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1、可见宇宙(总星系)的半径为140亿光年2、天体:位于大气层以外的物体(只要是落到了地球上就不是天体)。分为:(1)自然天体:恒星(如:太阳、)、行星(如:水星、金星等八大行星)、卫星(如:月球)、星云(2)人造天体:飞行在天空中的人造地球卫星(如:在工作中的嫦娥二号、神州九号)飞机不属于天体(无论是否在飞行,都在大气层以内),掉到地球上得陨石也不是天体。太阳系也不是天体(是天体系统)例题: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半径为多少?(D)河外星系140亿光年B.总星系140光年C.银河系140光年D.总星系140亿光年例题:下列属于天体的是:(AE)A、月球B、博物馆里的陨石C、飞机D、银河系E、正在执行任务的嫦娥二号3、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最高级别)——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它恒星系)——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是最低级别)例题:我国古代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中涉及的天体分别属于(A)A恒星、卫星B星云、行星C恒星、行星D星云、卫星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例题:将下列天体系统的名称填入天体系统组成示意图的空格中:①总星系②地月系③太阳系④河外星系⑤银河系例题: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D)A.太阳系B.银河系C.总星系D.河外星系例题:在天体系统各层次中,最高一级是(C)A.太阳系B.河外星系C.总星系D.地月系4、八大行星:(1)由距离太阳由近到远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特征: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的方向具有同向性;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具有近圆性。(3)分类:A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B巨行星:木星和土星;C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4)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其它六颗行星都有卫星。其中,木星的卫星最多(5)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例题:下列各组行星中,都属于类地行星的是(A)A.金星和火星B.水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火星和木星例题: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与太阳最近的(C)A.金星B.火星C.水星D.海王星5、地球(1)特殊性表现在: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一颗具有高级智慧生物(人类)的行星(2)普通性表现在:就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3)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因为日地距离适中);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③充足的水分(液态水)(4)地球的外部环境: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例题:以下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内在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C)A、有【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1、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2、(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②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A煤等化石燃料B直接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2)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风能、水能、生物能。潮汐(月球引力),内力作用:火山、地震、板块运动例题:下列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CE)A.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B.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C.煤、石油等化工燃料D.“磁暴”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E、我国的夏季风F、钱塘江大潮G、火山喷发3、太阳的大气由内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我们平常肉眼看到的是光球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才有可能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4、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为11年。太阳活动一般是相伴发生的:每当黑子增强的年份也就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耀斑爆发时,太阳风也格外强烈。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而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A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手机信号衰减甚至中断);B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以及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极光”现象(只发生在高纬度地区);D影响地球气候(地球上许多地方年降水量的变化与黑子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例题:当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时(A)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B.使D.对人造卫星的工作没有影响例题: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大约是(B)A.10年B.11年C.21年D.111年例题: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向外是(D)A.光球-日冕-色球B.色球-光球-日冕C.日冕-色球-光球D.光球-色球-日冕【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为:地壳、地幔、地核。分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参考教材P25页的图)2、地震波:(1)纵波:既能在固体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小于纵波。(2)地震波在地壳中变化不大,在莫霍面附近突然增大,至古登堡面附近达到最大。横波在古登堡面附近消失,纵波在古登堡面附近速度由大变小(3)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A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既有硅铝层也有硅镁层,大陆地壳是不连续分布的B大洋地壳:平均厚度6千米:只有硅镁层,大洋地壳是连续分布的C组成地壳的基本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4)地幔:上层物质是固态,在距离地面80千米左右的地方是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5)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和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例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里依次是(C)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核--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例题:下列金属元素中,在地壳内含量最多的是(C)A.镁B.铁C.铝D.钙例题: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温度的垂直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例题: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B)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塔里木盆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观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半球上空观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2、周期:(1)一个恒星日(真正周期):23时56分4秒。(2)一个太阳日(假周期):24小时。