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4.《逻辑的力量》教案

一、课文解读:

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得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且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从而达到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

二、课文重点:

辨别潜藏的逻辑错误,理解推理规则,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三、课文难点:

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

四、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概念的含义及关系,辨别潜藏的逻辑错误。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推理规则,掌握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逻辑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思维的规律。狭义的思维是指理性认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思维有多远,人类就能走多远。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一段发现谬误,探寻推理的“逻辑之旅”。

逻辑(logic):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二)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滑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后者偷换前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即“非A即B”。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二)常见的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例如下面的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

一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二)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

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是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2.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

(二)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1.以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

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3.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

例如:

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别里科夫反对教师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教师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任务1案例分析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分析: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看起来表述一样,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造成推理的错误。这样的情况就是“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分析: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另一种表示“在哪里”。庄子和惠子一开始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谈话的。但最后,庄子突然偷换概念,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反了同一律。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分析:顾客想表达的是提醒甚至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分析: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分析:“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成年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这个有名的拿破仑52岁病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之后”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分析:《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分析: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分析: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捆绑: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却把它们说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可以把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任务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你关注过日常话语中的逻辑错误吗?例如,“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这是划分不当;“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这是自相矛盾;“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这是强加因果;“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这是以偏概全;……它们都违背了逻辑。再回顾一些你平时遇到过的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逻辑错误的类型:

(1)不合事理

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等,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

例如:清明时节,人们除了祭祖之外,往往要到山野中踏青赏花,这时,迎春花、野菊花、蜡梅花迎着料峭的春风向人们招手。

分析:句中的“野菊花、蜡梅花”分别在秋天和冬天盛开,出现在句中违背事理。

(2)前后矛盾

同一个句子,应该保持语意前后的一致性,即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要一致。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例如: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

分析:前面说的是“放眼大海”,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该是大海上的情景,但此句后面表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

(3)强加因果

在复句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行地增加因果关系。

例如: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几个月来在高考冲刺阶段的学习经验和教训,因为我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必胜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分析:句中的“有着明确的目标、必胜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几个月来在高考冲刺阶段的学习经验和教训”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4)概念混乱

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将不同范畴的概念划分为同一范畴或将具有主从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出现概念混乱。

例如:家政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有家庭管理、儿童教育、食品与营养、居室与环境、家庭理财、居室美化、身体保养等。

分析:“居室美化”与“居室与环境”“身体保养”与“食品与营养”“家庭保健”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5)否定失当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一般句子中有了带否定意义的词语之后,再用不、非等否定副词,或句子有反问语气,就可能造成否定失当。

例如:西方某些国家宣布,为防止官方通讯、私人通讯以及其他各类通讯不再受其他国家的监听,他们将联合建立一个安全的电子通信体系。

分析:“防止”后加“不再”使句意表达正好相反,应删去“不再”。

第二课时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关于推理和推理形式

(一)关于推理

1.概念阐释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一般来说,推理中前提和结论都以判断的形式出現,因此,推理又可以看作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2.推理的分类

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看,推理分两大类:

(1)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结论涉及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例如“物以稀为贵,白菜是物,所以白菜以稀为贵”,结论中的“白菜”只是“物”的一种。

(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结论涉及的范围超出了前提,例如“白菜以稀为贵,芦荟以稀为贵,所以物以稀为贵”,结论中“物”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白菜和芦荟。

一般来说,“归纳推理”的“归纳”是指不完全归纳,如果是完全归纳,结论的范围就不会超出前提。

(二)关于推理形式。

1.概念阐释

推理形式,是将一个推理去除掉具体内容后保留下来的结构框架。

有效推理形式是就演绎推理而言的,准确的说法是“演绎推理的有效形式”。有效推理形式并不保证前提真,也不保证结论真,但保证:如果前提真→则结论一定真。反过来说,如果推理形式有效:如果结论假→则前提中一定有假。

归纳推理也有其一定的形式,但由于归纳得出的结论其范围超出了前提,所以即使采取了正确的归纳形式,前提的真也不能保证结论的真。因此,人们把演绎推理称作“必然性推理”,把归纳推理称作“或然性推理”。如果把归纳和类比得出的结论当作是确定无疑的结论,就会陷入认识的误区。

演绎推理:1.三段论

概念: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三段论包含三个部分: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成:

所有M都是P,

所有S都是M,

所有S都是P。

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隐含着小前提:楚国不是狗国。

请分析晏子的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出使狗国,应该从狗门进入。

小前提:楚国不是狗国。

结论: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样的狗门进入。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隐含着大前提“非鱼者是不能知鱼之乐的”。

