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4页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市土地运用总体规划(-)文本(送审稿)扬州市人民政府九月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运用的现状与形势 5第一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第二节土地运用基本状况与重要问题 5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8第四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第三章土地运用战略及目的 13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目的 13第二节土地运用战略 14第三节土地运用目的 14第四章土地运用构造调节与布局优化 17第一节土地运用构造调节 17第二节土地运用布局优化 19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运用 22第一节土地运用综合分区 22第二节土地运用功效分区 24第三节县域土地运用调控 26第六章保护和合理运用农用地 30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30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32第三节统筹安排其它农用地 33第四节建设高效农业产业板块 34第七章节省集约运用建设用地 36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6第二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37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39第四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39第八章协调土地运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42第一节优化生态用地构造和布局 42第二节优化市区生态环境 44第三节严格管理永久性保护绿地 45第四节创立环境和谐型土地运用模式 46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运用调控 48第一节土地运用现状 48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49第三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49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 50第十章土地运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2第一节土地运用重大工程 52第二节土地运用重点建设项目 54第十一章规划管理制度与实施保障方法 56第一节建立健全农用地规划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56第二节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提高节省集约运用水平 57第三节创新生态管理体制,贯彻环境影响减缓方法 58第四节健全实施保障机制,完善实施保障体系 60第十二章附则 62第一章总则规划目的为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增进城乡建设用地构造及布局优化,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扬州市土地运用总体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严格贯彻“十分爱惜、合理运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节省集约用地为核心,以生态建设为依靠,对的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保、目前与久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的发展战略和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的,响应沿江沿河开发战略,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长三角一体化和泛长三角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为加紧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提供土地资源保障。规划原则1、保育资源,保护环境按照贯彻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规定,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科学配备耕地资源,强化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总量控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时按照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规定,结合生态市建设目的,加强土地与水资源协调运用和资源环保,合理安排生态用地空间,进一步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特质,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运用。2、保障用地,调控增加优化配备新增建设用地。保障城乡工矿发展用地需求,引导产业合理集聚,保障必要的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以及生态环保规定的重点项目用地;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用地需求,增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3、内涵挖潜,高效集约加大对城乡闲置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的清查与整治力度,充足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和推动城乡土地置换。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省型和环境和谐型社会的规定,遵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约高效”的原则,以供应引导需求,实现土地运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进经济构造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节。4、统筹区域,理性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和区位特点,统筹兼顾并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明确土地运用总体战略,划定土地运用分区,制订差别化的分区管制方法,形成协调有序的区域及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对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保及资源运用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建设用地管制边界,优化资源在时空范畴上的配备,增进都市理性发展。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土地运用总体规划审查方法》(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有关印发市县乡级土地运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告知》(国土资厅发[]51号);《国土资源部有关加强市县乡级土地运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告知(国土资发[]8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有关印发江苏省市县乡级土地运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方法的告知(苏政办发[]61号)》;《市(地)级土地运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市(地)级土地运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江苏省土地运用总体规划(—)》;《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种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省、市等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与规划。规划范畴扬州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663406.6公顷。规划期限本轮规划编制的基期年为,规划期限为-,近期规划目的年为,远期规划目的年为。

第二章土地运用的现状与形势第一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介于东经119°01′-119°54′、北纬31°56′-33°25′之间。南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联,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扬州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都市,交通便捷,素有“苏北门户”之称。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境内90%以上是平原,水面广阔,有长江岸线80.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4湖,汇入长江,境内全长143.3公里。经济社会条件底,全市土地总面积663406.6公顷,辖广陵、维扬、邗江3区和仪征、高邮、江都、宝应4县(市)。户籍人口456.31万人,都市化水平48%;地区生产总值922.0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389元,财政收入117.0亿元;三次产业构造为9.3:56.2:3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15元,是典型的人口集中与经济快速发展区。第二节土地运用基本状况与重要问题土地运用现状以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按照土地运用规划分类规定进行合适归并与细分,形成规划基础数据。末扬州市土地总面积663406.6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21%,人均面积0.15公顷。其中,农用地42566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16%;建设用地11474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0%;其它土地123003.11、农用地数量构造与空间布局全市耕地316400.6公顷(4746009.0亩),占农用地的74.33%,在市域范畴内均匀分布;园地10445.1公顷(156676.5亩),占农用地的2.45%,集中分布在高邮市、江都市;林地8671.3公顷(130069.5亩),占农用地的2.04%,重要分布在仪征市;牧草地5.7公顷(85.5亩),仅占农用地的0.001%;其它农用地90138.3公顷(1352074.5亩),占农用地的21.18%。2、建设用地数量构造与空间布局全市城乡工矿用地28031.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4.43%,重要沿京沪高速、宁通高速等交通走廊呈带状分布;农村居民点用地63245.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55.12%,多沿河沿路分散布局;交通水利设施用地20483.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7.85%;其它建设用地2982.