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巴里坤县石围居遗址区发掘简报
2009年7月至9月,在哈密地区文化中心和巴里坤县文化中心的支持下,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学研究中心继续对新疆石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本年度发掘了石人子沟遗址西南部(Ⅲ区)遭受人为破坏的中型墓葬1座、大型石围居址1座以及保存完好的小型石围居址1座(图一)。现将本年度发掘完毕的小型石围居址(编号09XBSⅢF2,以下简称F2)资料情况简要报道如下:一、含砂岩石结构F2位于石人子沟遗址中西部、巴里坤山北麓南高北低的山坡上,西临天山融雪形成的冲沟,北距大型石围居址F1约17米。F2所处探方(T0924)内地层堆积共有2层:T0924①层:黑褐色粗沙土,土质较致密,厚4.5~15厘米。出土陶片1105克,85片,动物骨骼630克。陶片均为素面、夹砂,夹粗砂红陶占85%;夹粗砂褐陶占29%;夹粗砂灰陶占6%;夹细砂红陶占1%。T0924②层:灰褐色细沙土,土质较疏松,深4.5~15、厚8~15.5厘米。出土陶片517克,34片,动物骨骼909克。陶片均为素面、夹砂,夹粗砂红陶占76%;夹粗砂褐陶占18%;夹细砂灰陶占6%。F2开口于T0924②层之下。二、范围35层砂石墙F2为一平面近方形的半地穴式石围居址,先由地表向下掏挖方形竖穴,再沿着坑穴四壁用内外2列、上下4~5层扁平卵石构筑墙体,卵石之间及墙体内部填充小石块与黄色细沙土。现存墙体大部在地表以下,仅顶部高出原始地表0.2~0.3米。1.材料或材料F2内堆积分为4层:F2①层:黄褐色细沙土,土质较致密,深12.5~30.5、厚28~50厘米。出土陶片5702克,273片,动物骨骼2710克。陶片均为素面、夹砂,夹粗砂红陶占53%;夹粗砂褐陶占40%;夹粗砂灰陶占3%;夹细砂红陶2%;夹细砂灰陶2%。该层应为F2废弃后堆积。F2②层:灰白色粉沙土,土质致密,呈水平状堆积,深40.5~80.5、厚2~6厘米。出土陶片4581克,195片,动物骨骼640克。陶片均素面、夹粗砂,其中夹粗砂红陶占72%,夹粗砂褐陶占13%,夹粗砂灰陶占15%。该层土质较纯净,其表面平整,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踩踏面,编号DM21。F2③层:灰褐色粉沙土,较致密,深42.5~86.5、厚20~23厘米。出土陶片7613克,共360片,动物骨骼1025克。陶片均素面、夹砂,其中夹粗砂红陶占68%;夹粗砂褐陶占24%;夹粗砂灰陶占8%;夹细砂红陶占1%。该层为踩踏面,编号DM22。其下开口有房址中部及四壁内侧的14处柱洞。F2④层:黄褐色细沙土,较疏松,深62.5~109.5、厚13~28厘米。出土陶片1311克,43片,动物骨骼725克。陶片均素面、夹粗砂,其中夹粗砂红陶占86%,夹粗砂褐陶占10%,夹粗砂灰陶占4%。该层表面有4处取火形成的烧面(编号SM5-8)和1处灰堆(编号HD3)。其下叠压H20以及青绿色砂砾构成的生土。该层土色不均匀,局部夹杂灰烬,出土遗物较少,可能为房址地面下的垫土。F2内发现的遗迹主要有地面、柱洞、烧面、灰堆、灰坑等4类。其中地面2层,编号DM21、DM22;柱洞14个,编号ZD1-ZD14;烧面8个,编为SM1-SM8;灰堆3个,编号HD1-HD3;灰坑1个,编号H1。2.南高北低单道台阶其中南墙呈西北—东南走向,长9.6、顶部宽1.5~1.6、底部宽1.7~1.8米,顶部基本水平。南墙南侧的原始地表上有一列宽0.6~0.9、长10米的列石,列石高0.3~0.5米。