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教案_第1页
心理障碍教案_第2页
心理障碍教案_第3页
心理障碍教案_第4页
心理障碍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正常的心理活动,含有三大功效: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地、对的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方便发明地改造世界,发明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心理的背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效的心理活动。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分辨一、常识性的分辨:1、离奇怪异的方谈、思想和行为2、过分的情绪体验和体现3、本身社会功效不完整4、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二、非原则化的分辨:根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原则化的分辨,归纳为下列几个:1、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现象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如智商在70下列的是智力缺点,属异常范畴。2、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3、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对社会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人身的、或是对政治的、经济的破坏,如果有明确有犯罪动机,那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找不出任何犯罪动机,那就被认为是行为异常。4、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如幻觉,病理性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5、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为此,找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的绝对分界限,是几乎不可能的。三、原则化的分辨李心天对分辨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以下四类鉴别原则:1、医学原则:这种原则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同样看待。如果一种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体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因素则归结为脑功效失调。这一原则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们的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2、统计学原则: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性,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一种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心里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种持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统计学原则提供了心理特性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诸多人欢迎。有些心理特性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并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因此,统计学原则的普通性也只是相对的。3、内省经验原则: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4、社会适应原则在正常状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规定和道德规范行事。四、心理学的分辨原则郭念锋认为,既然目的是分辨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就应当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通性定义为根据。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由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肉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峭管是谁也不管是在如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种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发他这种知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必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种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核心,我们称它为统一性原则。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本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现实检查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多个心理过程之间有协调一致的关系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长久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性。这种人格特性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人格特性含有倾向性和独特性。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种主动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心情舒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别人、环境和社会协调一致,能充足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我国出名心理卫生学家陈学诗专家说:“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据清华大学对1992年获得特等奖学金的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他们含有如情绪稳定、自律性强、有较高的社会抱负、爱好广泛、性格偏外向、人际关系协调等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共同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成30%。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1)偶发与持续判断一种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朴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种人偶然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但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持续多久才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状况而定。(2)程度的差别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种从健康到不健康的持续体,并且心理正常与异常并无拟定的界限,更可能是程度的差别。(3)状态的变化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停变化着的。