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论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迄今在世界上尚不存在一个众所同意的定义。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其中包括教科书、官方文件、私营经济记录、专业或非专业著作、报刊杂志的文章和报道等等。这些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一般说来至少应含有下列三种类别的内容。第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车间生产流程布局等。这类主题着重使用运筹学、数理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研究经营企事业的有效手段和总结企事业的营运经验。例如,市场分析是使用经济计量学或其他的研究方法来对某一种商品市场(如棉花)或某一类市场(如金融)进行剖析,报道该市场的一般情况,估计进入该市场的困难程度和盈利的可能性。存货管理研究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来储备最优数量的设备零件、生产原料和制成品或半成品,以便能随时满足有关部门的良好运行所需要的数量。产品质量控制则论述如何使用数理统计或其他的方法来检验和控制产品的质量以及各种控制方法的效益和成本,等等。这一类别的内容可以牵涉到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也可与它无关。是否牵涉到或在多大的程度上牵涉到经济理论,往往取决于被研究的问题的性质。例如,行情分析与经济理论具有轻微程度的关系,而车间生产流程布局则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与经济理论完全无关。总之,这一方面的内容偏重于纯粹的企业管理技术,较少涉及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经济理论。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同这一方面有关的课程和著作往往被认为是属于经济管理专业的范围。第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对税收、财政、通货膨胀问题的论述等。它们的研究对象关系到经济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部门或领域。例如,石油经济学考察世界石油的资源、市场、成本、利润、开采的技术、面临的问题等,农业经济学则对农业作出类似研究。对税收问题的论述可以涉及税收的种类、征收的方法等与税收有关的一切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性质的差异,在这一类别的西方经济学中,纯技术分析比第一方面少,经济理论的成分则比第一方面要大。对于一个部门或问题的全面研究不能局限于对该部门或问题的纯技术的论述,而必须涉及它与整个社会经济的联系以及管理它的经济政策。例如,石油经济学不能单纯论述石油资源分布、石油开采等技术事项,还必须对国际石油市场、各国的石油政策作出理论的分析,而税收问题的研究往往牵涉到各种赋税的利弊和税收政策。一旦牵涉到利弊和效果,则又会牵涉到对哪些人有利弊和有效果的问题,而判别利弊和政策的选择又往往需要理论依据。因此,有关第二种类别的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和著作一般被放在经济学专业的领域之内,被当做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这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为经济理论以及根据经济理论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例如,宏观经济学企图建立理论或模型,以便说明社会经济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宏观经济政策奠定理论基础。.很显然,和上述第一种、第二种类别相比,第三种在理论上具有更大的比重,纯粹技术的成分则相对微小,仅限于一些分析的概念和方法以及某些具体的论点,而意识形态的成分则较多。例如,数理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属于经济理论的范围,只有它们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或某些概念和个别论点才能被当做纯技术的部分。有关这一方面的课程和著作通常被看做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和核心,是这一专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上述三种类别不但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还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它不过是一种粗略的区别方式。然而,从这种概括的划分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按照第一种、第二种和第三种的顺序,纯技术的内容越来越少,而经济理论,即有关意识形态的成分则越来越多。本书所涉及的西方经济学系就第三个方面而言,也就是说,我们在这里所论述的主要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偏重于理论的部分。即使就这个方面而言,内容仍然相当广泛,因为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一些派别居于统治的地位,其他一些派别则处于次要和受冷遇的状态。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居于统治地位的流行说法。它构成西方院校所讲授的经济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也一般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要想洞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性质,必须首先了解它的由来和演变。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它的产生一直到现在,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这四个阶段。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末,当时,古典学派仍然居于主要地位。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古典学派的阶段走上了庸俗的道路。马克思指出:在当时,“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马克思所指的庸俗经济学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退居于次要地位,其主要任务在于反对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庸俗经济学阶段大致结束于19世纪70年代。在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一次以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为代表的重大变动。那时,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这三个派别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它们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放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并且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到了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把三个派别的边际效用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的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折中的理论体系。以马歇尔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瓦尔拉斯、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思想。自从19世纪末期以来,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广泛流行于西方世界。按照西方经济学者的说法,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等人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生产上的配置、资源的报酬等问题。以意识形态的方面而论,他们所说的主要是宣扬资本主义的论调。他们建立了一个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的模式,并且根据这一模式得出结论,认为价格制度不但能使每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应有的报酬,能使每个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而且在宏观经济的运行中,能够起着自行调节的作用,以便消除或熨平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这套理论企图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西方著名经济学者罗宾逊夫人承认:马歇尔“为私有制的企业制度提供了一幅安慰人心的图像”。在这种宣扬资本主义的理论之下,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势必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因为既然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只能使这个社会变坏,不能使它变得更好。这种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有所削弱,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它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历史条件的变迁,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第一次的修改和补充涉及垄断问题。尽管列宁早巳指出,资本主义已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进入垄断阶段,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仍然把垄断当做“例外的现象”。这种理论和现实的背离严重地损害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宣传上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西方经济学者张伯伦和罗宾逊于1933年夸大某些经济现象的作用,企图填补传统的垄断例外论的漏洞。