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主题写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_第1页
第一单元主题写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_第2页
第一单元主题写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_第3页
第一单元主题写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_第4页
第一单元主题写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主题写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第一单元主题写作

诗意的探寻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诗意的探寻”。要求我们探寻诗歌艺术特色,探寻古人哀乐悲欢,探寻传统文化精神意蕴,探寻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等等。当然,”诗意的探寻“的用意,不仅要求我们探寻诗歌所蕴含的这种种“诗意”,还要求我们要怀着“诗意”的情怀,用“诗意"的语言写出鉴赏诗歌的文章来。

诗意,可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旷达心境,可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飘逸洒脱,可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平凡的你,平凡的我,在平凡的日子里,一样可以用诗意点缀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把自己变成诗,感受生活的美好,内心一定会变得丰盈。

任务一

任选一首诗歌,从诗歌鉴赏语段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和结构思路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撰写文学短评。

示例一:千百年来,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成为抒发远客思乡之情的经典中的经典。(明确角度-情感)清冷的秋夜,被一轮明月照亮了,风悄悄地浮动起阵阵凉意,庭院倍显寂寥。月光透过窗,照射进了屋子里,肆意地洒在床头,带来了冷冷的秋宵寒意。本来就睡意清浅的他被打扰了。睡梦初醒的他起身顺着光源的方向,望了又望,在恍惚迷离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亮亮的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轮娟娟素月正挂在中天。这时,他完全清醒了,心头竟泛起阵阵波澜,似什么堵在他心头,让他竟然有了几分苦恼。他看着那明月,心头骤然涌上一种酸酸的情愫。(情境再现一想象)他已无法控制心中的那份感情了,他默默徘徊着,徘徊着,终于一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跃然纸上。(诗文引用)李白的这寥寥数字,言浅而情深,终成为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远客旅思感怀的名篇。(总结评价)——唐代李白《静夜思》

示例二: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自然,明白如话,如清水芙蓉,无矫揉造作之痕。诗人独处他乡,于夜深人静之时,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而"举头望明月"中"望"这一动作神态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蒙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虽然整首诗歌语言平实,但诗意却体味不尽。——唐代李白《静夜思》

示例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吟诵这句贯穿全诗的咏叹,让我唏嘘感慨。这条蜀道不就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人生在世,犹如行路,道路总会或“青泥盘盘”,或“百步九折”,而不可逾越的“峨嵋之巅”又何止一二呢?《蜀道难》道尽蜀道行进之难,更道尽人生之艰险。其实李白就是在间接地告诉我们,人生艰难,万万不可率性随意,要谨慎从事,认真对待。是呀!李白不是还一再的提醒我们“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不止一次的告诫我们"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吗?但他没有让我们止步不前,而是让我们等待机会,积蓄力量,然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思考:惟有历尽人生之难,方可领略广阔云天。——李白《蜀道难》

示例四:“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提一个“思”字,而运用曲笔虚写,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真可谓平中见奇。——唐代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任务二

诵读和欣赏本单元所选的诗词名作,结合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联系当代文化生活中有关古诗词诵读的现象,想一想: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围绕这些问题,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观点,推选代表在会上发言。

【点拨】

关于对待学习古诗词的态度,思考角度有:①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②学习古诗词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③学习古诗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职责;等等。

关于古诗词对当今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渗透”,可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电视栏目备受观众喜爱,电视、网络媒体上的名家诗词课被热捧,古诗词学习的小程序或公众号流行等进行分析。还有一个事件特别值得关注:2020年年初我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在日本捐赠我国的物资的外包装上,出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句。

关于学习古诗词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思考角度有:①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②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③古典诗词美好、高雅的文字和意趣,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焦虑,使心灵更纯净、坦然;④以诗意滋养心灵,涵养高贵气质;等等。

【资料链接】

本题要求写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的特点。

①内容:相对于演讲稿,发言稿针对性更强,更具理性,要求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②格式:一般包括标题、开场白、正文、结尾四部分。发言稿的收束语一般为“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如果是争论性强的话题,可以说“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等。

