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的形象看妈祖的文化精神_第1页
从龙的形象看妈祖的文化精神_第2页
从龙的形象看妈祖的文化精神_第3页
从龙的形象看妈祖的文化精神_第4页
从龙的形象看妈祖的文化精神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龙的形象看妈祖的文化精神

母神:著名的海上女神,工人和工人的信仰和崇拜。千百年来,在中原内陆文化向海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并从国内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信仰。本文拟透过妈祖文化现象,从三个方面谈谈妈祖文化精神。一、瑶神的生、灵、灵关于妈祖的身世,一千多年来,人们赋予诸多神奇色彩。很多动人的传说,反映了人民的某种善良的愿望和奇妙的想象力。但是,妈祖确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从散见于宋、元、明、清有关她生平事迹的一些史籍中可知,她是宋代莆田湄洲屿一个能够预卜休咎祸福,颇有神通的女巫,从事纺织等家务劳作。姓林名默,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出生,卒于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享年二十八。父林愿,母王氏,兄妹中排行第六,父兄都是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她出生后“弥月不啼”,故名默。“生而神灵”,“幼而聪颖”,“不类诸女”。8岁进私塾,就能“悉解文义”;10岁喜欢“诵经礼佛”;13岁时,有一位叫玄通的老道士经常往来其家,教她玄微秘法,她能“悟诸要典”;16岁的一天,她凝神观井,从中得到了“神给她的符”,开始“灵通变化”起来,为人治病、解人危厄,都“屡显灵异”;她熟悉水性,善游泳,驾船技术高超,“常乘席渡海”,“驾云游岛屿”;她关心乡人疾苦,“专以行善济人为己任”,“尤多于水上救人”,人们都称她为“通贤灵女”。她具有知书达礼、聪明贤慧、勤劳勇敢、善良无私、乐于助人的高贵品德,是一个可亲的值得尊敬的人。关于妈祖的民间传说很多,它尽管富有神话色彩,却不同于一般的宗教迷信,仍然有其值得参考的审美价值。下面仅就清人丘人龙《天妃诞降本传》,简略举几例妈祖生前的故事:1.岩礁商舟,不沉“岩礁”屿之西,有山曰门夹,当港口出入之冲,岩礁错杂。有商舟渡此遭风,舟冲礁涉水,舟人哀号求救。妃曰:“岩礁商舟将溺,可急拯。”众见风高浪险,不敢前往。妃乃掷草数根,化成大彬,排驾至前。舟因大木相附,得不沉。少顷,风渐平,浪渐息,舟中人相庆,皆以为天助……2.“此草席代之”妃时欲渡江,值舟中逢桨不备,舟子以海涛汹涌,不敢解缆。妃曰:“无事,即此草席代之。”令人将席悬于桅端。帆起舟驶,恍若凫鸥之浮沫。白云一苇,入水不濡,碧海孤帆,与波俱出。追狂飙而鼓棹,破巨浪而旋槎。观者惊为飞渡。3.农民告困,告困妃求过咏妃年21岁时,莆大旱,山焦川涸,农民告困。县尹诣妃求祷。妃往祈焉。……末几,阴霾四起,甘澍飘洒,平地水深三尺……通郡父老咸曰:非神姑莫解此厄。4.刘志宗庙祀奉岁疫气盛行,莆县尹阖家病笃。吏告以湄屿神姑法力广大,能起死回生,救灾恤难。县尹急斋戒沐浴亲诣请救。……妃念其素称仁慈,代为忏悔。取菖蒲九节,并书符咒,令贴病者门首。煎蒲饮之,病者立瘥。尹喜再生之赐,举家造门拜谢。此外,还有“莱甲天成”、“降伏二神”、“龙王来朝”、“收伏晏公”、“伏高里鬼”、“奉旨锁龙”等等,这些美丽的传说,尽管都披上神话色彩,但“神话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精神之所寄”(1),在“妈祖”精神世界里,较好地体现了乐善好施、拯危救困、见义勇为、惩恶劝善、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是正义、善良和美的化身,因而获得了世世代代人们对她的信仰和崇拜。人们之所以立庙祀奉,尊之为百姓消灾解厄的保护神,其原因就在于此。而我国许多传统道德也恰恰是通过民间信仰、民俗活动和民间传说代代相传下来的。二、女性之间的信仰由于妈祖生前做了很多好事,乡民对她由怀念、崇拜进而神化,民间和朝廷都不断地渲染甚至赋予她某种神异的职能。十几个世纪以来,她从福建沿海湄洲屿的一个普通劳动女子逐步被升格,由灵女、神女、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或不同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在相当区域内形成一种妈祖信仰。这一特别的信仰是人们对于美好理想和愿望的寄托,不仅表现出我国人民对于自然不畏艰验、勇往直前、积极征服的愿望、智慧和力量,而且表现了沿海人民不断扩展生存空间、追求生命价值的开拓奋斗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1.增强了投机主义者的信心和自信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妈祖信仰,是由社会存在即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和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水平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2)在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由于人类适应与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对海神妈祖的崇拜,就是支配人们泛海行舟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给予航海者与风涛搏斗的精神力量,成为航海者海上活动的精神支柱。