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件:就业风险与权益保护_第1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件:就业风险与权益保护_第2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件:就业风险与权益保护_第3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件:就业风险与权益保护_第4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件:就业风险与权益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就业风险与权益保护8.1

大学生就业程序8.2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8.3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

8.1大学生就业程序

大学生就业程序不仅指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程序、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同时也包括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所应经历的合理过程。了解就业程序,有助于毕业生就业和择业。

8.1.1各级就业管理部门的职能

大学生就业的管理机构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如图8.1所示。

图8.1大学生就业管理机构关系图

各级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如下:

(1) 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情况,确定年度就业工作意见,制订相应的就业政策。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根据文件精神制订本地区、本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意见。这项工作一般在大学生毕业前半年内基本完成,主要就业工作意见包括:

(2) 教育部及各地区有关部门在每年10月份左右,向社会用人单位提供下一年度毕业生资源情况,包括毕业生所在学校、所学专业、来源地区及毕业生人数等。

(3)各地区有关部门和各高校从每年11月20日开始,采取多种形式,召开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会或开放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方便。各高校根据招聘录用情况及生效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制订本校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并上报主管部门审批。

(4)高等学校在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后,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一般在7月1日以后开始根据就业方案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

1.省(市、自治区)教育厅的管理职能

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高校学生就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有以下几点:

(1)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2)指导高校和用人单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并为其服务。

(3)组织管理当地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的登记、发布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

(4)组织实施当地政府委托的高校毕业生资格审查;负责高校毕业生的报到证发放、调整和接收工作。

(5)受委托协调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争议。

(6)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和就业服务等。

总之,大学生可以从省(市、自治区)就业办公室(就业指导办公室)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服务与帮助:一是准确的政策信息,二是宽广的需求信息,三是有效的就业培训。

2.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办公室的管理职能

目前,各高校均设有负责大学毕业生就业日常工作的部门——学生就业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有以下几点:

(1)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和实施办法。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每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预测,制定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学校根据上级指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毕业生就业实施方案。

(2)毕业生生源统计。学校对毕业生的生源进行统计、审核及上报,同时向社会发布毕业生资源信息。

(3)搜集发布供求信息。学校、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司其职,从各种渠道和社会各方面搜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甄别,同时向社会发布,为毕业生求职提供服务。

(4)就业前准备的具体指导。学校在前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开展以就业政策、谋职技巧、就业准备等为主要内容的具体指导。

(5)组织校园招聘活动。地方就业主管部门组织主要面向为用人单位服务的区域性的、分专业的或者综合类的就业市场;学校组织主要面向为毕业生服务的就业市场,还有行业类的就业市场等。

(6)指导毕业生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并上报毕业生就业方案。学校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书作为依据,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上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并开具国家统一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毕业生持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到用人单位报到。

(7)组织本校毕业生的派遣离校工作,负责毕业生档案的整理和转递工作。

(8)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为学校提供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有关信息。

(9)负责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和维护,加强网上就业市场建设。

(10)完成主管部门和学校交办的其他任务。

大学生择业期间,打交道最多的是学校的就业工作部门。这里是信息的集散地,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与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建议每一位大学生在择业阶段多留心一下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在校园内设立的公告栏和就业信息网站,在那里你可以及时得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招聘活动以及新的就业政策规定等信息;多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走走,看看最近有哪些就业活动和信息。同时,你在求职择业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到那里去咨询并得到服务。

8.1.2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

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并把自己的择业活动调整到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较为一致的步调,有利于择业活动的有效进行。

一般而言,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要经历以下几个程序。

1.确定需求和招聘计划

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情况,确定当年需要招聘毕业生的岗位、人数和条件等,同时将根据要求制订详尽的招聘计划。

2.发布就业信息

用人单位在确定了需求信息后会及时向外发布,并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大学生。其主要渠道有以下几种:

(1)在所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登记。

(2)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登记。

(3)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信息。

(4)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发布需求信息。

3.举行单位说明会

为在大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一些用人单位(主要是企业单位)还会到学校举办单位说明会,介绍单位的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情况及发展机遇、用人制度和企业文化等,并回答大学生们关心的各种问题。单位说明会是大学生全面了解招聘单位的好机会。

4.收集生源信息

用人单位要招聘到优秀毕业生,需要广泛收集毕业生信息。收集毕业生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以下几种:

(1)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及学校就业工作部门获取学生信息。

(2)参加供需洽谈会(招聘会或就业市场),收集毕业生信息。

(3)通过毕业生的自荐获取学生信息。

(4)报纸、杂志等媒体所刊登的“求职广告”,也是用人单位获取毕业生信息的渠道。

(5)在网站上收集毕业生信息。

5.分析生源材料

对收集到的毕业生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初选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以便进行下一轮筛选。一般而言,用人单位注重的毕业生材料包括资质、专业、性别、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及素质。