③语言:简洁、条理清晰,风格相对书面化。

【范例】:

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首先,诗词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到诗意的美。很多人都感慨,出门旅游的时间太少,即使出了门,处处是人,也无风景可欣赏,殊不知生活中从不缺少美。春日,当别人感慨阴雨绵绵、春风乍起时,读过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人,却能领会另一种清新活泼之美。夏日,当别人厌烦烈日炎炎、蝉声不息时,读过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人,却能在夏夜感受到山林的静谧之美。秋日,当别人哀叹秋风萧瑟、万物寂寥时,读过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人,却能体验到将目光转向晴空的广阔美。冬日,当别人抱怨天寒地冻、景物单调冷清时,读过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人,却能在冰天雪地里发现别样的豪放美。诗词给寻常景物加上一层文化美的滤镜,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美。舟是李白的轻舟,驴是陆游的毛驴,普通事物在腹有诗书的人眼里不再普通,他们借古人的眼看到了古人所看的‘景,发现了古人所感到的美,体验到一般人无法体验的快乐。

其次,诗词使人得以丰富人生的阅历,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对事物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获得更丰厚的阅历和智慧,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尤其对学生而言,通过亲身体验去探索宇宙人生是不切实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拿来主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我们还没有恋爱,但我们懂得了真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至死不渝;“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们还没有走向社会和职场,但我们知道追求理想的路上需要执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虽然我们没有苏轼坎坷跌宕的人生经历,但我们知道了在失败、打击的面前,要抱有乐观、旷达的心怀。古诗词是一座桥梁,是我们与先达的一种跨时空的交流,当我们与诗词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时,封存在其中的文化内涵浸润了我们的心灵。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上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同样可用于表明古诗词的价值。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它能表现其他语言难以完美表现的意境,正因为如此,中学生身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更应该自觉学习古诗词,并汲取其精华,光大其精神,唯有给诗词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沐浴在诗词永恒的智慧下,人心,怎会死呢?而且诵读古诗词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时,给整个民族带来的,是民族文明的生生不息。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任务三

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全班合作,编一本《古典诗词鉴赏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编排,如体式、题材、时代、风格流派等。

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②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④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⑤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官][端正好])

示例1:

诗语如画,乡思入境

——研读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心得

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燎沉香》,虽语言清浅,却有自然脱俗之韵;虽不事雕琢。却蕴含万种风情。整首词仅寥寥数语,不过50多字,但细细品味,字字蕴涵深远,句句引人入境。感觉诗人留给我们的不是一首词,而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看看这幅晨雀呼晴图。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因为下了一夜的雨,空气潮湿闷热,所以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暑气。此中一个“燎”字,似乎让人看到香气袅袅之状;一个“消”字,让人感觉正炎热烦闷时,丝丝凉意吹来,顿感清爽。突然,几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引起了词人的注意。一两只、亦或是三四只鸟雀,正在屋檐上跳来跳去,它们怯怯地窥望着窗内,争相呼唤着词人,似乎在告诉词人:雨后新晴了,快快出来吧,外面的风景正好。这一“呼”一“窥”,词人运用比拟手法,极为传神的描摹出鸟儿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的情态,为下面写荷叶荷花的美丽做了铺垫。

看看这幅出水圆荷图。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风荷举。”

宿雨初收,雨后的阳光更加透彻,静静的铺洒在这一池荷塘上。“一”二字,形象地绘出了荷花独具清洁、丰姿绰约之态;再加一举”字,极尽荷茎修长挺拔、亭亭玉立之神。这不禁让人想起周敦颐于《爱莲说》中盛赞荷花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偶有微风轻拂,圆圆的荷叶上的雨珠偷偷滑落,我想那些出水的荷花呀,朵朵绽放如美人出浴,肤如凝脂,面露娇羞。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句:“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可谓一言以蔽之,极尽其妙。

