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盾构区间监测方案_第1页
xx盾构区间监测方案_第2页
xx盾构区间监测方案_第3页
xx盾构区间监测方案_第4页
xx盾构区间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第七标段土建工程博~海、海~前区间监测方案编写:审核:批准:上海海洋地质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二〇一四年二月目录1.工程概况 51.1项目概况 51.2工程地质及水文 61.3周边管线和建筑物调查 112.监测依据与目的 122.1监测依据 122.2监测目的 132.3.监测管理体系 143监测内容 143.1监测基本原则 143.2监测技术与要求 163.3监测内容 163.4监测步骤 174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194.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194.2监测点的具体布设 204.2.1基准点的布设 204.2.2盾构区间监测 214.3监测点的埋设及示意图 214.3.1地表沉降监测点的埋设: 214.3.2盾构区间建筑物监测点的埋设: 224.3.3地面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监测点的埋设 224.3.4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的埋设 264.3.5隧道顶拱下沉监测点的埋设 274.3.6隧道净空收敛变形监测点的埋设 274.3.7隧道出洞加密监测点的埋设 284.4监测点的保护 285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295.1盾构区间施工监测 295.1.1巡视检查 295.2地表沉降监测 295.2.1.地面沉降变形机理 295.2.2.监测方法 305.2.3.数据采集与处理 325.2.4盾构区间建筑物的沉降监测 325.2.4区间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335.2.5区间穿越铁路,人行天桥,国博中心21#平台沉降监测 345.2.6隧道拱顶下沉 345.2.7隧道净空收敛变形监测 346监测频率 367监测报警与应急措施 377.1盾构区间监测变形控制 377.1.1.盾构下穿地面建筑物 377.1.2..盾构下穿管道 387.1.3盾构下穿道路 387.1.4.盾构施工监测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387.2监测预警 387.3应急措施 397.3.1盾构区间监测出线报警值或其他异常现象 397.3.2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408.数据处理 409.监测相关信息反馈 4210.安全作业与环境保护措施 4210.1管理体系 4210.2现场安全管理 4310.3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4310.3.1应急处理程序 4310.3.2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310.4项目环保管理 4511.质量管理措施 4511.1.建立监测专业组: 4511.2.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 4611.3采购元器件及有关监测元件和仪器的标定: 4611.4.处理好施工和监测的关系: 4611.5.监测点的保护: 4711.6.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 4711.7.监测结果的分析、处理: 4712、监测点位布置示意图(后附) 481.工程概况1.1项目概况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南部起点站为沌口开发区的体育中心南站,北部止于东西湖区金银湖西侧的环湖西路站,六号线线路长36公里,设站27座,全部为地下车站。六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第七标段主要包括博览中心站(不含)~海洋乐园站(不含)区间(双线长515米)、海洋乐园站(不含)~前进村站区间(双线长1272米)、前进村站(地下二层,面积约12320平方米),共计1个明挖车站和2个盾构区间。博览中心站(不含)~海洋乐园站(不含)区间(双线长515米),区间水平线间距约15.2-17.2m,覆土厚度为9.3-12m,中心里程为CK8+650.00,通道地面为博览中心21区平台;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海洋乐园站(不含)~前进村站区间(双线长1272米),区间右线起于K9+260.413,终于K10+532.356。区间隧道覆土厚度为8~10.3m。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共设置两个联络通道,区间纵坡为“人”字形,无需设置排水泵房。沿线路方向分别上跨远期11号线区间隧道、下穿货运铁路专线和规划待建的杨泗港立交桥。水平线间距14-15.2m。博览中心站(不含)~海洋乐园站(不含)区间、海洋乐园站(不含)~前进村站区间隧道内径φ5.5m,衬砌管片厚度0.35m,环宽1.5m,单环管片由1个K、2个邻接块、3个标准块组成,拼装采用错缝拼装,管片连接采用弯螺栓连接。盾构区间隧道以衬砌管片自防水为主,并在每环管片接缝及螺栓孔处采用弹性橡胶密封垫加强这些部位的防水能力。1.2工程地质及水文1)地形、地貌拟建工程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局部有堆填方区,地面高程一般21.78~24.55米之间。最大高差2.77m。地貌单元属长江一级阶地。2)工程地质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第七标段工程勘察资料综合分析,本标段勘区岩土按沉积年代先后及工程性质分层分述如下:(一)第四系填土层(Qml)1、Qml1-1杂填土,厚度0.8~4.2m,层顶标高21.78~24.55m,场地大部分分布,杂色,稍密,该层上部0-40cm一般为现状硬质路面,下部主要以碎石、砖块、砼块组成,含少量粘性土,硬质物含量约50%~70%,粒径一般为2-5cm,最大粒径达10cm,堆填时间一般大于10年。2、Qml1-2素填土,厚度1.0~7.8m,层顶标高19.8~22.79m,场地大部分分布,灰褐色,稍密,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大量砂土及少量生活垃圾、碎石,堆填时间一般大于10年。(二)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积土层(Q4al)1、Q4al3-1粘土,厚度1.5~6.9m,层顶标高17.47~21.51m,场地局部分布,灰黄色、灰褐色,可塑,饱和,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斑点。2、Q4al3-2粉质粘土,厚度0.9~7.8m,顶层标高8.42~22.75,沿线大部分地段分布,灰褐色,可塑,局部软塑,饱和,局部夹粉土。3、Q4al3-2a粘土,厚度2.0~5.3m,顶层标高14.17~17.96m,场内局部地段分布,褐黄~灰褐色,中等压缩性,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斑点及有机质,切面光滑,干强度较高,韧性高。