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长沙市为例申报书_第1页
关于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长沙市为例申报书_第2页
关于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长沙市为例申报书_第3页
关于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长沙市为例申报书_第4页
关于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长沙市为例申报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9-关于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长沙市为例摘要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第一步是融入城市最小的单位——社区,社区中又有三方主体:农民工,城市居民以及社区管理者,这三方异质群体的融合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因此应从这三个群体的角度去研究农民工融入社区的现状。本文通过在长沙市随机抽出的6个社区进行调研,对社区的三方行为主体,对农民工的社区融入三个阶段做了全面的考察,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访谈。基于实践上的数据分析,测量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程度,社区居民在农民工融入过程中施加了怎么样的外在力量以及社区管理者在农民工融入过沉重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从而分析农民工社区融入壁垒。最终,本文在分析长沙市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的数据资料以及典型案例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可行性措施。关键字: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AbstractThefirststepforruralmigrantworkerstointegrateintourbansocietymustbeinthesmallestunit-community.Intheurbancommunity,therearethreemainbodyofcommunity:migrantworkers,urbanresidentsandthecommunitymanager.Becausethedifferencesofthe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thethreepartsbelongtodifferentgroupsofpeople.Andtheyaremutuallyexclusive.Thethreepartiestogetherindynamicinteractionaffecttheextentofthemigrantworkersintothecommunity,sothethreegroupsshouldbetostudythestatusquoofmigrantworkersintothecommunity.Inthispaper,Weconductedasurveybyextracting6communitiesfromChangSha.Westudyofthecommunityform3angles:migrantworkers、communityresident、communitymanagersandfrom3sections:existing、socialcommunication、senseofbelonging.What’smore,interviewthetypicalexampletostudythefactatallaspects.Onthebasisofpracticeanalysisdatatomeasurethedegreeofbelongingsenseofmigrantworkers.What’srolecommunityresidentsandcommunitymanagersplayintheprocessofmigrantworkersinto?Finallyworkouttheresults.Intheend,basedontheanalysisofChangShacitymigrantworkersintourbancommunitycaseonthebasisofthestatusquoandinnovation,inordertoputforwardtofeasibleandinnovativepath.KeyWords:MigrantworkersCityCommunityinclusion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4-1.1研究背景 -4-1.2概念界定 -4-第二章:文献综述 -5-2.1国外有关研究综述 -5-2.2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5-2.3文献评述 -6-第三章:研究方法和思路 -7-3.1研究方法 -7-3.1.1问卷调查法 -7-3.1.2访谈法 -7-3.2研究思路 -7-第四章: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考察 -8-4.1农民工视角下农民工社区融入现状 -8-4.1.1社区融入指标 -8-4.1.2问卷数据分析 -9-4.2社区居民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社区归属感 -15-4.3社区管理者视角下的农民工社区融入 -17-第五章: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路径探索 -19-5.1社区层面 -20-5.2社区居民层面 -21-5.3农民工个人层面 -22-注释 -23-参考文献 -24-附录 -27-附录一:农民工调查问卷 -27-附录二:城市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29-附录三:社区管理者调查问卷 -30-附录四:访谈提纲 -31-附录五:证明材料 -33-附录六:实践风采 -34-附录七:影视资料 -38-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在改革开放30年里,尽管大量的农民工不断的涌入城市,其中有不少的农民工更是长时间的居住在城市中,但是绝大部分的农民工还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农民工在这里没有归属感,不少人都产生了徘徊、困惑和迷茫。现在许多农民工因难以融入城市成为“农村的逃兵,城市的孤鸟”。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分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表明他们没有完全的融入城市,而是一种“虚城市化现象”[1]。