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60%。3、其它土地数量构造与空间布局全市其它土地重要有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和滩涂苇地,其中河流水面、湖泊水面面积广阔,分别占全市其它土地面积的42.94%、40.21%。高邮市其它土地面积最大,占全市的51.84%,其湖泊水面占全市湖泊水面的83.50%,仪征市其它土地面积最少,仅占全市其它土地的4.41%。土地运用特点1、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比重大,耕地质量较高。底,扬州市农用地42566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16%。其中耕地是最重要的农用地类型,占农用地面积的74.33%。全市耕地适耕期长,土层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宜于种植粮、棉、油等粮食或经济作物。2、其它土地面积较大,水域资源丰富。底,扬州其它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8.54%。境内有一江四湖及大片浅水湖荡区,河流水面和湖泊水面是其它土地的主体部分,其比重达成83.15%。3、城乡工矿用地呈轴线式布局。全市城乡工矿用地多沿重要交通干线分布,其中,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仪征市及江都市重要沿宁通交通走廊及长江岸线分布;高邮市、宝应县及邵伯、范水等重点中心镇重要沿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和安大公路分布。4、土地运用构造地区差别较大。底,宝应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比不小于5,高邮市、江都市、仪征市分别为4.7:1、3.77:1、3.43:1,而扬州市区仅为1.88:1,土地运用构造地区差别较大,应根据分区土地运用特点,实施差别化的土地运用调控方法。土地运用重要问题1、耕地保护压力加大。规划期内扬州市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加之农业构造调节和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的临时占用和破坏,耕地数量减少趋势较大。同时可供整顿复垦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土地整治成本的提高和环境约束的日益显现,给全市“占补平衡”任务的贯彻带来了很大难度,保护耕地的压力将不停加大。2、建设用地集约运用水平有待提高。,全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为72.57万元/公顷,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6.18万元/公顷,在苏中、苏南各市排位靠后。全市工矿用地集聚度较低、单位用地投资强度较弱,低层级产业园区过多,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超标,土地资源运用粗放,节省集约运用水平有待提高。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规划实施效果《扬州市土地运用总体规划(1997-)》实施以来,在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双重作用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贯彻,控制和引导土地运用成效明显: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节省集约运用水平逐步提高,土地整顿复垦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得到加强,资源保护强度、环境整治力度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合理提高,土地市场和土地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适度发挥了配备土地资源的指导性作用。规划实施问题由于规划编制与实施阶段巨大的宏观经济环境差别,经济总量急剧扩张与经济构造大幅调节,城乡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规划预期,造成上轮规划合用性局限性,规划实施中出现了某些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与规划控制目的差距较大,规划实施难度增大;建设用地增加过快,规划缺少必要弹性,修改与调节较多;公众参加程度不高,社会监督作用微弱;规划实施机制不够健全,保障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第四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在改革开放不停深化,经济仍将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上海为中心、宁杭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紧,为扬州市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1、《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同意与实施,有助于进一步凸显扬州在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地区特色。《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打造沿运河发展带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走廊。扬州含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名城,沿运河发展带的着力打造,将增进扬州充足发挥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形成生态人文宜居都市。2、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有助于沿江产业集聚群的建设。沿江开发战略是江苏省实现新型工业化、推动区域统筹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随着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占江苏省沿江岸线20%的扬州市沿江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投资环境将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吸引更多基地型、龙头型的产业项目落户,增进沿江产业集聚群的形成与发展。3、扬州市沿河开发战略的提出,有助于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扬州市沿河开发战略是适应沿江开发战略深度推动的规定,着眼于沿江沿河联动开发、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提高,立足于沿河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沿河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市域沿江与沿河地区的互动开发,加紧沿河地区工业化、城乡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4、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有助于紧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润扬长江大桥、宁启铁路、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等一批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缓和了扬州市经济发展的交通制约,缩短了扬州与苏南、浙、沪的时空距离,拓展了扬州市建设当代化中心都市、提高辐射能力的空间,有助于扬州市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5、优良的区域生态环境有助于增强都市竞争力。扬州市近年来加强都市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及古城保护力度,改善了市域生态环境,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都市、国家环保模范都市、国家园林都市、中国人居环境奖都市、联合国人居都市奖等称号,都市形象得到明显提高,将进一步增进实体产业及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提高都市经济实力及综合竞争能力。挑战将来十五年是扬州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的矛盾凸显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可持续运用、生态环保和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更高规定。1、“保增加”与“保红线”的矛盾仍旧突出。目前扬州市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发展的核心时期,区域基础设施用地、城乡工矿用地将进一步增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还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支撑。然而,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同时新增建设用地将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当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调节部分耕地,耕地后备资源的有限性使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2、土地节省集约运用的难度加大。随着旧城改造、退二进三等政策的实施,扬州市建成区土地集约运用程度已相对较高,但随着房屋拆迁成本增加加紧,资金筹集难度加大,提高城乡土地集约运用水平的阻力将不停增强;目前推行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势必加大农村建设用地的改造力度,但鉴于三农问题的敏感性,及政策实施中的审慎态度,土地集约节省运用进程将被延缓,加之农村建设用地整顿成本较高,在赔偿资金方面政府财力将难以支持,因此此后扬州市土地集约节省运用难度会不停加大。3、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协调更加困难。扬州市域生态功效区众多,资源环境约束较大,土地运用的生态压力逐步显现。协调经济建设与资源环保、融合产业布局调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构建生态安全防护网络、创立环境和谐型土地运用模式,使得土地运用与生态建设的协调更加困难。4、统筹区域土地运用任务更加艰巨,区域合作机制亟待建立。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对统筹区域土地运用提出了更高规定,但是沿江、沿河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城乡差距的扩大,同时各业各类土地运用目的的多元化加大了调节、优化土地运用构造与布局的难度,因此统筹区域土地运用任务将更加艰巨。

