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营养与传统食疗学01.02.目录CONTENTS营养与传统食疗学概述第一章
绪论营养与食疗学的发展学习目标了解营养与传统食疗学同现代营养学的联系熟悉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发展简史掌握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概念、内容及特点理解营养与传统食疗学对于大健康产业及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意义1.2.3.4.营养与传统食疗学概述01基本概念特点研究内容“营养”一词,古已有之,是指人体通过消化、吸收食物,利用食物中的各种有益成分,来供养、保养、调养身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一、基本概念“肝气不足则血弱,肾气不足则精衰,血弱精衰,不能营养于目,渐致昏暗”
——《圣济总录·卷一百八》“疔疮之生,膏梁人居其半,皆因营养过度,火毒外发所致”
——《华佗神方·卷五》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度皆可诱发疾病药食同源,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食物本身就兼具有“养”和“疗”两方面的作用。“食养”指食物应用于健康人群以达到养生、防病之目的。“食疗”指食物应用于患病者以治疗疾病。养--食养疗--食疗“营养与传统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营养作用、搭配、制作和服法,利用食物滋养身体、维护健康、预防治疗疾病的学科。中医学哲学文化知识体系唯物辩证法是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方法论基础二、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研究内容
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物的性能、功效及其在营养保健、防病治病中的应用规律等。(一)理论基础
营养与传统食疗学来源于中医学,是在中医学框架体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遵循中医理论,整体观。
原理解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生理代谢: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食物功效:四气五味学说、归经学说。天人合一
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共同受阴阳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即“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这种关系也同样体现在饮食营养方面,《内经》云:“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人之起居、饮食、劳役、衣着以及精神活动等,均应顺于四时,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为自然界年节律对人们的影响。
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整体观
人体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中医理论最突出的特点,这个理论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官:目、舌、口、鼻、耳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阳:动的、活跃的、刚强的。
阴:静的、不活跃、柔和的。
阴阳对立
阴阳依存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食疗应用应遵循“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二)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食物的性能:食物所特有的性质和功能。
食物具有不同的类别和性味。如《黄帝内经》所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成。”因而不同类别和气味的食物,可有不同的功效。
食物的性能包括性、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三)药膳的制作
“药膳”,即遵循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配伍不同性味的食材,采用独特的烹调技术炒、焖、煎、炸、蒸、煮、熬、卤、烧等,制作成汤、羹、膏、酒、粥、面、糕、饼以及菜肴等各种色、香、味、形俱佳的膳食。保健药膳—主要用于强壮身体、美容养颜等。治疗药膳—针对不同疾病需要来发挥治疗作用。根据功效可以分为应用原则(四)食疗应用原则
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节饮食,适寒温合理搭配,谨和五味防治兼备辨证施食简便实通知特色独具历史悠久著作众多理论完整经验丰富三、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特点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发展02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发展简史营养与传统食疗学同现代营养学的联系一、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发展简史营养与传统食疗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时期基础理论形成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现代发展时期(一)起源时期
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去寻找食物,通过反复实践、品尝摸索,逐渐发现了食物与药物,将能饱腹充饥的动植物归于食物,把有治疗作用的动植物归于药物。《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始有医药。”因此,在医学史上有了“药食同源”的说法。
远古时期人们以生食为主,茹毛饮血,饥寒交迫,常因病致死。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也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周礼》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由吃生食过渡到吃熟食是饮食营养卫生的一大飞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延长。上古后稷-----中华农耕文明创始人
“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被尊称为农业始祖、五谷之神;第一个建立国库粮食储备和畎(quǎn)亩之法,重要的农业技术创新;开创了我国渔猎游牧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先河;创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
我国酿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代已知用谷物酿酒,商代开始酿制“陈年甜酒”。酒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可以广泛地用于疾病的治疗,说明酒和医疗的关系非常密切。《内经》中共记载了13个方剂,其中就有4个是酒剂,所以《汉书》称酒为“百药之长”。
商朝时期(前1600年):
伊尹——厨圣,商朝开国宰相。
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发明了汤液和羹等食品,中医的汤药亦源于此。
伊尹——创立“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伊尹像
西周时期(公元前700年)
周代就开始设置“食医”,专职于饮食调理工作。当时的四医之首(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周秦时代的《易周》已明确记载“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我国设立食医的时间比西方营养师的出现早了两千多年。(二)基础理论形成时期
在秦汉时期出现了众多的食疗养生相关著作,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黄帝内经》,该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整体观念,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成《伤寒论》,提出六经辩证理论,可以认识证候变化的表时之分、寒热之分、虚实之别,并结合阴阳调和,创立了一些食疗方至今仍在使用,如猪肤汤、葱豉汤、百合鸡子黄汤等。(三)全面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孟诜《食疗本草》宋代王怀隐所著的《太平圣惠方》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清代王孟英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