由于F2处于南高北低的山坡上,该组列石应是为挡水而专门设置的。西墙呈东北—西南走向,长9、顶宽1~1.4、底宽1.2~1.5米,顶部依地势南高北低。北墙呈西北—东南走向,长8.5、顶宽1.3~1.4、底宽1.4~1.6米,顶部基本水平。北墙中部有门道,宽1~1.1米,门道内填有鹅卵石、沙土,堆砌较齐整,应是当时人为封堵。门道内有一级人工垫土堆筑的台阶,一端连接居址外地面,另一端连接F2室内地面。台阶东西长2.67、南北宽1.46、高0.27米,表面经反复踩踏,较为坚硬。东墙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偏北345°,长7.7、顶宽1.3~1.4、底宽1.4~1.6米,顶部依地势南高北低(图二)。3.dm21图21室内共发现2层地面,均低于地表,有明显的活动和使用痕迹,平整坚硬,并分布灰坑、灰堆、烧面等遗迹和陶器、石器、骨器、金属器等遗物,可见该居址经过先后2次修整与使用。地面上沿着墙体内侧的地面边缘一周和地面中部均发现基本对称分布的柱洞,共14个,其中多有木柱残存,但未发现木梁架、泥砖等屋顶倒塌堆积。DM21开口于F2①层下,堆积于F2②层的表面。水平堆积、土质致密、呈层状节理,具有明显为人类活动、反复踩踏的痕迹(图三)。DM21上发现多处遗迹和大量人工遗物:地面中部有两处取火形成的烧面,编号SM1、SM2;西北墙角下有一灰堆,编号HD1,其中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石器残件。西墙中段内侧也有一灰堆,编号HD2。地面中部偏东位置集中出土一组三列共计59片骨甲,编号DM21:3-61;地面东北部出土一组一列共计7片骨甲,编号DM21:74-80;东北部墙角下出土完整的单耳四足陶豆(编号DM21:1)和长颈鼓腹壶(编号DM21:2)各1件,该区域可能是当时居址内专门摆放器皿的地方。DM22开口于F2②层下,堆积于F2③层的表面。水平堆积,土质较致密。DM22上也发现两处取火形成的烧面,编号SM3、SM4。DM22中、北部出土陶纺轮(DM22:1)、青铜鼎耳(编号DM22:2)、铁锥(编号DM22:5)、角镳(DM22:6)等人工遗物数件。4.fps.材料f共14个,分布于居址中部及四壁内侧,均开口于F2第3层下,打破第4层及其下的生土,柱洞内均残存木柱。ZD1位于F2中部偏北。平面呈圆形,直径为0.26、深0.63米,内残存木柱。ZD2位于F2东北角,东边紧邻东墙。平面呈圆形,直径为0.14、深0.44米,内残存木柱。ZD3位于F2中部偏东,东距东墙0.6米。平面呈圆形,直径为0.26、深0.65米,内残存木柱。ZD4位于F2东部偏南,东边紧邻东墙。平面呈圆形,直径为0.23、深0.23米,内残存木柱。ZD5位于F2中部偏南。平面呈圆形,直径为0.28、深0.63米,内残存木柱。ZD6位于F2中部偏南,南边紧邻南墙。平面呈圆形,直径0.28、深1.02米。柱洞口周围由石块垒砌成护圈,内残存木柱。木柱保存较完好,直径0.19、残高0.72米,高出护圈约0.7米(图四;图五,1)。ZD7位于F2西部偏南,南边紧邻南墙。平面近圆形,直径为0.3、深0.6米。柱洞口周围由石块垒砌成护圈,内残存木柱。ZD8位于F2西南角,西边紧邻西墙。平面呈三角形,直径0.26、深0.42米,内残存木柱。ZD9位于F2西部偏南,西边距西墙0.82米。平面呈圆形,直径为0.26、深0.9米。周围由石块垒成护圈,内残存木柱,柱洞底部出土陶片665克,其中2片为夹细砂红陶,红衣黑彩。ZD10位于F2西部偏北,西边距西墙1.1米。平面呈圆形,直径0.18、深0.52米,内残存木柱。ZD11位于F2西北角,西边紧邻西墙。