第三章土地运用战略及目的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目的总体思路全方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的,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坚持集聚集中集约、统筹区域和生态和谐的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全方面进步,加紧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基本实现当代化。发展定位打造中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古代文化与当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1、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三新”产业和当代服务业,打造国家级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2、都市特质:彰显“人文、生态、精巧、宜居”的特色都市,塑造一流的宜居生态园林都市。3、区域定位:打造含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遗产都市和优秀旅游都市、长江三角洲北翼区域性中心与门户枢纽都市。发展目的到,总人口达508万,地区生产总值超亿元,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2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左右,都市化水平达成55%以上。到,全市基本实现当代化,总人口达成534万,地区生产总值超出10000亿元,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都市化水平达成65%左右。第二节土地运用战略耕地保护战略保持一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全方面推动土地开发整顿;主动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万顷良田建设,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保障粮食生产能力。高效集约战略主动进行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加紧城中村改造;坚持以园带轴、点轴辐射,增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人口向城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不停提高土地运用效率。统筹区域战略主动响应沿江沿河开发,优化提高沿江、淮江城乡聚合轴,加紧建设环路沿线带,增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都市理性发展、村镇紧凑布局,全方面提高城乡质量、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增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生态战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重视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加强水生态和滩涂湿地的保护,进一步彰显和提高扬州在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优势。第三节土地运用目的总体目的切实贯彻《江苏省土地运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控制指标,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省集约运用建设用地,保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调节用地构造,优化土地资源配备和空间布局,围绕“一环、两轴”产业带,构建“两轴、一核、三副、多中心”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增进形成“城乡集约、乡村集聚、生态和谐”的土地运用模式,提高扬州市土地运用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增进全市经济社会全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目的1、完毕省下达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调节农用地布局。全市耕地保有量到和保持在314997.8公顷(4724967亩)和314391.1公顷(4715867亩)以上。规划期内确保269646公顷(4044701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严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优质耕地的保育,规划期内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控制在16953公顷(254295亩)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12511.1公顷(187667亩)以内;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生态用地建设的关系;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及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将零碎小面积耕地逐步调节至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耕地与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加紧农用地整顿及农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路、林、沟、渠、田有机结合,农用地系统运作效率明显提高的农地格局;规划期内整顿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12511.1公顷(187667亩)。2、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优化建设用地布局。进一步实施沿江沿河发展战略,合理安排市域沿江、环路沿线产业带用地,大力推动“一体两翼”带状组团式的沿江城乡聚合轴和沿大运河、京沪高速公路的淮江城乡聚合轴的发展。适度控制城乡建设规模,引导城乡发展方向,确保各类基础和支柱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及民生项目的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居民点整顿,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运用新格局。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20551.3公顷以内,控制在129934.3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至控制在6425.9公顷以内,至控制在18039.8公顷以内。3、增进土地节省与集约运用。重视内涵挖潜,主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足运用闲置空闲地,提高土地运用效率。全市人均城乡工矿用地控制在136平方米以内,控制在127平方米以内;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值目的年有明显提高。4、协调土地运用与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网络。规划期内,保持一定数量的生态用地,至,林地规模为19694.7公顷,园地为10389.3公顷,含有生态效应的水域为102274.4公顷。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明确划定以保护湿地、自然水体、水源保护区、滞洪泄洪区等为主体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贯彻生态功效区,制订严格的保护方法,确保土地运用与生态建设高度协调一致,因地制宜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第四章土地运用构造调节与布局优化第一节土地运用构造调节总体思路以增进土地可持续运用为总体目的,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研究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及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重要用地类型规模与比例关系。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土地运用构造调节,控制农用地转用数量与速度,实现土地集约运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方法,恢复土地运用价值;采用有关方法减缓土地损毁,增进土地重复运用。按上述规定统筹安排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最后拟定土地运用构造调节方案。土地运用构造调节至,农用地42245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68%;建设用地12055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17%;其它土地12040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15%。至,农用地41614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2.73%;建设用地12993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59%;其它土地11732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68%。农用地构造调节至,耕地314997.8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4.56%;园地10364.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45%;林地12253.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90%;牧草地4.5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001%;其它农用地84832.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0.08%。至,耕地314391.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5.55%;园地10389.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50%;林地19694.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73%;牧草地2.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001%;其它农用地71672.4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7.22%。建设用地构造调节至,城乡建设用地94089.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8.05%,其中城乡工矿用地32384.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34.42%,农村居民点用地61704.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65.58%;交通水运用地23479.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9.48%;其它建设用地2982.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47%。至,城乡建设用地99023.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6.21%,其中城乡工矿用地37903.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38.28%,农村居民点用地61120.8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61.72%;交通水运用地27928.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1.49%;其它建设用地2982.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30%。其它土地构造调节至,水域105302.2公顷,占其它土地总面积的87.46%;自然保存地15101.1公顷,占其它土地总面积的12.54%。至,水域102274.4公顷,占其它土地总面积的87.17%;自然保存地15048.3公顷,占其它土地总面积的12.83%。