唐代孙思邈在所著的《千金要方》一书中专设“食治”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将食物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类,论述各种食物的功效,如动物的肝脏治夜盲症,谷皮能治脚气病。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写了《食疗本草》一书。本书所列食治本草系人们常用的食物、酱菜、果品、肉类等。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食疗专著。
宋代《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方修制的大型方书之一,由朝廷命医官王怀隐等集体历经10年编纂而成,是宋代官方的食疗指南,内容包含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病症,记载食疗方160首,如治疗中风的豉粥方、用于消渴小便的羊肺羹、治疗水肿病的鲤鱼粥等,这些用方进一步丰富的饮食疗法。
元代最具代表性著作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该著作介绍常见食物的性味、功能和主治,并附有图谱,其内容相当丰富,堪称我国古代第一部烹饪及营养学专著。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参考大量的古代文献,并结合个人观点,著成《本草纲目》,该书全面地评述常见食物的性味,在治病的药剂中既有药又有食,如在“腰痛”条中就列有山药、茴香、干姜、山楂等食物。
清代较著名的食疗著作是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书中主张多进谷、蓄、果、蔬,以食代药,反对偏食,提倡“食忌”,该书分水饮、谷食调和、蔬菜、果食等来论述食物,很多食疗方都有效验,如冬瓜行水消肿,为中医营养与食疗学的进一步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四)现代发展时期我国营养学奠基人侯祥川先生编写了《中国食疗之古书》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翁维健教授主持编写了《中医饮食营养学》教材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决策部署报告明确“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提出2025年全民覆盖中医馆1936195590年代初十八大十九大十四五二、营养与传统食疗学同现代营养学的联系
现代营养学是建立在生物化学和现代医学基础上的,重在研究膳食中的各种营养素的含量与生理功能,以及膳食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与防治疾病的联系。
营养与传统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服法,以及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一)食物营养素与食物四气的统一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的物质基础是食物,食物中含有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即营养素。
营养素是指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所需的基本物质,合理营养是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物质基础,如果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或者营养素配比不均衡会导致人体出现问题。(一)食物营养素与食物四气的统一
营养与传统食疗学上食物的四气通常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日常所食用的三百多种食物中,平性居多,温热次之,寒凉更次之,温热称为阳,寒凉称为阴。寒凉平温热属性用好,才会使人阴阳平衡,少生疾病。肉类性温的羊肉性平的鸡肉性平的猪肉性凉的兔肉蔬菜
平凉性蔬菜中抗氧化的营养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的含量相对较高。补气补血的食疗食物
补气补血的食疗食物的作用与蛋白质、锌、铁含量较高有关,如海虾、鳝鱼、大枣、莲子、山药等。铁能补充血红蛋白合成的需要,增加血红蛋白,改善组织供氧状态锌能促进味蕾生长,提高食欲,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免疫功能健脾利湿食物
健脾利湿食物除含蛋白质、锌、铁较高外,有高钾低钠的特点,如薏仁、黄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食物
养阴滋补食物含β-胡萝卜素、硒、维生素E等抗氧自由基的营养素较多,如芝麻、枸杞子、鳖等。温补肾阳食物
温补肾阳食物蛋白质、锌、锰、硒等含量较高,如海参、虾、桑葚子等。(二)现代膳食指南与传统平衡膳食理念的统一
营养与传统食疗学对食物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根据食物的来源、形态、食用后人体的感受等,对食物进行区分,并对其四气五味以及归经加以总结。其运用是按照中医藏象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病因机理论等基本理论,再加合理的搭配与制作,使人易于接受,从而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效果。
《饮膳正要》:“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解释为:养性:即养生。先:早于。数而少:次数多而量少。顿而多:次数少而量多。善于养生的人,先饿了才吃,先渴了才喝,吃饭要次数多而食量少,不要一次吃得过多,否则难以消化,要经常使自己好像饱中饥、饥中饱。不要等到很饿的时候再去吃饭,不要等到很渴的时候再去喝水。饮食有节或饥饱适当都是指饮食要适度,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它是保证合理膳食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当食欲得到满足时,热量需要即可以满足,表示人体健康的标准之一的体重也可以维持正常。进食过少引起消瘦,进食过多引起肥胖,无疑都是不好的。
我国古代对饮食过多给人带来的损害十分注意。《黄帝内经》说,饮食“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首先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再则可引起某些疾病。对于饮食营养过于丰富造成的严重后果,《寿世保元》指出:“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古籍选读本章小结掌握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概念、内容及特点;了解营养与传统食疗学与现代营养学的联系。了解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医家和著作;熟悉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发展简史;01020304课后思考题1.什么是营养与传统食疗学?2.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3.试述营养与传统食疗学同现代营养学的联系。4.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振兴中医药”的背景下,试述营养与传统食疗学应发挥的作用。营养与传统食疗学01.02.目录CONTENTS中医营养与食疗学基础理论第二章
营养与传统食疗学基础营养与食疗的基本原则营养与食疗方法03.学习目标熟悉阴阳、五行、藏象的含义及特性;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分布及生理功能;掌握营养与食疗的基本原则;能够建立理解和掌握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理论基础;1.2.3.4.培养学生初步建立营养与传统食疗学的思维方法。5.中医营养与食疗学基础理论01整体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食药同源食药性味脾胃为本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观包括人体本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法、辨证、食疗、养生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脏(里)六腑(表)体表组织器官心小肠舌、脉肺大肠鼻、皮毛脾胃口、肌肉肝胆目、筋肾膀胱耳、骨以心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心神为主宰,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与肢节”(《灵枢·海论》)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络,将人体各腑脏、孔窍、皮毛、筋肉以及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体结构的整体性
