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1年南通二模』《孤石》:小说中的朱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①热爱生活,勇于改变现状;②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丰富;①热爱生活,勇于改变现状;②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丰富;③孤独寂寞,渴望得到理解与关爱;④果敢而执拗,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情节人物主题次要人物及其他分析示例1.『08年浙江』《乌米》: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2.(09南京期末/《提琴》)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模型拓展:线索人物作用采点类型化答案示例:性格:能体贴理解他人。(答“善解人意”、“成熟懂事”也可)作用: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3.『10年江苏』《溜索》: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原文: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描写的具体内容)+衬托):(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某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①(人物上)自身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与另一人间的烘托作用:映衬或反衬;②(情节上)推动某一情节的发展;③(主题上)凸显某种主题句子含义题建模1.『08年江苏』《侯银匠》: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1)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解析】“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之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女儿走后自己一个也不禁酸楚。【答案】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2)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解析】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答案】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题型建模:情境叙述+原因揭示+题干限点2.(09南京期末/《提琴》)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答案:(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因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为能以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作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答“估计‘我’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轻松,同时又怕‘我’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破绽而回避”也对)情境叙述+原因揭示+题干限点3.『11南京三模』《哑巴与春天》:“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对花的喜爱、对大自然和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2)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情境叙述+原因揭示+题干限点4.『11南京二模』《秋祭》: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加点词语。(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2)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答案:(1)“不卑不亢”表现了野草饱满的精神和坚韧的身姿,象征了老婆婆的气节。(2)一是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知晓;二是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三是现在处境凄凉。将语句转化为问题,如果涉及表现手法(特别是修辞)的句子,就接近表达特色题;如果没有没有表现手法,就接近概括题(在全文中如何体现)二.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语意指向和文脉梳理建模启示:读标题眼读首尾读标志词读勾连句读中心句作用分析类:1.开头文段作用常见题型示归类:⑴『09江苏』《上善若水》: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⑵『09全国』《彩色的荒漠》: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⑶『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建模提示:作用分析类⑴先看句子本身的含义。文段中的所有材料都是指向本节中心,进而指向全文中心即联系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对象具体化意识、分析中心句意识)⑵内容和结构上对上文的承接,对下文的引导作用。注意开头和结尾的特殊性。(上下文意识)(3)借助画线句的前后半句启发思维。(前后句意识)(4)往往还要看句子或文段的表达效果如渲染、铺垫、伏笔、悬念、对比、衬托,引发思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等。(效果意识)开头文段作用:⑴『09江苏』《上善若水》: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⑵『09全国』《彩色的荒漠》: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2、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⑶『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原文: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作用分析示例1.『07江苏』《麦天》:“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情节本身内容)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下文关系)与上文男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情节本身内容)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下文关系)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上文关系)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与下文关系)情节本身下文2.『11年苏州二模』《在风中长大》: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文段本身)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上下文关系);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效果)。段内某例或引言的作用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加权威性、说服力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此外,对引用传说、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或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等方面的作用。类题展示:《阳台上的遗憾》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不可以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古今对照的效果(艺术效果)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语言风格)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内容)1.《麻鞋之歌》文章第一节为什么引用天水谣?(4分)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答案: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某一物象的作用: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10北京』《海棠花》: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答案:1.