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_第1页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_第2页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_第3页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_第4页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之间如何相互适应及影响,通过分析历史进程与时代现状,针对城市规划具体工作的方向进行分析定位,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学传统的充分认知基础上进行反思,将对社会需求与社会公正的关注纳入传统空间规,并赋予城市规划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政策内涵。

关键词:都市社会学社会问题城市规划

一、都市社会学分类

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

①都市化派。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生存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

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⑤环境学派。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⑥技术学派。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⑦价值学派。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XX市的差别。

⑧权力学派。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二、城市社会问题的多样化

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却不能说是惟一内容。这就意味着应该把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放到关于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的综合研究中去,而不宜仅仅把城市社会问题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社会学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从外延角度试图揭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很难使人们完整把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和本质特征。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城市与城市社会,研究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城市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城市社会整体出发,以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这里所说的城市社会的构成主要是指城市社会的结构体系,亦即城市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社会学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这与当时美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问题十分突出有直接关系。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早期城市社会学家的确十分关注城市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这使后来的某些学者们以为城市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以城市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其实,进一步探究不难发现,早期城市社会学家并未停留在简单描述城市社会问题的层面,而是主要运用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方法,力图从城市社会的构成和发展规律中寻找城市社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提出的扇形理论、哈里斯等人提出的多核心理论等等,都是对于城市社会的构成和发展规律的探讨,只是这种探讨过分侧重于城市社会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显然有失偏颇,势必引发一系列批评和修正。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城市危机,使当代社会学家们认识到,城市问题并不只是由城市空间结构所决定的,与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制度安排等社会要素有密切关系。于是,当代西方城市社会学家更加着重于从社会体系的构成及其变化的角度揭示城市现象和城市问题。例如,美国的甘斯、路易斯提出了人口组成论,主张通过分析城市人口结构(包括阶层结构、种族结构、家庭结构等等)来认识城市社会问题。法国的曼努尔·卡斯泰尔用结构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在他看来,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而社会结构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系统所组成的。英国的帕尔则从城市是一种社会和空间体系的理念出发,认为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是造成城市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等。

从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过程来看,不管是早期的芝加哥学派,还是当代新城市社会学派,都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社会学,其中包括从社会问题入手来探讨、分析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认为,把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是符合这门学科历史形成的基本轨迹与基本范式的。界定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要考虑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区别、联系。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方面保持了它与普通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四、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定位

当代城市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这个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认识哪种城市现象,寻找哪种城市问题的求解,都必须在充分认识城市社会整体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不清楚城市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与发展规律,不清楚城市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难以科学地认识城市社会的任何局部问题。对于局部现象的研究结论只有经过综合研究的转换才能直接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所以,开展对城市社会的综合研究,揭示城市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变化规律,是当代城市发展对社会科学提出的迫切要求。城市社会学则可以发挥社会学的综合性的学科优势,不是专注于城市某一方面的研究,而是回应时代提出的综合研究城市社会的迫切要求,系统揭示城市社会整体的构成与发展规律。这也是城市社会学为现实服务的一个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学有必要把研究对象定位于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

五、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社会学反思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城市规划开始登上城市建设的历史舞台。在“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口号下,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政府工具或手段,更多的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是蓝图式的终极目标,是一种行政精英领导下的技术理性的展示,是市场引导的消费主义。这种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做法,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规划实践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首先,城市规划忙于界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划分功能分区,美化城市形象,忽略了城市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忽视了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尤其是没有兼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自然生态的长远平衡。其次,城市规划服务于房地产商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利润增长,尽量“满足开发商建设项目选址和获取不同区位土地的各种可能性”。城市规划还将规划编制与地方政府的政绩甚至圈地行为联系起来,盲目追逐城市现代化,从而使城市规划难以为土地的市场开发提供规划和秩序,难以引导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第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空间扩展固然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然而在财政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政府如果将公共投资用在前者,而不去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和社会平等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被拖累。换句话说,经济发展的低成本最终会被环境和社会的高成本所抵消。

六、城市规划层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内容1.社区发展规划、城市复兴

社区发展规划带有多学科交叉的属性。社会学一直是其中最活跃的学科,而目前的问题在于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不够。西方城市规划学科对于社区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旧城及XX县区复兴运动中兴起了“新城市主义”,强调对现存环境及建筑进行以历史为基础的改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环境行为学强调社区规划中人、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20世纪60、70年代的“邻里保护”及“社区建筑”运动均倡导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社区更新与完善。

城市复兴与更新研究因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及其恶果而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物质环境不断恶化,旧XX县区日趋衰败,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而导致贫富差距加大。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以大面积拆除衰败旧XX县区为策略,试图恢复城市的生命力,然而简单的拆除并非上策,新的贫民窟很快形成。70年代以后,有关城市复兴的理论开始强调更新的持续性、系统性与综合性,通过改善物质环境、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刺激就业以及拓展社会福利等措施实现城市及社区的持续复兴,城市复兴也由单纯的物质环境整治转变为与社会整合、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2.物质环境整治与规划的公众参与

