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第六讲_第1页
比较政治制度第六讲_第2页
比较政治制度第六讲_第3页
比较政治制度第六讲_第4页
比较政治制度第六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现代化的困境20世纪60年代的拉丁美洲与美国经济停滞社会分化冷战越战学生暴动现代化理论的困境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1966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

摩尔:通向现代社会的三条政治道路[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BarringtonMoore,SocialOriginsofDictatorshipandDemocracy:LordandPeasantin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Boston:BeaconPress,1966.

摩尔vs.李普塞特李普塞特经济增长中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摩尔经济发展不一定会产生一个强有力的资产阶级民主的首要条件:各个社会阶级之间的权力平衡,阻止权力集中到王室或上层地主手中三条道路的接续、辗转和递进西方议会民主的道路英、美、法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德、意、日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俄、中决定政治道路的三个变量

(民主生成的三个条件)土地贵族与王权的关系土地贵族对商品经济的反应土地贵族与城市上层居民(资产阶级)的关系西方民主的道路:英国的例子土地贵族与王权的势力均衡土地贵族转向商品经济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土地贵族和城市上层居民的联盟背景:共同反对王权;工商业领导者逐渐成为社会支配力量土地贵族的作用圈地运动解决了农民问题迫使农民离开土地,铲除了农民革命的根源暴力的作用:清教革命、法国革命、美国内战,是漫长的的政治演变进程中的异常激烈的暴力行动,从中产生出所谓的现代西方民主。向形式适宜的农业商品经济过渡推动资本家阶级的成长英、法的比较法国:用暴力推翻旧秩序革命削弱了土地贵族的权力,使资产阶级得以壮大没有英国那样的带资产阶级色彩的地主国会各集团之间的平衡经过了长时间的艰难较量英国:牺牲王权,加强国会,为新生的社会力量提供了政治活动的场所土地贵族的商品经济化,意味着不存在反对工业进步的稳固贵族阵营圈地运动消灭了小农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取代地主阶级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强迫型劳动体制土地贵族与王权结成军事联盟自上而下的革命导致保守型的现代化政治制度的合理化:扫除地方组织,通过教育塑造国民地主阶级与新兴工商阶级结盟产生某种民主色彩的议会,但土地贵族在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困境:既要现代化,又不愿改变社会结构军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民革命的最主要原因:农村中缺少工商业资产阶级领导的商品经济革命在给农民加上新的压迫和枷锁时,未能使农民的社会组织也同时延续下来农民社会与上层阶级在制度上的联系过于脆弱,且具有剥削关系农民的革命作用理论假设高度离散的社会可以避免农民起义中央集权的社会容易发生农民起义地主与农村社会联系越紧密,导致农民起义的可能性就越小中、俄法国日本印度英、德决定性重要较小甚微斗争失利中国绝对王权支配下的强大农业官僚机构,特别容易触发农民革命窒息独立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成长倾向于鼓励非组织状态,把一切置于王权约束下农业官僚机构巨大的赋税需求,驱使农民与城市上层对立绝对王权取代本地领主的保护功能和司法功能,弱化了农民与上层统治者之间的联系土地贵族和农民的政治作用在导致资产阶级民主的资产阶级革命、导致法西斯主义的半截子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导致共产主义的农民革命中,土地贵族和农民扮演的角色,他们对农业商品经济挑战的响应,成为左右政局的决定性因素。摩尔的学术贡献对几个案例的深度研究阶级和阶级结盟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开放的、多线复合结构的历史观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政体形态是多样的暴力的作用剥削的客观存在社会结构的决定作用缺陷忽视官僚行政机构的作用忽视国际环境的作用亨廷顿:政治发展和政治衰朽[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新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SamuelP.Huntington,PoliticalOrderinChangingSocieties,HewHaven;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68.经典理论存在的问题经典理论经济落后政治动荡经济增长中产阶级民主(政治稳定)统计数据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在政治上要比稍富裕一些的国家稳定新的理论假设经济增长不平等政治参与不稳定政治衰朽种族和阶级冲突骚乱和暴力军事政变独裁者腐化政府效率低下立法、司法机关失去权威政党四分五裂