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2.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情感。人称的作用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⒈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⒉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2000全国』《长城》原文: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案:(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前面说到“由是人们发现”,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⑴⑴语境解词⑵语境析句:①形象词语的替换②称代词语的替换③抽象词语具体化语词理解类具体做法:1.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加以替换理解。2.使用修辞的句子,应先将修辞手法还原,还原它真实的意思,再说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说作者的感情。3.抽象含蓄的句子可以具体化,生动具体的句子可以概括化。4.结构复杂的句子可先切分层次,化复杂为简单,然后按简单的句子体会。⑴⑴语境解词⑵语境析句:①形象词语的替换②称代词语的替换③抽象词语具体化语词理解类『05重庆』《阳台上的遗憾》: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称代词语“这样”指代的内容咳血和低吟抽象词语具体化答案:南方建筑虽然有其不同于北方建筑的特点,但汉文化一直留存并影响着宅院。即使在自由活泼的的南国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感伤。建模提示:确定形象化词语逐个替换《坚硬的荒原》:文学创作中,常会运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某种意义。请据此说出你对以下内容的理解。“三个孩子不断用牙啃坑,用嘴聚土,用泪浇树。”分析:“三个孩子”替换为“弱小的人类”。“用牙、用嘴、用泪”替换为“有限的力量”。“啃坑、聚土、浇树”替换为“不断地与环境作艰苦的抗争”句意:象征着弱小的人类用有限的力量不断地与环境作艰苦的抗争。类题展示:1.【2011苏州一模』《都江堰》联系上文,说说你对“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的理解。关键词:至圣至善遗言答案:都江堰这个古代水利工程体现的治水理念和经验,以及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人身上体现的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复杂句子,切分层次2.『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结尾强凋“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立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有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入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⑴语言色彩类评赏⑵⑴语言色彩类评赏⑵表现手法类评赏鉴赏类语言类鉴赏鉴赏语言角度词语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辞格的选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鉴赏类⑵表现手法类评赏
确认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表达情感(具体和小说题该题型相通)散文中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技巧(艺术特色)建模表达技巧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1、抓住具有季节\地域特征的代表性事物2、多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包括通感手法的运用3、四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衬托)结合4、修辞手法(指各种修辞格)5、语言特色(句式、风格、炼字等)表达技巧+所写内容+思想感情(所在段落、主旨)鉴赏考题示例:描写性语段鉴赏1.『2007江苏』《麦天》:“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2.『06江苏』《一幅烟雨牛鹭图》: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3.【09江苏』《上善若水》: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答案:①采用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善”的思考。艺术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互文、双关、通感、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抑扬等。
关于探究题关于探究的考试说明有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解读:“创作背景”不好考(不过也有2009年广东卷考的例子)“创作意图”又与第一方面的“丰富意蕴”重复。“自己的见解”,看似只要自己的观点即可,实际上“自己的”不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这也与第一方面重复。所以,三个考点中重点放在第一点。如就第一考点再深入探究的话,就会发现探究主要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而探究点可以涉及散文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或主旨选材和技巧,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皆可拿来作探究。整合与点拨知识整合一、考点探究1.角度和层面所谓“角度”,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总的角度便是读者的角度。较具体说,有具体材料、结构和情感角度等。所谓“层面”,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它与“角度”有交叉、包含关系。例如,时代背景层面(角度)、细节描写层面(角度),语言表达层面(角度)等。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在这两大方面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同学们答题时既要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又要思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想。2.作品的意蕴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就主题思想来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是确定的,甚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3.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什么是民族心理?具体说来,如中华民族的勤俭持家的心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心理,美国人共有的珍爱生命、生命至上的心理等,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具体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情等。探讨民族心理常常是由此及彼,通过文学类作品的“一个”,见出“一类”和“一批”,从而揭示出文本中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探讨人文精神,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折射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能就人说人,就事论事。特别需要联系。技法总结做探究题成功的基石是:紧扣文本,尊重文本,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联想把文本信息、试题要求和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具体做题过程中,尤其注意三点:1.善于选择探究切入角度因为高考考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究,所以做探究题选择从哪个角度切入探究很重要。