虽然张伯伦和罗宾逊的理论在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轰动一时,然而,他们修补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范围和程度,要远逊于其后的凯恩斯对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作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第二次修改和补充出现于1936年。那时,由于西方世界1929年后的大萧条状态,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覆灭的危险之中。因此,西方国家日益为甚地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以便脱离萧条状态,从而保证政治上的稳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西方社会的需要。西方社会固然仍旧欢迎资本主义是“理想的社会”的说法,但是,如果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那么,西方国家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为了提供这种理论根据,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般被简称为《通论》)。(在这本书里,凯恩斯宣称: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便解决失业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问题。他的意思是:只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资本主义依然是传统经济学所颂扬的“理想的社会”。这样,凯恩斯不但维护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对于资本主义的宣扬,而且也为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希克斯于1939年出版的《价值与资本》一书代表着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第三次修改与补充。该书牵涉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价值论与一般均衡论。马歇尔的价值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而基数效用论有两个使西方学者在理论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假设条件,即:效用量是可以衡量的和边际效用量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前者把作为主观心理状态的效用说成为可以衡量的东西很难令人信服,而根据后者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说法,货币的边际效用必须也是递减的。按照这一说法,同样的一块钱,它对穷人的效用要大于对富人的效用,因为富人持有的货币收入大于穷人。这样,如果从富人那里取走一块钱而把它给予穷人,那么,整个社会的效用总量或福利便会增加。这种“转移支付”显然不利于资产阶级,从而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必须加以否定的。在《价值与资本》中,希克斯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序数论可以在形式上避免基数论两个不利于资产阶级的假设条件,而与此同时又能得到马歇尔用基数论所得到的需求曲线。序数论显然对资产阶级有利。因此,《价值与资本》出版以后,序数论逐渐代替了基数论而成为西方正统经济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此外,该书的出版也对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起到推广和普及的作用,以致一般均衡构成当今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希克斯的这一修改和补充与凯恩斯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相比,无论在范围上和程度上显然都居于远为次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显著的漏洞。一方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是以个量分析为主,根据对单个消费者、厂商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因素能够自行调节该社会种种矛盾的结论,并据此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另一方面,凯恩斯则偏重于分析总量变量,根据他所建立的涉及总量变量的理论,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因素不能自行协调来解决失业问题的结论,并据此而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这样,在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就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调和之处。有鉴于此,以萨缪尔森为首的一些西方经济学者逐渐建立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该学派把包括第一次和第三次修改和补充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当做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构成第二次修改与补充内容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称为考察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它宣称:前者是以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后者则着重研究各种不同水平的就业量的情况。因此,两种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被纳入同一体系之中,而传统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的主张不过代表同一理论体系所涉及的两种不同的情况。与此同时,该学派还把现代资本主义说成是“混合经济”,由“私营”和“公营”两个部分所组成,前者的不足之处可以由后者加以弥补。前者的作用系由微观经济学所分析,后者的必要性则由宏观经济学所论证。这样,新古典综合派不但企图弥补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的漏洞,而且还企图通过理论体系的一致性来维护资本主义是理想社会的说法。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并且在西方经济学界享有威信。这种状况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改变之处在于下列四点:首先,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世界出现的滞胀,即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存,给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学的部分以很大的打击。按照该派宏观部分的理论,当经济活动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应该为零。如果经济活动小于充分就业,那么,不但不存在通货膨胀,而且价格水平会下降。只有当经济活动大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这就是说,该学派的理论表明,失业(经济活动小于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同时共存的。这一结论显然违背存在于西方的滞胀的事实。该派不但无法解释滞胀的存在,而且也提不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按照它的宏观理论,在失业问题存在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增加预算支出和赤字,以便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增加就业数量;而当通货膨胀出现时,政府必须减少预算支出和取得预算盈余,以便降低有效需求,从而消除通货膨胀。这种政策建议在失业问题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时便会带来自相矛盾的后果。如果西方国家采用增加预算支出和赤字的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那么,有效需求的扩大必将使通货膨胀恶化。如果它通过减少预算支出和取得预算盈余来制止通货膨胀,那么,有效需求的减少必将降低消费和投资的支出,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简言之,医治一种疾成为加重另一种疾病的手段。在失业问题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条件下,政策的选择只能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便是近年来特别是在1973—1975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主要西方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对于这种困难局面;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早已承认无法加以摆脱。理论的困难和政策的无能严重地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理论的正确性。许多西方经济学中的其他派别纷纷对该学派进行抨击和责难,企图以自己的理论在整体或部分上取代新古典综合派,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论提出政策建议。参与抨击和责难的各个派别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制度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其中在政策实践上影响较大的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其次,对新古典综合派所含有的原有的微观经济学部分,一部分西方学者对它的基本假设前提提出了质疑并且根据质疑提出了新的见解。