第二节土地运用布局优化总体思路贯彻核心生态网络体系,保障区域生态过程持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形成基本的国土生态屏障;在保持基本农田布局总体稳定基础上,科学划定基本农田,适度调节基本农田布局;统筹土地运用重点项目,协调各类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充足考虑已探明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布状况,依靠现有城乡工矿用地布局,遵照尽量少占耕地和避让水域与重要生态型用地的原则,合理拟定城乡发展方向和新增城乡用地布局;根据当代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充足发挥农用地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效,合理拓展农业生产与城乡绿色空间,构建土地运用景观风貌。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根据湖泊、江河、森林和湿地分布特点,构建生态屏障网络用地构造体系。完善沿江和沿运河绿化带,建设低丘岗地生态公益林、里下河地区商品林,打造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构建“两带、两片、两网”的生态网格体系;加强宝应县东北湿地、江都市沿江湿地和高邮市西部滩涂湿地等生态敏感核心地区的保护,打造区域发展生态基地。优先安排基本农田耕地进一步向宝应、高邮与江都等里下河区域集中,发呈当代高效农业,打造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将集中连片和设施完善优质耕地,土地综合整治新增优质耕地,城乡用地周边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范畴。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应避让基本农田集中区,全市基本农田集中区重要分布在邗江北部、仪征、高邮、江都和宝应的城乡组团之间。协调基础设施用地加紧宁启铁路和淮扬镇铁路的十字框架建设;协调安排“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和“四纵五横”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统筹安排层次合理、功效配套的“一港三区”港口体系;加紧江都苏中机场建设;加紧建设南水北调、治淮、治江等重大水利工程,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的“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调节城乡体系,形成“两轴、一核、三副、多中心”的城乡空间格局。构建以宁通高速和长江为依靠、沿长江岸线展开的沿江城乡聚合轴和以京沪高速、淮江公路以及京杭运河为依靠的淮江城乡聚合轴,重点发展以扬州中心城区与江都城区联合形成的组合都市,推动仪征、高邮、宝应三个中档都市的发展,重点哺育大仪、邵伯、小纪、射阳湖、范水、三垛、菱塘7个重点乡镇。坚持“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依靠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重点产业园,优化产业用地布局,增进产业集聚和空间整合,形成老城、新城、远郊、近郊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境优美、集约用地”原则,根据岗地、平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考虑与城乡组团和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耦合,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因地制宜安排农村居民点用地,以此作契机加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合理安排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农用地,融合多个土地运用方式,因地制宜布局特色蔬菜、苗木花卉、畜禽养殖、特种水产、休闲观光和生态农业用地,形成不同土地运用方式高效集约运用的农用地布局场面。园地布局基本稳定,重要分布在邗江、仪征、高邮和江都,加强中低产园地改造,提高园地效益,增进园地生产规模化与经营产业化。合理安排畜禽、水产养殖等其它农用地布局,减少对水体和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运用第一节土地运用综合分区分区思路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运用特点,按照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相似性、土地运用方式和整体功效基本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持行政区划相对完整的基础上,划分土地运用综合分区,明晰分区土地运用引导方向和管制规定。沿江地区涉及江都市南部、仪征市南部和广陵区、维扬区与邗江区的大部分乡镇。末,土地面积180222公顷,占全市的27.17%;总人口173.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03%;耕地面积83880公顷,人均耕地0.72亩,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自然、经济条件优越,人口稠密,城乡化水平较高,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明显。该区应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物流、船舶配套与机械装备等产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与居民生活亲密有关的第三产业。本区应适度控制城乡工矿用地规模,近期都市建设应以盘活存量、内部挖潜为主;通过沿江城乡聚合轴整合市区、仪征、江都土地运用,提高区域综合实力;严格保护已划定的基本农田,确保都市蔬菜及其它农产品的供应,合适发展花卉产业,建立高效花木产业群;合理开发运用和保护长江岸线资源,加强对重点岸线的开发管理;优化产业构造,哺育支柱产业,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运用程度。西部丘陵地区涉及仪征市北部、高邮市西南部和邗江区的杨寿、公道、方巷三镇以及江都市的邵伯镇。末土地面积132691公顷,占全市的20.00%;总人口83.4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28%;耕地面积66922公顷,人均耕地1.20亩,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该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貌以丘陵为主,砂矿资源较丰富,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是全市茶林果与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区。本区应依靠区内现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物流仓储、船舶配套、汽车零部件制造与高新技术产业。在严格保护区内高度生态敏感区基础上,城乡用地适度扩张,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土地资源支持;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群;加强林网建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重视解决旱、渍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因地制宜地安排粮、林、果、茶用地,提高土地运用率和产出率。东部地区涉及宝应县全境、高邮市东部和江都市北部。末,土地面积350494公顷,占全市的52.83%;总人口199.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3.69%;耕地面积165598公顷,人均耕地1.24亩,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该区域地势低洼,土壤肥沃,耕地和水资源相对丰富。本区应坚持“产业化兴农、工业化强区”的方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同时完善产业梯度哺育计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输变电装备、管件容器与有机食品加工制造业。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前提下,引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为产业发展和城乡扩张提供一定土地空间;加强土地综合整治,补充优质耕地,引导农村居民点集中布局;稳定粮、棉、油种植面积,巩固并提高以猪、禽、茧、果为重点的综合配套经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增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商品粮和水产品供应基地。第二节土地运用功效分区分区思路以土地开发适宜度评价和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基础,综合考虑扬州市将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土地运用战略,根据土地运用条件、运用方式、和管理方法的相似性与差别性,划定土地运用功效区。基本农田集中区基本农田集中区是指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耕地所占比例较大,需重点保护和建设的区域。重要分布在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市等里下河区域及邗江区和仪征市的北部,全区土地总面积169011.1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5.48%,区内耕地面积95601.79公顷,占全区面积的56.57%,其中基本农田94215.31公顷,占集全区面积的55.75%。本区土地重要用于种植业等农业生产,特别是粮、棉、油作物的种植;区内能够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及其它农业设施的建设,但严禁非农建设占用;土地整顿复垦资金及基本农田建设资金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集中区内,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良好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实现土地可持续运用。普通农业发展区普通农业发展区是指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外,以发展种植农业、林业、牧业为主的区域,是除基本农田集中区、城乡村发展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以外的区域。该区在扬州市域内广泛分布,重要用于农业、林业以及养殖等产业的发展,该区应合适开展农业构造调节,同时严禁城、镇、村建设占用,在确保农产品供应同时,为重点项目建设预留一定的用地空间,全市普通农地区372225.8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6.11%。城乡村发展区重要指扬州邗江区、维扬区、广陵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宝应县的主城区,以及7个重点乡镇和35个沿重要交通干线分布的普通建制镇,全区土地总面积9408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18%。区内加紧城乡空间构造优化,统筹发展沿江城乡聚合轴和淮江城乡聚合轴;引导沿江产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统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当代文明都市建设;合理拟定土地运用调控指标,增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省运用。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指已经依法认定的多个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其它含有重要自然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该区涉及扬州市境内的2个自然保护区、10个森林公园、6个风景旅游区、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等,土地总面积6197.9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3%。