6.组织笔试

为了考核毕业生是否具有在本单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些用人单位以笔试的形式选拔学生。用人单位会提前通知笔试的时间、地点和出题范围。

7.组织面试

面试是许多单位考核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后一关。有的用人单位还要组织几次面试,每次面试的参加人员及考核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8.签订协议

用人单位经过各项考核,决定录用毕业生,这时必须签订就业协议书。有些用人单位会同时与毕业生签订劳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9.上岗培训

每个用人单位对新员工都有一套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依用人单位而异,但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通过培训,让你明确单位的创业历史、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以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8.1.3毕业生择业具体步骤

对大学生来说,一个完整的择业过程至少包括收集信息、自我分析、确立目标、准备材料、参加招聘会(或投递材料)、参加笔试或面试、签订协议、报到上班等环节。走好择业的每一步,对成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十分重要。

1.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是择业活动的第一步。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形势:通常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社会各行业、各类企事业单位经营状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等。尤其要重点了解本校、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等。

(2)政策和法规信息:如国家及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及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

(3)就业安排活动信息:如何时召开企业说明会,何时举办招聘会或供需洽谈会等。

(4)成功择业的经验及教训的信息:“过来人”的择业经验、教训,就业指导教师的体会和建议等,都会为毕业生的成功择业助“一臂之力”。

(5)用人单位的具体信息:自己所学专业会受到哪些用人单位的需要,需求数量是多少,用人单位经营状况、文化背景、发展前景、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及对毕业生的具体安排等。就业不仅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体力、社会和经济的因素,而且取决于就业信息。谁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就会赢得择业的主动权。

2. 自我分析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毕业生要联系自身实际,理智地进行自我分析,主要包括:

(1)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自我测评:如学习成绩在全专业中的名次,自己的兴趣、特长,有何出众的能力(包括潜能)等。

(2)分析自己的性格、气质: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对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能从事与自己的性格、气质相符合的工作就容易出成绩。可以用一些测试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进行一定的测试。

(3)问问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它具体指的是自己想在哪一方面有所发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即自己的“满足感”是什么,价值标准是什么。

(4)学会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自己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如何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

3.确立目标

自我分析的结果是为了确立自己的择业目标。从大的范围来说,大学生首先需要确立的择业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择业的地域:要确定是在沿海城市就业,还是在内地就业;是留在本地,还是去外地就业。此时,既要考虑是否符合政策规定,还要考虑生活习惯以及今后的发展等因素。

(2)择业的行业范围:必须确定是在本专业内就业,还是跨出本专业到其他行业就业;是从事本专业范围内的技术工作、管理工作、社会工作,还是从事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此时应多考虑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兴趣、特长等。

(3)择业的单位:必须确定是去大企业或小公司,还是应聘公务员;是选择国有企业,还是选择三资企业或民营企业;在这些单位中,有哪些前来招聘,自己是否符合条件,自己最希望到哪一家企业工作;对于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大学生,是选择高校,还是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学校;等等。

4. 准备自荐材料

在确定了择业目标之后,大学生接下来即可准备自荐材料。自荐材料包括:学校推荐表、导师推荐信、个人简历、自荐信及有关的辅助证明材料。这几种材料虽然都能单独使用,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自荐信主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个人简历主要说明自己过去的经历,证明材料强调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学校推荐表和导师推荐信体现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认可。缺了任何一个方面,自荐材料都不完整。

自荐材料是反映毕业生个人总体情况和综合素质的主要材料,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交流的载体,也是用人单位透视大学生的一扇“窗户”和决定是否面试的重要依据。因此,自荐材料被称为大学生求职择业、赢得面试的“敲门砖”。

5. 参加招聘会(或投寄材料)

在招聘会或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只能进行初步结识,即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宣传单位发展情况,同时收集众多毕业生的自荐材料(有的单位可能向应聘学生发放登记表);毕业生在了解用人单位的大致情况后,将自荐材料和登记表交给招聘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参加招聘会,大多数仅完成了一项材料递交工作。当然,也有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一见钟情”,当场签约。

为了提高效率,毕业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几个招聘会,没有必要为“广种薄收”而盲目地去“赶场子”,这样既浪费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会太好。另外,毕业生可以将自己的自荐材料通过邮寄、电子邮件、QQ等方式传送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依据此材料进行分析,决定是否通知你参加面试或笔试。