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新见解甚至逐渐形成了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例如,原有的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都具有完备的市场信息,对此,新出现的分支学科,信息经济学认为,这一前提是参与者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因此,一些参与者掌握的信息可以多于另一些人。在如此的条件下,掌握较多信息可能对较少信息的参与者进行欺诈,而当欺诈存在时,市场经济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状态”。中国的一句俗话说,“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即指由于卖者往往掌握着多的信息而对信息较少的买者进行欺诈的现象。再次,一些西方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来研究经济现象。这些研究成果有:人文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等。它们顺次从人类学、社会学、国际政治等角度或领域来解释经济现象,从而给原有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最后,西方学者使用了更多的研究方法。除了使用比以往更为复杂和高深的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以外,他们还试图设计出一套目标和操作程序来对实际的人进行试验,以便找出实际的人的经济行为。此外,他们也运用计算机来模拟不同条件下的人类的经济行为,企图探索这种行为所导致的结果。目前,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综合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的共识,从而综合的字样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很可能由于这一原因,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已经放弃了“新古典综合”的名称,把自己称为现代经济学或现代主流经济以现代经济学或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名义,在上述第一点涉及的宏观部分,他们除了维持原有的基本观点以外,还尽量吸收和容纳其他派别的论点,特别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说法。对上述第二点涉及的微观部分,他们容忍对基本假设[的质疑,并且采纳了其中的有用的论点,认为新的论点可以扩大经济学的解释能力。虽然对基本假设的质疑有损于理想社会的说法,但是,他们深信,微观经济政策至少可以使经济社会接近于理想状态。以上述第三、第四点而论,主流经济学对它们持赞赏的态度,但由于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尚未能取得重大的成果,因此它们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是有限的。总的说来,上述四点并未造成重大的影响。现代西方经济学和过去的新古典综合派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性的内容上都是基本相同的。特别是在改善市场经济的运行方面,现在西方经济学和过去一样,仍然提不出肯定有效的对策。政策的选择也仍然和过去一样,主要取决于对意识形态的考虑、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以及经验提供的数据。第三节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作为西方社会上层建筑的西方经济学当然也企图为其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做出贡献。更具体地说,从第二节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西方经济学企图为资本主义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早在200多年以前,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已经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用以论证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优越性。为此,他写道:“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斯密虽然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但却仅以论断的方式把该原理陈述出来,并没有对它加以证明。有鉴于此,斯密之后的西方经济学者纷纷致力于这—论证的工作。西方学者亨特指出:“过去150年以来的正统经济学者,正和中世纪的经济学者一样,几乎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对他们所在的社会制度的基本论断(包括斯密的论断——引者)。他们无休止地进行工作,以便为这一论断建立一个出色的合乎逻辑的体系。”西方学者建立这一合乎逻辑的体系的过程就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过程;这一合乎逻辑的体系即为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而西方经济学所讲的资本主义是理想社会的说法不过是斯密的论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萨缪尔森在其著名的教科书中写道:“西方经济学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理解亚当·斯密的论点的确切含义……在这种制度中(指资本主义——引者)整个社会经济是有效率的。”目前,建立合乎逻辑的体系的工作仍在进行。所有这一切,我们已经在第二节中提供了发展的线索,读者还会在本书中得到较详细的论述。总之,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以便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是西方经济学企图为西方社会解决的意识形态的问题。第二,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也必须为这一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它的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和缺陷,而这些矛盾和缺陷往往造成它必须加以解决的经济问题,如失业、垄断、经济萧条:、劳资对立、通货膨胀、贫富悬殊等等,·这些问题有时会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以致有可能危及西方社会的存在。例如,萨缪尔森说:“为了理解如何把经济学的成果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这是我们为什么学习经济学的最基本》原因。”①他所指的人类社会显然系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本流行的教科书中写道:“经济学是一个范围广泛的学科;这不仅就它所提出的问题而论,而且也就它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该书中接着说:“世界许多最迫切的问题都是经济方面的。”由此可见,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涉及西方国家如何解决它的国内和国外的重要经济问题。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西方一般认为是为了拯救1929年后处于大萧条状态下的资本主义的著作。既然西方经济学的第二个任务是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问题,而资本主义的经济问题又主要由市场机制的运行所造成,所以,为了解决它的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必须对造成它的经济问题的市场机制进行研究。更具体地说,西方经济学必须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加以总结,以便根据总结出的经验来提出政策建议。上面的两段引文中所提到的把经济学知识用于解决经济问题不外乎说总结市场经济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提供依据。综上所述,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企图为其经济基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旧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圣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从上述两个问题中可以看到,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第四节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显然可以使我们决定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除了要提高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以外,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而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又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西方经济学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就应该对它持否定的态度。然而,在这里必须指出,并不是西方经济学的每一个概念、理论和方法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们是否如此取决于它们具体的情况。从第二节和第三节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并且在本书的全部内容里将会进一步觉察到,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主要是就它的理论体系或总体的倾向性而言。一般说来,西方经济学可以被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在以上两节中,我们已经指出,前者不过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合乎逻辑的表达形式,其目的在于宣传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可以导出“理想社会”的结果;后者虽然承认这种市场经济未必能使全部资源“充分就业”,但是,这一缺陷却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或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而得以弥补。