接入”的维度。随着技术普及,面对数字鸿沟是否闭合的争论,研究者将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数字不平等深入到互联网使用的具体的和动态的层面,更关注技能和应用,涵盖使用自主性、使用技能,以及使用种类等维度。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数字不平等”的讨论有更深的意涵。互联网被视为“自由、平等、民主”的力量诞生,引领了第三次全球性的变革。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如何,新技术是否能为在结构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赋权,使其能有改变自身处境、适应时代要求的可能,还是持续为更有权势和资源的群体所用,“加深了根植于原社会结构与制度的趋势”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主题。目前,关于第二道数字鸿沟——“使用沟”的研究中被较多证实的是对“知识沟”的假设,即越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将更快地获得以媒体为中介的信息。国内外的研究都已有发现,教育、收入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积极地影响了使用者利用互联网从事信息搜索、教育培训以及健康信息获取等“资本提高型”活动。相形之下,低学历者则更多用于娱乐等个人目的,数字环境中新的阶层不平等正在浮现。不过,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现有的研究多只考虑到互联网最初级的使用分类,将互联网使用作“信息”和“娱乐”的划分很难涵盖近几年大规模兴起的社交网络。社交网络通过朋友之间的“链式传播”激发了信息传播过程的革命,使互联网上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更加密不可分,社交网络本身也成为一个同时提供信息和娱乐,连接私人和公共领域的原点,使当前的信息获取模式已经和Web1.0时代相距甚远,我们常常有通过关注朋友获取不同信息的体验,因此,把社交网络归为纯粹的娱乐活动并不妥当,而需要被视为一种新的单独的分类。不同于其他研究领域,在互联网研究上,以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大学环境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控制变量的场景,由于校园对硬件设施的支持,第一道数字鸿沟几乎不存在,为互联网普及之后的发展趋势提供启示;其次,互联网构成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与其现实生活高度重合,对于这个群体来说,互联网使用是他们的一项基本技能,与他们对整个时代的适应息息相关。技术门槛对他们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影响他们使用更深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由此也更能得到彰显;再次,由于中国互联网有世界上最为独特的管理环境,使网民自主性有远超过网络接入地点等的内容,比如说越过防火墙自由获取信息的能力(翻墙),或者以各种娱乐化表达(恶搞)的形式规避互联网上内容审查的能力,由于这类功能的使用在整体网民比例中较少,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对比例较高,容易测量出来。因此,聚焦于处于网络使用领先地位的大学生群体,并区分在这个群体身上体现的多重数字不平等的维度,不仅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因素带入对互联网发展的讨论,而且还能体现出一种信息技术如何渗透社会的动态和趋势,可以展示出,信息技术普及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社会边界,即,哪些层面是比较容易平等,哪些层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互联网在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和个人发展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是再生产了社会结构的不平等还是削弱了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二)结构性弱势群体更容易形成新的命运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区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中,数字不平等的比较显性的、容易夷平的层面以及比较隐形的、受社会结构因素影响更深,更难以通过个人有意识地使用来改变的层面,以此来回答互联网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让处于结构性弱势的群体有了更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还是再生产了现实中的不平等。基于此,本文将数字不平等分为如下几个维度:1.校生之间的硬件设备不同大学校园提供了较为优越和均等的网络接入条件,夷平了第一道数字鸿沟。不过,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其所拥有的硬件设备仍然差别巨大。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询问了被访者数码产品、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拥有情况以及每月用于通讯和上网的费用,作为衡量数字资源的指标。3.大学生网络使用稳定性有关数字自主性的测量也是本研究的一个独特之处。以往研究多以网络使用的灵活性来衡量数字自主性,认为人们上网的地点与人们感觉自己对网络有多大控制力以及实际上对网络使用的控制程度相关。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使用场所有限且基本同质,但由于普遍较高的网络技术能力,使我们可以将对数字自主性的测量再延伸一步。