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江西专用)(解析版)_第1页
2021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江西专用)(解析版)_第2页
2021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江西专用)(解析版)_第3页
2021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江西专用)(解析版)_第4页
2021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江西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金卷02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挥脱(zheng)键壮呼朋引伴(fu)见异思迁

B.鹿芽(P@i)憔悴叫呱坠地(gud)如坐针萼

C.笑酒(w。)荫蔽莺啼燕燕(zhuan)仙露琼桨

D.附和(h6)拚凑断壁残垣(hu6n)繁弦急管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A项,健壮,呼朋引伴(hU);C项,莺啼燕号(zhudn),

仙露琼浆;D项,附曲(h©),拼凑。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槐花一开,人们便围聚在槐树下,对盖满头顶的槐花断头诊是。

B.吃货们目不转醉地看着枝头的槐花,心想,又可以大饱口福了。

C.成年后走南闯北,品尝了很多美食,可我总是对家乡的槐花馅包子畲畲不当。

D.槐花园里弥漫着阿阿道人的香气,令人陶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

考虑。A项,“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该成语符合语境。

B项,“目不转睛”,指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该成语符合语境。C项,“念念不忘”,指

牢记在心,时刻不忘。该成语符合语境。D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令人难堪,含贬义。

与“令人陶醉”的情态不符,应改为“沁人心脾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小,营商环境的好坏,是江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B.傍晚,我们登上娄山关观景台,映入眼帘的是似海苍山、如血残阳和阵阵涛声。

C.编入读本的这些生动的红色故事,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红军是再熟悉不过了。

D.近日,南昌城区投放了大量共享单车,这给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识。A.一与面与两面不搭配,“经济”后面补写"能否”;B.动宾搭配不当,

“映入眼帘的是……和阵阵涛声”改为“映入眼帘的是……,听到阵阵涛声”;C.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改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红军,对编入读本的这些生动的红色故事是再熟悉不过了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排列晕份m的一项是()

①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是,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

②寻声而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的脚边。

③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

④静坐溪水边,亮晶晶的清波中,有五光十色的花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

⑤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露出它的身姿。

⑥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时才发现,刚才所见的红色之中,不仅仅有炫目的红枫,

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

A.⑥①④②⑤③B.⑤①②④⑥③

C.⑥③①②④⑤D.⑤③①④②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文段以游览的顺序展开描写,结合”首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可

知,⑤句作为开头;继而①句中“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是”承接上文;②句“寻声而去”呼应上一句“潺潺

流水之声”;④句“静坐溪水边”顺承②句中的小溪;继而⑥句“沿着溪边崎岖小路”,最后③句“有的树

叶离开了母体"呼应上文“红枫”和“山楂树”。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学校要举行防火演练,同学们都认真准备,只有王欣雨同学满不在乎,嘴里还不停地嘟嘎:“又不是

真的,干嘛小题大做啊!”班长听后想要劝说他认真对待防火演练。班长对王欣雨说:

A.”防火演练很重要,怎么就你唱反调儿呢?你就不能认真点儿吗?”

B.“防火演练很重要,请你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在若火时保护好自己。”

C.“防火演练一会儿就结束了,你要不愿意去,就在教室里写作业吧。”

D.”学校一搞活动你就胡言乱语快点儿把嘴闭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A.两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别人不易接受。C.呆在教室写作业的

做法,会让她认为防火演练不重要,可参加可不参加。D.祈使句,语气强烈,别人不易接受。故选B。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

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

民的情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词语赏析及内容理解。“清秋”指秋季,特指深秋;清秋也意指明净爽朗的秋

天。下片有“悲风”一词,应理解为“深秋”。

7.下列对“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万里夕阳垂地”突出大地在夕阳的照耀下一片光明。

B.“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光,长江之远。

C.“大江流”突出远处长江的遥远。

D.“万里夕阳垂地”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万里夕阳垂地”可看出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8~11题。(12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

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

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斐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

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

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⑥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

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的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壁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

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若曾

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用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

其去⑯榜腹⑰无异。汝辈于此,极g宜猛省。(选文有删节)

[注]①迥异:相差很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茯(xi):

数倍。②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

⑦华:花。⑧诡僻: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ii):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⑫拱璧:大璧,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

距。⑰榜(xiao)腹:腹中空虚。⑱极:通“亟”,急。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⑴时文号不可不读()

⑵着朝华夕落()

【答案】固:本来;若:像。

【解析】考查文言实虚词的含义。需要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记忆文言词语的含义,再根据具体的语

境判断具体的含义。固:固然;若:像。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答案】(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2)你们这些人

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解析】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