4、Q4al3-2b粘土夹粉土、粉砂,厚度1.5~6.6m,层顶标高11.17~14.22m,局部缺失,灰~褐色,饱和,粉性土为软塑状态、粉土中密、粉砂松散、含有机质高压缩性,摇摆反应明显,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5、Q4al3-3淤泥质粉质粘土,局部夹少许粉土,厚度0.6~4.4m,顶层标高17.69~21.15m,场内局部地段分布,灰~褐色,饱和,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含腐殖物及少量云母片,无振摇反应,切面较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6、Q4al3-4粉质粘土夹粉土,厚度0.9~91m,层顶标高4.22~20.0m,场内局部缺失,灰~褐色,饱和,粘性土为可偏软塑状态,粉土稍密,中~高压缩性,含少量有机质及腐殖物,振摇反应轻微,见少量石英、云母等矿物,局部夹有少量粉砂。7、Q4al3-5粉土夹粉砂、粉质粘土,厚度1.2~7.3m,层顶标高11.37~18.30m,场地局部分布,灰褐色,稍密,饱和,局部夹松散状粉砂、软塑状粉质粘土,局部夹流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8、Q4al4-1粉砂,厚度0.9~10.3m,层顶标高7.20~18.65m,沿线分布,灰色,稍密,饱和。9、Q4al4-2粉细砂,厚度6~18.2m,层顶标高2.86~9.50m,沿线分布,灰色,中密,饱和。10、Q4al4-2a粉质粘土,灰褐色、饱和、可塑状态,中偏高压缩性,振摇反应轻微,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滑,含少量石英、云母等矿物。该层为(4-2)层粉细砂中的透镜体,分布无规律,厚度不均。(三)第四系上-中更新统冲洪积相土层(Q1-3al+pl)1、Q3al+p19含粘性土卵石,灰黄~褐黄色,饱和,中密状态,粘性土为可偏硬状态,卵石粒径在1-6cm,局部位置见有最大粒径约10cm,主要成分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燧石等,磨园度为亚园状,局部次棱角状,含量10%~50%。厚度0.9~13.7m,层顶标高-10.29~-6.05m,沿线及站均有分布。2、Q2al+pl10-1粉质粘土,厚度2.5~21.5m,层顶标高-16.4~-7.17m,场地局部分布,褐黄色、褐红色,硬塑,饱和,含铁锰质结核和灰白高岭土。3、Q2al+pl10-2粉质粘土夹碎石,厚度2.9~15.2m,层顶标高-18.12~-12.6m,褐黄色,饱和,硬塑,局部可塑状态,低压缩性,含铁锰氧化物,含铁锰质结核和白高岭土碎石(角砾)粒径0.5mm左右,局部夹有大粒径含量在5%~30%局部位置集中,碎石(角砾)成分多为石英岩等硬质岩。多数勘探孔未揭穿,埋深32.4~42.4,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4、Q2al+pl12砾卵石,厚度14.9~15.3m,层顶标高-23.04~-18.18m,局部分布。灰黄色~褐黄色,中密~密实状态,饱和,低压缩性,,砾卵石粒径10~80mm钻孔中所见最大粒径约11cm,主要成分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燧石等,磨园度呈次棱角状、亚园状,充填物为硬塑状粘性土。有两个勘探孔揭露,厚度为14.90~15.30.(四)白垩-上第三系东湖群(K-E)地层代号(15a-1)K-E15a-1强风化砂质泥岩,层顶标高-35.65~33.48m,场区内仅两个钻探看揭露,棕红色,饱和,岩质较软,岩芯呈碎块状、拄状,部分呈土状,锤击易碎,属极软岩。节理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采收率70%,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五)下伏基岩:三叠系大冶组(T1d)灰岩及泥灰岩:T1d16a中风化灰岩,层顶标高-30.90m,有斜向的节理面,节理面陡倾与水平向呈70度左右,裂缝发育裂缝间充填物左右为方解石及少量泥质成分,节理面间受氧化物侵蚀严重,岩芯不完整,岩样较破碎,强度高,敲击易从节理面破碎,岩石属性为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类,为不可压缩层,岩芯采取率85%,RQD=35%,未揭穿。仅在LQJZ4-III10-qihj01孔分布。(在揭露的勘探孔中孔号仅LQJZ-II10-31、32孔中发现有溶洞存在,洞最大为1.3m内部充填有粘性土夹碎石,碎石成分与母岩相同,为全充填状态,施工中钻孔不返水,漏漿现象严重。)(六)二叠系龙潭组(Plg)硅质岩Plg17a褐红色,泥质胶结,节理发育,金刚石钻头钻进极为困难,并伴有剧烈的“咔咔”声。岩体破碎,取样均为碎块,局部为短柱状,属较软岩,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为不可压缩层,岩芯采取率65%,RQD=15%。层顶标高-23.92~-19.45m,场区内LQJZ-III10-qihj05、07号孔揭露。(七)志留系坟头组(S2f)泥岩:1)S2f20c-1强风化泥岩,灰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层理构造,泥质胶结,裂缝很发育,风化程度不均匀,大部分已基本风化成土状,局部夹中风化岩块中风化岩块手捏可碎,属极软岩,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其厚度4.3m,局部勘探孔未揭穿,层顶标高-28.74~-21.00m,局部分布。2)S2f20c-2中风化泥岩,灰黄-灰绿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层理构造,斜向节理面倾角约70度,节理发育,裂缝面光滑,受氧化物侵蚀严重,敲击易从裂缝面断裂,岩芯呈柱状,锤击声哑,易碎,属极软岩,岩体较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岩芯采取率90%,RQD=80%,层顶标高-31.48~-26.83m。3)水文地质拟建工程场地为地表水体发育,可不考虑地表水影响。地下水有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和基岩裂缝水三种类型:(1)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填土中,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下渗及人类生产、生活用水排放影响,为统一自由水面。勘察期间实测场内上层滞水稳定水位埋深在0.99-2.75m之间,相当于绝对标高20.16-22.31m。(2)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3-5)层及其下的砂性土层中,含水层渗透性一般随深度的增加递增,受侧向地下水的补给,与长江水力联系密切,呈互补关系,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水量较为丰富。根据海洋乐园站(原博览中心站)初勘时测得的场区内承压水位18.16m。基坑开挖时,(3-5)层及(4)层在地下水动力作用下会产生突涌现象,直接影响基坑的稳定性,故承压水对基坑施工的影响较大。(3)基岩裂缝水主要赋存于下部基岩中,局部位置受上部含水层中地下水的下渗及侧向渗流补给影响,基岩裂隙水与承压水呈联通关系,对基坑工程施工影响较小。(4)渗透性:根据本次勘察结果,结合场内地层分布及岩土层特性,场区内(2)层为弱透水层,(3-2)层及(3-3)层为相对隔水层,(3-4)层为弱透水层,(3-5)层、(4-1)层及(4-2)为含水层,(9)层为中等透水层,,(10-1)层为相对隔水层,(10-2)层为弱透水层,基岩为相对隔水层(见表)。