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传承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传承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传承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传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前提。于2006年被首批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的山东三大秧歌,其历史悠久、内容鲜活、特征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着民间传统艺术的绚丽光彩,要实现在其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发扬和传承,就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对山东秧歌传统艺术进行行之有效地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一、《唐志》的树立了民族感情和历史归属感自古文明无外乎都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传承与发展。传承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对于古物的发展也是对传承的有效改良。秧歌活动流传已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诉说着民族的兴衰,形象地描绘着各民族、各地域的习俗民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传播了民风习俗,还潜移默化地在社会成员思想意识中培养了本民族血肉相连的民族感情和历史自豪感。而作为秧歌艺术种类之一的山东秧歌,在其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沿袭着时代脉络不断进步,传承方式也因此更加多样化,形成了其特有的传承系统。(一)数学里讲的递增山东秧歌作为声音的艺术,在传承的方式上有别于其它的艺术门类。从古至今口传心授是其流传主要的形式。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人的记忆是短暂的,但无数代人短暂的记忆连接起来却是连绵不断的。师傅传给徒弟,徒弟成了师傅又传给了下一代的徒弟,这样依次循环下去,一代传给一代,其传承的人越多,面就越来越广,队伍也就越来越大,形成了数学里讲的递增趋势(1)。山东秧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虽然缺少科学传承所需要的定量性和规范性,却能激发受教者的求知欲,启发其悟性,显现了山东秧歌形象性、个性和非语义性的特点。(二)现代化的传承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音像材料也相继出现——录音机、CD机、DVD等,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秧歌的传播,因而各种音响材料便成为了当代山东秧歌的传承的重要载体。如采风人员使用录音机搜集民歌,歌手们也可以对着录音机、摄像机边录边唱,教授效果得以大幅度的提高,而且传承的目的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实现。有了像录音机、摄像机等现代化的传播和保存工具,山东秧歌就可不必像过去那样仅靠大脑记忆的方法来进行传承,而现代化的传承手段就方便多了。人们还可以利用现代传媒如电视、网络、报纸等加大对山东秧歌的介绍以及民间艺人的专访和歌舞表演。(三)民间舞中的学校教育山东秧歌在现代社会中,仅仅依靠传统社会中那种靠亲属传承(父传子、母传女)和师徒传承来培养艺人人才已经远远不够,更主要的还应依靠学校教育。据悉,目前在各大中专院校的舞蹈专业中,无不将秧歌列为民间舞的必修课,可见它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地位。但是,这些措施已经远远不能负荷现代社会文化的内在需求,那么,在这样的高压下,除了要达到培养更多的艺术专业人才外,把秧歌的教学与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就显得刻不容缓了。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中,25岁以下的年轻一代被所谓的流行音乐包围着,他们需要这样的音乐来警醒自己是与时俱进的,如果没有能在朋友间的调侃中说上一两句话似乎就有被排斥的可能性。那么,传统音乐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就会存在着严重的断代危险。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与民歌、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承手段,而这些不仅可以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还可以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当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在保护山东秧歌原生态的同时,又进行新的发展?可以实施以下措施。(一)基本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是当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所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导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为山东秧歌的长久发展提供有效的措施。(2)1.文明部门是社会管理部门山东秧歌的保护措施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以及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都将是一场“持久战”。在中国,山东秧歌需要现行的政治体制及其社会组成架构的大力配合,由政府为主,制定规划、组织力量、落实经费、加强管理,同时要坚持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有效实施的关键。据悉,我国现在已把文化部门确立为具体的管理部门。如果通力合作的话,文化部和有关部门一道,按照各自职责,互相配合落实任务,发挥合力,就可以共同推进山东秧歌文化的保护任务。2.山东地区基层渔民后备的传承从山东秧歌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民间艺人的数量在日益减少,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表演山东秧歌的艺人们的年龄开始逐渐老龄化,可见,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迫在眉睫,而且应该对现在的表演形式进行录像保存,对民间的老艺人进行保护。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培养年轻有为的秧歌接班人。保存山东秧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的重任,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3)我们只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保护民族音乐文化,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可以走得更远。3.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与宣传保护山东秧歌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做好宣传工作,在各种现代化传媒上加大宣传民族文化的力度,利用节假日积极开展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与宣传工作,使其发挥对传承民族文化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的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青少年而言,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选取秧歌小调唱词中有积极向上教育意义的唱词与曲调,以培养青少年朋友们对于民间音乐的浓厚兴趣,使得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得以激发。(二)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山东秧歌作为历史文化的存在,对其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一支专业性的队伍是不可或缺的。据目前统计,各地秧歌的保护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所以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准的专业队伍。1.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让创造发展的能力目前,山东各地的秧歌队大多都是各县各村自发组织的民间队伍,队员对基础的乐理知识知之甚少,这一现状对于秧歌的可持续性传承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其一,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各音乐院校的学生去各村各县进行社会实践,由音乐专业的学生对其民间的秧歌队伍普及乐理知识。其二,我们也可以把秧歌队伍请到各大高校里来,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提升秧歌队的整体素质,通过和老师学生的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在校的师生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民族文化。2.设计一个新运动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秧歌队是一个团体,如何能够发挥团体的力量为秧歌的可持续性传承贡献力量,我想有三个方面:其一,队员能团结协作,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有较强的凝聚力。其二,组织者和管理者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协调各方利益、服务于秧歌队员,在各个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三,团队的演出制度健全,机制顺畅。3.下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为解决带为加强我国秧歌文化保护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开展秧歌文化保护工作,既要努力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早日出台,也要通过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组织实施,来为这部法律的修改完善提供经验创造条件。目前国家正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但国家制定的保护法只是一个总的原则,是宏观的指导性纲领,我们还需要根据秧歌文化现状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体的、针对性更强的地方性条例,并相应制定保护秧歌活动的具体方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式,培养传承人,争取做到“业有所继、技有所承”,并向未成年人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培养青少年保护意识。(三)先进的国内外理念1.进行中国传统知识宣传,提高了音乐教育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与认识本民族的音乐,因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进行山东秧歌知识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如上世纪中刘天华让二胡进学校这一创举,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这种做法不仅改变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民族音乐所持的偏见,还大大促进和提高了学校音乐教育。此外,教育部组织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占全部教育内容的20%由乡土音乐进课堂,这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国际、国家及地区的合作国际上一些先进的保护理念与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因此,加大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特别是通过共同使用人力物力,实现以重新活跃秧歌文化为宗旨的先进民族文化发展计划,鼓励与非物质文化的国际、国家、地区性协会、机构及组织合作。这些合作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进行:交流信息,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派出科技人员;促进民间文化的课题;就指定专题、特别是就民间创作资料和表达形式的分类与索引编码以及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组织专业人员会议、学习班或工作组;以便在秧歌文化的研究、表演或传播方面密切合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民间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