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发掘简报_第1页
新疆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发掘简报_第2页
新疆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发掘简报_第3页
新疆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发掘简报_第4页
新疆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发掘简报

2011年6月至8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巴河县文物办对东塔勒德水库进行了救援和挖掘。东塔勒德墓地位于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东北约20千米的加依勒玛乡塔木齐村附近阿尔泰山前山支脉之间的多条山梁上。墓地被一道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岭分为两个区域:Ⅰ区西侧山沟内有南北向的溪流,西南为修建中的堤坝,西缘山岩上有岩画,凿刻有羊群、牛、马等形象。墓葬分布在山岭北麓西北—东南走向的山梁上,其间有近现代墓葬,北部为阿尔泰山南麓逐渐降低的起伏山岭,东部山沟内也有南向北流的山溪。Ⅱ区位于山岭南麓,墓葬集中分布在一道南北向的沙梁上(图一)。一岩石块堆积,一些石棺共发掘墓葬61座,其中Ⅰ区墓葬47座,Ⅱ区墓葬14座,出土随葬器物800余件,有陶器、石器、铜器、铁器、金器等。经过发掘发现,墓葬地表多有岩石块堆积的圆台状或圆饼状封堆,下则多为开口近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少数在墓坑下半部以石板构筑石椁,并以石板封盖。大部分墓葬被扰动,有的可能属于扰乱葬,有的可能埋葬不久即被盗扰。从保存较好的墓葬观察,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现举例如下。1.竖穴土坑下石?M2位于Ⅰ区西南角便道北侧,M1北面,岩石块堆积的圆饼状封堆直径8米,略高于地表。封堆下有石板构成石椁,长1.28、宽0.8米,上有岩石条及石板封盖,西北角外有一陶罐,墓坑较浅,深0.4米,以五块石板构成石椁,内葬有一儿童,仰身直肢,头东脚西,方向110°,骨架保存较好,脚部没有石板(图二)。M5位于Ⅰ区西部中间位置,岩石块堆积的圆饼状封堆直径7米,略高于地表。封堆下墓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9、南北宽0.9米,墓坑深0.76米。填土黄褐色,坚硬,夹杂岩石块。竖穴土坑底部见一不完整骨架,头、肱骨在正常位置,右腿骨、肋骨、盆骨、脚骨不见,按照保存状况推断,原为仰身直肢,方向270°。腰部下面有一石板,石板下发现一排保存较好的铜镞,有的还插有箭杆(图三)。M32位于Ⅰ区中部便道北侧地势较高的山丘中部,小岩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饼状封堆直径12米,略高于地表。封堆下长方形墓口比较清楚,长2.6、宽1.16米,墓坑深1.2米。填土黄褐色,坚硬,夹杂大量岩石块,内出土铜镞一枚。竖穴土坑下部以石板构筑石椁,石椁上部东北角及西北角各有一人头骨,内葬两人,为二次扰乱葬,大部分骨骼均存在,两具人骨,一男一女,胫骨以下较完整,头东脚西,方向90°。