(5)环境水质及腐蚀性评价:本次详勘阶段在场区内采取的2组地下水,根据室内水质分析报告,同时结合场地范围内环境调查(沿线无污染源),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条判断,场区内地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有微腐蚀性。根据电阻率测试结果,场区土层场地土对钢结构有中~强腐蚀性。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的相关规定,车站结构环境作用等级为I-C。地层透水性表地层编号土层名称渗透系数cm/s透水性垂直水平2粉质粘土夹粉土5.1*10-65.7*10-5弱透水层3-2粘土4.6*10-62.9*10-6微透水层3-4粉质粘土夹粉土5.7*10-54.8*10-5弱透水层3-5粉质粘土夹粉土、粉土2.5*10-46.5*10-3中透水层4-1粉细砂1.71*10-2强透水层4-2中细砂1.71*10-2强透水层9含粘性土卵石5.1*10-46.5*10-3中透水层10-1粉质粘土5.8*10-76.3*10-7不透水层10-2粘土夹碎砾石4.3*10-67.8*10-5弱透水层1.3周边管线和建筑物调查博览中心站~海洋乐园站区间博览中心站~海洋乐园站区间西侧为国博大道,区间左线距离国博大道道路红线约20m;东侧为在建的博览中心。区间下穿博览中心站21区平台段长度约140m(浅基础),盾构隧道顶距平台基础底约7.7m。下穿段隧道埋深约11m。海洋乐园站~前进村站区间海洋乐园站~前进村站区间右线起于K9+260.413,终于K10+532.356。起点为海洋乐园站大里程端,终点为前进村园站小里程端。区间总长1272m(右线),区间隧道覆土厚度为8~10.3m。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共设置两个联络通道,区间纵坡为“人”字形,无需设置排水泵房。沿线路方向分别上跨远期11号线区间隧道、下穿货运铁路专线和规划待建的杨泗港立交桥。水平线间距14~15.2m。2.监测依据与目的2.1监测依据《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区间(博览中心站~海洋乐园站)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区间(海洋乐园站~前进村站)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12897-2006)《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2监测目的由于本项目属于土压平衡式盾构隧道施工,在盾构推进、工作井及联络通道的施工过程中,因原状土被破坏而导致的形变及变形对周边环境及施工本身的安全势必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必须进行施工监测。施工监测除为盾构推进提供姿态调整参数外,还对盾构施工本身的安全提供重要的科学信息,为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保驾护航。因本项目的难点和特点决定了施工监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为了确保施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在进行施工的同时必须进行独立的施工监测。施工监测在仪器设备的投入、监测方法的运用、监测标准的执行、监测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必须要求很高,这样才能达到对施工监测的最终目的。施工监测作为总包单位的眼睛,为确保盾构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和周围环境安全,并在推进过程中积极复核施工监测的数据,以便施工方改进施工工艺和参数,确保施工安全。在设计阶段要根据周围环境、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特点,做出监测方案,施工监测的主要职责是:=1\*GB2⑴、帮助总包认识、了解各种因素对地表和土体变形等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和修改施工参数,减小地表和土体的变形。对总包负责,向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及预警系统提供监测成果。=2\*GB2⑵、施工监测单位每日提供监测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及阶段性报告。及时分析盾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给施工单位起到信息化知道作用。⑶、预测下一步的地表和土体变形,根据变形发展趋势和周围环境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措施,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⑷、检查施工引起的各个变形值是否在设计规定的允许控制范围内。⑸、建立预警体系,确保施工安全,避免造成没必要的损失。⑹、为研究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的分析计算方法等积累资料。2.3.监测管理体系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成立专业监测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监测负责人和监测小组组成,从组织上保证监测的顺利进行,使施工完全进入信息化控制中,其组织机构及相应的职能。3监测内容3.1监测基本原则为确保该工程本身的安全以及四周楼房和道路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宜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即运用多手段的联合监测,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做到定时监测,及时反馈。通过对地面及四周建筑物的监测工作,可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监测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清除事故隐患,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补充、完善设计和施工方案;(2)了解和掌握盾构施工过程中地表隆陷情况及其规律性;(3)了解盾构掘进过程中因地表隆陷而引起的建筑物沉降情况,确保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施工安全。盾构推进施工技术引起地面沉降主要因素分析(1)盾构推进过程中引起的土层受扰动,即是引起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1\*GB3①开挖工作面土体移动,当作用在正面土体的推应力大于原始侧向应力时,则正面土体向上向前移动,引起盾构前方土体隆起,造成盾构机上方的土层受到的扰动比较大。如果开挖面土体受到的水平支护应力小于原始侧向应力,则开挖面土体向盾构内移动,引起盾构上方地面沉降,一般在施工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是采取信息化施工,施工操作十分精心的话,这种情况的土层受扰动的影响长度可控制在一定限度。=2\*GB3②盾构后退,在盾构暂停推进中,若推进千斤顶漏油回缩而引起盾构后退,使开挖面土体坍落或松动,造成盾构机上方的土层受到扰动较大。=3\*GB3③土体挤入管片与盾构之间的建筑空隙,这部分空隙在盾尾。出现空隙的主要原因:a.盾尾材料与结构的密封性能差。b.注入量少、质差的盾尾油脂,损坏了盾尾钢刷。c.