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尔锡伯语双语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_第1页
察布查尔锡伯语双语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_第2页
察布查尔锡伯语双语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_第3页
察布查尔锡伯语双语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察布查尔锡伯语双语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语言保留是指在多个民族和多语国家或地区维护和维持少数民族语言,使弱势语言群体能够使用原来的语言。其研究不仅应包括语言行为层面的语言使用和语言能力,还应包括心理层面的语言态度。所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私人领域如家庭域和朋友域,也应包括公共领域如教育域、工作域和宗教域等。直至20世纪初始我国学术界才开始关注语言保持现象。有的研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语言规划以及社交网络对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影响,有的关注语言习得、语言磨蚀与语言保持的关系问题,但还鲜有专文论述双语教学模式与语言保持的关系问题。综观少数民族语言状况,双语教学模式是国家语言价值观的外化,是体现教育最终目标和本国语言政策的重要方式,是促使非通用语言的保持或转用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察布查尔锡伯语为个案,在实证的基础上回答一个问题:我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持是否有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截止2011年底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下简称察县)锡伯族常住人口为17526,占第六次人口普查锡伯族总人口的9.2%x。由于锡伯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差别较大,且文革期间双语教学曾遭受较大挫折,致使目前察县境内只有60人能读会写,其中半数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其他多为语委、广播电视局、报社等机构工作的专业人员。故本次调查主要考察锡伯语的口语能力以及课堂用语。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按照原锡伯族聚居的八个牛录(乡)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调查共发放问卷205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2.7%。其中男性110人,占57.9%,女性80人,占42.1%。被试人中年龄为0-20岁有15人,21-30岁有50人,31-40岁有56人,41-50岁有25人,50-60岁21人和60岁以上有23人。被试者的文化程度有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包括中专、技校)和大专及以上。职业分别是农民、学生、干部、事业单位和企业及其它。一、强烈的族群认同语言保持不仅是个人、言语社区中的亚族群或整个言语社区在各个领域有习惯性的语言选择行为和一定程度的语言掌握,还要有强烈的族群认同和肯定的语言态度。(一)家庭因素对个体或其它职业类型的党的党员队伍说锡伯族虽然信仰萨满教,但历经发展和演变这个信仰终未能成为锡伯族整体信奉的、有严格教义的信仰体系。因此,本文语言使用域未包括宗教域。而通过对其他域的考察发现,察县锡伯社区目前呈现双言制言语社区x。由于存在个体或其它职业类型,有17人对同事和21人对领导的回答缺省,又因家庭因素41人对平辈和44人对晚辈回答缺省。具体请见表1:在公共域的所有场合中,使用汉语的人数均超过50%。在工作域的语言选用因交谈对象而不同,与领导交流时汉语使用人数过半,与同事交流时使用汉语的比率下降,但仍然是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说明在察县锡汉双语社区中,人们在公共场合有选用汉语的倾向性,突出了汉语的高变体地位。在家庭域中,无论交谈对象的辈份,锡伯语的使用率均超过50%,朋友域中锡伯语使用也接近半数而占有最高比率,体现了非正式场合锡伯语的低变体地位。(二)个体“能不能听力”、“能较熟也不会主动受到锡伯语”的使用,但能听锡伯语的使用,但能主动听写锡伯语语言能力以被试自评为主,辅以调查人的专业观察。将听说技能综合考察分为七级:赋分从1到7分别为:“能流利准确地使用”、“能较熟练的使用”、“能勉强交流”、“基本能交谈但不太熟练”、“能听懂但不太会说”、“能听懂一些但不会说”、“听不懂也不会说”y。190名被试都完全能听懂锡伯语,但个体口语表达能力有差异。能用锡伯语交流的人达97.9%,其中熟练使用的达87.9%。(三)察县锡伯族人对声母认知的整体评价语言态度是说话人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情感性、认知性和功能性价值的评价。分别以“亲切”、“好听”指标来测量说话人的情感性评价,以“容易”测量认知性评价,以“有用”和“身份”对功能性价值进行考察。测量采用李科特五度量表进行,从1到5分别赋分为:很不、有点、没什么感觉、有点和很。具体见表2:察县锡伯族人对母语的整体评价很高。突出体现在对母语的情感价值方面,这体现了锡伯语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但对母语的功能价值认识则较低,“有用”和“身份”尤其是后者的平均值较低,揭示了锡伯族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巨大冲击之下,民族身份认同的不足。对于母语的认知性评价反映了母语习得环境的好坏,完备的设施条件能降低难度。从均值来看,锡伯语在察县还保持着良好的习得生态环境。从百分比上看,除了“身份”认同,其它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均超过90%,再次表明锡伯族在多民族多文化的生存环境中对自己民族身份及民族定位的些许迷惘。二、以锡伯文为主,兼学汉语语双语教学模式是语言保持的重要社会条件之一,梅格尔·西古安和威廉·麦凯依据多种因素将双语教学模式分为七种,双语双文化式、过渡式、保持式、双向式、浸入式、外语教学主流式和主流语言式。