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研究_第1页
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研究_第2页
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研究_第3页
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研究_第4页
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研究摘要: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种类日益增多,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纠纷解决机制、实现多元解纷与诉讼服务的无缝衔接已刻不容缓。多元诉前纠纷解决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快捷方便地解决纠纷,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各种问题。关键词:中国特色;诉讼;服务模式多元解纷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种类日益增多,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纠纷解决机制、实现多元解纷与诉讼服务的无缝衔接已刻不容缓。多元诉前纠纷解决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快捷方便地解决纠纷,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各种问题。一、中国特色纠纷解决中国特色纠纷解决方式分为诉讼与非诉讼两大类型,其中诉讼程序严格,用时长,成本高,对抗性强;非诉讼程序灵活,快捷简便,自治性强。我国的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始终强调诉讼与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讼方式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将各种解纷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运转的核心动力,将充分发挥各种解纷方式的作用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追求的目标。我国的这种设计有历史的成功经验证明,在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实行审判和调解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多种解纷方式相结合的机制也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可以为不同的社会主体提供多种选择,并根据纠纷的发展变化在各种解纷方式之间进行动态的转换。在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过程中,需要注重统筹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一方面,发挥诉讼的强制功能为非诉讼机制提供司法保障,对非诉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非诉调解协议的执行力;另一方面,发挥非诉讼机制的分流功能为诉讼减轻负担,将诉至法院的纠纷通过委派调解或委托调解的方式转嫁给社会调解组织,缓解法院人案矛盾的困境。(一)调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虽然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法治经验,但是受到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和为贵的观念仍在我国深入人心,甚至幼儿园的小孩子都知道要和小朋友和睦相处。更重要的是,虽然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受到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仍然具有“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特征,大家办什么事首先想到的也是“我认识什么人,我在某某单位有关系,我要托人说一声”,在这种文化和社会大背景下,法院在处理诉讼时更要注重情理法统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既要兼顾法理,又要考虑人情,争取解决的每一个纠纷、做出的每一个判决都合情,合理,合法,符合我国老百姓心里那条判断是非曲直、公平正义的朴素准则。情理法三者兼容的准则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价值一脉相承,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相呼应。法院在解决一个纠纷时,目的上要重视追求做到人际关系的文明和谐,要做到每一个当事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当事人能够诚实守信,进行友善、民主的协商,法院做出的纠纷解决结果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体现出公平、正义与法治。情理法相结合,不仅使老百姓满意裁判结果,更有助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二)诉前调解的制度规定按照现行法律,我国调解制度主要包括法院调解、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三个部分。法院调解又称司法调解、诉讼调解,是指法院在审理各类案件时,由法院主持,当事人平等协商,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所进行的活动。行政调解是指具有调解纠纷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政策、法律,以自愿为原则,在分清责任,明辨是非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从而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活动。