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_第1页
《漂浮》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_第2页
《漂浮》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_第3页
《漂浮》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_第4页
《漂浮》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漂浮》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学是一种多样、复杂、不同的生态文化。这是一种个人理论。“注意妇女的统治关系和自然的统治关系”。“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这一术语首见于1974年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所著的《女性主义或死亡》。2它是女性主义哲学思潮中的一个分支,与生态批评关系密切,“是生态伦理学新近发展的一个变体”2。生态主义批评运动的兴起源于人们对早期人文主义主张的反思,其目的是致力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生态主义批评学者认为:早期的人文主义将其倡导的自由平等和博爱限定在人类内部具有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不应该把人之外的自然界的价值贬低为工具性的(instrumental),自然界中其它生物都应成为关怀的对象。但是,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生态主义批评基本上未涉及性别问题,因而招致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她们认为生态危机源于压迫性的父权制社会结构,对女人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对自然的解放和对女人的解放必须同时进行。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走向联合,由此形成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并且衍生出多种流派。“最简单地讲,生态女性主义是在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建立关联的运动,它表达了这样的理论观点,即,根据性别、种族、阶级来认可不正义的意识形态与贬低环境的意识形态互为因果。”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和诗人,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浮现》是她的第二部小说。综观阿特伍德在此作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揭示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以及探索两性和谐相处几乎是所有作品的主题。《浮现》在承袭了这些主题的同时,还把关注的视线投向了一个新领域――自然界。阿特伍德在《浮现》中把父权制下女性待遇不公与生态环境遭受人类破坏这两种现象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在宣泄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对父权制不满的同时又表达了她对人类文明侵害自然的担忧和对建构人类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思考。这种把关注的视野扩大到两性关系之外、扩大到人类身外的自然界,体现了一个女性主义作者鲜明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是作者对女性主义自身视野的一次超越。这个超越又赋予《浮现》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色彩。一女性视角对女性的歧视《浮现》发表于1972年。20世纪70年代初是“生态女性主义”思潮的萌动、初见成型的时期,作品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生态环境所持的态度都可以被看成是阿特伍德对生态女性主义早期理论观点的文学实践。在女主人公的言行与思考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父权制等级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关系的批评,对生态环境因经济发展而遭受破坏的不满,以及对人类自身问题的思考。而这一切又都归结于她对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探索与构思。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女艺术家在接到老邻居报告久居在湖边小屋的父亲失踪的消息后,在男友乔、安娜和她丈夫大卫的陪伴下,回到魁北克北部林区偏远的村庄寻找父亲的故事。寻找父亲的过程也是女艺术家一段自我追索的心路历程。