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荀子的人生与思想
“观其人性为起点”学术界对此有这样的看法:有人说他们在汉代开始学习荀学。其实,早在荀子死时就有人评论荀子及其思想了。当时有人认为“孙卿不及孔子”。荀子的弟子们反对这种评论,他们认为那种“孙卿不及孔子”的说法是“不察其实,乃信其名”(《荀子·尧问》)的结果。荀子的学说在秦代得到尊奉。《韩非子》一书有不少地方是批评儒家,唯独对荀子尊奉之至。《韩非子·难三》篇云:“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燕子哙责怪孙卿,韩非即出此愤慨之语,足见荀子之说在弟子们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望。李斯在秦始皇身边时,常常引用荀子的话来增强说服力。当他大儿子三川郡守李由休假回到咸阳,李斯在家里摆酒请客,所有文武百官都前来祝贺,门前车马有几千。李斯看了,长叹道:“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史记·李斯列传》)秦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不仅在言语上称引荀子的话,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贯彻荀子的学说。到了汉代,荀子的威望越来越高。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自孔子死后,“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司马迁写《史记》,还把荀子和孟子并列为《孟子荀卿列传》,说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齐襄王时“最为老师”,说他曾“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在《吕不韦列传》中还说:“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司马迁对荀子的简略评述,集中代表了当时人的基本看法。据刘向《孙卿新书叙录》说,董仲舒曾经“作书美孙卿”。董仲舒如何“美孙卿”,虽然不能详知,但他的思想的确与荀子思想有一定的联系。如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不能说同荀子的“大一统”思想没有关系,有的还是直接源于《荀子》的,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就是在“览孙、孟之书”(王充《论衡·本性》)以后提出的。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校阅群书,对荀子的著作进行整理,编定为32篇,称《孙卿新书》。当时,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说:“伊尹与夏入殷,殷王而夏亡。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刘向在《孙卿新书叙录》中特地记载这件事,并对荀子的思想加以褒扬说:“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乎王!”刘向把荀子抬到了仅次于孔子的地位。所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就把《荀子》都当作“七十子之弟子”之后的代表著作,对荀子的思想也作了极高的评价。有的论著认为,汉代的学者一直把荀子和孟子并列,是“荀孟并尊”时期。其实,当时的思想家们对荀子的尊奉大大超过了孟子。这从刘向的评论中看出,从董仲舒、王充等人的评述中也可得到证实。董仲舒对荀子的思想作了这样的评价:“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春秋深察》)这里的“圣人”,就是指荀子。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就是以荀子的人性为起点的。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一书,对先秦诸子们的思想都有所批判,甚至被人们尊为“素王”的孔子以及孟子,也都没有被他放过,专门撰有《问孔》、《刺孟》篇予以批评。但对荀子,除了说他的性恶论“未为得实”之外,就找不到批评的话了。这不是一种疏漏,而是表明荀子的思想在这些思想家的心目中享有的地位。汉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对于荀子都加褒扬,或把荀子和孟子并称。到了唐代,荀子的声誉仍然很高,思想家们把他和孟子并列。有的论著认为,荀子历史地位到了中唐以后,就开始有了变化。这个变化的肇端,就是韩愈对荀子学说作了一个“大醇而小疵”的评论。其实,韩愈本意并不是贬低荀子。韩愈将《孟子》和《荀子》作了对比,认为《孟子》是“醇乎醇者也”,《荀子》则“考其辞,时有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韩昌黎文集》卷十一)。这就是说,《荀子》和《孟子》相比较,《荀子》来得驳杂。韩愈在许多场合褒扬荀子,宋代学者唐仲友也承训这一点,他说:“董仲舒、韩愈皆美卿书。”(《荀子集解》考证上)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非常尊奉荀子,经常引用《荀子》一书中的话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封建论》一文就引用《荀子·劝学》篇中有关“善假于物”的话,引用时还特别标明“荀卿有言”。