物质层面的环境治理以及非物质层面的公众参与研究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物质环境整治一般针对已建成社区展开,相关分析基于对已建成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的调查。近20年来社区日益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场所,慈善式、强制式整治不是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培育民间志愿者组织投身社区物质环境治理,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与技巧是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议题。研究表明:公众参与只是公共决策中适用范围有限的一种手段,针对人们熟悉的局部物质环境治理的收效较为显著。因此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物质环境治理及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宜选择典型的、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传统分配型社区进行综合社会调查及设计。选择这类社区的原因在于该类型社区在国内大中城市占有相当比重,其面临的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失业率高、社区环境设施老化、景观衰败缺乏维护、公众参与程度低等。

3.老龄化与社区养老研究

客观地说,我国城市规划依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指标控制依据国家规范及地方法规保证实施,其中养老配套服务设施尚属法规中的空白:一方面,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社区服务应强调老龄化、高龄化以及社区养老方式的需求;另一方面相应的法规建设以及设计导则的制订尚滞后于公共服务设施向社区服务倾斜的趋势。城市规划学科应密切关注基于社区养老模式的相关问题,重点探讨适应不同类型社区养老发展要求的配套设施指标体系,对于新建社区旨在研究规划设计导则,针对老旧社区则应进行基于社区养老模式的改造,包括老年居住户型、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设计探索,并进行相关社会调查。

4.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重视空间尺度、景观与建筑小品、市政设施等设计要素,是一种“先设计、再使用、后评价”的设计模式,其结果是常常忽视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忽视公共空间的社会性及其作为交流与交往场所的意义。在中国的大中小型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尺度超常的广场、公园,豪华气派有余,却难聚人气。而引入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则强调“调查分析、设计、建成后评价、再完善”的设计模式,试图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分析使用者对于空间社会性、私密性、舒适性、物质环境质量以及市政设施的使用需求,兼顾空间使用的发展要求,适当留有建设余地。当公共空间完成后,积极进行使用状况调查及跟踪反馈,重视建成后的使用评价,以期做出修改,使公共空间更加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在前期调查及建成后的评价阶段应重点分析空间的使用模式,具体包括:公共空间的使用流线、空间形态、空间的社会性、空间的私密性、公众休憩方式、空间中的家具与市政设施、绿化与景观等。

七、结语

城市规划科学趋向于建立城市各构成要素在空间层次上的作用与关联,强调平衡、协调、整合各社会利益团体对于城市发展的不同需求,社区及社区规划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和谐社会构建,需要规划教育领域的变革,尤其是需要向社会科学领域进一步拓展,增加城市社会学类课程,如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研究等。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更具综合性的学科,使城市规划师越来越多地拥有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拥有社会科学的洞察力,拥有足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知识,能够清晰地判定物质空间规划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提高自觉维护城市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也夫著.城市社会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2]matthewcarmona,timheath等编著.冯江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江苏: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赵民、赵蔚编著.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钟李卿.社区养老模式与老年生活满意感的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1.[5]顾孟潮编著.城市社会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6]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刘佳燕.城市规划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社会学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08,(3):60-62.[8]谭纵坡.城市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3.[9]吴志强.城市规划百年史纲[j].城市规划汇刊,2000,(2):12-13.[10]李京生,马鹏.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课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6,(2):49-51.[11]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05;2.[1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第二篇:《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通过对城市中社会现象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能够使人类在城市社会上能够更好的发展。城市的存在使得原本在道德约束下的人性有了宣泄的空间,“城市把人性中过渡的善与恶都展现出来”,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本道德的限制,新的道德体系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人们在不同的道德体系下寻求适合自己的情感、利益、趣味,抑或堕落,抑或升华。但在城市的发展中,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有大量的外来农民和移民进入,使得人口剧增和城市的容纳量之间产生了矛盾,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城市社会问题。对象包括邻里关系、职业阶级和类型、新闻和社会流动、股票交易和暴民、危机心理和集团行动、党派政治和宣传、个人流动和道德区域。

文章指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可以看出城市包含了各个不同的组成成份,形成一个社会的有机体。城市所注重不仅仅是物质和空间上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城市社会的心理需求。帕克是一名生态学家,他将城市看成是一个生物,一个有生命的生物,城市的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去适应或者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

我认为如果认为城市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城市便会主动地去选择和重组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口的选择和城市的空间布局。首先对于人口的选择,如果城市人口大于城市的人口容纳量,城市便会自动将过剩的人口排出;反过来,如果城市无法满足流动中人口的需求,人口便会自动地撤出城市。因而城市得以继续生存。其次是对于空间的重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富人区会分布在外层XX县区,白领分布在中层XX县区,蓝领分布在内层XX县区,中心城市变成了贫民窟的所在地,城市自发地形成同心圆的分布。这便是城市的对于空间的重新选择。但是如果城市能够自然地维持其形态,那便不需要规划了,但是没有进行规划的城市,往往会容易畸形发展,城市的畸形发展甚至会超出人类的预计,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关于文章所提到的邻里在城市的为什么会解体的问题,邻里关系本身具有一种独立性,城市市民在忙碌的生活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与邻里的关系,这一方面跟城市建筑物的风格有关,建筑具有更加明显封闭性;一方面在城市道德约束条件改变下,人们可以自由地去选择是否要和邻居打交道,即不打交道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与邻居的关系好坏不会成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的因素。一方面,在乡村人们可以通过跟邻里的交流来使自己的情感或者信息量增长,但是现在通讯和交通的便利,让居民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域差异的限制。

