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发展研究_第1页
青岛市城阳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发展研究_第2页
青岛市城阳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发展研究_第3页
青岛市城阳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发展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市城阳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发展研究

阳区位于青岛北部。胶州湾北岸新城的中心区域。近年来,城阳区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克服资源短缺、环境制约的新挑战,积极顺应宏观政策调整的新变化,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的新机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创新举措,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促进工业大区、外经贸强区向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城区转变。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812.7亿元,增长13.7%,比2007年增长69.2%;财税总收入完成87.5亿元,增长25.7%,比2007年增长1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3亿元,增长43.2%,比2007年增长143.1%;固定资产投资365.6亿元,增长23.9%,比2007年增长7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亿元,比2007年增长92.5%;农民人均纯收入13031元,增长17.4%,比2007年增长66.2%。一、推进产业升级,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不断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60.7∶37.5,被评为中国产业百强县(市、区)。一是提高制造业水平。以“产业集群化、企业集团化、产品品牌化、技术高新化、用地集约化”为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档次水平、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定向招商促进全区工业调整振兴的工作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若干政策规定》,推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65家,17家企业进入青岛市百强行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5家,总产值1550亿元,高速列车、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密机械、新材料等十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和重点方面,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突出发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休闲旅游、商贸流通、金融等六大主导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3%。引进建设了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青岛总部基地等140多个服务业大项目。围绕打造青岛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引进、发展区域性总部和职能性总部,积极推进总投资300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高水平筹办山色峪樱桃山会、红岛蛤蜊节、惜福生态游、韩国料理美食节等旅游节会,2011年接待游客44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3亿元。三是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山海、林果、滩涂、湿地等资源优势,综合开发自然资源、田园景观,推动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加快发展,建设了青岛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傅家埠山水果品观光园、金钱鼎生态观光园等一批高档生态园区,培育特色农业基地31个,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6个。发展了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市场,扶持了佳元、波尼亚等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强化发展,构建现代城市坚持以城市化为先导,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加快全域城市化步伐,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为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集聚营造环境。以“大规模旧村改造、区域性综合开发、重要节点拆迁改造”为突破口,实施城市改造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提升三大工程,打造时尚、生态、宜居的城市形象,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72%。一是科学规划城市。将全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加强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和人口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不断强化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延续性,城市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城市规划展览馆建成投入使用。二是集约建设城市。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加快实施道路、雨污管线、热电、天然气等工程,将基础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完善城乡一体的功能化、网络化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6%,电力总容量达到208万千伏安,日供水能力达到35.4万吨。三是高水平推进旧村改造。坚持将旧村改造与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居民增收紧密结合,实施组团式、连片式布局,突出人性化、田园化小镇特色,改出一片新环境、新社区、新产业。累计启动了61个社区旧村改造,启动红岛开发、白沙湾片区开发和动车小镇建设,4.5万户居民搬入新居。四是坚持高效能管理城市。推行数字化城管,突出重点区域、流域、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基本构建起广覆盖、全天候、精细化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农村“五化”达标率100%,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促进产业集聚,壮大产业品牌坚持将项目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总引擎,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以更大的目标、更高的定位、更新的举措推动外经外贸工作再上新台阶。四年来,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内资426.4亿元,到账外资15.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65亿美元。一是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建立完善项目准入评价机制,更加注重项目的税收贡献和资源消耗,实施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专业招商“三位一体”的招商新机制,突出抓好项目的信息搜集、沟通谈判和跟踪促进,着力引进关联度大、聚集度高、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项目。开展了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推进竣工投产活动,形成促进项目引进、建设、投产全面提速的长效机制。四年来,引进了投资过亿元内资项目143个,投资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105个。二是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按照管理体制与功能布局、产业导向与载体建设相一致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七大工业特色园区、八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建成了区行政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外商服务网和企业服务网等设施平台,企业直通车、外商见面会、企业纠纷联动处置机制有效落实,强化政银企三方合作,及时高效地帮助内外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三是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快贸易转型升级,坚持出口企业的培育和引进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出口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发展自主品牌,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四、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6%。推进“政产学研”深层次合作,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80多家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开发新产品100余项。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引进和创建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3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到8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加大对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改造力度,2011年完成技改投入130亿元。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新增能耗等量淘汰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落户。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被评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森林城阳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密植混交、乡土多彩、生态自然、碳汇平衡”的绿化理念,推进森林通道、森林屏障、森林社区等九大工程,林木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5%和41.3%。深入实施《城阳区海洋功能区划》,不断规范用海行为,切实保护海洋环境。进一步推进“蓝天工程”,加快淘汰20吨以下小型燃烧设施,加大机动车排气、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流域治理、湿地保护工程,加快崂山水库上游、大沽河、白沙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打造湿地景观、滨河景观。五、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加大普通高中教育投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大力实施“十百千”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比例达到82.1%,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区。二是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着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推行社区(村)集体卫生室一体化管理,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新农合门诊报销。居民健康建档率达到86%。三是繁荣文化事业。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百姓乐园、市民运动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区文化中心建成率达到100%,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修复开放童真宫、法海寺,在全省率先实施“文化超市”惠民工程,市民节、民间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四是不断扩大居民就业。全面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不断创新灵活就业模式,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健全困难群体就业补贴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8万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