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_第1页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_第2页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_第3页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_第4页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健康环境健康?2我们身边存在哪些对健康有影响的环境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如何应对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对健康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3一、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天人合一”“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

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4(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环境和人体之间所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环境中各种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动态平衡保持人体经常处于健康状态的基本条件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元素构成人体组织的各种元素和环境中元素的分布丰度明显相关5(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体对环境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调节功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动初次进入高原地区,大气中氧含量稀少,人体就通过增加呼吸空气量、加快血液循环、增加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以提高机体携氧能力等机制,适应缺氧环境,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顺四时而知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6机体的适应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遗传特征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区的的人群,对各种异常的外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性质等有关。环境因素作用强度过大或环境中出现大量新的污染物,超出了人类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有害的健康效应,引起人体某些功能、结构发生异常反应,使人体产生疾病甚至造成死亡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7(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任何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只有通过机体内环境的改变才能产生相应的效应人类健康、疾病都是环境因素和机体内因(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决定肿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和机体的交互作用“环境扣扳机environmentpullsthetrigger”效应JudithStern机体-环境暴露与健康的关系8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多态性肿瘤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肿瘤的遗传易感性与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有密切的关系I相代谢酶和Ⅱ相代谢酶的多态性往往决定着癌症的发生率和发生类型CYP1A1*2A和CYP1A1*2B純合型的个体可产生高诱导活性的CYP1A1酶,使致肺癌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活化速率加快,使该基因型携带者成为肺癌的易感个体CYP1A1基因的多态性还与膀胱癌、乳腺癌、结肠癌、子宫肌瘤等的易感性有关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9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铅处于相似环境铅暴露的儿童血铅水平,有的很高,有的并无明显增高同样血铅水平的儿童有的表现为明显的智能发育障碍,有的对智能的影响却不明显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除环境暴露因素外,机体的易感性可能也是铅毒性作用的重要决定因素δ-氨基酮茂酸脱水酶(ALAD)基因ALAD1-2杂合子和ALAD2-2纯合子基因型的人群对铅中毒的易感性增高→携带ALAD2等位基因的个体是铅暴露的高危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血红蛋白沉着症基因10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缺乏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的代谢酶——苯丙氨酸羟化酶使苯丙氨酸在血液、脑脊液、各种组织和尿液中的浓度极度增高高浓度的苯丙氨酸及其旁路代谢物导致脑细胞受损由于酪氨酸来源减少,致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和黑色素等合成不足如果对这类患者及早限制苯丙氨酸的摄入量就可以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疾病和损害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机体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调控体内代谢酶、激素受体等的基因相继被揭示对人类疾病发生和基因多态性(易感基因)关系的研究正成为当代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热点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1(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环境中存在诸多对人类生存和健康必需的有利因素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适宜的气候等环境中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和生存不利的因素严寒酷暑等恶劣的气候条件、土壤和饮水中某些化学元素含量异常、各种自然灾害12很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利”和“有害”的两重性紫外线适量照射具有杀菌、抗佝偻病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过量照射可以引起红斑效应、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引起皮肤癌,还可以使人群白内障发病率增高Hormesis兴奋效应即使是传统意义上是有毒的物质,在极低剂量下也会表现出对机体的有益效应某些物质在低剂量预处理细胞或机体后可产生对随后相对高剂量诱发损伤的抗性低剂量暴露对机体显示“有益作用”,而高剂量时显示“有害作用”较大量长期饮酒可增加食物癌、肝癌和肝硬化的危险性,而少量喝酒可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铅、糖精、X线等过渡补偿效应低剂量有害物质刺激机体的有益反应,正常功能得以加强,使机体更好地抵御以后的刺激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13小结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表现为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而且地壳和人体血液中化学元素的丰度的相关性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机体的适应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遗传特征,但这种适应性是具有一定的限度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健康和疾病都是环境因素和机体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重要的依据是人类疾病发生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这也是目前环境卫生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一方面,环境既存在对人体健康和生存有利的因素,也存在有害的因素。另一方面,诸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利和有害的双重性。如何理解“人和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14二、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暴露特征与反应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15(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在单一介质内的迁移空气:扩散和对流水体:扩散、弥散和水流(平流和湍流)土壤:在其液体内的扩散或水通过土壤颗粒间空隙的运动在不同介质间迁移生物性迁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迁移的过程中,化学物质可能在生物体内储存和蓄积,使体内的含量增加,尤其在高位营养级的生物增加更为明显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16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化学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转化化学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大气: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可使大部分物质的毒性降低也可使某些物质的毒性增强,或形成更难降解的分子结构或更容易被生物吸收和蓄积的物质河流底泥中的无机汞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能转化为剧毒的甲基汞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往往是相互影响而伴随进行的一个连续的复杂过程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17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扩大暴露范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增加暴露途径汞污染:土壤、大气、水、生物影响暴露剂量生物放大作用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毒性增强:SO2SO3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18(二)暴露特征与反应暴露途径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就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就越明显影响吸收率呼吸道>消化道改变作用靶19剂量-反应关系剂量进入机体的外源性化合物的量在提及剂量的时候,必须说明接触途径反应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量反应/定量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氟化物摄入过多所致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质反应/定性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可定量测定,仅作定性描述,比如“阳性或阴性”“有或无”等,常以出现其效应的例数占总观察例数的百分比如发病率、死亡率等表示(氟斑牙)暴露特征与反应20暴露特征与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外源性化合物的暴露剂量和产生某种反应(量反应或质反应)的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阈值外源性化合物引起某一反应的临界剂量值剂量反应曲线无阈值化合物/0阈值化合物在大于0的剂量暴露下,均可发生有害效应无安全阈值遗传毒性致癌物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21剂量反应曲线

