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理论课件 2中世纪文艺思想_第1页
西方文艺理论课件 2中世纪文艺思想_第2页
西方文艺理论课件 2中世纪文艺思想_第3页
西方文艺理论课件 2中世纪文艺思想_第4页
西方文艺理论课件 2中世纪文艺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文学理论专题(2010年秋季学期)主讲: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

聂春华中世纪文艺思想圣·奥古斯丁的文艺思想阿伯拉尔的文艺思想基督教传说与教义耶稣诞生犹太人与犹太教基督教一神说三位一体说上帝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启说第一节圣·奥古斯丁的文艺思想阅读书目:务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忏悔录》,周士良译,商版。一、上帝的圣者——奥古斯丁的生平公元354年生于非洲北部——幼年醉心于文学——10岁后离家到马特拉城专攻拉丁文学——生活放荡不羁——

19岁对摩尼教发生兴趣——34岁在米兰遇见主教圣·安布洛斯——脱离摩尼教,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三部曲:《忏悔录》、《上帝之城》和《论自由意志》圣·奥古斯丁二、美是上帝的礼物——奥古斯丁论“美”他认为真正的美学问题不是事物何以是美的,而是事物的美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事物的美是哪里来的呢?作为一个基督徒,奥古斯丁的回答是唯一的,那就是上帝。我的天主,你究竟是什么?我问:你除了是主、天主外,是什么呢?“除主之外,谁是天主?除了我的天主外,谁是天主?”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使骄傲者不自知地走向衰亡”;行而不息,晏然常寂,总持万机,而一无所需;负荷一切,充裕一切,维护一切,创造一切,养育一切,改进一切;虽万物皆备,而仍不弃置……——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卷一·四》那么,既然美是上帝创造的,丑是否也是上帝创造的呢?既然整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而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又都是有美也有丑的,那么是不是上帝也创造丑的事物呢?这个问题对奥古斯丁来说是个挑战,因为在基督徒看来,上帝是完美的,因此不可能创造出丑恶的东西来。那么如何解释世界上存在丑的事物?奥古斯丁认为,那些我们看上去丑的东西只是相对存在的,每一事物分享上帝的光辉程度不同,那些分享的多一些的就美一些,分享得少一些的就丑一些。美是绝对的,因为美来自上帝;但没有绝对的丑,丑只是相对的,一件事物孤立的看可能是丑的,但是把它放在整体的环境中,就能更好的反衬出美来。就好像一幅画中的人物,总有些阴影的部分,有了这些阴影的部分,才能更好的突出人物的立体感。丑就起了这样的作用,因此丑只是相对的,从丑可以有助于美来看,丑也是一种美。我认识到,清楚认识到你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且没有一个实体不是你创造的。可是你所创造的万物,并非都是相同的,因此万物分别看,都是好的,而总的看来,则更为美好,因为我们的天主所创造的,“一切都很美好”。——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卷七·十二》上帝出于美善的目的安排了一切事物。譬如一幅图画,其中也能包括眼睛看得到的布局得当的阴影效果。与此相同,世界万有尽管有恶丑存在其中,但究竟是美的,那些可恶的瑕疵凸现了世界万有之美。——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二十三章》面包和鱼的奇迹文学艺术的整体美、和谐美在我们看来,宇宙中万事万物仿佛是混乱的。这正如我们如果站在一座房子的拐角,象一座雕像一样,就看不出这整座房子的美。再如一个士兵也不懂得全军的部署;在一首诗里,一个富于生命和情感的音节也见不出全诗的美,尽管这音节本身有助于造成全诗的美。——转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神殿中的献身三、诗之罪——奥古斯丁对文艺的指责我童年时爱这种荒诞不经的文字过于有用的知识,真是罪过。可是当时“一一作二,二二作