她触景生情,追忆往昔、思索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阿特伍德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在小说中除了表现文化、民族的冲突,着笔更多的还是人与人———主要是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对人的心灵探索。她将女性的社会处境与人类生活中自然的处境相联系,将人类置于自然生态的系统中,把女性追索自我的焦虑上升到了人类探索物质与精神家园、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定位的高度。人是其家园的两大构成要素之一。在父权制等级社会中,男、女性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的关系。对此,生态女权主义者关注的主要焦点是性别歧视与压迫。她们认为,女人和自然在漫长的父权制统治下拥有共同的命运:因为女人长期被等同为自然、物质、情绪、个别(男人则对应为文化、非物质、理性、抽象),所以,女人在哪里被贬低,自然就在哪里被降格。4因此,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生态危机的主张首先总是与反对父权制等级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联系在一起。《浮现》中的女主人公在孩提时代就有了对父权制等级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关系的印象,在她的记忆里,童年是美好的父母的婚姻象征着一个世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结合与统一。但是,在她长大后,离家在外的生活经历使她变得痛恨婚姻生活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用她的话说是“起初一切都不错,但是在我嫁了他,他娶了我,我们同时对那张纸承担义务之后,他就变了。我仍然不明白为什么在那张纸上签了名就会有什么不同,他开始要求这个,要求那个”5。女主人公清醒地看到所谓“同时承担义务”的婚姻证书的不平等,说白了,那张纸就是一个束缚妇女的桎梏。至于离婚,那更是给女性带来伤害和苦痛,那种感觉“就像截肢,虽然没有死去,却比从前少了点什么”5。《浮现》中尽管运用了不少意识流、不可靠叙述的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张力,但更多的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女性受歧视、受压迫、处在社会生活的边缘以及失语、无语、消极被动的真实状况的描写。除了女主人公说到的自己因语言不通无法与村里小店主进行交流的例子,这些情况还可以在女主人公母亲和女友安娜的形象里找到有力的证据。就其母亲而言,每当她不得不跟随父亲走访保罗,作陪保罗的妻子,并与之“满怀期望地开始她们之间的交谈,因为彼此掌握对方的语言不超过五个单词,所以在相互问好的开场白之后,两人都不自觉地提高了嗓音,好像是对一个聋子说话”5的时候,就希望她们的男人“前来帮她们摆脱窘境”5。还有“父亲对什么事都做出解释,而母亲却不这样”5。但事实上,母亲是知道答案的,只是不愿说而已。语言不同产生的交流困难象征着失语,“跟随”、“作陪”暗指消极被动和地位的从属与边缘性,以及因之出现的依赖和无语,无怪乎,女主人公面对“语言把我们撕成碎片”5的窘境,她产生了“我需要一个完整的我”5的强烈愿望。作者在这里用人格化的手法表现旧式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服从、依附与被动的特征。小说中,对父权制社会生活中两性之间存在的支配与服从、主宰与依附、主动与被动等关系经典性的表现不仅存在于“母亲”这个旧式妇女的身上,还存在于生活在现代的女友安娜身上。她每天不仅要在她丈夫起床之前就化好妆,而且晚上总要在熄灯后才上床睡觉,就因为大卫不喜欢看安娜不化妆的样子。无怪乎在发现忘了带化妆品时,她一脸忧郁、有点不知所措地说道,“哦,上帝,我该怎么办”、“他会杀死我的”,“他会因此而收拾我的”5。这些话不仅说明安娜缺乏自信,还说明她对丈夫有一种非理性的依附和顺从结婚多年却对爱情不自信的安娜在价值观上非理性地表现出对丈夫的依附与顺从,甚至盲从,而且还不仅于此,就连大卫在光天化日之下无礼地强迫她拍摄裸体照,她也顺从照做。不用仔细琢磨,作为旧式妇女形象的母亲和作为年轻、现代女性形象的安娜身上所具有的这些特征,都是父权体制下,女性整体被规定和赋予的基本品质。换句话说,她们的形象几乎就是一代又一代旧女性的活标本,反映了生活在父权制度下的女性所处的逆来顺受的附属地位和自我归属感的缺失,不同的只是表现的形式而已。阿特伍德以这些或具体或简洁的描述手法,凝重地勾勒出了女性整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不难看出,在展示长期以来女性整体失语、无语、消极、边缘性、被压迫、非理性,作为人的“他者”的存在的背后,是阿特伍德对父权制等级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关系的不满与批评。而且,通过批评,她表达了对对立状态的消解、对立的双方走向融合的希冀。她借女主人公之口很含蓄、隐晦地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我能免受其害是因为我有法宝,父亲给我留下了指南———人形动物和数字迷语。母亲也一定给我留下点什么,遗产。