既可能从不健康转变到健康,也可能从健康变为不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固定状态,而非永远。因此,判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有发展变化的眼光。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划分,普通用“常态”和“变态”或者“正常”与“异常”来表达。那么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固定的、明确的?还是变动的、含糊的?重要是从统计上和道德上来看。异常往往是统计上稀少的。但是,仅仅根据这一点,有时不能理解为什么不把特别聪颖的人或者特别幸福的人划入异常范畴。因此有必要考虑道德上的规范。即某人的与众不同的行为与否给社会或他自己带来消极影响。例如,抗战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舍生取义,革命英雄江姐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不仅是正常的偏离,并且由于这样的正常的偏离而成为学习的楷模。而神经症患者的自残行为却是病态的偏离,是从统计上和道德上来界定的真正的消极的偏离,是异常的典型。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在因素1、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业当代社会节奏的加紧,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规定;另外,由于社会媒介及多个不正之风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迷乱,如酗酒、斗殴、违纪等。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都拉博士和威斯康幸大学的伯克维兹博士共同研究指出:观看暴力表演的人比未观看的有近2倍的暴力倾向,特别小孩受到了侵略性的暗示。2、不良的家庭、学校环境及不当的教育办法也是重要因素:三点一线的枯燥,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因素年纪特性:心理活动最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最强烈的时期。大学生正处在不成熟向成熟过分,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抱负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冲动与压抑的矛盾。多事之秋:苦闷最多,烦闷最多。一是抱负与现实的矛盾。许多大学生未上大学前,对大学的环境、条件、师生关系、人际氛围、将来前景,都怀有一种美妙的憧憬,入学后,发现抱负与现实差距较大,因而感到十分苦闷。二是自豪与自卑的矛盾。大学生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在一片赞扬声中油然而生自豪感,但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原有优势不复存在,困难问题倒是不少,这使得某些人极易产生自卑感。三是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告别了中学时代,离开了父母亲友,大学新生进入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大大增强了独立意识,到处显示出个人主张,但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经济自主,长久形成的依赖性仍难以摆脱。四是交往与孤单的矛盾。进入大学校园新环境,大学新生迫切但愿理解别人并被别人理解和接纳,因而渴望进行人际交往,但由于自我保护和锁闭心理等因素,同窗之间不容易吐露真情和交流思想,自然产生一种知音难觅的孤单感。精神病的常见症状体现幻觉幻觉(hallucination)是指没有对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主观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幻觉与错觉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客观刺激存在。由于其感受经常逼真生动,可引发愤怒、忧伤、惊恐、逃避乃至产生攻击别人的情绪或行为反映。企图说服出现幻觉体验的人不相信幻觉往往是徒劳的。幻觉偶然也能见于正常人。例如在似睡非睡的时候,出现幻听或幻视,称为入睡前幻觉;将醒而又倦睡时出现的幻觉,称为睡醒前幻觉。幻觉也能通过暗示方式产生。如过去文献中所的有些沉溺于宗教狂热的人,声称见到了“观音菩萨”或“耶稣基督”等,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但是,应当说,幻觉大多是病理性。如果一种人多次出现幻觉,应当及时进行检查,方便对其心理障碍进行诊治,避免幻觉影响下发生伤人、出走或自杀等意外。特点幻觉含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幻觉是一种感受,由于缺少对应的现实刺激,因此客观检查成果证明这种感受是虚幻的,但就患者本身体验而言,却并不感到虚幻。第二,即使幻觉源于主观体验,没有客观现实本源,但某些患者坚信其感受来自客观现实。妄想妄想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它涉及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即使把事实或已经被完全论证的理论摆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难动摇他的信念,妄想大都出现在精神病状态下,如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思维奔逸思维奔逸(flightofthought)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重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紧而言。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联想快速、思潮澎湃、概念一种接一种不停涌现出来。体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患者自诉脑子反映敏捷(“脑子转得快”),言语体现可能远跟不上思潮,造成言语衔接不连贯。但又很易因偶然因素或无明显理由转移注意力,随境转移是很突出的随着特性之一。这一症状主观体验为思维迫促的一种思维形式障碍,严重时患者谈话的内容中夹杂着诸多音韵的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即患者按某些词汇的音韵相似或某句子在乎义上相近的联想而转换主题。思维缓慢一种克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即联想克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患者体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映缓慢。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映慢,思考问题困难。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情绪高涨木僵木僵(stupor)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在完全的克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克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如果患者的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明显减少,但是还没有达成完全消失的地步,则称之为亚木僵状态。木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称之为紧张性木僵。除紧张性木僵外,临床上还可见到抑郁症的抑郁性木僵,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心因性木僵,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器质性木僵,以上这四种状况即使都体现为木僵状态,但病因、治疗、预后各不相似,应当重视加以鉴别。大学生中常见的几个心理疾患涉及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变态以及精神发育迟滞等。人格障碍又称人格异常。这种异常是在人的认识过程和智力都没有障碍的状况下出现的,是对正常人格的偏离。在少数大学生中人格障碍常体现为暴发性人格、易反映性人格、偏执性人格等。(1)暴发性人格