他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行为。由三种调解的概念,可以看出,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的职权行为,他是人民法院的一种审理活动,其形成的调解文书具有强制力;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行为,形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其性质是合同。而实践中,诉前调解的重要特征则在于:调解程序的发生在提起诉讼之前,所以可以看出诉前调解不应属于法院调解和行政调解的范畴,其实质是一种人民调解。(三)诉前调解的原则及特点1.自愿性自愿性原则是诉前调解最根本的原则之一,是诉前调解实施的合法性基础。诉前调解要真正实现公正与效率,就要保证程序的正义性。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程序,在看中其快捷、不伤和气等优点的同时,对自己权利能否真正得到保护相当关注。当事人对诉前调解程序的选择,诉讼权利的行使,实体权利的处分,都应当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一是体现在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程序自愿,人民法院不能强迫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接受调解。二是在调解过程中权利处分自愿,调解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决不能通过诱导、施压等手段使当事人勉强同意达成协议。此外自愿性原则还应包括中止调解程序自愿等。2.开放性首先是调解参与人员的开放性,诉前调解是双方当事人在诉前由法院审判人员引导下进行,可以邀请人民陪审员、律师及社区居委会负责人、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双方单位负责人、亲戚朋友等参与调解。其次调解内容的开放性。调解的基本内容以争议标的为主。但实际调解过程中,往往不可能拘泥于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中所涉及事实,只要双方当事人自愿,可以将双方当事人与所争议案件相关联的纠纷、争议背后的深层次矛盾从整体上、根本上予以解决。3.合法性诉前调解的合法性原则是比较宽泛的基本原则;既调解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就行。一是调解程序合法,在调解过程中要做到程序公正,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进行违法调解。二是调解协议内容合法。双方当事人调解协议达成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4.保密性诉前调解并不要求事实清楚,是非分明;因此,双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对一些敏感性、保密性的内容可以避而不谈,在调解过程及协议书中也可不予明确。比起审判公开的特点,调解的保密性满足了一些当事人不愿意将那些纯属私人事务、私人信息公之于众的需求,避免了因审判公开将私事外扬而可能陷入的窘境和带来的伤害。5.快捷诉前调解较诉讼调解更应当快捷、简易一旦调解破裂,不应拖延而迅速转入诉讼程序,这种程序的转换应确定时限并由法院自动完成,当事人无需另行申请。6.节约对于起诉至法院而选择诉前调解的,法院可比照诉讼预收费用,但诉前调解一旦达成,应当减免收费,以此鼓励当事人在诉前达成调解。(四)诉前调解的适用范围诉前调解虽然具有灵活和简易等优点,但却没有法律规定且在程序上也呈现出非法律性、非正式性,所以为了当事人的利益应该严格控制其适用范围。根据司法实践,参考各地法院的做法,笔者认为诉前调解只适用于以下一些调、撤率较高的案件:a.家庭纠纷类,如:婚姻、抚养、赡养、收养、监护婚、继承等。b.相邻关系类,如:宅基地和不动产纠纷等。c.小标的额案件,如:小额的债务纠纷、小额的合同纠纷等。d.人身损害赔偿类,如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e.民间借贷纠纷类,如诉讼标的额较小,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民间借贷案件。f.其他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纠纷。二、诉讼服务模式探索(一)诉讼服务包括哪些内容诉讼服务中心的职能是:a.进行诉讼引导;b.及时接收并审查民事、执行起诉或申请立案的案件材料,依法办理立案手续,核算并收取诉讼费用;c.为当事人提供案件信息查询服务;d.经当事人申请,确认由非诉调解组织或其他调解机构主持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否合法有效,并决定是否赋予该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e.记录并及时答复当事人及人民群众的来人、来函与来电咨询;f.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必要的司法救助;g.接待来院反映情况的当事人,收转申诉和申请再审的相关材料。(二)诉讼服务遇到的难题机构设置依据不足最高院只是提出了设立的倡导意见,对该机构编制、职位,职称等都未作出明确规定,各地做法不一。另外,诉讼服务中心与立案机构存在重叠问题。与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存有差距。场所相对狭小。目前诉讼服务中心,多为原立案大厅改建或扩建的,因窗口多,人流大,仍显得拥挤。设备不齐科技化程度不高。有些基层法院,办公设施不齐,自动化、科技化、数字化含量不高,以致如网上证据提交、法官视频约谈等工作无法展开。法院案件信息查询设定了权限。基层法院只能查到本院案件相关信息,而同级其他法院及上级法院的无权查询。人员配备不当难于应对。诉讼服务中心,大多启用新人,有的新人(包括聘用人员)占70%以上,而诉前保全、先予执行、诉前调解等,又只能有审判职称或有审判实践经验的人来担当。当事人仍存疑虑少数法官抱有怨气。受“当事人围着法官转”传统诉讼思想影响,有些当事人对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不放心、不信任。