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药物应用护理概论学习要求1、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体内过程的概念和意义;2、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3、学会用药物应用护理的基本理论指导用药护理。学习内容第一节绪言
一、药理学与药物应用护理概念二、护士在药物应用护理中的职责第二节药物应用的基本理论
一、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三、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五、给药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第一节绪言一、药理学与药物应用护理的概念(一)药理学与药物应用护理的概念1.药物的概念药物是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2.药理学的概念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3.药物应用护理的概念药物应用护理则是以药理学基础理论和技能为基础,结合现代护理理论,阐述临床药物应用护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指导临床护理合理用药的一门学科。(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1.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的科学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2.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3.学习药理学的意义通过学习药效学和药动学知识,可以使护士更好理解药理学的基本理论,正确的进行用药护理。(三)药物应用护理的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用法、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和用药护理等。主要研究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如何以人为对象做到合理用药,按照护理程序作好用药护理工作,保证发挥药物的最佳效应,防止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2.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药物应用护理的基本理论,各类代表药物的基本作用、用途、主要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具有药物应用护理的基本技能。(四)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概念1.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物。2.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3.学习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药物应用护理,除能够正确执行医嘱,合理使用处方药外,还应具有对常见病非处方药的用药指导能力和药物咨询能力。1.用药前(1)要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用药史,尤其要了解病人的药物过敏史。(2)要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尤其要了解病人是否有药物禁忌证。(3)要了解病人辅助检查有关的结果,特别是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心电图检查、血常规及电解质紊乱等。(4)要熟悉药物的药理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用法、相互作用和禁忌证,理解医生的用药目的。如对医嘱有疑义,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二、护士在药物应用护理中的职责二、护士在药物应用护理中的职责2.用药时(1)要根据病人的用药目的,指导病人正确用药。(2)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原则,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3)要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做好记录;应主动询问和评估病人有无不适反应,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4)要加强与病人的心理沟通,缓解用药时的紧张情绪,增强病人坚持用药,战胜疾病的信心。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向病人说明和解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使病人在心理及生理上有所准备。二、护士在药物应用护理中的职责3.用药后(1)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病人的病情变化,观察药物是否发挥疗效。(2)根据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作出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3)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强调必须严格执行医嘱,禁止擅自调整用药方案,使病人能够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及疗效,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第二节药物应用的基本理论一、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三、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五、给药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一、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分类:兴奋作用抑制作用概念:1.兴奋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如腺体分泌增加。2.抑制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为抑制作用,如肌肉松弛。(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选择作用4.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概念(1)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如酒精皮肤消毒等。(2)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机体相应的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如口服阿司匹林产生解热镇痛作用等。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概念(1)直接作用又称原发作用:是指药物在所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如强心苷能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此作用为强心苷的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又称继发作用:是指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他作用。如强心苷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此作用为强心苷的间接作用。3.选择作用
(1)概念多数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作用特别明显,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此为药物的选择作用或选择性。3.选择作用
(2)意义药物的选择作用是临床选择用药的基础,大多数药物都有各自的选择作用,在临床选择用药时,尽可能选用那些选择性高的药物。(3)特点药物的选择作用是相对的,随给药剂量的增加,其作用范围逐渐扩大,选择性逐渐下降。如尼可刹米在治疗剂量时可选择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剂量增加,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甚至引起惊厥。4.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用药的目的在于防病治病,但用药在产生防治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对机体不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又称为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防治作用:分类: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概念:预防作用是指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如小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
