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儒韩愈特别关注学习的内容,而韩愈这一思想的源头是在《礼记•大学》中,即使历经数千年,“大学”精神依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今天,我们走进《大学之道》,学习“修身之道”。【教学目标】1.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2.文本研读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⑥静:心不妄动⑦安:性情安和⑧虑:思虑精详⑨得:处事合宜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⑪道:规律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③致其知:获得知识。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⑥庶人:指平民百姓。⑦壹是:一律,一概。⑧本:根本。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3.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明确: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4)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5)“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4.合作探究(1)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明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课后小结】《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和目的,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如何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