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现场质量控制与检测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混凝土现场质量控制与检测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混凝土现场质量控制与检测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混凝土现场质量控制与检测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混凝土现场质量控制与检测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混凝土现场质量控制与检测作业指导书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检验遵循《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12-2000)、《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SL314-2004)及《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和“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坝土建与金属结构安装工程Ⅱ标”(合同编号:CDT-TZK/C-001-II)中的有关规定。1.1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拌和物质量控制及检验1.1.1混凝土拌和要求(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必须通过试验,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施工配料单必须经校核后签发,并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2)混凝土拌和楼(站)的计量器具应每月检验校正一次,必要时随时抽验。每班称量前,应对称量设备进行零点校验。(3)原材料称量以重量计,称量偏差:胶材、水、外加剂≤±1%,骨料≤±2%,每班应仔细检查各种材料计量数值与定称、输入、显示、贮存、打印等程序是否相符。(4)严格按规定程序下料。(5)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和时间,采用强制式拌和机时,常态混凝土不少于90s,低温混凝土不少于110s,采用自落式拌和机时,常态混凝土不少于120s,低温混凝土不少于150s。碾压混凝土拌和时间需经试验确定。(6)混凝土拌和必须均匀,外观颜色一致,低温混凝土加冰拌制时,出机口的混凝土拌和物中不得出现冰块。1.1.2混凝土拌和物质量检验(1)混凝土坍落度每班检查2~4次,允许偏差应满足要求,气候条件突变时,增加检测次数。(2)容重和含气量每班抽检1次,采用加气剂时,每班应增加为2~4次。(3)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气温、和水温每2~4小时检测1次。(4)混凝土凝结时间、泌水率、坍落度损失每月检测1次。(5)抗压强度每300~500m3碾压混凝土1次或每班1~2次,大体积混凝土取上限,反之取下限。1.1.3新拌碾压混凝土质量检验(1)混凝土均匀性检测:定期在出机口对一盘混凝土按出料先后各取一个试样(每个试样不少于30kg),以测定砂浆密度,差值不大于30kg/m3。(2)VC值检测:碾压混凝土拌和物VC值每班2小时检测1次,VC值波动范围控制在±3s,当气候条件变化较大时适当增加检测次数;另在机口加强碾压混凝土拌和物的目估测试(手抓一把新拌碾压混凝土轻握成团无泌水,且手心无过多灰浆附着,石子表面有灰浆粘附并有光亮感,此时VC值大体合适)以及时调整混凝土用水量。(3)含气量检测:掺引气剂混凝土含气量每班抽检1次;严格控制掺引气剂的混凝土含气量,其变化范围应控制在±1.0%以内。必要时根据含气量调整引气剂掺量。(4)温度检测:有温控要求的混凝土施工中应控制出机口温度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出机口温度、相应气温、和水温每班检测2~4次。(5)混凝土凝结时间、泌水率、坍落度损失每月检测1次。1.2碾压混凝土现场质量检验(1)VC值检测:碾压混凝土拌和物VC值每班2小时检测1次。(2)碾压混凝土入仓温度检测:现场浇筑温度每2~4h检查1次。(3)压实容重检测:压实容重检测采用核子密度仪,碾压完毕10min后进行检测,检测应遵循《核子水分-密度仪现场测试规程》(SL275-2001);核子密度仪在现场碾压试验前用施工配合比配制的碾压混凝土进行标定,以后按相同条件定期进行标定。每铺筑100~200m2碾压混凝土至少应有一个检测点,每层应有3个以上检测点。每个铺筑层碾压混凝土相对密实度:大坝混凝土≥95%,三级配碾压混凝土不得小于97%。(4)抗压强度检测:相当于机口取样数量的5%~10%。1.3常态混凝土质量检验混凝土质量检验以抗压强度为主,且与设计龄期一致。对不同拌和楼分别取样,并以不同字母为代号予以区别。样本按每一个配合比分类(即相同配合比为同一样本),其取样次数按相同的工程量计:≤500m3为一次。一个班多于3个配合比时,可按每天(由零点至24点)同配合比的累计工程量计算取样次数,并妥善安排每一个班的取样次数。试件必须在机口随机取样成型,不得有意挑选。除此以外,必须在浇筑地点取出机口数量10%的试件,以供比较。