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冰像与前蜀文化
随着林孔分离斗争的蓬勃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热情空前提高,都江堰的灌溉。1974年3月3日,在新的修建基地上发现了一千八百多年前的石刻李冰造象。这件重要文物的发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山河、征服自然的雄伟气魄和高度智慧。对于资产阶级野心家林彪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宣扬“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观,恶毒诬蔑劳动人民,给予了有力的回击。石像完整无缺,未被冲泐。袖手直立,意态雍容,面目清晰,衣纹犹存。前部刻有题铭三行:“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石像左袖)。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石像右袖)。”中行八字题:“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图版拾捌),故称为李冰石像。石像和题记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秦汉湔堰和水利管理的直接资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新出土的珍贵文物之一。(一)堰的性质和年代这座造象是现存都江堰水利工程最早的文物,根据其出土遗址,我们可以确定秦汉旧堰的基地,并了解部分筑堰情况。《风俗通》载:“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未记何年。据《华阳国志·蜀志》:“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孝文王仅一年(前250),李冰任蜀守,自然很难尽历昭、孝两代,但从这里,可以约略知道他在蜀的时间。造像的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闰三月,即公元168年,上距李冰为蜀守、筑湔堰约四百年。古代关于湔堰工程的记载比较简略,《华阳国志》只说“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水经·江水注》叙湔堰分江的情况是:“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江入郫江、检江。”并引任豫《益州记》解释左右江口:“江至都安,堰其右,检其左”。堋右北江堰流为内江,总称郫江;堋左南江检(即楗)水为外江,总称检江。堰在湔山南麓,故名湔堰。秦时湔堰遗址(见图),旧说以为在后世都江鱼嘴与金刚堤的部位,但无实物作证。李冰石像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资料。设置石人用于测水(详后文),宜在堤岸附近,水深可以没膝之处。现石像出土恰在鱼嘴前、外江的金刚堤侧,故知古代堋左检江金堤亦在此地,证实了秦汉时作堋分江的故址,与现在的鱼嘴金堤几乎一致。前蜀武成三年(910)岷江泛涨,“大堰移数百丈”,堰堋曾被冲溃,重建后的渠首未改移位置,石人仍埋堤下。湔堰经历二千多年而未废,至今还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效用,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之一。湔堰工程足以说明秦王朝的统一事业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战国时期,四川和西南广大地区被各民族奴隶主贵族分割盘据,长期保持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内战不休,严重阻挠社会前进。秦惠文王后九年(前316)灭蜀,“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兵缮兵。”从秦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上看,“得蜀则得楚”,凭借四川的人力财力,“因蜀攻楚”,更有助于秦的统一事业。秦并巴蜀,也推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的发展。史载:惠王并巴中,实行封建税租“赋钱”,使土地所有制起了根本的变化。十一年(公元前341年)即置巴郡和蜀国守,标志封建制度在四川的正式建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反动的奴隶主没落势力却不断企图复辟,把社会拉向倒退。