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

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必须翻译准确。第一句重点词“安,怎么”“益,好处”;第二句

重点词“于:对于”“猛省:猛然省悟”。

10.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解析】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从原文中找到关于题干问题的区间,在第一段的开头部分,找出表述理

由的语句“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

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原因是“壮年所读,不能持久”“幼年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

行成诵。”幼年记忆力强,印象深刻。

11.从选文加波浪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D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

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理解。联系上下句,还要理解该句的意思。通过上一句“古人之书,安可尽

读”可知作者认为不必也不可能读遍天下文章,不在贪多。通过“但读得一篇,必求……”可知,作者主

张对于好文章要精读,熟读成诵,理解内涵,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大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幼年时认知知识还没

开导,天真纯洁,读的书即使很久也不温习,偶尔提起时,还可以背诵数行,如果是壮年时读的书,一个

多月后就忘记了,一定不能长久记忆。所以六经、秦汉的古文,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必须幼年时

读,壮年后,即使花费数倍的精力,最终就如影子和回声一样,不能持久。从八岁到二十岁之间,时间不

多,怎么可以荒芜放弃,有人读书不需要的书?这时候,当时流行的文体固然不可以不读,也必须选择那

些典雅纯正、道理纯正词语充裕,可以经历二三十年后没有错误、弊端的书籍阅读,像那些朝华夕落,经

不起推敲的、内容浅陋无知的、荒谬邪僻失去体统、取悦于一时的作品,怎么可以在珠玉难以交换的岁月

却读这样没有好处的文章呢?怎如诵读《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以及读几篇两汉丰美有文采的文章,

作为终身受用的宝典呢?

我希望你们将平时已经读过的书,看作珍宝一般,一个月内,必须加以温习。古人的书,怎么可以全

部读完呢?只要读得一篇文章,一定要可以背诵下来,然后思考明白其内在的意义,能够使之在自己的手

中运用自如,这样,人的才气就能自然地散播出来。

如果曾经读过的书,读完后完全不能举出其中的词句,那是“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词句而不能

运用,那是“食古不化”。二者与腹中空虚没什么不同。你们对于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加以猛然省悟。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凡处早莺争暖树,o

(2),独怆然而涕下!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却话巴山夜雨时。

(5),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7)伤心秦汉经行处,。

(8)富贵不能淫,o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解答】(1)谁家新燕啄春泥(2)念天地之悠悠(3)晴川历历汉阳树(4)何当共剪西窗烛(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不尽长江滚滚流(7)宫阙万间都做了土(8)贫贱不能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识记能力。日常要准确地背诵重点古诗文中的名句,能够

正确的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16题。(17分)

家有斑鸠

陈忠实

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

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

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

和王教授还是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树木的枝杈上,

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儿,在人刚打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它们

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它们就在你

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

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

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邀述1

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已无法计算。我能记得和看到

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

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

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

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

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在我家乡的鸟类中,斑鸠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

种鸟儿。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

木鸟和鹭鹭。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仅由几十根

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

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再也看

不到斑鸠了。

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

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

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抛撒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

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心里一动,它们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

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

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

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

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13.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美系

【答案】(1)“我”认识并记住斑鸠(2)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3)“我”看到斑鸠很惊喜,斑

鸠见人就飞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回文定位,模仿格式。并确定题干中的关键词“时

间顺序“''关系已经给定的:“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在文章的第五段,锁定第五段,确定(1)的答案为:

“我”认识并记住斑鸠。已经给定的:“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早晨”在第七段,以及给定部分:我'未见过

斑鸠”出现在文章第六段,所以锁定(2)的答案在第六段,确定答案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并确定⑶

的答案为:“我”看到斑鸠很惊喜,斑鸠见人就飞走。

14.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4分)

(1)【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语句

很长,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

【答案】强调了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伤害鸟兽的手段数不胜数,突出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长句的作用和情感理解。长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更能突出情感。答

题时应注重去看作者的用词“心狠手辣”以及后文某些鸟兽所遭受的不公待遇时作者的用词“利欲熏心、

丧尽良知”等,可以确定作者对人类使用多种手段伤害鸟类的愤慨之情。

(2)【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答案】不能去掉。“探头探脑”并没有丑化斑鸠,而是生动地表现了斑鸠的小心、机警,对人类怀有

戒备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首先根据题干回答:不可以,并没有丑化斑鸠。然后结合上文中说到

的人类对鸟类的伤害以及下文我们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时我的振奋,可以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为:表现了

斑鸠对人类怀有戒备之心。

15.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5分)

