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改善对策_第1页
十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改善对策_第2页
十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改善对策_第3页
十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改善对策_第4页
十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改善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改善对策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分类、性质答:农村公共产品相对于农村私人产品而言,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分类:1根据农村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的性质不同分类:农村纯共公产品,混合产品2按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进行分类:A基层政权正常运转B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C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D提高农民福利性质:1绝大多数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外溢性。2农村私人产品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依赖性3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二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答:(一)非均衡战略下的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问题1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短2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和农民负担的加重(二)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外供给体制问题1从公共产品所需的物质成分分摊看:2从公共产品人力成本分摊看:3从公共产品所需的物质成本公摊看(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错位问题1政府之间权限划分不清2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公供给责任不清3事权与财权不统一。(四)农村公共产品决策机制中的问题1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2涉及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3农民较少需求的公共产品供给过剩(五)农村公共资源监督机制错位问题1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措、管理、使用缺乏规范的监督2农村公共资源监督机制的缺乏,导致了农村公共资源的浪费。三改善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答:(一)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稳定增长2增加财政支农结构,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农村公共产品(二)改革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外筹资制度(三)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1科学划分各层次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2明确划分各层次政府和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3逐步取消乡级财政,建立县乡一体的、由县级财政统筹的公共财政体制(四)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公共选择机制1农民可充分对公益事业建设反映意见2改革农村的选举制度3组建和发展农业利益集团(五)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资源使用监督机制1做到村务和政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监督。2加大人民代表对乡镇政府公共资金筹集。3加强财政体系内部监督和审计监督,建立财政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督体系4在农村公共产品的具体项目实施中,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实施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六)实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1实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多元化.2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提供的制度保障。第十四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原则与价值答:(一)内涵:合作社是劳动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经济利益,按照合作社的特定原则和价值,通过自愿联合而建立起来的群众性经济组织。1合作社是一个群众性的经济组织2合作社本质上是劳动者的联合组织3合作社作为劳动者的联合是自愿的,是人的联合,而不是资本的联合。4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社员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维护社员自身的社会经济利益。(二)合作社原则:1、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原则2、社员民主管理原则3、社员经济参与原则4、自主和自立原则5、教育、培训和信息的原则6、合作社间的合作原则7、关心社区原则(三)合作社价值:1自助、互助合作本质(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稳定、思想功能)2合作社社员信奉忠诚、公开、社会责任和关心他人的道德价值观二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答:(一)对农民作用:1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降低交易费用4提高农民谈判地位5提高农民抵御风险能力6有利于统一技术标准7提高农民素质(二)对其他市场主体作用:1降低龙头企业的交易成本。2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促进(三)对政府的作用:1落实国家产业政策2反映农民意愿三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和分布答:分三个阶段120世界90年代初至后期。借鉴国外合作社的经验,以联合的方式共同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程多样化的、跨社区的特征221世纪初至2007年,深化阶段。省市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其健康发展,合作社数量增多,经营范围扩大,内部管理完善,出现经济实体32007至今规范发展阶段.出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进入法制化轨道分布:区域分布: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的省,合作社多。中部最多,东部次之,西部最少行业分布:主要集中于产品商品率较高的行业,集中于产品具有鲜活易损的行业集中于生产加工过程对资金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答:1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位不准确.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范围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待规范。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传统的体制存在碰撞和摩擦。五国外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比较与借鉴答:(一)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共同特征与借鉴1农民合作组织是建立在家庭农场基础上的.2农业合作社是群众性的服务组织。3以流通领域合作社为主,以生产领域合作社为辅。4坚持民主管理和为农民服务的宗旨5各国俄政府均采取资助与支持农业合作政策。6各国政府均采取资助与支持农业合作政策。(二)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启示与借鉴1合作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发展农业合作,建立农民合作组织,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和时间农业现代化的要求.3专业合作是合作经济的基本形式.4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是农民合作组织健康、顺利发展的保证.5建立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应坚持独立自主、平等自愿的原则和代表农民利益,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三)发展中国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与教训.1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的调控必须适度,不应过分干预其内部事务,而应给以更多的指导和支持.2合作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尤其是领导者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合作社的培训和教育.3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有合作社法的规范和保护.4农业合作社的宗旨是为其成员提供服务,但提供服务的方式不同,则影响着农业合作社水平的高低;在发展趋势上,均由单项服务逐渐走向综合服务。