6. 参加笔试

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采用笔试的方式考核应聘者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笔试主要检验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笔试不仅考核你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在考核其他方面的素质。比如,书写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答题是否细心等。因此,应该珍惜并认真对待笔试机会。

7. 参加面试

面试是众多用人单位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用人单位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处事能力、仪容仪表,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其他一些不能通过笔试反映出来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在面试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适当地进行形象包装。

8. 签订协议

用人单位通过阅读自荐材料和举办笔试、面试等招聘活动,选拔出自己合意的毕业生后,便向被录用的学生发放录取通知书。毕业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如果愿意到该单位工作,则双方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一旦签订,就不得随意更改。

9. 报到上班

与用人单位签订好协议,并得到学校、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同意后,接下来大学生要做的事便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等待发放就业报到证,做好毕业离校的各项准备工作。至此,毕业生的求职择业程序完成,毕业生可在领取报到证,办理离校手续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去用人单位报到上班。

毕业生去用人单位报道时,毕业生档案也要随之调走,档案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新生登记表;

(2)入学材料;

(3)成绩总表(教务部门盖章);

(4)毕业生登记表(班主任意见必须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填写);

(5)学生奖惩情况;

(6)入党、入团申请书和志愿书、思想汇报等材料;

(7)新生体检表;

(8)军训材料;

(9)毕业生体检表;

(10)毕业生实习报告及成绩;

(11)毕业论文;

(12)学期小结(班主任意见必须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填写);

(13)报到证(升学不需办理派遣证的同学,凭新生入学通知书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领取档案)。

8.1.4报到证、户口、档案之间的关系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需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学位证、户口迁移证、党(团)关系介绍信、毕业生个人档案(由校学生档案室通过机要保密局邮寄)等。

1.报到证

1)报到证的概念

派遣证现转化为报到证,是应届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的凭证,也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时,须持“报到证”。

2)签发报到证

高校必须按照原国家教委和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下达的就业计划派遣毕业生,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由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审核签发。

所需的材料包括:

(1) 学校毕业分配办公室开具的打印报到证的介绍信或证明;

(2) 该学生与有关各方签章的就业协议书。

3)报到证的意义

通过报到证派遣毕业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方式,也是落实国家计划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保证手段。报到证由国家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统一制定,省级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报到证是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报到的书面证明。

毕业生报到证作为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身份(干部身份)的证明存入档案。

毕业生报到时,首先要明确报到地点,其次要注意报到期限,毕业生要在报到期限内持报到证到指定地点报到。报到地点一般在报到证的左上角,报到证上注明的报到地点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派往具体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一类是派往户口所在地毕业生分配办公室。

2.办理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的流程

(1)毕业生到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市场)开具接收函;

(2)毕业生将其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书)和接收函交系(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分中心审核;

(3)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到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派遣手续,省就业指导中心开具报到证;

(4) 院保卫处凭报到证办理户口迁移证,院就业指导中心邮寄档案;

(5)毕业生持毕业证书到系(二级学院)领取报到证后,凭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或人才市场报到就业,办理落户。

3.落户手续办理

以秦皇岛市为例,毕业生凭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开具的接收证明或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毕业证、就业主管部门开具的就业报到证、学校所在地公安机关开具的户口迁移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向秦皇岛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申请开具秦皇岛市接收毕业生市区落户卡,凭秦皇岛市接收毕业生市区落户卡到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

毕业生需要注意,我国不同地区的落户流程虽大体相同,实际所需材料、办理流程有所不同,例如西安市仅需携带申请人毕业证和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即可到接收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因此,毕业生可以查询自己就业接收单位所在地或意向落户地的落户政策,根据当地的政策要求准备落户材料,完成落户手续的办理。

4. 毕业生档案

毕业生档案内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材料:

(1)《高校毕业生登记表》;

(2)记录在校期间所学全部课程及实验、实习、设计、劳动等成绩的学习成绩表;

(3)在校期间的一切奖惩材料;

(4)入团、入党志愿书;

(5)毕业离校前的体检表;

(6)毕业生报到通知书。

5.档案去向

档案根据毕业生的不同就业方式有不同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办理了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档案由学校移交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集中保管,期限两年。

(2)在国企、事业、公务员单位落实就业的,档案直接寄送到单位的人事部门;在其他性质单位就业并在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了挂靠的,档案寄到相关的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