建国以来察县的双语教学经历了初创、挫折、恢复、改革四个阶段,分别采取了双元式、过渡式、发展保持式和静态保持模式。第一,20世纪建国初期至60年代初的双元模式。该模式公开追求的目标是双语水平与双元文化,课堂教学语言与学生的母语共同出现在构成双语教学体系的各种活动中。这一时期察县锡伯族中小学实行以锡伯文为主,兼学汉语文的双语教学体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双语同堂,教师先将汉语教材用锡伯语翻译,让学生弄懂教材内容,掌握生字词,然后用双语分析课文。第二,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过渡模式。过渡式是指学生的母语完全被排除在双语教学体系之外或仅仅用于启蒙阶段。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语言,进行语言统一。1962年自治区下达了“锡伯族直接选用汉语言作为自己的交际工具”。自此锡伯语文教学中断近二十年,所有中小学都弃用锡伯文,教师在授课时只能非常有限地使用锡伯语。第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发展保持模式。发展保持式旨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主流语言水平的同时,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或本族语,以便实现多元文化共处与融合的理想。这一时期新疆教育出版社锡伯文编译室编译出版的锡伯文各学科教材和读物,小学学制的改革,以及察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的双语师资班等保证了锡伯语教学的正常开展。第四,90年代以后的静态保持模式。静态保持式是保证少数民族母语水平,以避免其随主流语言的学习而弱化或丧失。三、双元模式:0-30岁为静态保持模式,6-60为发展保持模式下文根据接受教育的年龄将被试分为不同教学模式的代表:0-30岁为静态保持模式,31-40是发展保持模式,41-60是过渡式,而60岁以上则代表了双元教学模式。(一)不同模式下的语言使用差异首先,经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教学模式对政府、集市、商场和银行邮局等公共领域的语言使用并没有显著影响。而在工作域中与领导谈话的正式场合未出现影响,与同事之间交谈则体现了差异性。一方面因为在察县这样各民族杂居的地区,在正式场合不同族别、职业、文化程度的人为了交流畅通而必然发生言语适应,使各民族在公共领域的语言使用出现趋同。另一方面,个人受道德、习俗的影响,在正式场合会约束自己的语言行为,即使接受教育的领先群体也会尽量压抑自己的语言意识。在所有私人域中的语言使用,除与晚辈以外其他域皆因教学模式不同而出现差异。具体见表3: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保持式的双语教学模式下,以上各域的锡伯语使用率均达到了最高峰。但90年代后,随着新疆教育出版社锡文编译室的撤销,锡文教学由六年改为三年,以及锡伯文教育编制和师资的严重缺乏,使得静态保持式下的语言使用率出现了明显下滑。而调查样本中涉及的晚辈大多接受静态保持式的双语教育,其语言行为和意识方面的表现趋同,也就导致了长辈对晚辈的语言行为无差异化表现。(二)保持式教学模式:突出民族融合和推广低语教学对教育模式和语言能力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语言能力在不同模式下呈现显著性差异(F=6.464,df=3,Sig=0.000),请看图1:如上文,语言能力分为七个等级,1为最高。均值图显示建国以来60余年,锡伯族语言能力的总体趋势是下降。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的双元式教学模式下,锡伯语的掌握程度还很高。自60-70年代过渡模式之后,学生的语言能力开始急剧退化,而到保持式教学模式下,下降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说明在民族融合和推广普通话的强流之下,恰当的双语教学模式能对保持少数民族语言能力、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错误的双语教学模式对语言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加剧语言濒危的速度。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教学模式与语言态度之间未呈现相关性。其原因可解释为:首先,教学内容的不足。成功的双语教学不仅应培养宽容与理解之民族观,更应该掌握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这就需要在将来的教学研究、教师培养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突出民族特色、母语特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民族责任感。其次,语言态度的多重制约因素。语言态度是人们对语言的价值评价,但其评价关涉的因素还包括语言的经济地位、社会功能以及各种现存的权利关系。在其它显性因素的强力影响下,教学模式对语言态度的作用显然没有被突显出来。因此,要提高对语言的热爱与认同,应采取学校教学模式与其它因素多管齐下,加强教学的同时拓展语言使用范围,开发语言的服务功能,提升语言的地位和身份象征,从而强化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和情感以及学习保护语言的积极性。四、促进语言保持,建立民族社会首先,正确的教学模式使得锡伯语虽然面临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冲击,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的使用领域和使用能力,形成稳定的双言制社区。其次,学校双语教学效果是有限的。社会人在公共领域的语言行为因社区、使用域和对话人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个多层次、有活力的双语社区建设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及个人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连动效应。促进语言保持,不仅应培养家庭、教育环境的语言使用习惯,也应该注重社会公共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