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shy-drave综合征1例_第1页
中医辨证治疗shy-drave综合征1例_第2页
中医辨证治疗shy-drave综合征1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辨证治疗shy-drave综合征1例

shy-drag综合征,也称为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属于多系统萎缩。通常以植物神经障碍为初始表现,可先后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小脑、锥形体外系、干预和骨髓病变。其病因不明,临床较为少见,并易误诊。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Shy-Drager患者1例,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治疗双下肢体相关病案患者,男,55岁,因“眩晕伴进行性双下肢无力3年余”于2011年8月2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Ⅱ级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160/100mmHg(1mmHg=0.133kPa),未系统治疗,3年前爬山时出现头晕、行走不稳,休息后自行缓解。后头晕逐渐加重,侧坐、卧位血压正常或偏高(最高150/90mmHg),立位最低时约60/40mmHg,曾发生过低血压晕厥,片刻可自行苏醒,无摔伤病史。2010年11月在某医院诊断为“直立性低血压”,穿紧身袜治疗效果不明显。2011年初出现左下肢软弱无力,进而发展至右下肢,左侧重于右侧,伴双下肢灼热感。半年前出现声音嘶哑,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性功能丧失,二便排泄困难。至另外一家医院接受针灸、中药治疗,但症状无明显好转。现症见:阵发眩晕,站立、行走及上楼时加重,直立活动20min后眩晕明显,低头或下蹲休息后可缓解,严重时须弯腰行走,上午重,下午稍轻,双下肢软弱无力,左侧重于右侧,伴灼热感,胸部以下均有灼热感,汗出较多,无畏寒,声音嘶哑,轻度胸闷,二便困难,舌淡红,苔白厚稍黄,舌体胖大,脉沉细、左弦。查体:卧位血压130/80mmHg,坐位血压120/80mmHg,立位血压60/50mmHg,神清,精神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声音嘶哑,行走不稳,四肢肌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双下肢关节位置觉异常,左膝腱反射亢进,闭目站立征阳性,双侧指鼻试验欠稳准,以左侧为重,左侧跟膝胫试验阳性。病理征未引出。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腹部B超:膀胱尿潴留。脑MRI:小脑轻度萎缩。以补肾健脾升阳为法,予中药、针灸综合治疗。艾灸:艾箱灸任脉膻中、中庭、巨阙、上脘、中脘、下脘、水分、神阙、气海、石门、关元、中极等穴位,每日30min,督脉尾椎至颈椎部分穴位每日30min。针刺:双日患者取仰卧位,取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风池、涌泉、气海、关元,直刺1.5~2寸,施捻转补法,行针30min。单日患者取俯卧位,取至阳、腰阳关、肝俞、脾俞、肾俞,用0.38mm×40mm不锈钢毫针向脊椎方向45°斜刺,深度20~30mm,提插捻转泻法,以向脊柱两侧放射或相应部位出现紧束感为度,得气后留针30min。针刺治疗1个月时患者因不能耐受停用。中药:黄芪25g,生晒参10g,升麻10g,熟地黄10g,山茱萸10g,知母10g,黄柏10g,鹿角胶10g,川芎10g,天麻15g,丹参20g,枳实10g,白术30g,牡丹皮10g,山药10g,泽泻10g,桑寄生12g,菟丝子12g,茯苓15g。以上药为主方加减,适当加入羌活、防风、薏苡仁、苍术、龟甲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加减应用。治疗1个月后患者头晕明显改善,立位及活动后血压最低80/60mmHg,最高110/80mmHg,排尿不净改善,夜尿由10次以上减至5次以下,大便基本正常,下身灼热感基本消失,性功能及声音嘶哑改善不明显。治疗2个月时立位血压基本稳定至90/60mmHg以上。24h血压监测显示:晨起6:00-8:00血压最低至90/60mmHg,余时间能稳定在110/70mmHg,但卧位血压升高,最高达180/110mmHg。方中减桑寄生、菟丝子、熟地黄、枸杞子,治疗3个月时头晕消失,立位及活动后血压最低90/70mmHg,最高130/80mmHg,排尿不净改善,夜尿在.3次以下,未再出现遗尿,大便基本正常,下身灼热感消失,性功能改善,声音嘶哑好转。神经系统检查:左上肢肌力V级,左下肢Ⅳ级,右上肢、下肢肌力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疗效满意,于2011年10月29日出院。2中医病因病机Shy-Drager综合征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病变,首先侵犯自主神经,然后侵犯躯体神经,可伴有小脑、基底节、脑干和脊髓病变,常为双侧对称性。本病一般自主神经症状首先出现,经过数月至数年才出现躯体症状。该综合征首先由Bradbury1925年描述其临床症状,后由MiltonShy和GlenDrager1960年尸解报告证实本病以直立性低血压为特点,并有神经系统广泛受损。临床表现以直立性低血压为主伴大小便障碍、出汗减少、阳痿、虹膜萎缩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伴有肌强直、震颤、联合运动障碍等中枢神经多系统损害为特征。部分患者尚出现躯干神经系统功能进行性损害表现,如眼球震颤、构音困难、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及精神障碍等。此病以中年人好发,男性显著多于女性,病因迄今未明,起病隐袭,渐进发展,病势缠绵,易与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症、多发性硬化、颈动脉窦综合征、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等混淆。本病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改善体位性低血压及由此引起的症状。中医文献无系统阐述,但根据本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病势缠绵的特点以及直立时眩晕或晕厥、性欲减低或阳痿、出汗障碍、活动后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符合中医理论中内伤虚损的病机。因五脏虚损,清阳不能上达于脑,清窍失养,故而眩晕。欲补五脏应先补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不足,精气匮乏,不能濡养清窍,即可导致眩晕;脾胃为后天之根本,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亦致眩晕,“劳则气耗”,故活动后眩晕加重。《内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李东垣素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论。故治疗当脾肾同补,补肾填精、健脾升阳是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但本案例患者舌红胖大、边有齿痕,苔中根部白厚略带黄腻,伴有双下肢及逐渐往上发展的灼热感,可见内有湿热,若但补无泻,则可助湿生热,势会更加缠绵难愈,故须辅之以清利湿热之品,如茯苓、泽泻、知母、黄柏之类;苔厚腻加重加苍术、防风、羌活、薏苡仁之类。健脾补肾非一朝一夕之功,须坚持长期服用,方可有效,故在治疗过程中有病情反复,实乃补、泻平衡的问题,调整其用量后即可收效。配合针灸,双日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风池、涌泉、气海、关元益气养阴,单日刺至阳、腰阳关、肝俞、脾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