结合中国特有的网络内容审查背景,本研究将数字自主性1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越过互联网防火墙的能力,体现了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网络原创能力,当前互联网上流行的原创内容多含有恶搞等娱乐化因素,体现了规避内容审查、自主表达的能力。二、数据的使用和变量(一)基于高校等级的样本选择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3年“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调查”。为了确保测量到不同层次大学的差异,研究采用了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根据现行的国家教育体系的特点,调查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12所高校作为调查样本点。为了确保高校具有典型代表性,调查考虑了高校等级(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高校类型(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等)、高校地域分布(北上广、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和华南)。最终本次调查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四所重点大学、四所普通大学和四所高职院校。最后,在选定了学校之后,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办法。先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八个院/系/专业,然后在选定的院/系/专业中每个年级随机选择一个班级,最后在班级中随机抽取相应个数学生。这样,就确保了各个学校的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也确保了有足够的样本数量来确保调查的可信度,从而实现比较群体内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目的。2013年调查共获得了7875个有效样本,样本应答率73.9%。12所高校中应答率最高的97.0%,应答率最低的60.5%。(二)变量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采用多组线性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从数字资源、数字生活方式以及数字自主性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互联网使用中的数字不平等问题。各指标所包含的具体变量如下(1)数字资源指标:A,每月信息花费2(具体为手机通信和上网的费用);B,是否拥有电脑;C,是否拥有智能手机;D,拥有数码产品的数量②。(2)数字生活方式指标:A,网络使用总量,以网龄和每天上网时间为测量指标;B,网络使用方式,分为传统型网络应用和社交型网络应用两大类。传统型网络应用沿用了信息、娱乐、交流及实用/商务功能这几项常用分类③。社交型网络应用考察了社交网络和微博的使用情况,并且进一步区分了使用微博和经常使用微博的人群的差异,以体现大学生在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数字生活方式中的浸没程度。(3)数字自主性指标:A,翻墙的测量(是=1,否=0);B,互联网原创能力的测量④。2.大学前户口的识别从阶层差异和外部环境差异两个方面来解释大学生中存在的数字不平等现象。1)阶层差异的具体测量指标为城乡户籍(考大学前户口属于哪一种,非农户口=1,农业户口=0)、家庭经济收入(将父母月收入从500以下到20000以上分为14档,视为连续变量)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由学历转化为相应年限,视为连续变量)。2)外部环境差异主要从城市环境(北上广=1,非北上广=0)和学校环境(将高职设为参照组,生成重点大学、普通大学两个虚拟变量)这两个方面测量。3.大学生的生活此外,本研究将性别(男性=1,女性=0)、年龄、学历(将高职设为参照组,生成本科、硕士、博士三个虚拟变量)为控制变量。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是伴随着信息社会成长的第一代。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他们的自觉状态,互联网已成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大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达到5.3小时,比CNNIC统计的全国网民日均上网时间高出2个小时。由于大学校园较好的网络接入环境,他们用于上网、通讯等信息花费并不算高,平均每月为74.7元。人均拥有数码产品1.8件。电脑已成为学习生活的基本配备,89.0%的学生拥有电脑。此外,79.8%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与CNNIC统计的全国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接近(81.0%,截止2013年12月)。大学生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上也走在全体网民的前列。64.0%的学生使用过社交网络,82.7%的学生使用微博。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较高的平均水平,内部的差异常常被忽略。下文将使用多元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报告大学生群体内部在数字资源占有、数字生活方式选择和数字自主性分化这几方面的差异。