规定如下:(1)任意一次抽样成型均须同步进行坍落度在取样成型时同时测定碾压混凝土VC值(VC值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水温、气温、含气量(掺引气剂)、拌和物出机口温度的检测。(2)抗压强度:非大体积混凝土7天、28天龄期试件每100m3混凝土成型3个,大体积混凝土7天、28天龄期试件每500m3混凝土成型3个;非大体积混凝土设计龄期90天试件每200m3混凝土成型3个,大体积混凝土90天每500m3混凝土成型3个;如果每一浇筑块混凝土量不足上述规定数字时,也取样成型一组试件。(3)抗拉强度:28天、90天龄期分别每2000m3、4000m3混凝土成型3个试件。(4)极限拉伸:有极限拉伸要求主要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每季度取样1次。(5)抗冻与抗渗:有抗冻或抗渗要求的主要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每季度取样1次。(6)为验证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对系统拌制的主要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每季度取样1次进行1次全面检验,并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呈报试验计划:a.抗压强度:3d、7d、28d、90d、180d计4组;b.劈裂抗拉:7d、28d、90d计3组;c.极限拉伸:28d、90d计2组;d.抗压弹模:28d、90d计2组。(7)为提高试验管理水平,每季度进行试验系统误差检查和统计分析。1.4碾压混凝土质量检验混凝土质量检验以抗压强度为主,且与设计龄期一致。对不同拌和楼分别取样,并以不同字母为代号予以区别。样本按每一个配合比分类(即相同配合比为同一样本),其取样次数按相同的工程量计:≤500m3为一次。一个班多于3个配合比时,可按每天(由零点至24点)同配合比的累计工程量计算取样次数,并妥善安排每一个班的取样次数。试件必须在机口随机取样成型,不得有意挑选。除此以外,必须在浇筑地点取出机口数量10%的试件,以供比较。规定如下:(1)任意一次抽样成型均须同步进行VC值、水温、气温、含气量(掺引气剂)、拌和物出机口温度的检测。(2)抗压强度:非大体积混凝土7天、28天龄期试件每100m3混凝土成型3个,大体积混凝土7天、28天龄期试件每500m3混凝土成型3个;非大体积混凝土设计龄期90天试件每200m3混凝土成型3个,大体积混凝土90天每500m3混凝土成型3个;如果每一浇筑块混凝土量不足上述规定数字时,也取样成型一组试件。(3)抗拉强度:28天、90天龄期分别每2000m3、4000m3混凝土成型3个试件。(4)极限拉伸:有极限拉伸要求主要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每季度取样1次。(5)抗冻与抗渗:有抗冻或抗渗要求的主要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每季度取样1次。(6)为验证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对系统拌制的主要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每季度取样1次进行1次全面检验,并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呈报试验计划:a.抗压强度:3d、7d、28d、90d、180d计4组;b.劈裂抗拉:7d、28d、90d计3组;c.极限拉伸:28d、90d计2组;d.抗压弹模:28d、90d计2组。(7)为提高试验管理水平,每季度进行试验系统误差检查和统计分析。1.5碾压混凝土芯样质量检测钻孔取样应在碾压混凝土达到90d龄期后进行,钻孔部位及孔深由监理工程师指定;芯样的外观评定标准及抗压强度的测试和评定标准按《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中有关规定执行。检测内容:(1)芯样获得率和折断率。(2)芯样的渗透性试验。(3)芯样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4)芯样的外观鉴别。1.6试验资料及报表管理(1)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原材料出厂合格证、出厂品质检验报告及相应的技术质量文件,应有专人签收、编号、登记、存档保管。每月对出厂质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2)混凝土及原材料的全部抽检项目,其试验结果按月整理并进行统计。统计特征值规定如下:X:样本子样检测值;N:样本容量(即子样个数);Xmax:样本的最大值;Xmin:样本的最小值;X:样本的平均值;σx:样本的标准差(或均方差);Cv:样本的变异系数(或离差系数)Pi:符合技术要求的样本频率。(3)系统生产过程中,采用质量管理图直观地反映质量波动状态,并及时反映到相关网点上,以便调整和改进。对砂子、小石表面含水率、砂子细度模数、骨料超逊径含量、水泥强度、粉煤灰需水量比及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含气量等检测资料列表并绘制管理图进行质量控制。(4)混凝土强度统计每月按相同配合比为一个同类样本,以28天龄期抗压强度的Cv值为评定标准。样本容量规定如下:a、每月样本容量n≥30组,可作为一个批量统计。b、每月样本容量n<30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