由此可见,荀子的话,在唐代人们的心目中是有着崇高的威望。与韩愈同一时期的杨惊,高度称颂荀子,说他是“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对其《荀子》一书也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荀子》一书,“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絜当世,拨乱兴理,易于反掌”,它可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他为《荀子》作了校注,分旧本32篇为20篇。这对《荀子》的广泛流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从秦汉到隋唐,荀学为什么一直受到尊奉呢?这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从政治上来说,荀学“有功于时政”。唐代学者杨惊为《荀子》校注的目的之一,就是因为荀子是“王者之师”,“有功于时政”(《荀子集解》考证上)。秦始皇奉行的就是韩非、李斯的一套,而韩非、李斯皆受学于荀子。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但他著书立说行于世,直接影响秦始皇以及后来的君臣;而李斯为丞相,掌握朝政,直接将荀子的思想付诸实现。到了汉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是一套“霸王道杂之”的策略,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既不是孔孟思想,也不是老庄思想,而是兼容诸说的荀学。例如陆贾的“文武并用”的“长久之术”(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可以说是荀子的“刑赏并济”思想的翻版,董仲舒“君者不失其群者”(《春秋灭国》上)的主张,正是荀子“君者,善群也”的思想。汉唐统治阶级往往从荀学的武库中找到了理论根据。正因为这个原因,一些总结汉代统治政策、反映汉人思想观念的著作,往往是成段成段的转抄《荀子》,譬如《大戴礼记》中的《三本》、《劝学》、《曾子立事》,就大量地引用了《荀子》的《礼论》、《劝学》、《修身》、《大略》诸篇;《小戴礼记》中的《三年间》、《乐记》、《聘义》,分别抄引了《荀子》的《礼论》、《乐论》、《法行》等篇。就连总结汉代礼乐刑法制度的《史记》的《礼书》和《乐书》也几乎是全文照录了《荀子》的《礼论》和《乐论》,而《汉书》的《刑法志》还抄引了一大段的《荀子·议兵》。这些抄引当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说明了汉代上层建筑中的很多规章制度,都是以荀子的学说为理论根据的,这也许是荀子在汉代得到人们尊崇的主要原因。第二,从文化学术上来说,荀学“有功于诸经”。清代学者汪中在《荀卿子通论》中指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在“传经”的事业上,荀子高于孟子。汪中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认为荀子与《诗》、《礼》、《春秋》、《易》诸经的传授都有关系。汪中的结论是:“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入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传之,其揆一也。……盖荀卿于诸经无不道,而古籍阙亡,其授受不可尽知矣。”这就是说,荀子是一位传经大师,其地位大大超过孟子。汪氏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汉初不少著名的儒家经生,如张苍、贾谊、浮丘伯、鲁穆生、白生、申公、韩婴等,都是荀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以,汉代经今古文之争时,各派人物都推尊荀子,今文大师董仲舒“作书美孙卿”,古文经的倡导人刘向也热情褒扬荀子,称“荀卿善为易”(见汪中《荀卿子通论》)。第三,从思想上来说,荀学“通达不迂”。李贽在《荀卿传赞》中有这样的评论:“荀与孟同时,其才俱美,其文更雄杰,其用之更通达而不迂。”还说:荀子不像孟子那样“执定说以聘己见”(《孟轲传》,《藏书》卷三十二)。李贽的评论点明了荀学特点,那就是说,荀子不拘泥守旧、不固执己见,而能博采众说,兼容并包。对此,明末清初的傅山也作了评述,他说:“《荀子》三十二篇,不全儒家者言,而习称为儒者,不细读其书也。有儒之一端焉,是其辞之复而嘽者也。但其精挚处则即与儒远,而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非墨而又有近于墨家者言。”(傅山《荀子评注》,引自《晋阳学刊》1980年第1期)“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近于墨家”,如此博采诸家,兼收并蓄正是时代的要求,也正因为荀于博采百家,千百年来一直被戴上“大醇小疵”的帽子,并成了宋明理学家诋黜荀学的口实。管理道德的性恶说韩愈的“大醇小疵”说,到了宋代成了鞭打荀学的棍子。理学家们在“疵”字上大做文章,大骂荀子和荀学,什么“悖于圣人”呀(《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二),什么“喜为异说”、“敢为高论”呀(苏轼《荀卿论》,《东坡文集》卷七)。