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_第1页
清代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_第2页
清代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

800年前,在湖南西部的酋长统治下,学校教育开始发展,但发展缓慢。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土家族地区的教育才得到快速发展,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整个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阶段。一、立所学校的教育以当时的永顺府为例,永顺府于清雍正七年设立,共包括四个县,即“保靖县、永顺县、桑植县、龙山县”。这些地区在土司统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教育机构的。永顺土司子弟为了承袭土职,在没有自己的土司教育机构时,便被迫于邻近州、县入学。但那些邻近的学校并不是专门的土司教育机构,而是卫所学校。卫所是中央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的同时设立的,用以监督节制土司,卫所学校就设在卫所内。卫所学校原系卫所将士子弟接受教育的地方,后来,土司子弟也可以步入其中学习。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万历元年,永顺才有土司、土官及其子弟学习文化的专门教育机构。譬如当时永顺县的若云书院,“若云书院在旧司城福石坪,明土司彭元锦建”31,它是湘西土家族地区明土司时期的一所专为土司土官子弟敞开的教育机构,土司教育的内容是传统的汉文化教材,即“经、史、六艺”等。而自清雍正改土归流开始,中央政府则陆陆续续在原土司地区设立了一批教育机构。当时兴办的学校主要分为义学、书院和官学三类,最早设立的是义学。(一)师资选拔方面义学均是官办的地方基层教育机构。按官方规定,义学聘有学识者任教,教师的俸禄由财政拨款,“每年赴藩库领银给师各十六两”20,义学生员主要是通过选拔闾里有声望人家子弟免费入学,经过学习,择优送入县学书院参加科考。(二)教习等人员书院为县级教学机构,是讲学读书之所,为当时的科考服务。书院里设山长、堂长、教习等人员,与书院配合设有县学署。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地区先后创办了多所府、县书院。清政府对书院实行严格监督控制,从清帝到地方政府官员,对书院都层层制定有院规。由于清中央政府的严加监管,湘西土家族地区的书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三)永顺府永顺县官学是朝廷设置的官办教育机构,因朝代的兴替,所设置的官学随之更替改制,官学的名称先后有别。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官学主要有府学和县学两类。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将永顺军民宣慰司改为永顺府后,于雍正十一年,在永顺府建府学一所,“知府袁承宠始建府学于城西北隅”16。同年,永顺府所属四县各建县学一所。永顺县“建永顺县学于县治西隅”17、保靖县“知县张联珂建保靖县学于城西南隅”17,龙山县“知县袁振绪建龙山县学于城西南隅”18,桑植县“知县连际颖建桑植县学与县署西南隅”18。按规定,官学皆由官府配置教官(俗称学官),修建宫署,负责管理学务。学官既是执掌教育的官员,同时还要担负教学任务,因此,对学官的学位,资力要求非常严格。“永顺府从府学创始至清末光绪帝召令学校改制,教授共44人(专职教授35人),其中进士9人,副榜2人,举人13人,拔贡8人,未载身份3人”80。(四)广泛的讲读教学随着义学、书院、官学这些官办教育机构的纷纷开设,“私塾亦在土家山寨兴起”81,它是因时、因地、因人的需要而设置。塾师由设塾者自任或聘请,通常是一馆一师,经费由私人自筹或入塾者凑集。私塾无统一学制,教材由入塾学习者的需要而选用,十户甚至几户人家的山村可设馆。私塾普遍采用讲读教学,并分别进行面授、考核,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私塾大致由低到高分三个等级:蒙馆、童馆、经馆,不同级别的学生学习与之相等级别的知识。蒙馆是启蒙教育,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童馆,是针对读了二、三年蒙馆的学生,读的是《四书》、《五经》之类,学做诗、写文章、书信、算术等;经馆,则教《左传》、《史记》、《汉书》等更深奥的内容,但教读经馆的较少。私塾的出现可以说是原土司地区教育上的一大跨越,它的设置为许多以往想入学却没法入学的“土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到乾隆末年、嘉庆初年,永顺土家族地区“乡馆村塾随处皆有,竹篱茅舍间,吟诵之声与山水风回相誉”63。这样,随着“改土归流”政治制度的推行,湘西土家族地区涌现了一股建学热潮。而教育机构的日臻完备、教育设施的不断齐全,为湘西土家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二、土民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如果说土司时期只是“个别”教育的话,那么改土归流后就是对原土司地区实行较为“大众化”的教育。这种“大众化”的教育不仅仅是指更多的土民们可以接受到学校教育,还包括中央王朝对土家族地区老百姓实行思想上的教化。(一)受教育的对象扩大了在土司时期,教育只是针对土司、土官及其子弟而言,土民完全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央政府严禁土民接受教化,只在土司上层推行汉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是土司为了便于对土民的统治,实行愚民政策,不准土民读书识字,使土民长期处于蒙昧状态中。因此,土家族人民根本没有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权利和机会。而改土归流后,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清政府明令废除严禁土民不能接受教育的旧规,提倡广收学子,倡导“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兴至渥也”46。(二)入学者所接受到的教学内容较土司时期更为广泛、精深(1)在义学里讲授的内容已不仅局限于“经、史、六艺”,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2)书院教授的基本内容则以经学、史学为主。教材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博道学”,包括经史学、诸子学、公理学;一类为“专门学”,包括公法、律吕、交涉、约章。而孔孟的《四书》、《五经》则为必须熟读背诵的书籍。(3)官学中使用的教材,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为主课,八股文为教学核心。由于科考特别重视书法,所以书法也成为官学中一门必修课。(三)对不入学的广大土家族老百姓,中央王朝则是通过废除一系列与汉文化价值体系相悖的陈规陋俗、兴建孔庙、崇尚古代圣贤等方式向土家族人民灌输汉文化的礼仪、思想,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遵循。如《永顺县志》载,“至圣先师孔子位前……行一跪一叩首礼”16。中央王朝采取的这些措施,不仅仅提高了土家族人的文化水平,而且还使土家族人民的思想逐渐得到了开化,对他们理解中央王朝所实施的政策减少了难度。三、土司地区的科举明清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校同科举紧密结合,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进而博取功名的必由之路。要取得府州县各级学校的入学资格,就必须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三级考试,考试合格者通称生员(即秀才),这是仕途的起点。改土归流后清政府针对生员的考试建立了比较正规的模式,与汉族地区一样采取科举考试制度,并且还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少数民族生员的特殊政策,这在土司时期是未曾有过的。土司时期土司子弟接受教育和考试都是在邻近州、县,即使永顺县在后来设置了若云书院,也必须到邻近的州、县设立考点的地方参加考试。改土归流后,中央王朝在湘西土家族地区还设了武学。学额分配,设廪增附文武生,皆由礼部奏禀皇帝钦定。如永顺府学,“清雍正十二年,钦定岁科两试,府学各取文生十二名,武生岁试二名”21。其他的各县学、书院均有钦定的生员人数。保靖县学,“乾隆十二年,题定岁科各入附生八名,新生一名,岁入武生八名”23;龙山县学,“乾隆十三年,题定廪增生各取六名,岁科各入附生八名,岁入武生八名”24;桑植县学,“乾隆十三年,题定岁科各入附生八名,岁入武生八名”24。另外,开设“考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