除开庭以外的工作,均要在诉讼服务中心完成,而基层法院大都未配备审判辅助人员,致使有的法官整天在办公室和诉讼服务中心来往穿梭,少数法官已有抱怨甚至对立情绪。前、后台存在“脱节”现象。如前台应当事人、律师申请约见法官、调卷,后台法官以其未预约进行拒绝,还如前台向后台移交材料,后台以材料不合或延时而拒收等,前、后台“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三)如何在诉讼服务中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法院调解有被削弱的迹象。进入诉讼后,杜绝当事人直接接触法官,当事人感觉找法官不便,只好等开庭,而有的法官也嫌麻烦,不愿约见当事人,将调解工作也在庭审中完成。仅凭庭审中的有限的调解,难于发挥法院调解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在为民、利民、便民诉讼的作用,笔者建议如下:出台相关规定。最高院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关规定,明确该机构的职责、职位、职称,及与审判部门衔接的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人民法院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知晓度、认知度。加大人财投入。将一定数量熟知审、执工作的法官(也可返聘一些退休的资深法官)及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该机构,使之成为一支综合型、精英型的队伍。另外,要尽力争取政府财力支持,将该机构建造成为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环境舒适的场所。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在坚持“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宗旨下,努力结合本院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前、后台的分工和协作,充分调动所有干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内部监督机制。院审管办、监察室,对前、后台工作衔接情况,应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和检查,发现协作不一而影响审判绩效的人和事,要依纪、依法进行处理。建立案件信息查询联网共享机制。人民法院应加大投入,搭建人民法院案件信息共享平台,让各级法院诉讼服务窗口具备全国法院各类案件查询权限,也可供相关当事人查询。三、纠纷解决与诉讼服务的衔接问题(一)如何做到纠纷解决与诉讼服务的无缝衔接因为诉前调解发生在提起诉讼之前,所以诉前调解的启动应在案件当事人到法院立案之时。具体而言,就是在法院立案庭内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在当事人来院立案之时,立案人员应仔细审查案件,判断案件的性质、复杂程度以及是否有调解的可能。对法律关系基本清楚、事实争议不大、法律责任比较明确的一审民商事案件,立案法官应该充分行使释明权,主动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优势,告知进入诉讼程序后的利弊,建议当事人首先选择诉前调解,并征求、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进行诉前调解。如果当事人愿意,则应暂缓立案,由法官将案件转至立案庭内设置的人民调解工作室,由立案法官协助人民调解员通知当事人到法院立案庭进行调解。(二)如何做好诉前调解工作以提高诉讼服务质量设立立案调解室,优化配置调解资源。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立案调解室,专门开展对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安排三名办案经验丰富且富有调解经验的未入额老庭长充实到诉前调解队伍中,专门负责调解工作,配备专职书记员和特邀调解员,充实调解力量,并给予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必要的物质装备,集中力量,优化资源,通过专业化的机制,加大诉前调解工作力度,促进纠纷及时、稳妥化解。加强诉前调解宣传和诉讼引导。在诉讼服务中心大厅摆放诉前调解宣传页,在LED电子屏、宣传展板上展示诉前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具有的便民、效率高、成本低的独特优势,增强当事人对诉前调解的认识,引导当事人自愿调解。立案工作人员在立案的同时主动询问当事人双方基本情况,向当事人告知诉前调解的快捷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积极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诉前调解程序解决纠纷,对符合诉前调解条件并同意进行诉前调解的案件当事人,引导其到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同时,借助社会媒体,结合典型案例,加强对诉前调解程序和特点的宣传,提高群众认识,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程序解决纠纷,使矛盾快速有效地平息在萌芽状态。坚持极速调解,提高效率。立案调解法官接到案件遂即以简便的方式通知当事人进行调解,采取送达调解、电话调解、上门调解、到庭调解等方式对案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调解。对简单案件,尽量做到当日通知当事人,当场征求调解意见,当日调解、当日制作法律文书、当日送达、当日结案,并尽可能地做到当场履行完毕,减少矛盾纠纷,提高调解率,有效减轻执行工作的压力。规范诉前调解行为,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细化诉前调解工作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同时,对当事人不愿意诉前调解或者5日内调解不成的,及时进入立案审查程序。定期组织召开调解工作会议,交流总结经验,认真归纳诉前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