总之,理学家一心想铲除荀学的影响,正如宋代文人所指出的那样:“宋儒颇加诋黜,今世遂不复知有荀氏矣。”(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荀子以及荀学为什么在宋明时期受到冷落、遭到排斥呢?根本的一点就是宋明理学的兴起。宋以后的理学家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把抽象的“理”说成是形而上学的永恒的宇宙本体,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源。这套理论是同荀学相对立的。理学认定“行事在天”,而荀学认为“制天命而用之”;理学认定“格物致知”,而荀学认为“学而知之”;理学认定“天人合一”,而荀学认为“天人相分”。越是推行理学,越是感到荀学碍手碍脚,于是出现了排斥、反对荀子及其学说的言语。理学家们罗织了种种罪名来诋毁荀子:其一“大本已失”。所谓的“大本已失”,就是因为荀子主“性恶”论。程颢、程颐曾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自从孔子提出人性问题之后,人性问题就逐渐成为思想家们探求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的思想家对荀子的“性恶”说,提出了非议,王充首先站出来辩护说:“夫孙师之言,未为得实。然而性恶之言,有缘也。”(《论衡·本性》)还举例加以充实:“一岁婴儿,无推让之心,见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长大以后,禁情割欲,勉励为善矣。”(同上)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未见有人再对荀子的性恶说提出疑问。王充首肯荀子的性恶说为“有缘”,这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性恶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二是性恶说有其存在的实用性。荀子从性恶说出发,引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思想观点,因此,它为荀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理学家们为了排斥荀学,首先要掀翻荀学的基石——性恶说,这是不足为怪的。其二“悖于圣人”。所谓“悖于圣人”,就是因为荀子批评了孟子。荀子在他的著作中确实是花了很大的篇幅批判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没有事实的验证,是坐在那里想当然的空论,即谓“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荀子·性恶》),荀子还运用了矛盾律揭露了孟子性善论的许多漏洞,使得后来性善论的信奉者无法辩说。理学家信奉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程颐说:“孟子言性善是也,虽荀、扬亦不知性。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程颐所说的“性即理”,正是孟子性善论的翻版。理学家们没有什么理论来辩解,只好说荀子“悖于圣人”、“喜为异说”、“敢为高论”等等。以为这样,即可引起公愤,群起而攻之,进而把荀子及其学说骂倒。其三“全是申韩”。朱熹说:“荀卿全是申韩”,“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朱子语卷》卷一百三十七)。其意是说荀子专任刑罚,并以此来对付“虚伪”。《荀子》一书中的“伪”字,不是“虚伪”、“诈伪”,而是“人为”的意思。荀子在书中讲得很明白:“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杨倞为《荀子》作注,也强调了“伪”的意义,他在注《性恶》篇首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时说:“伪,为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这样一个反复申述的问题,可是到了理学家手里又成了他们罗织罪名的材料。朱熹为了煽动人们对荀子性恶论的不满情绪,他硬将这个“伪”字解释为“虚伪”、“诈伪”。这种手法,也表明其理论之贫乏。钱大昕针对朱熹等人的说法加以驳斥:“荀子所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伪’字即作为之为,非诈伪之伪。”(《荀子集解》考证上)其四“李斯所事”。因为李斯向秦始皇提出过“焚书”建议,因而李斯的老师荀子也有一份罪。这是理学家们对荀子的株连。苏轼在《荀卿论》中说:“昔者尝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寇雠。及今观荀卿之书,然而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东坡文集》卷七)这种“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的荒唐逻辑,显然是无法使人接受的。南宋的唐仲友就认为李斯协助秦始皇焚书坑儒,只是他们的责任,“非师(注:荀子)之过也”(《荀子后序》,见《荀子集解》考证上)。明代思想家李贽也就此问题发表过意见,他说:“宋儒谓(荀)卿之学不醇,故一传于李斯,即有焚书坑儒之祸。