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一、填空题1.2019年1月3日,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如图是“玉兔二号”巡视器正稳步驶出着陆后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此过程中,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______的,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______的。2.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停表的示数为______s。

3.如图所示的刻度尺,其分度值为______mm。小红用该刻度尺对实际长度为70.0cm的课桌进行测量,所测得的数据为66.7cm。经过分析,导致结果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改正错误后,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还要进行______。4.一架战斗机巡航的速度为500m/s,合______km/ℎ.军演地点距军用机场的距离为3600km,则战斗机从机场起飞到达军演地点至少需要______ℎ.战斗机飞行过程中需要加油机适时加油,那么,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_____的。5.如图所示,如图表示用圆规测曲线长度的一种方法,先将圆规两脚分开,再用圆规脚分割曲线,记下分割的总段数n,然后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l,那么曲线的长度L=______。甲、乙两同学用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同一曲线的长度,他们分别选取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5mm、10mm,他们的测量方法、读数、记录、计算均正确,但两人测得的结果却不同,那么,______(填“甲”或“乙”)的测量结果较准确,测量结果都______(选填:偏大、偏小)。6.某校同学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000m跑步比赛。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运动。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为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m;接着乙同学以6m/s的速度追赶,经过50s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同学提前10s到达终点。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______m/s。乙同学出发后,前10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乙同学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二、选择题7.宋代诗人陈与义有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中所涉及的“卧看满天云不动”是因为(

)A.诗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云 B.诗人的浪漫情怀所致

C.云本来就不动 D.诗人以河岸为参照物看云8.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A.实心球成绩为40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C.跳绳1s跳100次 D.1000m跑步用时4min9.2010年元旦早晨,小雷在家中发现暖水瓶的瓶盖打开不冒“白气”,小雷问自己为什么?想到可能是暖水瓶不保温,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又想到可能是因为房间的温度较高,将暖水瓶拿到屋外,看到很多“白气”。就小雷倒了一碗尝尝属于科学探究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10.如图所示为测量一个锥体高度的几种方法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11.甲、乙都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甲测量的结果是18.5cm,乙测量的结果是18.48cm,那么(

)A.甲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如果用力拉卷尺进行测量,那么测量的结果将会偏大

B.甲、乙测量的结果不同,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C.甲、乙测量的结果都是正确的,都没有误差

D.甲、乙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1cm和1mm12.2015年田径世锦赛在北京举行,如图是男子100米决赛冠军博尔特冲线瞬间的照片,照片右上角显示的时间为其成绩,根据这些信息(

)A.可知博尔特跑得最快

B.可排出各选手的最终名次

C.不能求出博尔特全程的平均速度

D.可知博尔特跑完全程用的时间最长13.我们利用一部每秒打点50次的纸带打点计时器记录一个皮球下坠的情况,如图所示,纸带上的记录如图,则皮球下落至地面的平均速度为(

)A.0.50m/s B.0.57m/s C.0.71m/s D.0.82m/s14.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小于1m/s

B.0−2s内,小车处于静止状态

C.2−5s内,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5−7s内,小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15.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于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即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B.B出发时A在B前8m

C.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D.0−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16.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______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铅笔的长度

应为______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_。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

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17.小杰和小卫在“探究小车下滑速度与斜面坡度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用带刻度尺的长木板和长方体小木块组装成斜面,斜面的80cm和30cm处分别作为小车运动计时的起点和终点,多次练习让小车从起点自由滑下并能顺利通过终点。

(1)小杰回想知识如下:该实验测量速度的原理是______,根据该原理除了如图1所示所用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2)他们通过长方体小木块的立放、侧放和平放三种方式改变斜面的坡度,分别进行了三次实验,测量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小车运动的路程s/m小车运动的时间t/s小车运动的速度v/(m立放0.51.00.50侧放0.52.00.25平放0.54.00.125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结论:______。

(3)实验中的三次实验,小车运动计时的起点和终点均是斜面的80cm和30cm处,他们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_____。

(4)通过该实验的体验,他们给同学们提出建议如下:实验时坡度最好是先小后大,最终坡度不宜过大。坡度不宜过大的原因是______。

(5)小杰利用图2所示的斜面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图2中AB段的路程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cm/s。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卫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理由是:18.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假期,小明同学乘坐G1619次高铁列车从合肥去黄山旅游,下表是G1619次高铁列车时刻表。站次车站到时发车里程(km)1合肥南--09:0802巢湖东09:2909:31703无为09:4409:461054铜陵北09:5810:001395南陵10:1210:141736泾县10:2410:261947黄山北10:5611:00306(1)G1619次高铁列车从合肥南到黄山北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ℎ?

