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阿勒泰山出土的石棺墙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aac80d2679cdcdfc01ecbdf10e15ea8/caac80d2679cdcdfc01ecbdf10e15ea81.gif)
![新疆阿勒泰阿勒泰山出土的石棺墙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aac80d2679cdcdfc01ecbdf10e15ea8/caac80d2679cdcdfc01ecbdf10e15ea82.gif)
![新疆阿勒泰阿勒泰山出土的石棺墙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aac80d2679cdcdfc01ecbdf10e15ea8/caac80d2679cdcdfc01ecbdf10e15ea83.gif)
![新疆阿勒泰阿勒泰山出土的石棺墙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aac80d2679cdcdfc01ecbdf10e15ea8/caac80d2679cdcdfc01ecbdf10e15ea8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阿勒泰阿勒泰山出土的石棺墙
阿勒泰专业位于新疆哈布罗自治区北部,以阿勒泰山而闻名。哈薩克語及維吾尔語皆称金为“阿勒屯”,所以古代就有“金山”之称。全区轄有阿勒泰、哈巴河、吉木乃、布尔津、福海、富蘊、靑河等七县。境內除阿勒泰山外,尙有烏偷古河与額尔齐斯河橫貫东西,地区甚为辽闊,东至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邻,西至西北界和苏联接壤;北部地势較高,向南漸低,紧接准噶尔盆地。一般山区多雨,水草繁茂,宜于畜牧业生产,为我国哈薩克族人民主要聚居的地区。在古代也是諸游牧部族活动頻繁的地带,因而地上和地下的遺址和遺物異常丰富。1961年新疆維吾尔自治区博物館組成阿勒泰文物普查工作組,6月10日出发,8月23日返回,共进行了为时两个多月的調查,对該地区的石雕人像(簡称石人)及古墓葬作了初步的勘測。今选擇其中部分材料作一簡略的介紹。因未进行发掘,故缺乏地下遺物的根据,幷且对問題的見解也还不成熟,甚至有錯誤的地方,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工作来糾正。(一)教育石棺的石棺該地区的石人及各种类型的墓葬,主要分布在水草丰富的天然牧場和湖泊的边緣上。在阿勒泰县境內,以克尔未齐人民公社附近比較集中,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墓葬群。絕大部份墓葬因处于地势稍高而凸起的位置上,故受自然冲刷侵蝕,石棺多已暴露了出来。从地表遺迹的观察,大致可以看出石棺的形制,以及圍墙与石人在墓地上的共存关系。根据石棺形制、地面遺迹的显著差異,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Ⅰ型为小方石棺墓,这种类型的棺槨主要是用花崗片麻岩石板构成,但也有用黑色頁岩的。其分布区域从阿勒泰县克尔木齐到哈巴河县波什屋博一綫甚多。均用长0.8—1米,厚5—10厘米的四块石板对砌成正方形石棺,埋于地下,上口与地表齐平。石棺的四周尙有单行或双行的岩块圍繞,成长方形或圓形的圍墙;但也有用石片或較大型的石板作圍墙,石板竪砌入地面以下,露出地面仅5厘米左右。石棺一般位于圍墙的中間。也有无岩块或石片环繞的。圍墙內的小石棺有一二个到三五个不等,形成了不同的塋区。这种类型的墓葬虽多,但竪有石人的仅見一处,面向东,体型小,造型也簡略,用阴綫刻法。如克尔木齐14号石人墓的石棺即是用5厘米厚的石板对砌成50×50厘米的正方形石棺(图1),大部均埋于地面以下,露出地面者不及2厘米。圍墙系用直徑10—20厘米的岩块,双行平鋪于地表,成长方形,东西长20米,南北寬10.8米。石人竪立在圍墙的东側面(图8)。除此以外,在哈巴河县东北約20公里处白什土白19号古墓,也屬于这种类型,系用大小不等的四个石棺組成,其中大者約1米見方,小者仅45×50平方厘米,圍墙也是用岩块平鋪于地表,呈圓形,直徑約20米,无石人(图9)。这种类型的圍墙,一般直徑在10米左右的較普遍。克尔木齐2号石人(图6),身高不足1米,不仅具有体型小的特点,而且兼有浮雕和阴2.克尔木齐19号墓之石棺綫刻的混合風格,可能是Ⅰ型末期的产物。Ⅱ型为长方形石棺墓,一般体形較大,能容成人軀体,长度以2米左右的較普遍,但也有近正方形的。用10厘米厚的花崗片麻岩石板砌成,上口与地表齐平。从已扰乱的石棺看,一般深度在1—1.5米左右,底部用石板平鋪,上部也有用石板加盖的(图2)。这类墓地上竪立石人的稍多。所見石棺均在石人的背面,相距約5—27米不等。石人造型較Ⅰ型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服飾上看衣領多呈圓形;領下胸前幷雕有橢圓形鈴状物,左右各一;与領相接处也有鋸齿状的浮雕物;四肢造型皆显著。