夫弟子为恶而罪及师,有是理乎!”(《宋人讥荀卿》,见《焚书》卷五)由此看来,当时理学家们讨伐荀子的浪潮是不小的。宋明时期,在这一股又一股的反荀、排荀思潮中,也有不少思想家站出来,以公正的立场给予荀子肯定的评价。如宋代文人归有光在《荀子叙录》中说:“当战国时,诸子纷纷著书,惑乱天下,荀卿独能明仲尼之道,与孟子并驰。顾其为书者之体,务当于文辞,引物联类,蔓衍夸多,故其间不能无疵,至其精造,则孟子不能过也。……迨宋儒颇加诋黜,今出遂不复知有荀氏矣。悲夫!学者之古人之书,能不惑于流俗而求自得于心者,盖少也。”(《震川先生集》卷一)这里对理学家“尊孟抑荀”的思潮表示强烈的不满。李贽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在《荀卿传赞》说:“荀与孟同时,其才俱美,其文更雄杰,其用之更通达而不迂。不晓当时何以独抑荀而扬孟也。中间(按:指《荀子》)亦尊周孔,然非俗所以尊者;亦排墨子,亦非十二子,然亦非世俗之所以排、所以非者。”(《藏书》)卷三十二)李贽认为荀子“通达而不迂”,不像孟子那样“执定说以骋己见”(《孟轲传》,《藏书》卷三十二)。这就是说,荀子能够对诸子百家进行广泛地兼收并蓄,而不像孟子固执己见。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也是令人置信的,从而也引起了思想界对荀子思想的广泛重视。“暗用”刘学到了清代,随着理学的崩解,荀学又抬头了,并为政治思想家们所重视,荀子也被当作汉学宗师来崇拜,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汉代经师,不问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属变,壹皆盘旋荀子肘下。”(《清代学术概论》)这个时期尊荀的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清算理学中肯定荀学。在明末清初,统治人们思想五百多年的理学,受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子等思想家的清算,在清算中,思想家们逐渐认识了荀子及其学说。清初思想家傅山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理学家奉为万世不移的“四书”、“五经”,只不过是“一代之王制”,并“非千古之道统”(《杂记一》,见《霜红龛集》卷三十六),进而认识了荀学的意义。傅山在《霜红龛集》中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在《荀子评注》(稿本,现藏山西省文管会)中说:“《荀子》三十二篇,不全儒家者言,……《性恶》一篇,立义甚高,而又不足副之。‘伪’字本别有义,而为后世用以为诈伪,遂昧从人从为之义。”(参见《中国哲学》第四辑)在这里,傅山确是指出荀学具有剌取诸说、兼收并蓄的特点。理学家们把荀子的性恶论说得一无是处,而傅山给予充分肯定,说性恶论“立义甚高”。钱大昕在批判宋明理学时,大大褒扬了荀学。他在《跋荀子》一文中说:“仲尼既殁,儒家以孟、荀为最醇。太史公叙列诸子,独以孟、荀标目。韩退之于荀氏,虽有‘大醇小疵’之讥,然其云‘吐辞为经,优入圣域’,则与孟氏并称无异同也。宋儒所訾议者,惟《性恶》一篇。愚谓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宋儒言性,虽主孟氏,然必分义理与气质而二之,则已兼取孟、荀二义。至其教人以变化气质为先,实暗用荀子化性之说,然则《荀子》书讵可以小疵訾之哉!”(《荀子集解》考证上)所谓宋儒“暗用荀子”,这就是说,荀学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否定的,连理学家们在实际行动中也贯彻荀子的一套学说,钱氏的这一认识,完全是在清理宋明理学中获得的。第二,在比较中将荀子和孔子并列。思想家们总喜欢论其高下。他们在细细比较之后,普遍认为荀子的思想超过孟子,并常将其和孔子并列。凌廷堪对荀学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热情,他在《荀卿颂》中说:“周公作之,孔子述之……时至春秋,即升降袭祸之节,晁俎笾豆之数,士大夫已不能详言之,况礼之深焉者乎!降而七雄并争,六籍皆阙,而礼为尤甚。纵横捭阖之说,坚白同异之辨,淆然而不可纪,杂出而不穷,守圣人之道者,孟、荀二子而已……夫孟氏言仁,必申之以义;荀氏言仁,必推本于礼。……然则荀氏之学,其不戾于圣人可知也。后人尊孟而抑荀,无乃自放于礼法之处乎?”(《校礼堂文集》卷十)说荀子“推本于礼”,这就把荀子放到和孔子并列的地位了。这是当时思想家们普遍的看法。戴震对仅仅把荀子的思想视同与老子、庄子、告子诸人的思想一样的观点予以辩驳,他说:“老聃、庄周、告子、释氏,以自然为宗,不知性之区别而徒贵其神,去其情欲之能害是者即以为己是,与圣贤之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求于明者异。是故断之异说,不得同于荀子也。”(《绪言》卷下)还说:荀子是“卓然异于老聃、庄周、告子,而为圣人之徒”(同上),称荀子为“圣人之徒”,这就把荀子的形象大大提高了。严复说:孔子之后,孟子等是“传微言之学者”,荀子等是“传大义之学者”(《论八股存亡之关系》)。汪中将前人有关荀子的事迹考订的成果作了详细分析之后写成了《荀卿子通论》。他高度评价:“荀卿文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还说:“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传之,其揆一也。”汪中把儒家经典的传授都归功于荀子,还把荀子和周公、孔子并列。