四”,在我看来是一种讨厌的

歌诀,而对于木马腹中藏着战

士啊,大火烧特洛伊城啊,“克利攸塞的阴魂出现”啊,却感到津津有味!——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卷一·十三》朝拜圣婴的玛利亚创造亚当哪一个道貌俨然的夫子肯认真地听受一个和他们出于同一泥沼的人的呼喊:“荷马虚构这些故事,把凡人的种种移在神身上,我宁愿把神的种种移在我们身上。”说得更确切一些:荷马编造这些故事,把神写成无恶不作的人,使罪恶不成为罪恶,使人犯罪作恶,不以为仿效坏人,而自以为取法于天上神灵。……但是我的天主啊,在你面前,我毫无顾虑的回想过去,我自己是读得爱不释手,我可怜地醉心于这些文字,然恰因此而有人说我这孩子是前途无量呢!——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卷一·十六》我被充满着我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和燃炽我欲火的炉灶一般的戏剧所攫取了。人们愿意看自己不愿遭遇的悲惨故事而伤心,这究竟为了什么?一人愿意从看戏引起悲痛,而这悲痛就作为他的乐趣。这岂非一种可怜的变态?一个人越不能摆脱这些情感,越容易被它感动。一人自身受苦,人们说他不幸;如果同情别人的痛苦,便说这人有恻隐之心。但对于虚构的戏剧,恻隐之心究竟是什么?戏剧并不鼓励观众帮助别人,不过引逗观众的伤心,观众越感到伤心,编剧者越能受到赞赏。如果看了历史上的或竟是捕风捉影的悲剧而毫不动情,那就败兴出场,批评指摘,假如能感到回肠荡气,便看得津津有味,自觉高兴。——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卷三·二》基督的下葬四、延伸阅读羁旅中的上帝之城——基督教神学视野中的美及其信仰有一件事,我曾求主,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主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旧约·诗篇》亚当与夏娃阅读书目:]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吴飞译,上店2007年版。]奥古斯丁:《论信望爱》,生活·读书·新

联书版。尔塔萨:《神学美学导论》,生活·读书·2年版。奥古斯丁写了一部叫《上帝之城》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竭力证明只有上帝的世界才是最美好的,而与上帝之城相对的便是地上之城,这个世界当然是不完美的。地上之城奥古斯丁又称为“羁旅中的上帝之城”,因为人间世界虽然不完美,但却可以凭着对上帝的信仰而向上帝之城靠近,这就像处在羁旅中一样。其实也正因为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羁旅中的上帝之城”,是不完美的地上之城,我们才有可能追求最高的真善美。耶稣的复活一个问题至美至善的上帝是有形象的么?最后的晚餐那时我不知道天主是神体,没有长短粗细的肢体,没有体积,因为一有体积,局部必然小于整体;即使是无限的,但为空间所限制的一部分必然小于无限,便不能成为神体,如天主的无所不在,存在整个都是天主。——[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4页。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In

the

beginning

was

the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God,

and

the

Word

was

God.H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God.——《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我重复说一遍,正因如此,我们也信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父的独生子,我们的主。然而,我们不应将这道(the

Word)用我们自己的言语(our

ownwords)的意思去理解,我们的言语是借声带和口腔发出的,通过空气的振动并借以传播出去,声音停止之时,我们的言语也就不复存在了。这道确实永远长存而不改变的。——[古罗马]奥古斯丁:《论信望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

202页。圣母子如果上帝是没有形象的,我们该如何领会上帝的至美至善?就是说,我们既然看不到上帝的样子,还能知道上帝是最美的存在么?世俗之人只有通过形象才能看到美,这就是说,作为至美至善的上帝虽然是没有形象的,但是上帝需要形象来让人领会自身的美,这个形象就是耶稣。下十字架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And