三、数据分析与研究(一)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拥有电脑的影响对数字资源测量分为信息花费、电脑、智能手机及其他数码产品的拥有情况等四个方面。回归分析显示,当前大学生数字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正在从信息花费、电脑拥有情况,转移到智能手机和数码产品的拥有情况上。以信息花费为因变量作多元回归分析(R2=0.019,df=12,N=6271)3,发现来自城市的孩子(B=9.893**)和家境较好的孩子(B=2.323***)每月用于通讯和上网的费用更多。不过,城市和学校之间没有显著差别,证实了大学校园提供了一个相对均等的数字环境。此外,信息花费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男性花费更多,值得注意的是,较之本科生和硕士生,高职学生的信息花费更多,排除学校差异之外,可能是高职学生在课程设置上的独特性,有更多时间处于不固定空间的社会实践中,更需要使用手机的缘故。虽然电脑在大学生中已经普及,有89.0%的占有率,但Logistic回归(-2LL=3256.040,df=12,N=6500)发现,是否拥有电脑仍在一定程度上受阶层因素的影响,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拥有电脑的可能性多48.8%(B=0.397**),家境较好的学生占微弱优势(B=0.050*)。此外,外部环境对是否拥有电脑很重要,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从城市环境看,北上广的学生拥有电脑的可能性是非北上广学生的4.9倍(B=1.599***);从校园环境看,重点大学具有明显优势,其学生拥有电脑的概率是高职院校的3.74倍(B=1.319***),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普通大学学生的电脑占有率仅为比高职院校的的58.1%(B=-0.543*)。此外,学历对是否拥有电脑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科生(B=1.030***)和硕士生(B=1.363***)的电脑占有率是高职学生的2.8倍和3.9倍。以智能手机占有为因变量(-2LL=5875.091,df=12,N=6383)作Logistic回归发现,来自城市的孩子(B=0.416***)和家境较好的孩子(B=0.199***)更可能拥有智能手机,母亲的教育(B=0.026*)也有微弱影响。在城市环境上,身处北上广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可能性是其他地方学生的两倍(B=0.698***),以上几个阶层和外部环境的变量,除母亲教育外,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从个体差异来看,硕士生是最可能拥有智能手机的群体,是高职学生的1.8倍(B=0.595**)。数码产品拥有是更能衡量数字资源差异的一个指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该指标几乎和所有的结构与个体因素相关(R2=0.261,df=12,N=6499),且显著程度非常高。来自城市的学生可能拥有更多的数码产品(B=0.316***),家庭的经济水平(B=0.096***)和父母的文化程度(父亲B=0.017**,母亲B=0.027***)均与此正相关。在外部环境上,北上广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可能拥有更多的数码产品(B=0.492***)。从个体差异来看,体现出性别和学历差异,女性(B=-0.090**)拥有的数码产品更多,较之高职学生,硕士生(B=0.301***)和博士生(B=0.374**)拥有的数码产品更多。总体来说,在信息花费、是否拥有电脑、是否拥有智能手机和数码产品占有的数量等四个方面,数字不平等的程度依次加深,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数码产品的丰富,数字资源的接入差异已逐渐被硬件占有的新潮和多样性取代。比较这四个模型,城乡二元户籍、家庭收入以及是否处于北上广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数字资源占有量的最主要的三个结构性变量。电脑是基本的学习工具,学校和学历差异上非常明显。智能手机则更体现出时代潮流,北上广这一城市外部环境作用明显。在阶层和外部环境上占据优势的群体,更可能拥有多样化的数码产品,尤其是游戏机、数码相机等非必需品,体验到更丰富多彩的数字生活。此外,在个体差异上,性别之间已基本平等,男女之间的差异可以由不同的性别偏好解释,比如男性在上网和通讯上支出更多,女性则更偏爱拥有多种数码产品。其中,学历差异是比较有意思的,硕士生是网络生活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各个指标上都有所体现。(二)大学生网络使用数字不平等的原因当代的大学生是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一代,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互联网从兴起之初的通讯联络工具,转变为这代人日常生活的数字化空间。从网络使用总量和网络使用方式这两个方面,可以测量出大学生在数字化生存中的浸没程度。互联网诞生初期的数字鸿沟明显地印刻在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经验上。以“网龄”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显示(R2=0.315,df=12,N=6285),考大学前户籍(B=1.288***)、家庭收入(B=0.191***)及父母文化程度(B=0.036**,B=0.106***)均与网龄呈显著正相关。较之女性,男性(B=0.575***)的网龄更长,这些发现都与“接入鸿沟”的假设相吻合。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前互联网使用量上的数字不平等已逐渐消失。以“每天上网时间”为因变量作多元回归分析显示(R2=0.027,df=12,N=6356),阶层因素已基本不发挥作用,仅家庭收入还有显著影响(B=0.113***),应该是家境较好的孩子有更多空闲时间的关系。