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意象本质上不是比喻、象征、寄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c61a5bb30c0887b8f92f88aae43d89/4fc61a5bb30c0887b8f92f88aae43d891.gif)
![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意象本质上不是比喻、象征、寄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c61a5bb30c0887b8f92f88aae43d89/4fc61a5bb30c0887b8f92f88aae43d892.gif)
![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意象本质上不是比喻、象征、寄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c61a5bb30c0887b8f92f88aae43d89/4fc61a5bb30c0887b8f92f88aae43d893.gif)
![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意象本质上不是比喻、象征、寄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c61a5bb30c0887b8f92f88aae43d89/4fc61a5bb30c0887b8f92f88aae43d894.gif)
![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意象本质上不是比喻、象征、寄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c61a5bb30c0887b8f92f88aae43d89/4fc61a5bb30c0887b8f92f88aae43d8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意象本质上不是比喻、象征、寄托
对于绘画,人们通常会理解“关注山水”、“信任景观”、“将客观景观视为主观情感的象征”等。其实这纯粹是用一种“拟物”主义的方式来理解意象,即把它降低为一种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有的则将意象和喻象完全等同起来,如说:“意象是心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在这些同志看来意象就是一种在“比”或“寓”中的情感(实即观念)的“具象表现”。但是比喻、象征、寄托等本来就不能离开具体形象而存在,因此比喻、象征、寄托等也就是他们所理解的“意象”了。闻一多先生早在《说鱼》一文就曾说过:“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本是一回事,所以后世批评家也称诗中的兴为兴象。西洋人所谓意象、象征,都是同类的东西,而用中国术语说来,实在都是隐。”确实,在西方近代,人们大多是把“意象”理解为象征或比喻的。如威尔斯在《诗歌意象》一书中,就把意象分成七种类型,有装饰性意象、潜沉意象、强合意象、基本意象、精致意象、扩张意象、繁富意象等,它们或是“大众的隐喻”,或是“技巧性隐喻”,或是这两种隐喻的“更精巧的形式”,而最高层的意象则是文学性、内在性(即隐喻式的思维)、比喻各方浑然一体的融合等诸特征的综合。所以,由于时代的原因,闻一多先生那样说,且认为“意象”概念来自国外,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今天回过头来再看,西方所理解的“意象”,实同我国文学创作中的意象是并不相同的。意象的质的规定性,就审美心理的角度说,它是心和物的同一;就艺术认识论的角度说,它是意和象的契合;就作品表现的审美特征说,则是情和景的交融。所以在本质上,它不是比喻、象征或寄托,它和喻象文学是无缘的,它们各自属于两种绝然不同的审美范畴。陈睽《文则》曾说:“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于是有人遂引以为据。其实这话虽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过于绝对。《文镜秘府论·论文意》就说:诗有平(当作凭)意兴来作者。“愿子励风规,归来振羽仪;嗟余今老病,此别恐长辞”。盖无比兴,一时之能也。所谓“意兴”,是魏晋六朝以来新出现的、人们用以表述特殊审美心理的创作概念,就是常说的心物同一。它的发生发展,正好和意象诗人的创作相同步,而和传统所说“比兴”,则属完全不同的理论范畴。“凭意兴”作诗和用比兴写诗,其间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并非只有用“喻”写成的诗才是好诗。也就不能认为“文之作也可无喻乎”。王夫之在谈到王俭《春诗》时也说:此种诗直不可以思路求佳,二十字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光不在内,亦不在外,既无轮廓,亦无丝理,可以生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按王俭原诗是:“兰生已匝苑,萍开欲半池;轻风摇杂花,细雨乱丛枝”。