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弗兰德斯》中的两个地方_第1页
《克尔弗兰德斯》中的两个地方_第2页
《克尔弗兰德斯》中的两个地方_第3页
《克尔弗兰德斯》中的两个地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尔弗兰德斯》中的两个地方

《摩尔费顿》是1722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该书以摩尔·弗兰德斯为叙述者,描写了摩尔极不寻常的坎坷人生经历。读者在阅读《摩尔·弗兰德斯》的过程中,会因摩尔的言语、行为的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而倍感迷惑,同时该书作者笛福也未对摩尔的行为作出最终的道德评判。其实正是这些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激发读者要深入了解摩尔的兴趣,引导读者去质疑社会上是否真正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从而探寻摩尔的行为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对与错。伊瑟(WolfgangIser)在其《潜在的读者》(TheImpliedReader)一书中认为,虽然小说提供一定的社会历史准则,但这绝不仅仅是对当时价值观的再现。作者在选取社会标准作为其小说讨论的话题时,这些标准并非完全符合当时的价值观,而是很有可能成为被质疑的标准。他认为,标准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当这些标准被移植到小说中时,它们自动失去了原本实用的本质,它们被置入新的语境中并改变其原有的功能,不再充当社会规范,不再肯定自身的正确性,而是作为讨论的主题而被质疑。(Iser:Ⅻ)这就说明作家选取的标准将被置于读者的讨论和质疑中,“通过不同程度的否定,读者被推动或是激励去寻求一种确定的平衡”。(Iser:Ⅻ)换言之,读者受到激励,在解释小说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从小说中探寻一种与其从前熟悉的世界不同的现实,从而看到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规范的不足之处。为了激发读者积极参与,小说通常提供众多不确定、模棱两可的地方,留给读者充分的空间去解释,因为“文章即使有它的物质存在也并非真实的物体,而是在读者心中经历的一场事件,在解释文本时,读者的反应占有首席位置”。(Tyson:157)哈特曼(GeoffreyHartman)也指出:“不确定性就像交通灯指挥交通一样,会提示哪里有冲撞或冲突,这些冲突会被记录或复述下来,但不会被解决。”(Hartman:265)因此,尽管读者在文本解释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文本解释也不能“任由读者完全主观地去评价,而应受制于文本中的暗示”。(Iser:36—37)读者是受到暗示的读者,在解释文本时受到文本一定程度的引导。在摩尔言行的众多不确定中,她的偷窃行为引起读者的争议最大,使人们对当时的道德标准提出了质疑。在任何社会,偷盗都是不良行为,并且被社会规范所禁止。但是,普遍流行的规范必须考虑具体的环境才能判定其对与否。考虑到摩尔在她银行职员的丈夫故世后穷困潦倒的处境时,当时所有的规范对于她都不适用,因为它们不能为摩尔提供自我保护的基础。摩尔的这一处境迫使读者冲破对传统偷窃的价值观念的束缚,去寻找更适合摩尔的评价。怎样解决社会规范与自我保护之间的冲突?怎样平衡规范与行为?这些问题都有待读者去解决。费什(StanleyFish)指出:“句子的作用比句子的意思更为重要。”(Fish:26)这一观点指出了读者角色的重要性。在摩尔第一次偷窃前,读者看到了她艰难的处境,“明天我就要没饭吃被饿死了”,(Defoe:190)“贫穷逼到眼前,灵魂受到苦痛的折磨”,(Defoe:191)所有这些描述激起读者对她的同情,但是由于“魔鬼的驱使”,摩尔竟然开始了她的偷窃行为,从一个女仆手里偷了一个小包,可是她却处处找借口减轻自己的罪名。这样的行为使读者大为震惊,大大削减了对她的怜悯之情。然而读者紧接着听到了摩尔声泪俱下的忏悔:“也许这是像我一样的穷寡妇的东西,她捆起这些东西拿去卖,想换一点面包给她自己和她那可怜的孩子吃。这个念头比其他一切更使我苦痛,折磨了我足有三四天的光景。”(Defoe:193)这些感人的言语又一次激起我们对她的怜悯之情,然而随之而来的竟是她铁石心肠的话语:“我从前的自责很快消失了。贫困硬化了我的心肠,我自己的困苦使我不顾一切了。”(Defoe:194)在这一系列的反反复复中,读者经历了同情——厌恶——同情的心理状态,正如伊瑟所言,“我们向前,我们向后,我们决定,我们改变,我们质疑,我们深思,我们接受,我们拒绝”。(Iser:288)作者笛福并没有表明他的态度,而是把这些不确定留给读者去分析,这些不确定使读者产生一种优越感,激励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此时此刻,人们对摩尔的判断不再基于文本本身,而是移植到读者生活的现实世界。读者逐渐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依照自己的经历和实践去评判摩尔。但是不可否认,文本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贫穷”(poverty)和“逼迫”(necessity)一定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别给我以贫穷,否则我会去偷东西”和“除了穷困逼迫着我做的事情之外,未曾做别的坏事”,(Defoe:195)这些词语不断提醒读者想象摩尔艰难的处境。如果读者考虑这一指引,将会对他们的解读产生一定的影响。譬如,有人可能会用洛克(JohnLocke)的自然法则理论让摩尔最初的偷窃行为合理化,因为洛克指出:“地球上存在的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人类使其获得生存的支持和帮助的,因此它们属于人类共有,因为它们均出自上帝之手。”1同时,在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平等的,没有等级制度之分,任何人都享有财产权。这里的财产(property)不仅包括土地、建筑、个人私有财产,还包括个人本身。当个人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有权利寻求自我保护。