人体是由若干组织和器官组成的,每个组织或器官都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但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技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功能的整体统一性。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不局限于单一组织或器官,其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和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首先要着眼于整体,既注重发生病变的局部,有重视局部病变对其他脏腑的影响,也强调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病理变化的整体性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即所谓“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个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婚姻、人际关系
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宗教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时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具有统一性。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人的身体机能、心理机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一)阴阳学说阴阳,说明事物对立统一矛盾现象的的代名词。阴阳学说,是研究用对立统一的关系来阐释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思想和方法论,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阴阳的产生:指日光的向背。
形成的源流脉络
1、阴阳学说起源(1)形成于西周:《周易》(2)用于医学理论:《黄帝内经》《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学说基本内容2、阴阳学说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如:春夏——温热——阳气上升,制约寒凉之气
秋冬——寒凉——阴气上升,制约温热之气
*阴阳双方对立是绝对的,阴阳对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阴阳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2、阴阳学说基本内容(2)阴阳的相互依存(互根)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用关系在自然界和人体的普遍性。2、阴阳学说基本内容(3)阴阳的相互消长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消长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若消长的量超过一定限度,阴阳消长就会失去调节,表现某一方的偏盛或偏衰,属反常现象。2、阴阳学说基本内容(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方转化,从而出现性质的转变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人体部位脏腑组织阳上部、体外、背、四肢外侧六腑、络脉、气、皮毛阴下部、体内、腹、四肢内侧五脏、经脉、血、筋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各组织结构,都可划分其阴阳属性。
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归纳表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使人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平人。人体生理功能,无论从整体还是从部分而言,皆可以阴阳加以概括。
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属性归纳表生理活动气机运动阳兴奋、亢进、功能活动升、出阴抑制、衰退、营养物质降、入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说明人体的人体的病理变化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使人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平人。人体生理功能,无论从整体还是从部分而言,皆可以阴阳加以概括。人体阴阳平衡——正常生理状态人体阴阳失调——病变状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无论临床疾病的病理变化多么复杂,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用于疾病的诊断
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属性。审别阴阳——中医辨证的总纲领-八纲辩证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用于疾病的诊断
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保持和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
调和阴阳——中医治病的总原则。指导养生:顺从四时阴阳变化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用于疾病的诊断
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保持和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
调和阴阳——中医治病的总原则。指导养生:顺从四时阴阳变化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二)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唯物论);
行,含有运动变化之义(辩证观)。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制化规律,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尚书》始明确提出“五行”一词。
《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木: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火: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光明土: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金曰从革
沉降、清洁、肃杀、收敛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2、
五行的特性2、
五行的特性自然界五行人体方位气候发展过程五色五味时令脏腑五官形体情志五液五华东风生青酸春木肝胆目筋怒泪爪南暑长赤苦夏火心小肠舌血脉喜汗面中湿化黄甘长爰土脾胃口肌肉思涎唇西燥收白辛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毛北寒藏黑咸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发五行系统表
3、
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3、
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相生相克含义※相生:是指一行对另一行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相生的意义:五行相生,说明事物与事物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这种促进使事物得到发展
※相克:是指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抵制、制约的作用。相克的意义:如此相互制约,无有终始,维持动态平衡。每一行都有我克(所胜)关系,也有克我(所不胜)关系。
3、