把二者加在一起,在整个理论体系上或总体倾向性上,西方经济学所企图论证的无非是资本主义是“理想社会”的说法。由于这一说法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整个理论体系上或总体倾向性上,我们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否定的态度。其次,按照邓小平的理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手段,而我们目前所推行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以市场经济这一点而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如果把私有制的独特性质考虑在内,那么,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的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此外,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所以西方经济学在总结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经验时,也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涉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方面。《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因此,除了对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方面的考虑以外,我们还必须对西方经济学中含有的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加以借鉴和吸收。本节的论述表明: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决定我们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即: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的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当然,是否真正有用还需考虑到国情的差别。关于这一点,下一节将有进一步的论述。第五节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从以上四节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原因所在。第一,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经济理论都非常重视。例如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在内。西方著名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他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凯恩斯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在这里,主要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经济理论之所以受到重视正是因为它与意识识形态有关,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大量历史事例可以说明,意识形态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经济发展的成败,甚至政治路线的方向。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告诉我们,它既有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一面,又有对社会主义有用的经验总结和管理方法的另一面。然而,西方经济学的文献并不直接标明自己属于二者之中的哪一个,文献的归属方面有待于读者自身加以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必须建立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之上。否则,错误的论断会带来不利的后果。这里可以拿第一节的内容作为例子。在第一节中,我们按照意识形态的成分的强弱,把西方经济学区分为三种类型的文献。如果一个不明真相的人仅仅接触到其中的第一种类型,像“瞎子摸象”的寓言所指出的那样,他便会得出西方经济学全部有用的结论,从而忽视了它在意识形态上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假使他仅仅看到其中的第三种类型,他便会据此而认为西方经济学全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从而使他无法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值得借鉴之处。因此,为了辨明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或有害之处,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第二,上一节指出,即使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部分而论,它是否真正有用还要看它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由于国情的差异,对西方有用的东西在我国未必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例如,发展经济学峭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曾经得出—条人所共知的经验教训,即:“只要开启门锁就能使用的建设项目”十之八九是要失败的。这就是说,如果把西方的整个工厂丝毫不变地移植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只要开启门锁便能正常运行的项目几乎全部要遭受失败的后果。其原因在于: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产生应有的效果,除了本身的原因以外,还要取决于它所在的环境条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一成不变地照搬往往不能取得成功。·因此,即使对被判别为有用的东西,也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考察,以便决定它适用的程度与范围;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情况更是如此。为了交往的需要,我们必须了解西方的国情,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情况。西方论述经济情况的专门著作含有大量的西方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即使在一般新闻传媒对西方经济情况的报道中,西方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也会经常出现。例如,新闻传媒有时会报道某个西方国家提高或降低贴现率的消息,其中的贴现率便是西方金融界普遍使用的名词,也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术语。在这里,出于了解西方经济情况的需要,我们不但要理解贴现率的意义,而且还必须洞悉改变贴现率与该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洞悉这种关系,才能对改变贴现率的前因和后果作出全面的理解,才能据此而形成我国对贴现率改变的对策。凡此种种,都需要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从而需要对它加以学习。第四,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程度上构成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与银行、有价证券分析等等。即使以技术性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们也不能完全脱离基础理论。例如,在西方会计学中,初等的会计学可以与西方经济学无关,但是,在较高深的会计著作中,技术分析还需要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上。因此,为了给其他有关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学习和研究铺设道路以及了解它们在整个西方经济学学科中所占有的位置,也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第六节本教材的特点第五节的内容表明,我国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原因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学习的目标是培养西方经济学者,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或至少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西方经济问题,而我们的目标则首先要求学员们能辨别西方经济学的有用和有害之处,然后把有用的部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用于经济建设。为了适应我国学员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写作本书时考虑到下列事实,这些考虑的结果构成本书的特点。第一,西方经济学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内容的学科,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改变比较突出。大致说来,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把新古典综合派的说法几乎当做惟一的“真理”,然而,在此以后,原有的以萨缪尔森为代表人物的新古典综合派部分地吸收了本章第二节后一部分所提及的四点内容,形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目前,虽然西方学者之间还存在着分歧,但是,大体上可以说他们统一于现代主流经济学之下,从而该学派的体系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而其他派别的学说仅在必要时加以非常概略的介绍。本书的章节安排如实地反映了这一新近出现的事实。第二,我们认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的一般读者并没有必要去掌握西方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全部理论。因此,本书所介绍的西方经济学说限于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的理论及其发展的线索和重要的应用方面,对于那些细枝末节、特殊事例以及本书所引起的有兴趣和疑难问题,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一概略去。