由于妈祖信仰增强了航海者的信心和勇气,激励他们与海洋危难搏斗,不断地去开辟新的航线,也就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例如,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七下西洋,拥有大中小宝船200多艘,舟师28000多,往返于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航程十几万。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及非洲各国的经济、贸易的发展,扩大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第一次打通了中国到红海和东非一带的航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一行在七下西洋期间,祈求海神天妃保佑是他们胜利完成下西洋政治任务的精神支柱。他率领的战舰在娄东刘家港出发,至福建长乐等候北风放洋。郑和在娄东刘家港和长乐太平港两处,都建有大规模的妈祖宫,立了碑记,船队出发前必定要在此举行御祭,还分灵把妈祖神像供于船上,朝夕拜妃。沿途港口停泊也必定要到当地的妈祖庙祭拜,对妈祖的信奉可谓至虔至诚。据郑和《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云:“而我云帆之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天妃“保佑”,固然是非科学的说法,但是,天妃庇佑全体下西洋人员航海安全的迷信观念,却转化为航海者的心理因素,产生了鼓舞力量和开拓进取的信心,推动他们去战胜航行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2.坚持来港台的精神支柱妈祖信仰在台湾人民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大陆移民有直接关系。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人民,从宋代开始就信仰妈祖。明清之际,闽粤人民迫于山多田少,背井离乡,渡海移居台湾者甚众。16世纪的明朝,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赴台移民:第一次是明崇祯年间,郑芝龙因闽地大旱,曾用船舶迁徙饥民数万至台湾(《海国见闻录》);第二次是郑成功1662年赶走荷兰侵略者后,从大陆运去驻台人员的家属5000多人。对不习水性的妇孺来说,要横渡近200宽的台湾海峡,是要冒相当大的生命危险的,这就需要有与风浪搏斗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妈祖信仰恰恰成为他们的精神依赖。在他们的心目中,天妃是一尊非常灵圣的海上保护神,只要在出海前先祭祀妈祖,船上设妈祖神坛,朝夕焚香祷拜,身上佩戴神符,便可保一路平安。大陆移民对于海神妈祖的信仰,在与台湾人民共同的生活中,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后来妈祖逐渐成为台湾各阶层信奉的、有求必应的万能女神。不仅如此,妈祖信仰也是他们在异乡恶劣环境中能坚持下来的精神支柱。从大陆去的移民,要开发台湾也是困难重重的。清初,未开发的台湾,山林未启,草莱初辟,绿草黄沙,绵延无际,地广人稀,满目萧条。移民们便是在这样的荒野搭草寮从事垦拓的。高修《台湾府志》载:“风山以南至下淡水等处,蚤夜东风盛发,及晡郁热,入夜寒冷,冷热失宜。又水土多瘴,人民易染疾病。……半线以北,人民鲜至。”《诸罗县志》云:“台南、北淡水均属瘴乡。……盖阴气过盛……感风而发,故治多不起。”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无有,故当时岛上的人民经常遭受各种疫病,往往“死者甚众”,但勤劳勇敢的华夏子孙并没有为这恶劣的环境所折服,曾经保佑他们劈风斩浪安全渡过台湾海峡的海神妈祖,这时更被他们视为救苦救难,无所不能的保护神。这种信仰使他们含辛茹苦、披荆斩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终于使荒岛变成了“台地一年耕,可余七年食”的宝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岛上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代,台湾的大米、蔗糖等农副产品已大宗销往大陆。到郑成功父子带大批移民开发台湾时,据当时日本人调查资料说,台湾汉人户数为3万户,人口约10万人。由此可见,台湾的社会生产力得以很大发展,与妈祖信仰在开发台湾过程中的“汗马功劳”是分不开的。如果说妈祖信仰给大陆移民战胜海上危难和开发台湾提供了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的话,那么,台湾人民在抵御外国侵略者时,则是借助妈祖信仰来鼓舞斗志、奋起抗争克敌制胜的。17世纪,荷兰殖民者袭击并强占澎湖,进而侵占台湾,在台湾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45年清兵入关,次年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反对父亲降清,于1661年4月,率数百只战船,25000余将士进兵台湾,在台湾各族人民的支援下,5月攻入鹿耳门,克赤嵌楼(荷兰总督所在地)。