平面呈圆形,直径0.28、深0.5米,内残存木柱。ZD12位于F2中部偏南,南边紧邻南墙。平面呈圆形,直径0.24、深0.17米,内残存木柱。ZD13位于F2中部偏东,东边紧邻东墙。平面呈圆形,直径0.3、深0.3米,内残存木柱。ZD14位于F2西北角,北边紧邻北墙。平面呈圆形,直径0.2米,深0.65米,内残存木柱。总体看来,F2内柱洞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ZD12、ZD6、ZD7靠近南墙,构成一排;ZD8、ZD11靠近西墙,构成一排;ZD14、ZD1、ZD2靠近北墙,构成一排;ZD2、ZD13、ZD4靠近东墙,构成一排。居址中部的ZD6、ZD5、ZD1构成一排;ZD7、ZD9、ZD10、ZD14构成一排;ZD3、ZD10也能构成一排。应该分别起到加固墙体、承重屋顶的作用。5.直径生长量0.40.5米共8处,其中SM1和SM2叠压于地面DM21上;SM3和SM4叠压于DM22上;SM5~SM8叠压于F2第4层上(图二)。8处烧面平面近圆形者5处,椭圆形者3处,直径约在0.4~0.5米之间。其中SM1椭圆形,长径0.46、短径0.31米;SM2圆形,直径0.41米;SM3椭圆形,长径0.67、短径0.5米;SM4椭圆形,长径0.5、短径0.29厘米;SM5圆形,直径0.44米;SM6圆形,直径0.61米;SM7圆形,直径0.3米;SM8圆形,直径0.78米。8处烧面底部多呈红褐色,有的局部为红烧土、烧面上部通常堆积包含黑褐色灰烬和碳屑的薄层,灰烬厚约5~8厘米,土质疏松,其中未发现人工制品。这些烧面应是当时人类在居址内取火所形成的。6.粗砂海羊距骨HD1位于F2西北角,北墙与西墙交界处。开口于F2第1层下,叠压DM21(图五,2)。西北边与西墙、北墙相接,夹角近直角;东南面呈弧形。东西长约1.98、南北宽约1.39米。灰堆堆积西北角高,距地表深约0.2、厚约0.7米,向东南逐渐降低。灰堆表面叠压石块,下部堆积为黄褐色细沙土、土质疏松,灰堆内出土大量陶片、动物骨骼、和石器残片。其中,陶器以夹粗砂红陶为主,多为腹片,可复原的仅有1件夹粗砂红陶杯(HD1:51);羊距骨出土79件(HD1:1-38,HD1:40-42,HD1:52-89)、牛距骨2件(HD1:90-91),部分羊距骨上有穿孔、刻凿、汗浸的加工、使用痕迹;骨甲3片(HD1:43-45),发现于灰堆东北边缘;石磨盘残件2块(HD1:39,HD1:49);石杵2件(HD1:48,HD1:50)。此外灰堆中还出土铜渣1件(HD1:46)、红玛瑙料1件(HD1:47)。另外,灰堆堆积中筛选出大量形体细小的螺壳和老鼠头骨,未经人工加工的动物骨骼636克。HD1土质较周围地层明显疏松,集中出土大量人工制品残件和动物骨骼,应是当时人类在DM21上活动使用期间堆放废物、食馀的垃圾堆。HD2,位于F2西南部,与西墙相接。开口于F2第1层下,叠压DM21。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短径0.48、厚0.25米。堆积为黄褐色细沙土,其中夹杂较多碳屑和灰烬,土质疏松。HD2中出土的陶片均无法拼对、复原为完整器,其紧邻的西墙石壁上未见烟炱,底部也无烧面,应是居址内倾倒的灰烬和垃圾形成的堆积。HD3位于F2西南角,南墙与西墙交界处。开口于F2第3层下,叠压F2第4层。平面形状、功能与HD1基本一致,长、宽约1、厚度不超过0.3米。出土木块1片(编号HD3:1)和羊距骨39件(编号HD3:2-40)。其中羊距骨多经人工加工和使用。7.合土土造林H20位于F2内西南部,距西墙和南墙均为1.4米。开口于F2第4层下,打破生土(图五,3)。