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婴儿期_第1页
第四章 婴儿期_第2页
第四章 婴儿期_第3页
第四章 婴儿期_第4页
第四章 婴儿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婴儿期第一节身体、大脑和动作技能的发展(生理发展)婴儿期——0-3岁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一、身体发育:婴儿期的快速成长身高和体重足月新生儿身高约50cm左右。婴儿身高没有体重增长的速度快,一般,第一年内增长25cm,第二年内增长10cm。刚出生时,足月男婴体重为3.3-3.4kg,足月女婴体重为3.3kg。在正常喂养的情况下,到第5个月时婴儿体重翻了一倍,12个月时增加了两倍,此后速度放慢。身体比例的变化刚出生时,新生儿的头部占整个身体比例的1/4。到两岁时,幼儿的头占身高的1/5,到了成人期占1/8。头尾原则:身体发展遵循先从头部和身体上半部开始,然后进行至身体其他部分的模式。近远原则:发展从身体中央部位进行至外围部位。二、大脑和神经系统:发展的基础脑重量的增加

婴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到2岁时,大脑重量达到成人脑重的75%。大脑发育加速期:从孕期的第7个月开始,到2岁左右结束,个体最终脑重一半以上的重量是在此期间增加的。出生时350-400g(25%)6个月700-800g(50%)12个月800-900g24个月1050-1150g(75%)36个月脑重接近成人水平大脑皮质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髓鞘化是指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传导。是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

脑白质传导通路发育在儿童认知、行为、感情及运动发育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因为大部分儿童在1.5~2.0岁脑白质髓鞘化基本成熟。脑白质髓鞘化延迟病因有多种,HIE(包括宫内窘迫史)、早产及胆红素脑病分别约占42.4%、13.0%及6·1%,在所有明确病因中这三者所占比率较高。病史主要为HIE(包括宫内窘迫史)、早产、胆红素脑病,宫内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母亲妊娠高血压病、营养不良及生产史不详。主要临床表现:在正常发育的相应年龄段仍不会抬头、不会翻身、不会独坐或站以及不能独走等运动发育障碍;不会说话,交流少或吐字词不清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视、听障碍等感觉障碍;智力发育差;频繁抽搐或姿势。婴儿出生时的神经元一直在1000亿到2000亿这个范围之间。为了达到这个巨大的数目,神经元在出生前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分裂。一些观点认为在产前发展中,神经元就以每分钟产生250000个神经元细胞的速度进行分裂。婴儿出生后的头两年,婴儿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将会建立起几十亿个新连结。神经连结的复杂性在一生中会持续增加。成人的单个神经元就可能至少有5000个连结与其他神经元或其他身体部位相连。左利手与右利手利手反映的是大脑中高级运动控制中枢所在一侧的表达方式。右利手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左利手和右利手在运动潜能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各有优势。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是对侧传导的关系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

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由于右半球在表象和视觉能力方面的功能比左半球强,有很多艺术家都是左利手。音乐家和数学家中也有很多是左利手。大脑左半球的动能:言语功能主要定位于此大脑半球,其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空间知觉功能则主要定位于该大脑半球,其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大脑单侧化(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分化)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决策中枢、言语加工中枢和积极情感表达中枢。大脑右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婴儿脑的可塑性和修复性由于未成熟的大脑并未达到完全的功能分化,幼小儿童通常可以从脑创伤中恢复过来。某半球受损后,另侧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三、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有着严密细致的内在规律,它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存在一定的常模,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整体分化无意有意头尾近远大小方向性和顺序性(二)新生儿动作研究动作发生的时间应追溯到胎儿期。胎儿期的胎动和一些反射活动是最早产生的两种动作。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活动有40多种,常见的就有20种;新生儿还具有躲避来物、够取物体和同步模仿与反应等动作能力。先天反射的存在可以反映婴儿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先天性反射动作是胎儿期和新生儿期最主要的动作形式。(三)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婴儿动作发展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得出了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常模资料。(李惠桐等,1980,范存仁、周志芳,1983)1.行走动作的发展动作项目名称 年龄(月)稍微抬头 2.1翻身一半 4.3仰卧翻身 5.5独坐片刻 6.6扶双手站 7.2给助力爬 8.1扶一手站 10.0扶两手走 10.1能跑不稳 20.5扶双手双脚跳稍微跳起 23.72.手的动作的发展动作项目名称 年龄(月)抓住不放 4.7能抓住面前玩具 6.1能用拇指食指拿 6.4能松手 7.5从瓶中倒出小球 10.1堆积木2—5块 15.4用双手端碗 21.6脱鞋袜 26.2独自用匙好 29.3(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参阅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54-1551、动作与感知觉发展ⅰ动作与运动视觉的发展