经过9个月的战斗,荷兰殖民者战败投降,郑成功收复了祖国的宝岛台湾。当时的人们将这一伟大胜利归功于妈祖灵神佑助。明代水师早有奉礼海神妈祖的习惯,传说出征前郑成功曾躬亲祈祝妈祖庇护进军胜利,果然鹿耳门潮水骤涨丈余,舟师顺利通过,打败了荷兰侵略者。郑成功将荷兰人在鹿耳门港所建的基督教堂拆毁,改建妈祖庙,后称“开台妈”。康熙二十一年(1682)施琅率3000余兵驻扎在莆田平海,吃水困难,天妃宫前虽有一井,但“厥味咸苦”,“至降冬泽愆水涸”,施琅向天妃拜祷之后,“不崇朝而泉流斯扩,味转甘和,绠汲挹取之声昼夜靡间”,这就是传说中“涌泉济师”的故事。施琅就此事写了一篇《师泉井记》,立石于平海天妃宫内,并手书“师泉”二字立碑于井旁,至今尚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打澎湖,传说也得到天妃助战,“士卒舟中咸谓见神妃如在左右”,“署左营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湾。果于二十二日澎湖克捷,七月初旬内台湾遂倾岛投诚,其应如响”。三、扩大了华侨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流华侨出国,早在唐朝就有之。宋以后,我国海上交通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广州、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并设置了市舶司,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海交贸易活动的民间海商,活跃于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各国。这些泛海行舟的商人,有些人就因经商而定居于国外。明清时期,在东南亚的异国他乡,出现了华侨社会。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当时华侨出国,远渡重洋,一般都要到妈祖庙祈求香火护身,并在船上供奉妈祖,保佑平安。华侨安全到达目的地后,往往更加笃信妈祖灵圣,对妈祖的信仰也更加虔诚,竞相在各地搭盖庙宇奉祀,并逐步扩建。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两三万人,其中有些人因各种原因在东南亚各地留居。据徐继畲《瀛寰志略》卷二云:“中国之南洋,万岛环列,星罗棋布。……明初,遣太监郑和等招致之,来者益众。……而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如鹜,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如吕宋、噶罗巴诸岛,闽广流寓,……殆不下数十万人。”可见,在15世纪至17世纪之间,东南亚华侨之增多、分布范围之广泛。这些定居于海外的华侨,由于受到郑和妈祖信仰的熏陶,加上他们亲身经历远渡重洋的风险,因而进一步扩大了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再说,由于台湾的地理位置,东可通日本,南能与东南亚各国往来。明末清初就有不少人出国是先渡海赴台,然后转往日本或东南亚各国的。温雄飞在《南洋华侨通史》说:“时清廷通海之禁,沿海居民迁徙者万家,皆陆续潜赴台湾受廛为氓。或由台湾乘海外贸易之船,转赴南洋各岛。”这些从台湾移民到日本或东南亚的华侨,也将妈祖信仰带到日本或东南亚各国去,使妈祖信仰进一步在国外传播。由于妈祖信仰与东南亚各国信仰的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相近,也使华侨与东南亚各国人民彼此容易沟通、融洽,妈祖信仰无形中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妈祖信仰在世界上影响非常广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500多座妈祖庙。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可谓妈祖庙林立。伴随着华侨、商人、海员的足迹,妈祖信仰还传到欧洲,甚至美洲。法国民族学院谢鲍尔博士对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妈祖信仰现象给予高度重视,在巴黎创建了“真一堂”供奉妈祖,称妈祖为世界和平女神,并在堂内建立妈祖史料文物研究中心。北欧的挪威、丹麦,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都建有妈祖庙(或天后宫)。总之,哪里有华侨,哪里就有妈祖宫庙,妈祖信仰就在哪里传播。由于信仰妈祖的善男信女遍及世界各地,妈祖便又有了“和平使者”的特殊身份,起了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作用。如泰国京城曼谷,有规模宏伟的妈祖宫,泰属领地有一奉祀妈祖的庙宇叫“灵慈宫”,俗称林姑娘庙或林娘娘庙。他们还将妈祖的故事载入泰文典籍之中,这是中泰人民传统友谊的见证。澳门“1984年7月20日,举行妈祖阁500周年纪念碑揭幕仪式,港督高斯海军少将莅临参加,庄严隆重,盛况空前。”(3)日本的妈祖庙有100多座,几乎成了日本人民的普遍信仰。“水户地方的妈祖则被融为日本神道神,奉祀在神社里。日本中部地方的岐阜市虽位于离海较远的内地,也有妈祖堂。1969年,妈祖诞辰时,还派专人到台湾北港朝天宫迎返妈祖神座。”(4)美国组织了“妈祖信徒会”等等。最后,值得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