这是一首典型的六朝意象诗,诗人并没有直接去表现主观情感,只是抓住南国新春富有特征的几组景物着笔,给人一种生机蓬荣、春意盎然的深切感受。诗中的景物描写,也不是出于某种比兴寄托的需要而选择,但却充分表现了诗人怜爱春光的一片深情。所以王夫之说:“可以生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正古人所谓情出象外、化景物为情思——物质的东西只有在诗人笔下化作情感的时候,那才成为真正的艺术。这就是意象诗歌的本质,它并不寄情,却情自无限。但是,意象诗同喻象诗,尽管在审美性质上存在着这样大的差别,人们却常常在“言外之意”这点上把它们混同起来。是的,意象和喻象虽然都讲求含蓄,但含蓄的性质却根本不同。对此,钱钟书先生曾作过十分透辟的论述,他说:夫“言外之意”,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须求之文外。含蓄比于形与神,寄托则类神之与影。他认为前者才是真正的含蓄,后者不过是寄托而已。二者虽然都有“言外之意”,但其性质并不相同。寄托有如神与影的关系,中间究竟隔着一层(形)。因为是“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故物我还处在相互外在的孤立状态,当然不会产生心物同一、情景交融的“意象”。大致《诗》《骚》所长,即在于此。晋宋以降,我国诗歌渐趋情景含蕴,情和景非一亦非异,不即亦不离,有如形神之交融,故“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即是六朝意象诗歌之所长。前者是我国诗歌早期的审美特征,属喻象;后者则是我国诗歌后期的审美特征,属意象,故谓“有含蓄与寄托之辨”。然而长期来人们却混焉不分、习焉不察,于是文学发展史上这一重要转变,遂模糊不清了。另外,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好用佛语“现量”和“比量”来评诗,我以为所说明的也正是这两种诗歌类型。如《姜斋诗话》说:“僧敲月下门”,祗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沈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又《题芦雁绝句序》说:家辋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二者同一风味,故得水乳调和,俱是造未造、化未化之前,因现量而出之。一觅巴鼻(根据、来由)鹞子即过新罗国去矣。何谓“现量”?他在《相宗络索》中说:“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五根于尘境与根合时,即时如实觉,知是现在本等色法,不待忖度,更无疑妄”。故知文学创作中的“现量”,当指审美知觉的敏锐直觉,或突然触发的灵感,也就是王夫之所说“即景会心,自然灵妙”。它是一触即觉、不待忖度推敲、不假思量计较而直指“实觉”、显现真实的。实际也就是意象诗歌创作中经常出现的“兴”或“意兴”,且与钟嵘所说“直寻”、皎然所说“直致所得”、严羽所说“妙悟”相契。在意象诗人的创作中,因为是情景含蕴、两相交融,客观事物的形神气韵同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常达到一种完美的契合;故表现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往往进入一种心物同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主观和客观便呈现出一种不期然而然的触发或偶合,这就是所谓“现量”。如贾岛写“僧敲月下门”这句诗,在“推”字或“敲”字间用尽心思,因而长期被传为美谈。但在王夫之看来,这根本就不需要去苦心推敲,因为这只是妄想揣摩;如果诗人真已进入那种不期然而然的灵感触发,那么“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心居其一”,直截顿悟,自然灵妙,何劳苦苦用心经营!正如他评谢灵运《游南亭》诗所说:“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灵心巧手,磕着即凑”。(《古诗评选》卷五)或如评沈明臣《渡峡江》诗所说:“情景一合,自得妙语”。(同前)因此意象创造上的这种思维特征,是同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的运用,无论在创作的艺术心理活动上,或艺术表达所需要的才能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因为在后者那里,并不需要形成主客观的契合同一,“物自物而己自己”(评《渡峡江》语),自然不存在一触即觉的“现量”了。《姜斋诗话》还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非其景”。如果仅仅注目于某种比喻、象征意义的选取,即“假思量计较”进行概念判断,则景物的描写便非出于情思的自然触发,情景之间便会出现“截分两橛”的相外现象,也就根本不会出现“初不相离,唯意所适”的“现量”,而是佛语所说的“比量”了。王夫之评王籍《入若耶溪》诗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论者以为独绝,非也。……逾、更二字,斧凿露尽,未免拙工之妙。拟之于禅,非、比二量语也,非现量也。⑧又何谓“比量”?