有阈值化合物单阈值化合物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有害效应的物质S形或抛物线形双阈值化合物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在整个剂量范围内呈U形。若摄入量太低,低于其较低的阈值时,会产生必需微量元素缺乏造成的不良影响(缺氟→龋齿发病率增加)。摄入量越低,有害效应越严重暴露剂量高于另一较高阈值时,又出现有害效应,且其程度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加重(高暴露剂量的氟→氟斑牙,氟骨症)剂量反应曲线

有阈值化合物单阈值化合物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有害效应的物质S形或抛物线形双阈值化合物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在整个剂量范围内呈U形。若摄入量太低,低于其较低的阈值时,会产生必需微量元素缺乏造成的不良影响(缺氟→龋齿发病率增加)。摄入量越低,有害效应越严重暴露剂量高于另一较高阈值时,又出现有害效应,且其程度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加重(高暴露剂量的氟→氟斑牙,氟骨症)暴露特征与反应22剂量反应曲线

双阈值化合物具有Hormesis效应的物质在高剂量下产生有害效应,而低剂量时却具有某种有益的效应或刺激作用在整个剂量范围内也具有双阈值其剂量反应曲线也可能呈U形。在高剂量产生有害效应时有一个阈剂量,在低剂量产生有益效应时也有一个阈剂量这种物质的浓度高于其较低阈值时产生有益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有益效应逐渐增加,到了一定剂量,机体进入自稳状态,然后随着浓度的增加,相应的有益效应逐渐下降,到浓度超过其较高阈值时,产生有害效应,且随着剂量的增加,危害逐渐加重。暴露特征与反应23阈值理论在环境卫生学中的意义制订环境卫生标准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单阈值化合物,允许浓度应低于其阈剂量对双阈值化合物,如必需微量元素,应考虑其“适宜浓度”范围,即不得低于较低的一个阈值,且不能超过另一个较高的阈值暴露特征与反应24暴露时间在较低剂量下的长期(数月或数年内的)重复暴露暴露频度暴露持续期暴露特征与反应体内靶部位化合物的浓度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暴露频度越高,靶部位的浓度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的时间就越短化合物的生物半减期也是影响靶部位蓄积量的重要因素半衰期长的化合物在较短时间内蓄积量就能达到有害作用水平化学污染物进入机体经过六个生物半衰期后,在体内最大可能蓄积量就趋于稳定了摄入量也是影响靶部位蓄积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摄入量越大,达到平衡后其最大蓄积量越大25功能蓄积当机体多次反复接触化学毒物一定时间后,用最先进和最灵敏的分析方法也不能检测出这种化学物的体内存在形式,但能够出现慢性中毒现象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不在机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上产生的功能改变,即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从而导致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强,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因功能蓄积而致机体损伤程度同样呈现明显的时效关系与摄入量、每次所致功能改变的程度和时间有重要关系如果每次摄入量少,不致引起靶器官或组织功能的改变发生明显积累或反应性增强,这个摄入量仍可作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依据暴露特征与反应26机体对外源性化合物的反应性总是随着机体摄入该物质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增长而增强