有手膝爬行经验的婴儿和有学步车经验的婴儿在边墙移动条件下的反应,显著高于无能动经验的婴儿,这表明动作经验对儿童视觉发展的重要性。ⅱ动作与深度知觉的发展

有爬行经验的婴儿进行视崖实验时,心率显著加快,这说明他们能够意识到深崖的高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危险意义,说明深度知觉产生的恐惧反应与婴儿的动作经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视崖”实验2、动作与空间认知能力发展ⅰ动作与个体早期空间定向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会爬的婴儿的空间定向能力显著高于不会爬的婴儿。爬行促使婴儿通过明确客体、自身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搜索或定位客体位置,促进了空间能力的发展。ⅱ动作与延迟搜寻能力的发展

空间搜寻能力是指个体成功地找到隐藏物体的一种能力。爬行等自主活动的经验可能促进了前额叶的发展,而前额叶活动的增强,又可能促进了婴儿空间搜寻能力的提高。3、动作与不同水平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

共同注意能力是指个体在交往中参照他人提供的各种信息,确定其注意视点并调整自己的注意的指向,与对方同时关注二者之外的第三事件或物体的认知能力。爬行经验的获得,促使婴儿根据物体空间位置及其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向,使婴儿对物体的特征保持敏感。4、动作与母婴依恋

会爬的婴儿对依恋对象的认识可能更敏锐,使婴儿能够更加准确地加工获得的社会性信息,在与母亲互动过程中对母亲寄予比爬行前更多的期望,从而使爬行在母婴依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5、动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婴儿通过自身动作所产生的结果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与联系,其自我认知的能力再通过儿童动作的社会镜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为自我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提高婴儿的运动能力是促进积极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一个可行的途径。第二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获得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化说社会学习说模仿选择性模仿先天成熟理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1、强化说斯金纳把儿童的言语获得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强化和模仿而学习得来的。他认为通过回声反应、对婴儿的请求做出言语反应、操作性应答三种方式,对儿童做出选择性强化,儿童就逐渐地扩大了词汇量,对句子的表达也越来越正确。2、模仿论阿尔波特提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赫斯特在对儿童言语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概念。林崇德等概括了四种类型言语模仿行为:即时的、完全的临摹;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延迟模仿;选择性模仿。模仿说并不能解释清楚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3、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1957年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他认为,婴儿有一种天生的普遍语法,它是对人类个体获得个别语法的共性原则的描写。婴儿获得语法的过程,就是普遍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来实现。原始语言资料