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司马错第四次平蜀,经过长时期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多次斗争,才废去蜀侯,割掉奴隶制残余的尾巴,把四川统一在秦新兴政权的直辖之下。二十七年到三十年间,司马错和蜀守张若先后伐楚,率众十万,舶船万艘,浮江溯涪,取楚黔、巫之地,设置郡县,给西南又一部分氏族奴隶主割据的保守势力以沉重打击,大大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在奴隶社会里,四川长期处于分裂内乱的局面下,不可能统筹解决岷江水利建设的问题。秦的统一给川西南发展水利创造了条件,三蜀人民随着新的形势要求,把兴建农田水利提上了重要日程。再过三十年“李冰为蜀守”,根据当地劳动人民的治水经验,采用先进的修渠技术,通盘整理岷江水道,引灌川西平原,使之对全国的统一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成为“沃野千里”,奠立了二千多年都江灌溉工程的基础。它充分说明:只有符合人民要求的进步的社会制度,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李冰修筑湔堰,正是适应历史的趋势,依靠人民的力量,才建成宏伟的工程,作出一定的贡献。(二)古代时代的管理记录即为三人作异造像本称“石人”。古代设置石人和石犀,分别用于测量水位,疏浚渠道,进行科学管理。秦时“壅江作堋”,穿导两江,为保证堰渠的使用效率,已注意到了经常观察水位,发挥人力控制流量。常璩《华阳国志》记录这项措施较为详细:“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段叙述,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却分别指明了石人和石犀的作用与所在位置。李冰“作三石人”,陈壹也“造三神石人”,都是测量水位的“水则”。常志叙述石人测水,是以它的肩足表示水位的上下准点。旧称《誓水碑》,因在石人上刻有“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的文字说明;汉制石人虽无此文,作用相同。新出土的石人造象,高2.9米,其底部制作留有石榫,象下石座尚待发掘。仅据石象,已不难推测秦汉时岷江水位的涨落差距。它生动而科学地反映了当时水位变化的一般情况,并基本掌握了它的规律,才能定出上下两个极限。靠石人测水,上下准点差度较大,唐宋以后又分刻尺划立置水标,更趋精确。《宋史·河渠志》载:“离堆之趾,旧石为水则,则盈一尺,至十而止。水及六则,流始足用。”元人《蜀堰碑》所记的“斗鸡台水则”为:“尺为之画,凡有十一。水及其九,其民喜;过则忧,没其则则困。”宋元尺度差距不大,元分十一画似从零点起,画为十一,即宋时的十尺。汉代的石人如按当时十尺制成,只有今市尺七尺左右,约合宋尺八尺。粗略计算,石人的足底相当于元时水标的第三画,即宋则的第二尺;足下二尺,应属石座。石人腹部,当宋之六尺,元之七画,“流始足用”;水近八尺、九画,已到石人胸部,更“喜”流量饱足;“过(九)则忧”,约当石人肩部,已在宋则九尺左右;大水没顶,超过十尺、十一画,则“困”于洪灾了。由此足见,当时管理水位已经有了较完整的经验:外江小水时,内江分入六成;大水时只容四成。所谓“分四六,平潦早”,便是从秦汉时代的石人身上逐步摸出来的规律,总结成珍贵的经验。内外两江干渠和支流所至,“沟洫脉散”,构成渠网。“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大小水口都安置了斗门,用以蓄水和调节流量,使“水旱从人”,在这一地区开始初步地科学地治服了洪水。汉时更推广使用岷江斗门于各湖泊,充分利用了秦时的经验。石人和斗门,正是李冰治水时期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秦时把三石人分“立三水中”,此三水即上文所指的湔堰、羊摩江和玉女房下的白沙河。《舆地纪胜》成都府路永康军云:“白沙水在导江县西三十余里。李膺记云:玉女房西五里有白沙溪,源出灌口。”宋永康军导江县在今灌县东二十余里,白沙河在大堰上游约十里,横冲岷江,也属于控制管理的范围,所以立有石人。羊摩江,《汉书补注》以为“李冰所穿之羊摩江,即今羊马河。”今外江水系以金马为主流,上游另一干渠为黑石河,即古皂江;分出羊马河,即古羊摩江。是外江两大干渠,秦时便已形成。外江南流,羊马河位在其正流之西,地望相合。穿羊摩江不仅为外江排洪泄水,亦可用于灌溉,所谓分穿羊摩以“灌江西”;为了调节外江流量,也置设了石人。秦时的石人,到建宁初已四百年,或被淹没,陈壹重造三人立置水中,是很可能的。新造石人固不必放置原处,唯浦堰石人首当冲要,故东汉立石仍在堰首。其他记载,如赵抃《成都古今集记》:“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是专置于内江水系上的;《太平寰宇记》青城县下引《蜀志》,又说三石人在县北水中,与常志所指方位不尽相同,可见古代设置水则不止此三处。