部份有冠盔披甲的武士装束,手中执有长柄尖状物,似为武器。造型特点以浮雕为主,也間有阴綫刻法。石材多为花崗片麻岩,也有細粒閃长岩的。石人均竪于圍墙的东側,80%以上面向东;但也有向西或西南的。在同一墓地上石人有两个或四个幷排竪立的,但以独竪一个的为普遍。其圍墙多呈长方形,用石板或石片連接砌成。如克尔木齐6—9号石人遺址的圍墙,东西长达55米,南北寬約30米,是选用长1—1.5米,厚約10厘米的花崗片麻岩石板砌成,大部埋入地表以下,露出地面者約30厘米左右。这种大型墓地比較罕見。在这类墓地中,由于石棺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式为单棺,这种形式較少,只見一两处与石人幷存,如克尔木齐13号石人墓为代表。除殘存石像外,在石像左側尙有一高約2.75米,横寬約40厘米的扁圓形石柱(图3),用厚約15—20厘米的石板砌成190×165厘米的石棺(图4)。石棺外圍有用石片砌成的圍墙。第二式为双棺,大多竪有石人,有圍墙环繞,如克尔木齐16号石人墓(图10),两石棺相距約2米,左右对称。石棺南北較长、东西稍窄。但也有較大的,如克尔木齐1号墓也是双棺与石人幷存,用花崗片麻岩石板砌成350×200平方厘米的巨棺,这种形式的墓地上,石人一般造型較大,高度多在1米以上至2米左右(图5)。幷且与Ⅰ型墓地上的石人,在刻法和体型上有显著的不同,使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具有早晚两个不同时期的特点。Ⅲ型为石堆墓葬,石人也位于圍墙的东側,在圍墙內不見石棺,仅在地表上以岩块紧密嵌接,砌成圓形石堆。其直徑大小不一,所見以4—5米左右的較普遍,石堆中間部分稍隆起,但幷不显著,圍墙也作长方形,如克尔木齐19号石人墓(图11)。这种类型的墓葬有石人的較少,仅見一两处。其造型特点仍以浮雕为主,在哈巴河的墓葬中以波什屋博2号石人为代表(图7)。以上三种类型的墓葬,其营造形式虽各有不同,但都屬于石人墓的范疇。其中Ⅱ型墓葬竪立石人較多,是主要发展阶段,幷与Ⅰ型及Ⅲ型墓葬有相銜接的关系。(二)阿勒泰木齐石棺根据这次阿勒泰地区的文物普查工作,对石人及石棺墓葬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識。我們在綜合整理这些調查材料中,曾接触到有关的几个問題,即使現在还沒有发掘材料来佐证,但也不仿探討一下。如石人的作用、埋葬习俗、族別、及其社会面貌、断代等。所提到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沒有广泛的和同志們討論,很不成熟,仅供讀者参考。关于石人的作用問題,过去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見解:有的认为是“疑兵”或“翁仲”,幷推測与唐昭陵的石翁仲屬同一性质,但也有认为可能是古代突厥人墓前的杀人石。我們在調查中見到絕大部分石人和石棺都是幷存的,石人竪立在紧靠石圍墙的东側,面向东,因而說明它不是疑兵設置,而是墓葬前面的标志。关于是否为“翁仲”或“杀人石”的問題。古代突厥人虽然在墓前有立杀人石的习俗,幷且說明有多至千百者。我們认为在一个墓葬遺址上雕凿这样大量的石像是比較困难的;同时所提明的是“立石”而不是“立像”。在《旧唐书》卷一九四上載“闕特勤死,詔金吾将軍張去逸、都官郎中呂向齎璽书入蕃吊祭,幷为立碑,上自为碑文,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另外在苾伽可汗碑銘上也有立像的記录(4),这說明突厥人在墓前有立像的习俗;幷且不仅刻像,还有繪像,其繪画之形正是死者的形像(5)。因此我們认为所立的石像,也正是死者的形像。其作用与唐昭陵的石翁仲有根本的区別;同时也证明了这类石人不是杀人石。我們在阿勒泰克尔木齐見到石人有两个或四个幷排竪立的現象,我們估計它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屬同族葬于一个塋地內,为前后不同时期所立;另外也有可能是当时統治者或貴族死后其臣屬陪葬或妻子殉葬的雕像,如公元634年頡利可汗死,其大臣自刎随殉和公元759年毗伽闕可汗死欲以宁国公主为殉等事例。都反映了突厥上层統治阶級丧葬习俗的特点。另一方面从石人遺迹的分布地区之广泛来看,不仅我国新疆維吾尔自治区境內北疆有;而且东迄蒙古人民共和国烏兰巴托以东克魯偷河的上游,西至苏联伊斯色庫尔湖沿岸都有发現。阿勒泰地区正是东西相銜接的中心。在这一广大的草原地区,从关于古代諸游牧部族的历史活动的記載来看,由匈奴、柔然到突厥都有可能在該地区內遺留下自己的文化遺迹,但从上述石人的作用来推断,它应屬于“古代突厥民族所遺留的”(参看黃文弼:《新疆考古的发現》。《考古》1960年,第2期)。关于葬法問題。Ⅰ型小方石棺的形制过小,不足以埋葬成人的軀体,又从它的数量之多来看,由阿勒泰县克尔木齐至哈巴河县波什屋博一綫,沿額尔齐斯河两岸山谷中断續相連不下千百处,故不可能都是小儿瓮棺葬一类的遺迹。