LAD语法能力4、认知学说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动作发展与协调产生了逻辑,由此导致了语言的产生。“语言并非构成逻辑的根源,恰恰相反,语言乃是由逻辑所构成。”(皮亚杰,1959)5、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与认知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把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扩大到社会环境、认知发展、语言知识和先天成熟因素。代表人物是贝茨、麦克温尼。他们认为语言结构产生于语言的社会交往功能,只有在交往中发挥实际功能,这种结构才能被获得。麦克温尼还提出了“类推生成法”,认为婴儿是在大量学习、记忆成人“言语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类推应用而逐渐掌握语法的。二、语言的发展过程(一)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前言语阶段0-1岁)我国学者朱曼殊、张仁俊对中国儿童掌握汉语过程中的语音发展情况研究发现(1987),语音发展的三个阶段:1、出生至4个月(单音节阶段)头2个月发的都是单音节,而且都是元音,如[a]、[o]、[∧]和复合元音。到第3、4个月,除元音外,还发出辅音,且能将辅音和元音结合在一起发出。2、第4-10个月(多音节阶段)这个阶段新增加了[u]、[i]等单元音和[uei]等复合元音,而元音和辅音结合在一起的量也增加了。这时期,婴儿开始出现了交往的愿望,并能发出大量多音节的音。3、第11-12个月(学话萌芽阶段)婴儿能正确模仿成人的发音,如[mie]-[mie](妹妹),还能保持好模仿的结果,并用来称呼周围的人或物,表明这时的语音已经和意义结合在一起。(二)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1、词汇的发展①词汇数量的增加

巴雷特等人研究发现,在婴儿说出的第一批词中,有一些已具备了概括性意义,推翻了“第一批词不具概括意义”的结论,表明在言语发生过程中婴儿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1岁左右出现20个左右的词;2岁末出现300-500个词;3岁末接近1000个词。(我国另有研究指出,2.5-3岁的词汇为800-1065个)(吴天敏、许政援,1980)②词类范围的扩大1.5岁后,婴儿在口语中,除了名词、动词之外,其他各类词,如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其百分比的。但对于各种关系词,如副词和连词等的内容却非常贫乏、初级的。一岁半到三岁各种词类比例变化表(吴天敏、许政援)(1980)1.5-2岁2-2.5岁2.5-3岁名词36638.528726.920824.2动词29931.535433.223727.6形容词626.5555.2627.2副词989.31029.69611.1代词414.314513.715117.6连词60.670.6121.4③词语(概念)的获得与运用2、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①理解语言阶段(1-1.5岁)

能说出词是婴儿语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质变,也是这个阶段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情况是:(连续音节增多,近似词的音节也增多;随着近似词的音节的增多或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就逐渐减少)出现了“以词代句”的现象,这个阶段也称为单词句阶段或“以词代句”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对成人语言的理解发展较快,理解词比说出词发展要早。要利用这个阶段的特点,提高婴儿理解语言的能力。②积极语言活动阶段(1.5-3岁)出现了多词句;能够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有各种简单句,也出现复合句。在这个阶段不仅句子在发展,而且句子的字数也在随着婴儿年龄增长而增加。句子字数的增加,反映着语言表达内容的发展。2岁前婴儿的语言内容只涉及当前存在的事物或当前的需要,2岁之后的婴儿在语言中开始能表达当前不存在的或过去的一些事情;2岁钱婴儿反映人与物相互关系较困难,2岁后婴儿则可以表达一些人与物的相互关系。在语言的功能作用的发展方面,1.5岁之后,婴儿语言的概括作用和行动的调节作用都明显地发展起来。这个阶段起,婴儿开始有可能在只有成人词的刺激而没有直接刺激物的情况下,就能按照成人词的指示来调节自己的行动。婴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顺序与阶段性虽然是一样的,但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主要来自教养,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多给这个时期的婴儿以语言交际的机会;要在已有词汇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与丰富儿童的语言;要利用语言交际;不断丰富婴儿的知识;对婴儿语言中的缺点和错误,要正确地示范,不要讪笑以致造成“负强化”;要多多鼓励婴儿说话,积极而机智地回答婴儿的发问。第三节认知发展参阅孟昭兰《婴儿心理学》、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一)婴儿感知觉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感觉是指个体对事物个别特性的直接反映;知觉则是个体对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感知觉的发展为婴儿心理的发展完善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基础。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1、视觉

视觉刺激是形成人类认识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人类在进化中得到的、超越接触感觉的距离感觉。ⅰ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或物像细微差别的能力,通常称为视力。视敏度以物体或物像与双眼之间的距离为测量变量,即表示视敏度的指标是在一定距离下辨别物像最小差别的能力。