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石犀类似后代的“卧铁”,作为淘河深度的标志。五犀的位置,扬雄在《蜀王本纪》中分别叙述其所在处云:“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名石犀里也。”原来移到成都的本是三枚,一在市桥下面渊中,另“两枚在府中”的,都不在水里,被供为神物:一置市桥门,相传在石牛寺内,宋明人笔记皆曾见寺中遗物,至清犹存,“长一丈一尺,高五尺,宽二尺。”另一枚在城北,《寰宇记》益州石犀条引李膺《益州记》:“市北有石牛,李冰所造。”唐时成都少城西北隅锦浦里有李冰祠,七家注杜诗引《成都记》谓“石犀在李太守庙内”,恐即指此。还有“二枚在水中”,是指留在犀牛里(即石犀里)内江之中,内江因此又名石犀渠。犀牛里在今郫县犀浦,唐设犀浦县即因犀牛里而得名。古代普遍使用石犀安置河底,原是作为淘河标准。后来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认识,掌握了客观实际,终于得出一条规律——“六字诀”,即《金石古文》收录的《湔淜堰碑》:“深淘潭,浅包”。文字甚古,似唐宋间遗文。元人则更通俗地把它大刻于斗鸡台岩上“深淘滩,低作堰”作为治水之法;《四川总志·水利考》谓:明正德时“疏濬直抵铁板,得秦人所书六字诀云云”,或杨慎尚及见其古文,以后便按释文改写了。但刻有六字诀的铁板,定非“秦人所书”,《益都杂抄》已疑此项经验是“后人所为,非古词也。”前人记载中,有的误“石犀”为“石人”,混淆了二者的作用。(三)专管堰,置吏随事造象人署衔为“都水掾尹龙、长陈壹”。这里的都水长和都水掾是专职管理蜀郡水利和湔堰工程的官吏,陈、尹二人同是蜀郡的掾史。这类职官,西汉时本属于中央的大司农,东汉后便下放给郡县了。郡属的都水官虽无治地,秩次却相当于县道的令长,故称陈壹为都水长。按都水的意义,是“总治水之工”,所谓“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就是他的职务。他有权征用所在郡内的属吏、民工,淘浚河道,修筑渠堰,监督施工,派款收税。都水掾是在都水官下“置吏随事”分设掾属;尹龙应是专管湔堰的属吏,有如唐代的“堰典”。汉代官制“大抵皆袭秦故”。湔堰修成后,“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亿计”,更关系“川西南十数州县稻田”的生产。秦国的政策是大力提倡农耕,可能在湔堰也设有专职的水官,为两汉承袭下来,于郡都水官下另置属掾,专管湔堰。到了蜀汉统治时,“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有堰官。”从此便不再专靠所在诸县给差吏,而是有了千二百人的专门队伍,经常管理渠道。两汉时湔堰所在本是蜀郡绵道(今汶川县南)的辖地,造石象的都水长掾是蜀郡属官;蜀汉时设都安县(今灌县东二十余里,后称导江)属汶山郡,堰官便是汶山郡属掾史了。诸葛亮设都安县后又增置湔县,应在今灌县,就近便于管理。从三国以后的堰官,不但专管河工,更有了治地。这种管理制度,在历代封建王朝,变动不大。至于疏浚工程,至迟在宋时已办到每年岁修,“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耦合合成氨系统集成与技术经济评价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维修保养套餐销售代理居间服务合同
- 应急预案落地实施
- 科技行业的会计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个人向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终止条件合同模板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构桥梁建造与维护服务合同
- 游戏中心前台工作心得
- 工业园区综治工作中心上墙制度
- 二零二五版石料运输车辆运输责任保险合同范本6篇
- 进出口行业客户开发总结
- 河南省安阳市202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TD/T 1044-2014 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正式版)
- 2024年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垃圾桶创新设计说明书
- 蔚来汽车技术
- 浙教版劳动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智能衣服方案
- 李克勤红日标准粤语注音歌词
- 基于视觉的工业缺陷检测技术
- 军事英语词汇整理
- DB31-T 1440-2023 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