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等价在我国是否成立的研究_第1页
李嘉图等价在我国是否成立的研究_第2页
李嘉图等价在我国是否成立的研究_第3页
李嘉图等价在我国是否成立的研究_第4页
李嘉图等价在我国是否成立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嘉图等价在我国是否成立的研究引言: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主张自由放任的主流经济学失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效力,以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按照标准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不足,从而出现大规模失业时,可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由此引起的财政赤字则由政府发行公债筹措资金来弥补。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结束,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遭到各种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攻击和批判。其中,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巴罗在70年代中期通过复活古老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全面否定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并由此引起了一场激烈的经济学争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通过价格作为经济参与者之间联系和传递信息的机制,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经济迅速增长。但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仍具有局限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一般来讲并不成立,垄断、外部影响、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仍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加以调节。在我国现在过分依赖投资出口的背景下,通过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已经成为国家调节经济主要的手段。早在19世纪初,李嘉图提出了赋税与举债的等价性关系,认为举债只是税收安排的延迟,消费者由于具有理性预期,并不会增加自身的消费。李嘉图等价定理建立在诸多假设条件之下,其成立可以说只能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实际经济中几乎很难成立。因此该定理在我国经济条件下成立与否,还有待实证检验。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下研究该命题具有实际意义。一、关于李嘉图等价与国债的基本理论(一)李嘉图等价思想、前提条件及政策含义1.李嘉图等价思想李嘉图等价认为征税和政府借款在逻辑上是相同的。通过下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假定人口不随时间而变化,政府决定对每个人减少现行税收(一次性总付税)100元,由此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通过向每个人发行100元政府债券的形式来弥补(再假定债券期限为一年,年利息率为5%),以保证政府支出规模不会发生变化。减税后的第二年,为偿付国债本息,政府必须向每个人增课105元的税收。面对税负在时间上的调整,纳税人可以用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应付下一期增加的税收。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政府因减税而发行的100元的债券加上5%的利息,作为应付政府为偿付国债本息而增课税收105元的支出。这样,纳税人原有的消费方式并不会发生变化。公债不是净财富,政府无论是以税收形式,还是以公债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对于人们经济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在具有完全理性的消费者眼中,债务和税收是等价的,因为理性的消费者认为此时发行的公债,日后其利息会以税收的形式收回,即公债无非是延迟的税收。其中利息的偿还只不过是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给另一部分人,即把纳税人的收入转移给公债的债权人。在这种情况下,用举债替代税收,不会影响即期和未来的消费。根据这个定理,政府发行公债并不提高利率,对私人投资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不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2.李嘉图等价的前提条件其前提假设有:在经济的两时期模型中,当税收变化时,其变化数量在当期和未来对所有消费者都一样;政府发行的债券在政府举债时活着的人的有生之年内偿还;税收是一次总付税;存在完全信贷市场。3.李嘉图等价的政策含义在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条件下,意味着:在特定时期,某国或地区的政府若想通过公债代替税收的政策手段来刺激需求,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积极调整这种政策企图是徒劳的或无效的。(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债券,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筹资手段和投资对象,它对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社会资金结构、发展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较优方式。败政赤字出现后,一般有三种方式弥补。一是动用历年的财政结余;二是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三是发行国家公债。采用第一种弥补方式的前提必须有结余存在,但目前,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展,财政支出往往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年终结余情况很少发生,大多出现的是赤字。动用结余来弥补财政赤字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主要方式。第二种弥补赤字的方法,我国曾经采用过,但在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扩大货币发行,使流通中货币过多,极有可能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给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以上两种弥补赤字的方式,都有弊端,都存在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所以,用第三种方式,即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就有其本身的优越性。从国债的发行方式来看,得到了补充的收入来源,满足了支出的需要。从国债认购方来看,不仅到期能收回本金,而且还有一笔可观的利息收入。所以国债的有效、适度发行,将部分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只涉及购买权的转移问题,不会直接带来通货膨胀,也易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这也是我国近几年来发展国债的主要原因。发行国债,是国家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筹集到的资金可以根据国家的需要投放到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支持经济的发展。从而这一方面可以体现其积极的财政政策特点。另一方面出售债券,即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所持有的国债。通过中央银行售出国债,金融机构将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回笼到中央银行,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中央银行会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决定什么时候买入国债或卖出国债。体现了出售政府债券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这里不加过多说明。二、根据数据分析李嘉图等价是否成立我国政府以扩大投资作为保增长的主要举措,而所需的资金通过向机构财团及国民发债形式来实现,其中国债是主要渠道,且国内债务相较国外债务占比中相当之大,可忽略外债的影响,此处为了方便分析,我们直接通过EViews软件分析政府债务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我们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Y,政府当年增加债务为X1生成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二者关系。表12010-2016年政府债务和居民消费指数(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DependentVariable:YMethod:LeastSquaresDate:03/12/18Time:22:26Sample:20112016Includedobservations:6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C100.08721.61082662.134070.0000X10.0013500.0001747.7656940.0015R-squared0.937797