【答案】不多余。第二段讲述了“我”在波士顿城郊见到人鸟兽共存共荣的景象,第三段写了我们对

鸟兽的伤害,造成了鸟兽对人类的警惕。这两段文字与前后文关系密切,既回应了“我”重见斑鸠时的惊

喜,又对后文斑鸠难以跟“我”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做了交待;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重,行文具有变化,

避免了平铺直叙。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答题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要先简述两段的内容,

表明这两段与斑鸠之间的关系。结构上,其作用为承上启下,第二段中的“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承接

第一段"我"重见斑鸠的惊喜,而三段中的'‘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

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既是第二段的自然接叙,又为下文写斑鸠难以跟"

我”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作了交代,这样就由斑鸠引申到了人与鸟兽的关系,不仅使内容更厚重、行文具

有变化,而且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

16.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5分)

【答案】示例1:能等来。从文中看,“我”与斑鸠的关系已有了突破性进展,“我”觉得假以时日斑鸠

会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现实生活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鸟兽的意识已越来越强,经常见到人鸟兽和谐相

处的情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斑鸠定能慢慢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

示例2:不能等来。文中写过去人们对鸟类的伤害,让“斑鸠”一直对人类保持戒心;生活中还有不少

人缺乏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伤害鸟类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斑鸠要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还很困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联系生活实际解答问题的能力。这类问题通常在最后一题出现。

答题时,应先写出从文章中获得的想法,然后结合实际或生活体险举例分析,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充实。

如果选择能等来,结合文章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为切入点,然后结合生活体验,

叙述现在的人们为与鸟兽和谐相处所做的努力即可。如果选择不能等来,以文章中人们过去对鸟兽的伤害,

斑鸠对人类一直以来的戒心为切入点,然后结合生活中人因缺乏保护生态、保护鸟兽的意识,还存在伤害鸟

兽的行为去展开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20题。(13分)

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会开始消极对待

生活。他们就像一副慢性毒药,把潘多拉盒子打开,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在世界散播自己的黑暗与不

满。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除了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②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当我们换

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③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

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

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

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

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

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④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认识的

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

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

来。

⑤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

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

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

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便生活虐我们一

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记住罗曼•罗兰说的

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17.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答案】“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或者“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或者

“快乐就是幸福,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分析中心论点,一看标题,文章的标题“凡事往好

处想就比别人幸福”就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二看内容,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结尾段对全文进行了

总结,强调了乐观心态的重要性,故把“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作为中心论点也

是可以的。

18.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比喻论证。把有些人“消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比作“慢性毒药”,生动形象的论证了悲观消

极的态度给人带来的危害,进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他们就像一副慢性毒药,把潘多拉盒子打开,

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在世界散播自己的黑暗与不满”把消极对待生活的人比作慢性毒药,是运用了比

喻论证的方法,说消极情绪是慢性毒药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悲观又消极的态度只会让人变得更糟糕,最后

看其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9.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文章先从反面入手,指出思想消极会让人变得更糟糕;接着从正面摆事实,讲道理,告诉我

们应换个角度看问题,凡事都往好处想;最后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得出中心论点,并提出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理清段落层次,第①段为

一层,第②到④段为一层,⑤⑥段为一层,然后分别概括概括各层的内容,第一层列举拥有悲观心态的人

的表现,从反面论证了消极态度的危害“悲观又消极的态度,除了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之外,没有任何好

处”;第二层提出“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的观点,并用一个老太太和一个乐

观的女孩的例子进行论证,然后运用孟子的古语进行道理论证;第三层分析拥有消极心态和积极心态的不

同结果,通过对比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

语,进行表述即可。

20.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答案】示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多运用逆向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失

去也是另一种拥有,失意也会变成诗意。或:经历挫折固然不能说是好事,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只有经历一些挫败,才能使我们更加坚强,才能更好地超越和突破自己,才能使以后的路走得更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的感悟及创新表达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论点

的基础上,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凡事往好处想,对生活要有所期待”其中任意一方面展开谈论,联系

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写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1.班级拟开展“读名著•说信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说说你从作品中读

出了作家或人物怎样的信仰,并结合名著的特点和相关内容阐述你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A.《艾青诗选》B.《红星照耀中国》C.《西游记》

【答案】示例1:我选《艾青诗选》。从作品中我读出了诗人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事

业而奋斗。

阅读时,可以抓住重点意象进行精读,圈画出重点语句,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或者有感情地

诵读,认真做好摘抄和批注,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我爱这土地》《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

上》等诗歌,以“土地”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体现了他崇高

的信仰。

示例2:我选《红星照耀中国》。从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

牺牲奉献的崇高信仰。

阅读时,可以结合序言,利用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篇章,如''强渡大渡河”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