再看这幅客居长安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本来荷花荷叶之美应该让人忘情释怀,可没想到,如此美景落入周邦彦的眼中,却触动了他心中那无尽的羁旅愁思。周邦彦本以太学生身份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厌倦仕途之心,产生归思之情。这里的一“遥”一“久”,不仅写出了词人长久客居京师长安,距离家乡吴门遥远的现实处境,更流露出词人深感归途遥遥无期的无奈。所以,词人此刻站在荷塘边,眼睛望着荷塘,心却早已飞到了那莲叶田田的家乡江南。

再看这幅梦楫轻舟图。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词人由景生情,情深入梦,"这到底让他惦着江南了"。词人自己思念家乡,却不直言相思,而是用“相忆否”三字,遥问远在家乡的渔郎,是否记得曾经在五月的江南,我们一起轻摇船桨,驾一叶小舟在芙蓉浦中,穿行在那层层叠叠的莲叶间……从对方落笔来写自己思念之情,使实景与虚景相结合,使现实与梦境相呼应,更突出了词人对家乡思念之深。此神来之笔,真是妙哉!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美如画;下片抒情,情真入画。词人用朴素而精致的语言,把自然之景、人生之遇、幻梦之境连成一片,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确如清代周济所说:“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

示例2:

借古抒怀,一唱三叹

——读杜甫《蜀相》心得赤峰实验中学张艺馨

诗人杜甫写《蜀相》这首诗时,正值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国势艰危。亲历战乱的杜甫渴望能有一位诸葛亮式的人物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改变国运。报国无门的杜甫更渴望自己能实现尽忠报国,匡济天下的夙愿。可是,救国之贤相在哪儿?自己的报国之门又在哪里呢?于是,当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诸葛亮的祠堂时,自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诗人运用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可谓一唱三叹。

一借丞相祠堂之破败,感叹一代名相身后之寂寞,抒发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缅怀和景仰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在这两句中诗人用一“寻”字,表明此行是诗人专程为瞻仰武侯而来;而柏木森森,四季常青,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氛围,抒发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仰慕追思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写祠堂台阶上都被深深碧草所掩映,黄鹂空鸣好音无人听取,描写出祠堂环境的荒芜破败;景语含情,突出先贤早已被人遗忘,诸葛武侯身后的凄凉。“千秋万代名,寂寞身后事”,古之圣者尚且如此,怎不令人叹惋!

二借武侯生前事迹,赞叹一代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之怨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必先有君王的“三顾频烦”,才能有老臣的“两朝开济”。诸葛亮忠心耿耿多智多谋,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想当年,诸葛孔明结庐于隆中,躬耕于垄亩,是谁三顾草庐请他出山?白面书生乳臭未干,是谁力排众议,给他施展才能的空间?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诗人回望自己,舍身弃家,到处漂泊,报国无门。诸葛亮得遇先主,士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诗人借古人之幸,衬托自己之不幸。一声“老臣心”,仿佛喊出的是“上天呀,你可体谅一位老臣的拳拳之心?”

三借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悲剧结局,哀叹英雄功业未竟的历史不幸,抒发诗人功业无成,壮志未酬之悲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不遂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病逝五丈原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实在让人痛惜不已。杜甫正是借武侯之悲抒自己心中之块垒。所以,泪满襟的背后郁结着诗人心中的千言万语: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求仕艰辛,“万里悲秋常作客”的颠沛流离,“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美好期盼,以及这“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人生遗憾。泪满襟的背后更凝结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无限感叹:大唐多难,贤相何在?纵有贤相,圣主何在?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用此言来评价杜甫的这首《蜀相》,若契相合。纵观全诗,表面上字字句句都在写古人古事,但字字句句都蕴含深远,让我们从古人的故事里,深切体悟到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悲、仕途之艰、报国之难。真可谓:借古抒怀,一唱三叹,精读细品,余韵流远。

师评:本文小作者选取的鉴赏角度为怀古诗借古抒怀的写作技巧,从诗歌所描绘的武侯祠之景、诗歌所叙述的武侯功业及武侯人生憾事三个方面入笔,以“感叹、赞叹、哀叹”这三叹为主线,并分别结合相关诗句进行深入分析,使我们明白诗人借写古人生前身后之境况,实为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的处境情感思想。本文语言多用整句,简洁精炼;构思严谨,层次清晰。