目前,我国对于农民工的研究多集中于障碍性因素分析:如宏观政策、制度层面(呼吁打破导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给予其平等的社会权利)和如何在农民工城市化、心理适应性等方面予以调整,但事实上即便制度性的障碍完全破除,农民工要想完全融入社区,与社区居民融合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同的群体中异质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融合过程。在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公众网发布《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2年度报告》中,全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中,长沙农民工的幸福感指数排名第三,在同时参与调查的8个省会城市居首位。那么长沙市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它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是什么样的?城市融入首先要反映在城市最小的单位城市社区中,农民工只有在城市社区真正的融入了,那么在城市社会中也不会再是“孤鸟”。基于上述观点,本文以长沙市作为考察点,实地调查农民工城市社区的融入现状,通过选取社区中农民工的数据资料来观察当前农民工的社区融入现状,在此基础上推进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1.2概念界定1.2.12006年3月,国务院研究室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定义“农民工”为:“户籍仍在农村,有承包土地,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是异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者。”但从职业类别上说“农民工”这个称谓并不合适,它体现了中国农民在身份制背景下的特殊处境。不过由于目前官方文件及大多数人仍将这一社会群体称谓农民工,本文也用这一称谓。但是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农民工是离开农村,到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这主要是从研究他们城市社区融入需要而制定的。1.2.2“社区融入”是指新城市居民个体从进入到适应、融合于社区的过程,是行动者对周围环境的主动和被动调试,包括心理融合和社交融合两个方面的内容。张利军(2006)认为社区融入主要是指新城市居民以居住的城市社区为参照,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的改变和适应过程,具体包括,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社会身份、生活方式、心理认同等各方面的改变。文锦(2004)认为社区融入不仅仅是指了解社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域和人口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社区资源,包括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子女教育机构,医疗单位等等。“融入”作为一种意识,它对社区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要求个体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社区建设,内化社区意识并建立社区归属感。社区融入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有效方式和最终目标,它可以超越户籍这种外在屏障融入城市生活中,实现真正的融入。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有关研究综述国外关于社区融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入本国的外国移民或劳动力。主要理论有“同化论”和“文化多元论”两种主要的流派。[5]同化论是以美国这个大移民国家为基础的同化模式的表达。同化分为两种类型的同化:文化同化和结构同化。其中“文化同化”是指移民群体放弃包括行为习惯乃至政治、社会价值观在内的大部分传统文化,适应主流社会文化模式的过程,它往往是由第三代或是第四代移民完成的;“结构同化”是指移民群体完全被主流群体的学校、社区以及家庭接受的现象,往往经历比文化同化更加漫长的时间。[6]2.2国内有关研究综述关于农民工社区融入的模式,按照研究的主题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制度层面的研究。马广海在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时指出,农民工融入城市主要阻碍因素是户籍制度、社会歧视以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因此,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终是要打破户籍制度以及当前城市对农民工实施的“集体排他”政策。[7]蒋涛、张明浩则认为新居民城市融入的途径是在法律上赋予其合法地位,提高被认可的程度,并在居住、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制度方面加以完善。二是社会软服务方面的研究。借助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开展社区支持,为新城市居民融入城市提供教育、帮助和扶持,它不同于社会层面的支持和方针层面的指导。张利军、文锦都认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参与等方面对农民工的支持;强调教育在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社区参与促进社会融入的框架模式。关信平、刘建娥提出社区融入包括就业市场融入、社会保障体制融入、城市社区融入等方面。因此他们主张建立发展社区农民工组织与社区服务组织,国家与相关部门对社区组织和新居民提供相应的资助制度,维护其社区参与权利逐步获得制度支持,从而消除歧视性障碍,使其逐步获得社会的认可,融入城市。2.3文献评述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农民工的研究尽管纷繁复杂,但是大多是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和制度层面的建议,以及农民工城市化过程中硬件设施的保障(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保障)。事实上,即使是这些制度统统打破,农民工完全融入到城市,对城市有家的归属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不仅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作为农民工周围的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看法,而农民工作为一个主观群体,对于城市的归属感在生存因素和社会交往的影响下做出回应。所以,农民工的社区融入就是三方互动的结果,只研究其中的一方面,可能会对现实的解读略显偏颇。