为了补足这一不足之处,我们撰写了与本书第三版相配套的《教学和学习手册》,以便为教员丰富教学内容和学生进一步学习之用。一般的教学和学生则可以略去它们而不致影响对基本理论的讲述和理解。第三,我们认识到,西方经济学教材或教科书所讲授的内容,不论其正确与否,往往很容易被学生一概接受,因为作为初学者的学员一般没有能力辨别其内容的是非。关于这一点,西方学者也是承认的。例如,迄今为止行销量最大的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写道:“每个人都知道,当一种思想写进这种书籍(指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引者)中以后,不管它是多么不正确,它几乎会变为不朽的。”①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中所含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可以成为学生头脑中先人为主的不朽思想。有鉴于此,为了帮助读者从正反两方面辨别西方经济学,本书除了介绍西方学说以外,也将对它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论。本书的每一章章末,均设置了名为结束语的一节。结束语首先对该章所介绍的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加以总结,然后提出本书作者对这些内容的看法。本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论,它们的不妥之处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应取决于读者自己的思考。结束语中的评议仅能为读者的思考提供一些线索。本书每章后面附有复习与思考题,全书最后附有包括评论方面的本书引用和参考的全部著作,以备读者作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第四,对于本书每章后的结束语中的评议部分,读者可以觉察到,它们所含有的对西方经济学否定的意见往往多于肯定的意见。这里的原因在于:本书的正文,即介绍的部分,一般都如实地反映西方学者对西方经济学的论述,而西方学者在论述时,又往往偏重于正面的说明,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才插入反面的观点。由于考虑到本书读者阅读的方便,我们也不宜经常打断正常的介绍顺序而引入批评的意见。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结束语中批评性的观点占有较多的篇幅。因此,这一结束语中的特点并不意味着本书持有全盘否定西方经济学的偏见,而只想在一些较重要的问题上,作一些提示性的说明。读者可以看到,结束语中很多的反面论点都来自西方学者自己,也是为他们所承认的。对于自己的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总是采取严加保护的举措,如专利、转让费,甚至行政命令的限制等。如果把西方经济学看成是一门含有管理社会的经济技术的学科,那么,和科学技术相比,取得西方经济学中含有的管理社会的经济技术,其代价是微不足道的,只需要购买有关的著作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希望能从其中取得尽量多的有用的东西。然而,应该看到,对这些被认为是有用的东西的误用和误解却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社会的动乱。总之,本书企图帮助读者在整个理论体系上觉察到西方经济学在意识形态上的有害之处,从而对它持否定的态度,而与此同时,又能在具体内容上看出它的有用的地方,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借鉴和吸收。只有这样,才能对西方经济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这一点,我们才编写适合于中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否则,只需要选用一本流行的西方教材或把它翻译过来就可以了。复习与思考1.回想你看到过或接触过的西方经济学著作。它们各自属于本章所说的三种类别中的哪一种?2.为什么我国学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不同于西方?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学习微观经济学,有必要首先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条件和理论体系的框架,这便是本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该节将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特点,使读者能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对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以及据此所安排的微观经济学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初步论述,通常被当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本章的第二节至第八节将简要地考察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九节是本章的结束语。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取最大的利润。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这种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或者说,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显然,微观经济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经济个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它才被称为微观经济学或个量分析。二、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微观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理论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众多不同经济理论的各自不同的假设条件中,有一个假设条件是所有的经济理论均具备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三、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初,可以对它所涉及的领域作一鸟瞰,以便大致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下面用图2—1加以说明。首先要指出的是,在该图中出现的一些专门术语和基本原理,在本书后面的有关内容中都会得到详细的说明。在此,初学者只需要对该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掌握一个粗略的轮廓。该图的左、右两个方框分别表示公众和企业。公众指的是消费者,企业指的是厂商,这里的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厂商都具有双重的身份: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图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表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图中的一切需求关系都用实线表示,一切供给关系都用虚线表示。从图中的公众方面看,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消费者的经济行为首先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如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土地等,以取得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如一定数量的咖啡、茶叶等,进而在消费中得到最大的效用满足。从图中的企业方面看,同样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厂商的经济行为首先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如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等,然后,进人生产过程进行生产,如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咖啡、茶叶等,进而通过商品的出售获得最大的利润。在图的上半部,消费者对产品(如咖啡、茶叶)的需求和厂商对产品(如咖啡、茶叶)的供给相遇于产品市场,由此便决定了每一种产品(如咖啡、茶叶)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下,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会降至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说,厂商是以最低的价格出售产品。在图的下半部,消费者对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的供给和厂商对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的引致需求相遇于生产要素市场,由此又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市场的均衡价格(如工资、地租)和均衡数量。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价格等于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这四部分分别构成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的提供者的报酬收入。通过对图2—1的介绍,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产品市场和每个生产要素市场,进而所有的市场,都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在这样的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中,每一种产品都以最低的成本被生产出来,每一种产品也都以最低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根据各自对生产的贡献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进一步证明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的状态是可以存在的。