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缓解症状或消除病因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将治疗作用分为: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是指针对病因进行的治疗。用药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如使用青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对症治疗是指用以缓解疾病症状的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2)不良反应概念药物应用时出现的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少数较严重且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称为药源性疾病。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1)副作用概念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特点可给病人带来不适,但危害不大。是药物的固有反应,随用药目的的改变,防治作用与副作用可以互相转变。副作用是可以预知的,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预防。2)毒性反应概念药物在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为毒性反应。特点毒性反应的危害较大;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在用药护理中护士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尽量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分类急性毒性、亚急性或慢性毒性常见的毒性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及肝、肾毒性等。药物的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作用是药物的特殊的慢性毒性。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概念一些非肽类药物进入体内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10天左右致敏过程而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特点变态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作用无关,不易预知,过敏体质者易发生,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发生交叉过敏。常见症状皮疹、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预防措施对易致过敏反应的药物或过敏体质者,用药前要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并作皮肤过敏试验,过敏试验阳性者应禁用。4)后遗效应概念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为后遗效应。常见症状如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催眠时,次日清晨可出现乏力、头晕、困倦等现象。5)继发反应概念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为继发反应。常见症状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因其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的敏感菌,不敏感菌则大量繁殖生长,导致菌群失调引起新的感染,即二重感染。6)特异质反应概念少数特异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很少的剂量即可产生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特点与免疫反应无关,认为可能是一类与遗传异常有关的反应。反应的性质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只是作用程度不同,一般用药理拮抗药可能救治。(3)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并及时发现病人的不良反应1)要向病人介绍药物的疗效,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增强病人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防范意识,使其成为用药护理的主动合作者。2)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对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应通过皮肤试验等方法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该药物。3)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剂量、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4)要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发现异常时应尽快查明原因,及时调整剂量和更换药物,指导合理用药。(三)药物的作用机制概念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研究药物为什么能起作用和如何起作用的。意义通过学习药物的作用机制,可有助于阐明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更好的指导用药护理。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纳如下: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纳如下:1.药物与受体结合呈现药物作用2.药物通过其他机制产生药物作用1.药物与受体结合呈现药物作用(1)受体与配体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中,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并通过信息传递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受体种类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存在于细胞膜上,甾体受体存在于细胞浆中,而甲状腺素受体则存在于细胞核内。配体是指能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和化学结构与其相似的药物。(2)药物与受体结合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概念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意义亲和力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程度。内在活性决定药物激动受体的能力。特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结合是可逆的而且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抑制现象。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作用不同,将与受体结合的药物分为:受体激动药(又称受体兴奋药)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药)
受体激动药(又称受体兴奋药) 是指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根据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受体激动药又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药) 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受体阻断药与受体结合后,阻碍了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与激动药有对抗作用。 受体阻断药又分为竞争性阻断药和非竞争性阻断药两大类。
竞争性阻断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这种竞争性的结合是可逆的。增加激动药的用量可以使竞争性阻断药的作用减弱,直至达到原来激动药的最大效应。非竞争性阻断药与受体的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从而导致受体的反应性下降,使激动药难于或不能与受体结合。(3)受体的调节概念在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受体的数量、分布、亲和力和效应力发生变化,此为受体的调节。分类受体脱敏(向下调节)受体增敏(向上调节)
(3)受体的调节受体脱敏或向下调节在长期使用受体激动药时,可使相应的受体数量减少,敏感性降低。此是导致药效降低,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受体增敏或向上调节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时,使体内相应受体的数量增多,敏感性增强。此为造成某些药物停药后出现反跳现象的原因。2.药物通过其他机制产生药物作用(1)改变理化环境:如使用抗酸药中和胃酸治疗消化道溃疡。(2)影响酶的活性:如新斯的明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骨骼肌的兴奋作用增强。(3)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如铁剂可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4)影响生理物质的转运:如麻黄碱可促进交感神经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而产生平喘作用。2.药物通过其他机制产生药物作用(5)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如利多卡因作用于心肌,阻滞钠通道,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6)影响核酸的代谢:许多抗癌药通过影响DNA和RNA的代谢产生抗癌作用。(7)影响免疫功能: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可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8)非特异性作用:有些药物并无特异性作用机制,如消毒防腐药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因此只能用于体外杀菌或防腐,不能内用。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二)吸收(三)分布(四)生物转化(五)排泄(六)药物的消除和蓄积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1.被动转运是指药物从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其转运的作用力来自于细胞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此种转运包括两种类型,即简单扩散和滤过。2.主动转运是指药物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3.其他转运方式体内的药物转运还可通过易化扩散、胞吞、胞饮、离子对转运的方式进行。