它和现量是相对的概念。《相宗络索》说:“比者,以种种事,比度种种理。以相似比同,如以牛比兔,同是兽类;或以不似比异,如以牛有角比兔无角,遂得确信。此量于理无谬,而本等实相原不待此,此纯以意计分别而生”。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从观念出发的类比方法,即“以种种事比度种种理”,故说“纯以意计分别而生”,同“不假思量计较”的现量正好相反,具有于抽象意绎的性质。文学创作中的比喻、象征、寄托等,即是此量。它们或是观念的类比,而不是心物之间的契合;或是思想的某种例证,而不是物我之间的同一;或是理念的缩略符号,而不是情景之间的融贯。总之,常常是概念的演化。值得注意的是,此量虽然“于理无谬”,但意象诗歌却不能待此而致绩,故王夫之深以为不取。用“现量”和“比量”来说明我国诗歌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类型,虽说是借用佛语,却很能揭示出某些实质,因此我以为颇值得予以重视。不借助比兴,不借助象征或寄托,单凭景物描写何以能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呢?王夫之认为情和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契机,他说:“然则情者,不纯在外,不纯在内,或往或来,一来一往,吾之动几与天之动几,相合而成者也。”(《船山学谱》卷三)就是说情感的存在虽是主观的,但它的产生又因物触发而起,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客观性,所以每种感情总是和特殊的物象密切相联系。有是物才有是情,有是情必有是物,脱离开对象的抽象情感是不会存在的。故他又说:情者,阴阳之几也;物者,天地之产也。阴阳之几动于心,天地之产应于外。故外有其物,内可有其情矣;内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矣。”(《诗广传》卷一)可知物是诗人所感受的物,情则是物所引起的情,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交通的契机,这就是“兴”。正如刘勰所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通过心物相应这一“兴”的桥梁,诗人的情思才能和特定对象相因依、相含吐、相包孕,使情渗透于物,物也被“情”化。故诗人所独特感受的景物便成为他情感的物化表现,而选取这景物也就成了他抒写情感的特殊手段。何况,“絜天下之物与吾情相当者,不乏矣;天地不匮其产,阴阳不失其情”。(同前)天地既不乏是物,吾人则不乏是情,诗人就是这样从大自然中不竭地汲取着灵感,产生着“兴”,诗神缪斯也就永远生命长青。《姜斋诗话》说:若能“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也就才能作到“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而意象诗人不同于喻象诗人的创作奥秘,正从这里可以得到揭示。喻象文学是以“比量”为手段,所以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近于抽象的“理”或“义”,如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等:而意象诗人却是以“现量”为手段的,故在诗歌深层蕴含的则是一种象外之“情”或某种人性。然而,这并非说意象诗歌绝对排斥理或义,只是它不同于喻象诗中如“美人香草,以喻君子”等那样的理或义。意象诗中表现的理只能是“不可名言之理”,亦即“幽渺以为理”。总之,我国自六朝开始发展起来的意象诗,是以心物不期然而然的偶合因而引起情景的突然触发为基点的,故谓“化景物为情思”、“语不及情而情自无限”,所以它并不重在喻托意义的选取。这一新的审美理想,到了唐代诗歌则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自然诗歌并不都是用意象来写作的,但唐人艺术成就最高的诗,却大多都是完美的意象诗。再从我国书法来看,我以为也是典型的意象艺术。虽然由于它带有某种所谓“抽象”性,常被人们用一种喻意的或象征的观念来理解,而称之为寄怀之具。其实书法家追求的绝非什么喻或寄,而是书写情怀,即把主观情思凝聚在浓缩在线的形象中。它起初原是象形的,即模仿的。自西汉扬雄提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法言·问神》)以后,用于书写的文字就开始摆脱“象物”的实用阶段,而和主观情感的表现联结起来,逐渐发展为一种自觉的艺术了。到了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又进一步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更被明确的界定为抒散情怀、表现个性之具。作为一种真正的艺术,书法之所以能在晋宋达到高度成熟,正是这一认识过程的必然结果。发展到唐代,这种意识则更加明确。孙过庭《书谱》说:“岂知情动言形,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韩愈论张旭草书也说:“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送高闲上人序》)书法更被与《诗》《骚》同等看待,认为和诗歌创作一样,它也是“不平有动于心”的产物,于是书法艺术也更抒情化、诗意化了。