向盾尾后面隧道外周建筑空隙压浆不及时、或压浆量不足,或压浆压力不适当,使盾尾后隧道周边土体失去原始三维平衡状态而向盾尾空隙中移动漏浆,引起地面产生较大的沉降。=4\*GB3④盾构施工中改变推进方向,盾构推进为控制轴线方向的纠偏较大,或盾构在曲线推进、纠偏、抬头或磕头推进过程中,实际开挖面的断面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则对土体有扰动和超挖,因此引起一定的地面沉降。=5\*GB3⑤管片的变形和隧道的沉降,在土压力作用下,隧道衬砌产生的变形也会引起一些土扰动,隧道沉降较大时,也会引起较大的地面沉降。(2)受扰动土的再固结。一是地层因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变化产生排水固结变形引起地面沉降。二是土体受扰动后,土体骨架还发生持续很长时间的压缩变形,在此土体蠕变过程中产生的地面沉降。在已知盾构穿越的土层性质、覆土深度、隧道直径及施工方法后,即可事先估算盾构施工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同时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把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综上所述,施工中监测点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土体性质对施工的影响和施工本身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3.2监测技术与要求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如下技术要求:沉降和位移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的二等变形监测技术要求执行。监测点的埋设结束后,及时绘出正规的测点位置图。各项监测点埋设完毕并且稳定后,初始值测试应不少于两次,并取两次稳定值的平均数作为原始基准数据。所有测量器材及测量仪器需经过检定后使用。监测过程中加强对现场测点的保护,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若有因施工不慎损坏测点,应尽最大努力进行补救,对被损坏而无法进行补救的测点,应及时发出工程联系单,告知各方认可。当监测数据超出所要求的报警值时,立即报警,并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供有关方参考。3.3监测内容在盾构施工过程中由于对土体的扰动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地面和隧道沉降,从而会造成周围的地面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变形。该区间隧道沿线地面沉降、建(构)筑物及周边地下管线应是本工程重点监测保护对象。需在盾构推进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上布设沉降监测点,随时了解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情况。针对该区间隧道沿线的建(构)筑物分布情况,结合盾构推进施工中引起的地面沉降的机理,拟开展如下监测内容:(1)地表沉降(2)邻近建筑物变形(3)盾构隧道拱顶下沉(4)盾构隧道净空收敛变形(5)地下管线监测(6)21#平台(7)高架桥监测(8)人行天桥监测(9)铁路监测3.4监测步骤建立专业监测小组,由具备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点的埋设和监测仪器的调试、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先进可靠的计算软件,快速、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指导施工。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开挖方式等制定施工监测设计。施工过程中通过测量收集必要的数据,绘制各种时态关系图,进行回归分析,对衬砌的受力状况和施工安全做出综合判断,并及时反馈于施工中,调整施工参数,使施工过程完全进入信息化控制中。信息化施工流程如下图所示。分析地质情况制定监测计划分析地质情况制定监测计划施工量测数据处理分析施工状态评价稳定性判别结构施工是否完成结束制定措施否否是是施工监测步骤盾构区间监测工作流程图4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4.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1)监测点的类型和数量确定结合工程地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2)为验收设计数据而设的监测点布置在设计中最不利的位置和断面上,为结合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得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3)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用仪器进行观察,还要利于测点的保护。(4)埋设监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正常受力,不影响结构的刚度和强度。(5)在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一个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6)根据监测方案在施工前布置好各监测点,以便监测工作开始时,监测元件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7)监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时,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布置监测点,保证该点的监测数据的连续性。4.2监测点的具体布设4.2.1基准点的布设建立水准测量控制网,高程系采用零高程系。在远离施工区域(>5H)的稳定的基础处设立3个基准点(可用甲方提供的交桩资料),工程检测采用二级水准测量网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联测其水准高程(采用相对高程);基准点定期联测,联测频率为1次/月。位移测量采取单向定位测量方法,坐标系采用武汉地方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基准点仍根据甲方提供的交桩资料直接采用,基准点定期联测,联测频率为1次/月。4.2.2盾构区间监测盾构区间段的监测点的详情布设见下表(盾构区间测点布设方法表):盾构区间测点布设方法表序号监测项目测点布设1地表沉降典型断面纵向间距30环,普通断面纵向间距5环,断面具体点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特殊区段断面间距适当加密,原则上典型断面布置13个点,普通断面2轴线点2建筑物沉降及倾斜根据现场情况,测点布设以能控制整座建筑物布不均匀沉降为原则,主要设置在房角、承重墙和立柱上3管片衬砌拱顶沉降布设在隧道底部或顶部,典型断面纵向间距30环,普通断面纵向间距5环,在竖向上和地表监测断面保持一致4管片衬砌净空收敛测点设于拱腰处,断面位置同管片衬砌拱顶沉降5地下管线监测区间上方的地下管线监测点布设,将根据在施工前相关单位对地下管线的详细探查结果进行布设,布点平面间距为15-25米4.3监测点的埋设及示意图4.3.1地表沉降监测点的埋设:地表监测点的埋设,宜采用标准方法,必须将其埋入原状土,并做好保护。