福利经济学则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进而论述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要论证的核心思想。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分析。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方面与上述的完全竞争经济的最优状态是有偏离的,这就需要执行一定的微观经济政策来加以矫正,以克服“市场失灵”,使得现实的经济能以最优状态或接近最优状态的效率来运行。按照上面介绍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框架,本书上篇微观经济学部分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作为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价格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需求和供给。第三章效用论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其内容涉及图2—1的左上方。第四章生产论、第五章成本论和第六章、第七章的市场论介绍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其内容涉及图的右上方。以上六章所涉及的领域都是产品市场,也就是图的上半部分。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介绍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的理论,即分别为图的右下方和左下方。这两章一起构成分配理论,它们所涉及的领域是生产要素市场,也就是图的下半部分。此外,第十章介绍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第十一章介绍微观经济政策。这两章涉及图2—1的整体。第二节需求曲线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机制,并且,价格机制也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例如,当某种稀缺的昂贵原料被用来生产一种产品时,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必然表现得很高。于是,作为生产者就会节省对这种原料的使用,甚至会有积极性去寻找某种新技术,以减少或替代对这种原料的使用。而且,作为消费者也会因为产品的高价而自愿减少对产品的需求量。既然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在上一节对图2—1的分析中已经清楚地看到,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行为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正是这种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市场的均衡价格。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本节和下一节将分别介绍需求和供给的两个基本概念,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一、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定义,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人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它们各自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影响如下: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人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往往就会增加对馒头的购买,从而使得馒头的需求量上升。关于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所谓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在以上的分析中,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的函数。但是,如果我们对影响一种商品需求量的所有因素同时进行分析,这就会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在处理这种复杂的多变量的问题时,通常可以将问题简化,即一次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影响因素上,而同时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在这里,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需求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仅仅看成是这种商品的价格的函数,于是,需求函数就可以用下式表示: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为商品的需求量。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商品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加以表示。商品的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表2—1是某商品的需求表。从表2—1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譬如,当商品价格为1元时·,商品的需求量为700单位;当价格上升为2元,需求量下降为600单位;当价格进一步上升为3元时,需求量下降为更少的500单位;如此等等。表2----1某商品的需求表价格一数量组合ABCDEFG价格(元)1234567需求量(单位数)700600500400300200100商品的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商品不同的价格一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图2—2是根据表2—1绘制的一条需求曲线。在图2—2中,横轴00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的价格。应该指出的是,与数学上的习惯相反,在微观经济学分析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时,通常以纵轴表示自变量户,以横轴表示因变量Q。图中的需求曲线是这样得到的:根据表—1中每一个商品的价格一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中描绘相应的各[t12—2某商品的需求曲线点A、B、C、D、正、F、G,然后顺次连接这些点,便得到需求曲线。它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所以,需求曲线是以几何图形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微观经济学在论述需求函数时,一般都假定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割性,即具有连续性。正是由于这一假定,在图2—2中才可以将商品的各个价格一需求量的组合点A、B、C……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条光滑的连续的需求曲线。图2—2中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实际上,需求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上各点的斜率是相等的。当需求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曲线,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是不相等的。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大多使用线性需求函数。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2.2)式中、为常数,且、>0。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条直线。建立在需求函数基础上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变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表2—1可见,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相应地,在图2—2中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至于需求曲线为什么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或者说·,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这将在第三章效用论中得到深入的分析和说明。本节只是描述了关于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这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现象,而并没有解释关于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三节供给曲线一、供给函数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根据上述定义,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出售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算作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它们各自对商品的供给量的影响如下: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关于生产的成本。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在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例如,对某个生产小麦和玉米的农户来说,在玉米价格不变和小麦价格上升时,该农户就可能增加小麦的耕种面积而减少玉米的耕种面积。关于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往往会扩大生产,增加产量供给。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下降,生产者往往会缩减生产,减少产量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的函数。