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_第1页
闽南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_第2页
闽南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_第3页
闽南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_第4页
闽南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闽南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世界上许多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几千年没有中断。这一事实本身表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俗是历史文化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的一页。中国古代儒家典籍认为:文化,指诗书礼乐、政治制度、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礼俗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因此,可以把习俗看成一种行为模式,看成以一系列人文活动为支撑点的习惯和风俗,包括“宗教信仰,年节风俗,人生礼仪,各种赛会,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等”。闽南习俗的沉淀与演变是经历了上古、中古而来的,绵延纵横在使用闽南方言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厦、漳、泉、广东东部和台湾部分地区。一、注重教化的观念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由于程朱理学对闽南地区的长期教化与熏陶,使得儒家礼学和孝道观念成为影响该地区的主导思想。闽南私塾的教科书主要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四书”和“五经”。《光绪漳州府志》关于朱熹教化闽南百姓的记载有多处,如:“宋郡守朱子晓谕俗文”、“宋郡守朱子晓谕词讼教”、“宋郡守朱子晓谕居丧持服教”、“宋郡守朱子劝女道还俗教”等。元仁宗也曾经下诏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理学家从祀孔庙,说明儒家思想逐渐从中原地区传播到偏远的闽南疆域。“有教化而后有人心,有人心而后有风俗。”由此闽南地区衍生出很多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习俗,如祭祀膜拜、敬祖认宗、孝敬长辈等。1.祭祀的神的要求祭祀是对神明祖先等崇奉对象的礼仪。“礼”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闽南人极其重视祭祀,除了基督、天主不列入祭祀对象外,其它天神、地祇、人神、祖先、鬼魅都有祭祀。祭祀的时间很多,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都要拜神——“有拜有保庇”,主要的时间则是六月半、中元、八月半、重阳、冬至、霜降和除夕等几个大节。祭祀的仪式极其庄重,有固定的程序,菜肴必须很丰盛,“奠用香茶烛酒果”。如除夕是闽南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家家户户要以牲醴、柑桔、菜肴、红龟粿、饭春枝和压桌钱供奉祖先和天神,答谢祖先神明这一年来的保佑,并祈求来年平安。俗语“礼多神不怪”,说明祭祀很有讲究,在行为、语言和仪表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祭祀的神情必须肃穆。《漳州杂诗》记载:“祭先礼佛典相沿,冬至家家捣米便。老妇殷勤儿女乐,闽乡风味有搓圆”的节俗,从一个侧面反映祭祀与家族密切的血缘关系,携带浓厚的亲情,与“礼”的渊源比较深厚。2.保留祠堂,拜祭闽南特别重视祠堂与乡社的活动。旧时闽南各姓都有各自的祠堂,有的称家庙,有的称祠堂,有的称宗祠。“闽俗有合族一祠堂,止祀始祖者”925之俗,连偏僻的土楼也都以祖堂为建筑中心。闽南各地仍然保留不少祠堂,供后人景仰与拜祭。最著名的是漳州比干庙,是漳州7个县林姓氏族合建的大宗祠,覆盖全漳州林氏后人,影响相当广泛。