其心理行为体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忽然暴发无节制的愤怒、仇恨或激情。由此可能出现对应的事端,事后后悔,但后来碰到类似状况难以自控还会再次发生。这样的人有时被学校或教师仅仅看作是道德品质不良、屡教不改、故意闹事的人。这样的人在安静时,可能是个认真、温和、讲礼貌的人(2)易反映性人格

其心理行为体现为触景生情,不管所发生的事是喜是悲,他都较常人体现得过分。甚至不值得悲的事,他也悲哀;正常人不觉得喜的事,他却欣喜若狂;看到秋风落叶有点诗意或发感慨是常事,而他(她)却可能好似葬花的林黛玉。(3)偏执性人格

自尊心过强,容易对别人产生成见;在自己与别人的冲突中,虽毫无根据,但经常坚信自己是被害者,是别人“诡计”的牺牲品;平时往往是体现出敏感多疑,好嫉妒,易激惹,好打抱不平,固执死板,过高预计自己,将自己的过失,挫折归咎于别人或客观条件,听不进普通人的规劝和教育。(4)反社会人格

(antisocialpersonality)是反社会人格异常(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的简称;意指个体在社会行为上,含有违犯社会道德规范的倾向,且有为了利己目的而伤害别人时,永不感到愧疚的异常性格。反社会人格与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behavior)一词不同。反社会行为普通指社会黑道分子的违法行为,或现实社会中的失落者,在缺少生存出路时因冲动而体现的犯罪行为。惟反社会行为者未必不重视感情;所谓“盗亦有道”,黑道分子可能为同道安全而牺牲自已。反社会人格者则否则,除关心自己以外,从不考虑别人。另外,曾有精神医学家(C1eck1ey,1976),根据临床诊疗,将反社会人格者的行为特性,归纳为十六点以下:

1.相貌与智力均在中档以上,予人之第—印象,常使人产生好感。

2.带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思想並不紊乱,也没有幻觉与妄想等现象。

3.不带有焦虑症与情感症的症状,情绪上既少焦虑,也少激动。

4.对人对事,无分轻重缓急,既无责任心,亦无义务感;因此,在言行上无法取信于人。

5.缺少坦诚的气质,予人以虚伪的印象。

6.知过而不悔改,且无羞耻之心。

7.所体现之侵犯别人的行为,事先並无明确动机或计划,多系起于隐藏性的冲动。

8.缺少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不能从失败经验中获取教训。

9.极端自我中心。在剥夺别人权利以满足其私欲之后,不肯对人回报,甚至不忍付出应有的亲情与爱意。

10.情绪冷漠而缺少变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情。

11.缺少领悟能力,不能见贤思齐,不能从别人的楷模行为中学习到变化自己。

12.虽不关心别人,但却强烈需求别人的关注与信赖。

13.常在幻想状态下对人体现恶作剧行为;以粗俗丑陋的言行惹人厌恶。此种行为之体现尤以酒后为然。

14.反社会人格者不显示自杀倾向。

15.在两性关系上,纯以自我满足为出发点,与异性交往从不认真;从不向对方付出真心与爱情。

16.生活无目的,无计划,也无方向;在生活中一切活动,就其本身幸福而言,都是某些自毁行为(self-defeatingbehavior)。(5)回避型人格异常患者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冀求别人接纳,生怕遭人回绝伤及自尊,因而在矛盾的心情下回避参加本想参加的社会活动。(6)依赖型人格异常患者性格幼稚,凡事依赖别人的协助与支持;如不得已独行其事时,就会感到极大的恐惧。(7)被动攻击型人格异常

患者性格矛盾而懦弱,常以被动而又间接的方式体现其带有恨意的攻击性行为:对上级表面唯唯诺诺,对责任推拖敷衍,甚至在暗中向对方攻击破坏者,即属此种性格。(8)妄想型人格异常

患者对事多怀疑,对人不信任,重视自己身份地位,如有过失则归咎于别人,无法与人合作,生活适应困难。

(9)分离型人格异常患者性格孤单,感情淡漠,缺少与人相处的爱好与能力,因而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社会适应困难。(10)分裂型人格异常患者的症状较前述分离型严重,除性格孤单与人隔离之外,兼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觉扭曲与思想紊乱等特性。(11)戏剧化型人格异常

患者人格体现幼稚,情绪极不稳定,常为芝麻小事而过份计较,体现出喜怒无常的戏剧化反映。因素分析普通认为,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普通说来,任何人格特点,偏离正常越远,就越不容易改。改造人格障碍比较困难,现在尚无较好的方法,重要对策是“综合治理”,即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使本人有所认识,从而对人格的缺点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改造。认知疗法、行为疗法、集体疗法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轻性大脑功效失调的疾病的总称。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对神经症下了一种描述性定义:神经症是指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的精神障碍,患者对疾病有相称的自知力,接受现实检查的能力也没有损失。这体现在患者普通不把他的病态主观体验和幻想跟外在现实混淆起来,行为能够受到很大影响,但普通仍为社会所接受,人格也没有破坏。神经症多见于15~40岁的中青年,发病率较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1981年神经症患者已超出4000万,我国有关调查资料也表明神经症患者患病率为22.21‰,患者约占精神科门诊总数的50%,在内科和其它临床中,也不少见。神经症常有下列特点:①患者有多个躯体不适的感觉,却没有对应的器质性损害。