六合作社内部设计与要求答:一设立条件1五人以上成员2有符合规定的章程3有符合规定的组织机构4有规定住所5有符合规定的成员出资二设立程序1登记申请书2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大会纪要3章程4法人身份证明5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清单.6住所使用证明7法律法规的文件三权利和义务1成员的加入自愿,农民不少于80%2成员的权利表决、选举权、享受设施、分享盈余、查看会议和账簿、其他3成员的义务执行决议、出资、交易、承担亏损和其他4成员的退出有理事长提出,六个月提出四产权结构(1股金2政府投入)五组织机构与职能1成员大会2理事会3监事会六运行管理(小的合作社,由理事会负责,大的,由理事会下设的职能部门负责)七财务管理(该成员的出资额、量化成员的公积金份额、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八合并、分立和解散.合并债务延续、分立前债务由分立后连带责任、解散:有解散事由、成员大会决议解散、合并分立的解散、吊销执照。七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答:(一)提高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地位与作用的认识1树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组织载体的理念。2消除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片面认识。(二)建立合作经济组织高效运行的内容管理机制。(三)强化农民合作经济起点规范发展的理念(四)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五)借助典型试验与示范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六)营造有利于合作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经济环境第十五章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变迁与创新一农地产权的内涵答:是指以农地所有权为基础、以农地使用权为核心的关于农地财产权的总和。1农地所有权2农地占有权3农地使用权4农地收益权5农地处置权6农地租赁权7农地抵押权农地产权制度是关于农地资源内涵的种种权利设置以及权利的分配、收益和专业的规则。1农地产权制度的首要内容是关于农地权利的设置2农地产权制度的关键是农地权利的分配3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划清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界区。二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答:(一)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1土地改革阶段农地产权制度的强制性(通过变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新政权的政治过程。注定是由国家发动的强制性变迁。2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私有化的选择(理性化选择,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而且保障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3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绩效(经济绩效:农业总产值增加。政治绩效:国家获得农民支持,强化政府权威和组织动员能力。思想绩效: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经济平等、剥削有罪思想的的传递)(二)农业合作化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1互助组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农地仍然私有,但是有一定的合作,克服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困难,达到了互信、护理和相依、相助的效果.)2初级社的土地产权制度及绩效(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农地制度。强调自愿互利,减少交易成本,但机会主义出现,没有激励制度)3高级社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集体化。1维持了社员关心集体资产安全和增殖的内在动力.2组建稳定的生产队,实行“统一经营、分级管理。3仍然属于分级管理。这种形式绩效低、机会主义干扰、市场因素限制大)(三)人民公社阶段的弄地产权制度及绩效1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经历了公社基本所有、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个时期,实行工分制。)2绩效:为中国“工占农利”经济战略提供支持,保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经济增长高于人口增长的实绩,包产到户、家庭副业为以后提供经验。3缺陷:农地产权严重残缺、社会成本与个别成本差异巨大,挫伤农民积极性,收入低。(A民集体成员权B禁止土地买卖与流转C全国耕地总量减少D固定农作物种类。(四)家庭承包经营下的农产地产权制度及绩效1家庭承包制度下的农产地制度安排(是在坚持农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家庭签订经济合同的形式,把农地等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家庭经营,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责、权、利。A实现了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B均田承包的农地经营形式。C农户成为农村基本组织形式D收益分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2绩效:政治意义:对中央集权有意义,社会稳定推进经济绩效:资源优化配置农民福利水平提高实现了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共同发展3价值:帕累托改进的实现。三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现状与缺陷答:(一)现状:农户的权利:成员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出租权、抵押权、继承权村集体的权利:选择农地使用制度的权利;调整农地;收取地租;限制农地承包权转让国家权利:对农地最终控制权;间接收益权;对种植作物物种类的控制权。(二)缺陷:1农地的分割细碎化。2农地产权制度缺乏有效性.3农地收益分配不合理.4农地流转不规范。四现阶段农地使用制度创新的实践模式及绩效评价答:(一)两田制模式的实践与绩效评价。两田制是将农户承包的农地区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口粮田按人均分,承担农户的基本口粮,主要解决生活保障问题,责任田按人按劳或招标承包,主要解决收入就业功能.(安人或者一半一半两种形式).绩效:1满足农民和社会政府的双重需要2注重效率,监督农地配置和发展的公平与效益.使用范围:1富裕地区2经济发达地区3村干部素质高(二)规模经营模式的实践与绩效评价把集体所有的农地集中起来,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农地经营规模。1北京顺义模式:A探索三种模式(发达,较发达、不发达)B建立以集体为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的农业投资制度C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2苏南模式:A探索多种形式.B示范乡存,实行两田制.C提高劳动生产率,食品商品率,收入增长D农民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E服务体系健全(组织化程度低,流转慢,需要大量资金)3反租倒包:A存集体为实施农业发展规划,相农民租用土地,使土地连成片,配备了必要的生产设施后,有农户自愿承包,成为新的的基础上的家庭承包绩效:避免经营行为短期化,有效地防止耕地细分的可能,促进农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农地生产率。问题:成本大、分配不公和社区成员享有均等的农地使用权与农地集中过程中发生的利益冲突难以协调.(三)农地股份制的实践与绩效评价1安排:A农地折股 B设置股权C产权界定2条件:A非农产业较为发达B大部分都转为二三产业,有稳定的非农收入C社会领导人素质较高3绩效:A强化和确认了农户对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削弱了均田承包的制度缺陷B有利于社区集中农地,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C重建了集体农地产权关系。D有利于社员关心社区的生产经营活动。4缺点:股权天然带有封闭性,阻碍了农地要素市场的发展。不利于农村分工分业的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五农地使用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与保障体系答:(一)发展趋势1农地使用制度创新方式的诱致行与强制性。2农地使用制度创新模式的多元化3农地使用制新手段的有效性.4农地使用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性。(二)保障体系1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2培育农地租赁市场3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4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第十六章农村城镇化及其功效与发展模式一农村城镇化概念答:(一)内涵的界定:在社会分工规律与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相互交织作用下,农村社会经济由以农业为生存部门或产业部门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向以工业制造业、服务业为生存部门或产业部门的帕累托最优最优状态而演进的社会经济过程。(二)外延的界定:是社会分工规律与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对农村社会经济交互作用的外在表现。二农村城镇化发展功效答:(一)社会功效:1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社会资源合理利用的规模功效。2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社会分工促进功效.3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功效。4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社会制度创新功效。5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促进功效。(二)经济功效:1国民经济功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动力。