3、速度:(1)角速度:除了南北两个极点为零外,其余都相等(15°/h)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纬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在同一纬度上,线速度相同。任一纬度的线速度=赤道的线速度*cosθ°(θ°为纬度)二、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1、公转中心:太阳2、周期:一个星恒年:365天6时9分10秒3、方向:自西向东4、近日点发生在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发生在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慢5、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1)大小:23.5°(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纬度互余)(2)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春分(A)到第二年的春分(E)为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3)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将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将变小,温带范围变大。三、地球自转的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生物形成生物钟):(1)产生原因: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晨昏线的判别: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昏线。2、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南左北右),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3、地方时:(1)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的时间要比西边的时间要早。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2)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度,东西12区各占7.5度,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采用这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同一时间。相差多少个时区就相差多少小时。(下图为全球时区划分图)(3)时区差的计算:同减异加。如东1区和东8区,相差7(8—1=7)个时区,而东3区和东5区相差8(3+5=8)个时区。(4)时区数的判定:时区数=经度数÷15(整除或者余数小于7.5的,商为该地区的时区数,如果余数大于7.5的,商再加一为该地区的时区数)已知三地区地区的经度分别为120°E,125°E,100°W,三地分别位于东8区,东8区和西7区。(5)地方时的计算:=1\*GB3①所求地区的地方时=已知时间+或者--时区差=2\*GB3②所求地区的地方时=已知时间+或者-经度差×4分钟(所求地区位于已知地区的东边,用+号;所求地区位于已知地区的西边,用—号)例如:A、已知东三区为2:00,求105°E的区时?a先确定东经105°的区时:105/15=7,所以东经105°位于东7区;b确定要求的地点(东七区)位于已知的地点(东三区)的东边,所以用加号;c确定相差几个时区:都是E,所以用减号(同减异加)(7-3=4)相差四个时区;d代入公式: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时区差。Y=2+(7-3)=6。因此105°E(东七区)区时为6点。(6)主要城市所在时区:中国北京(北京时间)东八区,伦敦:中时区(零时区),纽约:西五区国际日期变更线:往东方向跨国180°经线,日期减一天,往西方向跨国180°经线,日期加一天。四: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从春分A(3月21日)到秋分C(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B)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②北半球冬半年(从秋分C(9月23日)到第二年的春分A(3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E)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昼夜各为12小时。(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天的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0°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不同(春←→秋;夏←→冬)例如;隆回县现在是一月,冬季。悉尼是一月,夏季。五带的划分:热带(有太阳直射),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例题:我国采用的“北京时间”是(B)A.东九区B.东八区C.东七区D.东六区例题:1月25日前后,邵阳昼夜长短状况是(D)A.昼最短夜最长B.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C.昼夜等长D.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例题: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②、③、④四点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当地球运行至点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到=4\*GB3④点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2)、①、②、③、④四地中昼夜平分的是①、③处。邵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②处。(3)、在①、②、③、④四位置中,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快的是④,角速度最慢的是②。例题: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两地角速度比较相等A、B两地线速度比较B大(相等、A大、B大)此时A点为冬至日(节气)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5°S。(2)、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这一天,邵阳市昼比夜短(3)、A地地处五带中的北温带带,此时澳大利亚的季节是夏季季,12月份(4)、此时A点太阳高度是0°.这一天中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90°.(5)、某物体从A点向正南作水平运动,先是向西(东、西)偏,后向东(东、西)偏。(6)、A和B都随地球自转一周,所移动的距离A比B短(长、短)。(7)、AB线正处于昏线(晨、昏)线上。G点的昼长为12小时(8)、B在A的西南方向,C在B的东北方向。(9)、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如果这个角度变大,在一年中B点太阳直射的次数为两次。例题:(B)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C.12月30日12时5分D.12月31日12时5分例题:读上方右边光照图,回答:(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则: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日,悉尼的昼比夜短(长或短),隆回县(27°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5°南半球现在处于什么季节冬季从B点经过C点运动到D点,运动方向是(B)A、先向东南,再向东北B、先向西北,再向西南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D、一直向西运动(2)、如果此图表示南半球则: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日,隆回县的夜比昼长(长或短)。【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1、矿物的概念:具有确定的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不是混合物)例题:下列哪一种不是矿物(A)A.食盐B.黄铜矿C.方解石D.石英岩2、按照形成原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1)岩浆岩分为: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安山岩、流纹岩和玄武岩)。(2)沉积岩:特征:A、具有层理构造,B、有化石。常见的沉积岩有:砾岩、砂岩、页岩(按沉积颗粒由大到小)以及石灰岩(化学沉积)。(3)变质岩:定义:已经存在的岩石,温度和压力等发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石英岩(←砂岩)、板岩(←页岩)例题:建设三峡大坝采用的岩石为A、花岗岩B、砾岩C、板岩D、变质岩例题: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B)A.岩浆岩和沉积岩B.岩浆岩和变质岩C.沉积岩和变质岩 D.变质岩和沉积岩例题: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C)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床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A、②⑤①④ B、②④⑥①C、②④①⑥D、②③⑤④例题:以下各种岩石中,成因相同的是(CD)A、花岗岩、砂岩、石英岩 B、砂岩、石英岩、页岩C、砂岩、石灰岩、页岩 D、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例题: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C)A.