研究表明,新生儿和早期婴儿的视敏度是很低的。成人在2m远能看到的物像,新生儿只能在0.2m远处看到(视敏度6/60)。

实际上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但多数研究表明,6个月婴儿视敏度已达6/6水平,即相当于成人水平。黑斯1990年总结了大部分研究后指出,新生婴儿视敏度为6/60-6/120之间,其后迅速而稳定地发展,到半岁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发展过程显示,婴儿视觉发展和视觉器官生长成熟是在出生后继续着的,视敏度的提高与双眼视觉亦即双眼辐合聚焦能力相联系,也与视觉脑中枢的成熟和对光信息的加工能力相联系。ⅱ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是对光谱上不同波长光线的辨别能力。

我国的多数研究是在较大婴儿阶段进行的,一项较完整的研究是李忠枕(1990)以自己女儿为被试,从11个月开始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1个月婴儿能准确分辨红、绿、蓝、黄四色;13个月能认识和准确指出红、绿、蓝、黄、黑、白6种颜色,能听懂六色的名称;16个月能开始说出6色名称;18个月开始认识紫、棕、橙、粉红、浅绿、浅黄、灰色;24个月能说出15种颜色。这一结果提前了早些时候的一些研究结果,无论是国外研究抑或我国的少量研究,对婴儿的颜色知觉的揭示有越来越提前的趋势。ⅲ模式视觉的发展范兹(1963)通过习惯化行为测量发现,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注视像面孔一样的模式刺激物,而不喜欢看没有图形模式的圆盘。班克(1981)等进一步发现,引起婴儿视觉注视的是图像的明暗交替模式或轮廓。对面孔知觉的研究揭示,0-2个月婴儿还没有形成图像知觉,他们的视线只是沿着明暗对比边缘寻视。2-3个月婴儿开始注意图形模式的内部结构,这意味着图像识别的开端。这时他们非常喜欢看正常人的面孔,而不喜欢那些五官被颠倒摆放的面孔。凯根(1971)对此作出解释,3个月婴儿正在开始形成表象,这时婴儿已有了几个月来接触人的面孔的经验,形成了开始模糊而后逐渐清晰的面孔表象。图形模式视觉的发展在婴儿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他们认知的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首先,3个月婴儿对人的面孔已形成清晰的像。他们熟悉了人的面孔,更加喜欢人,欢迎人接近、俯就他们,显示出一种对人的肯定、接受的明确态度。其次,随着图形识别能力的增长,身体位移能力的发展,接触环境能力的扩大和手的探索能力的增强,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新异性和变化产生兴趣,探索外界和认知功能的增长均以图形知觉为基础。2、听觉胎儿在6-7个月时可产生听觉。对婴儿听觉的研究有5个方面:婴儿听觉的音频范围;对不同频率的分辨力;声音空间定向能力;语音感知能力;音乐感知能力。语音感知能力:事实上新生儿能够区分一位陌生人的语声和母亲的声音。许多研究发现婴儿对母亲语声产生特殊的敏感和偏爱。研究发现,出生不到3天的新生儿表现出对母亲语声的偏爱;还有人报告,当母亲在婴儿看不见的地方呼唤婴儿的名字时,10-12天的婴儿的头会转向母亲的方向,而对其他妇女没有反应。“吮吸技术”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柔、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曲调。米歇尔(1973)发现音乐感知从婴儿出生时即已开始,2个月时已能安静地躺着听音乐,2-3个月婴儿能区分音高,3-3.5个月能区分音色,6-7个月能区分简单的曲调。沃克(1981)总结认为,6个月以前婴儿已有辨别音乐中的音色、音高、旋律和简单曲调的能力。穆格研究发现,6个月婴儿开始在倾听音乐时伴有强烈的身体运动,1岁半到2岁的婴儿已显示出伴随音乐节拍的身体动作和舞蹈动作。3、其他感觉味觉:新生儿的味觉十分敏锐,不同的味觉刺激物可以引起不同的味觉反应。新生儿偏好甜味。嗅觉:对不同嗅觉刺激物做出不同的反应,比较明显的是对不良嗅刺激产生躲避行为。触觉: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触觉、压觉、温觉、痛觉对婴儿有重要的适应意义。4、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知觉。它包括对物体本身的空间特性,如物体的大小、形状的知觉;还包括物体与主体之间在空间的关系,如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在空间知觉中占主要地位,它首先涉及人的视觉结构的许多特性。在婴儿视觉发展中,视觉结构如何逐步成熟而发挥其功能作用,对于他们在环境中如何认识距他们远的或近的物体,并指导他们的行动是十分关键的。视觉悬崖吉布森和沃克(1960)设置了一个测量婴儿自身在空间位置的距离知觉的装置,即视觉悬崖(视崖)。吉布森和沃克最早(1961)对36名6.5-14个月婴儿进行了视崖测验。实验结果表明,视崖深度在90公分或更高时,36个婴儿中,面向浅侧外的母亲,有27个越过浅侧爬向母亲;而面向深侧外的母亲,只有3个(不到3%)越过深侧。吉布森等以此论证认为,此时婴儿已有了认知三维空间深度的知觉。视崖深度越大,婴儿拒绝越过的倾向越强。“视崖”实验沃克(1969)的研究显示,对26cm的高度,65%7-9个月的婴儿越过深侧,仅有21%的10-13个月婴儿越过,这一点说明年龄相对大的婴儿的深度知觉越敏锐。婴儿越过视崖深侧比率