严可均、姚谌等人还向最高统治者上疏,要求把荀子抬进孔庙,供人尊奉(严可均《荀子当从祀议》,见《铁桥漫稿》卷三;姚谌《拟上荀子从祀议》)。第三,在研究中加强对《荀子》的整理。清代思想家对荀子思想研究的重视表现在对《荀子》的整理,当时出现了一批《荀子》的校注著作,其中有谢墉的《荀子校》、卢文弨的《荀子笺校》、刘台拱的《荀子补注》、郝懿行的《荀子补注》、王念孙的《读荀子杂志》、朱骏声的《荀子校评》、俞樾的《荀子评议》和《荀子诗说》等。清末王先谦总汇诸家校注,纂成《荀子集解》一书,这是最有影响的著作。据有人统计,自唐至明,《荀子》的校注,包括明人那些节本、评点本,总共不过七种,而仅清代就有25种之多,不但数量陡增,而且版本考订、文字校勘、词义训释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这反过来,为清代和近代学者对荀子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第四,对荀学的研究不再停留在是非褒贬上,而是作了相当深刻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到了近代,这一特点表现最为明显。近代思想家对荀学的研究特点有三:其一,从政治学术上论其价值。这一点,连反对荀子的梁启超也不能不承认荀学的历史价值。他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并从《荀子》一书中找出了四条证据,即:“一尊君权。其徒李斯传其宗旨,行之于秦,为定法制。自汉以后,君相因而损益之。二千年所有,实秦制也。此为荀子政治之派。”“二排异说。《荀子》有《非十二子》篇,专以攘斥异说为事。汉初传经之儒,皆出荀子。”“三谨礼议。荀子之学,不讲大义,而惟以礼义为重。束身寡过,拘牵小节。自宋以后,儒者皆蹈袭之。”“四重考据。荀子之学,专以名物制度训诂为重,汉兴,群经皆其所传,考据,寝成马融、郑康成一派,至本朝而大其毒。此三者为荀子学问之派。”(《论支那宗教改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这里且不说是否分析得正确,但能够找出证据来加以论述,这是明显的进步。其二,从社会背景上论其根源。在论述荀学的渊源时,不少思想家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或政治背景,或经济因素,或文化交流的结果中寻找答案。荀子是“名家最得大体者”(《太炎先生讲演录》),他的《正名》篇专论就是战国名辨思潮的重要成果。章炳麟就是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分析。他说“刑名”、“爵名”、“文名”反映社会上层建筑的典章制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动,它们也会变化。“散名”则是日常生活一般事物的名称,它们的变动比较缓慢。“惟散名不易变。古今语言,虽有不同,然其变以渐,无突造新名以易旧名之事。不似刑名、爵名、文名之随政治而变也。”这种分析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的。在论及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时,章炳麟说:“性善、性恶之辨,以二人为学入门不同,故立论各异。”(《太炎先生讲演录》)这就是说,孟、荀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所提出的人性理论也不同,章氏认为孟子生于邹、鲁,荀子生于燕、赵,邹、鲁与燕、赵有着不同的历史地理、思想文化和人情风俗,这是孟、荀人性理论对立的原因之一。这种分析是很有见识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对荀子研究的深度。其三,从现实生活上论其作用。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对于荀子的评价,摆脱了以孔孟为是非的罗网,他们更多地把着眼点放在现实生活上,热衷于改良的人物,常常把荀子当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3简答题课件
-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案
- 《老年人健康知识手册》
- 城市智慧城市工程合同
-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六年级上册心理健康课教案
- 港口码头工程招投标保证
- 医院建筑工程招标与合同签订指南
- 医疗卫生项目招标指南
- 机械设备表面喷漆合同
- 糖尿病膳食计算课件
-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及案例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DB4208T74-2022《早春大棚西瓜生产技术规程》
- 急诊及创伤外科题库
- 赏识教育培训课程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改写和近似数》课件
- 幼儿园大班科学:《动物城破案》 课件
- 工程开工令模板
- 船用柴油机的发展与分类课件
- 2022年东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初中生物试验小组活动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