本文就是在三方互动的机制下来研究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希望能够呈现一个更加丰满的现状。第三章:研究方法和思路3.1研究方法3.1.1问卷调查法(1)调查地点的选取:经网上查阅根据均衡原则选取社区进行调查。主要方法是在之前见诸报端的、关于农民工融入程度好的社区中,选取3个,随机抽样普通社区3个。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人财物的集聚地,而我们选取的6个社区都是临近大学城或是车站等地,是农民工聚居的社区。(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调查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本文研究需要,问卷设计分别针对农民工、本地居民、社区管理人员三类群体,问卷发放也因根据三类群体的特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2013年1月至3月,我们事先在导师的帮助下取得与社区居委会负责人的联系,在其协助下进入社区,分类发放问卷。问卷基本由被调查者自行填答。遇到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自行填答有困难的,则由调查员代为填写。3.1.2访谈法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更深入地了解农民工的社区生活状况,调查员在问卷调查结束后再次进入社区进行访谈。初次访谈以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由社区居委会负责人组织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及本地居民参与,访谈提纲主要包括:对农民工的看法、农民工的社区活动参与度、农民工的归属感等几个方面。运用半结构访谈法,主要由调查员提出大概问题,访谈对象自由叙述,接下来的数次访谈则主要以农民工为对象,由调查员通过在社区内外走访的方式进行。3.2研究思路从长沙市的农民工融入度高(以之前媒体报道为基础)的社区随机抽取3个社区,分别是恒达社区、长华社区以及幸福家园小区;从普通社区(未见诸媒体的社区)随机抽取3个社区,分别是八字墙社区、开福寺社区以及学堂坡社区,对社区居住的农民工、本地居民以及社区管理者通过不同的问卷进行调查,并对长沙“草根之家”工友服务中心创办人以及首位进入社区两委班子的农民工等具有创新性、借鉴性的个案进行深入的访谈。在实践资料基础上,将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划分为生存需要、社会交往以及归属感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并结合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对农民工的态度分析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最后,以分析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结合对典型案例的深入访谈中,为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提供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的参考路径。第四章: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考察4.1农民工视角下农民工社区融入现状4.1.1社区融入指标从社会学角度看,社区融入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新居民群体在城市社区生活中享有公共服务、建立本地社会关系网络、参与社区事务、认同城市生活等方面都可以体现。本文主要是将农民工社区融入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分为三级:生存需要、社会交往、归属感。[8]我们通过单独访谈的形式对多位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农民工对社区的归属感,他们大部分还在经历着第一层次,即生存需要。也有个别案例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到归属感的层次。在访谈的案例中我们从中抽取两个具有不同层次显著特征的案例作为经验材料和叙事文本,并以此来探讨不同层次的农民工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案例一:(生存需要)G,女,56岁,现租房子居住在八字墙社区,从事服务业,帮别人代签快递、公布租房信息等。“我来城里是为了还债,还有就是照顾我的小孙子上学,我的儿子儿媳都在长沙别的地方打工,不方便照顾。”现在G住在楼房的地下室,有15平米,一日三餐很简单,一天的蔬菜大概是一棵白菜。G的房租是每月800元,工资是1500元,再除去水费和电费就所剩无几。“我将来会回去的,我在常德的家里还有老房子,住着舒服,也没有人天天欺负我们,从楼上把垃圾扔下来,还有那个空调的水啊,都是滴在我们的餐桌上。他们觉得我们是乡下人没有素质,我们也觉得和他们谈不来,平常也没有什么交往,我主要是在空闲的时候和旁边那个做衣服的老娭毑聊天,我们是同乡,比较谈得来。”案例二:(归属感)W,男,40多岁,现住在恒达社区自己购买的房子里,从事社区管理工作并进入社区的两委。W,2001年初从岳阳汩罗市来到恒达社区找工作。W在长沙市农业局宿舍传达室找到了岗位。由于有了稳定的岗位,他便开始拜师学习技能,练就了一手水电维修的好本领。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他经常到居民家中维修水管,查线路,并把自己的电话公开在社区,贴心的服务被居民称为“社区110”。踏实的工作,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重。2006年,他被社区居民推举为班子候选人,最后成为社区党支部支委成员,进入社区管理班子。目前,已经连任两届,每届投票率都高达98%。“我觉得这里是我的家,没有什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分,我在这个社区居住,我便是这个社区一份子。但是有时候也很无奈,因为我是农民工出身,社区中的居民不服我管,这时我也很为难”。以案例一中G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对于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几乎没有,而且在他们的语系中时常出现“我”“我们”、“他”“他们”,这类划分界限的代词。在这一类农民工中“我群”和“外群体”的界限十分明确,他们偏袒“我群”成员,而对“外群体”成员则采取防范或排斥的态度,甚至将有利益冲突或价值冲突的“外群体”成员视为潜在的或假想的敌人。[9]案例二中的W则表现出对城市的无限的依赖,完全融入到社区当中去,成为社区管理者。比较两则案例,可以看出农民工对社区资源的掌握程度与农民工对社区的归属感成正比关系,即农民工掌握越多的社区资源,对社区的归属感就越强。4.1.2问卷数据分析生存需要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城市居民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在社区中从事餐饮业、服务业(清洁环卫)、批发零售业以及建筑业等,可以看到他们的就业情况、经济收入、消费状况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经济地位低下。