祖堂是家族完好与兴旺的象征,家族的重大活动,家庭成员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俗语“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它成为考察闽南人是否有家族观念、是否缅怀先辈、是否孝顺长辈的一个准则。时至今日,定居海外的闽南后裔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定期从国外返乡,看看祖屋、拜拜祠堂、扫扫祖墓、叙叙旧情,表示富贵不忘本、反哺情深。自从台湾当局允许台胞回大陆探亲以来,台胞多次组团结队,横渡海峡到闽南各地宗祠追源求根,进香谒祖。3.封建时间以“孝”为文化内涵的民俗习惯闽南重视敬祖认宗之俗,更重视孝敬长辈之俗。俗语“在生给父母吃豆,赢过死后敬猪头”,要求对父母的孝敬应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早起来,晚辈须向长辈问候;儿媳要给公婆端洗脸水,倒尿桶,然后沏茶敬奉公婆;除夕之夜要“守岁”,为父母祈求长寿;婚嫁时更要处处尊敬父母长辈。俗语“在生有孝,卡好死后抱咧哭”,意思为“生前对父母孝敬比死后悲痛强多了”。当然,这些习俗逐渐简化了,但孝敬长辈的精神核心却长久地遗留下来了。受其影响,闽南地区不少传统节日添加了与“孝”相关的内涵,如清明俗称孝思节,盂兰盆会做为“孝节”,正月二十九日俗称孝九节。至于百姓流传的“圣侯公”的故事,其实就是“孝子公”的故事。年仅21岁的长泰人陈耸,因孝敬母亲,不吃鸡肉只啃鸡骨头,不慎被鸡骨梗喉不治而亡。陈耸的故事为世人所传诵,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朝廷为弘扬其孝顺的传统美德,敕封其为圣英烈侯郎,俗称“孝子公”。从那以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后人又多了一个祭祀“孝子公”的节日。清雍正年间,长泰的先民把香火分到台湾彰化县桃源里,建立泰源宫,尊为地方保护神,崇拜至极。闽南的祭祀和认宗之俗,既可以知根溯源、缅怀先人,又可以凝聚宗族、增进感情,还可以引导修德、正人正己。究其原因,上述习俗是汉民族根文化和安土重迁心理在闽南地区的典型反映,是儒家重视家庭血缘的人伦关系在闽南地区的外在表现,也是朱子理学重“礼”、教化民众的结果。二、古代对信仰神的崇拜和祭祀习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孔子云:“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生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礼,事鬼敬神而远之。”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都很重视对鬼神的祭祀,《礼记·表记》的这段话体现出远古时代敬奉神祇仪式渐变中的连贯性。到了周代,孔子对远古时代礼仪、行为方式加以损益,形成源远流长的传统文明。长期以来,闽南民众一直相信这世间同时存在人、神、鬼三界:神仙住在天上,人住在人间或世上,鬼住在地下或地狱。这种信仰习俗保留了古代闽越民族的原始崇拜和思维方式,与中原信仰文化如出一辙,又体现当地人对善恶的评判标准。1.封禁神、尊礼神、崇拜神上古时期闽南境内居住土著闽越人,都信鬼尚祀,盛行巫术。东晋以后大量入境的汉人带来了中原文化,尤其是唐初和唐末的两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逐渐同化了土著,华夏民族的习俗逐渐成为当地的主流。闽南信仰的神灵众多,有天神、有地神、有人神,既源于闽越文化的原始崇拜,又源于河洛文化的多神论。从古到今,闽南民众总认为万物有灵,生产、生活、自然界等方面都存在着林林总总的神或鬼,于无形中主宰着人类的一切活动。掌管土地的尊为“土地公”,掌管上天的尊为“玉皇大帝”、“天公祖”,掌管作物的尊为“谷神”,掌管祈雨的尊为“清水祖师”,掌管床的尊为“睡神”,掌管戏的尊为“戏神”或“戏祖公”,掌管灶台的尊为“灶君”,掌管生子的尊为“注生娘娘”或“碧霞元君”。俗语“头顶三尺神灵在”,传神地描绘出当地人对三界的笃信,意思为冥冥之中总有神在控制、支配着人间。当地人动辄拿这俗语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吓唬或控制歹人。俗语“拜神如神在”可能由《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演变而来。