不过,外部差异依旧显著,北上广的学生使用网络时间更长(B=0.542**)。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类学校的比较上,高职学生的网络使用经验丰富,比普通大学的学生拥有更长的网龄(B=-0.588*),当前上网时间也更多(B=-1.142**)。对网络使用方式的测量分为传统型网络应用和社交型网站应用两个部分。回归分析显示,当前大学生中数字生活方式的不平等正在从传统型网络使用向社交型网络使用转移。以传统型网络应用作为因变量作多元回归分析(R2=0.031,df=12,N=6312),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使用普遍比较全面和熟练,数字不平等现象不明显。同“上网时间”的影响因素相近,只有家庭收入(B=0.119***)和北上广的城市环境(B=0.441**)这两个结构性变量发挥作用。在个体差异上,以高职学生为参照,硕士生依旧体现出积极的网络参与(B=0.991**);女性比男性使用网络更多更全面(B=-0.320**)。较之一般的搜索、娱乐、网购等功能,日前火热的社交媒体则更能全方位地渗透大学生生活,且日渐有融合其他互联网功能的趋势。社交媒体兴起对于日常生活不可忽视的意义在于,它使互联网从一种信息工具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生活空间本身。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接纳程度,很有可能体现更深层的数字不平等。本研究从微博和社交网站的使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测量。微博是当前覆盖最广的社交类应用之一,以“是否使用微博”为因变量,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LL=5601.135,df=12,N=6340),各群体在对微博的接触上没有太大的差异,阶层因素不发挥作用,不过外部差异存在,北上广的学生比其他地方学生使用微博的可能性多60%(B=0.471***)。此外,个体差异存在,年龄越大越可能使用微博(B=0.077**),女性更喜欢使用微博(B=-0.609***)。不过,如果以“经常使用微博”为因变量作进一步分析(-2LL=5601.135,df=12,N=6340),则可以发现,阶层因素开始发挥作用且影响显著,来自城市的(B=0.262***)、家境更好的孩子(B=0.058***),更可能经常使用微博。另外,个人学历也发挥影响,较之高职学生,硕士生更可能经常使用微博(B=0.379*)。可见,是否“经常使用微博”,即是否将微博这类的融合社交、信息、娱乐为一体的网络应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局限于简单了解和接触,更能体现当前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数字不平等。较之微博,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的使用更有校园特征。以“是否使用社交网站”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LL=6425.357,df=12,N=6250),数字不平等现象非常突出,几乎所有变量都对此有显著影响。在阶层差异上,来自城市(B=0.222**)、家庭收入越高(B=0.095***)、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孩子(B=0.036**),越可能使用社交网站。在外部差异上,北上广的学生更可能使用社交网站(B=0.441**);而且学校也很明显,重点大学(B=2.428***)和普通大学(B=1.113***)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概率远高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与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基于学校扩张的推广策略有很大关系。百分比分析也显示,三类学校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上差距甚大,重点大学有84.4%的人使用过社交网络,一般本科降至63.2%,而高职降至26.7%。在个体差异上,女性更喜欢使用社交网站(B=-0.169**),此外,硕士生仍是最为活跃的群体(B=0.900***)。总体来说,大学生对数字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同样体现出数字不平等的多级阶梯。其中,日常上网时间和传统型网络应用是数字化生存中较为平等的两个方面,仅有家境和大城市环境(北上广)对此产生影响;而网龄和社交型网络应用则是较不平等的两个方面,前者体现的是凝固了的数字不平等,后者体现了正在发生的数字不平等,受到阶层和外部环境各变量的影响。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平等,更多地体现在个体将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内化于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平等,而不仅仅是单纯技术、接入层面的可及性。例如上文发现“是否使用微博”和“是否经常使用微博”之间存在人群区分,在阶层和外部环境上占据优势的群体,更可能将互联网应用与其日常生活统一起来,在数字化生存中的浸没程度更深,而这可能直接影响到不同人群对当前这个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带动下的社会转型的适应程度。例如已有研究者指出,这种基于社交网络的、半匿名状态的交往,正在催生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自我的“弹性自我”3,这种自我以尝试多种不同的身份认同为特征,使个体不局限于被基于“关系”的社会角色赋予的身份和规范举止。青年人正在通过与陌生人建立友谊的方式建造着公民社会的基石。