但是邻里关系对于人的情感和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通过一些办法和技术措施来恢复和加快城市邻里的生活节奏,打破这个独立性和封闭性,建立社会性居住区,让人们能够通过交流接触来更好地发展自我,包括道德影响,心理健康和知识技术的交流,以促使社会和个人更好更快地发展。至少能够在偷窃发生、火灾发生或紧急事件有个邻居可以相互帮助,至少在过年或节日时候有个邻居能够一起庆祝。

城市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使城市社会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城市,任何一种现象都不要轻易忽视,我们要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和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进和创新。

第三篇:城市经营的城市规划方略研究城市经营的城市规划方略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经营的规划方略,主要有9个:

1.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经营;

2.美化城市景观,以景观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3.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4.合理规划城市广场,搞好广场工程经营;

5.开发区与城市整体协调,少投入多生产;

6.行政中心带动房地产增

长,政府引导城市经营;

7.控制私人用地与建房,培育房地产业经营气氛;

8.基础设施区域共用,节约投资并增加效益;

9.规划先行,搞好城市经营性规划。关键词。城市经营;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方略;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城市资产;环境

一方面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机更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趋向城市,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然而,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城市建设的投资非常有限,城市发展资金要靠城市自己,城市经营提到了日程。

国内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城市建设中,规划是龙头,规划必须先行。在城市经营中也一样。因此,城市经营的规划方略研究,十分重要。城市规划走向经营性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城市经营。一个好的广场规划、小区规划可以创造上亿的价值,上海文化佳苑就是一例。一个好的城市总体规划创造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周庄、平遥规划最有说服力。

概括起来,城市经营的规划方略,主要有如下9个:

1.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经营;

2.美化城市景观,以景观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3.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4.合理规划城市广场,搞好广场工程经营;

5.开发区与城市整体协调,少投入多生产;

6.行政中心带动房地产增长,政府引导城市经营;

7.控制私人用地与建房,培育房地产业经营气氛;

8.基础设施区域共用,节约投资并增加效益;

9.规划先行,搞好城市经营性规划。这些问题是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城市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本着“既少花钱又能把城市建设好”的宗旨探讨这些问题。

一、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经营

o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4个方面。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科学价值、发展旅游——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

o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研究城市、人类发展历史,借古丰今,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

o学研究——科学价值

历史古城、建筑、构筑物(如中国的赵州桥、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有的甚至是现在人们还不清楚的科学理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凝聚了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o发展旅游——经济价值,有利于更好地城市经营

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丰富、美丽、迷人,吸引着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场所。平遥古城98年旅游收入达90万元,近年均增长率为200多;小小的周庄(小镇),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增长率也是惊人的。

随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收入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我国XX县区比日本的高山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得多、有价值得多,然而,我国XX县区的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值的比例却比日本的高山市低得多,掖市不到10,而日本的高山市在70以上——以旅游为生。

总之,历史文化遗产是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遭受地震时,国际上给了相当数量的捐助。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经营的长远战略

o可持续发展

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80年代初做平遥、周庄规划时,做了保护古城镇开辟XX县区的规划,并呕心沥血地奔走说服,保下了平遥古城、周庄古镇,使平遥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周庄也有望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阮仪三教授当然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大功臣。同时,当时接纳保护意见的决策者也是大功臣。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很丰富、很有价值。遗憾的是在经济开发中遭到了建设性的破坏。70年代的太谷等城,不亚于平遥,现在却荡然无存。福州的“三坊七巷”在旧城改造中给“改”掉了。这些十分令人心。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开发中对历史文化的建设性破坏超过了“破四旧”、“文革”。西部是古“丝绸之路”,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西部开发中

,在城市经营中,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有意识地、特别重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o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资产。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城市资产价值。平遥古城、周庄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得好,旅游发展得好,城市资产价值提升得多;XX市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得好,房地产价提升得多。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o物古迹的保护

文物古迹包括类别众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筑、古园林、历史遗迹、遗址、杰出人物的纪念地,还包括古木、古桥等历史构筑物。

o史地段的保护

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历史街区。

文物古迹地段指由文物古迹(包括遗迹)集中的地区及其周围的环境组成的地段。

历史街区指保存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历史建构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该地区的整体反映某一历史时代的风貌特色,具有较高的价值。

o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

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包括古城空间格局、古城自然环境、城市建筑风格三部分。

古城空间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它们能反映城市的文化景观、规划布局思想、历史发展、社会文化模式。

古城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及其XX县区的重要地形、地貌、原野、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山、水、花、木、原野特征。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的景观、文化、生态紧密相联。

古城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建筑风格影响城市风貌特色。

o历史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

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它们是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o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真性原则

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o旧如故——谨慎修复

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2个修复原则:

——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1]

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o慎重重建

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

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o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o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

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o保护特色建筑风格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o保护历史环境

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在。历史文化遗传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o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

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传,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o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

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二、美化城市景观,以景观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我国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早期,对城市景观美化认识不足,街道建筑粗糙、不协调,乱建店铺、乱摆摊点,不仅景观不美,也影响交通、生活。96年以来,加深了对城市景观美化的认识,开始治理脏、乱、差,拆除影响景观的建筑,加强街景、建筑设计。然而,先建设后治理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XX市仅在1999年就拆除了1亿平方米的建筑,工作难、耗费多。有些地方虽然有美的愿望,但缺乏规划设计或没有搞好规划设计,街道的建筑排列过分整齐,建筑的形式、颜色千篇一律,像火车箱一样,也不美。