农民工主要从事社区服务业和餐饮业,分别占据了第一位和第二位。(图1)通过访谈了解到,各栋楼的一楼几乎都是农民工租用的房子,他们用来设菜摊、开餐馆、开便利超市、修配锁、开理发店;有的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在积累了一段时间后,甚至还会把同乡带过来组建一支建筑队。可以看出农民工大都为务工型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居民存在同工不同筹的现象,且这些工作都具有工作时间长、不稳定的特性。在社区中农民工的收入与在农村相比已经上升了很大的一个层次,但是城市中的高消费却也压抑了农民工归属感。如图所示房租在农民工的日常开支中占据了首要位置,(据调查,大部分的社区房租几乎占农民工收入的1/3,甚至是2/3),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是伙食费和子女上学费用。(图2)虽然付出了高额的房租,但是农民工对自己的居住条件并不是很满意。其中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各占8%,觉得目前的居住条件一般的为63%,17%的认为满意,只有4%的农民工对自己目前的居住条件表示很满意。(图3)据调查,其中在63%选择“一般”的农民工中,一部分农民工觉得对自己目前的居住条件无所谓满意与不满意,“我们只能拿出这么多钱来租这种房子,不满意也得生活,不满意也得住在里面”。这种住房压力下的悲观论调,在农民工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以致使一部分农民工对自己的未来信心度大减。(2)社会交往在调查中,有大部分的农民工表示平常往来的主要群体是一起打工的人,次级交往群体主要是邻居和社区中的其他居民,但是与“一起打工的人”这一群体相比差距很大。表示和老同学以及同乡交往的仅是少部分人。(图4)但是这并不代表农民工的主动交往意识很高。图5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图5是在调查主体为社区居民的问卷中得出的,我们可以看到:社区居民与农民工的主要交往方式是日常买卖,而帮助性往来则排在最后。(图5)我们将这六项选项划分为工具性交往和感情性交往,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工具性交往的日常买卖、家政服务、工作接触要比朋友往来、亲戚往来、帮助性往来占据更大的比例。而且在调查中有10%左右的社区居民还表示“尽量不去买农民工的餐饮与果蔬,家政服务尤其是照顾小孩子都是请自己的亲戚,也不会请农民工”。可以看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信任度很低。不仅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隔阂,农民工自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自我隔离的情况。城市农民工的自我隔离,在学术上被称为“农民工群体的内卷化”,其不仅体现在社会交往层面,还深化到农民工自我认知当中,表现为一些农民工经常不自觉地将自己认同为“流民”。[10]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的自我封闭,不愿走进群体。调查显示占总体67%的农民工选择看电视来消遣时光,妇女则更加倾向于家务,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农民工则选择上网,与老乡聊天、打牌打麻将随后排列,也有较少部分的农民工选择在闲暇时间读书、看报或是参加培训。(图6)这种缺乏互动性的消遣方式,只会让城市农民工的“自我隔离”加重“被隔离”。当前农民工的社区参与呈现无序化、狭隘化、被动性和非组织性。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参与的不合理性和非法性。这也是能够解释“为什么社区管理者认为农民工是社区中难以管理的一个群体”一个原因。在“农民工与社区居民关系”问题上38%的人认为比较友好,37%的认为一般,21%的人认为很友好,认为不友好的只有4%,没有人认为极不友好。在“是否受到本社区居民排挤”的问题上,58%的人选择“从未遭受”,42%的人选择“偶尔遭受”,没有人选择“经常遭受”。在“孩子是否遭受到歧视”问题上,54%的农民工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遭受,25%的认为“从未遭受”,17%的认为“偶尔遭受”,4%的认为“经常遭受”。虽然农民工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度比较低,而且缺乏情感交往,但是两大群体很少出现直接的冲突与对抗。(3)归属感归属感是测量农民工融入社区的最重要的指标,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将自己视为社区的居民而主动参与社区的活动,将社区居民视为自己的“内群体”。农民工是社区的一员,是社区的新主人,他们只有在全面参与社区各种事务的条件下,才能培养他们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但是现实情况表明,农民工仍然是社区的边缘人。在“社区有没有设立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组织或者是开展相关的活动”上,46%的农民工表示不清楚,这就表明社区对农民工的组织程度低,使得农民工的日常行为呈现出非组织化,甚至是非合法化的特征,33%的认为自己所在的社区从未开展过相关的活动,17%的人表示偶尔开展,只有4%的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经常开展活动。在“平时是否参加社区的活动或会议”的问题上,排在第一的是33%的农民工不知道有活动,25%的从未参加,21%的很少参加,8%的有时参加,13%的经常参加。(图7)在“有困难时,是否向组织求助”问题上,37%的农民工表示从未求助,29%的表示很少求助,21%的表示有时求助,只有13%的表示经常求助。通过数据没我们可以发现农民工对社区组织的依赖性很小,农民工在新进入到一个社区时,社区组织并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好的互动沟通平台。据调查农民工对打工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很强的只有4%,46%的人认为一般,33%的人认为较强,也只有4%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图8)93%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留在老家所在、附近或者是目前打工的城镇或是城市。只有7%的农民工明确的表示要回到农村当“新农民”。(图9)农民工越来越强烈的留城意愿与农民工对城市没有归属感的矛盾,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民工的归属感与配偶是否居住在同一城市有相关关系,如图10所示,配偶在同一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更倾向于“一般”或“较强”的归属感,而配偶不在同一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没有那么强烈。