父亲的遗产杂乱复杂,头绪难理,而她的遗产则应该像手一样简单、十分确定。”5然而,“我还未找全这些遗产,他们每人还会送给我礼物的”。这里“我还未找全这些遗产”在原文中为Iwasnotcompletedyet6喻指以“我”之身份出现的“人”的不完善,表现为理性与情感的分离。即二元对立中的男人对应于理性,女人对应于感性的思维模式。而“我”之不完善,唯有仰仗母亲的爱与父亲的智慧相互结合、相互弥补,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整体。这里,作者通过女主人公,把女性主义追索自我的最终目标定位在人类的整体和谐这一高度。这一境界超越了女性主义对自身视野的界定,这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二人类社会的无一性———无所不在的自然家园的另一构成要素是自然环境。也像其它生态女性主义者一样,阿特伍德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女性与当前生态之间的概念联系。在父权制文化中,男女的对立被置换成文明与自然的对立、男性是文明的代言人,女性是自然的象征物,自然和女性一同作为“他者”受到父权制文明的奴役与统治。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社会压迫与人类生态统治的模式具有可比性。那么,人类又有什么样的生态统治模式呢我们可以在人类中心论里找到人类统治生态的指导思想。按照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人具有理性,是最高级的存在物,他的理性给了他一种特权,使得他可以把其它非理性的存在物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他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7人类就是这样为自己对自然的肆虐行为寻找道貌岸然的理由。于是,生态女权主义者把批评指向了人类中心论。她们认为所有的生命都相互依存,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存在物都具有内在的均等价值,既然女人和自然注定要共命运,女人就不可能在自然仍受压迫的情况下获得解放。那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与人类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同现的自然又是怎样一种面貌呢?借助女主人公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她家乡湖畔的白桦树因染上了从南方蔓延而来的某种病正在枯萎,当地人有了可供出租的水上飞机,动物被杀戮、被恶搞的情景。“油泵旁平台上的三只被剥了皮的驼鹿,它们披着人的衣服,后腿用金属丝支撑固定着。雄驼鹿披着军用雨衣,嘴里叼着烟斗,雌驼鹿身穿印花女装,戴了一顶花帽,旁边的小雄驼鹿穿着一条短裤和一件条纹运动衫,……手擎一面美国国旗。”5还有,一只苍鹭被弄死后,眼睛被捣碎了,双脚被一根蓝色的尼龙绳缚住,大头朝下地吊在一根树枝上。翅膀垂落着。5我们看到了“树木不会长得像过去那么高大了,刚刚长成它们就被砍掉。大树有如鲸鱼那样所剩不多了”5。“湖边的沙地裸露荒凉,沙土一直在流失……有几棵直挺挺的树木现在也倾斜了。红松的树皮正在脱落,顶部树枝上的松针已弯曲结成了团。”5并且,湖区“附近的鱼都给捕光了”5。这一幅幅触目惊心、令人焦虑不安的景象都说明了这样的事实:生态系统遭受侵蚀破坏,非人类的生命遭受虐待杀戮,物种的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这一切无一不是人类随心所欲侵犯自然的生存发展权利的恶果,无一不是人类中心论作祟的杰作。女主人公轻描淡写、就事论事般的叙述背后,是作者阿特伍德对生态环境中人类以破坏自然,虐待其它生命为代价换取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所作所为的反思与批评。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严肃的作家以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遭受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的高度责任感。生态女性主义者相信人类不仅彼此相互关联,人类也和非人类世界,如动物、植物等相互关联,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所在,对自然界肆虐无异于破坏自己的家园、伤害自己。正因为如此,生态女性主义者不仅反对父权制等级,而且反对其它任何形式的等级,她们认为在任何形式的等级制被消灭之前,女人的解放都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要改变生态统治的模式、消除人对自然的压迫,是需要人类改变自身对待所有生物的态度的。那么,人类在生态界的行为长期受人类中心论的影响,他会改变自己万物之中为我至上的自然生态观吗?会对自己以往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反思、悔悟吗?在《浮现》中,阿特伍德通过女主人公在两次钓鱼情景中的思想变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反思和醒悟。第一次钓鱼时(见第七章),大卫钓上了一条鱼时,她见大卫一阵折腾还砍不死鱼,在鱼噼里啪啦跳向她时,她用刀子,一下子就把鱼的脑壳给砸碎了。