城市是人集中的生活地、工作地,是重要的旅游地。城市景观——形象应该美,为人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到美。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环境,塑造美好城市形象,以此提升城市资产价值,提高城市经营效益,尤其是房地产效益。可以利用商业街、广场、景观道、滨水道、林荫道的建设、改造,提升周围房地产价值,以房地产增值平衡建设改造投入,甚至赢利。美化与赢利一举两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受。江津滨江路、广场的改造,就实现了赢利,许多城市的商业街、广场、景观道、滨水道、林荫道的建设、改造,都实现了赢利。这样的例子还有上海浦东、大连、张家港、珠海等。城市经营中,一定有意识地、要特别重视城市景观美化,塑造美的城市形象。

美化城市景观、塑造美好城市形象以此提升城市资产价值的一般区位是:商业街、广场、景观道、滨水道、林荫道、市政府四周。

美化城市景观,塑造美的城市形象,应注意以下7个方面。即民族地方特色;对比、协调、韵律;建筑创美;建筑与环境结合;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协调;搞好城市设计;加强绿化。

(一)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特色是城市景观和形象的生命力。

各民族应有各民族的特色。中国城市应该有中华民族特色,不应死搬硬套欧美城市特色。汉族应有汉族特色,少数民族应有少数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应从民族文化中提炼。

各地方应有各地方的特色。北方有北方特色,南方有南方特色,东部有东部特色,西部有西部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千城一面、千街一面。重庆山城特色、绍兴水城特色、平遥和丽江古城特色、珠海新城特色,这都是有特色的城市,耐看的城市,可爱的城市。地方特色要从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城市现状特点出发进行挖掘。对历史文化名城更要保护其特色。

(二)对比、协调、韵律

这是美的基本法则。建筑之间既要有对比,又要有协调,对比与协调统一,一系列建筑重复与变化交替形成韵律,像一曲优美的音乐。要避免过分整齐(死板)与过分不整齐(杂乱)

(三)建筑创美

建筑要创造、创新、创美,要搞好设计,创造形式美观、文化内涵深刻丰富、有生命力的建筑。创造美的、新的文化性建筑。其主要是:

——民族化。亦即传统化,挖掘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3000多年的中国建筑本身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建筑美的造诣很深,是建筑设计的美的源泉。

——现代化。21世纪的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交通技术、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等)、现代建筑材料等合理、恰当地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创造既适应现代生活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

传统(民族)与现代,虽然是历史时间的相反的两个方向,却都是建筑生命力创造的方向。

——生态化。包括环保化。要可持续发展,建筑必须走向生态化。应将建筑置于好的生态环境中,主要加强建筑本身的生态建设,加强庭院、墙体、屋顶绿化,美化内外景观。

(四)建筑与环境结合

建筑与环境(包括建筑、地形、地貌、山水)结合,二者协调,方能形成好的景观。中国古建筑与环境结合很好,依山傍水、靠山面水、亲山亲水。现代城市中的珠海的建筑与环境结合很好,随地起伏,依势建房,因地绿化,因而城市景观美丽迷人。

(五)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协调

按照人的视觉感受,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在0.5:1时有开敞感;在1:1时有舒服感;在2:1时有压迫感。因此,建筑高度与街道之比应控制在1:1~1:

1.5之间,大城市可小一点,中城市略大,小城市可大一点。[2]同时,注意各地习惯。

(六)从规划各个层次搞好城市设计

搞好城市设计,是实现城市景观美、形象美的重要举措。不搞城市设计,是建不出美的城市的。搞好城市设计要从规划各个层次控制,包括总体城市(形象)设计、地区城市设计、地段城市设计,城市设计重点是总体城市(形象)设计、中心区景观设计、主要街道(尤其是“迎宾道”)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城市“大门”(车站、机场)景观设计。[3]

XX县区建设,应有街景规划设计,应按街景规划设计进行建筑设计、建设。街道建筑起伏有韵、进退有序。小城镇可成组设计建筑、组合排列建设,以节约规划设计费用,少花钱。

旧区改造,对旧街道的旧房,可通过规划设计,对旧建筑进行外立面装修,“穿衣”美化。不一定要大拆大建。这样,既能美化,又少花钱。上海的南京路的改造就是成功的例子。

(七)加强绿化

绿化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软质景观,是城市美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绿化,使树茂、草绿、花香。

三、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现在人们都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以认为本、绿化、环境的意义,并且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大力治理环境。这是城市建设的好势头。

环境治理好了,居住、商业、办公、游憩环境也好了,人气也旺了。房地产也增值了。城市经营,应该充分与环境治理结合,结合环境治理开发居住、商业、办公、游憩,从环境治理中获取价值,实现城市资产的价值。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四、合理规划城市广场,搞好广场工程经营

中国50~70年代,城市一方面由于游行、集会频繁,另一方面由于受苏联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80年代,由于游行、集会活动甚少,忽视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经济水平从“温饱”上升到了“小康”,人民需要从基本的“衣食住行”上升到了“娱乐休闲”,全世界也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环境文化时代,我国又开始重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