示例3:

三叹蜀道难

——赏读李白《蜀道难》有感

品读李白的《蜀道难》,最震撼我心的就是那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全诗的主旨句,这句话在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突出了蜀道之“三难”,即开辟之难、行走之难、治理之难。在内容和情感上皆呈层递之势,使人产生一叹、再叹、又叹之感。这三叹使得后世读者即便未曾去过古蜀地,也能在气势磅礴的辞藻中,得以一窥昔年愁断万千人的蜀道是何等的奇崛!

“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张本,奠定基调。

李白这第一叹,叹蜀地闭塞久远,叹蜀道山高路窄,更叹五丁辟道之惨。在科技文明尚不发达的古代,世人崇尚道家思想,信天圆地方,仰大罗神仙,算的是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便是那万万人之上的帝王,也以真龙天子自居,做梦都想要去到九重天之上。而李白却叹,这蜀道,比那登天还要难上几分。难的是有翼黄鹤难飞越、善攀猿猱愁攀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继续造势,大肆铺渲。

李白这第二叹,叹蜀山空寂苍凉之境,叹高山绝壁之危,叹飞湍转石之险。空山古木林寂,衬以悲鸟哀啼,行经此地,何人不“凋朱颜”;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风光变幻,险象丛生,行之此道,何人不生畏胆寒。若非李白,想来难能再有人能以如此细腻又恢弘的笔触,如此奇特又绚丽的想象去描绘一处风景。李白的细腻,细到看到山鸟雄飞雌从、听到林中子规悲啼;李白的恢弘,弘的是飞瀑冲击峭壁之石落入深壑,其声响如惊雷;李白的想象,想的是连峰接天盈尺、枯松倒挂绝壁的奇险。李白用他放荡不羁的灵魂,将文字描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让人自然的跟着他的思想浮想联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收束全篇,余韵悠远。

李白这第三叹,叹蜀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叹所守非亲,譬如狼豺;叹人世险恶,若猛虎长蛇。可以说,之前两叹,感叹自然世界的蜀山蜀道之瑰丽、奇绝、险峻;而这一叹,慨叹人类世界中战祸之烈、人性之凶、人事之艰。从历史回到现实,从写景转而言志。因此,诗人一再追问的“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问题,有了答案。希望友人不要久留蜀地,担忧国家政治形势生变,或许还告诫我们人生之路本多艰险等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贯穿全文,回环往复,如一曲高亢的主旋律,一唱三叹,跌宕起伏,不断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生发无穷的想象。

示例4:

“那人”站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每读起辛弃疾的这几句词,我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人”到底是谁?是谁让人如此执着的寻了"千百”回。跟着词人的脚步,我也来一次探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礼花跃向天空,随后像流星雨一般落下来。悠扬的萧声回荡,那明月如同玉壶一样散发着明亮的光芒。整个夜晚到处灯火飞舞,人人欢歌笑语。这样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不正是宋朝繁荣的景象吗?

实则不然。《青玉案元夕》作于南宋淳熙年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可统治阶级不思进取,仍旧沉迷于歌舞和游乐。不仅如此,当爱国词人辛弃疾向朝廷提出抗金复国、收复失地的建议时却不被接受,愤怒和苦涩使他作出这首词。而所谓的繁荣不过是统治者粉饰太平的假象。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女子们将好看的饰品置在头发上,笑意盎然地走过。我焦急地把她寻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回也不见她。突然间我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稀疏之处发现了她。难道词人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百遍千遍地寻觅,只求找到那个与众不同、偏好安静的温婉女子吗?难道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词吗?