理论框架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美、英、苏:都是有效的统治政治秩序部分地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政治制度化的标准适应性持续时间、领导人换代的次数、职能的转变复杂性数量庞大的下属组织、高度专门化自主性独立于其它的社会势力内聚力组织内部的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第三世界新兴国家,除若干共产党国家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是它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出路独裁革命:城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农民+民族主义改革:重要的不是其本身的价值,而是看能否避免革命;政府稳定与否,取决于在农村推行改革的能力强大政府论政治稳定取决于在完善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与扩大群众参与水平二者之间求得最佳值不稳定的原因:在民主呼声和西方榜样的压力下,让政治参与跑到了政治制度化的前面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要求:强大政府、强大政党共产党政府:统治得住,未曾被军事政变推翻过政治稳定威权主义转型东亚奇迹韩国:朴正熙台湾:蒋经国新加坡:李光耀印尼:苏哈托亨廷顿的启示现代化初期,社会动员超过制度建设,导致动荡和革命政治发展遵循独立于经济发展的、自身的逻辑把政治衰朽作为研究对象失败国家问题:缺乏自由的政体能否长久苏联、东欧新的范式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依附论与世界体系论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是剥削与依附第一世界的发展是以第三世界的不发展为代价的处于世界体系中心(core)的国家是通过剥削边缘(periphery)国家实现富裕的第三世界要实现发展,只有改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Underdevelopment:不发达、欠发达、低度发展依附论的兴起发源地:智利的圣地亚哥代表人物:弗兰克、阿明传统: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决定论体系中占优势的中心国家,委托处于较低等级的附属国家组织剥削。附属国家因代理剥削而分得小部分的剩余作为酬报。核心是国际的不等价交换,通过典型的工业经济体和原料生产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发生作用弗兰克:低度发展世界资本积累进程中的依附性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是造成不发达的原因智利的欠发达是四个世纪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本身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阿明:不平等的发展[埃及]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SamirAmin,UnequalDevelopment:AnEssayontheSocialFormationsofPeripheralCapitalism,NewYork:MonthlyReviewPress,1976.外围形态的共同特点农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出口农业:拉丁美洲的大庄园主外围资本的当地资产阶级买办特殊的官僚主义趋势国家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化的不完全失业

中心外围中心外围中心国家外围国家利益冲突利益一致Galtung:中心-外围模型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版。ImmanuelWallerstein,TheModernWorldSystemI,II,III,NewYork:AcademicPress,1974,1980,1988.现代世界体系中的等级国家乡村城镇中心强国家自由工人,大农场肉类生产自由工人,强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半外围国家权力多样小农场农业专业化,具备中等熟练劳动力城镇中强大的协会阻碍革新外围弱国家奴隶和农奴,单一栽培,不熟练劳动力,生产率低外国强大资产阶级支配弱国资产阶级弗兰克:白银资本[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AndreGunderFrank,Reorient:TheGlobalEconomyintheAsianAge,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8.1400-1800年的全球经济在现代早期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中心地位的不是欧洲而是亚洲,是欧洲被吸收到一个早已存在的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之中,而不是相反对欧洲来说,征服拉丁美洲并占有其贵金属并不意味着它内部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或一个现代世界体系,而是意味着欧洲获得了进入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的机会否定欧洲中心主义,坚持整体主义的全球观念中国具有比欧洲更大的生产力白银贸易欧洲为获得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商品而支付白银所导致的贸易欧洲与中国的贸易联系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却没有引起通货膨胀,意味着中国经济有能力吸收更多的白银,扩大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就业和生产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最大的贸易顺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不是从欧洲开始的西方为什么能够(暂时)胜出技术变革服从于需求的程度中国以及亚洲对节约劳动力的技术需求不高欧洲人为了更具竞争力,发展了这类技术亚洲的优势在18世纪晚期逐渐变成劣势人口和收入的增长经济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越来越大的资源压力限制了社会底层的有效需求西方和东方会在不远的将来再次交换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现代化论(发展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发展的原因内因决定欧洲的特殊性(新教伦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外因决定第一世界的发达与第三世界的不发达互为因果,都是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