Meandependentvar111.9000AdjustedR-squared0.922247

S.D.dependentvar4.655320S.E.ofregression1.298102

Akaikeinfocriterion3.620885Sumsquaredresid6.740273

Schwarzcriterion3.551471Loglikelihood-8.862654

Hannan-Quinncriter.3.343017F-statistic60.30600

Durbin-Watsonstat2.865915Prob(F-statistic)0.001482经检验,此时P值小于0.05说明C和X1通过检验,R值大于0.85说明整个方程拟合很好。可得方程Y=100.0872+0.001350X1根据上面数据可知居民消费与政府债务呈正相关(因为采用数值与比值的计算,所以X1系数较小,实际系数较高),这表明居民感觉到财富在增加,当政府债务增大时即发行债券时人们感觉到财富在增加,政府增加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所以李嘉图等价在中国并不适用。李嘉图等价在上述数据分析下并不成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国债的增加发行并没有使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发生变化,反观人们的消费反而增加,即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其结论一定程度上反而与李嘉图等价思想背道而驰的凯恩斯主义有点相似。下面我们根据前人的经验和结论就来说一下其不成立的可能原因。三、李嘉图等价不成立的可能原因(一)人们不一定都是理性的且能理性预期的1、公债幻视李嘉图等价认为人们作为理性消费者总是能正确意识到其今天购买债券将来会以税收的形式收回,但是人们往往会有公债幻视的现象,即消费者在持有公债时,误认为自己的实际资产增加了,因而增加即期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在幻觉情况下,公债能使纳税人在政府利用发行公债筹集财政资金时,并不感受到所负担的预期成本,而同时却享受到了政府利用公债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从而会改变当期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公债幻视的存在,暗示着债务持有人的消费行为是否变化取决于其获得预期税收负担信息的成本。税制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增加了信息成本,使消费者可能低估纳税负担,从而刺激了消费行为。纳税人的理性程度与公债幻觉大小呈负相关关系,即理性程度越高,幻觉程度越小,理性程度越低,幻觉程度越大。可以说,纳税人的有限理性是导致公债幻觉产生的主观原因。对政府来说,由于举债和偿债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公债也会产生某种幻觉效应。受公债幻觉影响的个体,既可能产生乐观的幻觉,也可能产生悲观的幻觉。理论上,公债幻觉下的个体行为不一定就是非理性的,但非理性的个体行为往往会导致公债幻觉。税制越复杂,税收总体负担与纳税人个人负担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模糊,纳税人未来实际支付不确定性就越大,由此就会创造出更大程度的公债幻觉。税制的复杂程度大大地影响了纳税人对自身税负做出正确判断所需要的信息,这种不确定性决策困境是产生公债幻觉的重要客观条件。2、短视“李嘉图等价”的赞成者认为,人们在作出消费和储蓄决策时具有充分的知识和先见之明,即人们的决策行为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但一般情况下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甚至,人们在作出消费和储蓄决策时是短视的。债务融资的减税效应将导致人们误以为永久收入增加(其实并没有增加),从而导致其增加消费。(二)前提条件难以实现1、完全竞争市场李嘉图等价有一个条件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几乎不存在的完全竞争市场,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由于拥有征税权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力,政府没有或违约风险极低。因此政府债务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上是最低的。而面对流动性约束的个人,如果想要在金融市场上借钱,支付的利率肯定高过公债利率。所以,政府减税产生的财政赤字为这些人提供了成本更低的资金,这些人将感觉到境况改善了。另外,个人将以比政府债券更高的利率去贴现未来的税负。因此,他们未来税负的贴现值比减税收入的价值低,接过他们的福利也提高了。2、范围的不一致性公债持有者与税负承担者范围的不一致性,以及同为公债持有者、税负承担者,其公债持有比例与税负承担比例的不一致性,使社会资源从税负不变的消费者转移到了税负减少的消费者手中。其结果是,减税的受益者将会增加当期消费,受损者将会减少当期消费。消费结构的这一改变,是否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取决于受益者和受损者之间边际消费倾向的对比。如果二者相等,不会影响社会总需求。如果二者不等,前者大于后者,社会总需求会增加;而前者小于后者,则社会总需求便会减少。消费者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存在的差异,使李嘉图等价定理不能成立。3、财产为正值首先,等价定理的成立,不但要求各代消费者具有利他动机,而且还必须保证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产为正值。而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富并不总是正值。比如,虽然消费者关心其后代的效用,但如果后代比他本人更富裕,他便会认为即使从后代那里获得财富,也不会影响后代的效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留给后代的财富就不一定会是正值,这并不改变消费者的利他属性。实际上,消费者也许并没有遗赠动机,因为可能他们没有子女,或许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他人的福利。因而,当政府采用公债替代征税时,消费者便不会将债券留给后代,让其用于应付未来税负的增加。相反,由于偿还公债本息所需增加的税收要在他死后才开征,因而他所要承担的税负的现值下降,财富会增加,因而消费者当期的消费支出完全可能会随之而增加。4、数额相同支撑等价定理的假设是政府对每个消费者减少税负的数额相同,并且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没有差异。这一假设很容易遭到攻击,因为现实生活中一次性总付的人头税并不存在,政府的财政政策常常会造成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对每个消费者来说,税收减少的数额不可能相同,并且消费者之间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差异。