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严禁一切与维护主导功效无关的开发建设,其缓冲区在不影响主导生态功效的前提下,可开展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开发建设;风景旅游区应解决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持自然风貌,强化绿化建设和环境整治。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是指蓄滞泄区、重要水源地、湿地保护区等基于生态安全目的需要进行土地运用特殊控制的区域。重要涉及全市沿江沿河与沿湖的17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6个湿地保护区等,该区土地面积21882.6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3%。应严格按照水源地、湿地保护的有关规定开展土地运用活动,严禁与生态环保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第三节县域土地运用调控县域土地运用定位根据各县(市、区)土地运用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扬州市土地运用综合分区与功效分区,明确县域土地运用方向。1、广陵区。扬州市中心城区政治、商业中心。该区应强力推动魅力广陵新城、精巧广陵古城、科技产业园区、绿色食品园区、特色物流园区的“两城三区”建设,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应重视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内涵挖潜,提高城乡土地运用率;协调都市建设与历史人文景观保护。2、维扬区。扬州市中心城区居住、旅游中心。该区应强化中心都市服务功效、集散功效和信息功效,推动维扬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集聚区、宜商宜居的蜀冈生态新区、高端服务业集中的都市商务区、生态休闲资源丰富的都市农业区等“五大板块”建设。土地运用应立足于内涵挖潜,合适保障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3、邗江区。扬州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板块。该区应重点建设以扬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工业南园、北山工业园、船舶产业园、粮食物流园和环保产业园为重点的“一区五园”建设。应合理设立用地门槛,制订特色产业的扶持政策,引导制造业逐步向沿江和其它各类园区转移集聚,保障城乡工矿用地的合理需求,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强度,提高区域土地集约运用水平。4、江都市。沿江地区重要的船舶产业和港口物流基地,以船舶配套、机械加工、港口物流等产业为主的工业性都市。应充足运用水陆交通优势,以产业布局优化增进城乡工矿用地合理布局;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缓和建设用地供应压力。5、仪征市。沿江开发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以机械、化工产业为主的当代化工业都市。应充足发挥滨江区位优势和优良港口条件,合理配备建设用地,主动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运用水平。6、高邮市。独具水乡特色的滨湖、工贸旅游都市,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机械和滨湖旅游产业。应按照扬州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工矿用地;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强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7、宝应县。里下河流域以水产与水生养殖为特色的农业强县,工业以电线、电缆等制造为主。应充足发挥资源特色和基础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运用腹地优势发展特色制造业,着力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能力;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基础上,城乡用地适度扩张,为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一定土地资源保障。指标分解思路根据全市总体发展战略及县(市、区)土地运用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同时以县域土地运用定位为方向,综合考虑各县(市、区)资源禀赋条件和潜力、人口经济发展基础和目的等有关因素,将土地运用重要指标进行分解,以加强对县域土地运用的指导和约束,确保市级规划目的顺利实现,对于约束性指标,县(市、区)必须严格贯彻,不得突破,对于预期性指标,县(市、区)应采用有力方法力求实现。土地运用约束性指标1、广陵区。,无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整顿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任务,其它约束性调控指标分别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4954.4公顷,人均城乡工矿用地118.4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262.7公顷。2、维扬区。到,耕地保有量2213.4公顷,无基本农田保护和整顿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任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5452.2公顷,人均城乡工矿用地162.4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278.1公顷。3、邗江区。,耕地保有量26275.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3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8740.3公顷,人均城乡工矿用地173.0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3384.8公顷,整顿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48.7公顷。4、仪征市。到,耕地保有量49370.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8773.3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6299.8公顷,人均城乡工矿用地158.6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398.7公顷,整顿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10.1公顷。5、高邮市。,耕地保有量83077.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7666.7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7164.2公顷,人均城乡工矿用地92.2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206.8公顷,整顿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84.1公顷。6、江都市。到,耕地保有量71319.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3466.7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1298.0公顷,人均城乡工矿用地97.9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709.8公顷,整顿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929.5公顷。7、宝应县。,耕地保有量82135.2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9666.7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5114.9公顷,人均城乡工矿用地90.7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270.2公顷,整顿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138.7公顷。

第六章保护和合理运用农用地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耕地保护目的拟定扬州耕地保有量314997.8公顷(4724967.0亩);扬州耕地保有量314391.1公顷(控制耕地流失1、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别较低的耕地。到和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分别控制在4397.6公顷(65964.0亩)和12511.1公顷(187666.5亩)以内。2、合理引导种植业内部构造调节。以增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引导农业构造向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方向调节,有效控制农业构造调节占用耕地。3、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力度。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毁损耕地数量,及时复垦灾毁耕地。加大耕地补充力度坚持“占一补一”,贯彻耕地占补平衡。各类非农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称的耕地。加强对补充耕地质量等别的评定和查核,补充耕地质量低于被占用耕地质量的,实施按照耕地产能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继续实施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的中低产田改造,因地制宜、分区规划、深化配套,全方面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加强农用地整顿。主动稳妥地推动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切实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重点建设大面积、集中连片的高原则农田。农地整顿资金要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区倾斜,结合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建设。到和,农用地整顿面积分别达30094.4公顷和82699.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2047.6公顷和5246.2公顷。2、稳步推动农村建设用地整顿按照“依法依规﹑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主动开展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顿,加大农村废弃地和闲置宅基地整顿力度。规划到和,分别完毕农村建设用地整顿747.9公顷和1869.8公顷,新增耕地分别为523.5公顷和1308.8公顷。3、合理安排土地复垦。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用途适宜﹑经济可行的规定,立足优先农业运用﹑激励多用途使用的原则,加紧工矿废弃地复垦,结合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规定,及时、全方面复垦新增工矿、水利和交通沿线废弃地。