(3)申请出国毕业生档案寄送到生源地人事局。

(4)考研、专升本的毕业生档案寄送到录取学校。

(5)携“报到证”回生源地人事局报到的,毕业生档案寄送到生源地人事局。

(6)延长学年的毕业生档案保留在学校学生档案室,于学生完成学业时根据具体情况寄出。

(7)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须出具营业执照复印件,学院将其户口和档案转至生源所在地的人才中心。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交纳社会保险费。毕业生可与所在地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机构或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签订“个人委托人事代理协议书”。学校凭“个人委托人事代理协议书”列入就业方案,并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开具报到证,将户口、档案转至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机构或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也可将户口和档案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6.注意事项

(1)以某大学为例,第一次集中办理派遣时间是每年6月20日。其他集中派遣时间在每月下旬。毕业生应于每月20日前将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书和接收函等有关材料交到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逾期将安排在下月办理派遣手续。

(2)报到证、户口迁移证须本人凭毕业证书领取,不得代领,并及时到人才市场或用人单位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3)毕业生如遗失“就业协议书”“就业推荐表”,须进行补办,补办手续为: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系(部)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签署意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补办。补发的“就业协议书”“就业推荐表”上注明“根据本人声明,该生原件已遗失,此份为遗失补办件”,以有别于正式的“就业协议书”。毕业生如谎报遗失,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校规校纪处分。

(4)如何办理就业协议解约手续。由教育部学生司印制、学校发放的就业协议,每位毕业生只有一套(一式四份、编号固定)。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接收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应认真履行协议。倘若毕业生单方面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如要违约,须办理如下解约手续:到原签协议单位办理书面同意的解约函(盖单位公章);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阐明解约理由),并附上解约原就业协议单位负责毕业生就业的副书记签署意见并签字、盖章后交给学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根据有关规定审批换发新的就业协议;毕业生领取新协议后到学校备案。

此外,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工作调动、出国政审、职称评审、工资调整、劳动保险还是入党团以及离退休手续的办理、各项证明的出具等手续都将以档案材料的审核为重要依据。毕业生档案不能私自保留,更不能私自拆封,按照规定,已拆封的档案是不能接收的。

8.2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

8.2.1

就业协议概述就业协议是为了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书。就业协议书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正式确立劳动人事关系前,经双向选择,在规定期限内就确立就业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达成的书面协议;是用人单位确认毕业生相关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以及接收毕业生的重要凭据;是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管理、编制就业方案以及毕业生办理就业落户手续等有关事项的重要依据。

1. 主要内容

(1)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的情况。

(3)学校意见。

(4)各方应严格履行协议。

(5)其他补充协议。

2. 签订原则

签订原则是指双方在订立就业协议时必须遵守的原则。

(1)主体合法原则。签订就业协议的当事人必须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对毕业生而言,必须要取得毕业资格,如果学生在派遣时未取得毕业资格,用人单位可以不予接收而无须承担法律责任。

(2)平等协商原则。就业协议的双方在签订就业协议时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3. 就业协议签订程序

毕业生持学校下发的推荐表,参与双向选择活动。确定接收单位后,毕业生凭借推荐表回执或单位接收函换取就业协议。就业协议一律以原件为准,复印件无效。签订就业协议的程序如下:

(1)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书面接收函。

(2)毕业生到所在学校领取一式四份的就业协议。

(3)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署就业协议,并在就业协议上签名盖章。用人单位应在就业协议上注明可以接收毕业生档案的名称和地址,并由可接收毕业生档案的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人才部门盖章。

(4)毕业生到所在学校签署就业协议。

(5)学校签署就业协议后,应保留两份;用人单位、毕业生本人各留一份。由毕业生本人把用人单位应持的一份就业协议转交用人单位。

4. 就业协议的解除

(1)到原签协议书的单位办理书面同意的解约函(盖单位公章)。

(2)向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阐明解约理由),并附上单位及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解约函,交招生就业办。

就业协议的解除分为单方解除和三方解除。

1)单方解除

单方解除包括单方擅自解除和单方依法或依协议解除。单方擅自解除协议属违约行为,解除方应对另两方承担违约责任。单方依法或依协议解除,是指一方解除就业协议有法律或协议上的依据。用人单位有权单方解除就业协议的情况包括: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后,用人单位依协议规定可解除就业协议;或如毕业生未取得毕业资格。此类单方解除就业协议情况解除方无须对另两方承担法律责任。

2)三方解除

三方是指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经协商一致,取消原签订的协议,使协议不发生法律效力。此类解除原因是三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一致的体现,三方均不承担法律责任。三方解除应在就业计划报主管部门之前进行。