大概差不多在此同时,书法理论家们也开始用“意象”概念来说明其审美特征。张怀璀曾这样说:……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谷岩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他认为书法是取法于种种客观物象的,故说:“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又认为是抒写情怀的,故说:“骋纵横之志,散郁结之怀”。前者说的就是“象”,后者说的则是“意”。心物相契、两相交融,而兼具象形缘情之美,这就是书法的“意象”。故他在《文字论》中说:“探彼意象,入此规模”。正式采用意象一词论书。从此“意象”的概念也被引进书评书论中来。如《书史会要》载杜本论书说:“倘悟其变,则纵横皆有意象也。”《佩文斋书画谱》亦说:“风骨意象皆存”。元郑杓《衍极》也说:“若日月云雾,若虫食叶,若利刀戈,纵横皆有意象。”蔡希综《书法论》评张旭草书则谓有“意象之奇”,故“群象自形,有若飞动”。由此可见,前人早就认识到我国书法是一种意象的艺术。我国书法是“线的艺术”,即以线来构形的艺术,这是它不同于诗画的主要特征。但是书法艺术中线的形象,已不是客观事物形象的直接模仿,可以说是大千世界中所难以找到的形体。因此有人才称它是“抽象艺术”。比如它的一个点,常常启发读者想象为“鼠矢”、“瓜瓣”、“雨滴”、“青苔”、“坠石”等等,却不是具体事物的某一点。又如一横,也常启示读者想到“一叶横舟”、“千里阵云”、“横桥断山”、“金钗玉案”等等,却不是具体事物的某一横。所以它的一点一横,已不是模仿具体事物而来的一点一横,而是可以触发人们去自由想象和联想的点和横。那么这是否说它已失去了具象性呢?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意象艺术,其所以不同于再现艺术之处,就在于它的“象”是一种再创造的形象,即“化景物为情思”所说的“化”过的形象;塑造形象的目的主要是化作情思,故不重在原物的逼真、精确的再现。我国书法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它已脱离了象形文字的阶段,使原来的具体形象发生了蜕变,如借用我国诗画理论中的术语,或者正可称为“不似之似”的“象外之象”。我国书法艺术的笔画结构形象,既不是具体事物的刻意模仿,也。不是西方抽象艺术那样的随意涂抹,而是艺术家再造的表情达性的特殊手段。正是书法中线所具有的这种“不似”或“象外”的特.征,才使它获得了无限的造形能力和表现能力,而成为构造意象的有力手段。书法艺术也才能产生其他艺术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康德说过:线是最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而中国书法艺术的线,则有它造形的特殊功能。比如竖画具有力.度感,横画具有径健感,撇画具有潇洒感,捺画具有舒展感,方画具有坚毅感,圆画具有流媚感,点画具有稳重感,波画具有节奏感,钩画具有韧性感等。所以书法不仅是线的艺术,而且是力的艺术。线条的运动节奏,则造成了“势”,而表现为“骨力”;墨色的淋漓挥洒,则又表现出“气”,而蓄积着“韵”。通过骨势气韵的流动变化,则又写出了作家情感的波动节律,个性的阴阳刚柔,人格的刚正邪佞等。书法家就是以他深厚的功力和纯熟的技巧,利用这些极富表现力的线条,来组合结构其书法形体,从而抒写他的思绪情怀的。所以在书法艺术中,也象在诗歌中一样,透过线条的物质形体,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人”。明代项穆曾说:“心之所发,……运之为字迹。……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又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政策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发展评价
- 买卖合同协议书模板
- 互助领域战略合作合同框架
- 二手车团购代理销售合同
- 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合同模板
- 个人房产抵押融资合同模板
- 个人向企业借款合同书(版)
- 中欧科技创新技术许可合同探讨
- 一篇文章读懂应届生就业合同细则
- 二手房销售合同实施细则
- 河北省沧州市五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含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 肿瘤护士培训课件
- 新课标体育与健康水平二教案合集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
- 公司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
- 2022年行业报告我国FEVE氟树脂涂料发展现状及展望
- 10000中国普通人名大全
- 走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课件
- Y2系列电机样本
-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