到和,分别完毕土地复垦面积1128.8公顷和3440.8公顷,新增耕地分别为790.2公顷和2408.6公顷。4、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拟定土地开发的用途和规模,有计划有环节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符合水利等有关规划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地综合开发运用苇地资源。规划到和,开发其它土地1333.2公顷和4563.8公顷,新增耕地分别为1036.3公顷和3547.5公顷。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目的按照省下达扬州市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规划期内全市保持不低于269646.7公顷(4044700.5亩)的基本农田。激励各市(县、区)多划定一定比例的基本农田,用于规划期内不易拟定具体范畴的建设项目占用时补划调节基本农田布局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目的和“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总体规定,对全市的基本农田布局进行适度调节。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整顿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低等别、质量较差、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以及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农田适度调出。基本农田集中区划定将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区域划定为基本农田集中区。市区基本农田集中区重要分布在邗江区北部;仪征市基本农田集中区重要分布在东北低丘地带的陈集、刘集及大仪等乡镇境内;江都市基本农田集中区重要分布在中北部的丁沟、小纪等耕地资源比较丰富的乡镇境内;高邮市基本农田集中区在境内里下河区域均匀分布,重要涉及到三垛、周山等乡镇,邵伯湖沿岸的郭集、菱塘乡(镇)境内也有分布;宝应县的基本农田集中区重要分布在中部的平坦地带及东北部的湖荡地带。基本农田建设与管理贯彻“全方面规划、合理运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严格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所拟定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由县(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在基本农田专项规划中贯彻至地块与农户。除规定的情形外,其它各类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法定程序报批,并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划数量与质量相称的基本农田;建立并完善基本农田建设的多元融资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支持力度。加强基本农田监测体系建设,借助技术手段,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测。第三节统筹安排其它农用地保持园地规模基本稳定保持园地规模基本稳定,到和分别为10364.2公顷(155463.0亩)和10389.3公顷(155839.5亩)。主动发展茶果园、花卉苗木生产,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增进种植构造优化和产品质量提高。合适调节园地布局,引导园地向条件适宜的坡地集中。加强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提高园地大力加强林地建设到和全市林地面积分别达成12253.2公顷(183798.0亩)和19694.7公顷(295420.5亩)。围绕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规定,搞好都市森林建设工程、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等生态工程。充足运用宜林地造林,加强低效林地改造,多途径增加林地面积。严格林地征、合理安排水产养殖用地适度扩大水产养殖用地规模,激励水产养殖业规模化经营;推广特种水产养殖和生态水产养殖,并避免水产养殖造成环境污染。第四节建设高效农业产业板块高效农业板块1、沿江城郊农业产业板块:涉及江都市大桥镇到邗江区沙头镇的高效蔬菜产业带、大江风光带及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区,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加工程度深的当代农业示范基地。2、花卉苗木产业板块:位于江都市域内安大路与淮江路之间的区域,并以328国道为界形成南北两大片区,南片以高档花卉、彩色树种及盆景为主,北片重要为速生造林苗木、常绿彩色乔灌木。3、无公害蔬菜产业板块:分布在江都市安大路东侧沿线乡镇,形成苏中蔬菜生产、工厂化育苗和南北集散中心。4、地方优质禽类产业板块:位于高邮市快乐路南侧、邵伯湖环湖地区,形成以高邮鸭和扬州鹅为主的水禽养-加-销产业体系。5、罗氏沼虾产业板块:位于高邮市快乐路北侧东荡地区、安大路沿线乡镇,形成出口罗氏沼虾养-加-销基地。6、优质生猪产业板块:由盐金路、界临沙路、安大路围合而成的区域,形成优质商品猪养殖基地。7、水生蔬菜产业板块:位于宝应县东北部安大路两侧,形成出口水生蔬菜产-加-销基地。8、有机农业产业板块:位于宝应、高邮两县(市)运西地区,建设有机稻、有机蟹、有机蔬菜及商品猪、家禽等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有机农业检测基地、集散基地和观光基地。9、茶果产业板块:分布在仪征市丘陵地区,形成以茶果为主的茶果产业基地。第七章节省集约运用建设用地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到和,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20551.3公顷和129934.3公顷以内,分别比净增5808.8公顷高效配备新增建设用地实施需求引导和供应调节相结合,合理配备新增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必要的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以及生态环保规定的重点项目用地,合理保障城乡发展用地和产业集聚用地。到和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分别控制在6425.9公顷和18039.8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加大对城乡闲置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的清查与整治力度,充足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和推动城乡土地置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激励和引导存量土地盘活,充足发挥存量土地资产效益。主动开展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农村居民点整顿。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权责挂钩”的原则,在完毕农村居民点整顿补充耕地任务基础上,在充足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前提下,按照“先垦后用”的挂钩模式,激励各县(市)进一步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方法,缓和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第二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工业化、城乡化发展规定,合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化配备城乡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94089.0公顷和99023.8公顷以内,分别比净增2812.5公顷控制城乡工矿用地规模和,城乡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32384.5公顷和37903.0公顷以内,比分别净增4353.5公顷和9872.0公顷。优化城乡工矿用地布局调节和优化城乡发展体系,形成“两轴、一核、三副、多中心”的城乡空间格局。构建以宁通高速和长江为依靠、沿长江岸线展开的沿江城乡聚合轴和以京沪高速、淮江公路以及京杭运河为依靠的淮江城乡聚合轴,重点发展以扬州中心城区与江都城区联合形成的组合都市,推动仪征、高邮、宝应三个中档都市的发展,重点哺育大仪、邵伯、小纪、射阳湖、范水、三垛、菱塘7个重点乡镇,全方面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形成多等级多层次的城乡发展格局。强势推动开发区与工业园区建设,形成“沿江、市域环路沿线”产业带。坚持“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为载体,以沿江、沿河及市域环路为纽带,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船舶配套、纺织服装、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工电缆和医疗器械等产业集聚,优化城乡工矿用地布局,着力提高工矿用地效益。对的解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都市建设的关系。以“一条主脉、两大片、三道古城轮廓线”为框架构建名城保护的总体空间布局,加大邵伯湖至瓜洲古运河一条主脉的环境改造力度;重点保护老城片区的传统格局、历史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逐步减少居住人口,提高老城区基础设施承载力,保护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片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加强水系保护,维持历史遗迹的基本空间骨架;整顿城河水道,整治沿河环境,增加绿化小游园、小广场以及反映扬州历史的碑刻,凸显扬州唐代城垣轮廓、宋三城垣轮廓、明清城垣轮廓三道古城轮廓线,展示扬州悠久的建城史。稳步推动农村建设用地整顿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及重视实效的规定,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稳步推动农村居民点的治理和整合。和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61704.5公顷和61120.8公顷以内,分别比缩减1541.0公顷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按照加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布署,在稳步有序推动农民集中居住,逐步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严禁超原则占地建房,逐步解决现有住宅用地超原则问题。新建住宅在居住集中区内布置,严格控制符合集中居住规定的农民住宅原地翻扩建。原有宅基地已达标的,不再安排新增宅基地。充足运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和,交通水运用地分别控制在23479.8公顷和27928.0公顷以内,比分别净增2996.3公顷和7444.5公顷。合理配备铁路用地,形成以宁启铁路、淮扬镇铁路及宁扬城际轨道交通为干线的铁路网;统筹安排公路用地,构建“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和“四纵五横”的国省干线公路网;加紧港口码头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效配套的“一港三区”港口体系;合理布局机场用地,保障苏中机场用地需求。