另外,闽南边陲落后的农耕经济受制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诸多,民众更希望寻求一种精神寄托来有求必应,来获得某些心理安慰或避开某些凶相险兆。闽南人的敬奉神祇,从某种程度上创造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充满浪漫意味的神话,把神灵当作心灵诉求的对象,祈求平安和福祉。如老百姓总是选择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意象来崇奉,如佛祖、观音、祖先、财神、土地、灶王爷等。这反映了民众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体现了宗教信仰实用功利性的取向,是透析民众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2.闽南地区的“敬奉”现象敬奉神祇带有闽南浓厚地方色彩的世俗性,而崇拜忠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民间习惯于敬奉祖先乡贤和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或物,虔诚地把他们当作神灵来供奉。闽南民众敬奉北宋龙海人吴夲(音tao)为“大道公”和“保生大帝”,敬奉明代云霄人林偕春为“太史公”,敬奉宋元之际长泰人陈耸为“圣侯公”,敬奉南宋华安人一家三代忠臣魏了翁、魏国佐、魏天忠为“九龙三公”,敬奉宋代湄洲岛人林默娘为“妈祖”,敬奉唐僧杨义中为“三坪祖师公”的做法,皆源于宋代以来当地民众士气高涨、崇尚气节,对胸怀天下和忠义德厚的名士特别尊崇。此外,奉祀鬼的做法在当地广为流传。据说,有后代奉祀的祖先是得到善报,死后成为善鬼,后人会得到祖灵庇佑和福阴;无后代敬奉的先人是得到恶报,其中有恶鬼、也有冤鬼。一些保卫乡土的义士,一些不可能有后的早逝者,都被称为孤魂。百姓沿袭广祀孤魂野鬼,设食施舍无祀之鬼的习惯,出自对其的怜悯和害怕鬼魂作祟的心理。同时,这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道教的中元节在闽南地区形成的独特民俗,体现闽南民众的宽容、仁义和孝顺。中国传统的普度日在农历七月十五,但在闽南地区有了很大的变异,闽南人对中元的节日观念已逐渐淡化了。最迟到清代道光年间,闽南地区的农历七月实际上已经成为普度月,从七月初一“开巷口”到三十“关巷口”都是普度日。敬奉神祇是闽南信仰习俗讲究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的道德标准,是闽南民众对积善行德、轮回报应的具体阐释。人们把善的扩大化,尊为神明;把恶的也扩大化,贬为鬼魂。连焚烧给他们的纸钱也严格区别开来,敬奉神灵的纸钱叫“金”,敬奉鬼灵的纸钱叫“银”,绝对不许搞错。3.趋势二:封建慈济宫,崇拜帝王,封禁并拜保生上帝泉州、漳州古代称为佛国,唐宋以降,民间凡事求神拜佛、敬奉神祇、大兴寺庙。在闽南地区只要有村落大都有庙宇,只要有庙宇就有神明,就有虔诚的信徒。据调查,仅泉州市区就有庙宇600多座,祀神200余尊;漳州境内共有庙宇2806座,明确知道主神的有2314座9。这种信仰多数是在宋朝、明朝时期开始造神,后世逐步立庙奉祀的。如保生大帝吴夲,北宋时期龙海白礁(原属泉州府同安县,今属漳州市龙海)人,终生未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去世后,乡亲们肖像奉祀,塑像祭祀,谥号为“医灵真人”,成为闽南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到了南宋时期,吴夲作为医神被进一步强化,奉祀他的慈济宫建在青礁(原属漳州府龙海县,今属厦门市海沧)的称“东宫”,奉祀他的慈济宫建在白礁的称“西宫”;福建许多地方纷纷仿建慈济宫,信徒远布闽台地区。泉州流传“十乡九帝”之说,意思为奉祀保生大帝、关帝、玄天上帝的很多,尤其是许多铺境(相当于现代的居委会所辖区域)乡村都奉祀保生大帝。据统计,奉祀保生大帝的庙宇,漳州地区有180多座,其老家龙海市有74座162。台湾有270多座吴真人庙,信徒不计其数,保生大帝成为台湾最有影响的神灵之一。即使在两岸隔绝期间,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从白礁慈济宫分香的台南市学甲宫也都隆重举行“上白礁遥拜大陆列祖列宗”祭典,并举行传统的民俗活动。如今,这些习俗方兴未艾,开漳圣王、保生大帝、三平祖师还远涉东南亚,包括新加坡、泰国、越南甚至美国都建庙奉祀香火。