石椁南壁上部出土铜镞1件、金耳环1件,西部出土金耳环1件,中部出土金箔片数件,西端南部胫骨处出土残朽铁器1件,底部发现有金箔片、金耳环及残铁器(图四)。M43位于Ⅰ区东部,岩石块堆积的圆饼状封堆略高于地表,直径6.5米。原始地表墓口清楚,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1.46、宽0.82米,墓坑深1.5米。填土灰褐色,竖穴土坑下部石板构筑石椁,石盖板三层封盖。石椁内葬有一名儿童,骨架保存较好,双腿微屈,方向65°。右上臂外侧有1件陶壶,陶壶旁有羊骨,头部出土有金箔饰件,腰部有铁刀(图五)。2.石棺的形制及尺寸M3位于Ⅱ区沙梁南部,M1北面,M5南面,以较小岩石块堆积成圆台状封堆,平面形状呈椭圆形,东西长径约15.3、南北短径约13、高约0.4米。墓室开口于封堆下的中部位置,平面呈圆角梯形,长约3.22米,西端较宽,约1.78米,东端较窄,宽0.7米。直壁,平底,墓底距墓口深约4米。墓向310°。墓底用高约0.45~0.6米的片状山石砌有石椁,其西、南、东三面为片状山石纵砌而成,北面则为三至四层片状山石横砌而成。墓葬早年被盗,因此石椁北壁极不规整,多有坍塌。石椁平面形状亦呈圆角梯形,紧贴墓底土圹四壁而建。石椁东端发现有朽木痕迹,从痕迹判断石椁内原以木棺作为葬具,现已残朽,仅剩东端的一部分,约残长0.64、残宽0.68、板厚0.04~0.06米,残高约0.1米。棺的上部原应有横排圆木为木棺盖板,残留中间部分。木棺平面呈长梯形,头的位置较宽,现仅在石椁的西端发现有少量保存完整的盖木,均为直径约6~10厘米的圆木。墓室内填黄褐色沙砾土,质地疏松,包含大量的卵石。由于墓葬早年被盗,骨骼已被盗扰。墓内原应葬有两人,一为未成年女性,骨骼多已不存,仅在填土中发现有下颌、胫骨等少量骨骼。一为成年女性,头骨倒置于盖木的西南角,下身骨骼保存较好,自盆骨以下均处于生理解剖位置,墓主为直肢葬,应为头西脚东。填土中出土大量的金箔饰件,木棺内头骨及盆骨以上位置出土大量的金箔饰件,以蜷曲雪豹图案最多,还有卧虎等,绿松石珠、羊首,玛瑙珠等也有较多出土,盆骨及以下出土金指环、圆形金饰、三角齿形金饰带、玛瑙珠、绿松石珠等(图六)。M5位于Ⅱ区沙梁南部,M3东北,碎小岩石块堆积成圆丘状封堆,直径16、高0.6米。封堆下墓口平面呈“甲”字形。墓向282°。墓道位于墓室东端,平面呈圆角梯形,长2.4、宽1.3、深0.7米,内填有大量的岩石块。墓室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墓口长3.5、宽3.1米,墓底长2.7、宽1.6米,墓深2.6米,墓壁倾斜明显。墓底北部留有一宽约0.56、高0.1米的生土二层台。填土表层黄褐色,较坚硬,下为松软沙土,其中大岩石块多。填土中出土大量金箔饰件,岩石块内杂有人骨。出土的金箔饰件多为圆形饰片、蜷曲雪豹等,还有金花饰件。墓室底部不见人骨架,出土铜镞、金箔羊饰件等(图七)。M7位于Ⅱ区沙梁北部,M5北面,碎小岩石堆积而成圆丘状封堆,直径12、高0.3米。封堆下东西长3.26、南北宽1.4米的长方形墓口清晰,为竖穴土坑,深3.14米。填土表层黄褐色,较坚硬,下为松软沙土,多大岩石块及卵石。在墓底用高约0.6~0.9米的石板紧贴坑壁砌筑为石椁,上原应有石板封盖,现可以看到散乱石板。从封堆到墓坑下部,可以看到早期盗扰的痕迹。填土中出土大量金箔饰件,有蜷曲的雪豹、卧虎等;墓底东端以及股骨两侧都发现有与填土所出图案一致的金箔饰件,左侧股骨旁发现铁刀1把,柄上有弹簧状金饰,墓葬中还出土了少量的绿松石珠和玛瑙珠(图八)。