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短径0.8、深0.16米,圜底。坑内堆积为灰褐色细沙土,土质疏松,夹杂大量碳屑,坑底出土一些牛骨。三、遗物F2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骨器、石器三类,另有少量铁器、青铜器、料器。1.鼓腹罐、围绕陶杯根据上述统计,F2出土陶片以夹粗砂红陶为主,其次为夹粗砂褐陶,再次为夹粗砂灰陶,夹细砂红陶和夹细砂灰陶少见。除9号柱洞内出土2片彩陶外均为素面,手制,部分或经慢轮修整。从第1层到第4层,夹粗砂红陶比例逐渐增多,而夹粗砂褐陶和夹粗砂灰陶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可复原的陶器共4件,器型主要有双鎏鼓腹罐、单耳四足陶豆、长颈鼓腹壶、侈口陶杯四类。双鋬鼓腹罐1件。标本F2①:1,发现于F2东墙中段内侧墙角下,北距北墙1.9米。夹粗砂红陶。直口,方唇,鼓腹,平底。口径29.2、最大腹径46.1、底径13.5、通高44.1、壁厚约1、底厚约2厘米。鼓腹下部两侧各有一个附加堆纹压印呈锯齿状的集。器表素面,内外壁通施红陶衣,腹部外壁保留有烟炱痕迹(图九,2)。单耳四足陶豆1件。标本DM21:1,发现于F2东墙北段内侧墙角下,北距北墙0.57米。夹细砂红陶,素面,内外壁通施红陶衣。敛口方唇,圜底,一侧有一宽扁耳。豆盘底部正中心贴附一圆形泥片,泥片中心内凹。豆盘下部附有4个喇叭口状圈足,其中一圈足缺损。豆盘口径25.3、深7.5、壁厚0.8、耳宽2.67、厚0.8、圈足高7.3厘米,与豆盘连接处直径3.45、底部直径6.7、圈足厚0.8~1.2厘米(图六;图九,1)。长颈鼓腹壶1件。标本DM21:2,发现于F2内东北墙角下。夹细砂红陶,素面,内外壁通施红色陶衣。口微侈,圆唇,长颈,鼓腹,平底。口径7.5、腹径10.6、底径5.8、通高15.8、壁厚约0.6厘米(图九,4)。2.骨面钻同轴类,尺寸大小,尺寸大小,尺寸大小,尺寸大小,尺寸大小骨器可辨识的器型主要有骨甲、羊距骨、骨刀3类、另有用途不明的穿孔骨器。角器有角镳1件、角料1件。(1)骨甲共71片。主要发现于F2内地面DM21上。成组集中出土的骨甲共3处:地面中东部出土一组三列骨甲共59片,距东墙0.64、距北墙1.7米,编号DM21:3-61;地面东北部出土一组一列骨甲共7片,距东墙1.1、距北墙0.4米,编号DM21:74-80;地面西北墙角下灰堆HD1东南边缘也出土一组一列共3片骨甲,距西墙1.4、距北墙1米,编号HD1:43-45。以上骨甲保存较完整,均系用牛肢骨切割、打磨而成,骨面向外,略向外凸,边缘穿小孔。穿孔均为桯钻,多数是从骨面向下的单面钻,少数孔是双面对钻。骨甲表面多有汗浸、压磨、划伤的痕迹,出土时骨甲呈列平铺于地面,相邻两片边缘部分叠合,分布规整、保持着原始编缀的状态。此外F2内还零星出土2片骨甲,分别编号F2①:7,DM21:72,均已残损。根据平、剖面形状可将骨甲分为长方形扁平骨甲、长条形弧曲骨甲两型:长方形扁平骨甲64片。标本DM21:61,平面呈长方形,扁平,骨甲通体磨光,局部附着水碱,骨甲表面及穿孔周围有压磨的痕迹。骨面一列4个穿孔,中间两小孔成对,穿孔直径0.3厘米,右侧第二孔右侧有一未钻透小孔。骨甲长12.05、宽2.05、厚0.6厘米(图一〇,2)。标本DM21:72,平面呈长方形,扁平,一半已残。骨甲通体磨光,表面有多道压、磨的痕迹。骨面钻7孔,孔径0.3~0.4厘米,骨甲长7.75、宽4.75、厚0.55厘米(图一〇,4)。标本DM21:74,平面呈长方形,扁平。骨甲通体磨光,表面附着有水碱,局部有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数道压痕。