5. 就业协议的违约及后果

就业协议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签署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则违约方应向权利受损方支付协议条款所规定的违约金。从实际情况来看,就业违约多为毕业生违约。毕业生违约,除本人应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外,往往还会造成其他不良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用人单位而言。用人单位为录用一位毕业生往往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毕业生就业工作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一旦毕业生因某种原因违约,势必使用人单位的这一录用岗位空缺。用人单位若另起炉灶,选择其他毕业生,在时间上也不允许,从而给用人单位的工作造成影响。

(2)就学校而言。用人单位往往将毕业生违约行为看作学校行为,从而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用人单位由于毕业生存在违约现象,面对学校的推荐工作表示怀疑。从历年毕业生违约情况来看,一旦由于毕业生存在违约现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可能该用人单位在几年之内都不愿意再到此高校来挑选毕业生,也影响学校的声誉。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是毕业生择业成功的前提。同时,毕业生的盲目违约也影响学校就业计划方案的制订和上报,影响学校的正常派遣工作。

(3)就毕业生而言。用人单位到校挑选毕业生,一旦与某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就不可能再录用其他毕业生。若日后该毕业生违约,有些当初希望到该用人单位工作的其他毕业生由于录用时间等原因,也无法补缺,造成就业信息的浪费,耽误其他毕业生就业的机会。因此,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慎重选择,认真履约。

6. 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

1)就业协议具有合同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

毕业生所签订的就业协议是否属于合同?我们通过分析发现,首先,就业协议的主体是毕业生(自然人)和用人单位(法人或其他组织),他们在签订就业协议时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其次,就业协议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后达成的,任何一方都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再次,就业协议所涉及的权利义务均属于我国民事法律调整范围。所以说就业协议具有合同属性。

2)签订就业协议的法律责任

每位毕业生只能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就业协议明确规定了学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三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一经签订即视为生效合同,不能随意更改。如由于特殊原因,毕业生单方面毁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征得原签约单位的同意,经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批准,方可办理改派手续。

就业协议是学校派遣毕业生的依据。毕业生如果没有签署就业协议,而只是与单位签了劳动合同,那么毕业生的档案、户口等人事关系都无法直接从学校转到用人单位。所以说,毕业生应按照学校的就业工作程序签署就业协议。

3)就业协议不能取代劳动合同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确定劳动关系的依据,从本质上讲属于广义上的合同,具有劳动合同的部分特征,主要根据如下:

第一,签订就业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其目的在于构建双方的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劳动合同表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了劳动关系,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确定的就业劳动关系的依据是就业协议。

第三,签订就业协议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当事人设立各自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它是一种双方承诺的毕业生就业书面合同。

第四,就业协议不能等同于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作为一份简单的格式文本,很多诸如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等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并不在其中直接体现。因此,单凭就业协议,毕业生就业后的劳动权利无法得到全面保障。

从法律角度看,虽然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二者一经签订都具备法律效力,无论是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应当履行约定。但就业协议仅仅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进一步确立劳动关系的前提。从内容上看,就业协议中所规定的条款大多是框架性内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关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还有待于双方在劳动合同中详细约定。因此,如果毕业生在报到后与用人单位始终未能签订劳动合同,双方一旦发生纠纷,由于举证不能等方面的原因,即使毕业生主张权利,法律最终也很难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条例》的有关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在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如果用人单位以种种借口不与毕业生订立劳动合同,毕业生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8.2.2劳动合同

大学生经过努力落实了工作或与用人单位确立了就业协议,并不意味着就此完成就业。对于初涉职场的大学生来说,就业之前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它是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的重要举措之一。

1. 劳动合同概述

劳动合同又叫劳动契约,它是指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同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确定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即形成了规范双方当事人劳动权利和义务的依据。

2.签订劳动合同的意义

以劳动合同作为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有利于改变过去劳动制度的弊端,对劳动者来说,有利于保障其合法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劳动者选择职业,有了择业的主动权。

(2)有利于劳动者增强竞争意识,促进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素质。

(3)在劳动合同中写入了劳动者的权利,其正当权益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有利于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实现。

3.签订劳动合同的注意事项

劳动合同必须是事实合同,法律规定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公正与否取决于双方的约定,劳动合同要具备法定条款才有效,比如企业试图免除自己的工伤治疗责任等之类的条款都是无效的,单方制订劳动合同也是无效的。

劳动法定条款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工作内容;二是工作期限;三是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四是社会保险;五是合同终止的条件;六是劳动报酬;七是劳动纪律;八是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4.劳动合同的维权要点

毕业生取得毕业资格,到用人单位报到并走上就业岗位,便意味着毕业生完成了由“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这时毕业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实质性的劳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毕业生作为劳动者,其权益保护的核心是劳动合同的合法订立。有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会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求职心切、法律观念不强的弱点,在劳动合同中布置“陷阱”,玩文字游戏,通过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毕业生要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并注意以下内容:

1)“陷阱”合同

陷阱合同包括以下几种:

(1)口头合同。劳动合同应该以书面形式订立,但有些单位经常与求职者就责任与权利达成口头约定,并无书面文本。求职心切的毕业生很容易轻信用人单位的种种许诺,而实际就业后发现,这些“空头支票”往往难以兑现,权益受损时也常因不易取证而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2)格式合同。格式合同表现在劳动合同上,就是用人单位为了重复使用并未与对方协商而预先拟定内容并复印的聘用合同。格式合同在某些具体条款上可能会故意含糊其辞,甚至可以有多种解释。一旦发生纠纷,毕业生很容易在这些“模糊条款”上遭受权益损失。如果毕业生对其中的条款有异议,一定要达成一致后再签字,尤其是某些量化条款应予以明确,避免出现“一定期限内”“一定数额”之类的存在纠纷隐患的词句。即使是格式合同,也是可以更改的。

(3)生死合同。这种劳动合同多见于一些危险行业。用人单位常常在签订合同时,要求应聘方接受合同中的“生死协议”,如“若发生意外,劳动者后果自负”“工伤概不负责”等条款,用以逃避单位本来应该承担的责任。

(4)“一边倒”合同。部分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只规定了应聘方的义务以及应聘方的违约责任,而关于应聘方的权利却只字不提。如果本单位违约,则以合同中未规定相关条款为借口来逃避责任。这种有失公平的合同条款在法律上是可以变更和撤销的,但是必须在合同签署后一年之内申请仲裁或诉讼要求变更和撤销。

(5)双面合同。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应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检查,准备了两份合同,一份是合法、规范的假合同,仅由用人单位保管,应付检查,实际上并不执行;另一份不规范、不合法的真合同则双方持有,实际执行。

2)抵押金

很多毕业生会遇到这种情况:在与单位准备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时,被告知需缴纳一笔不菲的抵押金,否则不予接纳。一些用人单位在收取抵押金或身份证之后,会肆意侵犯毕业生的权益,如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等。而当毕业生辞职或被解雇时,又以种种借口不予退还,以此要挟、敲诈毕业生。

3)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劳动者维持生活的基本来源和持续劳动的原始动力,也可以说是劳动者短期内最实惠的物质利益。关于劳动合同中劳动报酬的条款,毕业生除了要明确劳动报酬的种类(包括基本工资、津贴、交通费用、住房补贴等)、劳动报酬的计算方式和发放时间、加班工资的计算方式等内容以外,还要掌握一个大的原则,即劳动报酬金额不得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无论劳动合同中有无约定以及劳动者有无完成定额或承包任务,用人单位都必须向劳动者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

4)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是指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何种工作,包括工作的岗位、性质、范围以及完成工作所要达到的效果、质量指标等,也是劳动合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毕业生来说,尤其要明确就业岗位的具体约定,尽量避免在合同中有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更岗位的条款,同时要提防用人单位利用对岗位的粉饰包装来诱骗求职者。

5)社会保险

劳动者拥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所参加的社会保险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6)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有以下三种。

(1)双方协商解除。我国《劳动法》第24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如果双方当事人经协商后均同意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则任何一方都不必为劳动合同的解除而承担任何违约责任。

(2)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法》第3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a. 在试用期内的;b.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c.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在这些情形下,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且不负任何违约责任。

(3)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法》第25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a.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b. 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c. 严重失职,舞弊营私,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d.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在这些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承担违约责任,也不用支付经济赔偿金。

其中,第一种情形在毕业生身上发生最多,用人单位常常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在试用期间将毕业生辞退,这时毕业生应当要求对方拿出可以“证明”自己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依据,甚至可以申请仲裁和诉讼来判定自己是否确实不符合单位的录用条件。还有一些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例如,“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在《劳动法》第26、27条中都有详尽规定。

7)违约责任与违约金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严格履行合同条款的义务,如果其中一方由于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劳动合同的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要根据其情节、后果及责任大小,依法承担相应的经济、行政或刑事责任。

8)试用期

试用期并非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之间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如果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9)虚饰岗位

虚饰岗位是求职者遭遇的虚假广告中的一种,即用好听的新名词、新概念包装岗位,并称薪资福利都很好,实际上就是让人去推销产品、进行公关等。

10)以招聘为名,窃取劳动成果

有些单位以招聘为名,在收集求职者资料和组织面试的过程中,要求求职者提供成果展示,并以此窃取求职者的劳动成果。由于应聘者维权意识不强,维权依据往往不足,此类无偿占有求职者劳动成果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求职者,应聘时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注意保护个人研究成果,将自己的工作成果向面试单位展示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有所保留,以免被用人单位盗用而造成损失。