闽南信仰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从客观上看,推崇圣贤、敬奉神祇的习俗,是百姓的心灵需求。如开漳圣王陈元光,是漳州著名的开基祖,被奉为安邦护土之神。除了漳州外,陈将军庙(威惠庙)遍及闽南,如泉州的安溪、南安,厦门,金门,闽西的龙岩、漳平,莆田的仙游,福州的福清,南平,广东的潮州、饶平、南澳,惠州的海陆丰等,甚至在浙江的乐清、苍南,在陈元光的老家河南光州、固始,在闽南籍民众聚居的台湾都有圣王庙,如今台湾奉祀开漳圣王的庙宇达300多座,香火依然相当兴旺。2006年3月16日,漳州芗城区官园威惠庙和龙文区檀林威惠庙,应台湾高雄净明道教协会2005年发出的邀请,欢送开漳圣王陈元光神像和魏妈(金身)启程前往宝岛台湾巡安、定居。神像和金身所到之处,万众齐聚,顶礼膜拜,盛况空前。始建于1876年的新加坡保赤宫,于2006年10月21日举行建宫130周年纪念暨首届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大会,来自漳州、河南、台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韩国、柬埔寨等地的代表1000多人出席了大会,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推动了开漳圣王文化的发展,从而加强了亚太地区文化交流。三、水景的自然打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烈称闽南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建造土楼、居住土楼的习俗,反映了闽南人独特的生存方式,富含社会地理历史文化底蕴。1.清除节能潜力,体现空间意境闽南人建造土楼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首先,土楼的外观古拙、安详、美观,与山川大地融为一体。土楼像大地的儿子,长在自然母亲的怀抱中。造型各异的土楼,不论是单一的,还是成群的,都追求空间意境,显得那么的统一、协调、宁静。其次,土楼的建材皆出自天然。从取生土、翻生土、添加斩碎的稻草到掺入适当的红糖水、糯米汤、海蛎壳做黏合剂,全部就地取材,源于大地、归于大地。即使要毁掉土楼,没有一根铁钉、一滴水泥、一根钢材,没有任何化学原料,永远都不会污染大地。这等环保意识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建筑师所望尘莫及的。再次,土楼具备隔热、防潮、御寒、采光、抗震等功能,有利于与自然共生共存。由于在夯墙时埋放竹片、木条做墙骨,土楼主体结构中的许多木料互相牵引,像人体的肌肉、骨骼、筋络一样富有弹性,具备良好的抗风抗震能力。2.民间特色分析闽南地区不论是望族豪华的土楼,还是普通村民的土楼,都习惯给土楼取名,特意设置题匾,或镂刻在大门之上。这也是闽南民居的一个特色,这种做法在当代的福建其它地区(如福州)是很少见的。在泉州、厦门、漳州民间,只要是百姓自己建造的房子,不分房子大小或楼层高低,都会精心取名,视为头等大事。著名的有华安县齐云楼、和贵楼,漳浦县一德楼,平和县云巷斋楼、绳武楼,南靖县裕昌楼、怀远楼。如华安县二宜楼寓意:“宜家宜室、宜山宜水、宜内宜外”;南靖县勤和楼寓意:“勤与俭持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和贵楼寓意:“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贵宗重训衣冠礼乐圣贤书”;裕德楼寓意:“裕及后昆克勤克俭成伟业,德承先世维忠维考是良规”。这些楼名洋溢着中华传统劝勉世人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体现着儒家经世致用的现实精神。3.外墙格局变化,体现了阴阳学的传播途径和建筑文化土楼人设置了许多与方圆相关的建筑物,圆象征天,方象征地,一圆一方构成了完整的宇宙天地。土楼外部结构主要有三类:圆形、方形、圆方混合形。外圆内方的结构,类似中国古代圆廊方孔的铜钱,折射出土楼人外柔内刚的特性。土楼内部结构,有的井台是方形的,有的窗户是方形的,有的祖堂是方形的,各单元的房间有的前窄后宽,呈现“斧头形”。有圆有方,有天有地,天、地、人三合一。土楼的结构、富有变化,外围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并不呆板,通过开设众多的窗户,整齐划一中蕴涵着诸多机巧,还起到调节四季阴阳的作用。