保障水利设施用地,加紧建设南水北调、治淮、治江等重大水利工程,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的“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保障能源产业用地,稳步推动“电源点”和重点输变电项目建设第四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分区思路以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前提,综合考虑耕地运用及城乡发展的适宜性,结合上级规划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并在与有关规划充足协调、衔接基础上,划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从空间上引导土地运用,管制建设用地活动。允许建设区涉及规划期内保存的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和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是规划拟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全市允许建设区面积为9408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18%,重要分布在扬州市区与仪征、高邮、江都、宝应4县(市)主城区与各乡镇境内。区内土地运用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双重控制,并与有关规划衔接;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变化前提下,可根据有关程序对空间布局形态进行合适调节,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允许建设区边界的调节,需报规划审批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有条件建设区涉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之内的土地。全市有条件建设区面积为413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2%,重要分布在市区与各县(市)城乡拓展方向的城乡结合部地带。区内土地运用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前提下可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节;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节,确需调节的按规划修改解决,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同意。限制建设区涉及扬州市域范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及严禁建设区之外的其它区域,土地总面积537098.7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0.96%。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治的重要区域;新增建设用地严格受规划指标约束,严禁城、镇、村新增建设,严格控制线性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新增用地。严禁建设区重要指严禁边界内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水源保护区的核心区、重要河湖的蓄滞洪区等区域。全市严禁建设区2808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3%,重要涉及扬州市境内的运西自然保护区、西郊森林公园、绿洋湖自然保护区、邗江邵伯湖湿地保护区、江都邵伯湖湿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性区域。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环保空间,严格严禁与主导功效不相符的各项建设;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严禁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节。

第八章协调土地运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优化生态用地构造和布局总体思路以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点状生态高敏感区为核心,以江河沿线绿化带为生态隔离屏障,以沿江、沿河和农田防护林网为网络,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网络体系,协调配备生态用地、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合理分派各类生态用地规模。贯彻重要的生态功效区用地1、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全市重要的自然保护区4个,分别为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高邮绿洋湖自然保护区、邗江邵伯湖湿地保护区和江都邵伯湖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共有10个,涉及凤凰岛森林公园、润扬湿地森林公园,仪征铜山森林公园、扬州西郊森林公园、北郊森林公园、龙山森林公园、高邮东湖湿地森林公园、江都丁伙森林公园、江都东郊都市森林公园、(江都)绿洋湖森林公园。2、风景名胜区。全市重要的风景名胜区6个,分别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高旻寺风景名胜区、瓜洲古渡风景名胜区、登月湖风景名胜区、石柱山奇景园风景名胜区、江都引江工程管理处风景名胜区。3、水源保护区。全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共17个,分别为长江瓜洲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廖家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长江三江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扬州市第五水厂)、里运河(宝应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里运河(范水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潼河(夏集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仪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月塘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里运河(高邮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三阳河(高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淮河入江水道(高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高水河(江都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归江河(江都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三江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中闸水厂)、里运河(邵伯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三阳河(樊川)饮用水水源保护区。4、湿地保护区。全市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共有4个,分别是长江(邗江区)重要湿地、宝应射阳湖重要湿地、长江朴席重要湿地、高邮湖湿地保护区。主动推动林地建设推动原则农田林网建设,实施荒山、荒滩、荒地造林,改造沿水、沿城林地,加大村镇宜绿化地造林建设,构建“两带、两片、两网”的林地布局体系。全市森林覆盖率到达20%,达25%。1、两带:指沿江绿化带和沿运河绿化带。沿江绿化带依靠长江建设沿江湿地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成片林,营建都市功效区之间的隔离林带;沿运河绿化带依靠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湿地资源,重要发展沿湖生态防护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2、两片:根据地貌特点和现状林地分布,以京杭大运河和通扬运河为界,建设西北部低丘岗地生态林和里下河地区商品林。(1)低丘岗地生态公益林:重要分布在仪征市、邗江区、维扬区和高邮市的湖西地区。在低丘岗地区加强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山地生态林建设,构建以保持水土、修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休闲等多个生态服务功效为重点的公益林建设区。(2)里下河地区商品林:重要分布在里下河地区的宝应县、高邮市和江都市。围绕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结合农村产业构造调节,以重点林业乡镇为核心,建设生态公益林和速生丰产林。3、两网:即水系林网和农田林网。(1)水系林网:以江、河、湖沿线等生态脆弱区为主体,结合湿地保护,建设综合水网防护林体系,达成修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固堤护岸等区域生态目的。(2)农田林网:依靠农业区内的沟、渠、圩、路,新建并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为农业高产稳产提供生态屏障,同时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第二节优化市区生态环境明确环境优化目的以建设“人文、生态、精巧、宜居”都市为目的,以拓展都市空间、完善都市功效、提高都市品质、彰显都市特色为重点,推动市区生态建设,实现创立全国文明都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都市、世界文化遗产都市目的。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继续实施“绿杨城郭新扬州”工程。每年新增都市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至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成13平方米。深化都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抓好“一江”、“三线”、“五片”绿化。“一江”即建设长江北岸的大江生态风光带;“三线”即建设古运河绿化带、京杭大运河绿化带、蜀冈绿化风光带;“五片”即茱萸湾和凤凰岛片区、润扬大桥生态片区、沙头夹江生态片区、邵伯湖公道生态片区、白羊山生态片区。整治市区河道。全方面实施河道污水截流,沟通城区活化水系;新建、修缮沿河生态休闲绿地和配套设施,改善都市水景观,建设“水绿相依”、“城林交融”的生态园林都市。第三节严格管理永久性保护绿地划定永久性保护绿地为进一步保护都市生态环境,巩固现有绿化成果,强化绿地保护,保持“绿杨城郭”的都市特色,扬州市首创都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在与都市总体规划、都市绿地系统规划充足衔接基础上,划定两批永久性保护绿地。1、第一批永久性保护绿地:共108.58公顷,具体为蜀冈西峰生态公园(36.8公顷)、曲江公园(15.8公顷)、明月湖中央水景公园(23.4公顷)、文昌广场(0.8公顷)、维扬广场(1.8公顷)、来鹤台广场(1.5公顷)、古运河风光带(12.7公顷)、漕河风光带(4.3公顷)、荷花池公园(9.9公顷)、文津园(1.58公顷)。2、第二批永久性保护绿地:共100.5公顷,具体为万花园(40.7公顷)、笔架山景区(6.7公顷)、宋夹城湿地公园(23.9公顷)、唐罗城北墙遗迹绿地(3.1公顷)、四望亭路街心花园(2.5公顷)、火车站站前广场绿地(2.9公顷)、五台山大桥桥头公园(3.2公顷)、邗沟风光带(5.6公顷)、廉政广场(1.2公顷)、引潮河公园(10.7公顷)。管制规则永久性绿地一经拟定,不得随意变动或改作他用,严禁与永久性绿地保护不有关的开发建设活动;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永久性保护绿地的维护与建设;建立公众参加机制,增强全社会对永久性绿地保护的责任意识,强化对永久性绿地保护的监督。第四节创立环境和谐型土地运用模式城乡建设节省集约运用模式科学制订并严格控制各类城乡用地的人均指标,加紧工业园区化步伐;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总结推广节地新技术,形成城乡与工矿节省集约用地的新模式。