二取出遗物1.红陶土石的特性出土数量很少,器形有罐、壶,稍显粗糙。罐1件(ⅠM2∶1)。夹砂灰陶,口沿稍残。侈口,卷沿,束颈,溜肩,颈肩处有一圈间隔较大的小窝,小窝对应的陶罐内壁上有突起,平底。口径19.2、底径12、高16厘米(图九∶1)。壶2件。标本ⅠM43∶1,夹砂红陶,表面有黑色点迹。敞口,圆唇,高束颈,鼓腹微垂,小平底。口径6.5、底径7.8、高15厘米(图九∶2)。2.石罐1件(ⅠM19∶1)。以岩石掏挖而成,里外经过打磨,较细腻。圜底。素面。口径9、高13厘米(图九∶3)。3.棱锥形,形态多为铜镞,根据其形状,可分为四类。柳叶状镞10枚。标本ⅠM5∶1,柳叶状,有銎。长4.3、宽1.2、銎径0.3厘米(图一○)。三棱锥状镞4枚。标本ⅡM5∶07,三棱锥形,锥底三分之一处发展为三翼状支柱,中有銎孔。长3.6、宽0.8、銎径0.3、支柱长1厘米(图一一)。三叶镞4枚。标本ⅡM5∶08,三叶汇聚于镞尖,叶尾形成三个支点,构成三棱锥形,中间有圆柱形銎孔。长2.5、宽1.2、銎管长0.9、銎径0.35厘米(图一二)。三翼有铤镞2枚。标本ⅠM32∶3,三叶汇聚于镞尖,后半部有铤。长4.9、宽1.1、铤长2.2厘米(图一三)。4.金饰件的鉴定出土数量较多,约800件,均为装饰品,多以金箔制成,图案以动物为主,体现了比较成熟的工艺。金箔野猪饰件3件。标本ⅠM32∶8-1,出土于墓底。以模具压印金箔制作而成野猪的侧面形象。猪鬃、猪尾、猪嘴等细节刻画清晰,质朴生动。长2.2、高1.2厘米(封二∶1)。金箔S形饰件2件。标本ⅠM32∶8-2,出土于墓底。以金箔剪成“S”形饰件。一头有孔,可以缝缀在其他物品上。长2.6、最宽处1.2厘米(图一四)。金箔圆片饰170片。标本ⅡM3∶1-1,出土于墓葬填土及木棺内。圆形。对称边缘或者偏于一侧、或者中心有孔,直径1.1厘米,有的上面可能涂色(图一五)。金箔雪豹饰件130件。标本ⅡM3∶2,出土于木棺内。雪豹蜷曲成近圆形,头尾靠近在一起,爪子明显,可能以模具压成,有左右之别,蜷曲程度也有差异。长1.3、宽1厘米(封二∶2)。金箔卧虎饰件10件。标本ⅡM3∶3-1,出土于木棺内。以模具把金箔压成卧虎状,虎首昂起。长2.05、宽1.2、高0.65厘米(封二∶4;图二七∶1)。金鹿首饰件5件。标本ⅡM3∶4,出土于木棺内。金箔剪或錾刻成鹿首模样,后面焊接有小环,以便于固定在其他物品上。长1.8、宽0.8、环径0.1厘米(封二∶3)。金指环1件(ⅡM3∶10)。出土于盆骨附近。以较粗的金丝弯成环状,环上焊接有戒托,以镶嵌其他物品,戒托周边焊接有金珠,并以金丝做成波折三角,内嵌有绿松石,多数已剥落。环上有錾刻的纹饰,变形的4只羊首尾相连,羊前、后肢蜷缩在一起,角紧贴脊背。环径2.3、丝径0.2、戒托高0.3、直径0.6厘米(封二∶5;图二七∶3)。金鹿饰件1件(ⅡM6∶1)。出土于墓底。以金箔剪錾成回头卧鹿的形象,四肢屈卧,鹿首回望,角部稍残,鹿角形状与一些鹿石中的几乎相同。长8.8、高4厘米(封三∶1)。金狼饰件1件(ⅡM6∶1-1)。出土于墓底。以金箔剪錾成狼的形象,狼首低伏,吻部微微向上,尾部缺失一小部分。长7.1、高2.5厘米(封三∶2)。金珠饰件3件。标本ⅡM3∶1,出土于墓底。将五颗金珠焊接成中间空的五边形,三层五边形叠焊在一起,形成玉米棒状金珠柱。高0.3、直径0.3、金珠径0.18厘米(图一六)。金花饰件6件。标本ⅡM3∶1-4,出土于墓底。以金箔做成四片花瓣,花蕊用金珠焊接,花柄用金丝弯成环,可穿细绳。高0.5、宽0.3厘米(图一七)。麦粒状金饰25件。