为了方便说明,假定政府减税政策的受益者为消费者人数的一半,受益者当期税负减少200元。由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要保持不变,因此,减税而引起的收入减少,政府将通过向所有的消费者发行100元的债券来筹措。假如政府债券利息为年息5%,人口不变,若政府在第二年偿还本息,采取向每个消费者征收105元的新税来实现。(三)利他动机不一定成立“李嘉图等价”的赞成者认为,消费者具有利他主义的行为倾向,不仅从自己消费中而且从子女消费中得到效用,不仅关心自己的消费而且关心子女的消费。对减税后的增税预期使消费者对增加储蓄而不是消费以应对将来(甚至子女)的税收负担。曼昆认为,人们所具有的是普遍的利己主义行为动机。举债导致将来税收的增加会落在下一代人身上。举债代表一种财富的转移,从下一代人向当代人的转移。当代人会以下一代人消费减少为代价而增加自己的消费。(四)借债约束“李嘉图等价”的赞成者认为,消费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永久收入(包括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因此债务融资的减税会增加当前收入,但永久收入不变,从而消费不变。曼昆认为,永久收入假说是靠不住的,因为某些消费者面临着借债约束,无法顾及永久收入问题。对这样的消费者,当前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收入而不是永久收入决定其消费。债务融资的减税增加当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在了解了李嘉图等价不成立的一些原因后,我们也意识到了发行国债会一定程度上刺激我国经济发展,为此对于我国国债发行提出一些建议。四、对于我国发行国债的建议国债的发售规模主要受应债能力和负债能力的影响。所谓应债能力是居民、企业、单位购买国债的能力,这是决定国债发行数量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因素,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国债的数量界限乃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所掌握和运用资源的最大量。在理论上,应债资源的规模和数量反映了该国的社会应债能力。负债能力表现为政府的偿债能力,偿还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政府的国债偿还能力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财政收入增量,即预算年度新增财政收入。2偿债基金存量,它是政府对各项财政支出综合平衡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3社会认可的物价上涨水平。财政收支存在赤字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个因素。假设除财政赤字外其他因素均不会造成物价的上涨,那么社会认可的物价上涨就全部是由财政赤字来实现,这实际是国家偿还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其他因素均对物价上升起作用时,在社会认可的物价上升水平内,财政赤字应分得的一部分,就是国债偿还能力的一部分。对我国国债的建议有:(一)强化国债的规模管理我国近几年已面临偿债高峰,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们应强化国债规模管理,逐年压缩发行额占当年偿债额的比重,这样不仅可减轻财政的偿债压力,减少举债风险,而且也符合公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受能力。(二)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债管理机构目标是建立一个权威机构来制定国债运行中的计划规模发行种类、期限、流通以及国债筹集的投向,偿还管理等方面的总体政策。这个机构主要以国民经济管理发展财政收入情况作为制定总体政策的依据,具体可成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由计委、财政部、人行共同组成的国家债务委员会,作为确定债务大政方针的权威性领导机构,统一进行国债预测决策,制定总体规划。(三)健全债务法规债务法规是保证债务活动按照正常秩序进行、严格控制国债规模与投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债经济活动中,许多内容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确定。债务法规主要规定以下内容:举债主体的法律地位、资格及条件;国债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范围。当务之急,我们要制定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发生效力的《债券法》,明确规定发行国债的总则、审批机关、调整与偿付等主要内容。(四)建立国债基金制度首先,在国家预算安排上,把债务收入同正常财政收入严格区别,单独划分出来,列作“国债基金”专项管理。其次,设立“国债偿还基金”,即国家预算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做为偿债基金,专项管理。基金的建立,不仅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和稳定偿债资金的来源,而且还能够分散和均衡债务负担,避免因国债偿还集中和偿债规模过大而引起国家财政收支的剧烈波动,在国债的发行与偿还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五、结语李嘉图等价在我国并不适用。适度的国债的发行等积极财政政策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这种作用的发生并不是没有限度。譬如国债虽然可以充当弥补财政赤字的“先锋”,但如果国家肆意扩大投资规模,造成经济状况恶化,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此时,又仅仅依靠举债来弥补赤字,必然引起发债规模的大举攀升,并由此给国民经济带来一轮恶性循环,这就是说举债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将会给经济生活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1]吴宇,李巧莎,张兴.国债的经济效应与李嘉图等价——基于战后日本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研究.2012(03).[2]我国的财政赤字与李嘉图等价:1981-2010[J].刘艳梅.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06)[3]郭艳锋.关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1.[4]周杰.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3):14-15.[5]许先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