(图10)农民工的情感依赖也是影响农民工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没有归属感的情况下,留在城市的农民工很难对“你幸福吗”给出“幸福”的答案。为了给这个受压抑的群体一条出路,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民工的社区融入问题。4.2社区居民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社区归属感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11]我们设计的一系列题目则是通过数据来测量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印象。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民中占总数71%的居民认为农民工是半个城里人,25%的人认为农民工仍然是农民,仅有8%的人认为农民工是城里人。而与之相呼应的是农民工对自己身份的认定:51%的农民工认为对自己最恰当的称呼是“外来工”,认为“职工”最恰当的是30%,仍然承认“农民工”这个称呼的占14%,认为自己是农民的仅占3%。[12]这与城市居民大部分认为农民工是半个城里人是一致的。目前“新市民”一词正在悄然兴起,代替“外来务工者和农民工”,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称谓的改变过程体现的是农民工与农村脱离的过程,目前留在城里的农民工已经进入第二代或是第三代,他们除了户口在本质上已经与农村没有联系,他们不愿意别人称他们为“农民工”。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极力地回避着“农民工”这三个字眼,当我们使用“农民工”这个词汇时,不断被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尤其是在与青年一代农民工的交谈过程当中,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城里人,不愿意被冠以“农民工”的身份。在城市居民眼中,农民工的形象总体上是一种积极印象,大部分人认为农民工吃苦耐劳、忠厚老实、诚实守信、生活艰苦;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农民工不遵守公共秩序,主要是素质差、不讲卫生,但仅有少部分居民认为农民工会违法乱纪。(图11)在访谈过程中,与居民有过冲突的农民工中2/3都会说:“都说城里人素质高,我还不如我们素质高。”而大部分城市居民也会说:“农民工素质差。”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分化仍然存在,但大部分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的素质高低是个人问题,不以偏概全。在“如何看待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上,38%的居民持反对态度,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带来城市社会的不稳定、带来劳动市场的竞争;另62%的居民持积极态度,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弥补了城市职位的空缺,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在问及“是否愿意与农民工一起参与社区活动”时,54%的持观望态度“视情况而定”,在他们的观念里农民工也是分等级的,33%的居民表示愿意与农民工一起参加活动,还有13%的居民表示不愿意和农民工一起参与社区活动。(图12)在“农民工是否对社区工作带来影响”问题上,只有29%的居民认为没有影响,而另71%的居民认为农民工给社区工作带来压力,大部分人认为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农民工带来的卫生问题以及计生问题。在“农民工的权益是否受到保障”问题上,71%的居民认为部分有保障,25%的居民认为完全没有保障,只有4%的居民认为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了很好地保障。在对待“社区居民对农民工接受程度”问题上,95%的居民选择了比较接受,4%的居民完全不接受,仅有1%的居民选择完全接受。综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印象和态度呈现出多元化和模糊性的特点。这种多元化的、模糊的观点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城市化不成熟的一个清晰的反映。4.3社区管理者视角下的农民工社区融入社区管理者是农民工社区融入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社区管理者对于农民工的态度直接决定了社区当中与农民工相关的政策走向。社区管理者的态度与农民工的社区归属感成正相关关系,社区管理者对农民工的态度越积极,农民工对社区的归属感越强。根据调查,社区管理者在对本社区农民工的情况非常了解的占30%,比较了解的占20%,有较少了解的占40%,不了解的占10%。(图13)可以看出社区管理者对农民工的情况没有达到很好的掌握。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农民工表示社区管理者们的工作一般是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限制,更加倾向于无沟通式的管理。另外只有30%的社区管理者认为自己对社区居民和农民工一视同仁,完全没有区别,其他的70%都对社区居民与农民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甚至有10%的社区管理者承认他们对居民与农民工的对待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农民工管理问题上60%的社区管理者认为农民工给社区工作带来困扰,主要表现在农民工不讲卫生、不遵守秩序,其次是计生问题。这与社区居民的感受是一样的。在“农民工社区活动参与度”问题上,社区管理者认为只有20%的农民工没有参与社区活动,其他80%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过社区活动,其中20%的农民工非常积极。同时在“社区是否为农民工举办过活动”问题上,50%的社区管理者认为经常组织此类活动,与之前在农民工问卷中得出的“不知道有活动”的人农民工比例为33%是否冲突?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社区管理者在举办此类活动时,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强,对农民工是区别对待的,一般只是邀请有才艺、居住时间长、在经济上比较宽裕、相互认识的农民工参加,而且因为农民工自身工作时间的非常规性,社区无法统一宣传管理。因此就出现了社区和农民工各自说辞的现象,这实际上是社区管理者和农民工由于沟通缺乏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在“农民工保障是否完善”问题上,60%的社区管理者认为不完善,认为“基本完善”和“很完善”的各占20%,可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障。在“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社区”问题上,倾向“能够融入”的和“不能够融入”势均力敌。