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_第1页
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_第2页
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_第3页
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_第4页
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

绪论

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就是研究由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2)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注:土地的自然特性是:不动性;肥瘠程度和位置优劣之别;以及耐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就是在土地开发到某一点以外的时候,它有报酬递减的趋势;土地的经济供应的稀缺;土地适应物价变动的缓慢性。

3.土地有哪些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

(三)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派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蜕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

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收益分派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形成的价格、以土地资产作为担保标的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派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土地资产流转所研究的也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但它所涉及的仅是土地资产流转和土地收益分派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集约利用

1.概念解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对固定面积的土地持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边际报酬会出现递减的趋势,总报酬(或总产量)则会出现加速递增、减速递增、递减的趋势。

2.试用图示定量说明土地报酬变化阶段。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见图。

(1)当生产要素X在从零增加到A点这段区域内,边际产量递增,直至达到最高点I;总产量也递增,直至达到该曲线拐点F;并且这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平均产量虽然也平缓增加,但未达到最高点。

(2)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A点继续增加至B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并向下延伸;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曲线下凹但仍向上延伸。当投入量增加到B点时,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B点可通过MPP=APP求出,即通过求得。不过这一点没有实际意义。

(3)当投入量从B点继续增加至C点时,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其数值高于边际产量(在B点之前,平均产量虽然也增加,但其绝对值小于边际产量),即APP>MPP。当投入量增至C点时,边际产量减至零;总产量达到最高点H。3.举例说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对于投入:

第一,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在投入达到最正确点之前,这些投入会引起递增的报酬。例如水利投资。

其次,假使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正确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了。例如农场的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购置数量。

第三,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括固定资产的投入)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变动生产要素类,依照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量。集约度:

每单位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称为集约度。以公式表示为:

实行集约经营,就是要增加对单位土地面积上变量资源的投入,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因而,人们寻常把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的经营劳力、资本)称为集约经营,而把使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的经营称为粗放经营。土地受容力与生产效率:

土地集约度须适应当时的土地产品的社会需要量、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投资能力;同时,也要看土地资源本身的生产力(肥力),包括土地的质量、人地比例、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和利用土地所得收益的大小等。这些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就土地生产力对其利用集约度的制约作用来说,土地生产力决定于土地自身的受容力(capacity)与生产效率(productionefficiency)。

(一)土地的受容力,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最正确协同比例所能受容其他变量资源的数量。

(二)土地生产效率,是指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协同至最正确(最有利)点时所获报酬与所费成本的比例。

从经济学原理的观点说,土地利用的集约经营应有一定的限度,逾越限度总是不利的。因此土地经济学家把集约度的最高限度称为利用的集约边际(intensivemargin),把集约度的最低限度称为利用的粗放边际(extensivemargin)。前者是指同一单位土地上纵的加深集约度的界限,后者是指横的扩展耕作范围的界限。

所谓用地的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量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即“在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之前,最终一个连续变量投入单位所达到之点正是集约边际〞。而所谓粗放边际,则被认为是无租边际,即在最正确条件下土地的产出只能补偿其生产成本。

集约边际能适用于土地的一切生产性利用,它代表了社会上的总的土地利用状况;而粗放边际只影响那些在经营中只能收支相抵的生产者,它在市场价格的市场需要的影响下,决定着选择质次的最终一级土地,即再次级的土地就不宜投入利用。

总之,集约边际,代表各级土地的经济点,超过这一点新增的变量投入得不到补偿;粗放边际,则代表土地利用能力不断减少的一系列土地面积中的一点(扩展用质次的土地的最终一点),超过此点,再扩大生产用地即不能补偿其成本。

1、当劳动的总产量下降时()。A、平均产量为负B、平均产量为0C、边际产量为0D、边际产量为负

2、假使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A、与纵轴相交B、经过原点

C、与横轴相交D、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3、以下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也减少

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D、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

为什么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唯一的交点是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即边际产量曲线位于平均产量曲线的上方时,平均产量趋于上升;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即边际产量曲线位于平均产量曲线的下方时,平均产量趋于下降。这样,不管是边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上升的部分还是在平均产量曲线下降的部分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都将与上述规律违背。因此,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唯一的交点是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一,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

其次,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第三,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假如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存在的原因是: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协同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假如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土地分区利用

1.概念解释:土地分区利用、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土地利用分区:

东部的季风潮湿区,形成农业区;

西部的西北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形成牧业区。

东部地区,是农作物、森林、畜禽饲养、渔业和农村工、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牧业区,由于受降水量及地形的限制,土地利用的适合性很窄。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阐述了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状况下,工业企业的最正确分布点。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

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给、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被后人概括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

2.简述城乡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一)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的猛烈依靠性,农业生产受到土地条件的严格限制,因而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只能是在同等土地条件下,受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时才得以表现出来,这就是杜能首先发现并总结出来的“杜能圈〞。(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3.绘图说明在城市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选择原理。

为了研究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各功能区的结构组合,西方布局学引进了杜能所创立的、建立在对比利益原则基础上的圈层说与级差地租理论。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圈层布局设想、三维布局设想、扇形布局设想、多核心布局设想和多中心布局设想。

土地规模利用

1.概念解释:土地利用规模、规模报酬、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不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不经济、集聚经济。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规模效益〞(returntoscale)或称规模报酬,是指当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按一致比例增加时,产量的增加变化状况。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量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时,这种经营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其产量增加比例大于投入量增加比例的比数愈大,则规模效益愈好。要求经营规模要适度,就是人们常说和追求的适度经营规模。

从规模经济原理看,规模经济可从外在经济(外延经济)(externaleconomics)和内在经济(内涵经济)(int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