(2)途中G1619次高铁列车以144km/ℎ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0s。求该列车的长度是多少m?19.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______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

答案和解析1.【答案】静止

运动

【解析】解: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四号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玉兔二号”巡视器正稳步驶出着陆后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嫦娥四号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嫦娥四号是运动的。

故答案是:静止;运动。

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是静止的。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是不同的,但是结论都是正确的。2.【答案】2.50

337.5

【解析】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1.00cm对齐,右端与3.50cm对齐,估读为3.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50cm−1.00cm=2.50cm;

(2)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向6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是0.1s,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停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2.50;337.5。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首先明确其零刻线和分度值,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使用:①先按下复位按钮,使分针和秒针都指在零刻线处;②按一下开始按钮,指针开始转动,再按一下就停止;③读出分针、秒针的读数,就是两次按按钮的间隔时间。

在日常生活、物理实验和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刻度尺、停表等,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3.【答案】1

刻度尺的量程太小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解析】解:

如图所示的刻度尺,1cm长度被平分成10等份,最小刻度值,即其分度值为1mm;

测量长度和实际长度相差很大,一定是测量错误导致,该测量结果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被测物体的长度大于刻度尺的量程或测量起点读数错误造成的,纠正错误后,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还要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故答案为:1;刻度尺的量程太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减小误差的方法等有关的问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目。4.【答案】1800

2

静止

【解析】解:战斗机巡航的速度为v=500m/s=500×3.6km/ℎ=1800km/ℎ;

根据v=st可得,战斗机从机场起飞到达军演地点至少需要的时间:

t=sv=3600km1800km/ℎ=2ℎ;

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与加油机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战斗机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1800;2;静止。

(1)1m/s=3.6km/ℎ,据此完成单位换算;5.【答案】nl

偏小

【解析】解:①曲线的长度为L=nl;

②甲、乙两同学分别选取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5mm、10mm,因为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越小,越接近两脚之间曲线的长度,所以甲同学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测量结果都偏小。

故答案为:nl;甲;偏小。

①已知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和总段数,曲线长度等于两者之积;

②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越小,越接近两脚之间曲线的长度,测量结果越准确。

此题为我们提供了长度测量的一种特殊方法--化曲为直,以少求多,应该注意积累和应用。6.【答案】5

4

7.5

【解析】解:(1)由题知,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m;

则此时甲同学100s通过的路程为:s甲=400m+100m=500m;

甲同学作匀速运动,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

v甲=s甲t甲=500m100s=5m/s;

(2)乙同学出发后,前100秒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1=s1t1=400m100s=4m/s;

(3)甲通过全程用的时间为t甲=200s,所以乙用的总时间为:

t乙=200s−10s=190s,

乙同学最后冲刺阶段的时间:

t冲=190s−100s−50s=40s,

根据v=st得,追赶阶段通过的路程:

s2=v2t2=6m/s×50s=300m,

冲刺阶段的路程:

s冲=s−s1−s2=1000m−400m−300m=300m,

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

v冲=s7.【答案】A

【解析】解:细细品味古诗,从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

故选:A。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此题通过古诗句考查同学们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8.【答案】D

【解析】解:

A、中学生掷实心球的成绩在10m左右,不可能达到4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在2m左右,不可能达到1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1min跳绳可达180次,1s跳3次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1000m跑的成绩一般在3min40s左右,速度慢的需要4min.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D。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9.【答案】C

【解析】解:小雷在室内看到暖瓶打开盖后,不冒白气,小雷猜想可能是暖瓶不保温,所以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这个环节。