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相乘相侮含义※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克制。"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在人体,则前者是生理状态,后者则为病理状态。※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克。
例如临床所见的支气管扩张病证,病位在肺,每因肝气郁结,气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见咳血,则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则为木郁乘土。4、
五行学说的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归于五行,以五行特性来类比五脏的功能特点。4、
五行学说的中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合一五行系统,将人体脏腑、形体、官窍、情志分归五行,构成五个生理系统。*说明五脏的某些相互关系以相生规律阐释五脏间的相互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心火以温脾阳,助其运化土生金——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生水——肺清肃下降以助肾水水生木——肾水以涵养肝木以相克规律阐释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木克土——肝之条达以疏泄脾土的壅滞土克水——脾之运化以防止肾水泛滥
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以防心火亢烈火克金——心火之阳热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以抑制肝气升发太过
结论:五脏相生相克维持动态平衡。4、
五行学说的中医学中的应用(2)说明五脏病理变化
※相生关系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4、
五行学说的中医学中的应用(3)用于疾病诊断
※根据五行的归属,推断病变所在
从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例:面青、喜食酸、脉弦——肝病。※
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推断疾病预后
从他脏所主之色用于诊断,来推测五脏病之传变例:脾虚病人,本当面黄,若见青色——肝木乘脾土4、
五行学说的中医学中的应用(4)用于疾病的治疗
※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据五脏生克理论,某一脏受病,可通过母子相及和相乘相侮传变形式波及他脏受病。故治疗时,可据五脏病证的母子相及和乘侮传变规律,及早采取阻截病证传变的措施,预防五脏病证的传变。《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脾。脾胃不伤,则病未传而易愈。4、
五行学说的中医学中的应用(4)用于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与治法
4、
五行学说的中医学中的应用(4)用于疾病的治疗※指导饮食与用药五色入五脏;五味入五脏
例:白芍、山茱萸酸味入肝经以滋养肝之精血;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泻肺热等。
※
指导针灸疗法和精神疗法针灸:临床选穴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精神疗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以情胜情。
三、藏象学说(一)概述藏象藏象通“脏”,指人体的内脏,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内藏、隐藏,指人体的内脏内藏于躯壳内(不可直观)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藏于内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反映于外的征象1、藏象的概念三、藏象学说2、藏象学说的形成★何谓藏象学说?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来研究、推论人体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初步的解剖知识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象变反映了脏变,脏变决定了象变,根据象变推知脏变
3、大量的临床实践检验和反证三、藏象学说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1、五脏和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的统一整体如: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2、五脏同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如:心→小肠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三、藏象学说以功能为主的学说
1、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3、藏象学说的特点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1)以脏腑为基础,讨论了各目的功能特点
①何谓脏腑?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②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五脏——实体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六腑——空腔性器官,受纳腐熟,传导变化以及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形态类腑,功能似脏。
(2)讨论了脏腑与其基本物质的关系。4、藏象学说的内容(二)脏腑内脏的总称脏腑是包括形态、生理、病理学在内的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概念分类五脏组成:心、肝、脾、肺、肾生理特点: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生理特点: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篇》)藏精气而不泻:不排泄浊气;满而不能实:能饱满而不能盛实;传化物而不藏:传,传导,化物,水谷。排泄水谷糟粕而不贮藏。实而不能满:能盛实而不能饱满。心的生理功能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主血脉主神志主血主脉参与血液生成:心生血脉为血之府心脉血系统:心起主导作用主宰全身生命活动:“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功能】(1)主血脉1、含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生理方面———①心气的推动②血液的充盈2、条件③脉道的通利心气: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心脏功能转化
3、临床意义心主血脉正常血运正常
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有率有律,舌红润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心的生理功能】
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脉搏细腻无力大汗淋漓,心跳缓慢,脉微弱
血脉空虚,运行不畅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心血瘀阻,血运不畅心阳暴脱病理方面左前胸憋闷,剌痛,面色晦暗,唇色青紫,脉结代3、临床意义心主血脉失常【心的生理功能】(2)主神志1、含义生理方面①长期的生理病理观察
②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
2、机理③与物质基础有关—心血3、临床意义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神有所养——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人格倾向等。
【心的生理功能】精神不振、健忘、思维反应迟钝,重者神志异常邪扰心神——心失所养——
病理方面心血不足——神失所养——
3、临床意义心功能失常轻者心烦重者发狂、昏迷附:主血脉与主神志的关系在生理方面:在病理方面: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心血衰少可引起心神变化心神变化可影响到血液异常
(二)心的系统联系
心心合小肠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窍为舌其华在面在体合脉与夏气相通应【肺的生理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1、肺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