花岗岩、石灰岩 B.大理岩、石灰岩C.石灰岩、页岩D.页岩、大理岩3、三大类岩石的转换示意图:教材P34页活动,要求:记住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一)、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1、区分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地震、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3、板块边界类型:(1)生长边界:形成的地貌:海岭、断层。(2)消亡边界:形成的地貌:山脉(阿尔卑斯山、科迪勒那山系)、高原(青藏高原)、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岛弧(日本各岛)。4、地壳的运动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5、地质构造(1)类型:褶皱和断层(2)褶皱:定义:(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基本形态:A背斜:中间向上隆起,成山(内力作用),岩层:中间老,两翼新B向斜:中间向下凹陷,成谷(内力作用),年代:中间新,两翼老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资源构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开挖隧道一般在背斜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材39页活动图):A背斜顶部受张力的作用,物质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B向斜部位受挤压作用,岩石质地坚硬,抗侵蚀能力强,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3)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地垒: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在地垒的基础上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地堑:中间相对下沉的断层。在地堑构造上常有许多典型的盆地或谷地: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常见的地质构造的是(B)①谷地②褶皱③山地④断层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例题:下列地形单元是由于断层发育,两侧陷落、中间突起而成的是(A)A.华山 B.吐鲁番盆地 C.汾河谷地 D.台湾海峡例题:看地质构造图(图9),回答下列问题。图9(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向斜,地貌名称是山地。图9(2)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乙地为背斜,受张力的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你认为应在甲、乙、丙、丁中的乙处。(4)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乙处为好,其中甲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流水侵蚀作用);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平原、河口三角洲(如:崇明岛)(流水沉积作用);沙丘(风力沉积);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流水的溶蚀作用);海水侵蚀的崖壁(海蚀崖)(海水的侵蚀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后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一)水循环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2、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3、水循环示意图(要求掌握各个环节的名称,人类能够影响的环节以及产生什么影响教材59页图2-39)4、A、人类通过砍伐树木、毁坏草地(过度放牧),影响下渗环节和蒸腾环节(减少水的下渗和蒸腾);B、修水库、挖渠引水、跨流域调水影响地表径流;C、通过人工降雨影响陆地降雨环节;D、通过植树造林,影响下渗和蒸发环节(增加水的下渗和蒸发)。5、水循环的意义:A、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B、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路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C、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D、塑造着地表形态;例题:下列水循环中,在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是(A)A.海陆间水循环B.海洋水循环 C.内陆水循环 D.生物体内水循环图14例题:读水循环示意图(图14),回答下列问题。图14(1)图中数码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是:②水汽输送;③降雨。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图中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大循环循环。(2)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水循环示意图响的是=3\*GB3③=4\*GB3④,主要措施有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如南水北调工程等。(二)洋流1、定义: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2、分类:(1)按性质分类A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即从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的洋流B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即从较高纬度海区流向较低纬度海区的洋流(2)按形成原因: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例题:寒流流动的方向大致是(C)A.由南向北B.由北向南C.高纬→低纬D.低纬→高纬3、洋流的分布规律:一般规律:如图中低纬度海区A、以副热带为中心;B、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在大陆东岸(大洋西侧)是暖流,在大陆西岸(大洋东侧)是寒流中高纬度海区A、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B、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40°S附近形成了西风漂流;C、在大陆东岸(大洋西侧)是寒流,在大陆西岸(大洋东侧)是暖流4、全球洋流的识记方法总体上:地区名+流(暖寒)(1)先记忆东西流向的:在赤道附近(北南赤道暖流),北半球中纬度(北XX洋暖流),南半球中纬度中纬度:西风漂流(2)再记忆南北流向的:按照地名记忆。如:日本暖流、秘鲁寒流(3)特例:A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厄加勒斯寒流也叫马达加斯加寒流(马达加斯加岛)B、北印度洋: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的形成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有关,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与秘鲁寒流有关);B海洋生物:形成四大渔场a:寒暖流交汇(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形成了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b上升的补偿流(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秘鲁渔场(秘鲁寒流);C航行:顺着洋流航行,减少航行时间,降低运行成本,逆流相反。D海洋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作用),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1、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对流层:=1\*GB3①平均厚度12千米:低纬度17~~18千米,中纬度10~~12千米,高纬度8~~9千米;=2\*GB3②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B对流运动显著;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2)平流层:=1\*GB3①厚度:对流层顶部至距离地面50~~55千米;=2\*GB3②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臭氧层距地面22~~~27千米,吸收紫外线增温);B平流运动显著(有利于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1\*GB3①范围:自平流层顶部至2000~~~~3000千米的高度;=2\*GB3②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B电离层(80~~500千米)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流星、极光都发生在这一层。