(三)阶层和外部环境因素数字自主性是考察数字不平等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不过,以往的国外研究基本局限于对上网地点和上网设备的测量,强调个体对新媒体的控制力。考虑到中国特殊的网络环境、大学校园有限的上网地点和设备,以及大学生们普遍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本研究偏重从使用网络自主获取信息和自主表达这两个方面来测量数字自主性。借用技术手段翻越防火墙的行为体现出大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总体来说,大学生们翻墙的比例并不高,18.2%的人曾翻过墙,且还有40.0%的人“不知翻墙是什么”。大学生翻墙的主要目的是:上境外社交网站(76.2%)、查询更全面的百科历史信息(73.3%)、查找学术信息(69.6%)以及浏览新闻(64.8%)。以是否翻墙作为因变量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LL=5384.122,df=12,N=6332),大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存在明显不平等,阶层和外部环境差异显著。来自城市的孩子比来自农村的孩子翻墙可能性大49.3%(B=.401***),家庭收入越高翻墙可能性越大(B=0.058***),不过,父母教育对此没有影响。从外部环境来看,学校和大城市环境皆影响显著:重点大学学生翻墙的可能性是高职院校学生的2.37倍(B=0.862***),北上广学生翻墙的可能性是其他地方的3.05倍(B=1.117***)。同时,翻墙行为也存在个体差异,男性(B=0.897***)更可能翻墙,年龄也有一定影响(B=0.055*)。值得注意的是,学历对此无显著作用。具有鲜明草根亲和力的互联网,为青年自主表达提供了空间。当前,互联网上流传的自创视频/图片/段子构成网络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此的态度,体现出大学生对互联网内容生产的参与程度。总体来说,大学生们都比较积极地参与网络内容的生产。大多数人看过后喜欢转帖和分享(66.1%),跟帖和评论的也占到很大的比例(47.6%),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深度参与互联网内容的生产,11.9%的人会选择“对原作品再加工”,而24.4%的人会选择“有感而发,自己创作”,将这两项综合成新的指标来衡量大学生的原创能力,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LL=2977.089,df=12,N=6500),大学生的原创能力几乎不受阶层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仅父亲的文化程度显示出微弱影响(B=0.046*)。原创是一项非常有个体差异的行为,男性原创的比例更高(B=0.739***)。有意思的是,高职学生最具原创热情,与硕士生的对比还达到了很高的显著度(B=-0.998**)。综上,数字自主性的这两个层面体现出一种分化的状态。在阶层和外部环境上占据优势的群体在信息获取上有明显优势,不仅体现在前人研究已指出的、以获取信息为特征的“资本提升”类行为上,还体现在本研究进一步指出的,在中国特定环境下,越过防火墙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上。但是,信息获取的优势并不必然指向信息输出的强势,正如上文所发现的,大学生原创能力几乎不受阶层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并不与优势学历有必然联系。对大学生参与网络原创的差异作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高职学生更可能参与原创,硕士生和博士生更喜欢“只是看看”,体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学历越高的似乎越沉默,尤其是对于深度的内容表达,他们更乐意接受信息及简单地分享信息,却比较少地输出。这对于当前的网络不平等研究具有有益启示,当前关于使用鸿沟的研究,大多只考虑到接受的层面,注意到优势群体使用互联网时越倾向于信息的获取,但对信息生产的关注比较少。本研究的发现表明,至少在普遍具有较高电脑操作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中,这两者未必是一致的,由此会导致在引领互联网舆论和塑造本土文化上的能力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暑假安全观后心得体会
- 黄山导游词范文(31篇)
- 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国旗下讲话稿(31篇)
- 营业聘用合同(3篇)
- 龙兴施工便道技术方案
- 暑期幼儿园实习报告(3篇)
- 当家教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篇)
- 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单元综合提升练10区域协调发展与区际联系含答案
- 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三对比分析类含答案
-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1.1 都匀毛尖茶概况
- 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 我的家乡东营
- QC七大手法与新QC七大手法
- 照明路灯工程 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大学思政课价值观课件
- 2024年教师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
- 2024年T8联考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语文试题答案讲评课件
- 【川教版】一年级上册 《生命 生态 安全》第一课 我和我的布娃娃 课件
- 公司组织架构图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