视崖高度(公分)6.5-14个月7-9个月10-13个月269010038%10%8%65%21%婴儿为什么拒绝越过视崖深侧?——对深度的恐惧主要来自婴儿早期的运动(爬行)经验,它既不是先天预设的本能,也不是后天的特殊经验(跌落经验),而是婴儿早期自身位移运动经验使婴儿产生了深度知觉的反映。(三)思维的发展3岁前儿童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行动思维的范畴。即婴儿的思维无法离开具体的活动过程,也就是皮亚杰强调的“感知”与“动作”协调性。3岁前儿童思维可以分为4个时期:1、条件反射建立时期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新生儿时期。2、知觉常性产生时期从5.6-8.9个月,是知觉和知觉常性发展的阶段。约从8、9个月至1岁,开始认识客体的永久性,从此,知觉常性和客观永久性迅速发展起来。3、直观行动性思维时期从1-2岁,是婴儿动作和语言开始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动作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功能的出现,此时儿童的直观行动概括能力逐步发展起来,是人的思维的初级形式。4、词语调节型直观行动性思维时期约从2-3岁,这是词的概括、概念,亦即语言思维产生的阶段。但这个阶段仍然带有极大的情境性和直观行动性。一般说来,2-2.5岁和2.5-3岁的儿童思维水平是有区别的,前者更依赖于直观和动作,后者却有较明显的词的调节。3岁前儿童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意味着智慧活动,即智力的开始,心理的随意性,如有意记忆、观察、想象等都由此开始,而且也意味着人的意识的萌芽。第四节婴儿情绪的发展一、情绪对婴儿生存和生长的意义(一)情绪的适应性价值通过情绪信息在母婴之间传递,婴儿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最恰当的哺育。婴儿的先天情绪反应只有在人类社会和与成人的应答中,才能发挥其适应的作用,其中成人的感情反应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二)情绪的驱动作用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通过情绪这样的感情性心理反映能力,把需要以情绪的形式表现于外,把生理需要以情绪为信号传递给成人,才使得婴儿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三)情绪的组织功能不同情绪对认知发展起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正性情绪,如兴趣、愉快,对认知活动起支持和加强的作用,而负性情绪则起干扰、破坏的作用。(四)情绪的人际交流功能情绪是婴儿据以进行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具有服务于人际交流的通讯职能。情绪表达有面部表情、声调和身体姿态3种形式。二、最初的情绪反应三、婴儿的微笑婴儿微笑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阶段:(一)反射性微笑(0-5周)婴儿出生1-2天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是反射性微笑,不是社会性微笑。(二)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他们对熟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