表面附着水碱,有汗浸和数道压、磨痕迹。骨甲边缘钻一列4孔,中间两孔成对,穿孔直径0.3~0.35厘米,骨甲长10.4、宽3.9~5、厚0.2~0.5厘米(图一〇,8)。标本DM21:75,平面呈长方形,扁平。骨甲通体磨光,表面附着水碱,有汗浸痕迹,局部有数道划痕。骨面钻11孔,上列4孔,下列7孔,下列右侧第2个穿孔稍大,直径0.57、其余穿孔直径约0.3厘米。骨甲长10.6、宽3.8~4.1、厚0.4~0.5厘米(图一〇,7)。标本DM21:76,平面呈长方形,扁平。骨甲上缘有一道横向压磨的突棱。骨面钻8孔,上列3孔,下列4孔,中间两孔成对,上列左侧一孔稍大,直径0.6、其余穿孔直径约0.3厘米。骨甲长10.7、宽3~3.3、厚0.3~0.4厘米(图一O,10)。标本DM21:78,平面呈长方形,扁平。骨甲通体磨光,局部附着水碱,有压、磨痕迹。骨面钻7孔,上列3孔、下列4孔,中间两孔成对,穿孔直径0.3~0.4之间。骨甲长10.4、宽2.7、厚0.3~0.6厘米(图一O,6)。标本DM21:79,平面呈长方形,扁平。骨面通体磨光,局部附着水碱,下部有一道横向压磨出的凹槽,凹槽深0.1厘米。骨面钻7孔,上列3孔,下列4孔,中间两孔成对,穿孔直径0.3厘米。骨甲长10.4、宽3.6~4、厚0.3~0.4厘米(图一O,9)。标本DM21:80,平面呈长方形,扁平。骨甲通体磨光,表面附着水碱,有汗浸痕迹,局部有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数道压痕。骨甲边缘钻有7孔,钻孔分上下两列,上列3孔,下列4孔,中间两孔成对。上列中孔稍大,直径0.5、其余穿孔直径均0.3厘米。骨甲长10.8、宽2.6~3.1、厚0.3厘米(图七;图一〇,5)。标本F2①:7,平面呈长方形,扁平,骨甲通体磨光,表面经汗浸,呈黄褐色,大半已残。骨面有13个穿孔,孔径0.3~0.4厘米,另有3个未钻透的小孔。钻孔满布骨甲表面,排列无规律,该片骨甲可能是在加工过程中失败,断裂、缺损后又被工匠用来练习钻孔。骨甲长4.6、宽2.9、厚0.3厘米(图一〇,3)。长条形弧曲骨甲7片。标本DM21:28,长条形,骨甲通体磨光。横截面呈弧曲状,骨面打磨出三面两棱,纵截面呈梯形。骨面钻一列8孔,中间6孔两两成对,两端各1孔。骨甲长18、宽2.3、厚0.7厘米(图一〇,1)。(2)羊距骨共151件。集中出土于F2西北角灰堆HD1和西南角灰堆HD3内。多数质地呈黄褐色,有汗浸痕迹,部分经火烧呈灰黑色,另有十数件有明显加工、装饰痕迹。加工的方式主要有切角、穿孔、两侧磨平,装饰的方式有在骨甲表面以利器划多道斜向划痕、或将骨甲边缘凿刻成锯齿状凹槽。这些羊距骨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娱乐工具或装饰品。标本HD1:1,通体磨光,表面有汗浸痕迹。刻划多道斜向平行线纹,边缘凿刻出6道锯齿状凹槽。长3、宽2.2、厚1.8厘米(图一一,2)。标本HD3:38,通体磨光,面有汗浸痕迹,一侧面磨平,另有1角被切去。长3、宽1.9、厚1.9厘米(图一一,1)。标本HD3:40,长3,羊距骨通体磨光,有汗浸痕迹,边缘有1穿孔,孔径0.4厘米。宽1.6、厚1.9厘米(图一一,3)。(3)牛距骨3件。均出土于HD1。其中1件有明显加工痕迹。标本HD1:2,通体磨光,表面有汗浸痕迹,1角被切去,切角旁另有一切割形成的凹槽。长4,宽3,厚2.3厘米(图一一,4)。(4)骨刀1件。标本F2①:3,出土于F2中部,距北墙2.8、距东墙1.8米。系用牛肩胛骨切割、打磨而成。通体磨光,有汗浸痕迹,刃部多处崩裂、缺损。