平原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用地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少耕、免耕,减少或停止化肥、农药投入,采用种养结合及废物资源化的用地模式。把农业构造调节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充足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增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山地丘陵区用地模式以生态保护为主,用养结合。在严格保护现有耕地,严禁退耕还林的前提下,山地丘陵区进行生态保育,封山育林,哺育复层异龄林,大力发展针阔混交林,进行乔、灌、草立体配备,避免水土流失。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复垦用地模式对采矿塌陷地进行土地复垦,相对较平整土地优先复垦为耕地,采用挖低垫高方法逐步复垦塌陷区;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建立人工生态林,实施生态保育,避免水土流失、滑坡等灾害的发生。江河湖泊区用地模式江河湖泊周边土地运用的重点是修养水源,应坚持生态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主动开展采矿破坏地的生态修复,保护和营造水源修养林、防护林,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运用调控第一节土地运用现状规划控制范畴以不打破乡(镇)行政界限为原则,东至泰安一线,南至汊河街道、施桥北部一带,西至扬溧高速,北至扬溧高速、槐泗河一线。涉及维扬区、邗江区的部分土地及广陵区的全部土地。具体涉及:广陵区的东关、汶河、曲江、文峰、汤汪、湾头,维扬区的双桥、梅岭、城北、平山、西湖,邗江区的蒋王、邗上、汊河、文汇、泰安、杨庙、槐泗、扬子津与市直辖的瘦西湖等25个乡(镇、街道),总面积40400.4公顷土地运用现状末,中心城区土地总面积19163.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6%。农用地。中心城区农用地面积为4862.5公顷(72937.5亩),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25.37%。其中耕地面积3086.2公顷(46293亩),占农用地的63.47%;园地、林地、牧草地分布较少,共768.6公顷(11529亩),占农用地的15.81%;其它农用地1007.8公顷建设用地。区内建设用地共有12832.7公顷,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66.97%。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1659.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90.86%,涉及城乡工矿用地9917.2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1742.0公顷;交通水运用地1070.4公顷其它土地。其它土地总计1468.3公顷,占中心城区土地面积的7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到,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460.7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287.2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2545.2公顷以内;交通水运用地规模为1070.4公顷,其它建设用地规模为103.1公顷。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到,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2628.0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2499.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第三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发展方略以中心城区现状形态为基础,按照“提高中心职能、保护历史文化、发明宜居环境”的空间发展方略,协调中心城区内部各分区用地规模及布局。依靠区内已有基础设施和重点园区合理拓展城乡用地空间,尽量少占耕地,避让重要生态功效用地,保存绿色开敞空间,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布局。发展方向按照“有利发展、保护资源、保育环境”的规定,根据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并与都市总体规划等有关规划协调,拟定中心城区重要发展方向为“东联西优”。即加紧东部地区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效,推动扬州、江都都市空间与功效整合;完善新城西区功效配套,优化用地构造和空间布局。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分区思路根据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考虑各区建设用地的实际需求量、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方向等事宜,统筹安排近远期用地,划定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划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并制订对应管制规则。允许建设区为中心城区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畴,面积为15460.7公顷,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80.68%。区内重点加强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主动推动产业升级和功效置换,有序推动旧城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尺度合适的都市开放空间,提高都市生态环境和都市服务品质。区内土地重要用途为城乡建设,具体土地运用安排应与依法同意的有关规划协调,新增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双重控制,同时统筹运用增量和存量建设用地,增进土地高效集约运用。有条件建设区为中心城区规模边界以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畴,面积499.2公顷,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2.61%。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前提下,区内土地可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布局调节。符合规定的,区内土地可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对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节,如需调节按规划修改解决,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同意。限制建设区为中心城区规划范畴以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以外的其它区域,面积为2840.4公顷,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14.82%。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是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区域。区内严禁城、镇、村建设,严格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建设。严禁建设区严禁建设边界内的区域,重要指瘦西湖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土地总面积363.1公顷,占中心城区土地总面积的1.89%。区内土地为生态与环保空间,严格严禁与主导功效不相符的各项建设第十章土地运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第一节土地运用重大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重点推动各县(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激励市(县、区)多划定一定比例的基本农田,用于规划期内不易拟定具体建设范畴的项目占用时补划,涉及难以拟定用地范畴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用地,不适宜在城乡村发展区内建设、又难以定位的独立建设项目。同时,列明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的建设项目清单。土地整治重大工程1、西南丘陵农用地整顿工程。重要分布在仪征的谢集、月塘两乡境内,通过对农地中道路、沟渠及田坎布局的调节,进一步完善排灌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对零星林地、园地的整顿改造,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2、江都农用地整顿工程。涉及江都北部的大部分乡镇,在保护现有耕地前提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优化调节农用地内部构造,完善道路及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建成后将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并大幅提高耕地运用效率。3、环邵伯湖农用地整顿工程。分布在邵伯湖周边的邵伯、方巷、公道等乡镇境内,该工程重要是通过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采用改良与运用相结合的办法对区内土地进行综合开发运用,同时重视区域生态环保,建成后该区域耕地面积将明显增加,农地系统稳定性不停增强,耕地产能快速提高。4、中部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重要分布在高邮市的汉留、汤庄以及江都市的武坚、樊川等乡镇境内,该区域重要是通过村镇规划控制,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旧村整顿、改造,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平整复垦土地,完善道路及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成为高效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园区。5、中北部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位于宝应县南部的柳堡、范水、夏集等乡镇境内,该工程重要通过农用地整顿、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顿等多个土地整治方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产出能力。6、宝应农用地整顿工程。位于宝应县北部的泾河、山阳、西安丰等乡镇境内,在工程区内统一布局规划,按照“沟、渠、路、林”综合配套,“村、田、塘”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规划整顿,形成一批集中连片的高原则农田。7、宝应滩涂保护与运用工程。重要位于宝应县的西安丰、射阳湖等乡镇境内,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前提下,采用适宜的工程方法和生物方法适度开发滩涂及其它宜开发的自然保存地,该区域盐碱度较低,开发难度较小,可安排近期围垦开发,开发完毕后会增加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缓和耕地供需压力。生态环境建设工程1、生态林地建设工程。推动全市原则农田林网建设,实施荒山、荒滩、荒地造林,改造沿水、沿路、沿城、沿厂林地,加大村镇宜绿化地造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