the

Word

becameflesh

and

lived

amongus,

and

we

have

seenhis

glory,

the

gloryas

of

a

father’s

onlyson,

full

of

grace

andtruth.——《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音》基督下棺只有富有形象性的存在,才会使人入迷,让人陶醉;只有形象能够迸发出永恒的美的光芒。有那么一瞬间,闪烁之光,突出的精神照耀了外在形象——至于照耀的方式和程度则要看是“感官”之美,或“精神”之美,是优美还是尊严——:但是,离开形象,人就不会被打动,也不会被陶醉。然而,基督教的源泉就是陶醉。耶稣使徒被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陶醉,被形象中的启示陶醉;约翰(主要是约翰,但也还有其他人)不断地描述耶稣形象如何在遭遇和对谈中凸现出来,描述其突出的轮廓如何显现出来,突然之间,又是如何被绝对之光所穿透,使人跪倒膜拜,从而使人变成信徒和门徒。——[瑞士]巴尔塔萨著,刘小枫选编,曹卫东、刁承俊译:《神学美学导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〇〇二年,页54-55。最后的晚餐我已多次谈过,上帝不是借着理性,因为愚拙人很难认识纯净的真理,而是通过两个途径激发我们:一是神迹,二是信徒之众。——[古罗马]奥古斯丁:《论信望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95页。钉于十字架要欣赏美,光有美的事物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够欣赏美的眼睛。在基督教的视野中,如何才能欣赏到上帝的美的显现呢?那就是要有信仰。基督教的美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首先认为上帝是至美至善的存在,然后认为这个至美至善的存在需要借助形象来让人感受到美;接着又认为人需要成为信徒才能感受这种发出上帝荣耀之光的美的形象。只有当基督灵魂的力量大到可以把宇宙作为恩典和把不可捉摸的绝对之爱的无根启示来体验,美才会重新出现。——[瑞士]巴尔塔萨著,刘小枫选编,曹卫东、刁承俊译:《神学美学导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〇〇二年,第17页。第二节阿伯拉尔的文艺思想阅读书目:蒙克利洛依丝版社200夫编:《圣殿下的私语:阿伯拉尔与爱书的信苦集难》史,》岳,丽英娟文译版,广西师范大学出m1年th版e

L。atin

by

Henry一、圣殿下的私语——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的爱情相对于其他哲学教义,我更偏好于辩证法这个武器,这种武器武装了我。我要的不是战争的战利品,而是去辩难争论。我开始游历各省,像个真正的逍遥学派哲学家那样,只要得知哪里有人在谈论辩证法艺术,我就去和他们辩论。——Peter

Abelard,

the

story

of

my

misfortunes,

chapter

I

p3.此外,我承认,你有两种能够立即令所有女人倾心的特殊才能——写诗和作曲,很少有其他哲学家能在这两方面取得像你那样大的成功。这对你而言仅仅是为了摆脱繁重的哲学工作的一种消遣,但你留下了许多广受欢迎的爱情诗歌,其用词和曲调之优美令你的名声被众人传颂。优美的旋律让即使不识字的人也无法忘怀,更重要的是它让女人们为你发出爱的叹息。而因为这些歌曲大多写的是关于我们两人的爱情佳话,我的名字也很快为众人所知,且招来许多女人对我的嫉妒。——蒙克利夫编:《圣殿下的私语: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书信集》,岳丽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天堂窃情》神主在上,即使统治全世界的君王奥古斯都愿意娶我为妻,并将所有的土地赠予我,我仍更愿意做你的情人而不是他的王后。——蒙克利夫编:《圣殿下的私语: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书信集》,岳丽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上帝的婢女,过去你曾是我尘世的爱人,今天在基督的国度里,在宗教生涯中,你是我的最爱,我的伴侣。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共同度过的每一个时光、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连同你的影子都深深铭刻在我的心里,每每重温则仿佛昨日重现。二、阿伯拉尔的“唯情”说文艺观如此这般,我开始用建立在人类理性之上的例子来分析我们信仰的基础,我还为我的学生写了一本论述上帝三位一体的小册子。我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常常寻求理性和哲学的解释,需找他们能够理解的理由而不仅仅只是语句,因为智力无法把捉的语句是没有用处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才能够去相信,一个人去鼓吹那些他和其他人都不理解的东西是相当可笑的。——Peter

Abelard,

the

story

of

my

misfortunes,

chapter

VIII

P24.我将自己主要献给了神学的讲演,但我并没有完全放弃世俗艺术的教学,对于世俗艺术我更加娴熟,而它也更需要我。但我利用世俗艺术作为诱饵,吸引学生们学习真正的哲学,甚至学习最伟大的基督教哲学家奥利金的教会史。——Peter

Abelard,

the

story

of

my

misfortunes,

chapter

VIII

P22-23.我还写诗,但都是和爱情有关的,和哲学的堂奥无涉。这些诗你都很了解,其中有一些已经广为流传,传颂这些诗歌的人们,我想主要是那些热爱现世生活的人。——Peter