故选:C。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实验中,科学探究环节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0.【答案】B

【解析】解:A.锥体高度指顶点到底面的垂直距离,该图测量的是斜面长度,故A错误;

B.刻度尺的5cm整刻线与锥体底端对齐,并且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与三角板的一边垂直,测量方法正确,故B正确;

C.刻度尺的零刻线没对准锥体底端,故C错误;

D.该图测量的是椎体斜面的长度,故D错误。

故选:B。

直尺和三角尺辅助测量椎体高度,三角尺一个直角边要紧贴刻度边缘。

本题考查三角尺辅助测量长度方法的操作,属于基本技能。11.【答案】D

【解析】解:A、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故A错误;

B、甲、乙测量的结果不同,是因为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并不能说明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故B错误;

C、即使甲、乙测量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也一定存在误差,故C错误;

D、甲测得的结果是18.5cm,最后的一个5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8,表示8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测得的结果是18.48cm,最后一个8也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4,表示4m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D正确。

故选:D。

(1)塑料卷尺的弹性是比较好的,用力拉伸塑料卷尺的刻度就变得不准了,就变成了我们俗话说的“大尺”。

(2)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测量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小的说明精确程度高。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此题考查的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这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注意。12.【答案】A

【解析】解:AD、博尔特和其他运动员跑的路程相等,但博尔特所用时间最少,所以可知博尔特跑得最快,故A正确,D错误;

B、各选手没有跑完全程,无法得知具体所用时间,无法判断其排名,故B错误;

C、已知路程和时间,可以利用v=st求出博尔特全程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故选A.

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少或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但统一的方法是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

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一般有三种:①路程一定,比较时间;②时间一定,比较路程;13.【答案】B

【解析】解:该打点计时器每秒打点50次,即有49个间隔,故每个相邻两点间时间是t=149s,据图能看出打点计时器运动的时间是649s,其运动的长度是7cm,即0.07m;所以其运动的平均速度是v=st=0.07m14.【答案】AD

【解析】解:A、小车在0~7s内通过的路程是s1=6m,时间t1=7s,所以平均速度v1=s1t1=6m7s≈0.86m/s,小于1m/s。故A正确;

B、0~2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是一条斜向上的直线,所以此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在2s~5s,小车通过的距离为零,说明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C错误;

D、在5s~7s内通过的路程是s2=6m−2m=4m,时间t2=2s,所以该时间段小车的速度v2=s2t2=4m2s=2m/s,此时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此时小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15.【答案】C

【解析】解:A、由图象可知,A从参考点O开始运动,而B从距离O点5m处沿正方向开始运动,A在B运动3s后开始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知,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故B错误;

C、在s−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等于速度,从t=3s起,A的斜率大、速度大,即有vA>vB,第5s时A、B到O点的距离相同(均为10m),即5s末A、B相遇,故C正确。

D、由图知,5s内A通过的路程为10m,5s内B通过的路程为10m−5m=5m,因为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所以A的平均速度大,故D错误。

故选:C。

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t可知16.【答案】甲

1mm

3.40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6.42cm

26.02cm

偏大

【解析】解:

(1)读图可知,乙图中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甲是正确的;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示数为3.40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26.04cm+26.00cm+26.02cm3=26.02cm;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甲;1mm;3.40;

(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6.42cm;26.02cm;(3)偏大。

(1)在对刻度尺进行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应与尺的末端刻度垂直,最终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先去除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取平均值;

(3)17.【答案】v=st

停表(或秒表)

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的下滑速度越快

控制小车运动的路程相同

便于测量时间

40.0

25.0

不正确

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小车在B点的速度并不是零,所以从B点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得的BC【解析】解:(1)该实验测量速度的原理为:v=st;测量工具除了图示的刻度尺外还需要停表(或秒表);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的下滑速度越快;

(3)设计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为了控制小车运动的路程相同;

(4)斜面坡度较小,则测量时间的误差会比较小,所以设计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5)刻度尺的分度值了1cm,所以读数为40.0cm;

根据速度公式可得平均速度为:v=st=40.0cm1.6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