进行气体交换
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吸入清气O2,呼出浊气CO2)
(1)含义:(司呼吸)是指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实现气体交换(2)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肺气充足——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肺气不足——呼吸无力,少气不足以息(胸闷、咳嗽、喘促)【肺的生理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全身之气(1)含义: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2)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肺气充足————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呼吸有力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肺气不足————宗气不足,气机不调,呼吸无力参与宗气的生成:吸入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调节全身气机:带动全身气的升降出入(宣降)自然之气清气浊气鼻肺司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生成宗气一宣一降,调畅气机主一身之气肺主气【肺的生理功能】二、肺主宣发肃降1、肺主宣发(3)临床意义病理方面肺失宣发——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鼻塞,皮毛干枯憔悴,无汗等①通过肺气的宣发,向体外排出浊气
②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即宣通,布散。指肺的运动特点,向上,向外
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代谢后的废液排出体外(汗)
【肺的生理功能】二、肺主宣发肃降2、肺主肃降(1)含义:(2)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病理方面①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纳于肾,保持呼吸平衡②肺位最高,可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等物质向下布散即清肃、洁净、下降。指肺的运动特点,向下,向内
③将代谢后的废液及糟粕下输至肾及大肠、膀胱,排出体外④肃清呼吸道的异物以保持肺及呼吸道的洁净通畅【肺的生理功能】三、肺主行水1、含义:主通调水道。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推动水液的输布与排泄3、生理作用4、临床意义宣肃正常——水道通利,水液代谢正常——小便通利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宣肃失常——主宣发主肃降2、机理:依赖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①将津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③调节汗液的排泄
②将浊气排出体外
①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向内输布
②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输送,使之成为尿之源,经肾、膀胱气化成尿排出体外通调失职,水液代谢异常,水津不布——小便短少、痰饮水肿、咳喘胃肺脾水饮内脏尿肾膀胱体表呼吸道肃降宣发向上向外汗《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四、肺朝百脉1、含义: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的作用。2、生理作用①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使之变为血中之气,营养全身②血脉为心所主,但有赖于宗气贯心脉行气血的作用肺肺合大肠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窍为鼻,上系于喉其华在毛在体合皮与秋气相通应(二)肺的系统联系【脾的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1、运化水谷①消化:饮食物——胃的受纳腐熟(初步消化)——②吸收并传输水谷精微:《难经》“脾助胃气,主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
脾气散精——上归于心肺——布散全身(营养作用)
(1)含义: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并转输精微的作用。(2)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脾气健运——消化、吸收、传输正常,气血充足,营养全身——脏腑机能正常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
脾失健运——消化、吸收、传输异常,气血不足,全身失养——腹胀少食等症状脾胃的共同消化产生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脾的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2、运化水液(2)生理作用①吸收布散水液:把人体所需水液转输至全身——发挥濡润涵养的作用②促进水液代谢:把人体多余的水液转输至肺,宣发成汗;转输至肾,气化成尿③脾土喜燥恶湿:水湿停留——影响脾阳——脾阳不运——水湿停留【脾的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2、运化水液(3)临床意义脾气健运——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失健运——吸收布散水液失常
吸收布散水液正常上输于肺——滋润濡养全身
转输于肺肾——肺——外自皮毛——汗
肾——下达膀胱——尿
宣发
气化水湿停聚——痰饮
溢于肌肤——水肿
留于腹腔——腹水
停于肠道——大便稀溏
脾主运化示意图水谷口胃脾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转输吸收消化心肺输布全身(精微和水液)主运化【脾的生理功能】二、脾主生化气血1.含义: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化生的物质基础。2.生理作用气血的化生均来源于脾所运化的精微营养物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3.临床意义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生化旺盛——元气充沛,血液充盈——脏腑强盛
脾失健运——水谷精和同乏源——气血生化↓——气血亏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眼花面色(白光)白【脾的生理功能】三、脾主清上升: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胃向下传送食物,脾向上传输水谷精微1.含义2.机理3.临床意义脾气充盛——脾能升清——水谷精微吸收正常——营养全身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气虚弱——升清失职——水谷精微吸收失常——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上升:脾气散精,上输心肺升举:脾主升发,升举内脏升举:脾胃是脏腑之气升降的枢纽,是脏腑的升降相宜、平衡协调是主要因素脾主升提——内脏相对固定不移
脾虚——升提失职,脾气下陷——内脏下垂,久泻,脱肛
【脾的生理功能】四、脾统血1、含义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统摄血行脉中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不能统摄血行脉中——溢于脉外——各种出血证2、机理3、临床意义①气的固摄作用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逸出脉外。附:脾统血与脾主运化、主升的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在生理方面:在病理方面:脾主运化正常脾气主升
气血旺盛
脾得气血濡养
脾能统血
脾主运化失常脾气不升
气血不足
脾不统血
脾失气血濡养
脾肺合胃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体合肉,主四肢与长夏之气相通应(二)脾的系统联系【肝的生理功能】一、肝主疏泄(一)含义:肝气有升发条达之性,可以疏通、畅达、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二)机理1.调畅气机