在坚硬的道路上埋设时,用取芯机钻孔后打入钢筋做地表沉降观测点。如图3。地表监测横断面如图4。地表监测点埋设示意图图4:监测点布置横断面图4.3.2盾构区间建筑物监测点的埋设:建筑物沉降测点结构如图5,1:2水泥砂浆可用建筑植筋胶代替。图5:建筑物沉降测点结构4.3.3地面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监测点的埋设基坑工程施工会引起周围建筑物产生沉降,较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都会危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为全面了解施工对周围建筑物引起的影响,并能根据监测信息实时的调整施工参数,以确保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在施工期间内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倾斜等观测。1、测点布置沉降观测点是固定在拟观测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简称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滨(沟)处。(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在基坑周边共布设68个监测点,编号为JCi-j,i代表每个房屋的组编号,j代表每个房屋的子编号,具体布点位置详见监测布点图。2、测点埋设与保护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承重柱或墙上钻孔,放入长60~150mm,直径12~20mm的半圆头II级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固定,如下图所示。建筑物沉降测点结构图倾斜监测测点的布置,可采用标记形式,也可直接利用符合位置与照准要求的建筑物特征部位,沿建筑物主体竖直线在顶部、底部分别对应设置。裂缝监测测点根据现场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布置,可以采用油漆标记、埋设预埋件等方法布置。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明确标识,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3、观测方法1)位移监测建筑物位移监测与同围护结构墙顶位移测量方法。2)倾斜与垂直度监测(1)投点法—用经纬仪在建筑物外部以投点法测得,测量时应在底部观测点位置安置量测设施(如水平读数尺等),测定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再计算倾斜度、倾斜速率。(2)基础沉降差法—以水准测量方法,测得各周期基础的沉降差。(3)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法在离建筑物一定距离(通常为1.5倍建筑物高度)且稳定的区域架设全站仪(全站仪视线宜平行与房屋待检测面),依次观测上下标志的水平角和垂直角,即可求出房屋倾斜量和倾斜方向。3)裂缝监测:当建筑物多处发生裂缝时,应先对裂缝进行编号,然后分别观测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等项目;裂缝监测处应作明显标识,确保每次对变形量最大的同一位置进行监测。游标卡尺要远离磁性物体,发现卡尺带有磁性,应退磁后方可使用。4、数据处理1)位移计算方法建筑物位移计算方法与同围护结构墙顶位移计算方法。2)倾斜与垂直度计算方法(1)投点法—在进行观测前,首先要在被监测的建筑物上设置上、下两标志点M、N作为观测点。观测时在离建筑物大于其高度的距离外安置经纬仪,以下部标志为基准点,测出上部标志的高度H以及水平位移的投影值a,其倾斜度i为:i=a/H建筑物倾斜观测原理图(2)基础沉降差法—以沉降差换算求得建筑整体倾斜度及倾斜方向。计算如下图所示:ΔS—基础两端点的沉降差(m)L—基础两端点的水平距离(m)α—倾斜角(°)倾斜值(m),H—建(构)筑物的高度(m)沉降差计算建筑物倾斜示意图(3)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法根据建筑物的设计,上标志A点与下标志B点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当建筑物发生倾斜时,则A点对B点移动了某一数值a,则该建筑物的倾斜为因此,为了确定建筑物的倾斜,必须量出a和h的数值,其中h的数值可由观测垂直角和平距求得;对于a值而言,可用经纬仪观测上下标志的水平角,通过计算其所夹小角和仪器至观测标志的水平距离,即可确定。推导公式如下:i=tga==上式中,i为倾斜率,宜表示为‰;A为上下标志水平夹角;B为上下标志垂直夹角。实际计算时,根据上下标志的投影位置关系,可以决定房屋倾斜方向。3)裂缝计算方法采有游标卡尺对裂缝进行观测,首先要在被监测的建筑物上裂缝两侧设置两个标志点A、B,并将A和B间的距离作为初始测量值L0。观测时用游标卡尺测出裂缝两测标志点的宽度值,其裂缝两侧两标志点的距离观测值为Li。A0=Li-L0A1=Li-Li-1L0—表示初始两端点的距离观测值(mm)Li-1—表示上次两端点的距离观测值(mm)Li—表示本次两端点的距离观测值(mm)A1—表示本次变化值(mm)A0—表示累计变化值(mm)4.3.4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的埋设与地表监测点布置一样,在管线上方点位上用水钻钻直径10cm的孔,钻至管顶面上,插入φ12的光圆钢筋,底部与管顶接触,钢筋顶部略微隆起。钢筋长度视实际情况截取。埋设时将管顶砼表面清除干净,灌入砂浆插入钢筋使钢筋头低于砼地表面5~10cm。并在旁边用红色油漆标注点号,点号与平面布置图中点号一一对应。试验段为了取得经验性数据在所有影响线范围的所有管线上均按以上方法埋设了监测点。在一般盾构段则根据试验段取得的数据综合分析后,以管线调查确定的重点管线为主进行测点的埋设。4.3.5隧道顶拱下沉监测点的埋设拱顶下沉量测值是反映隧道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数据,是围岩和支护系统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易于实现量测信息的反馈。拱顶下沉监测采用水准仪、铟钢尺及钢挂尺。盾构法施工时尽量利用环片顶部的连接螺栓等构件作为固定测点进行拱顶下沉量测,施工过程中要保护好测点,使量测数据不中断。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地面沉降相同。4.3.6隧道净空收敛变形监测点的埋设隧道开挖后,周边点的位移是围岩和支护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净空的变化(收缩和扩张)是围岩变形最明显的体现。本标段主要体现在联络通道的开挖。监测时采用钢尺收敛计。安装测点时,在被测结构面用凿岩机或人工钻孔径为10mm、深10cm的孔,安装带钩的8mm膨胀螺杆为收敛预埋件,尽量使两预埋件轴线在基线方向上并使销孔轴线处于垂直位置,待螺帽上紧固定好后即可进行量测。收敛预埋件形状如图7所示。图7:收敛计预埋件示意图收敛值计算:初次量测在钢尺上选择一个适当孔位,将钢尺套在尺架的固定螺杆上。孔位的选择应能使得钢尺张紧时数显表的读数在0~25mm的范围内。拧紧钢尺压紧螺帽,并记下钢尺孔位读数。再次量测,按前次钢尺孔位,将钢尺挂在支架的固定螺杆上,按上述相同程序操作,测得观测值。4.3.7隧道出洞加密监测点的埋设4.4监测点的保护(1)各监测点仪器设备的安装埋设好后应立刻做好相应的标记,测量标志旁要有明显持久的标记或说明。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并提醒施工人员引起注意。