八卦是中国古代最神圣的文化符号,深深渗透在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中。不少土楼设置72个单元,即每层72开间,“八九七十二”,合八卦与九数之吉。有的土楼按照八卦图建造成辐射状的,共有五环平房,环环相套,如道家摆迷宫布迷阵,变化无穷。由于多数闽南土楼建造于明清两代,建造年代最早的距今630多年,族谱明确记载的时间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大造”;土楼的建筑风格和风水习惯与当时阴阳学的传播密切相关。元代福建各路和40个县都开设了讲授数学、天文、历算、周易等课程的阴阳学(科技学),阴阳学说逐渐传到民间。随着北下移民的定居,包含着周易思想的中原文化,也影响了闽南民间的土楼建筑。此外,土楼设置学堂的习俗、大量创作壁画的习惯,都留下文化的影子。学堂中人才辈出,土楼俨然成为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教育中心。地处偏僻的闽南土楼专门设置学堂供孩子们学习之用,有的甚至祖堂兼学堂,如南靖怀远楼祖堂与私塾并用,有的还延聘教师讲学。许多在社会上享有声誉的学者,童年都曾在土楼的学堂里度过。土楼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穷苦人家的孩子得以在山沟沟里迈进中华文明的殿堂。四、慧的财富与文明结晶绚丽多彩的闽南习俗是千百年来闽南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的财富和文明的结晶。当地人生活在闽地世俗的传统中,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人文氛围中,又受到中原文化的辐射,在闽南地区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具有如下鲜明特征:1.强烈的认同闽南习俗犹如雨滴融入江河一样,早已溶入百姓的生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闽南人对习俗的信仰,不分政党、不分地位、不分身份、不分贫富,呈现一种痴迷的状态;只要是闽南人,他们就会认同并沿袭自己的习俗,群体的认同感非常强烈。如普度的节俗、拜神的习惯、敬祖的传统、婚嫁的礼仪、丧葬的仪式,都是闽南奇特的风俗。这情形首先出于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是民众信仰崇拜与自我精神慰籍相结合的一种方式。2.独立的生活态度闽南习俗倡导人本精神,关注现实、解决民众具体生活中的问题,以其固有的人性化或亲情化的内涵在闽南人心中根深蒂固。闽南的民俗风情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嫁丧葬、到行业劳作、敬祖认宗、敬奉神祇等,包罗万象,都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基本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长期以来,受勤劳俭朴美德的影响,闽南日常饮食习惯简单朴素,主食有大米、番薯、大麦、芋头等,而且善于储备饥荒时的口粮。俗语“好天积些雨来粮”(晴天贮备雨天的粮食),当地人习惯于把新鲜的番薯晒干,制作成“番薯干”、“番薯签”;习惯于腌制芥菜成咸菜(酸菜)、腌制萝卜成菜脯(萝卜干),供全年使用。漳州人还习惯把笋煮熟后任其发酵,制成酸笋。俗语:“吃鱼吃肉,卡输粥糜咸菜甲”(不如稀饭配酸菜)。闽南人的饮食习惯符合养生之道:不在大鱼大肉,而在日常饮食的调理、口味的清淡。3.传统节庆的重视程度闽南习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是一脉相传的,具有强烈的历时性。老百姓无意去询问哪个习俗从何时开始兴起,但闽南人对习俗的保留与崇拜却实实在在。《光绪漳州府志》记载:“乡俗有遇俗节,具羞(馐)献者,只依其俗,不除不增”926,人人传习成俗,并自觉地代代相传,集体无意识性相当突出。闽南人对传统佳节的重视程度,远在公历节日之上,尤其是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和春节,其隆重程度大大超过元旦、劳动节和国庆节等。闽南人约占45.95%的台湾地区,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为民间三大节庆。香港也将清明节、端午节和重阳节定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