演绎推理:2.假言推理

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有两个前提,其中一个前提是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是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是它的假言前提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假言推理。所谓“充分条件”,就意味着有这个条件,就一定有相应的结果或结论;通常用“如果p,那么q”的形式表示p(前件)是q(后件)的充分条件,有p就一定有q。

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基本原则: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例如:

①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是0,那么这个数能被5整除;这个数的末位是0,所以这个数能被5整除;

②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

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基本原则: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例如:

①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

②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道旁苦李”的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请分析王戎的推理过程。

如果路边的李子不是苦的,那么一定会被别人摘走。

事实上这些李子没被人摘走。所以,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

唐代有一个农夫耕田时挖到一瓮马蹄形黄金,乡里立刻派人送到县衙去,县官担心公库防护不严,就放到自己家里。隔夜打开检验,发现都是土块。瓮金出土时,乡里人都曾去见证。县官无法辩白,最终承认将黄金掉包的罪名。

就在快要定案的时候,事情传到了一个叫袁滋的官员耳里。袁滋说:“我怀疑这案子里有冤情。”州府长官就让他重新调查。他点验出瓮中马蹄金共二百五十多块。请金铺铸造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马蹄金,才造出一半数目,总重就达三百斤了。又了解到当初是两个农夫用竹扁担抬着瓮到县府的。如果这二百五十多块是真金,就不是两个人抬得动的。这说明在运送的过程中,金子就被换成土块了。至此案情大白,县官洗清冤屈。

推理过程:

(1)如果县官以土换金,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送金子到他那里。

(2)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个人,用的是竹扁担。

(3)所以县官收到的不是黄金,不可能以土换金。

演绎推理:3.选言推理

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1)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其中一个(或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个选言支。

例如: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或者是前提不正确,或者是推理不符合规则;这个三段论的前提是正确的,所以,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是推理不符合规则。

(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大前提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个选言支,结论则否定其它选言支;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支,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支。

例如:①一个词,要么是褒义的、要么是贬义的,要么是中性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所以,“结果”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

②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个钝角三角形。

①他是教师或律师,他不是教师,他是律师。

②他是教师或律师,他是教师,他不是律师。

①要么小李得冠军,要么小王得冠军。小李没有得冠军,小王得冠军。

②要么小李得冠军,要么小王得冠军。小李得了冠军,小王没有得冠军。

第一组推理中,“教师”和“律师”是相容的关系,他可以既是教师又是律师,这种推理就是相容选言推理。

第二组推理中“冠军”只有一个,这种推理就是不相容选言推理。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

美国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说:“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发掘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的事物以尊严和意义。”

例如: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若干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另一属性也相同的非必然性推理。类比推理也简称类推或类比。

例如: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对我国的地质结构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发现:

(1)东北松辽平原的地质结构与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极其相似。

(2)中亚细亚蕴藏着大量的石油。

(3)所以,我国的松辽平原也很可能蕴藏着大量的石油。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的这番话,结论是“王之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的呢?

推理过程: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利害关系,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

推理形式:A对象有c、d属性→B对象也有c属性→B对象也有d属性

类比推理是由两个事物一个(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如果说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那么类比推理则是从个别到另一个别的推理。

解析:邹忌的推理前提只是“闺房小语”,结论却是国家大事,结论和前提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可见,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推理的强度甚至比归纳推理更弱,但它在探究(人对物)和说理(人对人)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文段,填写括号内容,将卓别林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有一次,卓别林偶然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天气炎热,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剪头发了。镇子上有两家理发店,卓别林走进了第一家理发店,只见地上的头发渣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理发师的头发更像是被狗啃了一般难看至极,活像一个鸟窝,于是他退了出来。卓别林来到第二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好啊,整齐干净,陈设一流,理发师的头发更是焕发光彩,帅气逼人。卓别林思索了一会儿,又原路返回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了。

卓别林的推理过程:小镇地处偏远,只有两个理发店——(①______)——两家理发店的理发师只能相互理发——(②______)——再加上第一家理发店的地上全是头发——(③__________)

——第二家理发店整齐干净——(④____)——只能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

①理发师不能给自己理发②第一家理发店中理发师的“鸟窝”发型是第二家理发店中理发师的手艺③说明第一家理发店中的理发师技术好顾客多④说明这家理发店的理发师手艺差顾客少

第三课时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认为:论证是指提出你自己的观点,给出你为什么接受它,以及别人为什么也应该接受它的理由。