(2)测点选在通视良好,不受施工扰动的地方。对于埋设在地下的测点应建立起相应的保护井。(3)在软土中,作为测量标志的钢钉应嵌入大小合适的混凝土块中,并保证永久固定。(4)导线和水准控制点用不锈钢或铸铁制作,导线点有明显的十字标志,水准点表面为圆球状。5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5.1盾构区间施工监测5.1.1巡视检查盾构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每天均应有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巡视记录。盾构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5.1.1.1隧道上方周边环境(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2)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5.1.1.2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5.2地表沉降监测5.2.1.地面沉降变形机理国内外大量的实测资料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从隧道横断面来看,大多数情况下,第二条隧道所引起的地面沉降较第一条隧道大;就单条隧道而言,沉降槽曲线似正态分布曲线。两条隧道沉降曲线类似两条单线的迭加。从纵向来看,地面沉降主要发展规律为,一是盾构掘进面的前方可能产生较大的地表隆起,二是施工沉降由土体损失引起的沉降外,还存在盾尾空隙沉降。由上述可知,盾构施工引起地表变形主要可分为五种类型,各种类型沉降产生的原因与机理见表2沉降产生的原理与机理沉降类型主要原因应力扰动变形机理先期沉降地下水位降低孔隙水压力减少,围岩有效应力增加压缩和压密、下沉盾构开挖面沉降或隆起工作面处施加压:过大隆起,过小沉降围岩应力释放、扰动负荷土压力弹塑性变形盾构通过时沉降施工扰动,盾构与围岩(土体)间剪切、出碴扰动压缩盾尾空隙引起的沉降围岩(土体)失去支撑,管片背后注浆不及时应力释放弹塑性变形后续沉降结构变形、地层扰动、空隙水压下降等土体固结压缩和蠕变下沉因此地层受扰动而引起应力变化是产生位移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地层变形以盾构通过时的沉降和盾尾空隙沉降为主。表中五种沉降都会产生。5.2.2.监测方法按变形测量规程中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的精度要求,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由高程监测网的控制水准点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对监测点进行逐点量测。量测所采集的数据均为罗零.高程。对此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亦采用此高程。采用罗零高程系,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两侧各布置一组稳固水准点,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永久水准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基准网观测按照国家Ⅱ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执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指术参照表3: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指术要求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标准中误差偶然中误差12DSZ2铟钢尺往返测各一次4注:L为往返测段、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管线和邻近建筑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4确定。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竖向位移报警值累计值D(mm)D<2020≤D<4040≤D≤60D>60变化速率(mm/d)<22≤<44≤≤6>6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0.3≤0.5≤1.5注: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观测措施:本高程监测基准网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配套因瓦尺,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观测前对电子水准仪及配套因瓦尺进行全面检验。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5.2.3.数据采集与处理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沉降量,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沉降量。沉降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主要使用的测量仪器为二等水准测量(DSZ2水准仪图11及铟钢尺图12)数据处理采用基于“excel”的自编软件进行计算。计算时须考虑闭合差的影响。DSZ2水准仪图8铟钢尺图95.2.4盾构区间建筑物的沉降监测5.2.4本合同段,盾构隧道在鹦鹉大道下穿行,鹦鹉大道两侧周边的建筑物较多,且都是老式建筑,距离隧道的中间距离都在20以内,盾构从该地段通过,监测主要采用在建筑物墙角布设沉降观测点的方法进行监测,以便实时观测建筑物的变形,及时通知下方的盾构施工人员采取必要的施工措施,如放慢掘进速度、加强注浆等。5.2.4.2.沉降监测方法5.2.4.3数据采集及计算方法5.2.4区间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盾构从国博中心站出发,沿鹦鹉大道下方穿行,鹦鹉大道道路下方管线密集,车流量大,在隧道的左线上方主要管线有直径3002条给水管道,在隧道的右线有砖混结构的排水箱涵。所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对管线的监测要密切注意。5.2.4.1.监测方法按二级变形测量精度等级,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如下图所示。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较差不宜超过0.5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5.2.4.2数据采集及计算方法详见5.2.2.35.2.5区间穿越铁路,人行天桥,国博中心21#平台沉降监测5.2.5按二级变形测量精度等级,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与地面沉降、管线沉降监测相同的方法进行观测。