√×√×暴露特征与反应27耐受性随着有害物质摄入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增长,机体呈现出对该物质的反应性降低或减弱用有机磷农药反复染毒大鼠后,出现明显的耐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动物体内脑细胞膜上与该化合物特异结合的受体数目明显减少暴露特征与反应28小结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通过哪些方面来影响环境因素的暴露?暴露途径通过哪些方式来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无阈值化合物和有阈值化合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有什么特点?影响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的环境因素暴露特征有哪些?29(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30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分类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31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联合效应的强度为各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N=A+B)化学结构相似、或毒作用靶器官相同、作用机制类似的化合物同时存在时,往往发生相加作用有机磷农药——胆碱酯酶协同作用两种化学物质所产生的联合效应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单个物质作用强度的总和(N>>A+B)四氯化碳和乙醇——肝脏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32增强作用某一化学物本身对机体(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另一化合物对机体有一定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异丙醇对肝脏无毒,但当其与四氯化碳同时进入机体时,可使四氯化碳的毒性大大高于其单独作用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进入机体后,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物质互相干扰,使其联合效应的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这种作用称为拮抗作用大量口服铁剂可减轻锰的毒性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33(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人群健康效应谱根据不同级别的健康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冰山现象最弱的效应所占的比例最大最严重的效应即死亡,所占的比例很小34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在更低的暴露剂量下出现有害效应在相同环境因素变化条件下,出现某种不良反应的反应率明显增高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35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非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生活习惯心理状态暴露史保护性措施性别种族遗传缺陷基因多态性

先天性缺乏α1-抗胰蛋白酶的个体,对刺激性气体非常敏感,容易造成肺的损伤36环境基因组计划环境应答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有关基因10类共计200多种候选基因DNA修复基因、毒物代谢酶基因、激素代谢酶基因、受体基因、细胞周期基因、信号传递基因、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介导营养因素基因、参与氧化过程的基因和细胞内药物敏感基因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37三、自然环境与健康自然环境物理因素自然环境化学因素自然环境生物因素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极端天气高原特殊地理环境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毒素自然疫源性疾病38四、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水、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口、呼吸道、皮肤等)进入人体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而发生转化、降解或形成新的污染物环境污染物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探索敏感而特异的反应指标困难受污染影响人群反应的个体差异大,包括老幼病弱甚至胎儿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敏感人群39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急慢性危害致癌危害致畸危害