如果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仅考虑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只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则供给函数就可以表示为:(2.3)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为商品的供给量。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来表示。商品的供给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表2—2是某商品的供给表。表2—2某商品的供给表价格一数量组合ABCDE价格(元)23456供给量(单位数)0200400600800表2—2清楚地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例如,当价格为6元时,商品的供给量为800单位;当价格下降为4元时,商品的供给量减少为400单位;当价格进一步下降为2元时,商品的供给量减少为零。商品的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一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图2—3便是根据表2—2所绘制的一条供给曲线。图中的横轴OQ表示商品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价格。在平面坐标图上,把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价格一供给量组合所得到的相应的坐标点A、B、C、D、E连接起来的线,就是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它表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供给曲线是以几何图形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光滑的和连续的曲线,它是建立在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供给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割性即连续性的假设上的。如同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可以是直线型,也可以是曲线型。如果供给函数是线性函数,则相应的供给曲线为直线型,如图2—3中的供给曲线。如果供给函数是非线性函数,则相应的供给曲线就是曲线型的。直线型的供给曲线上的每点的斜率是相等的,曲线型的供给曲线上的每点的斜率则不相等。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使用较多的是线性供给函数。它的通常形式为:(2.4)式中,、为常数,且、>0。①与该函数相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条直线。以供给函数为基础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供给量变动二者之间的规律。从表2—2可见,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相应地,在图2—3中的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本节描述了关于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现象,至于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具体原因,或者说,为什么供给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将在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中得到深入的分析和说明。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我们已经知道,需求曲线说明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需求量是多少,供给曲线说明了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供给量是多少。但是,它们都没说明这种商品本身的价格究竟是如何决定的。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呢?微观经济学中的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均衡价格。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在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下面,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一、均衡的含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重要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的变化最终趋于相对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二、均衡价格的决定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现在把前面图2—2中的需求曲线和图2—3中的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用图2--4说明一种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在图2—4中,假定D曲线为市场的需求曲线,S曲线为市场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正点,正点为均衡点。在均衡点正,均衡价格=4元,均衡数量=400。显然,在均衡价格4元的水平,消费者的购买量和生产者的销售量是相等的,都为400单位。也可以反过来说,在均衡数量400的水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是相等的,都为4元。因此,这样一种状态便是一种使买卖双方都感到满意并愿意持续下去的均衡状态。均衡价格的决定也可以用与图2—4相对应的表2—3来说明。由表2—3清楚可见,商品的均衡价格为4元,商品的均衡数量为400单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的状态。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表2—3某商品均衡价格的决定价格(元)65432需求量(单位数)200300400500600供给量(单位数)8006004002000仍用图2—4或相应的表2—3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当市场的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为6元时,商品的需求量为200单位,供给量为800单位。这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4元的水平。与此同时,随着价格由6元下降为4元,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200单位增加为400单位,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800单位减少为400单位,从而实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400单位。相反地,当市场的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为3元时,商品的需求量为500单位,供给量为200单位。面对这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的市场状况,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所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4元的水平。在价格由3元上升为4元的过程中,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500单位减少为400单位,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200单位增加为400单位,最后达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400单位。由此可见,当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或市场出清。三、均衡价格的变动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该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因此,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的移动都会使均衡价格水平发生变动。下面将先介绍有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位置移动的内容,然后再说明这两种移动对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的影响。1.需求曲线的移动要了解需求曲线的移动,必须区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都是需求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关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一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例如,在图2—2中,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由2元逐步上升为5元,它所引起的商品需求数量由600单位逐步地减少为300单位时,商品的价格一需求数量组合由B点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经过C、D点,运动到E点。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变动虽然表示需求数量的变化,但是并不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动的点都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关于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变动等。2.供给曲线的移动要了解供给曲线的移动,必须区分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这两个概念。类似于以上关于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分,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都是供给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这种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一供给数量组合点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可以指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的变化等等。