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石羊镇中学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石羊镇中学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石羊镇中学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石羊镇中学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石羊镇中学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石羊镇中学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①黄鼠×黑鼠→黄鼠2388∶黑鼠2398;②黄鼠×黄鼠→黄鼠2472∶黑鼠1235。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能判断小鼠皮毛颜色的显隐性

B.实验①中黄鼠很可能是杂合子C.实验②中亲本小鼠均不是纯合子

D.纯合的黄色小鼠可能在胚胎期死亡参考答案:A根据实验①不能判断小鼠皮毛颜色的显隐性,A错误。根据实验②,亲本都是黄鼠,而子代黄鼠:黑鼠为2:1,说明黄鼠是显性性状,黑鼠是隐性性状,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所以实验②亲本小鼠均不是纯合子,实验①中黄鼠也是杂合子,B、C、D正确。点睛:判断显隐性用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没有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本的性状是显性性状;自交后子代中显性:隐性应为3:1,如果是2:1,说明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的现象。2.下列关于染色体与基因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由基因组成的

B.一条染色体相当于一个基因C.基因的载体只能是染色体

D.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参考答案:D3.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参考答案:C4.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B.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C.顶芽和幼茎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内D.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参考答案:A5.关于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

B.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只有有性生殖C.酵母菌只在酒精发酵中发挥作用

D.酵母菌属于原核生物参考答案:A6.某兴趣小组研究X、Y、Z三种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莲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判断合理的是A.X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B.Y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C.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D.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应为Y<Z<X参考答案:A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X浓度处理的杨树茎段侧芽生量小,说明X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在X、Y、Z三种浓度生长素中,Z最适宜促进杨树侧芽生长,但是不能说明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Y浓度和Z浓度都小于X浓度,但是Y浓度和Z浓度之间不能确定大小,D错误。【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名师点睛】1、生长素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2、分析图中实验结果可知,与用清水处理的空白实验组相比,Y、Z两种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X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7.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能运用的原理是()A.单独利用甲基绿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从而推知RNA分布B.单独利用吡罗红对细胞染色可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从而推知DNA分布C.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D.在细胞核细胞质内可以分别提取到DNA和RNA,由此可以说明DNA和RNA的分布参考答案:C8.图甲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乙、丙两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时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水分子由半透膜外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B.半透膜内溶液A的浓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C.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D.半透膜内外浓度差的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参考答案:B9.适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是

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人口腔上皮细胞

C.蛙红细胞

D.马蛔虫受精卵参考答案:D10.马蛔虫受精卵的有丝分裂与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差别的最根本原因是(

)A.前者细胞为圆球形,后者为正方形B.前者细胞中有中心体,后者细胞具有细胞壁C.前者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成,后者则是有丝分裂形成的后代细胞D.前者细胞中无高尔基体,后者细胞中有高尔基体参考答案:B11.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A.具有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胞结构完整,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B.只具有膜和质,同样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C.植物体细胞所具有的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D.具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的特定细胞参考答案:C1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A、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B、DNA和蛋白质都是遗传物质C、DNA是遗传物质

D、DNA不是遗传物质参考答案:C13.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果实生长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C.乙烯在果实成熟中起抑制作用D.脱落酸和赤霉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协同作用参考答案:A14.大螳螂和小螳螂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螳螂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10个20m×2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30处小螳螂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螳螂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螳螂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螳螂增加35驱走大螳螂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螳螂减少10驱走大螳螂减少2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螳螂的活动范围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螳螂影响小螳螂的活动范围D.小螳螂抑制大螳螂的数量增长参考答案:D【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特征.【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研究者在这两个螳螂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螳螂诱饵投放点,说明研究者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在处理区都定时灌溉时,驱走大螳螂后,小螳螂出现率的变化增加较多,说明大螳螂影响小螳螂的活动范围.在处理区定时灌溉时,小螳螂出现率的变化是增加;而在处理区不灌溉时,小螳螂出现率的变化是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螳螂的活动范围.【解答】解:A、由于是否灌溉,小螳螂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螳螂的活动范围,A正确;B、由于在处理区的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说明不同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C、由于是否驱走大螳螂,小螳螂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影响小螳螂的活动范围,C正确;D、根据图表数据,大螳螂抑制小螳螂的数量增长,D错误.故选:D.15.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将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以获得:(

)①B淋巴细胞

②T淋巴细胞

③效应B淋巴细胞

④抗体

⑤记忆细胞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⑤

D.③④⑤参考答案:D16.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对应106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A同学的结果产生原因①由于土样不同

②由于培养基污染

③由于操作失误

④没有设置对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参考答案:A17.人们对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利弊有激烈的争论,假设正方认为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对人类是有利的,反方认为种植转基因农作物是有潜在风险的。下列观点中支持正方的是A.转基因农作物会产生毒性蛋白或过敏蛋白B.转基因农作物的扩散会威胁生物的多样性C.推广种植抗虫棉可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D.抗虫基因通过基因漂移而造成“基因污染”参考答案:C18.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A.S1=2S2