带着疑惑,我查询了词人写作本词时的社会背景、进一步了解了词人的生平事迹和理想追求,并参阅了前人众多的解读评注。所以,我更倾向于"那人并非作者所追求的一个心仪女子,而是“他自己”的这一说法。试想,当时词人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满怀落寞,所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只能站在灯火阑珊处,独自咀嚼孤独。

词中所讲到的“灯火阑珊处”与“夜放花千树”实属两种不同的环境,一处热闹喧嚣,一处冷落寂寥。元宵之夜,人们都向着繁华之处,可作者却更愿意待在相对安静的地方。也许,他不愿意沉溺于荣华富贵的假象,他不愿意与沉迷享乐的统治者同流合污,他更不愿意放下自己“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毕生理想。

另外,根据词句字面意思,“那人”即“美人”,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从屈原开始,“美人”常常喻指人的一种理想追求。所以,为复国大业奋斗“千百度”的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寂寞的“站在阑珊处”。多少失意无奈都蕴含于这短短的词句中呀!

从词人的诗境中走出,我再次品读这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觉得“那人”仿佛就站在我的眼前,是一个青衣纶巾、挥毫泼墨的儒家才子,是一个身着铠甲、手执金戈的杀敌勇士,渐渐的最终定格成一个“栏杆拍遍,无人会”的老者望尽天涯。

鉴赏诗歌角度

从诗歌的语言入手赏析,可以赏析整首诗的语言特色,也可以赏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或者关键语句,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炼字”“炼句”。

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入手赏析,意境是由一些意象组合的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诗人把他所想表达的情感融入到了意象意境的描绘之中

从赏析形象鉴赏的范畴,诗歌形象的鉴赏还包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还有咏物诗中"物象”的鉴赏。

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入手鉴赏,例如诗歌常用的借景抒情、用典、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各种修辞手法,各种描写手法等等。

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鉴赏,诗人写诗为的就是抒情言志,那么我们通过准确地把握这首诗歌的含义去挖掘诗歌主旨,诗人写诗的目的。

【习作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2.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王小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探寻生命的诗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

材料中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首先要弄清“苟且”“诗和远方的田野”的含义。这里的“苟且”代表的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种无奈,各种屈从。而“诗和远方的田野”也并不实指,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人在追求生存过程中自己内心真正的憧憬。“诗”代表的是人生的诗意,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情趣、情怀和对生活的思考与注解;而“远方”则是你内心中一直没有到达过的那片净士和向往,是心中的一个梦。还突出了“不止”,即不仅仅,它没有否定任何人的“苟且”,但更强调了人生不能把视野局限于平凡世俗的生活,亦不能少了美好的情怀,不能忘记美好的向往、内心的憧憬,保持心灵的充盈。王小波说的“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也是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有所追求。

【立意】

1.人应该追求更高、更好、更美的远方;

2.人应该追逐梦想;

3.保持心灵的静谧,做积极的人。

【例文】

探寻生命的诗意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大众耳熟能详的话,其实正是一句“对生命的诗意”的最好的阐释。通过品味“苟且”与“远方”,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这杯沸茶中沉淀的“诗意”。

苟且与苦难,也许是每个人都曾经历,都不可避免的。古代剑豪亚索曾说过:“死亡如风,常伴吾身。”天才会有天才的痛苦,霍金就因渐冻症而瘫坐轮椅;凡人亦有凡人的痛苦,史铁生在大好年华双腿残疾,张定宇身患不死的癌症渐冻症,《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角,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有些苦难我们可以克服,但是有些却似乎怎么也不可战胜。但无疑的一点是,“苟且”扎根在每个人身上,且伴随一生。

可是你发现了吗?亚索在死亡的疾风中练就闻名日本的剑术;霍金在仅有的生命里做出了不知何其伟大的物理贡献;史铁生在生命的灰色中创作出对生命独到的见解与诗篇;张定序在金银潭一线勇抗疫情,蹒跚却坚定地走在抗疫战斗的路上......在生命苟且的折磨之中,他们不屈不挠,永远在奋斗的火焰中释放能量与光彩!如同高尔基的海燕,如同雪莱的云雀,绽放了生命最悠长的诗意。

比起那些遥不可及漫无目的的流浪,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远方”。

曾有一个故事,年轻人觉得生命平庸而冗长,不知道哪里会有“诗意”,他找到大师求教,大师用温水泡了一杯茶,年轻人喝下,却觉无香无味;大师再用沸水泡了一杯,示意年轻人再饮,年轻人顿觉茶香四溢、味佳舒心,其实生命就是如此,如果没有沸水的冲击,没有磨难的历练,生命的“远方”是不是也变得寡然无趣?苟且之中,更出诗意。那些没有被痛击流血的生命,也许亦可将美好的诗意当成概念来认知,却很难体会到它的内在。

那么,我们如何在战胜困难时也体会到诗意?