有利于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2农民经济功效:A为农产品提供广阔市场,带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B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市场导向,带动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高级化.C在改善农民收入、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回资金、技术和劳动致富的新观念。三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答:现状:落后问题:1我国城镇化的严重滞后2城市体系不完善3城镇的空间分布不均衡4城镇之间横向联系薄弱5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备。四农村城镇化的实践模式答:上海模式:三集中.人口、企业、农业耕地向农场或农业大户集中苏南模式:制度创新、政府推动、保护农业珠江三角洲模式:中央政策、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拉动。温州模式:个体经济胶东模式:强村型.五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答:(一)加快思想观念转变,建立新的农村城镇化理念1树立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的理念。2农村城镇化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3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二)理清发展思路,坚持科学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原则1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2农村城镇化的总体布局与重点发展中小城镇相结合。3农村城镇体系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三)突出宏观战略研究,选择正确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1正确选择和确立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2发展中小城镇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3强化战略措施作用,推进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四)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制度创新。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和风险.2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不断进行管理体制创新。3加快现有财政体制改革,为拓展农村城镇建设财源创造条件4改革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构建多元化的土地市场体系。5改进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第十七章农村小康社会及其建设实践一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答:内涵之一:总的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特点:总体性特征、相对性特征、层次性特征、区域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内涵之二:1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2全面小康: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二全面农村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内容答: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3层次性4相对独立性5可操作性内容:1经济发展指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小城镇人口2社会发展指标:科教文卫、社会保障、收入分配3人口素质指标4生活质量指标:吃住行5民主法制指标6可持续发展指标三我国农村小康建设的难点答:1农民持续增收难2农村社会进一步发展难3农村人口素质提升难4耕地保护难四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答:(一)方向:1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2实现和保持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3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4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充分就业。5强化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二)对策: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推进产业化经营,转变增收方式;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改革财税;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稳定(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多元筹资)3努力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离土机制、第三产业)4坚决走新型农村工业化道路促进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区;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环保)5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平等对待;科学规划;集聚辐射作用)6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素质;精神文化生活;文明生活方式;改善生存环境;民主政治建设)第十八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其评价体系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基本特征和意义答:(一)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通过协调推进经济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和党的建设,从而大打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一种新的农村社会状态。(二)特征:1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概念,具有建设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决策,具有建设意义上的战略性3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时俱进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具有内涵与背景上的时代性.4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亿万农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具有鼓舞农民的动员性5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三)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要要求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标准答:(一)新型农民:1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于管理的高素质农民2思想观念不断更新3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4生活宽裕5就业充分(二)发达农业:1建设现代农业2发展持续农业3经营产业一体化农业(三)和谐农村:1经济上繁荣2政治上民主3农村社会和谐稳定4乡风文明5村容整洁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答:1农民的主题地位与政府的主导地位作用之间的关系2现代农业发展与非农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3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关系5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6新农村与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第十九章农民收入与农民消费一农民收入与消费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答:(一)背景:1严峻的农民增收形势2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3低迷的农村市场需求(二)意义:1农民收入问题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还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2农民收入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还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3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农村社会进步,也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4农民收入问题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二我国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答:1历史原因2要素禀赋差异3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4产业结构与水平不同5教育发展与观念意识的差距三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民消费的对策答:(一)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1加快城市化进程2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3提高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