监测基点为标准水准点(高程H已知),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高程差ΔH(i),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ht(i),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Δh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即各测点本次测得高程差ht(i)与其初始高程H(i)的差为累积沉降值ΔH,即5.2.5.2数据采集及计算方法详见5.2.35.2.6隧道拱顶下沉5.2.6.1.监测方法拱顶下沉量测值是反映隧道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数据,是围岩和支护系统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易于实现量测信息的反馈。拱顶下沉监测采用水准仪、铟钢尺及钢挂尺。盾构法施工时尽量利用环片顶部的连接螺栓等构件作为固定测点进行拱顶下沉量测,施工过程中要保护好测点,使量测数据不中断。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地面沉降相同。5.2.6.2数据采集及计算方法详见5.2.35.2.7隧道净空收敛变形监测隧道开挖后,周边点的位移是围岩和支护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净空的变化(收缩和扩张)是围岩变形最明显的体现。本标段主要体现在联络通道的开挖。5.2.7.1数据采集及计算方法收敛值计算:初次量测在钢尺上选择一个适当孔位,将钢尺套在尺架的固定螺杆上。孔位的选择应能使得钢尺张紧时数显表的读数在0~25mm的范围内。拧紧钢尺压紧螺帽,并记下钢尺孔位读数。再次量测,按前次钢尺孔位,将钢尺挂在支架的固定螺杆上,按上述相同程序操作,测得观测值。根据每次量测的结果,做出时间-位移及距离-位移散点图,对各量测断面内的测线进行回归分析,并用收敛量测结果隧道的稳定性。如果收敛值过大,应改善周围岩体或土体的稳定性,改变开挖方法或改变凿岩爆破参数及一次爆破的规模,尽量减小开挖对周围岩(土)体的扰动;加强支护;或采取以上几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以确保其收敛值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第七标段国博中心站~海洋乐园站~前进村站盾构区间监测量测点汇表如表5盾构区间监控量测项目情况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对象测试元件仪器精度监测点布置数量1地表沉降周边土体水准仪、铟钢尺mm(博~海)区间和(海~前)区间始发、到达100m内,每5-15环一断面,其他30环一断面;1201个2邻近建筑物变形基坑周边需保护的建筑物水准仪、经纬仪mm建筑物的四角及拐点上291个3地下管线沉降隧道周边管线水准仪、铟钢尺mm布设在管线接头处或位移变化敏感部位,沿管线延伸放向每5-15m布设1点以实际情况为准4管片衬砌拱顶沉降隧道管片水准仪、铟钢尺mm布设在隧道底部及顶部,沿隧道方向每5环管片设1个监测断面,盾构始发和接口部位设有断面400个5隧道净空收敛隧道管片收敛仪mm测点设于拱腰处,断面位置同上400个6监测频率为及时了解反馈盾构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指导盾构机安全、顺利施工,应对整个区间隧道上方的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管线、隧道结构进行全面跟踪监测,监测频率如表6盾构区间监测频率及周期序号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监测周期1地表隆陷距掘进面前后不大于20米时,1~2次/天;距掘进面前后不大于50米时,1次/2天;距掘进面前后大于50米时,1次/周;变形速率>3mm/d,2次/天;1~3mm/d,1次/天;0.5~1mm/d,1次/2天;<0.5mm/d,1次/>7天;数据分析确定沉降基本稳定后,1次/月。应在掘进前一周进行初始观测,在距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Hi+D(H为隧道埋深,D为隧道高度)距离处开始监测,至施工完成后2个月或建(构)筑物趋于稳定(地表沉降速度mm/30d,建(构)筑物沉降速度为1~4mm/100d)时停止观。2地下管线沉降3建筑物沉降及倾斜4管片衬砌拱顶沉降5管片衬砌净空收敛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5)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6)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7)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7监测报警与应急措施7.1盾构区间监测变形控制7.1.1.盾构下穿地面建筑物盾构通过时,应控制地层损失率≤5‰,盾构隧道穿越地面建筑物时,施工监测沉降、变形预警值为:最大累计沉降≤20mm,最大相对差异沉降≤15mm。7.1.2..盾构下穿管道盾构通过时,应控制地层损失率≤5‰,施工监测沉降、变形预警值为:管道沉降、隆起≤20mm,变形速率≤3mm/d。7.1.3盾构下穿道路地表沉降量应不超过-30mm,地表隆起值不超过10mm。7.1.4.盾构施工监测沉降、变形控制标准盾构区间施工过程中会对周围产生影响主要有:地表沉降、桥、建筑物的沉降、区间地面建筑物倾斜、裂缝监测、区间地下管线沉降及隧道拱顶下沉等。针对上述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相应合理的监测方法。监测过程中测得的数值及时与报警值比对,相关报警值详见下表。盾构区间监测控制标准序号量测项目控制标准1地面沉降累计变化+10mm~-30mm本次变化+3mm/d2管线沉降累计变化+10mm~-20mm本次变化+3mm/d3地面建筑物沉降累计变化+10mm本次变化1mm/d4地面建筑物倾斜倾斜率0.4%5拱顶下沉累计变化20mm本次变化3mm/d6隧道净空收敛累计变化20mm本次变化3mm/d7.2监测预警监测预警参照三级预警状态控制表执行。预警类别预警状态描述黄色预警实测位移(或沉降)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极限值的70﹪~85﹪之间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极限值的85﹪~100﹪之间而另一指标未达该值时。橙色预警实测位移(或沉降)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极限值的85﹪~100之间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极限值而另一指标未达时;或双控指标均达到极限值而整体工程尚未出现不稳定迹象时。红色预警实测位移(或沉降)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极限值;与此同时,还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是:实测位移(或沉降)速率出现急剧增长;隧道或基坑支护混凝土表面已出现裂缝,同时裂缝处已开始渗流水。7.3应急措施7.3.1盾构区间监测出线报警值或其他异常现象当盾构区间监测出线报警值或其他异常现象时,采取下表所列措施:盾构区间应急措施汇总表序号监测项目采取相应的对策1地面沉降按方案设计的频率进行监控量测,当变化速率较大或接近警戒值时,采取增加量测频率,并将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主管工程师,采取措施控制地面隆陷。2地下管线沉降按方案设计的频率进行监控量测,当变化速率较大或超过警戒值时,采取增加量测频率,并立即会同有关部门对管线采取跟踪注浆加固。