长17.2、宽3.4、刃厚0.1~0.25厘米(图一一,7)。(5)角镳1件。DM22:6,出土于F2内西北部,距北墙1.7、距西墙2.1米。系用动物角制作而成,上端切锯磨平,下端断裂、缺损。穿2孔,孔径0.5厘米。长4.4、直径1.1~2厘米(图一一,6)。(6)角料1件。标本DM21:62,出土于F2内东北部,距北墙1.1、距东墙1.4米。系用鹿角切割而成。通体磨光,两端均有切锯痕迹,中部各留有一圆柱状凸起,凸起直径0.9~1.3厘米。用途不明。长3、直径1.3~1.6厘米(图一一,5)。3.中部凹陷研磨面石器共有磨盘、臼、杵、球、纺轮等5类。(1)石磨盘2件。标本DM21:69,出土于F2内中南部,距南墙2.3、距东墙2.4米。浅红色砂岩,略呈长方体。上表面磨光,略呈凹镜状,侧面经修整、打磨,一端断裂、缺损。长27.7、宽19.4、厚3.3~3.6厘米(图一二,1)。标本F2①:8,出土于F2中西部,距南墙2.1、距西墙2.3米。灰色砂岩,略呈长方体。上表面磨光,略呈凹镜状,侧面经修整、打磨,一端断裂、缺损。长12.5、宽8.4、厚2.6~3.2厘米(图一二,2)。(2)石臼2件。标本F2①:2,出土于F2内中北部,距北墙0.7、距东墙2.25米。灰色砂岩,长方体。中部凹陷的研磨面呈长方形,长21、宽14、深3.3厘米。通体修整、打磨,较规整。长23.7、宽17.2、厚7厘米(图一二,1)。标本F2①:4,出土于F2中部,距北墙1.6、距东墙2.1米。灰色砂岩,平面略呈圆角方形,加工粗糙,不甚规整。中部凹陷的研磨面呈圆形,直径14.3、深4厘米。总长21.7、宽19、厚8.9厘米(图一二,3)。(3)石杵3件。标本HD1:48,出土于HD1中部。长8.1、宽7.5厘米。灰色砂岩,通体磨光。略呈三棱锥状,底部锤击面呈凸镜状。局部经汗浸,颜色略深。锤击面有撞击形成的崩裂、缺损、凹坑以及摩擦形成的划痕。直径4.3厘米(图一二,4)。标本HD1:50,出土于HD1中北部。灰色砂岩,通体磨光,局部有汗浸痕迹。略呈三棱锥状,底部锤击面呈凸镜状,直径5.9厘米。总长8.5、宽6.1厘米(图一二,5)。标本DM21:67,出土于F2中北部,距北墙0.62、距东墙2.7米。灰色砂岩,通体磨光。略呈四棱锥状,上部握柄稍细,直径约6厘米,底部粗大,直径约10.5厘米,底部锤击面呈凸镜状。柄部经汗浸,颜色略深。锤击面有撞击、摩擦形成的凹坑和划痕。长16.7、宽6~10.5厘米(图一二,14)。(4)石球1件。标本DM21:70,出土于F2内东南部,距南墙1.4、距东墙2.3米。直径6.1厘米,灰色砂岩。通体磨光,局部有撞击形成的凹坑和划痕(图一二,6)。(5)石纺轮1件。标本F2①:6,出土于F2内东北部,距北墙0.7、距东墙0.8米。灰色砂岩,通体磨光。中部穿1圆孔,孔径0.8、直径3.8、厚1厘米(图一二,8)。(6)料器1件。标本DM21:71,出土于F2内东南墙角下,多半已残损。平面略呈圆形,中部厚边缘薄。中部有1个穿孔,孔径2厘米。从形体推测该件料器可能为纺轮或装饰品。直径7.6、最厚2.2厘米(图一二,13)。(7)玛瑙料1件。HD1:47,通体红色,半透明,形体不规则,或为加工装饰品剩余的废料。长1.5、宽0.9、厚0.4厘米(图一二,9)。4.承独人铁锥铜带件,产青铜鼎耳(1)铁削刀1件。标本DM21:81,出土于F2内东南部,距南墙1.9、距东墙1.5米。刀刃弧曲,通体锈蚀严重。残长9.8、宽1~2、刃厚0.2~1厘米(图一二,11)。(2)铁锥1件。标本DM22:5,出土于F2内东北部,距北墙1.5、距东墙1.1米。通体呈圆柱状,锈蚀较严重,出土时已断裂呈数段。残长9.1、直径0.7~1厘米(图一二,12)。(3)青铜鼎耳1件,标本DM22:2,出土于F2内东北部,距北墙1.4、距东墙1.2米。