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原电池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装置中灵敏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偏转的是()A. B.C. D.2.如图是Zn、Cu和稀硫酸形成的原电池,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①铜为阴极,锌为阳极;②反应一段时间后Zn质量减轻,Cu质量增加;③溶液中向Cu移动,H+向Zn移动;④若有0.5mol电子流经导线,则可产生0.25mol气体;⑤负极反应式:Zn-2e-=Zn2+A.②③ B.②④⑤ C.④⑤ D.③④⑤3.据科学网报道,中国科学家开发出的新型电解质能使-Li电池在90℃稳定工作,模拟装置如图所示。已知该电池的总反应为,当该电池放电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极发生还原反应 B.向b极附近迁移C.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a极的质量净增14g时转移2mol电子4.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锌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用粗锌比纯锌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加快B.100mL2mol/L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C.C(s)+H2O(g)⇌CO(g)+H2(g)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进行,增加C(s)的量反应速率增大D.在合成氨反应中保持容器体积不变,通入He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B.燃料电池工作时燃料在电池中燃烧,然后热能转化为电能C.放热反应释放的能量可转化为其他可利用的能量,吸热反应没有利用价值D.反应NH3(g)+HCl(g)=NH4Cl(s)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6.实验a:将铜片、锌片和稀硫酸组成单液原电池,铜片、锌片表面均产生气泡.实验b:将锌片在稀溶液中浸泡几分钟,锌片表面形成锌汞合金,再与铜片、稀硫酸组成单液原电池,只有铜片表面产生气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a中锌片表面产生气泡对应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实验b中铜片表面产生气泡对应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实验中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D.锌片经溶液处理后,有利于更多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7.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B.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C.马口铁(镀锡铁)破损时与电解质溶液接触,铁先被腐蚀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8.氢氧燃料电池是技术上比较成熟,并得到多方面应用的燃料电池,其理论比能量达3600瓦·时/千克,单体电池的工作电压为0.8-0.97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理想而经济的制氢方法B.发展氢氧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C.氢氧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D.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二、非选择题9.(1)下列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2)在选出的原电池中,___________是负极,发生___________(氧化、还原)反应;(3)在该原电池的内电路中,硫酸根离子移向___________(正、负)极。(4)此原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10.某兴趣小组为研究原电池原理,设计如图甲乙两个原电池装置。(1)如图甲,a和b用导线连接,Cu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溶液中SO移向______(填“Cu”或“Fe”)极。(2)如图乙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中,负极材料是_____。正极上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若消耗负极5.4g,则放出气体______mol。【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A.不满足活性不同的两电极,A错;B.不满足活性不同的两电极,B错;C.完全符合构成原电池的“四大基本要素”,C正确;D.不满足闭合回路,D错。答案选C2.C【分析】该图为铜锌原电池,Zn作负极,Cu作正极,负极上电极反应为:Zn-2e-=Zn2+,正极上电极反应为:2H++2e-=H2↑。解析:①根据分析,铜为正极,锌为负极,故①错误;②根据分析中电极反应可知,反应一段时间后Zn质量减轻,Cu质量不变,故②错误;③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溶液中向Zn移动,H+向Cu移动,故③错误;④若有0.5mol电子流经导线,根据正极上电极反应:2H++2e-=H2↑,则可产生0.25mol气体,故④正确;⑤根据分析,负极反应式:Zn-2e-=Zn2+,故⑤正确;综上分析,结论正确的为④⑤,答案选C。3.B解析:A.该电池放电时,锂失去电子,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则a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项正确;B.该电池放电时,锂离子向正极迁移,即向a极迁移,B项错误;C.负极上锂失去电子生成锂离子,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项正确;D.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净增质量为锂离子质量,1mol为7g,a极净增14g时转移2mol电子,D项正确;答案选B。4.A解析:A.粗锌与稀硫酸之间可以形成原电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A正确;B.加入氯化钠溶液,溶液体积增大,氢离子浓度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B错误;C.碳是固体,增加固体的质量,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D.容器体积不变,通入He时,因He不参与反应,参与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故答案选A。5.D解析:A.溶液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有关系,因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故A错误;B.燃料电池工作时燃料在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是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C.放热反应释放的能量可转化为其他可利用的能量,但吸热反应并不是没有利用价值,故C错误;D.NH3(g)+HCl(g)=NH4Cl(s)的ΔS<0,该反应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根据ΔH-TΔS<0,反应才能进行,则该反应的△H<0,故D正确;故选D。6.A解析:A.实验a中产生气泡是因为锌片和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对应的能量转换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A错误;B.实验b中铜片表面产生气泡是因为形成原电池,对应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C.实验a中锌片和稀硫酸发生反应,实验b中形成原电池,锌片作负极,电极反应为,铜片作正极,电极反应为,总反应为,故C正确;D.将锌片在稀溶液中浸泡几分钟,锌片表面形成锌汞合金,阻止锌与稀硫酸反应,从而有利于更多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答案选A。7.B解析: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铜片为正极,氢离子得电子变为氢气,表面出现气泡,A正确;B.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2Fe3++Cu=2Fe2++Cu2+,没有铁单质析出,B错误;C.锡不如铁活泼,马口铁(镀锡铁)破损时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先被腐蚀,C正确;D.锌粒置换置换出铜,锌铜盐酸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B。8.C解析:A.电解水会消耗大量的电能,故不经济,A项错误;B.氢气密度小,发展氢氧燃料电池汽车需要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B项错误;C.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C项正确;D.氢氧燃料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项错误;答案选C。二、非选择题9.⑤Fe氧化负Fe+H2SO4=FeSO4+H2↑解析:(1)①没有正、负极,不能形成原电池;②Zn与Cu没有导线连接,没有形成闭合电路,不能形成原电池;③酒精不是电解质,不导电,不能形成原电池;④电极均为Cu,不存在活性差异,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不能形成原电池;⑤形成闭合电路,有正、负极,发生了Fe与稀硫酸的反应,形成原电池,故答案为:⑤;(2)在选出的原电池中,铁的金属性强于铜,铁是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3)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则在该原电池的内电路中,硫酸根离子移向负极。(4)负极铁失去电子,正极氢离子得到电子,此原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10.2H++2e-=H2↑FeAl产生气泡Al-3e-+4OH-=AlO+2H2O0.3解析:(1)a和b用导线连接,Cu、Fe、硫酸溶液形成原电池,总反应为Fe+H2SO4=FeSO4+H2↑,铜电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