标本ⅡM3∶1-2,出土于墓底。以金箔做成中空麦粒,麦粒外表中间有一道突起。高0.2、直径0.1厘米(封三∶5)。金坠饰11件。标本ⅡM3∶1-3,出土于墓底。以修剪过的金箔对称弯成矛首状饰件,尾部有孔,可穿细绳。长1.1、最宽0.5厘米(图一八)。簧状金饰1件(ⅡM7∶1-1)。出土于铁刀附近。以金丝绕成,一头粗,一头较细。长1.3、最大径0.9、最小径0.4厘米(图一九)。金扣饰2件。标本ⅡM7∶1-2,出土于石椁内。金箔做成光滑纽面,后有条状纽。直径0.6厘米(图二○)。金箔圆饰件9件。标本ⅡM3∶2-1,出土于木棺内盆骨右侧,向下延伸分布。圆形金箔镂空首尾相连成蝌蚪形,中间竖立一剪成的变形格里芬图案。底径1.8、高1.4厘米(封三∶3;图二七∶2)。金箔饰带1件(ⅠM32∶1)。上压印有变形格里芬羊首纹饰,嘴部已经变形为钩状鸟喙。长9.6、宽1.4厘米(封三∶4)。金箔羊饰件3件。标本ⅡM5∶2,剪刻压印成绵羊形状。长3、高2.4厘米(封面)。金花饰件3件。标本ⅡM3∶2,剪刻成变形的动物形。高2.8、宽3厘米(图二一)。金箔饰件2件。标本ⅡM6∶07,蝌蚪形。长4.7、头部最宽2.3、尾部宽0.3厘米(图二三)。合页状金饰2件。标本ⅡM5∶09,长2.6、宽2厘米(图二四)。金珠花饰件3件。标本ⅡM3∶1-5,高0.45、宽0.4、珠径0.18厘米(图二二)。金耳环2件。标本ⅠM32∶4,以金条弯成的环上缀一喇叭状饰件,喇叭口内镶有绿松石。环径1.1、口径0.5、喇叭高0.9、通高2.8厘米(图二五)。金饰件10件。标本ⅡM3∶19,锯齿形,残存7齿。残长12、宽2.7厘米(图二六)。5.件4件镞1件(ⅡM5∶10)。圆锥状。长1.7、底径0.6厘米。鸣镝1件(ⅠM46∶3)。腰鼓状,中部有3个椭圆形孔。长径0.4、短径0.1、长2.8、最大径1.3厘米。6.错金铁泡1长丝环圆珠铜带盘件,2件,玛瑙珠均以红色为主,加工种类多样,有饼状、腰鼓状等。包括鼓状玛瑙珠1件(ⅡM6∶08),长0.8、直径0.6厘米。腰鼓状玛瑙珠2件,标本ⅡM5∶11,腰鼓状,顺长有孔。高0.5、直径0.25厘米。锥状玛瑙珠2件,标本ⅡM3∶17,圆锥状。高1.1、直径0.6厘米。绿松石饰件加工种类较多,多为圆柱状,扁形,多数很小。另有1件羊首状饰件(ⅡM3∶4),剪影式,形态逼真。长1.9、高1.1厘米(封三∶6)。扁圆石珠1件(ⅡM9∶2),扁圆形。高1、直径0.7、厚0.3厘米。水滴状石珠1件(ⅡM3∶7)。圆锥状。底部有4个小孔。高1.1、直径0.7厘米。云母片饰1件(ⅡM3∶4-1),水滴状,稍残。高2.5、宽1.8厘米。错金铁泡1件(ⅠM32∶5)。圆丘状。表面错金成两只动物,一为虎,一为鹿。直径4、高1.2、顶部孔径0.9厘米(封底)三日本海国诸朝出土墓葬中所见文化东塔勒德墓地是哈巴河县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的墓地。北面的Ⅰ区墓葬较多,零散分布,其间夹杂有现代墓葬,地貌属山间盆地,草场受降水影响大。南面的Ⅱ区墓葬较少,多数墓葬大致呈南北向链状排列。南北两区的墓葬多为石堆竖穴土坑石椁墓,大部分封堆低矮,略高于地表,南区墓葬封堆较高,还有少量的土坑墓。Ⅰ区M2封堆低矮,略高于地表,构筑石椁的石板高出地表,墓口西北角出土1件陶罐,墓内葬有一仰身直肢的儿童,陶罐以及墓葬形制表现出与青铜时代中期较相近的特点。同类陶罐在1963年发掘的克尔木齐墓地中也有发现,罐颈处戳出的一圈小圆窝,在北亚尤其是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