①肝木喜条达②与气的运动变化有关系(三)生理作用2.调畅情志3.促进脾胃消化4.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5.调节生殖功能气机调畅,气血平和调达舒畅,气血和调调节脾胃气机促进胆汁分泌气行血行气行水行排卵与月经——血液充盈胞宫排精与生殖——疏藏结合【肝的生理功能】1、调畅气机(1)气机的概念(2)临床意义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运行通利——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活动正常生理方面病理方面
疏泄失常——气机失调一、肝主疏泄疏泄太过——气火上逆——头目胀痛,面红耳赤急躁易怒,甚则昏仆疏泄不及——气机郁结——胸肋胀痛,乳房小腹胀痛
【肝的生理功能】2、调畅情志临床意义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精神舒畅,乐观开朗生理方面病理方面
疏泄失常——气机失调一、肝主疏泄升发太过——易于激动,发怒,易躁气机郁结——心情抑郁,胸闷,喜叹息,多疑善虑,多愁善感【肝的生理功能】3、促进脾胃消化(1)几个知识点(2)机理一、肝主疏泄胆:附于肝叶之间,胆汁由肝之精气凝聚而成。胆汁的分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胆汁的功能:帮助脾胃的消化功能。①分泌胆汁,帮助脾胃消化(尤其是脂肪类食物)②调畅气机,促进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肝的生理功能】3、促进脾胃消化疏泄正常——气机调畅生理方面病理方面
疏泄失常一、肝主疏泄脾升胃降——消化吸收正常
胆汁分泌排泄正常——脾胃消化功能正常
脾升胃降失常—脾气不升——
头晕目眩,精神不振,腹胀,纳呆,内脏下垂胃气不降——
呕吐,呃逆,喛气
胆汁分泌排泄异常——脾胃消化吸收异常——食欲不振,腹胀,胆汁外溢
【肝的生理功能】4、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疏泄正常——气机调畅生理方面病理方面
疏泄失常一、肝主疏泄临床意义血液运行正常——营养全身津液输布正常——滋润全身
气机郁结—血液运行障碍—徵瘕痞块气滞血瘀—月经不调水津不布—水肿,臌胀
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吐血,咳血
5、调节生殖功能【肝的生理功能】二、肝主藏血(一)含义:肝具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涵养肝气防止出血
(二)生理作用贮藏血液为肝调节血量提供物质基础
调节血量肝藏血活动静止外周血量增多肝藏血量减少外周血量减少肝藏血量增多调节血流量供养相关组织器官动静【肝的生理功能】肝藏血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器官得以濡养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在生理方面,相辅相成;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目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藏血不足——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视物昏花,雀目,肢体麻木
藏血失职——血液妄行——吐血、衄血,月经过多调节血量以贮藏血液为基础(前提),但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二、肝主藏血(三)临床意义掌受血而能握
女子月经按期而至,量适中
指受血而能摄
(四)肝藏血与主疏泄的关系肝肝合胆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窍为目其华在爪在体合筋与春气相通应(二)肝的系统联系【肾的生理功能】一、肾主藏精1、肾藏精的含义:★精的含义:具有贮藏和闭藏精气的作用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狭义:指具有生殖作用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精的来源: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夫精者,生之本也”——《素问》来源于父母,禀受于先天,补充于后天【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精的区别: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源于父母,与生俱来出生后不断摄取食物,通过脾胃化生含义指具有生命活力,形成胚胎,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即生殖之精指维持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即水谷之精【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为用肾藏精先天之精——藏于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后天之精——除供机体活动外,其余藏于肾组成肾中精气资助补充精不宜过度消耗【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2、肾藏精的作用:(1)促生长发育幼年期肾中精气逐渐旺,齿更发长(男子八岁、女子七岁,肾气旺)
青年期肾中精气比较充盛——逐渐发育成熟,而且开始具备生殖能力生长发育期
男子二八——三八女子二七——三七肾气盛真牙生
发长极天癸至
男子精气溢泻
女子月事以时下阴阳和,故有子天癸——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一种精微物质【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2、肾藏精的作用:老年期肾中精气逐渐衰少,机能活动减弱肾气衰阳明脉衰,天癸竭男子精少
女子地道不通
男子五八——八八女子五七——七七面焦,齿槁,发堕白,形体皆极观察人的四期标志——齿、发、骨
壮年期肾中精气完全充盛男子三八——四八女子三七——四七肾气平均——发长极,筋骨劲强,肌肉壮满身体盛壮【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2、肾藏精的作用:中年
┌──┐
青春│肾气│老年前
┌──┘平均└───┐
幼年│天癸至天癸绝│老年
┌──┘└──┐
出生│肾气盛盛肾肾气衰│死亡
──┘渐壮气└──
先天之精气渐肾精衰竭
肾长老衰
生已
(2)促生殖:肾精产生天癸而主生殖。2、肾藏精的作用:【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发精髓肾血藏生养生(骨髓)【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3、临床意义肾精不足肾阴不足肾气不足肾阳不足
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殖功能低下(不孕不育)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梦交舌红少苔,脉细数喘促,小便频数,尿后余沥不尽甚者遗尿,滑精,早泄月经崩漏,带下稀多,滑胎腰膝冷痛,精神疲惫,形寒肢冷,小便频数,阳萎早泄宫寒不孕,浮肿,舌淡脉迟弱虚无热象虚有热象
虚无寒象
虚有寒象
均为物质不足
均为功能低下
肾无实证【肾的生理功能】二、肾主一身之阴阳2.机理肾精是生命活动的本原,化生真阴真阳(元阴元阳)元者头也,引申为首位的肾阴肾阳是各脏阴阳的源头:肾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与各脏阴阳的关系脾阳、心阳,肝阴、肺阴、心阴【肾的生理功能】二、肾主一身之阴阳1.人之阴阳主要体现为肾之阴阳2.肾之阴阳影响他脏之阴阳3.调整阴阳立足于调整肾之阴阳各脏功能活动均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阳虚=气虚+温煦↓阴虚火旺=阴液不足+宁静↓三、肾主水液代谢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肾气不足—气化异常—开合失度
肾气充足——气化正常——开合有度,水液代谢正常
1、含义2、机理3、临床意义合多开少——小便不利,水肿亦称“肾为水脏”。指肾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开多合少——小便清长,失禁【肾的生理功能】肾阳主宰人体的水液代谢(蒸腾气化)司膀胱开合(开,水液代谢后的排泄;合,机体所需水液得以潴留)尿膀胱肾肺脾胃水饮肾主水的作用示意图分清泌浊司开合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四、肾主纳气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肾气不足——摄纳无权——肾气充足——摄纳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1、含义2、机理3、临床意义呼吸表浅,喘促,呼多吸少,动辄气急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以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生理功能】肾与肺经相联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的封藏作用(肾为封藏之本)“肾不纳气”肾肾合膀胱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窍为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体合骨,生髓充脑与冬气相通应(二)肾的系统联系四、精、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学说。(一)