3地面建筑物沉降、倾斜、和水平位移按方案设计的频率进行监控量测,当变化速率较大或接近警戒值时,采取增加量测频率,立即报告现场主管工程师,并以监控量测的数据为依据综合分析,是否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4建筑物裂缝裂缝观测结合其他项目综合分析原因后,采取增加量测频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固建筑物。5隧道净空收敛当收敛值过大时,应改善周围岩体或土体的稳定性,改变开挖方法或改变凿岩爆破参数及一次爆破的规模,尽量减小开挖对周围岩(土)体的扰动;加强支护。7.3.2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根据监测内容及相关监测方法在监测过程,若测得数据超过报警值或者异常情况下应采取相关的应急措施加强监测措施,监测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频率和巡视,对报警的及异常处进行时时监测同时加强巡视。所有出问题处每隔三小时左右进行一次巡视。报警或者异常情况下监测频率详见下表。盾构区间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频率序号监测项目监测频率1地表隆陷距工作面1倍洞径,3次/天,距工作面1~2倍洞径,3次/天,距工作面2~5倍洞径,2次/1天,距工作面>5倍洞径,2次/1天,变形速率>5mm/d,4次/天,1~5mm/d,0.5~1mm/d,2次/1天,<0.5mm/d,1次/1天;数据分析确定沉降基本稳定后,1次/周。2地下管线沉降3建筑物沉降及倾斜4管片衬砌拱顶沉降5管片衬砌净空收敛8.数据处理(1)现场量测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监测记录和监测技术成果均应有责任人签字,监测技术成果应加盖成果章。(2)现场的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①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②监测记录应有相应的了工况描述。③监测数据的整理应及时。④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的分析和评述应及时。(3)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4)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应进行重测。(5)监测项目数据分析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条件、施工工况等情况及以往数据进行,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6)技术成果应包括写报表、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技术成果提供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宜用文字阐述与绘制变化曲线或图形相结合的形式表达。技术成果应按时报送。(7)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信息反馈宜采用专业软件,专业软件的功能和参数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并宜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查询和管理一体化以及监测成果可视化的功能。(8)工程监测的观测记录、计算资料和技术成果应进行组卷、归档。(9)当日报表应包括下列内容:①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工况。②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③巡视检查的记录。④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危险的判断性结论。⑤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分析和建议。⑥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分析和建议。(10)周、月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①该监测阶段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②该监测阶段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③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④各监测项日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⑤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11)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①工程概况。②监测依据。③监测项目。④监测点布置。⑤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⑥监测频率。⑦监测报警值。⑧各监测项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述。⑨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9.监测相关信息反馈监测数据按呈报周期分为当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当日报表通常作为施工调整和安排的依据,三种报表的填报时间、内容、及呈报对象根据监理和业主要求格式上报,日报表于当日报送至监理和业主,周、月报于周、月结束时汇总报送至监理和业主。10.安全作业与环境保护措施10.1管理体系(1)项目经理是安全/环保的第一负责人。(2)设立项目安全责任人(安全主管)/环保负责人,协助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3)项目全体工作人员均应经公司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10.2现场安全管理(1)安全负责人要对项目进行“危险源”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协助项目经理开展安全管理,规避危险。(2)项目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前均应由安全负责人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正确和完整的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工作现场必须有合适的保护措施和警示标记。(3)在现场监测中,需安装各种传感器及布设各类监测点,遇需用220V电源、焊接工具、冲击钻等时,应按总包的规定进行,并严格执行公司的HSE规定的步骤操作,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工地现场。(4)对需钻孔配合的监测项目,在钻孔前需根据监测方案和管线单位的交底和物探等资料,报送钻孔计划,请总包/监理确认钻孔施工不会碰触相关管线后,方可开工。开钻前必须根据总包/监理的要求的深度在钻孔地点用人工开挖探槽。探槽完成后,要报总包/监理,得到同意后方可动工开钻。在进行槽探和开钻时,项目安全负责人必须到场。10.3安全事故应急处理10.3.1应急处理程序发现事故—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