特拉瑞斯曾说“每次失败,我都向着这座山奔跑,直到耻辱再也追不上我!而当我站在山顶,我总觉得那时的凡间比星辰更明亮。”是的,只有跌了再爬,爬了再跑才能摆脱泥潭,永远趴在失败的地方,那你是永远也战胜不了挫折的。人生没有巧可以取,唯有坚定目标,重拾斗志,再投入抗争的洪流,介于“再起”与“失败”之中,其实就已经让心中“生命的诗意”,绽放出比星辰还明亮的光芒。

人生如此,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更不应在摔倒时自暴自弃,我们应在人生大大小小的“苟且”之中,去奋斗,去死缠烂打,哪怕生命已经遍体鳞伤,但那,才是生命最美好的诗意啊!

【事典】

一城一酒三诗人

《诗意重庆》带你走进不一样的山城“李白斗酒诗百篇”,自古以来诗和酒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如今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2018年2月10日,纪录片《诗意重庆》在重庆正式首发,影片由李亚伟、李海洲和邱正伦三位诗人深情讲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那首诗、那壶酒、那座城。

《诗意重庆》分为“山河故乡”“诗意江湖”“熱血山城”三个章节,分别由李亚伟、李海洲和邱正伦讲述他们的故事。李亚伟在纪录片中透露,他的代表作《中文系》虽然有一百多行,但其实他只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写完了,中间还喝了一瓶白酒。李亚伟经常是边喝酒边写诗:“深夜的时候倒上酒,甚至没有下酒菜,就边喝酒边跟语言玩。”而在诗界拥有“少年天才”盛名的李海洲,如今在一家著名的旅游杂志社工作。在他心中,激情和热血始终在不安地等待,只要有机会,他就会重新上路,奔赴那依旧滚烫而生动的江湖,和年轻或是年长的同行重逢。至于总被亲切称为“教授”的邱正伦,从1986年至今几乎一直在西南大学的校园里生活,他回忆得最多的就是席卷中国大学校园的诗歌浪潮:“就像打开一壶尘封的酒,那香气总会让我瞬间沉醉。”

现场不少观众在看完纪录片后都说,以前是通过诗歌来了解诗人,《诗意重庆》却让观众可以通过镜头和诗人对话,这样的体验非常特别。

纪录片的导演郑正说,这部纪录片着意于几位诗人各自精彩的“诗酒人生”,也着眼于重庆的山水,通过镜头将哑巴洞码头、南之山书店·小森林、磁器口等极具重庆特色的景致呈现出来。

李海洲和邱正伦还分享了自己和重庆这座城的感情。李海洲说:“生死不离重庆城,爱恨不离重庆城。重庆是一座魔幻、立体的城市,在这里,可以拍摄出世界上所有的电影。”邱正伦则说:“重庆是我梦中出现的城市,在这里生活,等于把我的梦变成了现实。”

【素材点拨】

纪录片首发后,《诗意重庆》很快席卷了整座山城,在重庆创造了空前的话题度,而且由重庆迈向了全国。《诗意重庆》之所以这么受肯定,与它独特的创意、高水准的拍摄和精彩的内容分不开。它将重庆与诗歌、诗人联系起来,将重庆的关以诗意的镜头保存了下来,反映了重庆的人文情怀、精神气质,不仅深得重庆人民的喜爱,也引发了人们心中关于诗意的共鸣。

【适用话题】

诗意之美、留住美好、精致生活、创意

白海燕:剪纸“日记”定格平凡生活的诗情画意

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记录的人和事,对于白海燕来说,记录生活最好的方式是剪纸。童年趣事、民俗民风以及家人的生活轨迹,都成了她剪纸的灵感之源。多年以后,那些剪纸自然成了讲述她半生故事的最好留存。