(图14)可见社区管理对于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表现出一种不明朗、不确定的态度,这对开展社区农民工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农民工自身、社区居民以及社区管理者三方的互动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成败。但是经调查,三方对农民工的认识都呈现出模糊的、多元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特性,在农民工对自身认同感的要求急剧增长的同时,社区居民和社区管理者对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却滞后于农民工,这使得农民工群体在社区生活中一直边缘化,使得社区居民与农民工的群体界限明显存在,使得社区管理工作压力重重。第五章: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路径探索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壁垒不仅在于制度,还在于心理的隔阂。农民工自身对于“内群体”“外群体”的感知,以及农民工内群体当中出现的“内卷化”,使农民工在社区交往中处于近封闭状态,滑向城市的边缘。社区居民对待农民工问题呈现出模糊性、多元性,使得与农民工的社区交往不积极主动。社区管理者对农民工的服务不到位,在农民工流动性强与社区资源的固定性方面,偏向本社区居民,使农民工难以对社区组织形成依赖。三种群体在心理上设置的壁垒,是农民工对城市社区难以归属的主要原因。但是农民工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涵,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需要得到妥善的解决。那么关注农民工,实现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为此社区、社区成员及农民工自身各方面都需要付出努力。5.1社区层面社区转变管理理念,主动服务农民工群体。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社区管理者对农民工群体重视度不够,这对农民工的社区归属感具有重要的影响。社区承担着服务、保障和管理的功能,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区管理者应该首先积极的融入到农民工中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事事平等对待,事前积极接触,事后尽力补救,改变只是在事后进行惩戒性管理的方式。分配社区管理服务权利,推进社区参与式管理。让农民工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去,培育农民工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有效地整合与发挥社区的资源。农民工在社区中掌握的资源越多,(这种资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例如话语权、投票权、建议权等)那么他的社区参与程度越高。反之压制农民工在社区的资源,因农民工本就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就会出现用脚投票的现象,最终社区的资源将会得不到有效利用与整合。提供廉租房,开设就业培训,为农民工生活提供保障。农民工大多在社区中租赁房子居住,由于房租过高,收入的大部分拿来支付房租,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了农民工的再循环发展。社区可以通过补贴给农民工租赁二手房的部分房租,还可以通过修缮老房子使其继续利用,增加社区的可支配资源,进而减轻农民工的负担。另外,社区可以开设免费的培训课堂,邀请具有一定技术的社区居民担当培训员,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而且可以通过培训拓展自己的社会网络。(4)运用网络技术,建设网络交流平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触网的机会增多,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各种网站也应运而生。社区应该依靠平等、快捷的网络平台,整合这些网络资源,为农民工提供各种切实可行的资助,如义务法律援助、技能培训信息等,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娱乐项目丰富了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使其成为广大农民工(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温馨的精神家园。另外,社区可以充分利用此类网络平台的沟通性与互动性,建立与农民工的沟通渠道,与农民工保持线上线下的沟通。(5)支持农民工组织,建设农民工的精神家园。农民工消遣时间的方式具有封闭性,且带有地域性,例如长沙市农民工在互动性娱乐方式上主要是选择打麻将,这对社区的管理是有弊而无利的。社区通过农民工自发的组织,将闲散的农民工组织起来,既便于社区对此进行管理,有增加了一种沟通渠道。但是,农民工在建立自发组织时,常常面临资金匮乏、经验不足等问题,而导致组织解体。故社区可以为农民工组织提供资金、技术、场地的支持,另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区可以通过为农民工组织的管理者提供免费的培训,增强其管理与服务技能,保持农民工组织的长远发展。(6)将对社区农民工的服务与管理纳入社区组织的评价体系。农民工群体不受管理者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被纳入社区的评价体系。因农民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社区管理者很容易将管理不到位的责任推到农民工身上。为了提高农民工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要将农民工群体纳入社区评价体系,并将指标分配到各个社区管理者,作为社区管理者政绩的一项指标。5.2社区居民层面(1)社区居民转变观念,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在社区当中,农民工作为社区便利的提供者,社区卫生的保卫者,第三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享有与社区居民同等的地位。社区居民应该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的积极宣传等方式,转变农民工是“乡巴佬”的观念,尊重社区中的农民工。(2)建立社区居民志愿服务队,“一帮一”帮扶制。目前,国家一直在倡导“工业反哺农业”,现在农民工进入到城市社区,社区居民应该运用自己的丰富的知识与先进的技术,帮助农民工学习更多的技能,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真正融合,社区应该在了解每一位居民的前提下,配合每位农民工的职业需求或是未来发展需要,社区可组织农民工与居民结对子、一帮一,实现居民与农民工的共赢。