B.S1>2S2

C.S1<2S2

D.S2<S1<2S2参考答案:B19.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清洁生产工艺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D.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参考答案:D20.右图表示物质跨膜转运的一种方式。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这种转运方式可顺浓度梯度进行B.葡萄糖是以这种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C.细胞产生的能量不会提高该物质的转运速率D.载体蛋白与被转运物质之间有特异性结合关系参考答案:B21.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A.②③④⑥

B.①③⑤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参考答案:B22.右图所示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判断,发生着丝粒分裂的区段有(

) A.A—B和K—L

B.D—E和J—K

C.H—I和J—K

D.E—F和K—L参考答案:B2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

B.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C.一种基因探针能检测水体中的各种病毒

D.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乙肝疫苗时,目的基因存在于人体B淋巴细胞的DNA中参考答案:B24.某健康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了发热等症状。该患者体内一般不会发生的是A.浆细胞通过与病毒结合抑制其增殖 B.效应T细胞裂解被病毒侵入的细胞C.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活动增强 D.B细胞和T细胞的细胞周期都缩短参考答案:A【分析】1、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3、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形成热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详解】A、某健康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通过与病毒结合抑制其增殖,浆细胞无识别作用,A错误;

B、效应T细胞能与被病毒侵入的细胞(靶细胞)结合,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

C、因为出现了发热现象,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活动增强,进而增加产热量,C正确;

D、B细胞和T细胞受刺激后,都迅速增殖分化,所以它们的细胞周期都缩短,D正确。

故选A。25.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参考答案:C26.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招引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声信息参考答案:C27.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减弱参考答案:C28.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每个DNA分子一般都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B.每个DNA分子中的碱基、磷酸、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的数目是相等的C.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段,如果有40个腺嘌呤,就一定同时含有40个胸腺嘧啶参考答案:C29.科研人员为有效控制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害虫,引入了该害虫的天敌,并用一段时间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如图所示的模型(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害虫和天敌K值的数据分别为(

)A.N1和P1

B.N1和P2C.N2和P2D.N3和P3参考答案:C30.如图是一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受到各种刺激,便能引起②的反应B.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属于反射C.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少D.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参考答案:D分析题图:图示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根据a上的神经节或③处突触结构可以判断,①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②为效应器,能作出一定的反应;③为突触结构。不同的感受器有适宜的刺激种类,不能对各种持久都能发生反应,不同的感受器也有不同的刺激值,刺激强度太弱,不能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错误;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因此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B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胞吐到突触间隙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加,C错误;由图可知,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因此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D正确。31.下列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参考答案:C32.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参考答案:C33.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适当撤减衣被增加散热

B.在额头上敷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D.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参考答案:C34.下列关于体细胞克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供体为体细胞的细胞核

B.受体为去核卵细胞的细胞质C.克隆出的后代与供体的遗传物质和表现型完全一致

D.细胞核移植是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步骤参考答案:C35.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灵敏度C.反射弧中神经细胞的数目

D.构成反射弧中神经元轴突的长度参考答案:C36.下列基因型中哪一项是纯合体(

)A.BbDD

B.DdCc

C.EERr

D.AAbb参考答案:D37.如图表示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的离子运输途径.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④途径运输离子,形成动作电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B.④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C.正常情况下,钾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参考答案:A【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由图可知,②③途径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B、④途径的发生可以由电信号引起,也可以由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引起,B错误;C、在静息电位时,K+的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Na+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C错误;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外正内负,D错误.故选:A.38.右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参考答案:D39.如图是在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统计酵母菌的数量B.培养后期,酵母菌种内斗争增强C.改变培养条件,酵母菌的K值随之改变D.第45h左右,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参考答案:D【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4、抽样检测法的实验过程:培养→抽样到计数板→显微计数→计算.注意问题:①该实验需要重复但不需对照﹣﹣自身前后已形成;②浓度过大需做稀释处理,但最后计算时需考虑稀释倍数;③吸取前需振荡摇匀;④计数板使用:先盖盖玻片→吸培养液→滴盖玻片边缘→自行渗入→吸去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沉降到室的底部→观察计数;⑤压线计数规则:计数左、上两线及夹角处,同样方法.【解答】解:A、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A正确;B、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明显增多,种内斗争更为激烈,B正确;C、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C正确;D、第45h左右,酵母菌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增长率为0,D错误.故选:D.

40.胚和胚乳发育的时间顺序是()A.胚先发育B.胚乳先发育C.同时发育D.不能确定参考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41.(5分)家兔的灰毛(A)对白毛(a)为显性,短毛(B)对长毛(b)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将长毛灰免与短毛白兔两纯种杂交,再让F1的短毛灰免交配获得F2。请分析回答:(1)F2中纯合体的类型最多有

种。(2)F2的短毛灰兔中,纯合体的几率为

。(3)在F2中短毛兔占的比例为

,长毛灰兔的比例为

。(4)在F2中表现型为非亲本类型占的比例为

。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