5.劳动争议的解决

劳动争议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类纠纷,关于发生劳动争议如何处理,根据《劳动法》第7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根据上述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可以选择下列程序解决劳动争议。

1)协商程序

协商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争议的问题直接进行协商,寻找纠纷解决的具体方案。与其他纠纷不同的是,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一方为单位,另一方为单位职工,因双方已经发生一定的劳动关系而彼此之间有所了解。双方发生纠纷后最好先协商,通过自愿达成协议来消除隔阂。在实践中,职工与单位经过协商达成一致而解决纠纷的情况非常多,效果很好。但是,协商程序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双方可以协商,也可以不协商,完全出于自愿,任何人都不能强迫。

2)调解程序

调解程序是指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就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程序。根据《劳动法》规定:“在用人单位内,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委员由单位代表、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担任。

除因签订、履行集体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外均可由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但是,与协商程序一样,调解程序也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且调解协议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反悔,同样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仲裁程序

仲裁程序是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将纠纷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处理的程序。该程序既具有劳动争议调解灵活、快捷的特点,又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是解决劳动纠纷的重要手段。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申请劳动仲裁既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选择程序之一,也是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即如果想提起诉讼打劳动官司,必须要经过仲裁程序,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诉讼程序

根据《劳动法》第83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诉讼程序即人们平常所说的打官司。诉讼程序的启动是由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的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启动的程序。诉讼程序具有较强的法律性、程序性,作出的判决也具有强制执行力。

6.劳动维权建议

初涉职场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在注重调节职业适应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免给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阻碍和损失。

1)学习劳动法规

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各地方性的劳动合同管理规定是调整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法律法规,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之前应对这些法律常识有所了解。“法盲”是侵权者最为青睐和觊觎的猎取对象。

2)重视劳动合同

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关系到毕业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充分的保障。

第一,要及时签订。到单位报到后,毕业生应尽快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使双方的劳动关系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的保护。

第二,要逐条细看。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毕业生要仔细分析,权衡利弊,切忌盲目签字。对模糊词句要提出质疑,对不平等条款要敢于指出,对不公平合同要坚决拒签。

第三,要保存证据。签订劳动合同后,毕业生也要持有一份合同,作为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以及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

3)善用维权手段

掌握合法的维权手段是解决合法权益受损最有效的途径。一旦在实际就业中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申请调解、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对于用人单位一般的违规行为或争议不大的问题,劳动者可以先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向该单位所在的区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让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罚。

4) 自学维权知识

掌握必要的维权知识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推荐几个网站以便学习维权知识:

一是找法网(/laodongfa/)。

二是华律网(/laws/laodonggongshang/)。

三是律图网。/zs/。

8.2.3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都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法律文件,两者紧密相连,分别签订于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都是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所订立的书面协议,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1. 两者的联系

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所订立的书面协议,两者分处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阶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在校时,由学校参与见证的,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的,是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方案和毕业生派遣的依据;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中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学校不是劳动合同的主体,也不是劳动合同的见证方,劳动合同是上岗毕业生从事何种岗位、享受何种待遇等权利和义务的依据。

第二,一般来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订立在后,如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待遇、住房等有事先约定,也可在就业协议备注条款中予以注明,日后订立劳动合同时对此内容应予认可。

第三,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对于双方的基本条件以及即将签订劳动合同的部分基本内容大体认可,并经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部门同意和见证,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即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和将来可能发生违约情况时的判断依据。

2. 两者的区别

(1)两者的概念不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就业协议的作用仅限于对学生就业过程的约定,一旦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就业协议就失效了,其不能替代劳动合同,不是确定劳动关系的凭证。一旦劳动合同签订并生效,就业协议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要求:“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指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

由此可见,就业协议是约束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在建立劳动关系前的权利义务的,而劳动合同是约束双方在建立劳动关系后的权利义务的。所以,毕业生在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即使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也必须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2)两者的具体要求不同。

第一,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

第二,适用主体不同。

第三,内容不同。

第四,适用的人员不同。

第五,签订时间不同。

第六,管辖权不同。

8.2.4协议期与试用期、见习期的区别

1. 协议期

协议期是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开始,一直持续到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或者双方终止协议为止。在协议期内,双方已经确定了工作意向,但未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

