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_第1页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_第2页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_第3页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_第4页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篇1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提倡熟悉生命、珍惜生命、敬重生命、爱惜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国已经消失了严峻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上升的趋势,有人估量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另外人们刻意追求当下的消遣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等等生活状态对青少年产生着越来越严峻的影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其根本缘由就在于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这种生命状态如同泡沫一般轻飘,一时间可以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但转瞬就在阳光中裂开消散,不会留下任何生命印迹。

如何在无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并整合生命意义,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是当前教育首先遭受的问题。

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中习惯于仅仅用道德的塑造来作为我们与命运抗争的武器,这极易产生一种心理误导:作为一个一般人是很难转变命运的,除非你拥有高远的抱负和高卓的人格,否则无法创建美妙人生。这种教育理念的起止点明显是人才培育的精英化。但精英型的教育理念本身却是存在规律悖论的:所谓“精英”,一方面是指最大程度地完善个体自身进展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指居于人类群体中表现出众的人;换言之,既然名为“精英”,就确定是少数甚至极少数人。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梳理甄别之后,大多数的人明显只能接受自己不优秀,无法成为精英去创建生命意义,那就不如干脆放弃追寻意义。而我们的教育明显不是仅仅只为了成就一小部分人,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成就最大多数的人。

在扭转了这样一个熟悉之后,我们的教育必需重新设定起止点:教育要尽最大可能去关心每一个个体具有主动担当生命的理性自觉,并进而发掘其生命潜能,让每一个个体在敬重生存的历史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显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成就人生。教育不行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以培育生命个体生的士气与使命感为追求,以关心生命个体具有成就生命意义的实践力量为内涵。正如哲学家施威泽所说:“人的意识最直接的事实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在反思自身及四周世界的每一瞬间,人都把自己理解为生命意志之中的生命意志。

在我的生命意志之中,存在着人们称之为欢乐的憧憬,即对生命意志持续和神奇的提升的憧憬,存在着人们称之为苦痛的恐惊,即对生命意志毁灭和神奇地损害的恐惊;同样,我四周的生命意志也是如此,无论他是否能够表达出来或者保持着缄默……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需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全部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了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进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压制生命的进展……只有人认为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只有人关心处于危险中的生命,他才可能是伦理的,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的责任,只有这种普遍的伦理学才有思想依据。人对人行为的伦理学绝不自足自为,它只是产生于普遍伦理的特别伦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包含全部能够被想象的德行:爱、奉献、怜悯、同乐和共同追求。”这种“敬畏生命”的道德原则的培育,应当成为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起点。敬畏生命,包括敬畏自我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形式。

由此,在生命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无须回避生命本身的沉重,更无须作出高高在上的姿势,我们首先要和同学一起直面生命让我们遭受的一切苦难,唤起真实人生体验的共鸣,感悟人类生命历程的悲怆实质,反思人类生命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进程。由于每一个教育者自身首先是一个生命个体,与受教育的同学无异。所不同的是教育者应当是一个具有主动的理性自觉精神的先行者,可以在一个相对高远的立足点上引领同学。由此我们在对同学进行生命教育时,一方面要立足于真实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要打开宽阔的视域,呈现丰富灵动的视角。故而进行生命教育时,我们可以将科学的、伦理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等等多种角度交融,引领同学调动丰富敏锐的生命感受力,对生命意义进行多维度的思索,以乐观主动的态度直面生命、担当生命。

面对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我们无法选择拒绝诞生,更无法选择以哪一种生命形态诞生,以“人”而生是一种被动的偶然。或许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犹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有生以来就注定背负着巨石攀爬生命之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可逃脱。那么正像加谬所说:“造成西西弗苦痛的糊涂意识同时也就造就了他的成功。”我们必需清晰:我们的命运是属于我们的,我们的岩石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当我们敢于直视生命的艰辛的时候,生命的漂亮绚烂才有绽放的可能,生命的沉厚才会时时让我们心怀感恩。正是生命中那些必需担当之重,给予了我们发掘生命意义的机会。自我、亲人、伴侣、自然是生命中最质朴的真实,我们由此而获得了体验人生的珍贵机会,也昭示了生命的重量——责任,沉重而幸福……“西西弗告知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教育培育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喜爱生命。这样的“真人”清晰地明白: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一切生来完善明净,生命的美妙从来都在苦难中锻造光辉。生命教育中只有首先直面生命之真,我们才可能坦然地穿越生命的泥沼与苦难,怀着奔向阳光的坚决信念,朝向生命的清澈,困难然而却笃实地缓缓进发。这样一种大教育的观念培育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篇2

道德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同学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注意个体的生命价值;就其目标来说是成就人们的德性的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目前我国在道德教育中还存在行而上学的做法,忽视了同学的生命经受和阅历、生命感受和体验,还未摆脱社会主义课程的纠缠,是一种知性教育范式。

“多元社会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必需从远离同学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同学的真实生活,关注同学的生命世界。

关注同学的生命,实质是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受、阅历、感受和体验。每个同学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受与阅历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也是基于他的生命感受,他的自我阅历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启动,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同学的进展”。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同学,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学问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哺育的圣殿,乐观关注和引导同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进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同学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认为,道德学问是缄默学问,它是个体化有特别背景的学问,主要依靠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缄默学问的关键是通过共同活动未体验相同的阅历,要在成员中培育关怀、信任等情感,使彼此超越自我、共享缄默学问,一个个体无需通过语言直接从他人那儿获得缄默学问。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作为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进展过程,教育只有立足同学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真实、动态和牢靠的理解,实现道德的内化。儿童想做有道德的人,重要在于感受和体验,而非道德学问与技巧,而感受和体验是在详细情境和真实生活中产生的,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能引起同学生命感受的活动。

首先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的真意就是要在生活整体中把握同学,知道和了解同学在想什么,同学的喜怒哀乐是有什么样的生活牵引出来的,假如没有这个起点,我们就不能把我们认为设计好的那一套德育与同学的真实生活现状发生联系,没有联系,同学对此就不行能产生爱好和意义性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要有预见性。

其次提倡同学写道德体验日记,在日记中同学可以记录自己的生命故事,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即在查找生命的感觉。一个人一旦进入过程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人的进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只有从熟悉自己开头,才能打开与他人的关系。同时这也有利于同学形成敬重与宽容的品质,可以使他们从自己身边熟识的人与事中,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差异性、多样性与共通性;有助于同学道德推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力量的培育与提高。

第三,主要榜样教育的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要首先找到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人物,对榜样的详细行为表现进行抽取,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内容的主导精神,将这些事例和精神再度详细化,向教育者进行传导。同时关注受教育者的熟悉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其中主要是践行度,即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对榜样及其行为内容的精神内容的体现程度,并体现出德育制造性。

第四,建立道德成年档案袋。主要作为评价方式,把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结合起来,以便形成对同学的正确评价,增加同学道德感觉和体验的成就性。

第五,注意师生互动。德育在形式上是外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但实质上的约束都来自于个人主体。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作为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进展。学校道德教育就是要提示人的生活意义,重在对同学的引导和理解,注意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道德真实而合理的体现。其实现途径就是师生一起走进道德教育中“理解的王国”一起生活,在相互沟通、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公平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主体间“视界融合”中理解,不断地获得丰富的体验、自我的满意与成长。同时老师要擅长营造适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氛围。

道德性教育是人生命本质的体现,是新时代的教育人文精神,它以鼓舞人的自主进展为首,以正确熟悉人、理解人、敬重人和信任人为本,以对同学的生命成长与进展的关怀为宗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