例题: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C)①云、雨、雪等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②纬度越高对流层厚度越大③飞机、卫星等航天器主要在这一层飞行④这一层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所以空气对流运动旺盛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 D.①⑤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吸收、反射和散射(2)特点:=1\*GB3①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只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2\*GB3②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3\*GB3③散射:有选择性,空气分子和较小的尘埃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线。例题: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叙述正确的是(D)A.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都有选择性B.大气的反射、散射无选择性,吸收具有选择性C.大气的吸收和反射无选择性,散射具有选择性D.大气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为什么夏季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云层的反射作用,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温度不会很低?而无云或少云的夜晚温度较低?云层起到增强大气逆辐射的作用(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3、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放射能量。地面时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2)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一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逆辐射能使地面增温。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地球上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也因为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使得地球上晚上的温度不会太低。从而有利于人类以及生物生存。例题:在晴朗的冬夜,农民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是因为(C)A.烟雾能将地面辐射反射回地面 B.烟雾能将地面辐射散射回地面C.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D.烟雾能使地面和近地面大气加热增温例题:下列图示的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B)陆地陆地海洋陆地海洋ABCD5、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的,所以同样性质的地表,低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地面辐射强,高纬度相反;(2)下垫面因素(3)气象因素6、热力环流:图3例题:读图3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C)图3图中四点气压:A>B>C>D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C.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处D.A、B、C、D之间没有可能形成热力环流7、风:近地面的风和高空中的风近地面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而高空中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大小:水平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想左偏。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近地面的风始终和等压线有一夹角,而高空中的风最终与等压线平行。8、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分布:(2)、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湿热),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干热),形成少雨带,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干燥),。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温暖湿润),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温暖湿润),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寒冷干燥),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干冷),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例题:当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开始向北移动时()A.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B.北半球昼长夜短C.此时印度半岛吹偏南风D.正午时杭州的人影比北京要长例题: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甲点位于300N附近 B.乙点位于300N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图10例题: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图10(1)该图表示北半球夏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信风带在赤道以北辐合上升。(2)C气流为盛行西风带(风带),受其影响,南北纬40º~60º间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温暖湿润。9、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了冷高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呗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代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呗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由于北半球海陆呈相见分布,所以北半球的气压带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的海洋占绝对优势,所以南半球的气压带呈带状分布。高低气压中心对气候影响明显。10、季风环流(1)定义:大氛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2)分布:东亚和南亚(3)原因: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为辅。南亚: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为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辅。(4)冬季:东亚吹西北风,南亚吹东北风。夏季:东亚吹东南风,南亚吹西南风。例题:有关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A.南亚地区冬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C.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11、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1)气团:冷气团和暖气团。温度气压湿度密度冷气团低高小大暖气团高低大小(2)封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分为冷锋和暖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推移时所形成的锋,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推移时所形成的锋。(3)单一气团控制之下天气晴朗,在锋面附近,常有云雨天气。锋面始终向冷气团一侧倾斜。(4)冷锋和暖锋的区别:A降雨位置的区别:冷锋降雨的位置主要在锋后,暖锋降雨的位置在锋前;B符号的差异:冷锋用一对三角符号表示,暖锋用一对半圆符号来表示。三角形和半圆形的指向即为锋面的运动方向。;C:暖锋在冷气团下面有回旋气流。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举例冷锋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云层增厚,出现阴雨、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转晴北方夏季暴雨,冬季寒潮暖锋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连续性降雨(阴雨连绵)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转晴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地区的梅雨例题:若该地有一锋面活动,则该锋面的位置应在 (C)A.①附近B.②附近C.③附近 D.