跨膜转运的特点★被动转运的特点为:①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②不需要载体。③不消耗能量。④分子量小的、脂溶性高的、极性小的、非解离型药物易被转运,反之不易被转运。★主动转运的特点有:①逆浓度差转运,②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③消耗能量;④具有饱和性;⑤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顺浓度差转运;②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③不消耗能量;④具有饱和性;⑤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影响药物被动转运的因素主要有: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药物的溶解性和药物的解离性。浓度差大,转运快;脂溶性高的药物易转运,水溶性高的药物不易转运;非解离型的药物易转运,解离型的药物不易转运。(二)吸收概念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为吸收。意义药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直接影响药物呈现作用的快慢和强弱。 常用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气雾吸入、腹腔、舌下含服、粘膜、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皮肤给药。1.吸收部位(1)口服给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内pH接近中性,黏膜吸收面积大,血流丰富,易于药物吸收。 舌下含服和直肠给药也属于消化道吸收。(2)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药物可迅速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药物可经毛细血管壁吸收,吸收完全且速度较快。(3)吸入给药:药物在肺泡吸收。肺泡表面积大,血流量大,药物随血液流经肺泡时可被迅速吸收。(4)经皮给药:药物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到达局部或全身。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特点★口服给药可发生首关效应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最后进入体循环。首关效应(首关消除)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舌下含服和直肠给药可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但给药量有限,且有时药物吸收不完全。★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可迅速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药物可经毛细血管壁吸收,吸收完全且速度较快。动脉注射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注射给药还可将药物注射到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特点★吸入给药肺泡表面积大,血流量大,药物随血液流经肺泡时可被迅速吸收。吸入给药也能用于鼻咽部的局部治疗。★经皮给药药物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到达局部或全身。对于容易经皮吸收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可制成缓释贴皮剂预防心绞痛发作。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越小、脂溶性越高、解离度越小,越容易被吸收;反之则难被吸收。(2)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时,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及性质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改变吸收环境的pH可使药物解离,也能影响药物的吸收。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3)药物的剂型和制剂 药物的不同剂型其吸收速度不同,口服给药时,溶液剂的吸收速度快于片剂和胶囊剂;注射给药时,水溶液比混悬剂、油制剂吸收快。甚至同种剂型的不同制剂,其吸收速度也有差异。 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可用生物利用度来表示。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量度。其计算公式为:生物利用度=(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剂量)×100%(三)分布概念药物吸收后经过体循环到达机体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意义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药物的分布和药物的作用是相关的。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1.与血浆蛋白结合2.与组织的亲和力3.局部器官血流量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5.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特点:①结合是可逆的。②暂时失去药理活性。③不易透出血管壁,使其不易转运。④两种以上的药物可能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竞争性抑制。★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意义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显效慢,但作用持续时间长;反之显效快,维持时间短。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2.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与某些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使药物在该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如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而氯喹在肝脏中浓度较高。
3.局部器官血流量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药物分布的较多,首先在这些组织、器官中建立动态平衡,然后再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液pH的影响。细胞内液pH(约为7.0)略低于细胞外液pH(约为7.4),弱碱性药物易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浓度略高,而弱酸性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外液中浓度较高。因此,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及尿液,是重要的救治措施之一。★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小分子药物易通过毛细血管壁,由血液分布到组织;而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或解离型药物难以透出血管壁进入组织。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5.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脂溶性高、非解离型、分子量小的药物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其他药物较难穿透血脑屏障。 在脑部有炎症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可增加,药物易进入脑组织。★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显著差别。 所有药物均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在妊娠期间应禁用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四)生物转化1.药物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概念药物在体内经过某些酶的作用使其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称为药物的生物转化或药物的代谢。★意义大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失去药理活性成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此为灭活。 有些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其代谢产物仍然具有药理活性;也有的前体药物进入机体后需要经过生物转化后才能成为有活性的药物;而有的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甚至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但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失去活性,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以利于排出体外。2.生物转化的方式1)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反应。通过该相反应大部分药物失去药理活性,少数药物被活化作用增强,甚至形成毒性代谢产物。2)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药物及代谢产物在酶的作用下,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结合成无活性的、极性高的代谢物从肾排泄。3.生物转化的酶 大多数药物的生物转化在肝中进行,部分药物在其他组织进行。 药物的生物转化需要酶的参与,体内药物代谢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特异性酶,其催化特定的底物的代谢,如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一类是非特异性酶,主要指肝脏微粒体酶系统,此酶系统可转化数百种化合物,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又称其为肝药酶。4.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1)药酶的诱导作用和药酶的抑制作用 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物。如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药酶诱导剂可以加速某些药物和自身的转化,这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药酶抑制剂指能降低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物。较常见的有氯霉素、异烟肼等。 药酶抑制剂可抑制药酶,使自身或其他药物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药效增强,甚至出现毒性。(2)影响药酶的其他因素 病人的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病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可影响药酶的活性,而使药物的生物转化速度发生变化。(五)排泄