广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与休闲、娱乐、交往、集会有关,而且与景观、商业、房地产、交通、绿化有观。广场建设要全面考虑这些问题,通过广场建设达到提升周围房地产价值,以房地产增值平衡建设改造投入,甚至赢利,美化与赢利一举两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受的城市经营目的。

在广场建设中,美化了城市景观,提供了人民休闲活动场所,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广场的规模、广场的分布不合理等等问题。城市经营中的城市规划、广场建设应注意以下4问题:广场布局、广场规模、区别一般广场与交通岛、城市总体规划要布局好广场。

o广场布局

广场应均匀分布在城市中心,全市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全市中心,分区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分区中心,街区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街区中心。广场体系应该符合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体系,从街区广场到全市区广场呈金字塔形。城边、城外广场,居民难以接近,效益差,不合理。

o广场规模

广场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大了一是浪费资金、土地,二是广场活动的人感到空旷、荒芜、冷清,甚至恐惧;也不是越小越好,小了广场活动的人就会感到拥挤、烦躁;规模大小合理才好。怎样确定广场的合理规模。主要从以下3方面确定。

o视觉、听觉、心理感应确定人均面积

视觉研究表明: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人相距小于15米(48英尺)以内能清晰地看见对方面部(如“肖像”一样);相距25~130米(80~428英尺)只能辨认对方的身体姿态;

听觉研究表明。在典型的城市噪音条件下,小声说话在10米以内能听清楚;大声说话在21米(70英尺)以内刚刚听到。

心理感应研究表明。在休闲活动中,人与人相距小于2米时,熟人感觉亲切,而陌生人则感觉相互干扰、不舒服;当辨认不清周围人的面孔、声音时,感觉空旷、冷清、荒芜,甚至恐惧。

综合考虑,广场的活动人均面积下限为4平方米,上限为100平方米,人均8平方米(28平方英尺)的广场充满活力。国家绿化面积数量适当增加。

o据广场的服务范围、服务人口、人到广场活动的出游率确定广场活动人口

广场的服务范围有全市性的(如上海人民广场),有分区性的,有街区性的。全市性的广场的服务人口是全市人口,分区性的广场服务人口是分区,街区性的广场服务。

一个区域的总人口有多种活动方式,不可能全部到广场活动,只有一部分到广场活动。到广场活动的人口的比例即出游率乘以总人口即得广场活动人数。

o根据人均面积、广场活动人口确定广场规模

人均面积乘以广场活动人口即得广场规模。

(三)区别一般广场与交通岛、公园

广场的特点是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车流,交通流量很大。

然而,交通岛的主要特点是起交通作用,疏导交通。交通岛与广场区别很大,在交通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把交通岛做成广场,不仅不能疏导交通,反而吸引大量的交通量,产生交通问题,事与愿违。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过,城市经营中应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广场较公园开放性强,公园较广场隐蔽性强。

(四)城市总体规划要布局好广场

上一轮产生总体规划对城市广场考虑不够,以致在90年代后期很难找到一块可做广场的地方,要做一个广场要拆除大量的建筑。上海人民广场就因为用地紧张留下遗憾。

城市经营恰逢第三轮城市规划开始,一定要在这一轮城市整体规划中布局好广场,为人民规划好活动空间,为城市规划好开敞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有利于城市景观建设。

(五)搞好广场工程经营,有意识地利用广场提升周围城市资产(房地产)价值

广场是一个很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人气旺;景观为美丽,视野远旷。所以,广场周围房地产不仅商业价值大,居住价值也大。因此,要搞好广场工程经营,有意识地利用广场提升周围城市资产(房地产)价值

五、开发区与城市整体协调,少投入多生产

开发区是经济开发中出现的一种开发形式。我国改革开放中,开发区很普遍。开发区对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开发区建设有经验,也有教训。今后的开发区和城市建设,应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城市经营,应避免再出现开发区的失误。

o开发区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开发区应依托城市,应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应把开发区与城市看着一个整体。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外交通联系的大门,因此,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开发区依托城市才有吸引力;开发区依托城市,可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开发区建设初期,基础设施投入大,万一开发区因经济形式变化开发不起来,还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这叫留有余地、弹性。前一阶段有的开发区未与城市结合好,在远离城市的地方的大片农田上搞“七通一平”,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结果开发区没有开发建设起来,又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农田。改革开放的实际证明,与城市有机结合的开发区,发展快,效益好;反之,不与城市有机结合的开发区,发展不快,效益不好。

o开发区的规模与经济发展力度相对应

开发区的规模小了,不利于经济发展;大了,浪费资金,因为开发区初期在征地、“七通一平”方面投入资金很大。经济、有效的开发是,开发区的规模与经济发展力度相对应。这就需要加强规划预测。前阶段的开发区,不少地方是规模过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o开发区开发程序应与城市发展程序协调

开发区应能够滚动、有序的开发,并且,其滚动、开发程序与城市的发展滚动、开发程序相协调,这样才能节约投资,尤其是初期投资,取得较好的开发效益。城市与开发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行政中心带动房地产增长,政府引导城市经营

实际证明,政策跟着政府走,市场跟着政府(办公地)走,城市经济增长点也跟着政府走。政府建设在哪里,哪里的房地产就增值。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带动城市经营,引导经济增长点。城市经营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这个原理。上海、宁波等许多市政府迁建,带动城市经营,引导、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XX市政府“一迁再迁”,连续带动城市经营、引导、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控制私人用地与建房,培育房地产业经营气氛