④附近(5)高低气压与反气旋和气旋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高气压水平方向北半球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南半球呈顺时针向中心辐合北半球呈顺时针向中心辐散,南半球呈逆时针向中心辐散垂直方向大气辐合上升大气下沉辐散天气状况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天气晴朗举例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热带气旋夏季:长江流域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冬季:寒冷干燥天气。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例题: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所属气压分别是(A)A.北半球,高气压B.北半球,低气压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例题: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时,形成的天气为 (D)A.伏旱天气 B.梅雨天气 C.出现台风 D.寒冷天气ABCD四地中,目前在冷气团控制之下的是AD,在暖气团控制之下的是BC。此时,A地吹西北风,C地吹西南风目前最有可能发生降水的是AD未来一段时间内,B地将会受冷锋影响出现阴雨、大风、降温甚至雨雪天气,冷锋过境之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D地暖锋过境后,受到单一的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课本P6)地月系1系系系地月系1系系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距离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相对稳定的宇宙环境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P16)(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旋转中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36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h(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P13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h。P14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h),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2.地球公转:绕转中心:太阳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公转轨道:椭圆形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黄赤交角(23°26’):黄道面+赤道面(课本P18)●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1)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2)南北回归线上一年获得一次太阳直射;(3)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没有太阳直射。3.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26’)4.时间的计算: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时区区时计算: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东早西晚)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日界线:原则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西增东退)5.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某地昼长2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00+X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6.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纬度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有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回归线上一年一次直射冬至日有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8.昼夜长短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全球昼夜等长↓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②白昼越来越长③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夏至白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②白昼逐渐变短③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冬半年↓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②白昼越来越短③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冬至白昼最短,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春分②白昼逐渐变长③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全球昼夜等长春分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9.光照图的判读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2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2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33、物质的鉴别 4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5三、化学计量 5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一、物质的分类 7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7三、胶体 8四、离子反应 10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6一、金属的物理通性: 16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6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17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18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9一、分类 19二、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19(一)硅及其化合物 19(二)氯 20(三)硫、氮 21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23一、原子结构 23二、元素周期表 23三、元素周期律 23四、化学键 24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25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25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26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26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27一、烃 27二、烃的衍生物 29三、基本营养物质 30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31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31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32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方法适用范围主要仪器注意点实例固+液蒸发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NaCl(H2O)固+固结晶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NaCl(NaNO3)升华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开酒精灯I2(NaCl)固+液过滤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漏斗、烧杯①一角、二低、三碰;②沉淀要洗涤;③定量实验要“无损”NaCl(CaCO3)液+液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分液漏斗①先查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从溴水中提取Br2分液分离互不相溶液体分液漏斗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蒸馏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