气1、气的概念2、气的生成、运动3、气的功能4、气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功能
1、气的基本概念气哲学——构成世界的本源,运动着的客观存在——抽象医学——————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人体之气(人气)(1)气的含义:
是人体内活力很强,动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人体之气的存在形式:1、气聚而成形者——人的形体,如脏腑、肢体等。2、弥漫而流动不息者——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2、气的生成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肾藏精肺主呼吸脾胃运化人体之气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一身之气元气谷气自然界清气宗气肾为生气之根肺为生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营气卫气3、气的运动(一)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机有枢机、关键之意。(二)气的运动形式1、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升、降、出、入2、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脏与腹言:五脏宜升,六腑宜降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脾升胃降,气机升降枢纽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心肺脾胃肾肝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气的运动失调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气闭:气内结于内,不能外出。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4、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6)营养作用(1)推动作用1、含义: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2、作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推动血液的运行;
推动津液的输布和排泄。(2)温煦作用1、含义:气对机体的温暖、熏蒸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阳气而实现的。2、作用:维持体温的恒定
维持肝脏经络的生理活动
维持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3)防御作用1、含义: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2、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邪正交争,驱邪外出
自我修复,恢复健康气相得则和气不相得则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4)固摄作用1、含义:气对血、精、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防止妄失的作用。2、作用:固摄血液,防止溢出脉外,保证血行脉中。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常)(5)气化作用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的变化。2、作用:
气血精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转化
形与气的相互化生和转化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6)营养作用1、含义:由脾胃运化食物而化生的水谷精气的作用。2、作用:
与津液结合成为血液,经脉管运送营养全身。
凝聚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各种器官等形体。
被消耗而产生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动力。5、气的分类(肾中)真气先天之气——父母精气元气后天之气水谷精气自然清气宗气(胸中)营气卫气(脉中)(脉外)脏腑之气(脏腑之中)经络之气(经络之中)(1)元气1、含义: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本始、原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生成与分布(1)生成:来源于先天———肾中之精气元气生成充养与后天———脾胃水谷之气充养(2)分布:藏于肾(命门)三焦全身通过通行3、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2)宗气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华而化的气。2、生成与分布(1)生成: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胃化生水谷之精气(2)分布:积于胸中
贯注心肺3、主要功能走息道而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积于胸中宗气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其下者贯心脉,下行手足保证视、听、言、动的功能正常(3)营气1、含义:行于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2、生成与分布(1)生成:脾——水谷精气肺——自然之气(2)分布:行于脉内3、主要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十二经循行任督循行循行于全身(4)卫气1、含义: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作用的气。2、生成与分布(2)分布:行于脉外与营气相偕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卫气(1)生成:脾——水谷精气肺——自然之气卫气
营气
卫气
概念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气属阴,又称营阴。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属阳,又称卫阳。
生成分布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行于脉中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行于脉外
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营气与卫气比较(二)血1、血的基本概念
(1)血与气
在生命物质——气、血、津液系统中,气与血长并称为气血,气与血相比较,气无形,血有形,气属阳,血属阴。故一般视气和血为生命两大基本物质。(2)血的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血的生成
(2)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3)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脾胃: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2】心肺:营气和津液由脾上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化赤而为血。【3】肝:疏泄气机,影响脾胃运化;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配合肾精化血。【4】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为血,肾精化生元气,促进脾胃运化,有助于血液化生。血液化生示意图饮食水谷水谷精微脾胃之气营气津液肾精肝心脉血清气肺气肾气中焦受气取汁髓心气3、血的运行运行方式:
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不已,流布全身。《黄帝内经·灵枢·动输》——”如环无端“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气的固摄作用—控摄血液按一定轨道运行脉道通畅无阻血液的质量病邪的影响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肝主疏泄——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肝藏血——防止血溢脉外脾主统血——控制血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溢脉外血的运行