一方面私人用地、建房,不符合国家政策,不利于城市建设,尤其是不利于城市景观美化。另一方面私人建房,阻碍房地产业发展,不利于城市经营。因此,在城市经营中,应该控制私人建房,控制土地,以培育房地产业,创造城市经营氛围。中、小城市问题严重;大城XX县区迫在眉睫。

八、基础设施区域共用,节约投资并增加效益

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城镇密集,中心城市与周围的次级城镇(含卫星城镇)仅仅5公里。在5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有5-10个城镇。这5-10个城镇,如果每一个城镇各自配置基础设施,浪费很大;如果区域城镇统一配置基础设施,可以节约很多。例如,水厂,10个镇统一配置比10个镇分别配置的投资和运营费用节约3000-4000万元。

九、规划先行,搞好城市经营性规划

城市经营必须以规划为前提,因此,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就可以看见未来,投资商就可以决策投资。规划能够起到“生地看着熟地”的作用。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宁波、杭州的城市经营体会最深。

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城市经营。一个好的广场规划、小区规划可以创造上亿的价值,上海文化佳苑就是一例。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创造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宁波、杭州体会很深。周庄、平遥规划最有说服力。

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是永久性规划、留有余地的规划。

要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因素很多,关键是以下两点。

(一)搞好规划领导工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师的主导作用

城市规划的参与者主要是城市领导、规划师、公众。

城市领导主要是领导规划工作的进行,保证规划的物力、人力、财力上。关于如何规划,城市领导可以提出原则性建议,需要说明建议是供城市规划师参考的,不要定死如何规划,以免影响规划师的研究、论证,造成错误。为了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城市领导应该乐意这样做。因为,城市规划毕尽是为城市领导管理服务的,只有好的城市规划才能有利于城市领导在城市建设中取得好的管理成绩;规划毕尽是一门科学,需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需要专业人员——城市规划师才能操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市规划师是城市规划的第一生产力,在城市规划中应起决定作用。[4]规划应主要由他们通过研究、论证后做出,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城市规划师应认真考虑领导者提出的建议,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对不够适应具体情况的建议,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城市规划师要讲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当然,要做出好的、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也必须有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师。在实际中,有的规划者,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没有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领导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领导者并不满意。因为,领导者虽然不能够做出好的规划,但是,却能够鉴别好的规划。

(二)规划与管理衔接

规划最终通过管理实现。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管理,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开发形式,需要新的管理方式。因此,首先,规划的内容、深度、形式、程序等都必须与管理相适应,与管理衔接,必须方便管理。其次,管理也应根据规划的固有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与规划的特点相适应,二者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规划实施,规划才是好的规划,管理才是好的管理,才有利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才能出成绩。要做到这一点,城市规划师与城市管理者要多交流,城市规划师多了解管理,管理者多了解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想》,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李秉毅。《新时期规划师的职责与作用—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规划师的决定作用》。规划师,1998(1)。

李秉毅

第四篇:城市经营的城市规划方略研究城市经营的城市规划方略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经营的规划方略,主要有9个:

1.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经营;

2.美化城市景观,以景观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3.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4.合理规划城市广场,搞好广场工程经营;

5.开发区与城市整体协调,少投入多生产;

6.行政中心带动房地产增长,政府引导城市经营;

7.控制私人用地与建房,培育房地产业经营气氛;

8.基础设施区域共用,节约投资并增加效益;

9.规划先行,搞好城市经营性规划。

关键词:城市经营;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方略;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城市资产;环境

一方面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机更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趋向城市,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然而,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城市建设的投资非常有限,城市发展资金要靠城市自己,城市经营提到了日程。

国内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城市建设中,规划是龙头,规划必须先行。在城市经营中也一样。因此,城市经营的规划方略研究,十分重要。城市规划走向经营性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城市经营。一个好的广场规划、小区规划可以创造上亿的价值,上海文化佳苑就是一例。一个好的城市总体规划创造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周庄、平遥规划最有说服力。

概括起来,城市经营的规划方略,主要有如下9个:

1.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经营;

2.美化城市景观,以景观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3.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4.合理规划城市广场,搞好广场工程经营;

5.开发区与城市整体协调,少投入多生产;

6.行政中心带动房地产增长,政府引导城市经营;

7.控制私人用地与建房,培育房地产业经营气氛;

8.基础设施区域共用,节约投资并增加效益;

9.规划先行,搞好城市经营性规划。这些问题是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城市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本着“既少花钱又能把城市建设好”的宗旨探讨这些问题。

一、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经营

o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4个方面。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科学价值、发展旅游——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

o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研究城市、人类发展历史,借古丰今,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

o学研究——科学价值

历史古城、建筑、构筑物(如中国的赵州桥、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有的甚至是现在人们还不清楚的科学理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凝聚了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o发展旅游——经济价值,有利于更好地城市经营

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丰富、美丽、迷人,吸引着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场所。平遥古城98年旅游收入达90万元,近年均增长率为200%多;小小的周庄(小镇),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增长率也是惊人的。

随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收入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我国XX县区比日本的高山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得多、有价值得多,然而,我国XX县区的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值的比例却比日本的高山市低得多,掖市不到10%,而日本的高山市在70%以上——以旅游为生。