概念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机体的排泄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其次是肺、胆道、肠道、唾液腺、乳腺和汗腺。1.肾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排泄的方式:主要是肾小球滤过其次是肾小管分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药物排泄的因素药物在肾小管中可有不同程度的重吸收。重吸收的多少与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尿液的pH有关。脂溶性高、非解离型的药物重吸收的多,排泄的慢;而水溶性药物排泄的快。增加尿量,可降低尿液中药物的浓度,加快药物的排泄。改变尿液的pH可使药物的解离程度发生变化,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影响较大。意义临床利用改变尿液pH的办法加速药物的排泄以治疗药物中毒。影响肾小管分泌的药物排泄的因素在近曲小管经主动分泌入肾小管的药物需要载体,但这些载体的选择性不高,同类药物之间可以产生竞争抑制现象。如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时,前者可抑制后者的分泌,从而提高青霉素的血浓度,延长作用时间。2.胆汁排泄概念有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以主动转运的方式从胆汁排入肠道,然后随粪便排出。影响排泄的因素肠肝循环有的药物在肝细胞中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中,随胆汁排泄到小肠,在肠道内又被水解为游离药物,在肠道又被重新吸收进入门静脉,形成肝肠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意义随胆汁排泄的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等,因在胆汁中的浓度较高,可用于治疗胆道感染。3.其他途径排泄乳汁排泄 乳汁偏酸性,一些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易自乳汁排出,可对乳儿产生影响,故哺乳期妇女应慎用。唾液腺排泄汗腺排泄(六)药物的消除和蓄积1.药物的消除概念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在体内逐渐减少消失的过程,它包括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类型。(1)恒比消除又称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比例进行的消除。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有关。大多数药物的消除属于此种类型。(2)恒量消除又称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药物消除的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相等。 多数药物当用药量过大,超过恒比消除的极限时,机体以恒量消除的形式将药物自体内消除,当血药浓度降低后则转为恒比消除。2.药物的蓄积概念反复多次给药后,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使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增高,称为药物的蓄积。意义合理的药物蓄积可使药物达到有效的治疗水平,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药物过分蓄积时,则会引起药物的蓄积性中毒。三、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一)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二)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一)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剂量的概念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量效关系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作用也就越强,此为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但超过一定范围,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增高,则会引起毒性反应,出现中毒甚至死亡。剂量与作用的关系(量效关系)示意图
有关概念无效量:用药剂量过小,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不出现防治作用剂量。最小有效量:随给药剂量增加,开始出现防治作用的剂量。最大治疗量(极量):给药剂量继续加大,直至出现最大治疗作用的剂量。治疗量:从最小有效量到极量之间的用药剂量。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继续给药,血药浓度继续增高,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常用量:在临床用药时,为了使疗效可靠且用药安全,常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些,比极量小些的剂量,此剂量为常用量。常用的安全性指标1.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安全范围越大,药物的毒性越小。2.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一般治疗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测定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中,使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测定药物疗效的动物实验中,使半数实验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剂量。3.安全系数又称安全指数是指最小中毒量LD5与最大治疗量ED95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用药越安全。(二)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1.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时量关系是指时间与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的关系,也就是随时间的变化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变化的动态过程。 时效关系是指时间与作用强度的关系,即药物的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变化过程。非静脉给药的时量(效)关系曲线图1-2由图1-2可见,药物的吸收分布相给药后,血药浓度逐渐上升形成曲线的上升部分。潜伏期在出现疗效前的一段时间。达峰时间从给药时至峰浓度的时间。药物的消除相血药浓度逐渐下降而形成曲线的下降部分。持续期从疗效出现到作用基本消失这段时间,是维持有效浓度或基本疗效的时间。残留期而将体内药物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又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2.药物半衰期概念药物的半衰期(t1/2)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对于符合恒比消除的药物来说,其半衰期是恒定的,不随血药浓度的高低和给药途径的变化而改变。但肝、肾功能不良时,药物的半衰期可能延长,病人易发生蓄积中毒。半衰期的意义①是药物分类的依据。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将药物分为短效类、中效类和长效类。②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半衰期长,给药间隔时间长;半衰期短,给药间隔时间短。③可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停药4~5个半衰期,即可认为药物基本消除(见表1-1)。④可预测药物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分次恒量给药,约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态浓度。
表1-1恒比消除药物的消除和积累半衰期数一次给药连续恒速恒量给药后体消除药量(%)体存药量(%)内蓄积药量(%)15050502752575387.512.587.5493.86.293.8596.93.196.9698.41.698.4799.20.899.23.稳态血药浓度概念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恒量给药后,体内药量逐渐累积,经4~5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基本达稳定水平。将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又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运输合同标的货物描述和运输方式2篇
- 2024年两店联合租赁合同标准格式版
- 2024年二手房产买卖代理合同2篇
- 草莓种植基地扩建2024年度合同3篇
- 2024年度租赁合同:包含房产、车辆及设备详细条款3篇
- 2024年度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门窗安装工程承包合同2篇
- 2024年建筑工程专业劳务分包协议样例版B版
- 二零二四年度原料库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合同3篇
- 2024年学业成绩转移确认合同3篇
- 2024年上海劳动合同新范本3篇
- 《SYB培训》课件-第7步 预测你的启动资金
- 化妆品生产工艺验证报告范文模板-新规要求工艺参数及关键控制点验证
- 部编版语文中考常考文言实词虚词归纳复习
- 学生实习家长知情同意书(完美版)
- 产品思维(创新设计的六条法则)
- 校园水果店经营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六个必须坚持专题辅导讲稿
- 水库数字孪生灌区建设需求
- 儿童中医穴位保健知识讲座
-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提升与改善
- 电池制造中的超声波焊接与连接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