相关脏腑功能4、血的功能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面色肌肉皮肤神志活动(血者,神气也)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3.肌肤毛发光滑4.神智活动正常毛发血的濡养功能(三)津液1、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分类质地分布生理功能津清稀肌表、孔窍、血脉滋润皮毛、充养肌肉、化生血液
液粘稠关节、脏腑、脑髓滑利关节、濡养脏腑、充养脑髓2、津液的代谢(1)津液的生成《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谷胃小肠大肠脾游溢精气别浊分清大便A.脾胃运化B.小肠主液C.大肠主津2、津液的代谢
(2)津液的输布脾气散精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肾主津液上输于肺全身各脏腑直接向四周布散宣发肃降身体外周体表和上部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重新吸收尿液清者浊者代谢后的浊液肝主疏泄三焦决渎水液胃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粪便脾肺肾膀胱尿液头面肌表
脏腑组织三焦肝胆口鼻呼气
汗液温煦水之下源水之中州水之上源(3)津液的排泄3、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4、排泄代谢产物;5、运载全身之气。(四)
气血津液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气对血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气为血之帅血对气A.血能生气B.血能载气血为气之母临床应用:①血虚时,补血+补气;②血瘀时,活血+行气③气虚出血时,补气+止血病理:大出血时,气随血脱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对津液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津液对气津能载气临床应用:①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②水液停滞时,利水+行气③气虚津液流失时,补气+固津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3、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来源相同相互化生血津液失血过多血液渗入津液(津液亏损)脉内脉外失血过多导致津液亏损生理:津血同源病理:血燥津枯,津枯血燥临床应用:“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大量外泄血液渗出津液津液脉外脉内津液大量耗损导致血脉空虚营气(血脉空虚)气血津液关系示意图气津液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生气血能载气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四、气血津液学说与药膳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来源:来自父母的精气;水谷精微之气和自然界清气。气的生成,与先天之精气、饮食营养、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特别是饮食伤人,脾胃先受其害,《脾胃论》所言:“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所以在临床施膳中,特别强调调补脾胃的重要性。脾胃健旺,则元气充足而病不生;脾胃受损,则元气不足,易生疾患。血和津液均是人体的精微物质,提供营养物质,是脾胃受纳水谷而化生的精微。血、津液属阴,主濡润;气属阳,主温煦。气与血、津液之间又可以相互滋生,功能上亦相互协调。“气生血,血生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府”、“气行血,血载气,气统血,气统摄律液”、“气随血脱,血随气亡”。可根据这些论述提出施膳原则,“补气生血,气血双补”。五、食药同源
定义:我国自古就有食药同源的说法,食药同源的原始含义是指事物和药物均来自自然界的动植物,这些在综合性本草以及中药著作中体现的十分突出。相同处——
食药同源,由同一理论指导,因此二者在性能上有相通之处,食物也具有类似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属性,食药相通是食物能够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不同处——
尽管食药同源,食药相通,但食物和药物还是存在区别的,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常人来说,食物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药物只是备用品。食物含有营养精微,是维持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需要每天补充。第二,药物作用峻烈,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容易伤人,正如孙思邈所言“药性刚烈,犹若御兵”。食物则比较平和,作用和缓,无毒副作用,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方·序论第一》“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第三,药物作用强,起效快。食物作用弱,起效慢。六、食药味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七、脾胃为本《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脾胃是人体营养过程的重要器官。脾主运化主升运化水谷运化水湿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降脾胃主要功能营养与食疗的基本原则02整体性原则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善一、整体性原则
在中医学理论中,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是最突出的特点。整体观念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各个环节中,营养与传统食疗学在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药与膳食的相互结合。
人的整体性;
人与社会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天人合一;二、三因制宜原则三因制宜原则因人因时因地老幼、强弱、性别的差异,时令季节寒暑更迭,地域高低燥湿不同,这些都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病、证、症的区别
症证-病-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风寒束表脾胃虚寒。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三、辨证施善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辨证内容辨证论治·含义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产品的宣传
- 产后奶涨的护理措施
- 环水保培训课件模板
- 化学教学经验总结
- 护理服务质控检查汇报
- 营业员辞职申请书(10篇)
- 2022年度教师工作总结
- 【历史】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 腘窝囊肿病人的护理
-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10篇
- (新版)管道工(初级)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大话机器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青海大学
- 含新能源发电接入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阻尼控制研究综述
- 2024年全国甲卷高考数学(理数)真题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 电大建筑材料(A)历年试题和答案(精)请勿转载
-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数学试卷(含解析)
- 实验室生物安全试题及参考答案
- 儿童图书出版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 2024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
- 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