Abelard,

the

story

of

mymisfortunes,

chapter

VI

P14.艺术有其特有的目的,与神学的目的不同,所以世俗文艺应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转引自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7页。那铺天盖地而来的是怎样的羞辱啊,为着心爱的人所受的打击我又是如何的懊悔!而为我所蒙受的耻辱,她又承受着怎样的摧残!我们都为此而哀伤,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着对方。我们都寻求安抚,不是为自己的苦楚,而是为了所爱之人的创痛。肉体的分离反而让我们的心灵紧紧联系在一起;爱的完满被拒斥,反而让它在我们心中燃烧得比以往更炽烈。一旦第一阵肆虐的羞耻感过去,我们更加无所顾忌;随着羞耻感的消失,我们反而对引起羞耻的原因更加向往。于是,诗人描述的战神和爱神在一起被逮个正着的故事也就在我们这里上演了。——Peter

Abelard,

the

story

of

mymisfortunes,

chapter

VI

P15.因为我们观照自然现象时的心情不同,我们有时把秋夜的星星称作明珠,有时称作眼泪;有时欢呼晚霞的美,有时悲悼落日的斜晖;有时觉得月亮分外光明,有时埋怨它撩起怀人的愁绪。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美,事物的美总染上我们自己的感情。——转引自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0页。第三节延伸阅读《玫瑰之名》与西方“隐喻解经”的传统电影推荐:达芬奇密码第九道门玫瑰之名《玫瑰之名》是意大利作家昂贝托·埃科(也译艾柯)1980年问世的一部小说,曾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和法国“梅迪西”奖,被誉为“写法最妙,内容最有趣”的一部侦探小说。这部小说还被拍成电影。这是一部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惊险小说,写的是七天内在一个修道院发生的七起命案的故事。作者为什么用《玫瑰之名》作为标题呢,其实这个标题和书中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原想用《隐修院的罪行》或《梅勒克的阿德索》作为书名,但后来都没用。作者认为“书名应该把读者搞糊涂,而不是给他们定框框”,因此用了现在这个带有象征意义的标题。因为玫瑰就是带有复杂象征意味的事物,具有多种含义。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玫瑰的含义是什么?那被我们叫做玫瑰花的东西。改称别的名字,闻起来也一样芳香。”因此,书名到底象征什么,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断定。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1327年。意大利北部有一所富有的修道院,因为这里的修道士被怀疑有异端的行为,因此英国教士威廉奉命前往调查,与威廉一起去的还有他的学生阿德索,这部小说就是以阿德索为视角叙述的,他们前往这个修道院调查,没想到意外的碰见了一起凶残的连环谋杀案。他身高超过常人,;又因为瘦削,反显得更高。眼光敏锐,入木三分;薄薄的略呈钩形的鼻子,显出为人的机警。——昂贝托·埃科:《玫瑰之名》,林泰、周仲安、戚曙光译,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威廉阿德索院长阿博修士阿德尔莫(死在修道院旁的万丈悬崖之下)修士维南蒂乌斯(死在盛满猪血的桶里)图书馆馆长助理贝伦加(死在浴缸里)药剂师塞维里努斯(在药房里被人用浑天仪砸死)马拉齐(被毒死。象一千条蝎子一样毒)前馆长约尔格“七个喇叭手”的预言:第一个天使吹起喇叭的时候,就有冰雹和火夹着血从天而降——这正好对应着第一个死者阿德尔莫,他是死在一个下着冰雹的暴风雪之夜;第二个天使吹起喇叭的时候,海的三分之一变成血——着对应着第二个死者维南蒂乌斯,他是死在猪血桶里面;第三个天使吹起喇叭,就有烧起的火星落在江河,因为水变苦而试了很多人——着对应着第三个死者,贝伦加死在浸满水的浴缸里。第四个天使吹起喇叭,太阳、月亮、星辰的三分之一被击打;第五个天使吹起喇叭,就有蝗虫从烟中出来飞到地面上,就好像地上的蝎子一样;第六个天使吹起喇叭,就有声音自神面前的金坛的四角传出来,第七位天使吹起喇叭,我就走到天使那里,让他把小书给我,他说,你要把它吃尽了,便叫你肚中发苦……怪书(亚里士多德《诗学》)——“非洲的终结”所谓“隐喻解经”,就是把《圣经》看做一套语言的象征体系,其中的每个字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隐藏的意义,而要理解《圣经》,就好像一个解密的过程,从字面上的蛛丝马迹探寻背后隐藏的真正含义。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看哪,在我这里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荣耀经过的时候,我必将你放在望台上,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过去,然后我要将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见我的背,却不得见我的面。——《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33章不管怎样,对摩西的故事都需要作如此这般的解释,因为我们不应被拘守字面意思的物质论罩住,想像上帝的面是不可见的而他的背却是可见的。——[古罗马]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