40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生物学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介水传染病在人员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的室内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传播,使易感人群发生感染煤烟型烟雾光化学型烟雾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一)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41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物质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慢性危害的产生和程度和污染物的暴露剂量、暴露时间、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机体反应特性等有关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害的逐渐积累,包括该物质在机体内的物质或功能蓄积是产生慢性危害的根本原因类型非特异性影响引起慢性疾患持续性蓄积危害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42非特异性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免疫功能、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抵抗力可明显减弱,对生物感染的敏感性增加,健康状态逐渐下降→人群中患病率、死亡率增加,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引起慢性疾患大气污染→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无机氟→骨骼系统和牙釉质的损害持续性蓄积危害铅、镉、汞等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43(二)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日本本土居民胃癌的发生率比居住在夏威夷的白种人高5-6倍,日本男性的结肠癌却比夏威夷的白种人低4-5倍。而日本移民到夏威夷后经历一段时间或他们的后代胃癌的患病率降至夏威夷白种人的水平,结肠癌和乳腺癌却明显上升,与当地白种人相当相对于种族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密切44致癌物的分类及环境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987年)能引起恶性肿瘤发生增多的化学物在某些情况下诱发良性肿瘤的化学物目前约有7000多种化学物进行了动物致癌试验,其中1700多种为阳性结果致癌物的分类按对人的致癌危险性:1类,对人致癌,87种2A类,对人很可能致癌,63种2B类,对人可能致癌,234种3类,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即可疑对人致癌,493种4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仅1种按活化的需要直接致癌物:不需要活化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需要活化按是否具有诱变性诱变性致癌物/遗传毒性致癌物非诱变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表遗传/基因外致癌物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45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空气污染与肺癌美国环保局1990年对26种空气污染物的致癌危险度评价结果表明,其中15种属于IARC分类中的第1和2类致癌物空气致癌物污染和肺癌的关系最为密切水污染与肿瘤美国环保局从自来水中检测出约765种有机污染物,其中20种为确证致癌物,36种为可疑致癌物,18种为促癌物,48种为Ames试验致突变物饮水暴露主要与消化道肿瘤的危险度增加有关46(三)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反应停”事件——开始受关注反应停事件受害者先天性水俣病米糠油事件受害者47环境致畸物和致畸因素已知的人类致畸因素有数百种,甚至更多导致出生缺陷率增加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25%,环境因素占10%,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及原因不明者占65%致畸作用的基本特征存在敏感期器官形成期是对致畸物最为敏感的时期在器官形成期,每种器官都可能存在相对敏感的特异期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48致畸作用的基本特征剂量-反应关系仅在特定条件下存在与致畸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有密切关系剂量过低,不足以显示确实存在的致畸作用剂量过高,会引起母体毒性或大量死胎和吸收胎引起特定器官畸形的致畸物还须在相应的敏感期给药才会有剂量-反应关系有阈值种属差异性大可能与代谢能力、胎盘种类、胚胎发育的速度和方式等有关在多数情况下,人比最敏感的实验动物更敏感应用动物致畸试验结果进行安全性评价应当十分谨慎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49致畸作用的基本特征致畸物的胎盘转运和转化影响致畸性双向转移转移速度与化学物的理化特性和胎盘性质有关多数实验动物在胚胎器官形成期以卵黄囊胎盘占优势灵长类则为绒毛膜胎盘胎盘结构如细胞层数的多少对外来化合物的通过有不同的机械阻隔作用胎盘生物转化酶系统对化学物的转运有更重要影响人类分娩的胎盘中已经被鉴定的细胞色素P450至少有5种,在胎盘中对化学物产生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生物转化效应胎盘中的转化能力比肝脏弱很多,但其酶活性可以因诱导而增加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50空气和水污染与致畸危害大气污染是先天畸形发生率升高的重要因素先天性水俣病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因水体污染导致的出生缺陷研究面临的问题开展环境因素对人类致畸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由于有害因素的复杂性而难于确定因果联系由于自然流产、获取资料的偏倚等原因,使畸形率或出生缺陷率的结果往往偏低在进行出生缺陷率的统计中,尤其要注意某种特定畸形,比如风疹引发的失明、耳聋等发生率的增加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51(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已被证实或疑为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化学物已有上百种目前认为这些物质与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某些癌症(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等)的发生发展有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证据证实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类健康后果之间有直接因果联系52五、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53(一)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基本内容研究已知的环境暴露因素对人群的健康效应分析健康效应在人群中的构成以及对发病前的不同级别的效应进行探讨,是环境流行病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探索引起健康异常的环境有害因素宣威肺癌、林县食管癌、克山病、水俣病、痛痛病等病因研究提供健康异常与可疑环境作用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资料,提出环境病因学线索进行暴露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对暴露的剂量和产生的效应进行尽可能精确的测量,获得准确的定量数据54基本方法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已知环境暴露因素,想研究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及其程度现况研究、定群研究和实验研究先进行现况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获得暴露与健康效应的联系,找出导致异常和临床表现的主要危险因素后,再选用定群研究或实验研究加以证实出现健康异常或临床表现后探索环境致病因素55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测量暴露测量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健康效应的测量对象:高危人群、抽样调查内容:疾病率、生理生化功能寻找早期特异敏感的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暴露与健康效应关系评价混杂因素控制因果关系判断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56生物标志定义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机体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分类暴露生物标志: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机体内可测定的生化、生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易感性生物标志: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的反应能力应用范围暴露的精确测量早期生物效应的显示宿主易感性的判定DNA加合物敏感地指示环境低剂量致癌物的暴露监测致癌剂的遗传毒性效应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57(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优点可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水平和强度(包括污染浓度和时间),并能使研究因素单一、准确,避免了人群调查中存在的众多干扰因素效应观察指标不受限制,能利用实验动物的任何组织和器官来观察环境有害物质所产生的病理改变,以便了解在体内作用的靶点和毒作用机制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更有利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58研究内容对未知毒性效应的化合物或环境因素,研究其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以及对其致畸、致癌、致突变性的特殊毒性作出评价对特定的环境污染物或因素,研究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卫生基准的制订及环境危险度评价提供依据毒作用研究,探索环境污染物或因素在机体反应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确定病因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59一般毒性的研究方法遗传毒性研究方法致癌性和致畸性测试环境生物监测方法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60一般毒性的研究方法慢性毒性试验研究较长时期内以小剂量反复染毒后所引起的毒性作用评价化学污染物在长期小剂量作用下对机体产生的损害和特点,获得剂量-反应关系资料根据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最小作用剂量以最大无作用剂量作为外推到人体暴露安全剂量的基础,根据受试物的毒作用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外推到人,再换算为不同环境介质中的限制浓度,作为环境有害物质浓度的基准值,为制订该物质的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61遗传毒性研究方法主要用途之一是致癌性的筛选被列入常规筛选试验组的方法主要有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SCE试验和显性致死试验等致癌性测试通过一组短期遗传毒理学试验进行致癌性的初筛动物致癌试验——致癌性确认短期诱癌试验长期动物致癌试验目前鉴定致癌物最可靠、使用最广的一种经典方法试验结果以观察哺乳动物组织病理学的形态变化为终点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62致畸性测试实验动物三段试验国内外应用三段试验确证和筛选了大量环境化学性污染物的致畸性我国大多测试环境因素致结构畸形效应,通常只进行第二阶段体外致畸试验主要用于研究致畸机制和筛选化学致畸物常见的体外致畸试验主要是全胚胎培养、器官培养和细胞培养三个层次的试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63环境生物监测现场生物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