而且,还认为,杀死某种东西没什么了不得。这里,女主人公及其一行人的行为影射了人类独尊的狂妄自大。但在第二次(见第十四章),大卫钓了一只鲈鱼,并对她说“替我把它杀了”时,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权利那样做。并且,将用来做鱼饵的青蛙全部放生。女主人公从操刀杀鱼到拒绝杀鱼,以及放生青蛙,这种对待非人类生命态度的转变象征着人类认识上的省悟和进步。尽管(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反思醒悟者为数不多,其醒悟的过程也充满迷惑、失落、犹豫和痛苦,有时甚至不理性。但毕竟有人已经开始自我约束,逐渐意识到应该放弃唯人类独尊的狂妄自大,尊重和关怀其它生命。通过这些描写,阿特伍德本人的生态观得以体现:关怀其它生命,也就是关怀人类自己。人类是有希望的,毕竟人有向善、求真的本能。三环境的变化———寻东南角的梦想在阿特伍德笔下,文学创作不再只是向读者说一段往事,道一次经历的平台,而是她展示身为女人,身为人类一分子面对纷杂的人类社会、严峻的生态环境进行“沉思”的一方天地。《浮现》便是我们探视这方旨意深邃之天地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不仅看到她对父权制等级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关系、对经济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的批评,还看到了她对追寻人类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思考。而这思考以一种含蓄隐晦的象征手法,从小说一开始女主人公返乡寻找失踪的父亲时就出现了女主人公接到父亲的老邻居来信报告父亲失踪的消息后,在男朋友乔和安娜、大卫夫妇的陪同下,驱车赶回老家。行走在回故乡的路上,她触景生情,儿时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快乐往事浮现心头。因为“童年很美好”5,她开始想念度过美好童年的家乡。阿特伍德借此表达了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这样一个观点,即早期人类是生活在与自然和谐的状态里。不难看出,父亲居住在远离现代化的小岛这一立意象征着久远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父母的住所是女主人公向往的家园,女主人公“回家”寻找失踪的父亲这一事件建构了一个人类找寻已经失落的、美好和谐的家园、重新贴近自然的愿望的意象。但是这种找寻久远家园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呢?女主人公那句“想家……可我实在是离家太久了”5很是值得咀嚼。想家,是对久远年代、如今不复存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环境的念想,还有一种重新贴近自然的愿望,但随后的一句“可我实在是离家太久了”又道出了她心中的惆怅。时空的距离,环境的变化使她觉得自己虽然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却有一种身在异乡的感觉(原文为:homeland,foreignground.6)。离家太久了,“一切都与从前不一样了”5,她竟然记不起回家的路了。回乡的路是那样的陌生,这陌生缘于人为的语言障碍(她与路边小店店主语言不同,无法交流),缘于时空距离造成的亲情关系的疏远(她多年未与家人联系),还缘于沿途看到的树木染病、树林被毁、动物被杀戮、被恶搞的惨状。这里,女主人公寻找家园、追寻久远时流露的渴望、迷惑与对生存状态的担忧交织在了一起。女主人公向往小岛上和谐的生态环境,当他们一行人来到小岛时,大家都很兴奋。小岛的景色令他们陶醉,安娜兴奋的尖叫声甚至盖过了轮船引擎的轰鸣,大卫对着落日的景色也称赞说“太美了,这里比城市好多了”5。女主人公也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她才感到“真正的安全”7,她厌恶城市生活,因为“城里到处充满着排气管排出的难闻的烟雾,还有那潮湿的热浪和地铁里烧焦的橡胶味”5。但寻父多日未果,她内心产生了尽快离开小岛的念头。“明天伊文斯就要把我们从这里送回村里,然后我们再返回城市,返回现时。我已完成了此行的目的,我不想在这里继续呆下去,我要返回到有电、有消遣场所的地方,我已经习惯那样的生活缺少那些东西可真是难熬。”5而且,她内心里隐隐恐惧地感到父亲和自己之间已经属于两种人了———“即便我们知道他藏在某棵树后”,但“令人恐惧的是,在我们大声叫喊他的名字之后,有可能出现在面前的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5。可是,当伊文斯真的来接她们离开小岛时,她却独自留了下来,赤身裸体躲进洞穴,为的是过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这些,表面上说的是女主人公对现代技术成果的依赖和适应、寻父不果的痛苦、担忧、渴求从大自然中得到归属感时的冲动,实际上反映的是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人类在反思醒悟过程中的困惑、动摇和不理性。而这一切恰恰反映了阿特伍德对家园的理性思考:时过境迁,找寻回来的未必是真正想要的。用女主人公的话是:美好的过去不会“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