剪刀娴熟地在白海燕手中上下翻飞,慢慢地,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一张红色烫金纸上,梳着马尾、翘着屁股的小女孩正趴在鹦鹉前逗乐儿。“画面选材是女儿和她养的鹦鹉玩耍的情景。”白海燕边剪边笑着说。

一张铁灰色的纸上,月亮明晃晃地照着,一位女子行走在树影斑驳的林荫道上。白海燕指着这幅作品笑着说:“画面看着很唯美,但女子当时的心情十分忧郁。”当时,白海燕心情不好,出门散步,她用剪纸记录下了自己的心情。

剪纸的颜色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变浅,但被记录下来的生活终将成为人生珍贵的记忆。

【素材点拨】

平凡的生活中同样具有诗情画意,这需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民间艺术家白海燕便拥有这么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她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并以剪纸的形式记录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那些诗情画意永远定格,使之成为人生的珍贵记忆。我们也应向白海燕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关,善于保存那些美。

【适用话题】

平凡生活、诗意人生、记忆、文化传承、善于发现

传奇女性郭婉莹

有一种人,如郭婉莹,富有的时候,她脱俗得像一朵出水芙蓉,让人艳羡;贫穷的时候,她又像沙漠里的一棵仙人掌,让人折服。

她是著名的老上海“永安百货”郭氏家族的四小姐。那时的她,出入有汽车接送,有保镖护卫,就连学习,也被安排在宋庆龄姐妹所在的贵族学校。

可是后来,郭婉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经历了爱情的背叛,经历了贫穷的折磨,经历了乱世的流离,到晚年还要替去世的丈夫还债,被发配改造,养猪、挖河泥、清洗粪桶……这些她从没想过的事降临到她的头上。

尽管生活环境恶劣,可郭婉莹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优雅和从容。没有烤箱,她用饭盒也要蒸蛋糕;没有茶具,她用搪瓷缸子也要喝自制的下午茶……她始终保持自己一贯的骄傲,从未对现实低头。

“要是生活真的给我些什么,我就收下它们。”不管生活给她什么,她都高昂着下巴,坦然接受。她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诗意,把薄情的人生活出深情。

【素材点拨】

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就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富有诗意。面对苦难,郭婉莹说,我在那样的生活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我有非常丰富的一生,那是大多数人没有的。这种面对不幸的勇气、豁达的胸襟、乐观的心态,让她战胜了生活中的各种磨难,最终活出了诗意,活出了精彩。

【适用话题】

顺境与逆境、勇气、生活态度、乐观、坚强

《我是范雨素》打动网友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北京育儿嫂范雨素将自己命运中的甘苦写了出来,收获了很多人的感动和共鸣。

作为一个育儿嫂,范雨素在简陋的出租屋内,用纸和笔记录下自己的真实生活。范雨素说,一路走来她吃了很多苦,写作就是她的精神寄托。她给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生命与社会存在无限可能性的信心。

范雨素的故事之所以能引发社会共鸣,不是因为她才华横溢善于写作,而是因为她记下的是自己命运中的苦酒与甘霖,是自己想要对自己说的话,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正是这些朴实的话,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范雨素,并从她身上看到我們的影子,看到生活除理想之外的现实。

【素材点拨】

《我是范雨素》没有精心设计的结构,没有精雕细琢的华丽词藻,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她以一个亲历者的姿态写出了一个普通劳动人民的心声。她爱生活,爱读书,爱写作,她用行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诗意的生活。大家不妨也试试通过文字记录个人状态、反省生活、思考人生,完成对自我的疗愈乃至救赎。

【适用话题】

感动、诗意、温暖、勇敢、坚强

【名段欣赏】

什么是诗意的生活呢?在学校里,如果除了每天在教室里听课、在图书馆看书之外,除了匆匆穿行于宿舍、食堂、教室之外,你也有过躺在草坪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