总之,历史文化遗产是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遭受地震时,国际上给了相当数量的捐助。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经营的长远战略

o可持续发展

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80年代初做平遥、周庄规划时,做了保护古城镇开辟XX县区的规划,并呕心沥血地奔走说服,保下了平遥古城、周庄古镇,使平遥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周庄也有望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阮仪三教授当然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大功臣。同时,当时接纳保护意见的决策者也是大功臣。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很丰富、很有价值。遗憾的是在经济开发中遭到了建设性的破坏。70年代的太谷等城,不亚于平遥,现在却荡然无存。福州的“三坊七巷”在旧城改造中给“改”掉了。这些十分令人心。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开发中对历史文化的建设性破坏超过了“破四旧”、“文革”。西部是古“丝绸之路”,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西部开发中,在城市经营中,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有意识地、特别重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二、美化城市景观,以景观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我国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早期,对城市景观美化认识不足,街道建筑粗糙、不协调,乱建店铺、乱摆摊点,不仅景观不美,也影响交通、生活。96年以来,加深了对城市景观美化的认识,开始治理脏、乱、差,拆除影响景观的建筑,加强街景、建筑设计。然而,先建设后治理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XX市仅在1999年就拆除了1亿平方米的建筑,工作难、耗费多。有些地方虽然有美的愿望,但缺乏规划设计或没有搞好规划设计,街道的建筑排列过分整齐,建筑的形式、颜色千篇一律,像火车箱一样,也不美。

城市是人集中的生活地、工作地,是重要的旅游地。城市景观——形象应该美,为人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到美。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环境,塑造美好城市形象,以此提升城市资产价值,提高城市经营效益,尤其是房地产效益。可以利用商业街、广场、景观道、滨水道、林荫道的建设、改造,提升周围房地产价值,以房地产增值平衡建设改造投入,甚至赢利。美化与赢利一举两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受。江津滨江路、广场的改造,就实现了赢利,许多城市的商业街、广场、景观道、滨水道、林荫道的建设、改造,都实现了赢利。这样的例子还有上海浦东、大连、张家港、珠海等。城市经营中,一定有意识地、要特别重视城市景观美化,塑造美的城市形象。

美化城市景观、塑造美好城市形象以此提升城市资产价值的一般区位是:商业街、广场、景观道、滨水道、林荫道、市政府四周。

美化城市景观,塑造美的城市形象,应注意以下7个方面。即民族地方特色;对比、协调、韵律;建筑创美;建筑与环境结合;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协调;搞好城市设计;加强绿化。

(一)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特色是城市景观和形象的生命力。

各民族应有各民族的特色。中国城市应该有中华民族特色,不应死搬硬套欧美城市特色。汉族应有汉族特色,少数民族应有少数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应从民族文化中提炼。

各地方应有各地方的特色。北方有北方特色,南方有南方特色,东部有东部特色,西部有西部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千城一面、千街一面。重庆山城特色、绍兴水城特色、平遥和丽江古城特色、珠海新城特色,这都是有特色的城市,耐看的城市,可爱的城市。地方特色要从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城市现状特点出发进行挖掘。对历史文化名城更要保护其特色。

(二)对比、协调、韵律

这是美的基本法则。建筑之间既要有对比,又要有协调,对比与协调统一,一系列建筑重复与变化交替形成韵律,像一曲优美的音乐。要避免过分整齐(死板)与过分不整齐(杂乱)

(三)建筑创美

建筑要创造、创新、创美,要搞好设计,创造形式美观、文化内涵深刻丰富、有生命力的建筑。创造美的、新的文化性建筑。其主要是:

——民族化。亦即传统化,挖掘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3000多年的中国建筑本身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建筑美的造诣很深,是建筑设计的美的源泉。

——现代化。21世纪的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交通技术、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等)、现代建筑材料等合理、恰当地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创造既适应现代生活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

传统(民族)与现代,虽然是历史时间的相反的两个方向,却都是建筑生命力创造的方向。

——生态化。包括环保化。要可持续发展,建筑必须走向生态化。应将建筑置于好的生态环境中,主要加强建筑本身的生态建设,加强庭院、墙体、屋顶绿化,美化内外景观。

(四)建筑与环境结合

建筑与环境(包括建筑、地形、地貌、山水)结合,二者协调,方能形成好的景观。中国古建筑与环境结合很好,依山傍水、靠山面水、亲山亲水。现代城市中的珠海的建筑与环境结合很好,随地起伏,依势建房,因地绿化,因而城市景观美丽迷人。

(五)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协调

按照人的视觉感受,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在0.5:1时有开敞感;在1:1时有舒服感;在2:1时有压迫感。因此,建筑高度与街道之比应控制在1:1~1:

1.5之间,大城市可小一点,中城市略大,小城市可大一点。[2]同时,注意各地习惯。

(六)从规划各个层次搞好城市设计

搞好城市设计,是实现城市景观美、形象美的重要举措。不搞城市设计,是建不出美的城市的。搞好城市设计要从规划各个层次控制,包括总体城市(形象)设计、地区城市设计、地段城市设计,城市设计重点是总体城市(形象)设计、中心区景观设计、主要街道(尤其是“迎宾道”)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城市“大门”(车站、机场)景观设计。[3]