是从主题角度,还是从表达技巧角度;是从作者角度,还是从“我”的角度;是作深层探究,还是作广度视角探究;这些,既要从题干中“读”出来,又要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角度。特别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进行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联系较为密切的方向作为探究视角。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说明,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通适用的一般意义,就可以实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目的。3.善于有序呈现结果角度与层面应属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不交叉时,可以分别表述。而且不管哪个“角度”和“层面”,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地有序排列,且在每一条的前面,都尽可能地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作个提示,这样就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了。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角度”还是“层面”,都要选定两到三个,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的要求。【增分提示】探究题很讲究探究角度和层面。而有时题干恰好就提示了这个角度和层面:①结合题目,②联系本文内容。所以要特别注意题干的提示、暗示作用。人物类探究题考题示例1.『2007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答案:差拨唤他为“教头”“贼配军”,依此内容,我们可概括出第一答: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同时,从文中“林冲等他发作过了”看,可知林冲沉着冷静,遇事不慌乱的一面,又能体现他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总教头的风范。“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2Z写出林冲虎落平阳、龙卧浅滩的无奈,体现了他隐忍、谨慎、暂时求安的一面,也表现了他沦为配军身份而不忍脸面扫地的酸楚。在此基础上,可归纳出第二答: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从限定的角度入手,结合情节,依据主旨,表明观点情节类探究分析示例:『2010徐州三模』《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小说最后写了德富老汉惨死在他心爱的那头牛的犄角下的场景,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小说结局安排是合理的。⑴从情节上说,结局让德富老汉最后死于他精心饲养、调教、钟爱的那头牛的犄角下,前文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如小说结局安排是合理的。⑴从情节上说,结局让德富老汉最后死于他精心饲养、调教、钟爱的那头牛的犄角下,前文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如“天上的那轮暖阳正丰缓缓西移,为德富老汉的人生烘托着一个结局前的氛围”、“他发现老牛的眼睛比平常要亮一些,一束犀利的光穿透了他”,以及重笔描写祖先“坟茔”的文字等等,都为小说的结局设下了伏笔,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指向情节本身及效果)⑵从主题上说,这样的结局处理强调了“专断的、不平等的爱”的悲剧性,也表明了“世事难料、有时候结局与愿望相反”的生活常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指向主题)情节人物主题小说结局安排是不合理的。⑴从情节上说,前文虽有铺垫,但伏笔不足,交代不够,不能必然地发展到德富老汉最后死于他精心饲养、调教、钟爱的那头牛的犄角下这一结局,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指向情节本身)小说结局安排是不合理的。⑴从情节上说,前文虽有铺垫,但伏笔不足,交代不够,不能必然地发展到德富老汉最后死于他精心饲养、调教、钟爱的那头牛的犄角下这一结局,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指向情节本身)⑵从主题上说,这一血淋淋的悲剧性的结局,与前文具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反差太大,这种悲剧只是偶然现象,作者夸大了悲剧的性质,有违生活的逻辑。(指向主题、效果)主题探究某个情节合理与否,都要从情节本身是否符合逻辑、对人物的塑造、对主题的表现及表达效果(即读者的感受)等角度考虑类题展示1.『11年南京二模』《秋祭》: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小贱妃”的原型?请加以探究。可以有两种答案:是。理由:两人演戏特点相同,如演戏都很出彩,都喜爱丢媚眼;性格相近,婆婆痛恨女儿丧失气节的行为,“小贱妃”拒绝权贵的非礼;命运相似,两人都湮没无闻;生活环境相同,都在相思古镇。不是。理由:红洒认为“小贱妃”是虚拟的人物,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小说中的人物富有典型性,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小说人物的影子,但未必是原型;村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婆婆会唱戏。从限定的人物关系入手,选择合适的角度、结合情节,依据主旨,表明观点2.『11年南京三模』《哑巴与春天》:老哑巴与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答案:可以从以下角度探究(1)地位:都是底层无名小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尊严。(2)环境:都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冷漠。(3)性格:都勤劳、善良(4)命运:都受到伤害,结局都很悲凉。从限定的人物关系入手,选择角度、结合情节,依据主旨,表明观点3.『08江苏』《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限定角度的特点探究分析: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更多,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作品而有韵味的特点。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作家汪曾祺师承其师沈从文,对人物所处的更为本质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是非常重视的,而女儿侯菊这枝叶正是侯银匠这棵大树生长出来的,她的勤劳、精细、能干正是源于她父亲同样的品质。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从限定的人物关系入手,结合情节,依据主旨,表明观点主旨类考题示例1.『10年江苏』《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2.『07江苏』《麦天》: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主题类分析示例1.『10年江苏』《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选择角度,结合情节、人物关系和手法,表明观点2.『07江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南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与中外文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林业大学《后期包装特效设计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291教育学期末试题答案
- 安全生产月事故案例分析
- 西华大学《技术与应用双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邮电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My family幼儿园家庭成员介绍手抄报
- 《光辐射与发光源》课件
- 《大数据解决方案》课件
- 小学生学业成绩等级制度-小学学业等级
- 过程审核VDA6.3检查表
- 常压矩形容器设计计算软件
- 交流变换为直流的稳定电源设计方案
- PR6C系列数控液压板料折弯机 使用说明书
- 装配工艺通用要求
- 钢结构工程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措施
- 物业管理业主意见征询表
- 8D培训课件 (ppt 43页)
- 劳动力计划表
-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义务教育阶段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