论点:论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根据。

论证方式:由论据到论点的联系方式,即推理形式。

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类比法、排除法、归谬法、反证法。

(一)直接论证

比喻论证: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波而上到达理想彼岸。

举例论证:改革开放的巨幅画卷中更是少不了劳动者的身影,是辛勤地劳动让他们闪耀出时代光芒,照亮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的远方。贵州遵义的黄大发身体力行,用艰辛劳动开凿出天渠,为百姓创造福祉;工程师林鸣十年筑海,用创新劳动联通港珠澳,奏响梦想华章。

引用论证:“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

对比论证:在劳动中我们锻炼意志,增强体魄,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也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丰富课余生活,两者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素质得以提高。用进废退,人人都不劳动,那么人类的未来将难以想象。

类比论证:劳动之于人类,就像运作之于机器,机器久久不运作便会生锈,而人类长久地不劳动,各方面机能就会退化。

(二)间接论证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①排除法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选项即可。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例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十分有力。

②反证法

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司马光《训俭示康》)

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做出否定,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

③归谬法

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个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证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

任务1:搜集典型议论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逻辑链条。

典型例文: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竞赛中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③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长跑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④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失败。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⑤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童年就是磨合期。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父母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⑦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

逻辑链条

①提出论点(标题):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②引入论敌(1段):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③进行限定(2段):阐述“输在起跑线上”的适用前提。“输在起跑线上”适合短程竞赛,不适合马拉松赛。

④归谬法论证(3段):“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

预估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隐含前提:显然家长不愿意这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

预估孩子的人生属于马拉松长跑(隐含前提:家长的期望)——输在起跑线上不重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

⑤举例论证、比喻论证(4、5段):长跑需要保存实力;过早灌输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消减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孩子很难成功;新车磨合期跑得太快,汽车会早衰。

⑥理论论证(6段):“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⑦重申论点(7段):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是大智慧。

逻辑链条分析

从逻辑上来看,这篇文章的内在逻辑较为简单。①提出论点;②引入论敌,使驳论有的放矢;③对论证的前提进行限定,确保了论证逻辑的严密性。然后,④⑤⑥分别运用归谬法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理论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充分论证;⑦重申论点,回扣标题。

任务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小组一起先确定辩题,然后从逻辑的角度对辩题进行分析,对辩论进行谋划。分析和谋划的思路可以参考下面的示例。

示例:假设以“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为辩题展开辩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辨析。

(1)观点分析

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哪些都不是?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参考答案】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正方观点)

观点阐释:缺失了温饱这一必要条件,就无法谈论道德。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正方观点)

观点阐释:能够谈道德,则必然具备了温饱这一必要条件。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反方观点)

观点阐释:没有温饱这一条件,仍然可以谈道德,可见温饱并非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既非正方观点,也非反方观点)

观点阐释:该观点并未涉及温饱与谈道德之间是否具有必要条件关系。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既非正方观点,也非反方观点)

观点阐释:该观点并未涉及温饱与谈道德之间是否具有必要条件关系。

(2)概念界定

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参考答案】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对正方有利)

概念界定阐释:最基本的衣食需求都无法满足,则生存受到威胁,让其谈道德为奢谈。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对正方有利)

概念界定阐释:温饱并非指某一具体人或人群的温饱,因此“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应从社会整体层面来谈;不能具备总体温饱的社会,难以奢求人们谈道德。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对反方有利)

概念界定阐释:不温或不饱的人,一样可以谈道德;人们不可因为不温或不饱而违背道德原则。

温饱就是既温且饱(对反方有利)

概念界定阐释:既温且饱固然可以谈道德,不温不饱依然可以谈道德,诸多古圣先贤皆然。

(3)论证思路

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参考答案】

该论证思路是反方的。设计理由:

①“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命题是一个真命题,正方不得不承认。该命题的前提“人存在”包含正方观点的前提“温饱”,也包含与之相对立的前提“不温饱”。(温饱是一种存在方式,不温饱也是一种存在方式)正方承认这一命题为真,即已经陷入反方设定的陷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

②“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前提①的延伸:人是有理性的,有理性的人才能谈道德。这一命题仍然为真命题——丧失理性的人无法谈道德,这也是正方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命题。而该命题进一步将正方观点的前提“温饱”以及与之相对立的前提“不温饱”涵盖进去(温饱的人有理性,不温饱的人同样也有理性)。这样,反方的论证步步逼近,将正方逼进设定的陷阱之中。

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隐含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有各种情况,人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保持理性。因此推导出人在各种情况下都具备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都能够谈道德。“任何情况”是对“温饱”的否定,这样就把正方逼到陷阱之中,在逻辑上不得不接受反方的观点。

④“走向温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