92页。在《玫瑰之名》中,《圣经》被视为有着深刻的微言大义,这部小说里面最为主要的一个圣经隐喻就是“七个喇叭手”的预言。“七个喇叭手”的预言被视为是一种启示,是上帝用来惩罚修道院中行为不端的修士们的,虽然最后证明这个预言只不过是巧合和人为的设计,但是这个预言贯穿整个谋杀案,使整件事充满了宗教的神秘感和世界末日般的恐怖气氛。人们若想成为高明的修辞术家,丝毫用不着管什么真理,正义,或善行,也用不着管什么正义或善行是由于人的天性还是由于他的教育(这套话我们在开始时就已经提到)。他们说,在法庭里人们对于这类问题的真相是毫不关心的,人们所关心的只是怎样把话说得动听。动听要靠逼真或自圆其说,要照艺术说话,就要把全副精力摆在这上面。事实有时看来不逼真,你就不必照它实际发生的情形来说,只要设法把它说得逼真,无论是辩护或是控诉,都应该这样做。总之,无能你说什么,你首先应注意的是逼真,是自圆其说,什么真理全不用你去管。——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51~152页。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隐喻进行了系统考察的学者,他在《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的概念、分类、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9页。因此,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兼用上述两类词汇,因为使用外来词、隐喻词、装饰词以及上文提到的其它词类可使诗风摆脱一般化和平庸,而使用普通词能使作品显得清晰明了。——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6页。亚里士多德在亚氏看来,隐喻代表了语言生动华丽的一面,但是却和语言的明晰性无关,这其实也就暗示了隐喻是一种诗歌的语言。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在希腊的哲学家看来,如果一个哲学家的表述仍然包含着类似隐喻这样的修辞性语言,那么这个哲学家尚停留在哲学表述的临时阶段,他并不具备思想的明晰表达方式,或者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不明晰的。因此,隐喻只被看作理性表达方式的补充,它只是一种附加的语言修饰。既然隐喻被古希腊哲学家视为一种不明晰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那为什么到了中世纪隐喻反而成为了解释《圣经》的主要手段呢?这是因为在中世纪《圣经》成为经典,许多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都被视为异教邪说而被禁止了,《圣经》成为了经典,被视为具有了微言大义的文本,就发展出了解释《圣经》的学问,而基督教文化本来就是崇尚信仰而贬低理性的,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崇尚明晰、理性的语言也就不被重视了。因此,被他们说贬低的隐喻的修辞方式也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异议1

《圣经》似乎不该使用比喻。那宜于末流学者的方法似乎不适于此门学问——《圣经》乃一切学问之首。借各类比拟、喻象行文表意,此乃诗歌之法,而诗歌乃一切学问之末。故这门学问不宜用比喻。异议2

再者,此门学科的用意似在辨明真理,为此有奖赏特为那阐述真理者预备:“将我阐明者必将永生。”(西拉书24:31)然而,此类比拟可使真理模糊不清,故以可触之物拟神圣真理,借此将之陈明,于此门学问而言乃不宜之法。异议3

又,受造之中层次愈高,距神圣形象愈近。若有任何受造之物可用于代表上帝,其代表首先须出自高等受造而非低等,然后后者在经上随处可见。反之,经上又写道:“我……加增默示,借先知设立比喻。”(何西阿书12:10)借比喻以陈情,此即运用比喻,由此,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