XX县区建设,应有街景规划设计,应按街景规划设计进行建筑设计、建设。街道建筑起伏有韵、进退有序。小城镇可成组设计建筑、组合排列建设,以节约规划设计费用,少花钱。

n

bsp;旧区改造,对旧街道的旧房,可通过规划设计,对旧建筑进行外立面装修,“穿衣”美化。不一定要大拆大建。这样,既能美化,又少花钱。上海的南京路的改造就是成功的例子。

(七)加强绿化

绿化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软质景观,是城市美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绿化,使树茂、草绿、花香。

三、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现在人们都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以认为本、绿化、环境的意义,并且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大力治理环境。这是城市建设的好势头。

环境治理好了,居住、商业、办公、游憩环境也好了,人气也旺了。房地产也增值了。城市经营,应该充分与环境治理结合,结合环境治理开发居住、商业、办公、游憩,从环境治理中获取价值,实现城市资产的价值。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四、合理规划城市广场,搞好广场工程经营

中国50~70年代,城市一方面由于游行、集会频繁,另一方面由于受苏联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80年代,由于游行、集会活动甚少,忽视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经济水平从“温饱”上升到了“小康”,人民需要从基本的“衣食住行”上升到了“娱乐休闲”,全世界也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环境文化时代,我国又开始重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

广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与休闲、娱乐、交往、集会有关,而且与景观、商业、房地产、交通、绿化有观。广场建设要全面考虑这些问题,通过广场建设达到提升周围房地产价值,以房地产增值平衡建设改造投入,甚至赢利,美化与赢利一举两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受的城市经营目的。

在广场建设中,美化了城市景观,提供了人民休闲活动场所,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广场的规模、广场的分布不合理等等问题。城市经营中的城市规划、广场建设应注意以下4问题:广场布局、广场规模、区别一般广场与交通岛、城市总体规划要布局好广场。

o广场布局

广场应均匀分布在城市中心,全市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全市中心,分区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分区中心,街区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街区中心。广场体系应该符合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体系,从街区广场到全市区广场呈金字塔形。城边、城外广场,居民难以接近,效益差,不合理。

o广场规模

广场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大了一是浪费资金、土地,二是广场活动的人感到空旷、荒芜、冷清,甚至恐惧;也不是越小越好,小了广场活动的人就会感到拥挤、烦躁;规模大小合理才好。怎样确定广场的合理规模。主要从以下3方面确定。

o视觉、听觉、心理感应确定人均面积

视觉研究表明: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人相距小于15米(48英尺)以内能清晰地看见对方面部(如“肖像”一样);相距25~130米(80~428英尺)只能辨认对方的身体姿态;

听觉研究表明。在典型的城市噪音条件下,小声说话在10米以内能听清楚;大声说话在21米(70英尺)以内刚刚听到。

心理感应研究表明。在休闲活动中,人与人相距小于2米时,熟人感觉亲切,而陌生人则感觉相互干扰、不舒服;当辨认不清周围人的面孔、声音时,感觉空旷、冷清、荒芜,甚至恐惧。

综合考虑,广场的活动人均面积下限为4平方米,上限为100平方米,人均8平方米(28平方英尺)的广场充满活力。国家绿化面积数量适当增加。

o据广场的服务范围、服务人口、人到广场活动的出游率确定广场活动人口

广场的服务范围有全市性的(如上海人民广场),有分区性的,有街区性的。全市性的广场的服务人口是全市人口,分区性的广场服务人口是分区,街区性的广场服务。

一个区域的总人口有多种活动方式,不可能全部到广场活动,只有一部分到广场活动。到广场活动的人口的比例即出游率乘以总人口即得广场活动人数。

o根据人均面积、广场活动人口确定广场规模

人均面积乘以广场活动人口即得广场规模。

(三)区别一般广场与交通岛、公园

广场的特点是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车流,交通流量很大。

然而,交通岛的主要特点是起交通作用,疏导交通。交通岛与广场区别很大,在交通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把交通岛做成广场,不仅不能疏导交通,反而吸引大量的交通量,产生交通问题,事与愿违。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过,城市经营中应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广场较公园开放性强,公园较广场隐蔽性强。

(四)城市总体规划要布局好广场

上一轮产生总体规划对城市广场考虑不够,以致在90年代后期很难找到一块可做广场的地方,要做一个广场要拆除大量的建筑

——城市规划师才能操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市规划师是城市规划的第一生产力,在城市规划中应起决定作用。[4]规划应主要由他们通过研究、论证后做出,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城市规划师应认真考虑领导者提出的建议,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对不够适应具体情况的建议,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城市规划师要讲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当然,要做出好的、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也必须有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师。在实际中,有的规划者,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没有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领导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领导者并不满意。因为,领导者虽然不能够做出好的规划,但是,却能够鉴别好的规划。

(二)规划与管理衔接

规划最终通过管理实现。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管理,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开发形式,需要新的管理方式。因此,首先,规划的内容、深度、形式、程序等都必须与管理相适应,与管理衔接,必须方便管理。其次,管理也应根据规划的固有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与规划的特点相适应,二者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规划实施,规划才是好的规划,管理才是好的管理,才有利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才能出成绩。要做到这一点,城市规划师与城市管理者要多交流,城市规划师多了解管理,管理者多了解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想》,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