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乡土的文化意蕴精神家园的追问与救赎读王英琦《乡关何处》_第1页
回归乡土的文化意蕴精神家园的追问与救赎读王英琦《乡关何处》_第2页
回归乡土的文化意蕴精神家园的追问与救赎读王英琦《乡关何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归乡土的文化意蕴精神家园的追问与救赎读王英琦《乡关何处》

恢复和恢复家乡,在形式上只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的附近,而在形式上,它是作家几千年来不断歌唱和传承的人类永恒友谊的象征。当流浪者们拖着漂泊流离的累躯,带着一颗倍受异乡冷暖的风雨淋浴而无所寄托的心,向曾经给了他们生命或给了他们人格、灵魂的衣胞之地——故乡回归的时候,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他们实际上正在实现着又一次人生壮丽的心灵之旅,那就是对于普泛的人类“精神家园”的迫切追问以及对之深刻领悟后的宗教般的救赎。就个体或整个人类来说:“精神家园”的荒芜是十分可怕的,它意味着惊人的人类心灵之柱的朽溃、精神的败落、道德的沦丧,甚至于“种”的灭绝。正是因为这样,故乡母亲站在高高的塬子上期盼的身影与眼,才被远方的游子看得异常的清晰。她那一声声已经嘶哑的“归来吧!游子”的深情呼唤,才被远方的游子当成动人的歌谣,时时地吟唱,温馨地体味。从《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汩罗江畔的游吟诗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故国楚地的拳拳赤子情,从李白的“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高歌深咏,到后唐亡国词人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长吁短叹,如此这般的满腔思乡情愁,使读者低回不已。对故乡的怀思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源远流长、取之不竭的文学主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成为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散文家王英琦的散文《乡关何处》(载《散文选刊》1991年第10期)同样言说着这样的主题,而且使该主题所包涵的深刻的文化哲学意蕴得到了全面的深掘。“乡关何处”即何处是故乡,从文章的题目来看,仿佛是作者寻找自己地理上的故乡,但读罢全文,隐藏在文章表层语码下的深层哲思——对于个体以及普泛的“人类家园”的追却凸现出来。作者把对“精神家园”的“寻根”放在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大背景中表现、展开、挖掘,使得那一份带者古韵的浓浓“乡情”在当代意识的烛照下鲜活起来,从而使《乡关何处》这篇散文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内涵与现代意识接轨,表现出很强的先锋特征。这也是《乡关何处》这篇散文为什么在众多的散文佳作中独具光彩的原因。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去寻根溯源人类对生命精神家园的追问与救赎的历史,以便把《乡关何处》这篇散文放在历史与现实的整个文化网络系统中考察。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造成了西方世界普遍的社会危机与精神危机,许多人原先所抱有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破灭了,深刻的怀疑、惶惑与彷徨如同乌云笼罩着知识界,造成了一种骚动不安的时代病。“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颓废派”等文学流派的掀起就是这方面的精神显现。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工业文明、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也使得人性异化,精神无所适从。尼采高呼“上帝死了”,不但意味着西方人传统的基督教信仰的崩溃,更是传统道德与伦理的崩溃。存在主义也号召人们摆脱既定的一切,依靠与己俱生的自由去创造自身的未来,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自救。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信仰与危机深深地震憾着一大批人类的先知,卡夫卡的《变形记》深刻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极度的隔膜感;艾略特笔下出现的荒原意象喻示着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片荒原;萨特的《恶心》中的洛根丁言说着人在一个异化的社会里对存在的体味;黑塞则借他笔下的荒原狼,要求人生“走向精神,即到上帝那里去是最内在的命运所驱使的——回到自然,回到母体这里。”先觉们用各种艺术方式反映着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精神危机,寻找着救赎的良方,渴求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先哲们也是如此,迫切而执著地进行着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工作。