②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患者察觉到自己处在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却无力自拔。

③对自己的病态体现有充足的自知力。

④精神活动能力减少,但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的能力基本没有缺损。但由于精神十分痛苦,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工作。

⑤症状的持续性。症状最少持续3个月或不止一次的发作。注意事项:值得注意的是,神经症的诊疗有严格的原则,涉及症状体现、严重程度和病程等,决不能由于某些方面的相似(甚至相似)而随便“对号入座”。神经症是大学生中最多见的一类精神疾病。重要涉及: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1)神经衰弱重要体现是:兴奋性增高,易激惹,感觉过敏,头脑的持续性钝痛,头晕脑胀,入睡困难;衰竭性增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精神不振;植物神经功效障碍。神经衰弱是由于某些精神因素使得大脑神经活动长久持续性过分紧张,造成大脑兴奋和克制功效失调而产生的。大学生活中的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生活适应等都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压力,若不能及时调节,容易引发神经衰弱。(2)强迫性神经症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所谓强迫症状即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必要但又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意向或行为的存在。强迫观念: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必要的或毫无意义的、却又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

强迫意向:常为某些与正常心理状态相反的欲望和意向所纠缠,产生某些可能造成可怕后果的冲动。

强迫行为:体现为重复某些毫无意义的行为,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在日常生活中,谁都免不了会有强迫思想的倾向。到了办公室,忽然想到离家时可能忘了锁门;此一念头一起,久久挥之不去,如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只得回家检查,这就是由强迫思想演变成了强迫行为。有的人习惯上过份注意清洁,洗手的动作体现太过频繁;无缘无端就去洗一次手;如强行忍耐,心理上就失去平衡。像此种情形,就是强迫行为。强迫思想或行为严重到对自己生活产生困扰的地步,才被视为强迫症。(3)焦虑性神经症是以焦虑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在焦虑反映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功效的紊乱。忧虑、恐惧、紧张、烦恼。烦躁不安、心神不定、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受阻。激烈的心跳、胸闷、呼吸困难、皮肤潮红或苍白、多汗、恶心,有晕倒甚至虚脱的感觉等,以及运动性不安。焦虑症患者的焦虑不同于正常人的焦虑。集中体现在考试与人际交往。(4)恐怖性神经症指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产生持久的、特殊的、不合理的、强烈的恐惧感。是指对某种不具伤害性事物的不合理的恐惧反映。即使当事人明知不会受到伤害,但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情绪。恐惧本是人的“七情”之一,恐惧本身不是一种病态心理,而是正常情绪。恐怖症与正常的恐惧的区别在于: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恐惧情绪的对象是那些对正常人并无威胁或威胁不那么大的特定对象,并且患者深知这样恐惧明显过分,但无法控制,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类型恐惧症有数十种之多,惧山、惧水、惧风、惧火、惧食物、惧医生、惧市场、惧动物等等,无奇不有。社交恐怖:与人对面,公众场合。处境恐怖:空旷,登高,独处室内、电梯内等。物体恐怖:锋利物、某种动物、不洁物、坟墓、流血、带黑纱者等。(5)抑郁性神经症以持久的抑郁情感为特性的神经症,体现为哀伤、消极、孤单感、羞愧、自我蔑视、自我贬值等。外在体现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爱好丧失、缺少活力、反映迟钝、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不肯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少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愉快。常伴有疲乏、头痛、背痛、食欲减退等躯体不适感。第一,在情绪方面,患者长久陷入情绪低潮,在痛苦绝望中,时常存有藉自杀以解脱精神痛苦的念头。因此,自杀(suicide)(见补充讨论2)的心理倾向,是忧郁症的重要症状之一。另首先,忧郁症患者普通丧失其原来生活中从亨受中获得的乐趣;对工作不起劲,对饮食缺胃口,对嗜好娱乐无兴味,甚至对家庭中最亲近的人(涉及夫妻间的性生活),也感到厌烦。对忧郁症患者而言,在他的生活中,只有痛苦,没有愉快。第二,在认知方面,患者对人对己、对事物以至对整个世界,均持有负面的想法与见解。对自己,埋怨自己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