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前面的图2—3表示的是供给量的变动:随着价格上升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逐步增加,A点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逐步运动到E点。3.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先分析需求变动的影响。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如图2—7所示。在图2—7中,既定的供给曲线S和最初的需求曲线Dl相交于E1点。在均衡点El,均衡价格为Pl,均衡数量为Q1。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至D2曲线的位置,D2曲线与S曲线相交于E2点。在均衡点E2,均衡价格上升为P2,均衡数量增加为Q2。相反,需求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至D3曲线的位置,D3曲线与S曲线相交于E3点。在均衡点E3,均衡价格下降为P3,均衡数量减少为Q3。再分析供给变动的影响。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如图2—8所示。在图2—8中,既定的需求曲线D和最初的供给曲线Sl相交于E1点。在均衡点E1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1和Ql。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至S2曲线的位置,并与D曲线相交于E2点。在均衡点E2,均衡价格下降为P2,均衡数量增加为Q2.相反,供给减少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至S3曲线的位置,且与D曲线相交于E3点。在均衡点E3,均衡价格上升为P3,均衡数量减少为Q3。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第五节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一、经济模型·经济理论是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现实的经济事物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在研究每一个经济事物时,往往要舍弃一些非基本的因素,只就经济事物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从而使得经济理论能够说明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相关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的含义大致相同。一个经济理论的建立和运用,可以看成是一个经济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所谓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语言或数学的形式(包括几何图形和方程式等)来表示。下面以上一节的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为例,说明经济模型的意义和它的不同的表示形式。决定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例如,气候、消费者的爱好、生产者的效率,甚至社会事件都是决定的因素。经济学家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在众多的因素中精简得只剩下商品的需求、供给和价格三个基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水平所决定的这样一个经济模型。均衡价格决定模型可以用这样的文字语言的形式来表示,也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形式来表示。上一节中的图2—4就是以数学的几何图形来表示的均衡价格决定模型。该图形准确地说明了均衡价格是由市场需求曲线D和市场供给曲线S相交点的价格水平所决定的。除了几何图形以外,在数学方面,还可以用方程式来表示均衡价格决定模型。该模型可以被表示为三个联立的方程:式中、、、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经济数学模型一般是用由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式或方程组来表示的,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变量可以被区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可以被区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从分析方法上讲,与静相联系的有静态分析方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与动态模型相联系的是动方法。仍以上面的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为例。在该模型中,当需求函数和供给的外生变量、、和被赋予确定数值以后,便可求出相应的均衡价均衡数量的数值。这种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静态分析。在上述的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当外生变量、、和被确定为不同的数值时,由此得出的内生变量和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很显然,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当外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相应的内生变量的数值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第六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一、弹性的一般含义我们已经知道,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会发生变化。除此之外,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或者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同样地,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或者这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等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由此,我们会很自然地想知道,譬如,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1%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究竟分别会上升和下降多少呢?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上升1%时,商品的需求量究竟增加了多少?等等。弹性概念就是专门为解决这一类问题而设立的。弹性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一般说来,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个数字,它告诉我们,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例如,弹性可以表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1%时,相应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的百分比具体是多少。在经济学中,弹性的一般公式为: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则弹性的一般公式还可以表示为:(2.8)式中,e为弹性系数;、分别为变量X、Y的变动量。该式表示:当自变量X变化百分之一时,因变量Y变化百分之几。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即:当(2.8)式中的0,且0时,则弹性公式为:(2.9)通常将(2.8)式称为弧弹性公式,将(2.9)式称为点弹性公式。需要指出的是,由弹性的定义公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弹性是两个变量各化比例的一个比值,所以,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单位无关。本节将以需求的价格弹性为重点,考察与需求和供给有关的几个弹性概念。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方面的弹性主要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需求人弹性。其中,需求的价格弹性又被简称为需求弹性。下面将详细考察需求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2024年太阳能光伏组件高空清洗高空作业人员职业健康合同3篇
- 2024年标准化物流运输保险协议模板版B版
- 学习评价体系标准化-洞察分析
- 云平台脚本优化-洞察分析
- 《H公司输电线路巡检作业调度方案优化研究》
- 移动互联网广告效果评估体系研究-洞察分析
- 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洞察分析
- 《商务日常事务管理》课件-第八章 参谋与信息调研工作
- 芯片集成量子存储技术-洞察分析
- 餐饮采购合同样本
- 2024年省内江市东兴区公办学校考调教师67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幼儿园安全教育课件:生水喝不得
- 《第一节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
- 技能成才强国有我课件模板
- 2023-2024学年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试题 ( 有答案 )
- 幽门螺杆菌科普
-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 2024人美版高中美术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绞股蓝的人工栽培与种质资源保护
-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和能力测试》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