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侧面向外微弧曲,鼎耳与鼎身铸接处断裂,残存鼎身壁厚0.12厘米。该鼎耳形制与战国至西汉时期汉地流行青铜鼎鼎耳接近。长6、宽4.1、厚1.1厘米(图八;图一二,10)。四、骨甲形制及文化内涵的探讨石人子沟遗址Ⅲ区F2内地面DM22出土青铜鼎耳属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汉地制作的青铜鼎,表明当时东天山地区与汉地之间存在某种文化联系。与鼎耳同出的单耳四足陶豆形制特殊,在东天山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其造型很可能源自哈密地区焉不拉克文化流行的单耳单足陶豆。夹砂红陶的双鋬鼓腹罐与石人子沟遗址Ⅳ区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中高台及其周围石围居址出土陶罐(GT1⑤a:14、GT1Z2②:2、GT1⑥:3)形制接近。夹细砂红陶的长颈鼓腹壶与2006年以来石人子沟遗址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陶器(M012:46)形制接近。F2内地面出土成组骨甲均是由牛骨切割、穿孔、打磨制成。这是我国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确认的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成组骨甲。类似的骨甲曾发现于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新石器晚期墓葬、北京房山琉璃河1193号西周墓、新疆吐鲁番鄯善战国至西汉时期苏贝希墓地(M1:19)(图八,4)、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西汉时期伊沃尔加城址。骨甲形制与战国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枣阳九连墩1号楚墓出土皮甲以及秦汉时期兵马俑、内蒙出土石、铁制铠甲片也十分接近。虽然石人子沟遗址F2出土骨甲并不完整,但从形制来观察,其中长方形宽扁骨甲应为武士胸、背部的札甲,长条形弧曲骨甲应是肩、臂外的披膊。由于以往骨甲出土数量少且零散,常被误认为是衣物、带具上的装饰品。据上述资料可知,骨甲可能最早是由欧亚大陆北方的古代民族所创造,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广泛流行于中国北方的草原民族当中。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对F2出土的三组样本进行测年。其中F2②层文化堆积中动物骨骼样本为距今1823±45年;F2③层文化堆积中动物骨骼样本为距今2270±20年,开口于F2③层下、打破F2④层堆积的ZD6中木样为距今2270±25年。测年结果基本与出土物形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一致,都表明F2起建的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同时,F2内各层文化堆积以及附属遗迹中的出土物类型、形制接近,没有明显的演化特征,可能表明该居址沿用的时间并不长,其废弃的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