按照这一法则,可以说摩尔所处的艰难的生存环境使其回到了自然状态。当穷困逼迫她无路可走时,为了自保,她的偷窃行为是合理的,因为“在饥饿和犯罪之间选择,自我保护需要后者”。(Probyn:37)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要质疑当时的社会标准正确与否,同时也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小说人物身上,从而经历一系列思想上的转变,从中获得一种平衡。除了偷窃行为具有矛盾性和不一致以外,摩尔扮演母亲的角色也具有此特点,因为她既非绝好,也非绝坏;既非完全自私,也非充满爱心。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已经规定了女人作为母亲的职责是“爱心和关怀”(loveandcare),(Brophy:10)对孩子的关怀和照顾是女人最大的责任。然而这些标准却受到了摩尔“无情”行为的挑战:当摩尔得知自己怀孕时,她非常急切地寻找接生婆,想要解除自己的负担,以免影响她与银行职员结婚的计划,她说:“不把我有孩子这事隐瞒起来,是谈不到结婚的,否则会把事情弄糟的。”(Defoe:173)但是紧接着读者又听到了摩尔仁慈的声音:“但是一想到与我的小孩分离,让他被人杀害或因为没人管而饿死,我心里感到非常难过。”(Defoe:173)她还把与孩子分离称为一种“巧妙的谋杀”。(Defoe:173)此时的读者会感觉到摩尔深沉的母爱,并对摩尔充满期待,然而这种期待随着摩尔自相矛盾的言谈举止而不断变化:在表述了一系列母亲应尽的职责后,摩尔最终还是把孩子托付给了别人。这种肯定——否定的不断变化过程,使读者不得不质疑当时规定母亲的标准和规范的正确性,从而实现伊瑟所说的从小说世界到读者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沉思。这些反反复复的过程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联系到自己本身的经历以及18世纪英国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18世纪的社会背景知识告诉我们,那时母亲对孩子的命运存在一种相对淡漠的态度。“众多孕妇想要逃避做母亲的责任,有些甚至宁可杀死婴儿”,“在大街上看到弃婴是很普遍的现象”。(Lerenbaum:42—43)“孤儿院的记录显示,许多已婚夫妇请求收养他们新出生的婴儿,因为他们无力扶养。”(Brophy:168)即便是富有家庭的妇女也不愿亲自抚养她们的孩子。在这种普遍流行的社会习俗之下,再加上摩尔本身生存所必需的自我保护,她把孩子托付给信任之人以及她与儿子重逢时感人的场面,使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她“无情”外表之下对孩子深沉的母爱。这样,读者对摩尔的理解随着笛福对她的态度的内在隐含的暗示而不断地变化,读者不得不运用不同标准作出他们自己对作为母亲的摩尔的评判,正如笛福所说:“留给读者空间去形成他们的观点,以他们理想的方式去评判。”(Hammond:9)由于文本所展示出的不确定和模棱两可使读者对摩尔作出不同的判断,因此摩尔后来的精神忏悔也是读者争论的话题之一。以贝尔(IanA.Bell)为代表的评论家认为摩尔是一个“本质无耻的人物,她最终的悔过是虚伪的,不足以服人”;(Bell:108—10)而以布朗(HomerO.Brown)为代表的评论家则认为“摩尔本质不坏,不过是误入歧途,她最终在监狱里的忏悔是真实可信的”。(Brown:83)这两种观点正是读者对摩尔的不确定和模棱两可的言行作出的不同反应和判断,但是如果考虑到作者笛福在小说中给予的暗示,后者的观点则更具有说服力。在摩尔最后一次行窃不慎被捕,锒铛入狱后,她声泪俱下地说:“我真心地为自己整个昔日的生活感到忏悔”,(Defoe:274)这似乎让读者看到了她忏悔的希望。然而摩尔接下来的两句话会引起读者的质疑,“我想,我忏悔的不是自己犯了罪,而是自己将遭受痛苦,所以这种忏悔根本无法给我的内心带来安慰”,(Defoe:274)“我的一切忏悔似乎都只是由于害怕死亡所致,并非为我过的那种邪恶生活真诚地感到悔恨”。(Defoe:277)读者读到这里再一次对摩尔的言语感到失望,而随后一位真诚友好的牧师却打开了她所有情感的闸门,使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忏悔的真正迹象”。(Defoe:287)摩尔“为过去的事情满怀耻辱,泪流不止”,(Defoe:289)她说:“我暗暗为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忏悔者、并获得一个忏悔者那样的安慰而感到惊喜——我指得到宽恕的希望……我作为一名忏悔者把自己的整个灵魂投入到那无限的宽恕之怀抱当中。”(Defoe:289)摩尔这里所指的“宽恕的希望”正是指被上帝的仁慈之手拯救出罪恶的深渊,从而结束其穷途末路的困境,开始新生。此刻,读者对摩尔的判断受到了文本中摩尔希望得到宽恕、洗心革面开始新生活的暗示。读者再一次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不禁设身处地联想到摩尔所处的恶劣生活环境对她造成的“逼迫”,导致她命运多舛的人生遭遇。这样,读者在听到她忏悔的声音及希望得到上帝宽恕、开始新生的渴望时,有意无意会产生希望她得到宽恕的心理倾向,正如伊瑟在其《阅读的行为》一书中所说:读者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期待着作品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境界,并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相同的思想倾向等等。(Iser:35)也就是说,读者在读到“宽恕的希望”时已经实现了从小说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跨越,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取向投射到摩尔身上,希望摩尔能够洗心革面开始新生活,并希望从摩尔的经历中寻求到正确的行为方式以及对未来生活乐观向上的决心。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质疑摩尔言行的似是而非的同时,也从她的故事中“获得了启发、告诫、警示和改进的机会”。(Defoe:326)伊瑟认为“小说是一面镜子,读者照镜子的同时也给予他们自己自我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