③加碎瓷片乙醇和水、I2和CCl4渗析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半透膜更换蒸馏水淀粉与NaCl盐析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烧杯用固体盐或浓溶液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气+气洗气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洗气瓶长进短出CO2(HCl)液化沸点不同气分开U形管常用冰水NO2(N2O4)=1\*roman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2\*roman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3\*roman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4\*roman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常见物质除杂方法序号原物所含杂质除杂质试剂主要操作方法1N2O2灼热的铜丝网用固体转化气体2CO2H2SCuSO4溶液洗气3COCO2NaOH溶液洗气4CO2CO灼热CuO用固体转化气体5CO2HCI饱和的NaHCO3洗气6H2SHCI饱和的NaHS洗气7SO2HCI饱和的NaHSO3洗气8CI2HCI饱和的食盐水洗气9CO2SO2饱和的NaHCO3洗气10炭粉MnO2浓盐酸(需加热)过滤11MnO2C加热灼烧12炭粉CuO稀酸(如稀盐酸)过滤13AI2O3Fe2O3NaOH(过量),CO2过滤14Fe2O3AI2O3NaOH溶液过滤15AI2O3SiO2盐酸`氨水过滤16SiO2ZnOHCI溶液过滤,17BaSO4BaCO3HCI或稀H2SO4过滤18NaHCO3溶液Na2CO3CO2加酸转化法19NaCI溶液NaHCO3HCI加酸转化法20FeCI3溶液FeCI2CI2加氧化剂转化法21FeCI3溶液CuCI2Fe、CI2过滤22FeCI2溶液FeCI3Fe加还原剂转化法23CuOFe(磁铁)吸附24Fe(OH)3胶体FeCI3蒸馏水渗析25CuSFeS稀盐酸过滤26I2晶体NaCI加热升华27NaCI晶体NH4CL加热分解28KNO3晶体NaCI蒸馏水重结晶.3、物质的鉴别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检验类型鉴别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鉴定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检验出该物质的成分,确定它是否是这种物质。推断根据已知实验及现象,分析判断,确定被检的是什么物质,并指出可能存在什么,不可能存在什么。检验方法①若是固体,一般应先用蒸馏水溶解②若同时检验多种物质,应将试管编号③要取少量溶液放在试管中进行实验,绝不能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④叙述顺序应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原理(写方程式)①常见气体的检验常见气体检验方法氢气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氯气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氯化氢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二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硫化氢无色有具鸡蛋气味的气体。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一氧化氮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立即变成红棕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一氧化碳可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2)Na+、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3)Ba2+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Mg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5)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6)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7)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8)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2=2Fe3++2Cl-(9)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10)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MgCO3生成,同时放出CO2气体。(10)PO43-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11)NO3-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二、常见事故的处理事故处理方法酒精及其它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盖钠、磷等失火迅速用砂覆盖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较多量酸(或碱)流到桌上立即用适量NaHCO3溶液(或稀HAC)作用,后用水冲洗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先用抹布擦试,后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碱液沾到皮肤上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酸、碱溅在眼中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苯酚沾到皮肤上用酒精擦洗后用水冲洗白磷沾到皮肤上用CuSO4溶液洗伤口,后用稀KMnO4溶液湿敷溴滴到皮肤上应立即擦去,再用稀酒精等无毒有机溶济洗去,后涂硼酸、凡士林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口服蛋清或生牛奶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撒上硫粉三、化学计量=1\*GB3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单位摩尔符号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公式:n==2\*GB3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公式:n==3\*GB3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公式:n=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4\*GB3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5\*GB3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单位:mol/l公式:CB=nB/VnB=CB×VV=nB/CB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6\*GB3⑥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1.计算m=c×v×M2.称量3.溶解4。转移(洗涤23洗涤液转入容量瓶)5.定容6。摇匀7装瓶贴签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N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纯盐氧化物:CO、NO等净含氧酸:HNO3、H2SO4等物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3、H2SO4、HCl酸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化一元酸:HCl、HNO3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物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物按强弱分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的直径<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10-7m)>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实例溶液酒精、氯化钠等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石灰乳、油水等性质外观均一、透明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2、胶体的分类: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3、胶体的制备A.物理方法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B.化学方法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胶体)+3HCl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4、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②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③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胶体、金属氧化物。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