特别是二十世纪初,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国门的打开,欧风美雨扑面而来,外国先进的哲学思潮和文学思潮被一批最先自觉的中国知识分子引进了国门,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之焕然一新。“人”的文学观的确立,使作家们不再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描摹,而更侧重于向人的内面心灵世界开掘,试图在对人的内在本质世界的展现与拯救中,完成人类精神家园的最终救赎。从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与疗救,到二十年代乡土文学作家对故乡丑陋的乡风民俗积弊的迫切揭露;从梁实秋等新人文主义者对“人性”的关注,到沈从文精心构筑于故乡清山秀水间的“希腊小庙”,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大批作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救赎意识是多么的迫切与真诚。新时期文学,在十年浩劫的废墟上重新崛起,在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精神危机之后,那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高高飘扬的“精神救赎”的旗帜又被举起,反思文学诞生了,改革文学诞生了,民族文化派文学、寻根文学诞生了。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原野上留下了这一批批拓荒者的脚印。当我们把发表于九十年代初的《乡关何处》放在历史与现实的整个文化网络中,放在整个中外文学的大背景中审视时,我们便发现,这篇佳作的发表并非偶然,它延续着一个非常深刻的文学母题:对人类生命永恒的精神家园的追问与救赎。《乡关何处》,无论是对实在的地理意义上故乡的寻根,还是对比拟虚设的“精神故乡”的追索与营造,其实都是在为现世的生命存在寻找归宿,既从生命的物质时空中为生命寻找根基,又从生命的物质形式代时空上递进,使生命契合宇宙化时空的永恒,为生命营造一个永恒“灵”的家园。可以说,文章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无论是写“新春佳节,客居河南,孤独惆怅,从而得出这儿不是我的故乡”,还是写“一个没有故乡的女人,漂泊流离,到过了许多地方”,言外之意,这些地方是否能算作故乡。这里所肓及的“故乡”实际上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定性故乡”和“泛性故乡”的意识层次上,它为下文提供了一个比兴意象,而这两段又可作为全篇的比兴段落。作家真正的写作目的是由此进入对“精神故乡”的深层哲思。喀什小贩的“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说者也许是一种真诚的询问,而作者却从这句朴实的询问开始了其理性的追寻。“我本无家,魂归何处?”,作家背负着失去生命之根的精神十字架痛苦前行,她无法一下子去解读清楚这样一个人类生命归宿的千古之谜。但是,我们却从作家焦灼不安的精神苦旅之中,感受到了她对现时生命的最大爱意与肯定,她开始勇敢地认识到只有神圣永恒的精神家园才是生命最美好的栖息地。于是作家生命的空间也因为认识的扩张而变得开阔起来。当第三部分,作家在经历了一场故乡寻梦,与古人进行了超时空对话之后,自信地写下:“我这个没有故乡的人,也要为自己制造一个故乡来——一个精神的故乡”时,作家已分明完成了一次最为重要的情感认识的升华:生命由有限存在的实在故乡放飞,向着无限存在的超验的精神世界奔驰,到达永恒自由的逍遥诗境。作家不再关注自己是否有一个实在的故乡,她关注的是生命能否找寻到一个像故乡一样温暖宁静的“精神家园”。所以,第四部分,当她的朋友谈起故乡的山清水秀,富甲天下时,她默默无语;当她在一个穷山沟邂逅一位少小离家的海外游子时,她更从这位海外游子的言谈举止里看到了“一颗荷重的心”并感到自己没有故乡的“一种释然”,这种“释然”的心态正是来自于作家不再拘泥于对客观现实的故乡的青睐与回归,她需要表达的是人类怎样对生命本体达到一种终极关怀,即让生命返朴归真,超越善恶时空的界限,与宇宙精神相融相渗。文章结尾的“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已向我们透露着这样的信息:生命的精神家园其实就隐存在无生无死的茫茫宇宙之中,只有让生命上下求索,贴近宇宙自然的本质精神,人类的生命家园才会郁郁葱葱,人生也才会奏响慷慨激越的生命之歌。全文四个部分气韵横通,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追寻母题,从对故乡的“实寻”到“梦寻”再到对精神故乡的“追问”与最终的“寻讫”,作家经历了一个从焦虑紧张到慰平缓解的心理历程。文章还运用了多种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剪辑方法使文章四个部分有机地融为一体;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打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文章的容量大增,也使得作者的思绪流畅而绵远。这些都显示了作者熟练的创作才能和不断进取的自我超越意识。《乡关何处》是一支充满情感与哲理的歌,是文学言说了一代又一代而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