5.3农民工个人层面(1)积极主动的融入,拓展自己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的拓展,能够提供给农民工各种资源,尤其是异质性资源。社会网络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交际经验,其异质性越强,越有可能获得对不同食物的理解和包容能力,从而跳出原来圈子的束缚。所以说,农民工需要拓展自己的社会网络,通过与社区居民的广泛交往,增加彼此之间的包容与理解,通过认同与自我认同达到融入社区的目的。(2)提升自身素质,改变原先行为方式。农民工作为外来群体进入到社区,与原先本社区居民在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生活背景导致了各自行为方式的不同,在自我的认知里,自身习惯的行为方式很容易造成自己与“他群”的分离。农民工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于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很重要,自身素质高的农民工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会更快地融入社区;另外,自身素质高的农民工,在学习他群的异质文化时,更加容易内化,更快地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社区居民角色。同时,农民工应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遵守他群的非正式性行为规范。(3)创办属于自己的组织,为心灵找一个家。创办自己的组织,组建工友俱乐部,是生存在城市的农民工获得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个平台,为工友们开展就业生活技能、文化教育、职业安全与健康、普法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电脑培训、英语辅导、专家讲座、普法宣传等;组织各类兴趣小组,让工友们自主负责策划组织种类兴趣活动。农民工创建自己的组织是农民工有原来的“劳作式生活”到现在的“休闲式生活”的转变,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创新性途径。注释王春光.《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M]2005[美]R.E.帕克、E.N.伯吉斯等.《城市社会学》[M]宋俊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美]怀特.《街角社会》,[M]黄玉馥译,商务印书观,199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美]戴维.博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于显洋.城市新居民社区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社区发展报告》于显洋.城市新居民社区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社区发展报告》黄达安.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身份认同研究——以长春市D社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佃利201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组织.《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婚恋生活状况调查》[M]2012参考文献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J].社会学研究,2001,(1).郑杭生.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33.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13.王毅杰,倪云鸽.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风笑天.安置方式、人际交往与农民工适应——江苏、浙江343户三峡农村农民工的比较研究.社会,2008;2:152-161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社会学研究,2007;3:1-17李汉林.关系强度与虚拟社区: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见: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李树茁,任义科等.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人口与经济,2008;2:1-8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5:48-57刘建娥.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社区融入的视角,社会,2010;1:144-146沈崇麟,赵锋.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作环境,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就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4-57时立荣.透过社区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新视野,2005;4:64-65姚先国.城市农民工的职业分层及其人力资本约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赵树凯.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4:8-15郑功成,黄黎若莲等.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AlcockPete.2006.UnderstandingPoverty.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35-37;121-124;129;252-HendersonP,ThomasD.2002.SkillsinNeighborhoodWork.London:Routledge.GolddingPeter.1986.ExcludingthePoor.London:CPAG.LiBingqin.2006.FloatingPopulationorUrbanCitizens?Status,SocialProvisionandCircumstancesofRural–UrbanMigrantsinChina.SocialPolicyandAdministration,Vo.l40(2):174-195HendersonP,ThomasD.2002.SkillsinNeighborhoodWork.London:Routledge.TaylorM.2006.CommunitiesinPartnership:DevelopingaStrategicVoice.SocialPolicyandSociety,Vo.l5(2):269-279TodaroMP.1969.AModelofLaborMigrationandUrbanUnemploymetinLessDevelopmentCountries.