我們推測其葬法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屈肢葬,一种是火葬。我們估計火葬的可能性較大,特別是居住在阿勒泰一带的突厥民族,早在公元六世紀中叶即盛行着火葬。从Ⅱ型石棺的形制看来,大小与Ⅰ型有显著的不同,特別是Ⅱ型墓的石棺长度接近成人軀体,一般在2米左右,故推測是全軀直肢土葬。按中国諸史《突厥傳》多載行火葬法。我們在考古調查中观察到的情况,突厥民族不仅行火葬,而且也有土葬,如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地区和碩特及呼得瑞勒太一带所发現的古代維吾尔人的墓葬,是全軀直肢,其左側有馬殉葬,墓葬时代是在公元九世紀左右。这有力的证实了古代突厥部族中的維吾尔人曾采用土葬的事实。由火葬逐漸改为土葬可能是在公元七世紀初。公元628年,唐太宗与侍臣談論突厥时曾說:“其俗死則焚之,今起坟墓,背其父祖之命”。这就进一步解釋了突厥人改变埋葬习俗的时代綫索。除石人、石棺外,在克尔木齐13号石人墓址上还見一高2.75米的石柱,上部有槽,位于石人北側,相距仅1米左右。《周书》卷五〇《突厥傳》載:“葬訖,于墓所立石建标……又以祭之羊馬头尽悬挂于标上”。这石柱可能就是祭祀时悬挂祭品所用的石标。在我們調查中仅見这一处,推想当时这种标柱可能也有木质的,因易朽而无存。根据石柱、石人、石棺的相互关系,证明突厥民族在丧葬仪式上有杀牲祭祀的习俗。关于石人及其墓葬的年代問題。首先从突厥民族在該地区居住的历史看是很早的,特別是我国諸史《突厥傳》內对于其族源的神話傳說中就提到“居金山之阳”。至公元545年,該地区的突厥民族进一步又与祖国在政治、經济上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及至八世紀初苾伽可汗与厥特勤往征突騎施的战爭中都經过阿勒泰地区及額尔齐斯河;又如公元840年,維吾尔人的西迁也經过了阿勒泰。从十七世紀时,阿布哈齐所著的《突厥种族系譜》第二章中引《福乐智慧导言》的記載說:“这些維吾尔人民……离散了,有一小部分仍留故土,其他的游牧到了叶尔的什河(即額尔齐斯)底两岸去,幷且由此分成三大組,第一組到了別失八里城(今吉木莎护堡子)去,从事耕作,……最后一组生活在叶尔的什河森林中……从事漁猎”。这就进而說明不但早期在阿勒泰有突厥民族居住,而且到公元九世紀中叶还不断的有突厥部族經过幷定居下来。因此說明石人及其墓葬的发展时代大約在公元6—9世紀的时期內。当然,突厥民族的整个历史活动必然是經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些旧有的习俗有可能改变,但也有可能随之沿襲。因此我們认为石人墓时代的下限,也有可能晚至天山以北諸游牧部族信奉伊斯兰敎而吿終。最后略談一下当时突厥民族社会面貌問題,通过这次調查,我們对当时突厥民族的社会情况有两点推測:第一墓葬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带,很分散。部分墓葬虽較集中,但規模不大。这表明死者不是营城廓而生活的居民。又在克尔木齐墓址附近所見的岩画以及石人腹部的动物刻形都是一些牛、馬、羊等家畜;而刻繪中馬的形象比較多,反映了当时的經济基础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幷过着逐水草而迁移的游牧或半游牧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班主任班级工作总结
- 高三复习学习计划
-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2课《近代文学艺术》听课评课记录
- 材料配件设备供货合同范本
- 小区业主自治管理协议书范本
- 总承包管理协议书范本
- 医院洗涤服务外包合同范本
- 光纤入户施工合同范本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听课评课记录
-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15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听评课记录
- 口腔粘膜常见疾病
- 2024年广东深圳高三二模英语读后续写试题讲评课件
- 校园安全派出所
- 餐厅值班管理培训
- XXXX无线维护岗位认证教材故障处理思路及案例分析
- 2024年浙江省自然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酒店春节营销方案
- 营销管理方案中的定价策略与盈利模式
- 2024年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临沂市高三一模(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物理试卷
-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2教材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