2. 试用期、见习期

试用期和见习期主要是针对劳动合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劳动合同的时间应在试用前,而不是试用合格后。过去一些单位为了逃避责任,在试用期内,往往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一旦试用期满,就找种种借口辞退。根据有关规定,试用期与劳动合同的期限应一致。外企、合资企业、私企一般采用试用期的说法,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且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的期限中。国家机关、高校、研究所一般采用见习期,通常为一年,自报到之日起计算。

8.3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

8.3.1

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指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高等院校,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制定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实施程序、实施办法、权益和义务等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教育部及其他有关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学校等为大学生就业工作颁布的有关文件。就业政策可以指导我们按正确的方向去求职,减少失误,节约时间、精力和财力,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家的相关奖惩和优惠政策,让我们更理性地选择,以保证就业的有效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1.国家部委的主要政策

为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拓宽就业门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教育部要求切实加大政策和工作落实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实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创业。

2.地方政策

除国家政策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就业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政策文件规定,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就业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内容。

8.3.2相关法律法规

与毕业生关系最密切的法律就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2012年两会期间,修订了《劳动合同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12月28日通过,该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其中与毕业生相关的部分修改内容有:

(1) 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用工岗位范围。

(2) 对有薪假、无薪假的具体规定。

(3) 《劳动合同法》提出了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的具体要求。

(4)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授予用人单位竞业限制的权利。

(5) 用人单位不续签合同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

(6) 用人单位有自主权,劳动者可自主选择。

(7) 一月内不签订合同,赔偿劳动者两倍工资。

(8) 签订无固定期合同,出法定事由仍解除。

(9) 合同期时间有长短。

(10) 续签两次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8.3.3合法权益及保护

1. 大学生合法权益

根据目前就业政策法规的有关规定,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主要享有以下几方面的权益。

(1)平等就业权。(2)职业选择权。

(3)择业知情权。

(4)劳动报酬权。

(5)休息休假权。

(6)社会保障权。

(7)拒绝收费权。(8)技能培训权。

(9)人格尊严及隐私权。

(10)劳动争议救济权。

2. 常见侵权行为

大学生们在就业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在求职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可能的“陷阱”,为了能够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大学生们还应该在求职的过程中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下这些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警示,避开求职航道上的暗礁。

(1)欺骗宣传。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夸大单位规模、发展前景、工资待遇等情况,或者隐瞒单位实情;有的用人单位千方百计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却设法回避毕业生提出的了解单位的问题。这些都将导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侵犯了毕业生的知情权。

(2)招聘歧视。平等就业都是法律权利,但近些年出现了不少招聘中的歧视行为:

① 性别歧视。这是女生们经常遇到的一种就业歧视。

② 身体歧视。一些用人单位在缺少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将身体有残疾或疾病的人拒之门外,剥夺了这群人的就业机会;

③ 户籍歧视。有的用人单位只招收本地户口的毕业生,或者没有本地户口就必须有本地户口居民的担保,抬高了外地户口毕业生就业的门槛。

(3)违规收费。国家有关部门早就明文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对员工的培训费用应当从成本中支出。

(4)侵犯隐私。毕业生在求职时,会在相关领域如网络和求职材料上留下自己的信息资料,比如姓名、年龄、身高、学历、电话、身份证号等,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公开、泄露、出售。

(5)侵犯知识产权。个别用人单位通过招聘时要求毕业生提供作品或者完成某项设计工作等方式,取得并盗用毕业生的智力成果。

(6)虚假试用。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录用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的考核,也是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进行详细了解的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作为劳动合同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于帮助用人单位以最低的成本风险争取优秀人才加入,促进劳动者增强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不约定试用期,获取廉价劳动力。

第二,试用期或见习期过长。

(7)合同陷阱。毕业生尤其要防备一些老谋深算的老板设置的合同陷阱。

第一,口头合同。口头合同如果没有在协议书中白纸黑字予以体现,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协议主体间发生矛盾,吃亏的一般都是学生。

第二,霸王合同。这类合同一般是以给劳动者或其亲友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失相威胁,迫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所签订的。

第三,卖身合同。其具体表现为,一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一切行动服从用人单位安排,一旦签订合同,劳动者就如同卖身一样失去人身自由。

第四,就业协议代替了劳动合同。有些用人单位以就业协议替代劳动合同,究其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中的许多约定不符合劳动法规定,如果签订劳动合同,许多不合法约定将不能存在,难以实现对大学生的约束,不能达到其违法用工的目的。

(8)非法中介。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合法机构,通过广告宣传,虚构招聘岗位,收取中介费后便人间蒸发。更有些私人机构互相勾结,串通欺骗求职者,举办所谓招聘会,接收大量简历,但并不招一兵一卒,意在敛取求职者的钱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