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59(1):138-148TodaroMP.InternalMigr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AReviewofTheory,Evidence,MethodologyandResearchPriorities.Geneva:InternationalLaborOffice,1976:66ThompsonN.2006a,PowerandEmpowerment,LymeRegis:RussellHouseThompsonN.2006b.2008.Anti-DiscriminatoryPractice.in:MartinDavies.(ed.)TheBlackCompaniontoSocialWork,Oxford:Blackwel:l102-109H.(Mendras,Henri).translatedbyLiPeilin,2005,Peasantisending,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sLiteraturePress:8黄达安.《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身份认同研究——以长春市D社区为例》2008.国家社科基金(05BSH052)关信平,刘建娥.《我国农民工社区融入的问题与政策研究》200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20)刘建娥.《乡-城移民(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基于五大城市的调查》201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刘俊彦.《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05-2006)<新生代当代中王亚娟.《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民工社区融入一一以苏州市湄长社区为个案》.2011田恬,郝秋丽.《外来务工者的社区融入现状分析——基于对北京石景山区Y小区的调查》.[M]社会调查2008(4)白晓梅.《城市化视野的农民工社区融入类型剖析》[M]社会与人口.2010(7)王艳华.《进城农民工社区融入的社会学分析》[M]福州党校报.2007(4)附录附录一:农民工调查问卷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的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湖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10级本科生,正在进行一项针对农民工的调查。您作为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对您自己的务工生活应该有更直接的感受和理解,我们想听听您的看法。真心希望您在辛苦之余配合我们的调查。谢谢!我们将对问卷内容严格保密,您不必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另外您的答案无对错之分,您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请在您的选项下面勾“√”)再次感谢您的帮助与支持!(1)您的性别:1.男2.女(2)您的年龄:1.18周岁以下2.18-25周岁3.26-35周岁4.36-45周岁5.45周岁以上(3)您的文化程度:1.未受教育2.小学3.初中4.高中5.中技、中专6.大专7.本科及以上(4)您的配偶是否也在同一城市务工:1.在同一城市务工2.不在同一城市务工3.在老家务农(5)您现在的职业:1.制造业2.建筑业3.批发零售业4.餐饮服务业5.社区服务业6.机关团体7.交通运输业8.娱乐服务业9.其他(6)您现在的家庭月收入(包括各种奖金、补贴等)1.1000元以下2.1501-2000元3.2001-2500元4.2501-3000元5.3000元以上(7)您每月的开支大概是多少:1.500元以下2.500-1000元3.1001-1500元4.1501-2000元5.2000元以上(8)您每个月的开支花费主要是什么:(可多选)1.房租2.伙食费3.各类管理费4.交通费5.娱乐费6.子女上学费用7.往家里寄钱8.其它(9)您现在的住房情况是:1.临时搭建工棚2.单位集体宿舍3.城郊租农民房4.亲友提供的房子5.自购房6.政府提供的廉租房7.旅馆8.其他(10)您对目前的居住状况满意吗:1.很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很满意(11)您平时和什么群体交往:1.同乡2.老同学3.同事(一起打工的人)4.邻居5.社区中的其他居民6.其他(12)您工作之后的消闲方式主要有哪些:(可多选)1.看电视2.与老乡聊天3.打牌或打麻将4.逛商店5.做家务6.读书、看报或参加培训7.上网8.外出兼职9.其它(13)您觉得您与社区其他居民的关系怎么样:1.很不友好2.不友好3.一般4.比较友好5.很友好(14)您进城务工是否受到过当地人的排挤:1.是,经常遭受2.是,偶尔遭受3.否,从未遭受(15)您的孩子在打工地学校受到过不公平待遇吗:1.经常遭受2.偶尔遭受3.从未遭受4.不清楚(16)所在社区的管理人员对您与本地员工能否做到一视同仁:1.不能够2.有时能够3.比较能够4.能够您平时参加社区组织的会议或者是活动吗:1.不知道有活动2.从来没有参加3.很少参加4.有时参加5.经常参加您有困难时,会向社区组织寻求帮助吗:1.从未求助2.很少求助3.有时求助4.经常求助您所在的社区有没有设立外来务工人员的组织或者是开展相关的活动:1.不清楚2.从未开展3.偶尔开展4.经常开展(20)如果条件许可,您愿意在现在打工所在地定居吗:1.很不愿意2.不太愿意3.比较愿意4.很愿意(21)您对在未来5年内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是否有信心:1.没信心2.不太有信心3.一般4.比较有信心5.很有信心(22)您对自己打工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如何:1.完全没有2.较弱3.一般4.较强5.很强附录二:城市社区居民调查问卷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现状的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湖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10级本科生,正在进行一项针对农民工的调查。想从您的角度来观察农民工的社区融入现状,真心希望您在百忙之中可以填写此份问卷。谢谢!我们将对问卷内容严格保密,您不必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另外您的答案无对错之分,您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请在您的选项下面勾“√”)再次感谢您的帮助与支持!您认为农民工是:1.农民2.半个城里人3.城里人(2)您对农民工的印象是:(多选) 1.素质差2.不讲卫生3.违法乱纪4.不遵守公共秩序5.吃苦耐劳6.忠厚老实7.诚实守信8.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